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赋格》是保罗·策兰(Paul Celan, 1920-1970)最著名的诗作之一,被视为“奥斯维辛之后的诗歌”典范,以德语写成,反映了策兰作为犹太人在二战中经历的创伤。这首诗初稿名为《死亡探戈》,后改为“赋格”。如标题所示,诗作带有明确的音乐性结构,如同赋格曲般多声部交错。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会细致地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介绍策兰学者以及我们自己的解读。我们会探讨它的音乐性、多声部、“黑奶”意象,关于“玩蛇写字”、关于头发的说法,以及这首诗与德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等等。策兰的作品既是对大屠杀的见证,也是文学形式与历史创伤间复杂关系的探索。我们特别关注诗歌的音律结构如何与内容相互作用,以及策兰后期创作如何逐渐远离这种美学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呈现《死亡赋格》的开放性与复杂性,让听众感受到它不仅是一首关于记忆的诗,更是一个不断与读者、历史和文学传统对话的活体。 《死亡赋格》诗歌文本可见于shownotes末尾。 【本期主播】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时间线】 01:14 聊一下我们的方法:细致阅读与生命体验 08:22 介绍《死亡赋格》的创作背景:写作日期与战后关于纳粹集中营的媒体报导 12:48 这首诗原名是《死亡探戈》:为什么策兰把诗题从探戈改为赋格 18:09 赋格作为德意志的音乐传统,它的结构本身蕴含了怎样的诗学张力 21:39 策兰本人朗诵《死亡赋格》 24:34 安迪汉语朗诵《死亡赋格》 27:16 从诗中的三个人称、三个声部着手提供诗的解释 30:13 开篇名句中的“黑奶”与它的三个解释方式:现实、隐喻与互文 32:46 介绍策兰同时代诗人奥斯兰德(Rose Ausländer)诗作《进入生命》(Ins Leben) 35:40 隐喻在西方文论中的地位以及策兰对隐喻的批判 40:23 从策兰的“我们喝”到海涅《西里西亚纺织工》的“我们织” 43:34 谁是“玩蛇写字的男人”,谁是那“德意志的大师” 45:39 头发与蛇的神话传统:舒拉米和玛格丽特是谁,她们的金发与灰发意味着什么 53:42 玩蛇写字的男人在做着什么春秋大梦 55:38 从《死亡赋格》的韵律美谈到诗与音乐的关系——策兰反叛象征主义流派对诗之音乐性的追求 1:00:08 德国思想与音乐传统中对权力的膨胀追求:以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和瓦格纳的“总体艺术”为例 1:12:34 书写的权力——旧约与新约之间也有赋格结构? 1:15:31 东欧犹太音乐:历史上的《死亡探戈》曲 1:23:09 预告下期节目:《呼吸结晶》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策兰作品: * 《死亡赋格》(Todesfuge),节目内朗读译本取自孟明译《罂粟与记忆》 * 《白杨树》(Espenbaum),可见于孟明译《罂粟与记忆》 其他人物及作品: * 《旧约·雅歌》 *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浮士德:一个悲剧》 *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西里西亚纺织工》 * 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作曲家 * 斯特凡·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1842-1898),法国象征主义诗人 * 保罗·瓦莱里(Paul Valéry,1871-1945),法国象征主义诗人 *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浮士德博士》 *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 * 罗莎·奥斯兰德(Rose Ausländer,1901-1988),布科维纳诗人,《进入生命中》(Ins Leben) * 亚历山大·库里西亚维奇(Aleksander Kulisiewicz,1918-1982),波兰歌手 * 伊曼努埃尔·维斯格拉斯(Immanuel Weissglas,1920-1979),罗马尼亚诗人,《他》(Er) *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1945-),德国作家,《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 * 关于纳粹集中营中的“死亡探戈”:Willem de Haan Tango of Death: The Creation of a Holocaust Legend * 关于策兰与音乐的关系:Axel Englund Still Songs: Music in and around the Poetry of Paul Celan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专题节目表】 * 策兰篇第一|保罗·策兰,在语言的疆界上流亡(已发布) * 策兰篇第二|保罗·策兰,巴黎和耶路撒冷的陌生人(已发布) * 策兰篇第三|死亡的赋格?死亡的探戈?大屠杀中的诗与歌(本期节目) * 策兰篇第四|语言和时间的地貌:策兰的晚期作品《呼吸结晶》(7月23日) * 策兰篇第五|头足倒置的诗学:走在《子午线》上(8月6日)
本期节目中,我们继续从语言入手,介绍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的生平。策兰在巴黎度过了他人生的后二十三年,克劳德·大卫(Claude David)曾称他为“最伟大的说德语的法国诗人”,他的尸身最终漂浮于塞纳河上。我们试图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正是他与法国、与法语文坛之间的关系:策兰对法国的印象如何,他从他妻子、法国画家吉赛尔那里汲取了什么灵感,他对法语诗歌的翻译怎样影响了他的诗与诗学,以及最重要的,构成他人生又一个转折点的“高尔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但最终,我们也会来到那不可回避的问题:策兰的犹太身份。他的一切痛苦与创伤都源于此处。他与犹太身份、与希伯来语挣扎纠缠,他与上帝讨价还价,他对耶路撒冷梦寐以求但又唯恐避之不及。我们试图在这期节目中稍微触及策兰的根本悖论:这位犹太裔、说德语的法国诗人,这位四处流亡的异乡人,到底被这陌生的世界变成了怎样的形状? 【本期主播】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时间线】 02:07 法语和希伯来语在策兰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08:44 策兰多次将法国写入诗中:《回忆法国》和《我们会》 13:55 策兰与他的妻子法国画家吉赛尔·莱斯特朗奇的关系:他的诗从她的画中起源 15:39 策兰的翻译工作:挣钱糊口与诗学研究 17:46 策兰在翻译中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相遇:如何理解他的”把马拉美思考到底“? 23:41 安迪的重要呼吁! 24:29 策兰面临的抄袭指控:高尔事件 32:08 策兰对高尔事件的回应:《诉诸沉默》 32:52 安迪朗诵策兰的《诉诸沉默》(基于孟明译本,有改动) 34:39 解读《诉诸沉默》:在黄金和遗忘之间饱受折磨的诗人,以及沉默中的希望 41:42 昱彤德语朗诵《诉诸沉默》 43:07 策兰故乡布科维纳的犹太文化:受到德语文化影响极深;策兰少年时并无犹太归属感 46:26 二战与大屠杀的创经历使策兰重新思考自己的犹太身份:《在一盏烛火前》 48:15 被德国人强加的“犹太性”:什么是“犹太人”?我们可以定义“犹太人”吗? 51:49 战后犹太人应该原谅德国吗?——两种态度 52:48 策兰拒绝原谅:他与内莉·萨克斯的交往轶事 54:23 策兰自比《约伯记》中的约伯:“一直渎神,直到死亡” 55:28 策兰的神学:《熄灯祷告》 56:35 安迪朗诵策兰的《熄灯祷告》 57:39 昱彤德语朗诵策兰的《熄灯祷告》 58:47 解读《熄灯祷告》:策兰对基督教神学的“盗窃”之作 1:04:49 祈祷与策兰的“逆转的神学”:一种后大屠杀的神学 1:09:46 列维纳斯与希伯来文化中的“他者”意象 1:12:10 策兰始终被一种他异感与陌生感缠绕,始终流亡,始终不在家 1:13:35 策兰与耶路撒冷、与以色列的关系:“虽信美而非吾土”“说,耶路撒冷存在” 1:17:07 结尾与下期节目预告!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策兰作品: * 《回忆法国》,可见于《罂粟与记忆》(孟明译本,译本中题为“法国之忆”) * 《呼吸结晶》(欢迎关注我们的第五期节目!) * 《诉诸沉默》 ,可见于《从门槛到门槛》(孟明译本,译本中题为“来自寂静的见证”) * 《在一盏烛火前》,可见于《从门槛到门槛》(孟明译本) * 《苏黎世,鹳屋》,可见于《灰烬的光辉》(王家新编译,译本中题为“苏黎世,鹳雀旅馆”) * 《熄灯祷告》,可见于《灰烬的光辉》(王家新编译) 策兰传记: * 《策兰传》(埃默里希著,梁晶晶译,南京大学2021年出版) 其他人物以及作品: * 吉赛尔·莱斯特朗奇(Gisèle Lestrange,1927—1991),也被称为吉赛尔·策兰-莱斯特朗奇(Gisèle Celan-Lestrange),法国画家、视觉艺术家、平面设计师。保罗·策兰的妻子。 * 君特·格拉斯(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德国作家,代表作《铁皮鼓》。 * 乔治·西默农(Georges Simenon,1903—1989),比利时法语作家,推理小说家。 * 阿蒂尔·兰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1891),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作《地狱一季》。 * 斯特凡·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1842—1898),法国象征主义诗人。 * 伊凡·高尔(Yvan Goll,1891—1950),犹太裔德法双语诗人。 * 内莉·萨克斯(Nelly Sachs,1891—1970),犹太裔德国诗人、剧作家。 *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犹太裔哲学家、宗教史学家。 * 埃莱娜·西苏(Hélène Cixous,1937—),犹太裔法国哲学家、作家、文学评论家。 * 《旧约·约伯记》 * 《新约·马太福音》(口误:“Eli, Eli, lama sabachthani“出现在《马太福音》27章46以及《马可福音》15章34,《约翰福音》并无记载) *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1906—1995),犹太裔法国哲学家。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专题节目表】 * 策兰篇第一|保罗·策兰,在语言的疆界上流亡(已发布,欢迎大家收听!) * 策兰篇第二|保罗·策兰,巴黎和耶路撒冷的陌生人(本期节目) * 策兰篇第三|死亡的赋格?死亡的探戈?大屠杀中的诗与歌(7月9日) * 策兰篇第四|语言和时间的地貌:策兰的晚期作品《呼吸结晶》(7月23日) * 策兰篇第五|头足倒置的诗学:走在《子午线》上(8月6日)
罗马尼亚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原名保罗·安彻尔,生于布科维纳切尔诺维茨的一个犹太家庭。二战期间,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策兰本人也在劳工营中度过了苦难的岁月。战争结束后,他短暂停留于布加勒斯特和维也纳,后移居巴黎定居,创作诗歌与翻译,并在巴黎高师任教。1947年以“策兰”为笔名发表《死亡赋格》,以其独特的德语诗学和对苦难、记忆的深刻表达,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之一。1970年,策兰于巴黎塞纳河殒身,终年49岁。 本期节目,我们将从策兰的早年生活讲起,探讨他与德语文化的纠葛是如何从童年就已萌生,并在纳粹时期愈发深重。德语——这门同时是“凶手和母亲”(Mörder-Mutter)的语言,不仅仅是他用来写诗的工具,更是一种需要不断反思和重构的精神资源。我们将探讨策兰如何在德语的疆界上流亡,如何通过诗歌重新定义这门语言。 【本期主播】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时间线】 01:13 昱彤和安迪介绍想做播客聊策兰的原因 06:10 策兰生命的七个画面 15:46 策兰出生地布科维纳地区 17:57 策兰的家庭:父亲有强烈的希伯来归属感,但策兰更亲近偏向德语文化的母亲 19:38 策兰早年罗马尼亚的经历:“生活在边界” 22:07 策兰与超现实主义 27:17 安迪朗诵策兰早期诗作代表《荒野歌谣》中译(基于孟明译本) 28:25 解析《荒野歌谣》:“荒野”、“阿克拉”和“主也瞎了” 36:11 昱彤德语朗诵《荒野歌谣》 37:56 策兰和德语/德国的紧张关系 45:05 德语思想史的反人本主义倾向:从路德到瓦格纳 47:50 策兰《子午线》论艺术为美杜莎的脑袋 49:50 德语之为策兰真正意义上的母语 52:31 安迪朗诵策兰诗作《墓畔》(安迪译) 53:36 昱彤德语朗诵《墓畔》 54:15 《墓畔》中轻柔与痛苦的并置:野蛮的实质反衬合辙押韵的形式与古典且优美的意象 58:29 策兰对德语的创造性颠覆呼应法国哲学家西苏的“女性写作”概念 1:01:39 策兰对语言的怀疑:语言作为栅栏 1:03:23 安迪朗诵《图宾根,一月》中译(基于王家新译本) 1:04:24 策兰晚期风格的转变 1:08:25 诗人作为盲眼的先知:从荷马到荷尔德林 1:10:16 策兰晚年和荷尔德林的纠葛,他生命最后看的书是《荷尔德林传》 1:14:28 昱彤德语朗诵《图宾根,一月》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策兰作品: * 《死亡赋格》(欢迎关注我们的第三期节目) * 《子午线》(欢迎关注我们的第四期节目) * 《荒野歌谣》,可见于《罂粟与记忆》(孟明译本) * 《墓畔》,可见于《罂粟与记忆》 * 《图宾根,一月》,可见于《灰烬的光辉》(王家新编译) 策兰传记: * 《策兰传》(埃默里希著,梁晶晶译,南京大学2021年出版) 其他人物及作品 * 埃米尔·齐奥朗(Emil Cioran,1911—1995),罗马尼亚裔小说家,代表作《解体概要》 *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诗人 * 利奥诺拉·卡林顿(Leonora Carrington,1917—2011),墨西哥超现实主义作家、画家,代表作《魔角》 * T. S. 艾略特(T. S. Eliot,1888—1965),美国诗人,代表作《荒原》《J. 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 斯特凡·格奥尔格(Stefan George,1968—1933),德国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 *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浮士德博士》 * 维克多·克伦佩勒(Victor Klemperer,1881—1960),《第三帝国的语言》(口误:作者系德国人) * 特奥多尔·W. 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1963—1969),《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 * 埃莱娜·西苏(Hélène Cixous,1937—),《美杜莎的笑》 * 威廉·米歇尔(Wilhelm Michel,1877—1942),《荷尔德林生平》(Das Leben F. Hölderlins),策兰生前读的书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专题节目表】 * 策兰篇第一|保罗·策兰,在语言的疆界上流亡(本期节目) * 策兰篇第二|保罗·策兰,巴黎和耶路撒冷的陌生人(6月25日) * 策兰篇第三|死亡的赋格?死亡的探戈?大屠杀中的诗与歌(7月9日) * 策兰篇第四|语言和时间的地貌:策兰的晚期作品《呼吸结晶》(7月23日) * 策兰篇第五|头足倒置的诗学:走在《子午线》上(8月6日)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