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日本推理作家协会推出「东西推理Best100」榜单,票选有史以来日本与西方最受欢迎的200本推理小说。我们能在日本推理榜单的第71位找到笠井洁(1948—)的名字,以及他的作品:《哲学家的密室》。这样的排名和书名也反映了笠井在日本推理史上的地位:他绝非惊才艳艳、广受追捧的知名作家,也算不上不可不读的经典作家,但因为其作品表现出的推理小说的自觉性、反思性,以及他高度哲学化的创作倾向,笠井洁在日本推理文坛上可谓独树一帜,也在日本推理小说史上有一席之地。 在本期聊日本推理小说的节目的下篇中,我们就来聊聊这本笠井洁的代表作。如果要给《哲学家的密室》起一个副标题的话,或许可称《纳粹与海德格尔杀人事件》。在作品中,笠井洁剑指20世纪最知名的死亡哲学创作者马丁·海德格尔,在历史虚构中将他的哲学与纳粹集中营的惨案并置,并又从旁枝中引出海德格尔的学生、法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列维纳斯作为对照,来对海氏的死亡哲学进行彻底的反思与反对。 笠井洁这部结构极其复杂精巧、长度上千页的作品是如何化用、挪用又反用了海德格尔哲学的?生存论的死亡哲学在他笔下展现出怎样错综的拓扑学?我们这期就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本期主播】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本期嘉宾】 郭造,德语哲学研究者 【时间线】 00:01 介绍本集内容 02:14 正片开始:笠井洁如何从另一个角度反思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 02:43 郭造介绍笠井洁生平、创作风格以及《哲学家的密室》剧情 07:21 密室作为特权——近代世界的产物? 11:53 密室意象与自我概念以及司法实践的关系 16:05 黑格尔:近代人通过市民社会和劳动脱离和家庭的关系 18:36 海德格尔的死亡概念:通过“占有死亡”获得彻底的自我规定,而密室则是标本的储物柜 22:00 两种密室的对置:“齐格飞的密室”(英雄)以及“恶龙法夫纳的密室”(折磨) 31:32 回到《哲学家的密室》的剧情 51:10 谈一谈笠井洁对海德格尔的挪用 57:38 最后聊一下推理小说中死亡概念的意义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笠井洁作品: * 《哲学家的密室》 * 《再见天使》 * 《俄狄浦斯症候群》 * 《推理小说与二十世纪精神》 其他人物及作品: * 风间贤二(1953—),《怪异猎奇:世界推理小说全史》 * 青崎有吾(1991—),《地雷格力高》 * 白井智之(1990—),《名侦探的献祭:人民教会杀人事件》 *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哲学家,《存在与时间》 *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1906—1995),法国哲学家 *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德国哲学家,“A Philosophical View of the Detective Novel” * 约翰·狄克森·卡尔(John Dickson Carl,1906—1977),美国推理小说家,“The Locked-Room Lecture” * 大卫·埃米尔·涂尔干(David Émile Durkheim,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自杀论》 *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小说家,“荒谬的自杀” * 格奥尔格·黑格尔(G. W. F. Hegel,1770-1831),德国哲学家,《法哲学原理》 *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哲学家,《存在与虚无》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Das Unheimliche”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édéric Chopin, Trois nouvelles études, i in F-minor. (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专题节目表(均已发布)】 * 推理篇第一|理性之光与恶之花:爱伦·坡的密室诗学 * 推理篇第二|阿加莎·克里斯蒂:八卦、女性主义与侦探人类学 * 推理篇第三|《丁丁历险记》:在祛魅世界的边缘探险 * 推理篇第四|石黑一雄《我辈孤雏》:帝国主义的孤儿侦探 * 推理篇第五(上)|日本推理小说传统和京极夏彦的死亡哲学 * 推理篇第五(下)|笠井洁与《哲学家的密室》
日本推理小说中向来有“炫学”的传统,作者们热爱将各种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杂糅一体、写进小说。在这两期节目中,我们会聊聊两本与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列维纳斯以及他们的死亡哲学相纠缠的推理小说:京极夏彦(1963—)的《阴摩罗鬼之瑕》与笠井洁(1948—)的《哲学家的密室》。 本期节目中,我们的好朋友郭造来我们播客做客,他从日本推理小说的前史讲起,聊了聊本格、变格、社会派与新本格推理的发展历程,解释了京极夏彦这个评价两极分化的小说家新颖又怪诞的写作方式,并最终对《阴摩罗鬼之瑕》这部炫学大作中的理论因素进行了探讨:弗洛伊德1919年的一篇小文章“论怪怖”在这部作品中时隐时现;“家”这个概念在京极夏彦笔下辗转跳跃,从儒学到精神分析、又到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死亡哲学也在书中被挪用、被反对、被极端化又相对化。在这期节目里,我们就来试着管窥京极夏彦笔下复杂而扭曲的理论结构。 【本期主播】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本期嘉宾】 郭造,德语哲学研究者 【时间线】 00:12 为什么这期分成了上下篇? 02:49 隆重介绍我们的第一位嘉宾! 03:13 为什么邀请郭造来聊日本推理小说中的死亡哲学? 05:16 一个谜题:为什么推理小说要研究杀人? 07:02 日本推理小说的“前史”: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夏目漱石 08:42 江户川乱步与“战前推理小说”传统 11:29 “本格”与“变格”之分 15:57 战后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本格、社会派、新本格 22:09 日本与欧美推理小说传统的关系:接续和填补空白 26:14 难以定义、难以描述的“新本格” 33:32 聊聊对京极夏彦和笠井洁的印象以及他们的轶事;小说中叙事和理论是什么关系? 43:46 为什么选择以《阴摩罗鬼之瑕》和《哲学家的密室》为文本来聊这期播客呢?——对哲学的指涉、推理小说的自觉性、分析死亡 45:56 京极夏彦怪异的写作方式:过分简陋的谜题与冗长的变格倾向 48:28 为什么京极夏彦这样写?——“侦探”与“驱魔师”的二元结构,作为“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的推理小说 56:53 《阴摩罗鬼之瑕》剧情简介 1:03:20 《阴摩罗鬼之瑕》的主角与现象学的死亡哲学之间的关系 1:08:12 《阴摩罗鬼之瑕》的理论指涉:儒学与海德格尔 1:08:48 弗洛伊德论“怪怖”(umheimlich):从“不在家”到“被压抑者的回归” 1:14:06 《阴摩罗鬼之瑕》中的“怪怖”:伯爵的“家”与“回归” 1:19:11 从弗洛伊德到海德格尔:海德格尔的“怪怖-不在家”与“向死而生” 1:21:10 《阴摩罗鬼之瑕》中被扭曲的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结构:被压抑的肉体之死、被极端化的本真之死 1:24:56 京极夏彦有忠实地表现海德格尔的哲学吗?我们的看法 1:29:11 下期再见咯!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京极夏彦作品: * 《姑获鸟之夏》 * 《魍魉之匣》 * 《络新妇之理》 * 《阴摩罗鬼之瑕》 其他人物及作品: *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小说家【欢迎收听我们的第十期节目!】 * 北村薰(1949—),日本推理小说家 * 米泽穗信(1978—),日本推理小说家,《冰菓》 * 黑岩泪香(1862—1920),日本作家,翻译家 *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作家 *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作家 *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作家 * 江户川乱步(1894—1965),日本推理小说家 * 横沟正史(1902—1981),日本推理小说家,《本阵杀人事件》 * 甲贺三郎(1893—1945),日本推理小说家 * 权田万治(1936—),日本推理小说评论家,《日本侦探作家论》 * 佐藤春夫(1892—1964),日本作家 * 平林初之輔(1892—1931),日本作家、文学评论家,“侦探小说文坛的诸倾向” * 笠井洁(1948—),日本推理小说家,《哲学家的密室》 * 松本清张(1909—1992),日本推理小说家、“社会派”推理小说代表人物,《点与线》 * 绫辻行人(1960—),日本推理小说家,《十角馆事件》《钟表馆事件》 * 岛田庄司(1948—),日本推理小说家,《占星术杀人魔法》 *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法国诗人,《恶之花》 *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英国作家【欢迎收听我们的第十一期节目!】 * 亚瑟·柯南·道尔(Arthur Ignatius Conan Doyle,1859—1930),英国作家 * 白井智之(1990—),日本推理小说家,《象之首》 * 法月纶太郎(1964—),日本推理小说家、推理小说评论家,“初期奎因论” * 西尾维新(1981—),日本推理小说家 * 森博嗣(1957—),日本推理小说家,《全部成为F》 * 西泽保彦(1960—),日本推理小说家,《解体诸因》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Das Unheimliche” * 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德国哲学家,“死与永生” * 弗里德里希·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德国哲学家 *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哲学家,《存在与时间》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édéric Chopin, Trois nouvelles études, i in F-minor. (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专题节目表】 * 推理篇第一|理性之光与恶之花:爱伦·坡的密室诗学(已发布) * 推理篇第二|阿加莎·克里斯蒂:八卦、女性主义与侦探人类学(已发布) * 推理篇第三|《丁丁历险记》:在祛魅世界的边缘探险(已发布) * 推理篇第四|石黑一雄《我辈孤雏》:帝国主义的孤儿侦探(已发布) * 推理篇第五(上)|日本推理小说传统和京极夏彦的死亡哲学(本期节目) * 推理篇第五(下)|笠井洁与《哲学家的密室》(2025年11月12日)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上周公布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2017年的诺奖得主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 2000年,石黑一雄出版了他的第五本小说《我辈孤雏》(When We Were Orphans),此作当年进入布克奖短名单,但最终落败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盲刺客》(提这个是因为《盲刺客》真的很好看,推荐大家都去看!)。在书中,石黑一雄讲述了一个孤儿侦探寻找父母的故事。与他的其他作品一样,他用第一人称叙事织出一层层自欺与记忆的迷宫,并邀请读者走入迷宫、自行寻找出路。 但《我辈孤雏》不仅关于一个人,还关于豢养了他的观念、以及造成他悲剧的时代。书中主角Christopher在19世纪的英式侦探叙事中成长起来,他以之为理想、奉之为圭臬,希望成为一名伟大的侦探、惩恶扬善。然而,他所处的时代的罪恶来自他祖国的帝国殖民,而他的侦探理想难道不也是这一殖民帝国的造物?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就来聊聊19世纪的英式推理小说传统与帝国殖民的关系,《我辈孤雏》如何戏仿又反讽了这一传统,以及这本书本身的语言、叙事和记忆的迷宫。 【本期主播】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时间线】 01:09 我们对石黑一雄的印象;为什么要聊《我辈孤雏》? 05:19 《我辈孤雏》剧情简介 09:02 19世纪推理小说中的侦探角色与现代性的人格理想 18:14 《我辈孤雏》对侦探人格理想的的颠覆:一个疯狂而无力的侦探 29:22 《我辈孤雏》:一本披着推理小说外衣的后殖民文学 34:25 19世纪英国推理小说传统与帝国殖民之间的紧密纠缠 35:44 亚瑟·柯南·道尔:一个殖民者 37:34 作为“化粪池”的伦敦:福尔摩斯与殖民帝国的焦虑 39:27 福尔摩斯的第一案:侦探在殖民帝国秩序中扮演的角色 43:21 石黑一雄笔下的“腐化”叙事 45:47 《我辈孤雏》中的理想主义道德观对19世纪推理小说传统的反讽 50:57 《我辈孤雏》的角色塑造:“我辈”何在? 55:17 石黑一雄笔下的非母语者怎么说英语? 56:59 安迪对“我辈孤雏”这个标题的胡乱解读 1:00:14 《我辈孤雏》的语言风格:很posh的英式英语 1:04:48 语言风格为人物塑造服务吗?——主角的身份焦虑 1:07:21 石黑一雄为何故意选择一种“无聊的语言”?——答案是我们也不知道 1:08:50 石黑一雄与卡夫卡的语言风格:石黑一雄是“一点简·奥斯汀,一点卡夫卡,一点普鲁斯特,再搅拌一下”吗? 1:11:17 石黑一雄与卡夫卡的区别:石黑一雄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叙事基础 1:14:24 石黑一雄写作中的强烈道德意识 1:16:14 石黑一雄与普鲁斯特的关系;《我辈孤雏》作为一本记忆小说的传统性所在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石黑一雄作品: * 《我辈孤雏》 * 《浮世画家》 * 《长日将尽》 其他人物及作品: *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德语作家,“乡村医生” *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小说家,《莫格街凶杀案》《失窃的信》【欢迎收听我们的第十期节目!】 * 亚瑟·柯南·道尔(Arthur Ignatius Conan Doyle,1859—1930),英国作家,“福尔摩斯”系列与The Great Boer War的作者 * Yumna Siddiqi, Anxieties of Empire and the Fiction of Intrigu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 * 简·里斯(Jean Rhys,1890—1979),多米尼克作家,《藻海无边》 *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英国作家 *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法国作家,《追忆似水年华》 *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国作家,《到灯塔去》 * 佩内洛普·莱夫利(Penelope Lively,1933—),英国作家,《月亮虎》 * 威廉·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1897—1962),美国小说家,《喧哗与骚动》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édéric Chopin, Trois nouvelles études, i in F-minor. (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专题节目表】 * 推理篇第一|理性之光与恶之花:爱伦·坡的密室诗学(已发布) * 推理篇第二|阿加莎·克里斯蒂:八卦、女性主义与侦探人类学(已发布) * 推理篇第三|《丁丁历险记》:在祛魅世界的边缘探险(已发布) * 推理篇第四|石黑一雄《我辈孤雏》:帝国主义的孤儿侦探(本期节目) * 推理篇第五(上)|日本推理小说传统和京极夏彦的死亡哲学(2025年10月29日) * 推理篇第五(下)|笠井洁与《哲学家的密室》(2025年11月12日)
这期节目,抑扬格的两位比利时留子主播来聊聊比利时的国宝级漫画《丁丁历险记》! 1929年,布鲁塞尔漫画家乔治·雷米(Georges Prosper Remi,1907—1983)以埃尔热(Hergé)为笔名,创作了丁丁这位带着小狗闯荡世界的记者。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埃尔热让丁丁在漫画格子中走遍世界,从欧洲到非洲到美洲到亚洲,从古墓到遗迹到孤岛,从深海到太空。《丁丁历险记》也随之销往全球,一代代读者得以从画框中略窥广阔世界的形貌。 与许多其他文化产品一样,《丁丁历险记》根植于一种文化叙事传统。在19世纪,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一个个殖民帝国成型,西方人将世界看作供他们游历、探险、研究的场域,随之诞生了我们今天熟知的类型文学传统:推理小说、冒险小说、寻宝小说、间谍小说……而《丁丁》是它们在20世纪漫画领域的继承者:在故事中,丁丁是侦探、探险家、科学家、间谍,而世界广袤神秘,等待着他去发掘。 然而,《丁丁》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一套娱乐漫画,它自诞生起就深深牵涉于政治纷争中。系列首作《丁丁在苏联》讲述了丁丁作为欧洲战士与共产主义斗争的故事,至今没有中译本。丁丁接着前往刚果,比利时在非洲的殖民地,试图“教化”当地人民。但是,在丁丁启程前往中国之前,画家埃尔热遇到了中国艺术家张充仁,这一相遇完全改变了埃尔热的政治立场与创作手法。而之后,丁丁还要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世界格局……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就试着讲述《丁丁历险记》这套漫画在19世纪的前世与20世纪的今生。 【本期主播】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时间线】 00:44 我们聊丁丁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02:03 对丁丁的个人印象 06:09 《丁丁历险记》融合了多种19世纪的文学类型:推理、冒险、寻宝、间谍、旅行 08:38 《丁丁历险记》里的两位侦探对推理传统中侦探-助手二元结构的戏仿 13:09 两套译名的问题 13:52 漫画人物的命名:鳕鱼、向日葵、贞洁的花 14:45 丁丁的人物形象:无名者创造的无名角色,以拟声词为名,具有完美德性,反而似乎失去了性格和特点 17:32 丁丁:青春期持续四十年的硬汉派侦探 21:44 《丁丁历险记》的世界观:延续了十九世纪的航海传统和对野性他者的殖民想象,譬如魔法在东方存在,无法为西方理性所驯服 24:44 漫画的人类学和民俗学基础:《丁丁在刚果》在博物馆写成,《破碎的耳朵》以博物馆藏品为线索展开 26:45 在战后祛魅的世界里继续探险,开启新的神秘地带:海底、太空、雪 30:05 时代印迹:埃尔热早年的种族主义与天主教意识形态 38:35 《蓝莲花》与张充仁:向写实风格转型(可以参考播客边角聊的节目) 41:17《蓝莲花》里的翔实材料、反帝国主义叙事和中西交流的主题 47:38 《奥托卡王的权杖》:埃尔热的保守主义倾向与政治寓言——反法西斯,但是拥护君主制 54:52 《丁丁在西藏》:“雪原上藏着一切秘密” 59:25 三个二元结构:理性与神秘、冒险与禁忌、文明和野蛮 1:04:59 《丁丁历险记》的核心:人与人的联结,友谊的主题超越对自然的征服 1:09:04 漫画这种特别的文本形式:埃尔热逐渐发展出复杂的叙事结构以及清晰的图像风格 1:25:08 最后回到友谊的主题——阔别40年后,埃尔热给张充仁的信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丁丁历险记》系列中的作品: * 《丁丁在苏联》 * 《丁丁在刚果》 * 《丁丁在美洲》 * 《蓝莲花》 * 《奥托卡王的权杖》 * 《神秘的流星》 * 《奔向月球》 * 《月球探险》 * 《丁丁在西藏》 其他人物及作品: * 丁丁博物馆,实际上是埃尔热博物馆(Musée Hergé),位于比利时新鲁汶(Louvain-la-Neuve) *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法国小说家 * 爱伦·坡(Edgar Allen Poe,1809—1849),美国小说家【欢迎收听我们的第十期节目!】 * 米歇尔·塞尔(Michel Serres,1930—2019),法国哲学家 * 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1835—1909),比利时国王 *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贪婪、恐惧、英雄主义与比利时的非洲殖民地》,亚当·霍赫希尔德(Adam Hochschild)著,扈喜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 张充仁(1907—1998),画家、雕塑家 *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法国人类学家 * 《塑人塑己塑春秋:张充仁传》,陈耀王著,学林出版社2013年 * 杜甫(712—770),《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édéric Chopin, Trois nouvelles études, i in F-minor. (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专题节目表】 * 推理篇第一|理性之光与恶之花:爱伦·坡的密室诗学(已发布) * 推理篇第二|阿加莎·克里斯蒂:八卦、女性主义与侦探人类学(已发布) * 推理篇第三|《丁丁历险记》:在祛魅世界的边缘探险(本期节目) * 推理篇第四|石黑一雄《我辈孤雏》:帝国主义的孤儿侦探(2025年10月15日) * 推理篇第五(上)|日本推理小说传统和京极夏彦的死亡哲学(2025年10月29日) * 推理篇第五(下)|笠井洁与《哲学家的密室》(2025年11月12日)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是推理小说历史上最别具一格的作家之一。在一个后福尔摩斯的时代,在推理小说正逐步凝固为僵硬、重复与模式的时代,克里斯蒂以其激进的革新意识为此传统注入了新的灵魂。她将高大英武、神乎其技的男性英雄侦探,变为圆圆胖胖、滑稽夸张的外国人,又变为碎嘴而爱管闲事的老奶奶;她将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变为在直觉中自行生长的叙事;在她笔下,诡计也一次次超出自身的限度,在不可预料之处伏击读者。 但在文学评论界,这位“谋杀女王”却始终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她被认为是个中庸作家,以模式化的文笔刻画着扁平的角色。她被认为是个游戏谜题创作者,书写犯罪却缺乏对人性之恶的洞察、躲避着对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窥探。她还被认为是个极端保守主义者,一个维多利亚-爱德华式的传统英国小姐,厌恶女性主义、反感进步思潮与现代性、梦想着重新拥抱传统英国乡村社会。 然而,阿加莎·克里斯蒂果真如此中庸无聊吗?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会聊到她笔下的侦探们如何用八卦收集知识、用居家经验进行推理,她的写作与现代性和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她在推理小说写法上的种种创新。以此,我们试探寻一个文学传统与作者的革新意识之间的角力、现代精神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张力、以及知识权力和书写权力在性别之间的往复争夺。 剧透预警:本期节目涉及对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作品《罗杰疑案》与《寓所谜案》的剧透。 【本期主播】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时间线】 01:01 我们对克里斯蒂的印象 05:33 《罗杰疑案》剧情简述 07:52 《寓所谜案》剧情简述 09:00 波洛的人物形象:与克里斯蒂父亲的关系 10:16 波洛的人物形象:与传统男性英雄侦探的巨大反差 12:38 马普尔小姐的人物形象 13:37 克里斯蒂塑造侦探角色的手法:祛魅与另类神化 17:02 波洛的“方法”与马普尔的“直觉”(intuition) 20:21 克里斯蒂的侦探方法论:用闲聊八卦收集知识、用居家经验进行推理 25:42 八卦与克里斯蒂的心理学面向 29:14 克拉考尔:“柯林武德式的侦探”与“波洛式的历史学家”? 35:13 布洛赫:“密尔式的侦探”与“柏格森式的侦探”?——侦探方法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42:22 布洛赫:“推理小说建立在现代性的普遍虚伪之上”——这对克里斯蒂成立吗? 47:24 克里斯蒂的现代性焦虑与她的保守主义倾向:对《罗杰疑案》和《寓所谜案》的一种解读 56:19 保守主义一定是不好的吗?——克里斯蒂的现代性批判的合理之处 1:00:44 克里斯蒂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1:01:31 阿加莎·克里斯蒂:反女性主义者?——几个论证 1:05:18 三姑六婆聊八卦:一定是一种厌女的刻板印象吗? 1:08:32 一种西苏式的女性主义实践:反对父权制的价值建构、与父权制争夺界定知识的权力 1:13:55 克里斯蒂笔下对传统男性知识权威的嘲弄与反抗 1:19:03 波伏娃对中老年女性的描述与克里斯蒂的文学想象 1:22:34 《罗杰疑案》引发的争议:我们怎么看? 1:27:52 克里斯蒂的作者意识与革命性 1:29:02 克里斯蒂的角色塑造与戏剧意识 1:35:32 最后补充一点:克里斯蒂是个很幽默的作家 1:36:12 下期预告:《丁丁历险记》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 * 《罗杰疑案》 * 《寓所谜案》 * 《无人生还》 * 《东方快车谋杀案》 * 《神秘的奎因先生》 *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阿加莎·克里斯蒂相关研究文献(部分): * Stephen Knight, Form and Ideology in Crime Ficti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0. * Merja Makinen, Agatha Christie: Investigating Femininity,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 J. C. Bernthal (eds.), The Ageless Agatha Christie: Essays on the Mysteries and the Legacy, McFarland & Company, 2016. 其他人物及作品: * 亚瑟·柯南·道尔(Arthur Ignatius Conan Doyle,1859—1930),英国小说家,“福尔摩斯”系列作者 *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小说家,《莫格街凶杀案》 * 多萝西·塞耶斯(Dorothy L. Sayers,1893—1957),英国推理小说家 * 约瑟芬·铁伊(Josephine Tey,1896—1952),英国推理小说家,《时间的女儿》 * 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野性的思维》 *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1889—1966),德国文化评论家,History, The Last Things Before the Last * 罗宾·乔治·柯林武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英国历史哲学家,《历史的观念》 * 贝内德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 菲利普·麦克唐纳(Philip MacDonald,1900—1980),Murder Gone Mad *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A Philosophical View of the Detective Novel” *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国哲学家 * 昂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 * 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1925—1995),法国哲学家,《柏格森主义》 * 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德国现象学家 * 罗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德国现象学家 *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政治哲学家,《利维坦》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 * 斯特凡·格奥尔格(Stefan George,1868—1933),德国诗人 * e·e·卡明斯(e. e. cummings,1894—1962),美国诗人 * Cora Kaplan(1940—2025),美国女性主义文学评论家,“An Unsuitable Genre for a Feminist” *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国作家,“Middlebrow” *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德国哲学家 * 埃莱娜·西苏(Hélène Cixous,1937—),法国女性主义哲学家、文学评论家 * 朱莉娅·克里斯特娃(Julia Kristeva,1941—),保加利亚裔法国女性主义哲学家、文学评论家 *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法国哲学家,《第二性》 * 罗纳德·诺克斯(Ronald Knox,1888—1975),英国作家 *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英国作家,《我辈孤雏》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édéric Chopin, Trois nouvelles études, i in F-minor. (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专题节目表】 * 推理篇第一|理性之光与恶之花:爱伦·坡的密室诗学(已发布) * 推理篇第二|阿加莎·克里斯蒂:八卦、女性主义与侦探人类学(本期节目) * 推理篇第三|《丁丁历险记》:在祛魅世界的边缘探险(2025年10月1日) * 推理篇第四|石黑一雄《我辈孤雏》:帝国主义的孤儿侦探(2025年10月15日) * 推理篇第五(上)|日本推理小说传统和京极夏彦的死亡哲学(2025年10月29日) * 推理篇第五(下)|笠井洁与《哲学家的密室》(2025年11月12日)
抑扬格的新专题上线咯,欢迎大家收听我们【推理篇】的节目!在本专题第一期中,我们来聊聊被一般认为是现代推理小说鼻祖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 1841年,爱伦·坡发表了一篇名为《莫格街凶杀案》的小说,它首次在刑侦语境下提出了“推理”的概念、引入了密室杀人的谜团、确立了侦探与助手的二人组合、并最终侦破了疑案。这所有元素后来都将凝固为一个被称作“推理小说”的传统,爱伦·坡自己也将被铭记为这种类型文学的开创者、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诗人、美利坚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 但这一切都不为爱伦·坡和他的同时代人所知。在1841年,爱伦·坡是酒鬼、赌徒、浪荡子、二流诗人,是后来游荡巴黎的那些“被诅咒的诗人”(Poète maudit)们梦中的原型。他的作品被噩梦缠绕,粗糙地雕琢着现代性与人性的丑恶,同时又对理性的伟大光芒抱有狂热的幻想、执着的信念。他的天才那时还只是他自己的幻梦:他妄想一举抓住创世的根本原则、找到解释一切的真理,但他又被困在自己的痴迷与恐惧中,不可自拔。他双脚深陷人性的泥沼,双手却高高举起,想触到理性的太阳。本期节目中,我们就来聊聊爱伦·坡,这位自欺欺人的天才,内生着怎样的深刻的分裂与挣扎。 剧透预警:本期节目涉及对爱伦·坡小说作品《莫格街凶杀案》《玛丽·罗热疑案》《失窃的信》以及《金甲虫》的剧透。 【本期主播】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时间线】 00:15 剧透预告 00:48 正片开始 01:04 推理专题起因:《丁丁历险记》 02:48 推理小说作为现代神话;阅读推理小说作为一种历史研究 05:52 爱伦坡的轻与重:理性光芒与人性幽微 08:23 推理小说传统中对爱伦·坡的致敬 10:15 爱伦·坡小说的类型学:一种是从头到尾的悬疑甚至迷信,另一种是理性最终消解所有的神秘 12:23 文学作为心理治疗——爱伦·坡和精神分析的关系 14:16 爱伦·坡的“推理”(ratiocination):他真的严肃地看待这种方法吗? 17:31 爱伦·坡的“分析”:以想象力为基础的建构性活动 20:53 “成为你的对手”:爱伦坡的“同化”原则与智力的等级秩序 24:49 “推理”作为一种现代的方法论理想:收集证据与精确演绎、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并存 29:23 “推理”理想在后世推理小说中的瓦解——还是在爱伦坡自己那里就已经瓦解了? 32:37 诗也可以被推理出来?爱伦坡的《渡鸦》和《创作哲学》 35:32 爱伦·坡的叙事学:核心目的在于使用叙事技巧造成特定的心理效果 39:06 侦探的叙事权力:在爱伦·坡笔下,故事总由侦探自己讲述 45:09 当侦探失去叙事权力:解读《玛丽·罗热疑案》 49:11 推理小说的另一种现代性:作为大众媒介的报刊,作为意见领袖的爱伦坡,培养读者审美的流行读物 52:09 法国成就了爱伦·坡:波德莱尔的诗学及其受到的爱伦·坡的深刻影响 54:40 爱伦·坡的道德哲学:超越善恶还是道德虚无? 57:08 从《失窃的信》《金甲虫》到《白鲸记》:19世纪的殖民主义权力道德观 1:03:52 爱伦·坡的“密室”:对海洋、平原、无边无际的东西的恐惧,对上锁的房间的痴迷 1:07:32 爱伦·坡的文本本身作为一间密室——短篇的文本可以确保作者权力的贯彻? 1:10:41 总结爱伦·坡的世界:《厄舍府的倒塌》中被一道诡异白光照亮的幽暗地窖 1:15:10 下期预告:阿加莎·克里斯蒂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爱伦·坡作品: * 推理小说:《莫格街凶杀案》《玛丽·罗热疑案》《失窃的信》《金甲虫》 * 悬疑小说:《厄舍府的倒塌》《黑猫》 * 诗作:《渡鸦》 * 散文:《创作哲学》 其他人物及作品: * 江户川乱步(1894—1965),原名平井太郎,日本推理小说家 * 亚森·罗宾(Arsène Lupin),虚构人物,法国作家莫里斯·卢布朗(Maurice-Marie-Émile Leblanc,1864—1941)笔下的盗贼 * T. S. 艾略特(T. S. Eliot,1888—1965),美国诗人,著有论文《从坡到瓦莱里》(From Poe to Valéry) * D. H. 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国作家,著有论文《埃德加·爱伦·坡》 *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 * 鲍比·菲舍尔(Bobby Fischer,1943—2008),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 歇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虚构人物,英国作家亚瑟·柯南·道尔(Sir Arthur Ignatius Conan Doyle,1859—1930)笔下的侦探 * 赫尔克里·波洛(Hercule Poirot),虚构人物,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笔下的侦探 * 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1891),美国作家,《白鲸记》 *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法国诗人,《恶之花》,爱伦·坡《渡鸦》的法语译者 * 斯特凡·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1842—1898),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渡鸦》的另一位法语译者 * John Seelye(1931—2015),英美文学学者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édéric Chopin, Trois nouvelles études, i in F-minor. (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专题节目表】 * 推理篇第一|理性之光与恶之花:爱伦·坡的密室诗学(本期节目) * 推理篇第二|阿加莎·克里斯蒂:八卦、女性主义与侦探人类学(9月17日) * 推理篇第三|《丁丁历险记》:在祛魅世界的边缘探险(10月1日) * 推理篇第四|石黑一雄《我辈孤雏》:帝国主义的孤儿侦探(10月15日) * 推理篇第五(上)|日本推理小说传统和京极夏彦的死亡哲学(10月29日) * 推理篇第五(下)|笠井洁与《哲学家的密室》(11月12日)
《子午线》(Der Meridian)是保罗·策兰唯一的诗学理论作品,也是他在1960年获授德国文学最高奖项——格奥尔格·毕希纳奖——时发表的获奖感言。文章篇幅本身很短,大概不到二十页,但策兰为此花费五个月写作,留下大量手稿。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互文的迷宫,牵涉到的人物作品令人眼花缭乱,其中的核心是毕希纳——策兰所获奖项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是短寿却多产的19世纪德国作家,他的传世作品包括戏剧《丹东之死》和《棱茨》。策兰在获奖感言中时时提到两部作品,并让毕希纳笔下的人物重新开口说话。而让事情更复杂的是,两部戏剧也有自己的历史原型。乔治·雅克·丹东(1759—1794)是法国大革命领导人,被罗伯斯庇尔送上断头台,而雅各布·棱茨(1751—1792)则是“狂飙突进”时期的德国作家。20世纪的策兰在追念19世纪的毕希纳,而两位诗人又各自在怀想18世纪的丹东与棱茨。人物成为象征,人名成为标题,人的生命成为诗的内容本身。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会试着解开这多重指涉后面埋藏的草蛇灰线,聊聊策兰诗学中一些最重要的概念,譬如日期、呼吸、沉默、荒谬,以及瓶中信,从而体会策兰在诗与现实之间搭建的那座桥梁——一条穿越历史创伤、通向真实对话的子午线。 【本期主播】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时间线】 01:26 《子午线》的三种命名方式:一篇诗学散文、一篇授奖词、“子午线” 03:39 “毕希纳文学奖”简介:毕希纳其人,以及策兰与毕希纳的关系 09:02 毕希纳的《棱茨》:策兰撰写《子午线》时最早想到的文本 11:27 策兰诗学概念之一:“日期”——“每一首诗都在书写自己的1月20号” 14:17 结合《呼吸结晶》理解“日期”:时间的正常流动被一个特殊的日子打断,诗从这个时间的裂隙中生长出来 18:28 《丹东之死》中的“日期”:在恐怖统治下,灾难到来的日期只是历史的标点符号 20:18 策兰诗学概念之二:“呼吸”——诗的来源是生命,是“个体的呼吸者的在场”。 21:45 诗与“换气”的关系:罗森茨威格和马丁·布伯的圣经翻译中的“呼吸单元” 22:31 策兰的“呼吸间歇”(Atempause):面对不可名状者的呼吸暂停 25:28 策兰诗学的历史性和具体性:在他所属的时代,呼吸是艰难的 28:33 策兰的诗学概念之三:“艺术”——《丹东之死》:“艺术是木偶般的、五部抑扬格的、无后的生物” 30:44 如何理解策兰的艺术批判和他以此传达的诗学?反对技巧性的造作与支配,提倡来自生命的写作 37:14 策兰诗学概念之四:“沉默”——诗由沉默构成,却又要反抗沉默 39:47 诗如何表现沉默?从鲁迅的《野草》读回策兰的《图宾根,一月》(欢迎收听我们的第一期节目) 42:23 策兰诗学概念之五:“荒谬”——《丹东之死》:“国王万岁!” 43:07 《丹东之死》剧情简介:革命失控时的荒谬,诗歌即对这种荒谬的见证与反抗 46:31 《丹东之死》中的女性角色,以及策兰对传统书写中性别秩序的颠倒:在喑哑的露西尔身上找到真正的诗 48:57 诗与荒谬的进一步关联:《棱茨》为什么要“用头走路”? 55:50 《棱茨》中与虚无主义的斗争,策兰自己与虚无主义的斗争 56:38 策兰的诗学概念之六:“瓶中信”——从曼德尔施塔姆而来,诗歌与他者、与读者的关系 58:49 诗人必须完全从自己的生命出发写诗,但这样的诗却能让出自己的时间、为他者说话 1:01:47 策兰是悲观的还是充满希望的?我们对“子午线”这个词的不同解读 1:05:37 “子午线”与策兰对譬喻(Tropen/trope)和图像的批判 1:10:52 我们做了【策兰专题】之后的感想 1:13:44 预告下一个专题:推理小说!(在下周的特辑中,我们会详细聊聊从策兰到推理小说这样一个大跳跃)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及作品】 策兰作品 * 《呼吸转折》(Atemwende),其中包含了组诗《呼吸结晶》(Atemkristall)【欢迎收听「抑扬格」第五期节目】。这期节目中提到的诗句来源于组诗第21首【译文可参见我们的公众号文章】 * 《死亡赋格》(Todesfuge)【欢迎收听第三期节目】 * 《图宾根一月》(Tübingen, Jänner)【欢迎收听第一期节目】 毕希纳及其作品 * 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德国作家、革命者,其作品可见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的《毕希纳全集》 * 《棱茨》(Lenz),是毕希纳一部中篇小说作品,描绘了德国作家棱茨日渐恶化的精神状态。 * 《丹东之死》(Dantons Tod),以1793年雅各宾派恐怖统治为背景,以法国革命者丹东、罗伯斯庇尔、卡米耶·德穆兰、露西尔等人为原型。 其他人物和作品 * 雅各布·棱茨(Jakob Lenz,1751—1792),“狂飙突进”时期德国作家 * 乔治·雅克·丹东(Georges Jacques Danton,1759—1794),法国大革命领导人 * 露西尔·德穆兰(Lucile Desmoulins,1770—1794),法国作家 * 卡密尔(或卡米耶)·德穆兰(Camille Desmoulins,1760—1794),丹东派政治人物,露西尔的丈夫 * 弗朗茨·罗森茨威格(Franz Rosenzweig,1886—1929),德国犹太哲学家,代表作为《救赎之星》 *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犹太哲学家,代表作为《我和你》 * 鲁迅(1881—1936),中国作家,《野草》 *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О́сип Мандельшта́м,1891—1938),俄国诗人,“Vom Gegenüber”(或可译为“论对面”,目前还没找到俄语原文或其他语言的译本) * 沃夫冈·埃梅里希(Wolfgang Emmerich,1941—),策兰传记作者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专题节目表(均已发布)】 策兰篇第一|保罗·策兰,在语言的疆界上流亡 策兰篇第二|保罗·策兰,巴黎和耶路撒冷的陌生人 策兰篇第三|死亡的赋格?死亡的探戈?大屠杀中的诗与歌 策兰篇加更|《死亡赋格》的孪生作?魏斯格拉斯的《他》 策兰篇第四|语言和时间的地貌:策兰的晚期作品《呼吸结晶》 策兰篇特辑|保罗·策兰与海德格尔:走在诗歌的荨麻路上 策兰篇第五|头足倒置的诗学:走在《子午线》上
2025年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诞辰150周年,并且这个8月12日也是他逝世的70周年祭日。在这个双重的纪念日里,我们做了一档特别的节目来谈谈我们心目中的托马斯·曼。 曼出生于德国北部城市工商业城市吕贝克的一个商人家庭,25岁发表的长篇作品《布登勃洛克一家》后成名,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3年被纳粹逐出德国后定居美国,最后在瑞士终老。他是文豪、公共知识分子、反法西斯斗士、深柜者、二十世纪的歌德,他曾是战争机器的拥趸,也是魏玛民主的捍卫者,他既是希特勒的眼中钉,却也深受民主德国的诟病。他身上拥有德意志思想中亦正亦邪的矛盾特质,他的小说也见证了这位作者不断与自身争斗直至和解的过程。对他来说,文明与野蛮不存在明确的界限,二者相互转化。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根据时间顺序聊了聊他的作品,也依据他的小说谈谈曼的人格。我们讨论了《特里斯坦》中他借瓦格纳表达自己对爱欲与死亡的迷恋,也谈了谈《死于威尼斯》以及《魔山》中他如何疏远自己早年的立场,转而发展出一种对浪漫主义的批评态度。我们会介绍《反政治者的沉思》中那个狂热的托马斯·曼,也会借着《浮士德博士》聊聊他晚年如何在历史的废墟上意识到自身的双重性。作为托马斯·曼的热心读者,我们希望向大家介绍这个与时代同行、与魔鬼同行的德国人。 【本期主播】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时间线】 00:00 托马斯·曼发表反纳粹演说《德意志听众!》原声 01:09 这期节目的缘起 02:31 我们对托马斯·曼的个人印象:复杂而真诚——一个“德意志的良心” 11:41 托马斯·曼的瓦格纳时代:从《布登勃洛克一家》到《特里斯坦》中的非道德的美和酒神音乐 18:10 行动者和沉思者的分歧,以及这场分歧的牺牲品 21:22 《特里斯坦》中的浪漫主义:爱和美等同于死亡 25:09 托马斯·曼小说对现实的疏远:戏剧冲突发生在心灵而非外部世界 26:20 《反政治者的沉思》:一战使“德国人”成为了一个问题 25:47 曼如何区分文明和文化——独特性和民族性高于一切 28:45 曼的三位人生导师:叔本华、尼采、瓦格纳——他们都是德意志文化的最恶毒批评者 30:45 何曾有“两个德国”?文化和野蛮之间的辩证法 33:56 民族主义与托马斯的“中间小孩症候”:他和哥哥海因里希的关系 36:45 弗洛伊德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同时代人——托马斯·曼 38:28 《死于威尼斯》:左手古典,右手德意志;冷酷、疯狂、古典和疾病话语的并置 47:44 《死于威尼斯》中新教与异教的对立?普鲁士士兵的征服欲转化为屈服欲 49:15 一种新的、托马斯·曼式的古典主义?情感和纪律的结合,表面的疯狂和内部的理性的结合 54:45 《死于威尼斯》的疯狂:水和迷宫的神秘背景。水既是美的起源,又是让人溺亡、传播疾病的危险元素。不知名的东西在黑夜里、在“心胸的迷宫”(歌德)里游荡 56:42 《死于威尼斯》如何颠覆古典主义的“观看”:“Schaulust”(弗洛伊德)——以观看获得爱欲的快感 59:52 《死于威尼斯》的恐同倾向?酷儿元素的三次重复:陌生、反感、疾病 1:01:06 托马斯·曼写作中的理性化风格 1:04:18 忍痛跳过《魔山》——《死于威尼斯》的姊妹篇 1:06:35 托马斯·曼的流亡:因其反纳粹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而在1933年被驱逐出德国 1:07:28 托马斯曼的流亡同志:阿多诺、霍克海姆与勋伯格 1:08:42 《浮士德博士》对我们的个人意义:两个主播唯一一起读过的小说 1:09:26 《浮士德博士》的双重线索:一边是音乐家以及他那感染梅毒并与魔鬼签订契约的一生,另外一边是叙述者以及他在写作时经历的世界大战 1:14:26 作为托马斯·曼思想自传的《浮士德博士》 1:16:35 《浮士德博士》的魔鬼学之一:托马斯曼对阿多诺和勋伯格音乐哲学的反对 1:18:39 《浮士德博士》的魔鬼学之二:在神创造的世界中怎样解释恶的存在——路德宗与托马斯主义的神义论争辩 1:22:45 一战前德国极端化的保守主义:对那个比古典时期还要更早的“开端”的迷恋 1:27:57 《浮士德博士》的魔鬼学之三:反讽与虚无主义——魔鬼也许是一个狂热的乐子人 1:33:44 《浮士德博士》有一个好结局吗?阿德里安的最后作品失败了,却好像获得了健全的情感 1:37:39 最后总结一下托马斯曼这个人:拥有一种康德意义上的良心,直面自己的过往并有勇气做出道德判断 1:40:41 晚年的曼:“我学到了一些东西”,用一生的时间学习成熟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及作品】 托马斯·曼作品 * 《布登勃洛克一家》 * 《特里斯坦》 * 《战时思想》 * 《反政治者的沉思》 * 《威尼斯之死》 * 《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 * 《魔山》 * 《马力欧和魔术师》 * 《德意志听众!》 * 《浮士德博士》 其他人物和作品 * 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 海因里希·曼(Heinrich Mann,1871—1950),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哥哥 * 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1717—1768),德国艺术史家 * 柏拉图(Πλάτων,429 B.C.E—347 B.C.E),古希腊哲学家,《理想国》 * 科尔姆·托宾(Colm Tóibín,1955—),爱尔兰小说家,《魔术师》 *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An den Mond,《浮士德:一部悲剧》 *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956—1939),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摩西与一神教》《性学三论》 * 特奥多尔·W. 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1963—1969),德国哲学家 * 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1973),德国哲学家 *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önberg,1874—1951),犹太裔美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 *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实践理性批判》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在一个热衷于借助AI回避文本的时代里,我们致力于做一档以文本根基和旨归的播客。文本是要求你我理解和解释的东西,是待破译的符码,值得玩味的物件,甚至是花鸟走兽般活生生的东西。文本可以呈现为多种形式:诗、小说、学术论文,对话、票据、法律文件,展览、音乐、考古材料。去考察和谈论文本,就是去叩问我们赖以为生的语言,在日常生活里识别意义和荒谬,去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和与我们共处的他人。我们希望能在播客里和大家一起走进让人束手无策、敬而远之的——或者相反——在切近的接触中忘了应该如何谈论的文本。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存在与时间》的作者,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于1933年加入了纳粹党。海德格尔与纳粹的纠缠并不止于表面,他以党员身份出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在校内推行纳粹政策;在1934年的讲话“国家社会主义的教育”(“国家社会主义”,Nationalsozialismus,简称“Nazi”,即“纳粹”)的结尾,他为希特勒三呼万岁。 海德格尔的许多学生与后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作家、学者,她们中很多有犹太背景,赫伯特·马尔库塞、汉娜·阿伦特、伊曼努尔·列维纳斯与雅克·德里达是其中几例。因此,如何处理海德格尔的纳粹问题成为了纠缠二十世纪思想史的一缕不散阴魂。我们这一专题的主角,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也生活其阴影之下。 保罗·策兰,犹太裔德语诗人,《死亡赋格》的作者,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德语诗人之一,也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1951年,策兰开始系统性地阅读海德格尔,此时他早已知道后者是个纳粹;但即使如此,他依然从后者的哲学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吸引力,同时也对后者的纳粹过往及其拒不道歉的态度感到极端反感。另一方面,海德格尔战后也开始阅读策兰,他非常熟悉并喜爱策兰的作品;当他的学生奥托·波格勒说策兰可与柏拉图、歌德相提并论时,海德格尔表示了同意。 于是我们面临着两个谜团。一方面是策兰的海德格尔之谜:策兰到底从这位纳粹哲学家的作品中读到了什么,让他虽然愤怒却又痴迷、并一次次为海德格尔的哲学辩护?另一方面是海德格尔的策兰之谜:海德格尔到底从这位犹太裔诗人的痛苦的歌中读到了什么,让他如此热爱?双方的思想有过哪些交汇、交流、交锋? 在节目末尾我们读的策兰题赠给海德格尔的诗的中德文如下: 声音来自荨麻之路: 用你的手朝我们走来。 那独守孤灯者, 仅有手,供其阅读。 Stimmen vom Nesselweg her: Komm auf den Händen zu uns. Wer mit der Lampe allein ist, hat nur die Hand, draus zu lesen. 【本期主播】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时间线】 00:12 我们为什么做这期特辑? 04:58 海德格尔生平简介:进入哲学,出版《存在与时间》,加入纳粹党 10:51 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海德格尔的哲学和政治? 23:10 策兰和海德格尔的相遇之谜 24:38 策兰阅读海德格尔的经历 26:18 策兰与海德格尔的通信关系、通过《子午线》发生的思想交流 28:10 策兰为何一直回避与海德格尔见面? 29:34 策兰对海德格尔到底是什么态度?策兰的矛盾与纠结 31:52 海德格尔对策兰的吸引:哲学语言与诗学观点 35:20 海德格尔的诗学:诗作为原语言(Ursprache),反思现代科学宰制下的技术化语言 42:18 海德格尔眼中的哲学危机:语言的机械化和僵死 46:32 策兰与海德格尔的诗学交流之一:诗作为“手艺活”(Handwerk) 48:13 策兰如何看待诗歌作为手艺活?——有保留的赞同 53:39 海德格尔如何理解手艺活?——木匠与庄子 55:23 策兰与海德格尔的诗学交流之二:诗作为“应答”(entsprechen) 58:48 海德格尔的“应答”:存在、语言对我们说话,我们要倾听并且应答 1:02:34 策兰对海德格尔“应答”的质疑 1:05:44 策兰的观点:诗需要看到语言的边界,但也要看到边界中的可能性 1:07:00 海德格尔对策兰的回应:策兰的诗仍是“应答”——诗属于疯癫的、孤寂的人 1:09:16 策兰与海德格尔在弗莱堡、黑森林的会面:几件轶事 1:18:52 海德格尔的“策兰之谜”:他到底为什么喜欢策兰? 1:22:35 海德格尔与策兰的错过:特拉克尔的《诗篇》与策兰的《死亡赋格》(欢迎大家收听我们播客【策兰篇】第三期节目!) 1:25:16 策兰题赠给海德格尔的四句诗:他对海德格尔诗学的直接回应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及作品】 策兰作品: * 《语言栅栏》 * 《子午线》(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第八期节目!) * 《死亡赋格》(欢迎大家收听我们的第三期节目!) 海德格尔作品: * 《存在与时间》 * 《林中路》 * 《时间概念史导论》 *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 《同一与差异》 *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 《尼采》 其他人物及作品: *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法国哲学家,他关于海德格尔的纳粹问题的作品包括:Of Spirits以及“Heidegger, the Philosopher’s Hell” * 倪梁康(1956—),《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弗莱堡的相遇与背离》 * 特奥多尔·阿多诺(Theodor Adorno,1903—1969),哲学家、左翼社会理论家,《本真性的黑话:评德意志意识形态》 * 奥托·波格勒(Otto Pöggeler,1928—2014) ,德国哲学家 *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哲学家、政治理论家 *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1906—1995),法国哲学家 *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哲学家、左翼社会理论家 * 英格褒·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1926—1973),奥地利作家、诗人,“The Critical Reception of the Existential Philosophy of Martin Heidegger” * 庄周(约369B.C.E—286B.C.E),宋国哲学家,《庄子·天道篇》 *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Georg Trakl,1887—1914),《诗篇》(Psalm) *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 ,1770—1843),德国诗人 *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 * 讨论策兰与海德格尔关系的作品:James K. Lyon, Paul Celan and Martin Heidegger: An Unresolved Conversation, 1951-1970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专题节目表】 策兰篇第一|保罗·策兰,在语言的疆界上流亡(已发布) 策兰篇第二|保罗·策兰,巴黎和耶路撒冷的陌生人(已发布) 策兰篇第三|死亡的赋格?死亡的探戈?大屠杀中的诗与歌(已发布) 策兰篇加更|《死亡赋格》的孪生作?魏斯格拉斯的《他》(已发布) 策兰篇第四|语言和时间的地貌:策兰的晚期作品《呼吸结晶》(已发布) 策兰篇特辑|保罗·策兰与海德格尔:走在诗歌的荨麻路上(本期节目) 策兰篇第五|头足倒置的诗学:走在《子午线》上(8月20日)
抑扬格终于开始闲聊了!本期的主题是两个主播都很关心、曾反复讨论过、也与这档播客息息相关的问题:文本、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我们从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聊到20世纪的“作者已死”与先秦时代的“赋诗断章”,我们想说阅读是自由的,或许这种自由是天生的,又或许它来自于抗争。我们从本雅明聊到刘禹锡,我们想说文学关乎生命,文学解读关乎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呼吸与共,在解读的核心、在解释学的想象力的核心,是共情与对话的能力。我们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聊到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批评,我们想说文学解读从来都不是单义的,它多元、批判、各执己见、有时甚至不可调和,但这没什么可怕的,相反很有趣。 最后,我们讨论了解读中批评与尊重的辩证法:这个讨论没有任何权威性,但我们想提倡一种阅读方式,一种我们自己很喜欢、很享受的阅读方式——被热情点燃的阅读,把自己完全投入文本之中的阅读,带着身体、带着情感、带着好恶的阅读。这种自由的阅读不拘方法、笑骂随心,它因而有趣、丰盈、无限,会把我们都带到更远的地方。 【本期主播】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时间线】 01:02 本期闲聊的缘起 02:37 听众的第一个问题:读诗与解题有什么区别? 04:03 “阅读理解”?一种服从性测试 06:33 解题的权力结构——甚至文本作者也服从于出题人的意图 11:05 从解题聊回诗歌:文本是个谜,背后藏着作者的意图?薛讷(Albrecht Schöne)的例子 13:36 作者的意图重要吗?后现代的“作者已死”呼应着先秦的“赋诗断章” 19:01 “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来自权力而非智识 20:46 关于阅读的自由:我们生来自由吗?还是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25:50 听众的第二个问题:如果诗的作者不明,这首诗还必然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吗? 27:04 作者意图不重要,但作者本身又很重要——这矛盾吗? 31:48 文学与作者的历史性生命息息相关:本雅明的“灵韵”与刘禹锡的“长恨人心不如水” 41:54 我们自己不断在谈论的问题:文本的价值由谁赋予? 42:48 一个相对主义者的自白:文本地位归根到底是由话语秩序决定的 44:51 康德的审美判断:一个兼具主观性与普遍性的矛盾——我爱这朵花是主观看法,可是我又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应爱这朵花 46:39 重新思考“传统“这个词:只是一种规训吗? 49:13 难以调和的文学观之争: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 52:18 如果审美是相对的,批判还可能吗? 54:28 关于批评:严肃地讨厌一个作品——审美能力建立的开始 58:20 我们为什么不批评策兰?以后的节目中也会缺少批评吗? 59:47 人文学界中“尊重先于批评”的话语:它的内涵与危险 1:05:51 兴趣胜过尊重,有热情的阅读胜过有方法的阅读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及作品】 * 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犹太裔德语诗人,代表作《死亡赋格》《呼吸结晶》《子午线》(欢迎收听我们播客【策兰篇】的节目!) *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Alexis und Dora * 薛讷(Albrecht Schöne,1925—2025),德国日耳曼学家,歌德学者 *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写作的零度》。 *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犹太裔哲学家、文学评论家 *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竹枝词九首》(勘误:主播提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有口误,应为“给白居易的那首诗”,说成了“白居易的那首诗”。与此作相关的、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作品是《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 曹霑(1715—1763),《红楼梦》 * J. K. 罗琳(J. K. Rowling,1965—),《哈利·波特》 *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判断力批判》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诗人、剧作家。 * 列夫·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俄国作家,《战争与和平》,A Critical Essay on Shakespeare * 欧阳修(1007—1072),宋代诗人、散文家,《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 * 卡尔·施密特(Karl Schmitt,1888—1985),德国法学家、政治思想家 * 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1899—1973),德裔美国政治哲学家 * 柏拉图(Πλάτων,429 B.C.E—347 B.C.E),古希腊哲学家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在一个热衷于借助AI回避文本的时代里,我们致力于做一档以文本根基和旨归的播客。文本是要求你我理解和解释的东西,是待破译的符码,值得玩味的物件,甚至是花鸟走兽般活生生的东西。文本可以呈现为多种形式:诗、小说、学术论文,对话、票据、法律文件,展览、音乐、考古材料。去考察和谈论文本,就是去叩问我们赖以为生的语言,在日常生活里识别意义和荒谬,去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和与我们共处的他人。我们希望能在播客里和大家一起走进让人束手无策、敬而远之的——或者相反——在切近的接触中忘了应该如何谈论的文本。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犹太裔德语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 1920—1970)以其早期作品闻名于世,他最著名的诗作《死亡赋格》(参见我们的第三期节目)也是他决定成为诗人后不久的作品。而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关注策兰晚期的风格转变。他的组诗《呼吸结晶》出版于1965年,在《死亡赋格》成诗的二十年后。策兰曾说这组诗为他“重新打开了作诗之路”。在这组诗中,策兰放弃了他早期流畅如歌的语言,转而用一种晦涩而致密的语言写作;或许正是因此,这组诗才历来为评论家们所注意,著名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也曾专门为它写过解读。 《呼吸结晶》是一组包含了21首诗歌的组诗。它最开始以典藏版发行,书中配有诗人妻子吉赛尔·莱斯特朗奇(Gisèle Lestrange,1927—1991)的版画作品;诗人曾坦言,这组诗是从吉赛尔的画中起源的。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关注四个问题:第一,应该如何解读这组诗晦涩而致密的语言?第二,策兰在这组诗中大量使用的地理学与地质学术语想表达什么?第三,贯穿这组诗的两个人称“我”和“你”分别指谁?以及第四,什么是“呼吸结晶”?这些仓促的介绍性讨论并不能涵盖每一首诗,也没有达到很完善的结论,但我们希望它们也能为听众朋友们打开一条读诗之路,帮助大家走向、走进策兰的诗作。 我们自己准备的《呼吸结晶》的译本可见于「抑扬格播客」微信公众号文章,欢迎查看! 播客中提到的褶皱的图片可见于shownotes末尾。 【本期主播】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时间线】 01:22 我们为什么选择《呼吸结晶》? 03:57 《呼吸结晶》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07:08 什么是策兰的“晚期风格”? 09:38 第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理解这组诗的语言? 10:01 阅读中的解释学循环 11:49 昱彤德语朗诵组诗中的第一首 12:15 安迪汉语朗诵组诗中的第一首 12:37 策兰的“组诗”(Zyklus)概念 13:30 组诗中“雪”的含义与语义学-密码学的解读 16:35 策兰的诗学:词语是有身体的 20:23 如何从内部解读《呼吸结晶》:注意词语之间的关联,展开每个看似漫不经心的词 23:18 策兰对尼采《善与恶的彼岸》的指涉 25:06 组诗第一首的最后四行:如何理解树叶的尖叫? 27:42 策兰本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解读他的诗:组诗第十四首 28:05 昱彤德语朗诵组诗第十四首 28:38 安迪汉语朗诵组诗第十四首 29:11 解读组诗第十四首:策兰邀请我们“反复去读吧” 31:25 “灰色的语言”:策兰晚期诗歌中的科学术语 32:44 第二个问题:地质学术语在《呼吸结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33:12 昱彤德语朗诵组诗第十八首 33:40 安迪汉语朗诵组诗第十八首 33:56 解释组诗第十八首中的诸多地质学术语 40:53 地质学术语表达出的暴力与苦难 42:42 为什么“北方真实,南方明亮”?联系组诗第四首“未来以北” 44:03 昱彤德语朗诵组诗第四首 44:16 安迪汉语朗诵组诗第四首 44:22 对组诗中地质学术语的总体解读:时间的地貌 45:22 “未来以北”:未来在明亮的南方,我们在真实的北方 47:01 “裂隙玫瑰图”:诗歌生长在时间的裂隙中 47:50 “放逐”:策兰书写他受迫害的经验 50:17 昱彤德语朗诵组诗第十九首 50:49 安迪汉语朗诵组诗第十九首 51:41 解读组诗第十九首 53:46 “火山”的文学史指涉:歌德与“水成说” 55:47 策兰将地质现象与词语相关联:策兰的诗学战争 57:38 “火山口”:策兰向往的诗学起源(勘误:德语的Krater和英语的crater都没有“摇篮”的意思,这里是主播记错了) 58:59 总结策兰的地质学术语使用:话语会塑造时间的地貌,话语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对未来的想象,策兰试图用他的诗歌捍卫他看来真实的时间地貌 1:00:33 第三个问题:谁是我?谁是你? 1:00:58 回顾诗中的“我”和“你” 1:02:15 昱彤德语朗诵组诗第二十首 1:02:39 安迪汉语朗诵组诗第二十首 1:03:18 “你”的真实和“我”的诞妄 1:04:35 对于“我”和“你”的不同的可能理解方式 1:06:30 伽达默尔对“我”和“你”的理解,策兰的颠倒的神学 1:08:19 超越对“我”和“你”的具体理解,关注你与我之间的伦理关系 1:11:30 最后的问题:什么是“呼吸结晶”? 1:12:30 昱彤德语朗诵组诗最后一首 1:13:09 安迪汉语朗诵组诗最后一首 1:13:45 解读组诗最后一首 1:17:58 策兰诗学中“呼吸”与“诗”的关系 1:19:05 “呼吸结晶”的两面:生命与苦难 1:19:32 策兰的诗作为一种生命写作,反对造作的文学 1:20:45 《呼吸结晶》与《红楼梦》:策兰的诗学抗争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策兰作品: * 《呼吸结晶》(Atemkristall) * 《黑雪花》(Schwarze Flocken) * 《密接和应》(Engführung) * 《子午线》(Der Meridian,欢迎关注我们的第六期节目!) 其他人物及作品: *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谁是我,谁是你》(中译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陈早译) * 杜甫(712—770),《暂如临邑至㟙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 *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善与恶的彼岸》 *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论花岗岩》(Über den Granit)——勘误:歌德谈的是花岗岩而不是大理石 * 亚历山大·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Heinrich 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德国博物学家、地理学家 * 廖伟棠(1975—),香港诗人 * 曹霑(1715—1763),《红楼梦》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专题节目表】 策兰篇第一|保罗·策兰,在语言的疆界上流亡(已发布) 策兰篇第二|保罗·策兰,巴黎和耶路撒冷的陌生人(已发布) 策兰篇第三|死亡的赋格?死亡的探戈?大屠杀中的诗与歌(已发布) 策兰篇加更|《死亡赋格》的孪生作?魏斯格拉斯的《他》(已发布) 策兰篇第四|语言和时间的地貌:策兰的晚期作品《呼吸结晶》(本期节目) 策兰篇第五|头足倒置的诗学:走在《子午线》上(8月6日) ▲ Geologic Folds in the Lower Ugab valley in Namibia,图片来源于网络
德语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 1920-1970)创作的《死亡赋格》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歌之一。它关于策兰本人在大屠杀中的创伤经历,书写了犹太民族在20世纪的集体记忆,也对德语文学和德国思想传统进行了深刻反思。然而,在策兰投河自尽的两个月前,另一首诗的发表却对《死亡赋格》的原创性构成了挑战。 伊曼努尔·魏斯格拉斯(Immanuel Weißglas,1920-1979)出生于策兰的故乡切尔诺维茨,与策兰同岁,二人是同学、同乡、同行、挚友。和策兰一样,魏斯格拉斯出生于一个讲德语的犹太家庭,经历了大屠杀的惨剧,并在之后坚持继续用德语写诗。1970年2月,魏斯格拉斯发表了他的作品《他》,此诗与《死亡赋格》创作时间相仿,用词与《死亡赋格》极其接近,以至于许多人恶意揣测策兰的诗是对此作的剽窃。 这两首诗真的如此相似吗?策兰真的有可能抄袭了他的故友与同乡吗?在这期加更内容中,我们试图对这些问题稍做探讨。 《他》诗歌文本可见于shownotes末尾。 【本期主播】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时间线】 00:11 解释加更 01:07 简介魏斯格拉斯的《他》与《死亡赋格》的抄袭争议 03:13 《他》发表后引发的争议:高尔事件的延续 05:08 魏斯格拉斯简介 06:06 安迪汉语朗诵《他》 07:04 《他》的结构及其与《死亡赋格》的相似性 08:47 魏斯格拉斯是如何组合词语的?他笔下意象的典型性 11:34 “玩蛇”与文化中的“原型”(archetype) 12:49 魏斯格拉斯本人对抄袭指控的回应 13:56 比较《死亡赋格》与《他》之间的差异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策兰作品: * 《死亡赋格》(Todesfuge),载于孟明译《罂粟与记忆》(欢迎收听我们的第三期节目!) 其他人物及作品: * 伊曼努尔·魏斯格拉斯(Immanuel Weißglas,1920—1979),《他》(Er) *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Georg Trakl,1887—1914),《诗篇》(Psalm) * 卡尔·荣格(Carl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专题节目表】 * 策兰篇第一|保罗·策兰,在语言的疆界上流亡(已发布) * 策兰篇第二|保罗·策兰,巴黎和耶路撒冷的陌生人(已发布) * 策兰篇第三|死亡的赋格?死亡的探戈?大屠杀中的诗与歌(已发布) * 策兰篇加更|《死亡赋格》的孪生作?魏斯格拉斯的《他》(本期节目) * 策兰篇第四|语言和时间的地貌:策兰的晚期作品《呼吸结晶》(7月23日) * 策兰篇第五|头足倒置的诗学:走在《子午线》上(8月6日)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