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与灯 | MIRRORANDLAMP
捻灯为镜,拭镜为灯;分享阅读,传播思想。

Album
主播:
炣函、施楠_ytwQ、Lilyyyyy-
出版方:
佚名
订阅数:
600
集数:
3
最近更新:
1年前
播客简介...
《镜与灯》是一档泛人文类播客节目。 “镜“与”灯”是关于人如何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隐喻:“镜”将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灯”将心灵比作一种发光体,认为心灵本身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 威廉斯的“情感结构”论(“Structures of Feeling”)认为文学作为另一种历史,记录保存了正史中无法或不愿描述的特定时代的情感经历:如果能从众多同时代文本中发掘个体情感的共性,那么这些个体情感经验便共同构成所处时代的“情感结构”。 个人的声音或许是不稳定的;在交流与对谈中,借由声音的媒介,力量的“越界”得以可能——穿透时间、空间等诸多边境,完成抵达,生成意义,开拓出可能的“新世界”。 我们希望,通过阅读分享、话题讨论,在“语音结构”中,赋予主体声音,连接他者与周遭,用声音档案建构一种“情感结构”。万千镜像,皆纳于中;萤火虽微,或有其芒。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扉页写有叶芝诗:“应该走得更远一些;心灵必须背叛自己,催生新我,必是这一活动,镜变为灯。”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播客《镜与灯》邀请你,捻灯为镜,拭镜为灯;我们,一起走得更远些。
镜与灯 | MIRRORANDLAMP的创作者...
镜与灯 | MIRRORANDLAMP的节目...

欲望与无意识|精神分析批评(上)|弗洛伊德&荣格&拉康

镜与灯 | MIRRORANDLAMP

人类的心灵复杂而幽深,如果说文学是将心灵形象化的过程,那么精神分析则是将心灵概念化的过程,可以说,精神分析与文学各自从不同的方向共同探索着人类深层的精神面目。 本次读书会我们将围绕精神分析批评,梳理它的理论谱系,尝试用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文学,并讨论这一结合的可能与局限,努力挖掘文字背后所隐含的精神宝藏。 一 、intro:文学中的精神分析 从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初,文学就与其关系密不可分。精神分析不仅拓宽了文学批评方式,将文学文本与作者作为精神分析对象,而且在文学创作领域作为工具广泛应用,作者们从理论角度对笔下的人性以及人的本质有了更深入更新颖地理解。 精神分析学 vs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学 vs 弗洛伊德主义 二、精神分析谱系梳理 1、弗洛伊德 * 弗洛伊德其人 * 冰山理论和潜意识 (1)心理结构——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指一个人直接感知到的内容(海面之上的冰山) 潜意识:潜意识处于中层,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的经验(海平面部分) 无意识: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个人意识不到,却能影响人的行为。(没入海水的冰山) (2)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主要由性的冲动构成,遵循“快乐原则”行事。 自我: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指导自我抑制本我的冲动,以内疚或犯罪感来纠正偏离及违反道德规范和理想的行为。 * 力比多与升华说 力比多即是性欲,大而化之它又表现为渴望权力的意志,以及自我倾向中其它的种种类似趋势。 力比多作为个人特征的精神冲动现象即为本我,它的活动遵循欢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 * 梦的理论 梦的性质:梦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是一种欲望的达成。 梦的化装、检查和象征 梦的工作:凝缩(condensation)、移置(displacement)、表象(representation)、润饰(secondary revision) 诗人与白日梦:文艺创作与白日梦相类似 * 俄狄浦斯情结 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 2、荣格 *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合作与分道扬镳 接受:长达六年的合作时期(1907-1912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童年与父母的关系对人格的影响等理论对荣格的影响 反叛:不承认“性”在神经症中扮演的角色,“俄狄浦斯情结”等观点 * 荣格的重要著作:《红书》与《回忆,梦,思考》 * 无意识的核心作用——了解未知自己的唯一途径(祈祷、冥想、解梦和积极想象) 无意识与意识的关系:构成完整自性 无意识的功能:个体的意识和人格都是从无意识进化而来的 补偿与投射:无意识的两种面貌 * 集体无意识与原型 集体无意识:人类全部的精神遗产 归因于遗传 原型:不同阶级、信仰、种族、地理位置或历史时代人们相似的想象、形象、基本的神话主题、情感和观念 各种原型假说:阿尼玛(男性的女性倾向)和阿尼姆斯(女性的男性倾向)、阴影(那些在社会上不受欢迎的方面被我们隐藏压抑起来的人格特质)、人格面具(人格面具帮助我们将自己展现成我们希望被别人到的样子等等 3、拉康 * 前语言时代与想象界 镜像阶段启动了想象界(Imaginary Order)。想象界不是一个想象出来的世界,而是一个感知到的世界。 * 语言时代与象征界 (1)语言习得是进入象征界的标志,语言是最重要的象征性表意系统。 (2)小他者(objet petit a):永恒的失落的欲望。 (3)大他者(the other):促成我们主体生成的任何事物,象征界、语言、意识形态 象征界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和偏见;它的政治、司法、教育制度、宗教信条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事物——构成的。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正是我们对社会意识形态反应作用的结果。这就是拉康在探讨象征界的时候总是使用大写的他者(Other)的原因所在。 (4)象征界的意义:象征界是语言建构的符号世界,开启了一个永恒缺失的世界;象征界使得主体心理分裂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 * 真实界 我们意识到意识形态就像一幅帷幕,点缀了我们的全部世界,我们固然知道帷幕后面的就是真实界,但是我们无法看透这层帷幕。真实界是我们无法认识的,我们只能时时刻刻焦虑地感觉到它的存在。

49分钟
1k+
1年前

间隙与爆破 | 文学之真、历史之虚与生命此在

镜与灯 | MIRRORANDLAMP

——欢迎加入文学“最后”的黄金时代里来 “诗比历史更真实” “文"的传统或许仍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乱世书写"。 在本期讨论中,我们从洪子诚《问题与方法》的论述出发,勾连小说与历史、虚构与真实、想象与建构的关系,文学史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话语中建构起来的?关注文学内部与外部的“边界”,探求一种流动的边界?落脚于战争与文学的关系,回溯第三个十年的中国战时文学。战争是如何将生活推向危机与危急,文学与文人又是如何选择?危机时刻诞生的“空隙”又具有怎样的三重意义? 从此刻出发,我们又能对乱世书写产生怎样的跨时空的共鸣与生命体验? 一.双向考察:小说如何讲述革命 * 革命如何规约和改变我们想象、虚构的方式。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哈佛新编中国文学史》 怀特《后设历史学》:历史写作是一种赋予形式的过程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 洪子诚 《问题与方法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 * 何为历史小说? 堂吉诃德的困境:神圣的历史真实 * 历史写作的谱系 海顿·怀特的元史学——罗兰·巴特结构主义训令——福柯“历史断裂处”与知识考古学 * “诗比历史更真实” “诗⼈的作用是描述,但并非描述已发生过的事,而是有可能发生的,亦即因为有可能性或必要性故可能发生的……因此诗较历史更具哲学性与重要性,因为它陈述的本质是属于普遍性的,而历史的陈述却是特例的。 ——亚里士多德 * 历史观与文学史写作 王德威直言:“历史是想象的产物,历史变成了文学。” * 福柯的历史观与由断裂处书写文学史 其一、福柯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没有所谓放诸四海而皆准、垂之百代而不衰的真理或规范,而各个知识领域中死亡行动的转换,也往往是互不相属的。换言之,他强调人类历史演变中,存在着无数的空档或深渊(rupture;abyss),一切的传统感或连续性(continuity; traditionalism)都是人类一厢情愿所造作的。 其二、正因为我们打破了历史“传统”“连续”之说,我们得以站在一个新的立场去分析每一个知识领域的特色,从而发掘各个大小话语间的特色及组成架构。也因此,我们不再只专注各个时代的大家或代表人物 (“作者”!);我们也须进一步研究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人或事,因为他们在构成一时代的话语,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三、福柯唤醒我们沉迷于语言表象功能的美梦,促使我们重新认识符号系统的功能与局限。 *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与非线性式文学史书写 在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视域中,历史对象并非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当下建构 出来的历史星丛。也就是说,历史主义满足于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确立因果联系,而历史唯物主义所关心的不再是历史事件,而是历史星丛。这意味着,本雅明的历史哲学不再重视历史的时间维度,而是重视历史的空间维度,或者说,其重点是将历史时间空间化。 作为弥赛亚时间的模型,“当下”……凝结着整个历史。 * 革命与恶魔性 《雷雨》中的繁漪、《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巴金小说里的恐怖主义者,甚至鲁迅笔下的吃人意象,都隐隐约约地涉及到一种模糊而接近的文学意象,即用邪恶的形态来表达某种欲望、暴力、抗议或者更有生命活力的现象。 恶魔性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是一个包含了神性与人性,并且对某种正常秩序破坏的一个词汇。在近代西方文化中,这一因素往往转移到天才艺术家身上。这种以天才自居的恶魔性使艺术家自觉与世俗社会相对立。他们常常听从心灵的召唤,而置社会道德、国家法律于不顾。而当他们的国家甚至是别的弱小国家被强国所欺凌的时候,他们这种反抗的情绪又转变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绪。所以他们的恶魔性又往往与夸张的英雄主义联系在一起。 * 被驯化=所有革命的宿命? “革命文学”的文学原则、文学方法所蕴含的文学创新,在开始的时候,对原有的文学形态,具有一种挑战性、创新性,在当时的文学格局中,是一种不规范的力量。这种不规范的力量,在它进入支配性、统治性的地位之后,在它对其他的文学形态构成绝对的挤压力量之后,就逐渐规范自身,或者说“自我驯化”。歌颂什么、不能暴露什么、什么样的人物应当成为主角,以至所谓的“三突出”、“多波澜”,随着革命文学不断从边缘走向中心,它的革命性和创新性也在这种正典化、制度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 这种“制度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取消它内部的活跃的、变革的思想动力,包括活跃的形式因素。阿多诺“不要把要求绝对看成是可靠的,也不要因强调真理的概念而削弱任何东西”正诠释了这僵化的原因。革命者往往对“完整的世界”或“大同世界”有着渴求和想象,强调“绝对”、“纯粹”,摒弃自身经验。因此当革命文学坚持与传统文学划分界限、无限地对一切不纯的因素进行划分时,就会导致它最终活力的丧失,成为一具没有血肉的空壳。但如若停止这种反抗,则又有可能被强大的传统力量所吞噬、混同,而失去它的独立性。无论如何,大抵都是一场悲剧。 二、边界与流动:文学与文化 * 左翼的作家的现代性作品,现代作家的革命作品? * 格尔兹定义文化 “我相信韦伯所言,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作这些网,所以对文化的分析不是寻找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探究意义的诠释之学。” * 张爱玲与女性主义的边界 一方面是个体身份的游移,一方面是时空话语权力的局限 三、乱世书写与战争间隙 黄心村《乱世书写》 战争分割的不同生活空间,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多样性,使作家获得“进入”艺术创造的多种方式。战争既把生活推向危急的境况,但也生成许多 “空隙”,使冷静的观察、分析有了可能:超越对于时事问题的干预性质的反应,在深层上来思考社会人生的悖论情境。 * 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 革命文学发展到后期就变成了只知道“斗争”的动人与强大,而无法认识和体验“斗争”的“酸楚”;只发现“力”的快乐,而不能体验“美的悲哀”;只急于完成,而不耐烦“启示”;只喜欢高潮和“斩钉截铁”,而不喜欢变化和复杂的过程;只喜欢有力的英雄,而不喜欢彻底的凡人。 * 中心与边缘 批判性的知识分子应该有多层的视角,或多层的文化体验,这种状况只有在边缘或流亡的地位才能获得。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所有的生活、思想都是处在中心位置,你就不可能关注你生活以外的东西,不可能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讲一些话。 * 空隙的三重维度 空间空隙 制度间隙 危机时刻 恋爱+革命与恋爱-革命的书写模式 四、此在:乱世书写与生命间隙 一个雾霭重重的冬日傍晚,在挤满棉被的床上醒来,床板震动,我听到导弹落在朝鲜半岛海岸线的震动声。想到女性与战争,想到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那么,时代或可是一种历史的折叠。此刻我也感觉到历史无形的拨弄的手。在宏大的时代、不定的战争、随机的历史中,一个普通女性的命运?             ————2024年1月5日 张爱玲在战争中看《官场现形记》,即使轰炸也要把这一章看完。如此末世,将蓬草一样的生命和用薄薄的书页捆扎在一起 “所谓“文”的传统,是我们坚持的,最重要的事情,无论世人是否理解,是否赞同,思垂空文以自见——述望思来。” “欢迎加入到文学最后的黄金时代里来” 那或许可以是别有意味的“最后” 却让我想起“文”之于微小个人的末世使命: 明日是那样的不确定,今日务虚还是务实是那样的不重要 理想主义地爱着“文”的传统,又何必苛责 执拗地爱着”文“,只是那若干不稳定的平行选择之一 这或许也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乱世书写

65分钟
99+
1年前
镜与灯 | MIRRORANDLAMP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