彼得·蒂尔(Peter Thiel)作为PayPal和Palantir的联合创始人,唐纳德·特朗普和J.D.万斯政治生涯的早期投资者,以及过去20年中最有影响力的右翼思想家之一,在最近的访谈中深入探讨了他对技术、社会和政治的看法。 以下是他访谈中提到的主要话题和观点: * “停滞论”(Stagnation Thesis)核心诊断: 蒂尔依然坚信“停滞论”,即现代世界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动态,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技术停滞期。他认为,尽管数字生活有所突破(如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加密货币和AI),但这些进展不足以克服普遍的停滞感。 历史对比: 从1750年到1970年的200多年间,世界经历了加速变化,交通工具(船只、铁路、汽车、飞机)速度不断加快,并在“协和飞机”和“阿波罗任务”中达到顶峰。但此后,许多维度的进步都慢了下来。 判断依据: 判断停滞与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衡量:生活水平: 30岁千禧一代的生活水平是否比30岁时他们的婴儿潮父母更好。 突破数量与研究回报: 科学和学术研究的回报正在递减,导致人们放弃并使机构崩溃。 停滞的原因: 蒂尔认为停滞发生有深层原因:人们缺乏新想法。 机构退化并变得规避风险。 对未来(环境灾难、核战争)的担忧导致进步放缓。 * 停滞的危害与对增长的诉求社会结构: 蒂尔认为,如果社会找不到回到未来的方法,它就会解体。他将中产阶级定义为期望子女生活比自己更好的群体,当这种期望破灭时,中产阶级社会就不复存在。 制度基础: 他指出,所有机构,尤其是预算,都建立在增长的预期之上。他批评“里根的消费主义资本主义”和“奥巴马的低税率社会主义”都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们都依赖于借贷而非储蓄或稳定的财政基础。 拒绝“反增长”: 蒂尔强烈反对像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所代表的“反增长”或“去增长”未来。他认为这种“小斯堪的纳维亚村庄”式的社会将会是“超级压迫的”,而不是稳定的乌托邦。 拒绝“安于现状”: 尽管有人认为社会已经足够富裕,过度追求财富会带来环境成本,蒂尔反驳称,这种安于现状的态度会阻碍进步,并可能导致社会解体。 * “反颓废”与风险承担摆脱颓废: 蒂尔认为,在富裕社会中,人们变得舒适和规避风险,很难摆脱颓废进入新阶段,除非经历危机。 需要更多风险: 他主张社会应该承担更多风险,在各个垂直领域(如生物技术)都应如此。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症研究上,50年没有实质性进展,表明现行方法是一个“愚蠢的骗局”,需要大幅增加风险。 早期现代性的启示: 蒂尔向往早期现代性时期(如弗朗西斯·培根和孔多塞)对疾病治愈、激进的生命延长甚至永生的乐观展望,认为科学应当能够实现这些目标。 * 政治与科技:打破停滞的工具特朗普的政治实验: 蒂尔将他对特朗普的早期支持视为一种“政治风险投资”。他希望通过特朗普这样“颠覆性的代理人”来改变政治现状。尽管他没有抱太大希望特朗普能带来积极的改变,但他认为特朗普至少能打破“布什式的甜言蜜语”,让社会开始讨论衰落和停滞问题。 硅谷态度的转变: 蒂尔指出,他早在2012-2014年就与埃里克·施密特、马克·安德烈森和贝佐斯辩论停滞问题,当时他们都认为“一切都很好”。但他认为,到2025年,至少这些人和硅谷对停滞问题的看法已经有所调整。 民粹主义的潜力: 蒂尔认为,到2024年,民粹主义(特别是特朗普主义)已成为“技术创新和经济活力”的最佳载体。他相信,与其期待哈佛通过50年未奏效的老方法治愈痴呆症,不如支持能带来颠覆性改变的政治力量。 建设与解构: 他认为民粹主义的作用既有“解构”或“去监管”的一面(如核能的去监管),也有“建设”的一面。他期望通过“清场”来为未来的建设铺平道路。 政治的“毒性”: 尽管如此,蒂尔也认为政治领域“极其有毒”,参与其中会导致个人拥有不必要的敌人,并陷入一种“零和游戏”的疯狂。这解释了他个人为何停止资助政治家。 * 人工智能(AI)的定位与担忧AI的规模: 蒂尔认为AI的变革性介于“无关紧要”和“社会彻底转型”之间,他将其大致定位为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规模。他认为AI可能会创造一些伟大的公司,并对GDP增长和生产力有所贡献,但它可能不足以彻底结束停滞。 AI的局限性: 蒂尔对AI能否带来原子世界(物理世界)的全面进步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智力”(IQ)不是停滞的唯一限制因素**。他相信,社会深层的问题(如对异见者的不宽容、墨守成规)比单纯缺乏智力更重要。 “顺从型AI”的风险: 蒂尔担忧AI可能成为“停滞的帮凶”。如果AI只是“循规蹈矩地聪明”,就像Netflix算法生成“还可以”的电影,它可能会导致人们将决策外包,从而加深停滞和顺从,而非带来真正的突破。但他仍认为,相比于无所作为的停滞,尝试AI是更好的选择。 “觉醒AI”与“火星”的政治含义: 蒂尔提到埃隆·马斯克对火星殖民的热情,但马斯克在2024年认为,如果美国政府继续“觉醒”(woke)和实行社会主义,即使去了火星,“觉醒的AI”和“社会主义的政府”也会跟到火星。这表明火星不再只是一个科学项目,而是一个需要政治胜利才能实现的政治项目。 * “敌基督”与全球性集权概念内涵: 蒂尔将“敌基督”视为一种**“一世界极权主义国家”**的风险。他认为,这是一种比“核战争”或“环境灾难”更危险的“坏奇点”。 形成机制: “敌基督”之所以能掌控世界,并非通过恶魔般的催眠演讲。相反,它会通过不断强调“世界末日”和“生存风险”来煽动恐惧。在这种恐惧下,人们会寻求“一世界治理”的解决方案,例如由联合国控制核武器,或由全球计算治理机构控制AI,记录每一次按键以防止危险AI的产生。 现代版“敌基督”: 蒂尔认为,17世纪人们可能害怕的是像“奇异博士”或“爱德华·泰勒”那样的邪恶科技天才通过发明机器来控制世界。但在当今世界,更可能成为“敌基督”形象的是像格蕾塔·通贝里这样,承诺“停止科学”、“控制技术”、“带来安全”的人。他认为这种“和平与安全”的口号(来自《帖撒罗尼迦前书》5:3)正是“敌基督”的信条。 现状的隐喻: 蒂尔甚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生活在“敌基督的温和统治”之下。他以FDA对全球药物的管制和核管理委员会对全球核电站的影响为例,指出这些监管机制在全球范围内扼杀了创新和进步,导致了50年的停滞。 * 人与神的角色自由与选择: 蒂尔不认为历史是完全预定或由上帝完全控制的。他强调人类自由和选择的巨大空间。 拒绝宿命论: 他拒绝像加尔文主义那样将所有因果归于上帝,认为这会导致人们放弃抵抗,等待灾难降临。他认为,人类不应“像狮子吃掉你一样,就只是瑜伽和祈祷等待”,而应积极行动,抵抗“敌基督”的出现。
作为身处AI重构时代的投资人,我们深刻体验了信息洪流的冲击。《野格知识贩子》的诞生,是为了借助AI工具,在碎片化时间内高效捕捉前沿资讯,快速建立对热点话题的基础认知。然而,AI的局限性,促使我们迈出下一步——《野格超级研究员》知识星球诞生了!(跳转特别篇 | 揭秘《野格》初心与全新计划) 诚邀首批“超级粉丝”加入我们,共同探索AI时代高效研究的未来!星球入口详见本期shownotes海报,或添加主播微信 watanashall 获取免费加入名额。 本期总结: 一、即时零售竞争背景 * 京东、阿里先后入局即时零售(京东加入后,阿里宣布投入500亿补贴闪购和外卖),行业竞争白热化。 二、美团核心定位与发展现状 1. 定位与专注度:美团是生活基础设施平台,使命为“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10年专注打造日常生活基础设施。 2. 竞争经历与业务夯实:历经百团大战、社区团购、抖音入局本地生活等竞争,收入利润翻倍,业务持续夯实;股价受互联网行业内卷影响,从2021年高位跌去三分之二。 3. 业务布局:以外卖为核心流量入口,其他业务围绕外卖生态做流量分发,资源向核心本地商业倾斜。 三、美团与京东的竞争焦点 1. 竞争本质:“基础设施效率战”与“生态协同战”。 2. 美团优势:高频外卖场景覆盖更广; 即时配送网络强大(745万骑手,日均处理8000万单,30分钟送达率98%,生鲜损耗率0.3%); 拥有1.2亿日均活跃用户、1450万年活跃商户,用户习惯与价格敏感型消费锁定效应强; “超脑调度系统”优化效率,积累海量数据支撑精准营销。 四、美团的盈利模式与补贴策略 1. 佣金与成本:外卖低毛利,盈利依赖佣金+广告(Take Rate约6.5%),客单价约48元,横向对比电商平台佣金率不高。 2. 补贴策略:短期:神抢手、限时满减券、红包神券叠加; 长期:每月1亿商家补贴(流量加权、佣金返还80%等),计划2025-2027年投入1000亿覆盖消费者补贴、商家助力金等。 五、外卖盈利能力与竞争态度 1. 短期影响与长期潜力:京东入局对美团外卖盈利能力仅短期影响,长期随规模化效应,UE(单位经济)盈利能力提升;2025年二季度核心本地商业收入增速放缓、营业利润显著下降(受补贴影响),但收入端受冲击有限。 2. 竞争决心:美团CEO王兴表态“不惜一切代价赢得竞争”,基于过往竞争积累的优势地位。 六、即时零售(闪购)市场潜力 1. 市场规模:2023年即时零售规模6500亿元(同比增长28.89%),占网络零售额4.2%,预计2030年超2万亿元。 2. 美团闪购模式:平台自营(小象超市):控制力强但毛利率低; 平台撮合:接入连锁品牌与中小商户,标准化高、盈利能力强; 闪电仓合作:仓配一体,时效快,适合高频品类。 3. 增长数据:2025年一季度非餐品类订单增长超60%,交易用户超5亿(90后占三分之二),日活峰值近650万(95后占三分之二)。 七、美团其他关键策略 1. 出海布局:计划成为全球化公司,但节奏谨慎,注重市场规模、潜力、结构(需确保能成为当地第一或第二)及法律监管环境;参考滴滴出海经验(2025年一季度海外业务GTV实际增速近28%,亏损收窄)。 2. 轻资产模式:自由现金流充沛(保守估计年至少500亿),当前以银行定期存款为主,未来或借鉴腾讯通过回购、分红返还股东,属“现金奶牛”公司。 八、竞争关键观察指标 京东、阿里入局后,需关注三家份额变化、用户流动、订单UE(单位经济)及用户留存率。 1. 行业影响:短期京东、阿里会持续投入(停手则前功尽弃);长期美团大概率保持优势,份额或从“73”变为“622”,需关注利润池影响。
欢迎收听《股市猎场》!我们只做一件事:在浩瀚股海中,为您高效筛选潜力好股票。用最直白的入门解读,带您极速捕捉公司核心投资逻辑,让您轻松用最少时间,看懂关键价值。 这一期我们来聊一聊 ORACLE(甲骨文),一家在PC时代就已成名的企业软件巨头。在AI时代,这家公司依然活跃,甚至成为OpenAI“星际之门”项目的关键基础设施伙伴,转型节奏极快、野心巨大。 一、从数据库公司到AI基础设施巨头的进化史 Oracle由Larry Ellison等人创立于1977年,灵感来源于关系型数据库理论,第一个客户就是CIA代号“Oracle”的项目。80年代起,Oracle就靠数据库产品逐渐崛起,并于1986年上市。 关键转折点在2000年代的并购潮:它先后收购了PeopleSoft、Siebel、BEA、Sun Microsystems,不仅获得了Java和MySQL,也完成了从软件向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跨越。2021年,又以283亿美元收购Cerner,进军医疗健康信息系统。 通过这些并购,Oracle从数据库工具提供商,进化为全栈企业IT解决方案巨头,覆盖ERP、CRM、中间件、存储硬件乃至医疗软件。 二、盈利模式与竞争格局:AI时代的新“基础设施提供商” Oracle的三大收入来源为: * 云与许可(占比超8成):包括IaaS、PaaS、SaaS订阅与本地授权。 * 硬件:提供服务器、存储设备。 * 服务:包括咨询与技术支持。 近年来最核心的增长引擎是云收入,尤其是IaaS与自主数据库服务。2025财年,云收入达245亿美元,占比超四成,且仍快速增长。公司强调其云数据库平台23 AI是唯一可将客户私有数据无缝调用主流LLM、且保障隐私的平台。 Oracle客户以大型企业与政府机构为主,渠道包括直销与合作伙伴。技术合作上,与NVIDIA、微软Azure等共建“多云部署”。其多云架构是其区别AWS的关键差异。 在AI时代的算力竞争中,Oracle凭借OCI超级集群与高速RDMA网络,已成为包括OpenAI在内的大模型训练首选之一。在关系型数据库、ERP、云平台等多个维度上,Oracle面对的老对手包括SAP、IBM、AWS,但其一体化“软件+算力”的能力为其形成差异化。 三、Larry Ellison:AI是Oracle的第二次黄金时代 Larry Ellison和CEO Safra Catz都反复强调:Oracle的目标是成为AI时代三冠王——#1云数据库、#1云应用、#1云基础设施提供者。 他们认为,未来企业将大量使用AI模型处理自身私有数据,Oracle正好拥有这些企业的数据,加上其数据库、AI平台、安全能力,具备全栈优势。 Oracle强调三个核心布局: 1. AI数据库:Oracle 23 AI使企业私有数据可与任何主流LLM连接,且不外泄数据。其自主数据库可自动配置、安全备份、故障恢复,未来所有应用都将转向该平台。 2. AI基础设施:Oracle正在大规模投资GPU集群,构建全球最快、性价比最高的训练平台(如Supercluster,支持6万+颗GPU互联),客户包括OpenAI、xAI、Anthropic等。 3. AI应用场景:在SaaS产品中嵌入生成式AI助手(如自动记账、写报销单、预测供应链中断等),医疗场景下自动生成病历与治疗建议。所有AI代理功能免费提供给客户。 四、绑定OpenAI Stargate项目:再造甲骨文的关键赌注 Stargate是由OpenAI牵头、计划斥资5000亿美元打造的美国AI超级基础设施项目。Oracle是创始合作方之一,负责提供算力支持与数据中心。 Oracle此前已在德州建设大型数据中心并为OpenAI训练GPT模型提供服务。Stargate项目第一批数据中心已动工,预计未来数年内将建成多个Oracle主导的园区。 这将带来三大意义: * 大幅提升长期合同收入(RPO),目前RPO已达1380亿美元,同比增长41%。 * 提升Oracle在AI基础设施的话语权,绑定OpenAI、NVIDIA等最强玩家。 * 推动Oracle CapEx大幅提升,用于建设数据中心、购置GPU、定制芯片。 五、财报看增长:AI需求超预期,收入跑赢预期 2025财年Q4,Oracle总收入同比增长11%至159亿美元,全年收入574亿美元。云基础设施收入增长52%,云数据库年收入达到26亿美元,SaaS应用收入年化达93亿美元。 IaaS和数据库业务成为增长核心,Oracle预计2026财年云收入将增长超40%,云基础设施增速超70%,CapEx将超过250亿美元。 投资者关心的几个重点: * AI业务能否变现? Larry Ellison表示,数据库支持收入迁移到云可提升5倍以上收益,Stargate合作只是开始。 * CapEx投入回报率如何? Oracle回应,这些支出是基于合同需求而建,客户排队下单,目前无GPU供应瓶颈。 * 多云与应用业务进展? Oracle强调正迅速拿下本地客户向云端迁移的市场,集成化AI SaaS极具吸引力。 总结 Oracle正从企业软件供应商进化为AI基础设施核心玩家。在Stargate项目中,它绑定了最强AI客户群;在应用层,它正打造集成化、智能化SaaS套件;而其数据库产品则成为企业将私有数据与AI融合的桥梁。 AI将成为Oracle第二次黄金周期的核心推手。这家老牌公司,或许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涅槃重生”。
本期特别节目,我们真诚袒露心声!为什么会有《野格知识贩子》?以及我们的“全新计划”。 作为身处AI重构时代的投资人,我们深刻体验了信息洪流的冲击。《野格》的诞生,是为了借助AI工具,在碎片化时间内高效捕捉前沿资讯,快速建立对热点话题和个股的基础认知。 然而,AI的局限(如错误频出、表达欠缺)以及信息与可信决策间的鸿沟,促使我们迈出下一步——《野格超级研究员》知识星球诞生了! 在这里,我们将: 分享合规范畴内最真实的投研“源代码”(从数据抓取、验证到逻辑推演、模型迭代)。 实践“AI工具 + 系统框架 + 批判思维 = 十倍研究效率”的超级研究员方法论。 诚邀首批“超级粉丝”加入我们,共同探索AI时代高效研究的未来! 星球入口详见本期shownotes海报,或添加播主微信 watanashall获取免费加入名额。
2024年回顾 - 2024年中国内地消费市场整体表现不佳,餐饮行业尤为惨淡,但瑞幸咖啡展现出较强韧性,店铺数量从2023年底的1.6万家增长至2.2万至2.3万家,新增6000余家门店,扩张速度在连锁品牌中罕见。 - 库迪咖啡虽宣称2024年10月全球门店数超1万家,但有效运营情况不佳,店中店业务日均出杯量低,存在选址不严谨、卫生状况差等问题,加盟业务年底被叫停,对瑞幸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可能性减小。 - 瑞幸2024年同店数据逐步改善,四季度利润较2023年明显提升,冬季表现优于2023年,这得益于规模和品牌效应增强、竞争环境缓和、冬季气候偏暖以及产品力提升,推出的轻乳茶等新品受到好评。 2025年消费和大环境展望 - 2025年国内消费内需环境有望企稳甚至恢复,政府可能出台更多政策刺激内需消费。 - 瑞幸在2024年已展现较强市场竞争力,2025年若消费环境企稳,有望凭借现有市场基础和产品创新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取得进一步突破。 友商和行业竞争情况 - 星巴克在国内市场扩张放缓,“第三空间”大店模式难复制,盈利压力大,增长空间有限,在性价比竞争中处于劣势。 - 蜜雪冰城在茶饮领域表现强劲,门店数量多,以“高质平价”占据平价市场主导地位,但咖啡业务表现不佳。- 库迪咖啡实际运营状况差,商业模式风险大,市场份额和竞争力逐步下滑。 - 茶饮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分化明显,2025年将通过多种方式寻求突破,同时需注重产品差异化和运营效率提升。 - 2025年新兴饮品赛道受关注,中式养生水、无糖茶等品类有望扩大市场份额。 瑞幸咖啡的相关规划与表现 - 瑞幸计划2025年新开约4500家门店,净增可能达4000家左右,基于大量优质点位储备和加盟商意愿回暖。 - 瑞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和运营效率,推出高性价比产品组合,在高消费频次区域布局有优势。 产品力相关 - 瑞幸2024年第四季度非咖啡产品占总销量的22%至23%,计划2025年提升至30%,将推出更多新品类。 - 非咖啡产品能延长营业时段、增加消费频次,且毛利率较高,有助于优化成本结构,瑞幸引入相关设备提升了非咖啡饮品的品质和标准化水平。 盈利和销售预测 - 瑞幸2025年有望实现较高增长,营收增长率可能超20%,净利润增速有望超30%,非咖啡产品拓展等为增长助力。 - 咖啡行业有长期增长潜力,瑞幸作为头部品牌有望受益,港股市场为其提供潜在资本运作选择。 品牌出海情况 - 瑞幸在新加坡和香港有少量门店,新加坡市场整体亏损,主要因营销等费用分摊,门店运营层面基本盈亏平衡,海外布局处于试点阶段。 - 瑞幸在海外市场采取因地制宜、谨慎的拓展策略,未来一两年海外业务可能仍亏损,但对国内业务利润无实质性影响。 咖啡饮用习惯 - 中国市场咖啡消费因本土习惯差异,增长速度受影响,高频咖啡消费习惯养成缓慢,可能需要长达十年甚至更久。 - 咖啡行业增长受宏观经济和消费环境影响,瑞幸的增长部分源于对竞品市场份额的蚕食。 - 咖啡消费习惯养成包括对咖啡因的深度成瘾和习惯性消费,部分消费者将其视为性价比高且有心理慰藉功能的选择。
欢迎收听《股市猎场》!我们只做一件事:用最直白方式,带您极速捕捉潜力好股票的核心投资逻辑,让您轻松用最少时间,看懂关键价值。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全球流媒体巨头 Netflix(奈飞)。我将结合创始人里德·黑斯廷斯(Reed Hastings)与联席 CEO 泰德·萨兰多斯(Ted Sarandos)的访谈内容,为您深入剖析奈飞的核心投资逻辑与关键看点。 1. 创业发展史与关键抉择 Netflix 是娱乐行业数字化变革的缩影,发展历程中充满精准的市场判断与颠覆性创新。 早期探索(1997-2003) 1997年,里德·黑斯廷斯和马克·伦道夫在加州创立 Netflix,凭 Pure Software 被收购获得的250万美元启动资金启动。灵感来自亚马逊线上模式和新兴 DVD 技术,1998年上线“NetFlix.com”,初期以按次收费的DVD租赁运营。 1999年,Netflix 推出包月订阅制,取消滞纳金和到期日,解决传统租赁痛点。2000年,Netflix 曾提议以5000万美元出售49%股权给百视达(Blockbuster),被轻蔑拒绝。此后 Netflix 逆势成长,2002年上市,2003年首次盈利。 流媒体转型(2007-2011) 2007年 Netflix 推出流媒体服务,最初是DVD套餐的附加福利。为解决带宽瓶颈,公司投入巨资研发自适应比特率和全球内容分发网络(CDN),保障用户体验。 2011年的 Qwikster风波(DVD与流媒体拆分、大幅涨价)引发80万用户流失与股价暴跌,成为 Netflix 深刻反思用户体验与沟通策略的契机。 原创时代(2013至今) 2013年《纸牌屋》开创 Netflix 原创剧集先河,标志公司从分发商向内容创造者转型。原创战略降低对第三方依赖,强化品牌影响力。2019年,Netflix 内容投入达150亿美元,其中85%投向原创。近年,公司调整战略,平衡原创与授权内容。 2022年推出广告支持订阅层级,应对增长放缓和竞争加剧;2023年推出直播功能,并结束DVD业务,完成转型。至2024年底,全球订阅用户突破3亿。 2. 商业模式、竞争格局与盈利逻辑 收入来源与盈利模式 Netflix 核心收入来自订阅费,占比超90%。为满足不同需求,公司提供广告支持计划、无广告标准和高级套餐。广告业务已成为重要增长引擎,预计到2030年广告收入达90亿美元。 成本结构与上下游关系 主要支出为内容制作与版权费,2025年计划内容投入约180亿美元。上游与制作公司合作开发原创,下游依赖 ISP、智能设备等伙伴,通过 Open Connect CDN 提升交付效率。 竞争格局 Netflix 面临 Disney+、亚马逊 Prime Video、Max 等强敌。其优势包括: * 庞大内容库(原创+授权)、成熟推荐算法(80%观看行为来自推荐)。 * 全球品牌影响力与规模经济,可将高昂内容成本摊薄。 截至2024年底,Netflix 拥有3.016亿用户,虽在美国被 Prime Video 超越,但仍是全球最大SVOD平台。 挑战与应对 内容成本上升、用户流失、市场饱和及“平台税”均为挑战。应对策略包括:引入广告套餐、原创与授权内容平衡、AI搜索优化、全球本地化和捆绑销售。 3. 企业文化、内容战略与愿景 企业文化 里德·黑斯廷斯推崇“运动队”文化,高标准人才密度、Keeper Test(保留值得挽留的员工)、“自由与责任”等理念塑造 Netflix 创新基因。2009年公开的文化幻灯片广受关注,强调透明、灵活和高效。 内容战略 泰德·萨兰多斯提出:“内容制作才是核心”。Netflix 投资全球原创(非英语内容占比超55%),并通过本地化故事创造全球现象级作品(如《鱿鱼游戏》)。 Netflix 不追逐昂贵体育版权,而是制作高质量体育纪录片(如《F1:飙速求生》),提升用户黏性。 未来愿景 Netflix 目标到2030年实现营收翻倍、运营利润翻三倍、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构建一个覆盖流媒体、游戏、直播、线下体验的全球娱乐生态系统。 4. AI 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AI 应用 Netflix 将 AI 融入推荐系统(80%观看来自算法推荐)、内容交付(自适应比特率)、配音字幕(AI唇形同步)、营销(个性化广告)、内容创作(剧本分析、动画制作)。 AI 每年帮助 Netflix 节省超10亿美元流失成本。 挑战与应对 AI 带来数据隐私、算法透明度、人才竞争等挑战。Netflix 强调AI是赋能工具,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在隐私与商业价值间寻求平衡。 5. 最新财报亮点与投资逻辑 * 广告计划:广告业务快速增长,2025年预计广告收入翻倍。 * 国际市场:在50个国家投资原创内容,积极应对税收和监管风险。 * 自由现金流:2025年目标80亿美元,优先用于回购股票。 * 游戏业务:投入80款游戏开发,提升用户参与度。 总结 Netflix 从DVD租赁到流媒体霸主,再到原创内容、AI、游戏和广告的全面布局,始终站在娱乐变革前沿。其独特企业文化、技术投入和全球战略构筑了坚实护城河。面对激烈竞争和成本压力,Netflix 正以多元化收入和AI赋能的方式,加速迈向万亿美元市值的全球娱乐帝国。
早上好,欢迎收听彭博新闻。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昨日的全球财经与商业动态。 新闻要点速览: * 美国经济与就业: 昨日公布的美国就业数据表现强劲,远超市场预期,进一步缓解了市场对美联储近期降息的预期。 * 全球贸易与关税: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于今天(7月4日)开始发出单边关税通知,最高税率可能达到70%。同时,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出现新动向,中国取消了与欧盟的峰会,并对欧洲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 * 资本市场动态: IPO市场情绪出现180度大转弯,认购水平“高涨”,定价普遍对发行方有利,上市首日及后续表现“异常出色”。尽管如此,资本形成整体仍处于下行周期,资金主要流向AI领域。 * 行业趋势与创新:人工智能(AI)被视为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新技术浪潮,可大幅提高效率,但投资风险并存。 酒精、尼古丁和THC等“放纵型”消费品市场展现出惊人的韧性,销售额持续增长。 女性健康、护理和金融健康领域被认为是巨大的未开发市场,尽管长期投资不足。 零售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贸易展流量下降,“直播销售”等新模式兴起。 金融和媒体是受数字化影响最深的两个行业,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资金转移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 零售与消费: 斯图·伦纳德百货公司(Stew Leonard’s)报告称,尽管存在不确定性,消费者对经济前景仍持乐观态度,假日消费需求强劲。 详细报道: 美国经济与美联储展望:昨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表现强劲,六月份新增就业岗位数量超出预期,失业率意外降至4.1%。服务业数据也表现良好,这些都凸显了美国经济的韧性与健康状况。受此影响,市场对于美联储在七月份降息的预期几乎完全被排除,首次降息的可能性被推迟到九月甚至更晚。美国股市因此受到提振,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均收于历史新高。尽管就业数据强劲,但部分分析师仍指出,关税的影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或在今年下半年通过消费和投资数据逐步体现。 全球贸易与关税局势:昨日最受关注的贸易新闻来自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最新声明。他表示,将从今天(7月4日)开始向多个国家发出单边关税通知信函,税率将在10%至70%之间波动,并于8月1日生效。此举距离华盛顿与贸易伙伴的7月9日谈判最后期限仅剩数日,引发了市场对不确定性的担忧。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特朗普政府的谈判策略,旨在打破谈判僵局。 此外,中国方面也采取了行动。彭博社获悉,中国取消了原定于本月晚些时候举行的与欧盟的峰会。中国将越南贸易协议中对转运货物征收双倍关税的条款视为对其的攻击,并表示如果认为措施不公平将进行报复。欧洲企业普遍呼吁欧盟不要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担心可能导致贸易冲突进一步升级。 在美国方面,对华政策也出现了一些调整。美国取消了对中国科技出口的一些限制,例如喷气发动机零件和芯片设计软件将再次获准销售。专家指出,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既关注贸易逆差,也关注国家安全,两者之间存在重叠。在特定行业,中国对欧洲白兰地征收为期五年的反倾销税,尽管可能存在豁免情况。受此影响,奢侈品和饮料公司的股价出现下跌,例如LVMH、人头马(Remy Cointreau)、保乐力加(Pernod Ricard)和帝亚吉欧(Diageo)。 资本市场与创业生态:当前的资本市场并未处于资本形成的上行周期,融资额下降了60%到70%。大部分资金继续流向人工智能(AI)领域的初创企业。然而,IPO市场的情绪已出现“180度大转弯”。目前IPO认购水平**“高涨”,定价普遍对发行方有利,并且上市首日及后续表现都“异常出色”。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积压项目预示着今年夏天、9月以及2025年都将非常活跃**,且上市公司的类型也更加多元化。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德克萨斯州分所也势头良好。 行业趋势与创新: * 人工智能(AI)被许多创始人视为核心,被认为“非常真实”,具有颠覆整个行业的潜力,堪比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AI能让创业公司以更少的人员实现10倍的生产力提升。然而,许多基金为了追逐AI热潮,可能会在估值过高的“概念”项目上损失惨重。 * “放纵型”消费品: 尽管市场上对“非酒精”饮料的兴趣日益增长,但投资人Noah Freriedman认为**“押注酒精业是坏主意”的看法是错误的**。他指出,酒精消费和销售在过去50年里基本呈直线增长,疫情后的“小幅下降”只是市场重置,2024年和2025年的销售额已高于2019年。尼古丁袋(nicotine pouches)和THC(大麻素)饮料也被认为是巨大的投资机会。 * 女性健康、护理与金融健康: Swizzle Ventures的创始人Jessica Kamada专注于投资女性医疗保健、护理责任和金融健康领域的公司。她强调,女性健康研究仅有34年历史,女性直到1993年才被纳入临床试验。投资女性健康是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仅美国就有3200亿美元的规模,但长期以来投资不足。 * 零售模式变革: FUBU创始人Damon John表示,当前的零售环境已经**“彻底改变”,传统贸易展的流量大幅下降。“直播销售”(live selling)模式正在兴起,允许品牌直接与消费者互动,并实现即时销售和追加销售**。 * 金融与媒体数字化: 资深金融科技高管Bill Harris指出,金融和媒体是受数字化技术影响最深的两个行业,“是数字化的沃土”。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资金转移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可能颠覆传统银行间支付系统(SWIFT)和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 零售与消费:斯图·伦纳德百货公司(Stew Leonard’s)的负责人表示,尽管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但消费者情绪良好,预计在独立日假期期间门店将迎来10万名顾客。目前,大麻素注入的苏打水和无酒精啤酒等产品销售火爆。为了节省假日开支,他们建议消费者检查丙烷罐、寻找特价商品、冷冻促销品、自己切割农产品以及避免样品试吃带来的冲动消费。对于纽约市建立公共超市的提议,斯图·伦纳德超市的负责人表示怀疑,认为经营超市是薄利且高度竞争的业务,政府难以有效管理。 高尔夫产业:唐纳德·特朗普在苏格兰的高尔夫度假村(如特恩伯里)吸引了大量美国游客,这些游客支付高昂的打球费用。然而,对于苏格兰的小型高尔夫俱乐部而言,由于运营成本的上涨,它们面临着收入增长受限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趋势,一些小型俱乐部开始**“重塑自我”,通过提供非高尔夫活动**(如苏格兰晚宴和风笛课程)并向社区开放来拓宽收入来源。 感谢收听今天的彭博新闻回顾。祝您假期愉快!
欢迎收听本期《科技前沿》节目!近期科技圈的大新闻,莫过于马克·扎克伯格斥巨资从OpenAI挖角顶尖人才。这引发了外媒的激烈讨论,即能否通过这种方式“购买”人工智能超级智能? 本期节目的主要发言人是播客**《AI For Humans》的两位主持人——Kevin和Gavin。此外,他们还引用了其他重要人物的观点或报道,包括彭博社苹果记者Mark German**、微软AI首席执行官Mustafa Solomon、11 Labs的首席执行官、DeepMind/Google DeepMind联合创始人Demis Hassabis以及知名AI Twitter用户Jimmy Apples。 以下是他们在节目中提出的主要论点与论据: * 关于Meta对OpenAI的人才挖角与人工智能超级智能的争论:马克·扎克伯格的大手笔挖角:Meta投入数亿美元,成功从OpenAI挖走了超过10名顶尖AI工程师。其中8到10人是OpenAI的资深员工,曾参与开发GPT-3、GPT-4o和图像模型等核心技术。 竞争激烈程度:此次挖角被形象地比喻为“狐狸进了鸡舍”,导致OpenAI出现“人才流失(brain drain)”。Meta据称提供了四年价值3亿美元、首年1亿美元的巨额薪酬方案,甚至提供不设归属期(no vesting)的股票期权,凸显了人才竞争的白热化。OpenAI首席研究官Mark Chen对此表示,这让他感到“痛彻心扉”,仿佛“有人闯入家中偷走了东西”。 “传教士”与“雇佣兵”之争:面对Meta的挖角,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通过内部备忘录回应称“我们是传教士,而非雇佣兵”,强调OpenAI员工拥有改变世界的信念。 “购买”超级智能? 视频深入探讨了马克·扎克伯格是否相信可以通过购买人才来“购买”或加速进入**超级智能(super intelligence)**竞赛。超级智能被定义为“比人类更聪明、能做更多事情的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AGI)有所不同。 Meta的战略意图:有人推测,此举不仅是为了追求超级智能,更可能是Meta在保护其“护城河”。因为OpenAI被视为其下一个可能达到Meta规模和收入的巨大竞争对手,甚至有传闻称Sam Altman曾开玩笑要推出社交网络。 OpenAI的应对:OpenAI员工被告知带薪休假,部分原因是他们每周工作80到100小时。同时,OpenAI正在重新调整薪酬结构,并有传言称其即将发布的开源模型将非常强大,甚至可能超越ChatGPT下拉菜单中的一些模型,预示着Meta可能需要时间来追赶。GPT-5预计将于本月发布,其能力将极大地影响OpenAI在AI竞赛中的领先地位。 * 苹果在AI领域的困境与潜在合作:苹果的AI失误:苹果被认为在AI领域“搞砸了”或“严重失误”。过去几年,苹果智能被视为“最大的失败之一”。 寻求外部合作:该公司正在考虑与外部伙伴合作,可能引入Anthropic或OpenAI来构建其整个AI系统,包括Siri和本地功能。Anthropic因其在云代码方面的编码能力被认为是首选。 “脑移植”概念:这种合作被称为“脑移植(brain transplant)”,意味着苹果将利用外部模型,同时希望未来能将这些能力内部化。 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如果合作达成,对合作方来说将是巨大的商业成功,因为苹果拥有22亿活跃设备用户。然而,对于用户而言,目前必须使用多种服务来完成本应由设备优雅处理的任务,这导致了极大的“沮丧感”。甚至有观点认为,蒂姆·库克可能需要为此辞职。
欢迎收听《股市猎场》!我们只做一件事:用最直白的方式,带您极速捕捉潜力股的核心逻辑,轻松看懂关键价值。 本期聚焦医疗诊断公司——Natera,一家被德鲁肯米勒长期重仓的企业。为什么连顶级投资人都对它情有独钟?让我们一起深入看看。 一、创业背景与发展关键转折 Natera成立于2004年,由斯坦福电气工程与遗传学博士Matthew Rabinowitz创立。源于其家人婴儿患病经历和自身丧子之痛,Rabinowitz立志通过技术革新提升产前基因检测。 公司最初从体外受精(IVF)领域入手,推出Spectrum测试,能在胚胎植入前检测遗传风险。然而,受限于IVF市场天花板,Rabinowitz决定跨入自然妊娠的无创产前检测(NIPT),开发出主打产品Panorama,2013年上市。 尽管进入市场较晚,Panorama依靠独特的单体型分析技术及出色的用户体验迅速获得市场认可,检测准确率超99%,大幅领先同行。 2015年上市后,Natera并未止步于女性健康,还投入大量资源开发肿瘤监测产品——Signatera,专注癌症复发监控,迈入精准医疗新战场。 二、商业模式与市场地位 核心业务三大板块: 1. 女性健康(如Panorama、Horizon等) 2. 肿瘤检测(Signatera) 3. 器官移植评估(Prospera) Natera提供端到端服务,从采样到分析,再到结果解读一体化交付。同时开放其Constellation云平台给合作实验室使用技术算法授权,形成技术输出闭环。 **盈利模式:**检测服务费为主,如Panorama单次800–1200美元,毛利率高达70%以上。2024年营收近17亿美元,虽尚亏损(-1.9亿),但毛利率和单量持续上升,展现出强烈的规模经济。 **上下游:**上游依赖测序设备与试剂(如Illumina),下游客户包括医院、医生和保险公司,后者是最主要付款方。 竞争格局: * NIPT领域对手有Illumina、Roche等,Natera靠技术差异化立足; * 肿瘤液体活检方面对标Guardant Health等巨头,Natera主打个性化检测,强调治疗后复发监控。 目前其在无创产前检测市场占有率约15–20%,在液体活检领域市占率也在快速扩大。 三、CEO访谈与发展机遇 CEO Steve Chapman强调,Signatera的市场潜力巨大,有望年营收超50亿美元。目前已覆盖乳腺癌、结直肠癌等高发癌种,临床数据领先,医生接受度高。 机会亮点: * ASP(平均单价)持续上行,Signatera已超1100美元,未来或超2000; * Prospera在心脏移植预测中表现超越传统活检; * 推出新一代Signatera Genome版本,提升灵敏度至百万分之一; * 医疗数据积累构建长期护城河; * 国际市场,尤其日本,正在推进报销进程,有望2026年起贡献收入。 挑战方面: * 报销覆盖不足,部分产品尚未获得商业保险支持; * 市场教育成本高,特别是在MRD领域渗透率仍低; * 竞争激烈,需持续投资研发与市场拓展; * 公司正处于“关键投资年”,须平衡盈利与增长。 四、最新财报进展与投资者关注 2025年Q1公司营收突破5亿美元,同比增37%。全年营收预期提升至19.4–20.2亿美元,增长约26%。毛利率提升至63%,Signatera临床检测量同比增52%,ASP维持强劲。 Q1现金流转正,实现2300万美元净现金流,公司账上现金近10亿美元,无长期债务。 投资者重点关注: * Signatera销量增长的持续性,公司预计Q2继续新增1–1.2万例; * 多项研究(如DARE、I-SPY-2)将在ASCO等会议展示关键临床结果; * 女性健康业务的季节性波动已被公司纳入预期管理; * 日本市场审批预计年底完成,明年下半年起释放营收; * 筛查类产品(如FIND研究)也正快速推进中。 五、德鲁肯米勒为何长期看好 德鲁肯米勒投资逻辑包括:技术创新、趋势判断、龙头集中。 他可能看中几点: 1. 行业变革潜力巨大:精准医疗是医疗的终极方向,基因检测成本下降,进入商业化爆发期。 2. Natera技术领先:单体型分析与个性化液体活检专利众多,构建强大壁垒。 3. 从亏损到盈利的关键转折:公司核心产品获市场验证,新产品加速放量,正从“烧钱”走向正现金流。 4. 未来增长空间广阔:肿瘤、器官健康、国际市场三线齐发,市场空间巨大。 5. 使命驱动文化:创始团队因亲身经历而立志解决社会痛点,执行力强、信念感足。 他看中的,不只是当前的Natera,更是未来十年医疗健康产业的进化与主导权之争。 如您喜欢这期内容,欢迎收藏、转发,下一期我们将继续追踪值得长期关注的优质公司,敬请期待!
早上好,欢迎收听彭博新闻回顾。以下是昨日的主要财经和政治新闻摘要: 美国经济数据 * 最新的就业报告显示,美国劳动力市场表现强劲,数据显示新增就业岗位 14.7万个。这一数字远高于彭博经济学家此前预测的10.6万个。 * 失业率进一步下降至 4.1%,低于预期的4.3%。这被认为是劳动力市场持续超预期的表现。 * 报告细节显示,自总统上任以来,所有就业增长都归因于本土出生的美国人,而外国出生的工人数量实际上有所下降。 * 平均时薪环比上涨0.2%,将全年平均涨幅推低至3.7%。 * 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大幅下降至 23.3万人,而持续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则与前一周的修正数据持平,为196.4万人。 * 贸易逆差为 715亿美元,与预测的710亿美元非常接近,预计不会对第二季度GDP估算产生太大影响。 * 有观点认为,目前的就业创造速度和劳动力市场表现已趋于“正常化”。自总统上任以来,整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一直以1.5%的速度运行,通胀率被认为是温和的。 美国政治动态 * “宏伟法案” (Big, Beautiful Bill):美国众议院共和党领袖仍在努力争取足够票数通过特朗普总统的税收法案。该法案在参议院已通过,但在众议院面临挑战,目前仍差 五票。 法案的关键障碍在于部分共和党议员的反对,他们主要关注 医疗保健支出削减 以及 国家债务增加 的问题。有议员担心,该法案对医疗补助(Medicaid)的修改可能对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医院造成不利影响。 该法案包括在未来十年内削减 4.5万亿美元的税收,以及在国防和移民打击方面投入3500亿美元,但代价是削减近 1万亿美元的医疗补助。 尽管面临内部阻力,众议院已通过了该法案的程序性投票。共和党人坚持认为,这是一个“好法案”,因为它能让家庭保留更多收入、提供学校选择、确保边境安全并对福利领取者实施工作要求。 民主党方面则强烈反对该法案,称其为“可怕的法案”,因为它将 提高美国家庭的生活成本,并导致 1700万人失去医疗保险。民主党人预测,该法案的通过将导致共和党在2026年中期选举中失去多数席位。 * 联邦储备局与利率:尽管经济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强劲,但政府立场倾向于美联储降息。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表示不指导美联储利率决策。 有人预测,利率最终也将“正常化”。总统曾要求美联储降息三到四个基点。然而,一些专家警告,大幅降息可能导致经济过热或债券市场混乱。 有观点认为,美联储可能过分关注关税的影响,而忽视了财政政策对通胀的“巨大作用”。总统的供给侧政策,如税收激励、放松管制和能源充足,被认为是“深刻的通缩因素”。 英国政治与金融市场 * 英国的债券市场经历了剧烈波动,英镑汇率下跌超过1%。此前,英国影子财政大臣雷切尔·里夫斯在议会发表讲话后,引发了市场对英国财政状况的担忧,导致 英国金边债券收益率大幅飙升。 * 工党领袖基尔·斯塔默后来表态支持里夫斯,称她将在未来多年继续担任财政大臣。这一表态在短期内似乎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金边债券收益率有所回落,但仍高于昨日收盘水平。 * 市场对英国政府如何填补财政缺口(估计为50亿至300亿英镑)仍存疑问。有分析认为,公司信贷目前是比政府债券更好的投资选择。 国际贸易 * 美国与越南达成了一项贸易协议。根据协议,对越南商品的关税税率为 20%,而对美国出口到越南的商品关税税率为0%。此前,美国曾威胁对越南商品征收46%的关税。 * 这项协议还包括对经越南转运的中国商品征收 40%的关税。耐克等在越南有大量生产业务的公司股价一度波动。 * 美国已通知中国,部分芯片出口限制已被解除。这被视为美中贸易协议的一部分,旨在缓解关键技术(如稀土和芯片)的流动。 * 总统还威胁,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将对日本商品征收 30%至35%的关税。 其他重要新闻 * 瑞士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0.1%,这缓解了市场对瑞士国家银行可能紧急降息至负利率的担忧。 * 五角大楼已停止向乌克兰运送防空导弹和其他弹药。原因是美国军火库存审查发现库存量已“过低”。 * OpenAI计划向Oracle租用大量计算能力,用于其“星门计划”。 * 特斯拉全球销量连续第二个季度下滑,但股价仍上涨。 * 健康保险公司Centene股价暴跌近39%。 * 诺华公司一项重要药物的关键临床试验未达主要终点。 感谢您的收听。
被称为“AI 教母”的李飞飞博士昨天接受了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访谈,在访谈中分享了她投身人工智能领域的心路历程、关键贡献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ImageNet 的开创与影响:她表示,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追逐那些“难到近乎妄想”的问题。在2009年,当她还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助理教授时,计算机视觉领域面临着数据匮乏的巨大挑战,算法(如神经网络)也无法有效泛化。 为此,她和团队在2007年左右大胆押注,认为数据驱动的方法是机器学习范式转变的关键。他们决定从互联网下载数亿张图片,并创建了ImageNet——一个包含了全世界视觉分类体系的数据集,用于训练和测试机器学习算法。ImageNet 项目的初衷是解决物体识别问题。 ImageNet 公开后,最初的几年里效果并不理想。直到2012年,由 Jeff Hinton 团队(Supervision)开发的 AlexNet 在 ImageNet 挑战赛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是数据、图形处理器(GPU)和神经网络首次结合,共同推动了深度学习的崛起。ImageNet 因其80,000多次引用而被誉为 AI 发展的数据基石。 * 从物体识别到场景理解:ImageNet 成功解决了物体识别问题,但李飞飞博士从研究生时代起就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让机器能够理解并讲述场景的故事。她认为,人类的视觉智能不仅仅是识别单个物体,而是能够描述整个场景。 2015年左右,在深度学习技术蓬勃发展之后,她与学生 Andrej Karpathy 合作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图像描述(image captioning)**的论文。她甚至开玩笑地对 Andrej 说,能否反过来,根据一句话生成图像,尽管当时这个想法还很不现实。如今,生成式 AI 的发展已使这成为可能。 * 当前方向:空间智能与 World Labs:李飞飞博士认为,计算机视觉的弧线从物体、到场景,现在正在走向“世界(world)”的理解。她已从学术界转向创业,担任 World Labs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她从进化和脑科学中汲取灵感,指出人类语言的进化耗时不到一百万年,而对三维(3D)世界的理解和互动能力,即视觉能力,则耗时了5.4亿年。这让她坚信,空间智能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关键缺失部分,也是 AI 领域下一个最重要且“难到近乎妄想”的前沿领域。 World Labs 致力于创建“世界模型”,这些模型将超越平面像素和语言,真正捕捉世界的 3D 结构和空间智能。 她指出,空间智能比大型语言模型(LLMs)更难的原因在于:现实世界是三维的;感知过程会将三维世界投影到二维(如眼睛或相机),这是一个数学上“病态”的问题;世界并非纯粹生成式的,还涉及对真实世界的重建;并且缺乏像语言那样易于获取的大规模空间数据。 空间智能的应用前景广阔,包括创作(如设计师、游戏开发者)、机器人学习、市场营销、娱乐,甚至元宇宙。对于空间数据的收集,World Labs 采取混合方法,并强调数据质量的重要性。 * 创业经历与对青年研究者的建议:李飞飞博士分享了她独特的创业经历,包括19岁时在美国经营自助洗衣店以支持家庭和上大学。她认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扎根并建设(hunker down and build)”,忘记过去的成就或他人的看法。 她给年轻研究者的建议是:不要害怕,大胆去做。她鼓励人们拥有“智力上的无畏(intellectual fearlessness)”,这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质。 对于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她建议寻找那些不会与业界大规模资源(如计算、数据)产生冲突的“北极星问题”,例如跨学科的 AI 研究、理论探索或小数据问题。 她强调,读研应该由强烈的好奇心驱动。 关于 AGI 的定义,李飞飞博士表示她很难区分当下“AGI”与 AI 创始者(如图灵、麦卡锡)最初设想的“机器能够思考”有何本质不同,她认为它们是同一概念的演进。 在开源问题上,她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需要多样化的方法,不一定强制所有公司都开源,但开源的努力应受到保护,因为它对创业生态和公共部门都至关重要。 作为少数族裔女性在 STEM 领域,她坦言有过作为少数派的时刻,但她选择“不过度解读(not overindex)”这些身份,而是专注于学习和创造。 她目前正在为 World Labs 大量招聘具有“无畏”精神的人才。
欢迎收听《股市猎场》!我们只做一件事:在浩瀚股海中,为您高效筛选潜力好股票。用最直白的入门解读,带您极速捕捉公司核心投资逻辑,让您轻松用最少时间,看懂关键价值。 这一期我们来聊一聊GE Vernova。GE Vernova是全球电力设备领域的重要玩家,AI带来的电力需求大增,让包括气电在内的多个设备环节出现了紧缺,体现到业绩上也是持续超预期,从而成为华尔街的热门股票。 1. 公司的创业发展史,和 GE 的关系和历史沿革 GE Vernova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通用电气公司(GE)的能源事业部。GE自1892年成立以来,其能源业务长期涵盖燃气轮机、水电机组、风力发电设备、核能设备和电网技术等多个领域。 在全球能源市场加速转型的背景下,GE决定将业务聚焦于高增长领域。 * 2021年11月9日,GE董事会批准将公司拆分为三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分别专注于航空、医疗和能源领域。 * 2022年7月18日,GE公布了三家子公司的品牌名称:航空业务更名为“GE Aerospace”,医疗业务命名“GE HealthCare”,而能源业务则命名为**“GE Vernova”**。 GE Vernova的组建历程如下: * 2023年1月4日,GE完成了医疗业务分拆,GE HealthCare独立上市。 * 紧接着在2023年2月,成立了GE Vernova LLC,为能源业务的独立做准备。 * 2024年4月2日,GE能源业务正式分拆,GE Vernova Inc. 作为独立公司在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GEV)。原通用电气则更名为GE Aerospace,仅保留航空业务。 2. 公司目前的商业模式、上下游关系,盈利模式,竞争格局 GE Vernova的商业模式主要通过三大报告分部开展业务:Power(发电)、Wind(风电)和Electrification(电气化)。 * Power 事业部:涵盖燃气轮机(如先进的7HA、9HA系列,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蒸汽轮机、水力发电机组和核电设备(如GE Hitachi合作的SMR技术)。 该部门向电力公司、大型工业用户以及政府基建项目提供发电设备及后续长期运维服务,合同期一般为5-25年。 2024年,Power板块实现收入约1810亿美元。 * Wind 事业部:包括陆上风力机组、海上风力机组(主力机型为Haliade-X)及叶片制造(LM Wind Power)。 为全球风电开发商提供整机、零部件和运维服务。 2024年,此部门收入约970亿美元,但其订单和盈利能力因市场周期和竞争而出现波动. * Electrification 事业部:整合了电力输配电及数字解决方案,包括电力转换与储能、高压输电与配电设备(如HVDC系统、智能变电站设备、智能变频器、储能单元)和电网数字化软件服务。 该部门服务对象包括公用事业、电网运营商、工业园区及交通基础设施等,旨在提升电网的韧性和效率。 2024年,Electrification部门收入约750亿美元,其中电网设备及维护服务需求强劲,订单同比增长两位数。 盈利模式方面,GE Vernova既销售设备(一次性收入),也通过长期运维合约和备件服务获取经常性收入,形成**“设备+服务+融资”的多层次盈利结构**。公司拥有完整的全球供应链,其下游客户涵盖公用事业公司、独立电厂开发商、大型工业用户以及政府机构。此外,GE Energy Financial Services子公司还为可再生能源和输配电项目提供融资和投资,加速项目落地。 在竞争格局方面,GE Vernova是全球能源装备与服务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 * 在燃气轮机市场,GE Vernova在航空型燃气轮机市场占据约85%的份额。在重型燃气轮机领域,GE的7HA/9HA系列、三菱重工的J系列和西门子能源的H系列三足鼎立,GE在先进重型机市场仍保持领先。 * 在风力发电领域,全球前四大供应商主要为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GE Vernova与西门子歌美飒、维斯塔斯等欧美厂商仍具竞争力,但整体竞争加剧。 * 在电网与电气化领域,主要竞争对手包括西门子能源、施耐德电气、三菱电机、ABB以及伊顿等。 GE Vernova的竞争优势在于其丰富的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每年约10亿美元研发投入)、规模化优势和全球服务网络(75,000名员工,业务遍布100多个国家),以及相对宽广的产品组合,能够提供一站式电力解决方案。 3. 重点结合CEO的访谈,谈谈他的主要关注的话题、论点、论据 GE Vernova首席执行官Scott Strazik在访谈中展现出**“坚韧的韧性与务实的乐观主义”,他强调要将变化视为改进和进一步差异化的机会**。 他的主要关注话题和论点包括: * 将挑战视为机遇:观点:尽管面临贸易复杂性和关税挑战,他认为这是一种**“机会来证明我们在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年里成长了多少”**。公司不会“束手无策,自怨自艾”,而是要利用变化作为改进的机会。 论据: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关税后,GE Vernova的团队在48小时内就制定了替代方案和评估计划。这表明公司行动迅速,有能力应对动态环境。 * 坚持电气化和去碳化的“真北”方向:观点:即便围绕气候变化的对话有所转变,公司对可持续发展、电气化和去碳化的承诺依然坚定不移。这被称为GE Vernova的**“指引真北”**。 论据:GE Vernova旨在**“为能源转型带来新的能量”**。他指出,全球电力需求强劲增长(如印度80%电力来自煤炭,沙特阿拉伯40%来自石油),这为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去碳化机会。公司致力于增加世界电力供应,同时降低每度电的碳强度。 * 电力市场进入“投资超级周期”:观点:电力和电气化领域的终端市场依然强劲,世界正进入一个加速电气化的时代。 论据:这主要由制造业增长、工业电气化、电动汽车(EVs)以及新兴数据中心的需求推动。他将北美目前的负荷增长规模比作**“自二战后工业建设以来最显著的”**。 * 核电复兴与SMR的潜力:观点:对核电的兴趣正在加速,特别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 论据:公司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建设北美第一个SMR项目已获得建设许可,并积极寻求在美国的建设许可。他指出,“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是经济学问题”,SMR有望通过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降低成本和周期时间。他还强调,数据中心等**“超大规模企业”对可持续性非常关心,他们需要更多电力,将帮助推动核能等脱碳技术的发展**。 * 供应链弹性和美国再工业化投资:观点:为应对政策变化,公司将投资于供应链以提高韧性。 论据:GE Vernova计划投资6亿美元用于美国工厂,并增加1500个新工作岗位。他认为公司需要**“成为本地市场中的本地公司”**。这些投资将建立在现有资产上,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从而加快部署。 * 人才投资与生态系统建设:观点:投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至关重要,以满足美国再工业化和电力需求增长所需的人才缺口。 论据:他提到中国每年毕业350万STEM毕业生,而美国各学科毕业生总数也大致如此。GE Vernova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立了5000万美元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12个研究项目和3个政策主题研究,并招募实习生。 4. 他的业务为什么在气电产业链里很重要,燃气轮机的紧缺情况 Scott Strazik强调,天然气发电在能源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是“可靠和可调度电力的基本来源”。它也是“更多风能和太阳能得以建设的倍增器”**。简单来说,没有天然气,就无法达到世界所需的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为了支持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全球需要更多的可调度电力。 目前,燃气轮机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紧缺情况: * Scott Strazik表示,“2026年和2027年的燃气轮机产能已基本售罄”。 * 公司目前正在**“填补2028年的订单,并开始接受2029年的订单,同时进行2030年的商业洽谈”。他甚至将其形容为“比航空航天业的情况还要好”**。 * 公司目前有50吉瓦的燃气轮机处于合同或插槽预留状态。其中,有29吉瓦的订单已进入待交付订单(backlog),还有21吉瓦的插槽预留协议预计将转化为订单。 * 这些预留协议中的约三分之一与数据中心建设相关。尽管这些预留协议尚未完全转化为订单,但其中约20%的合同已支付定金,客户正在推进EPC合同和选址许可,这大大增强了订单的稳定性。Scott Strazik认为**“取消风险非常小”**。 * GE Vernova在燃气轮机市场处于**“持续涨价的环境”**中。2025年上半年的订单价格高于2024年下半年,而2025年下半年的价格预计会更好。即便是在四月,考虑到关税动态,价格仍在进一步上调。 5. 结合最新的财报交流,讲讲公司的关键进展和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GE Vernova在2025年第一季度取得了**“强劲的开局”**。 关键进展: * 财务表现:收入增长:第一季度总收入增长15%。设备收入增长22%,服务收入增长8%。所有三个业务部门(电力、风能、电气化)的设备和服务收入均有所提高。 订单强劲:第一季度订单额达到102亿美元,同比增长8%,约为当期收入的1.3倍。服务订单实现两位数增长。 待交付订单(Backlog)持续增长:总待交付订单达到1230亿美元,其中设备订单环比增长24亿美元,服务订单环比增长20亿美元。设备订单利润率保持健康。 调整后EBITDA和利润率大幅提升:调整后EBITDA增长近70%至约4.6亿美元,调整后EBITDA利润率扩大170个基点。所有三个业务部门的利润率均有改善。 自由现金流(FCF)里程碑:第一季度产生了1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同比改善16亿美元。这得益于订单和插槽预留协议带来的更高预付款,以及持续的营运资本管理。 资本回报:第一季度向股东返还了13亿美元资本,包括股票回购和首次股息。截至四月,总计已返还15亿美元。 * 业务亮点:电力部门:订单增长28%,其中燃气电力设备订单增长超过30%,预订了29台重型燃气轮机。 陆上风电:连续第五个季度实现盈利。公司正在投资超过1亿美元用于提高陆上风机性能。 电气化部门:需求持续强劲,订单额约为收入的1.8倍。待交付设备订单增长至约220亿美元。 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及公司回应: * 关税影响:公司预计2025年成本将增加3亿至4亿美元。 应对措施:通过价格调整(利用现有合同条款中的通胀条款)、加速管理费用(G&A)结构转型以及调整供应链布局来缓解压力。 关税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市场,但GE Vernova约有三分之二的中国采购已在其他地区实现了**“双重认证”**,可相对容易地进行供应链转移。但对于海上风电业务,由于现有订单周期长且正在亏损,公司目前不打算投入资金进行供应链重组,因此这部分业务受影响可能更为显著。 * 2025年全年财务指引:公司重申了2025年全年财务指引。预计全年收入在360亿至370亿美元之间(中位数个位数增长)。 调整后EBITDA利润率将持续扩大至高个位数。 自由现金流预计在20亿至25亿美元之间。公司预计今年所有四个季度都将产生正自由现金流。 * 风电市场的不确定性:尽管陆上风电业务有所改善,但由于美国政策不确定性、许可延迟和利率上升,北美陆上风电订单仍然疲软。公司对陆上订单拐点的时机保持谨慎。 海上风电方面,虽然损失有所改善,但仍面临产品和项目成本、执行时间线等压力。 * 客户行为变化及衰退担忧:Scott Strazik表示,尽管关税实施仅几周,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但目前尚未看到客户行为或订单节奏发生显著变化,增长轨迹依然强劲。 公司在合同中已包含保护条款,并密切关注现金流曲线,确保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保持正向现金流。 总而言之,GE Vernova在强劲的市场需求和积极的战略应对下,正稳步实现其财务目标,并持续推进电气化和去碳化,以抓住历史性的能源转型机遇。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