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65分钟
播放:
549
发布:
1年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欢迎加入文学“最后”的黄金时代里来


诗比历史更真实”


“文"的传统或许仍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乱世书写"。


在本期讨论中,我们从洪子诚《问题与方法》的论述出发,勾连小说与历史、虚构与真实、想象与建构的关系,文学史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话语中建构起来的?关注文学内部与外部的“边界”,探求一种流动的边界?落脚于战争与文学的关系,回溯第三个十年的中国战时文学。战争是如何将生活推向危机与危急,文学与文人又是如何选择?危机时刻诞生的“空隙”又具有怎样的三重意义?

从此刻出发,我们又能对乱世书写产生怎样的跨时空的共鸣与生命体验?

一.双向考察:小说如何讲述革命



  • 革命如何规约和改变我们想象、虚构的方式。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哈佛新编中国文学史》

怀特《后设历史学》:历史写作是一种赋予形式的过程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

洪子诚 《问题与方法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


  • 何为历史小说?


堂吉诃德的困境:神圣的历史真实



  • 历史写作的谱系


海顿·怀特的元史学——罗兰·巴特结构主义训令——福柯“历史断裂处”与知识考古学



  • 诗比历史更真实”


“诗⼈的作用是描述,但并非描述已发生过的事,而是有可能发生的,亦即因为有可能性或必要性故可能发生的……因此诗较历史更具哲学性与重要性,因为它陈述的本质是属于普遍性的,而历史的陈述却是特例的。 ——亚里士多德



  • 历史观与文学史写作


王德威直言:“历史是想象的产物,历史变成了文学。”



  • 福柯的历史观与由断裂处书写文学史


其一、福柯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没有所谓放诸四海而皆准、垂之百代而不衰的真理或规范,而各个知识领域中死亡行动的转换,也往往是互不相属的。换言之,他强调人类历史演变中,存在着无数的空档或深渊(rupture;abyss),一切的传统感或连续性(continuity; traditionalism)都是人类一厢情愿所造作的。


其二、正因为我们打破了历史“传统”“连续”之说,我们得以站在一个新的立场去分析每一个知识领域的特色,从而发掘各个大小话语间的特色及组成架构。也因此,我们不再只专注各个时代的大家或代表人物 (“作者”!);我们也须进一步研究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人或事,因为他们在构成一时代的话语,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三、福柯唤醒我们沉迷于语言表象功能的美梦,促使我们重新认识符号系统的功能与局限。



  •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与非线性式文学史书写


在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视域中,历史对象并非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当下建构 出来的历史星丛。也就是说,历史主义满足于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确立因果联系,而历史唯物主义所关心的不再是历史事件,而是历史星丛。这意味着,本雅明的历史哲学不再重视历史的时间维度,而是重视历史的空间维度,或者说,其重点是将历史时间空间化。


作为弥赛亚时间的模型,“当下”……凝结着整个历史。



  • 革命与恶魔性


《雷雨》中的繁漪、《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巴金小说里的恐怖主义者,甚至鲁迅笔下的吃人意象,都隐隐约约地涉及到一种模糊而接近的文学意象,即用邪恶的形态来表达某种欲望、暴力、抗议或者更有生命活力的现象。


恶魔性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是一个包含了神性与人性,并且对某种正常秩序破坏的一个词汇。在近代西方文化中,这一因素往往转移到天才艺术家身上。这种以天才自居的恶魔性使艺术家自觉与世俗社会相对立。他们常常听从心灵的召唤,而置社会道德、国家法律于不顾。而当他们的国家甚至是别的弱小国家被强国所欺凌的时候,他们这种反抗的情绪又转变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绪。所以他们的恶魔性又往往与夸张的英雄主义联系在一起。



  • 被驯化=所有革命的宿命?


“革命文学”的文学原则、文学方法所蕴含的文学创新,在开始的时候,对原有的文学形态,具有一种挑战性、创新性,在当时的文学格局中,是一种不规范的力量。这种不规范的力量,在它进入支配性、统治性的地位之后,在它对其他的文学形态构成绝对的挤压力量之后,就逐渐规范自身,或者说“自我驯化”。歌颂什么、不能暴露什么、什么样的人物应当成为主角,以至所谓的“三突出”、“多波澜”,随着革命文学不断从边缘走向中心,它的革命性和创新性也在这种正典化、制度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


这种“制度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取消它内部的活跃的、变革的思想动力,包括活跃的形式因素。阿多诺“不要把要求绝对看成是可靠的,也不要因强调真理的概念而削弱任何东西”正诠释了这僵化的原因。革命者往往对“完整的世界”或“大同世界”有着渴求和想象,强调“绝对”、“纯粹”,摒弃自身经验。因此当革命文学坚持与传统文学划分界限、无限地对一切不纯的因素进行划分时,就会导致它最终活力的丧失,成为一具没有血肉的空壳。但如若停止这种反抗,则又有可能被强大的传统力量所吞噬、混同,而失去它的独立性。无论如何,大抵都是一场悲剧。


二、边界与流动:文学与文化



  • 左翼的作家的现代性作品,现代作家的革命作品?

  • 格尔兹定义文化


“我相信韦伯所言,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作这些网,所以对文化的分析不是寻找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探究意义的诠释之学。”



  • 张爱玲与女性主义的边界


一方面是个体身份的游移,一方面是时空话语权力的局限


三、乱世书写与战争间隙


黄心村《乱世书写》

战争分割的不同生活空间,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多样性,使作家获得“进入”艺术创造的多种方式。战争既把生活推向危急的境况,但也生成许多 “空隙”,使冷静的观察、分析有了可能:超越对于时事问题的干预性质的反应,在深层上来思考社会人生的悖论情境。



  • 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


革命文学发展到后期就变成了只知道“斗争”的动人与强大,而无法认识和体验“斗争”的“酸楚”;只发现“力”的快乐,而不能体验“美的悲哀”;只急于完成,而不耐烦“启示”;只喜欢高潮和“斩钉截铁”,而不喜欢变化和复杂的过程;只喜欢有力的英雄,而不喜欢彻底的凡人。



  • 中心与边缘


批判性的知识分子应该有多层的视角,或多层的文化体验,这种状况只有在边缘或流亡的地位才能获得。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所有的生活、思想都是处在中心位置,你就不可能关注你生活以外的东西,不可能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讲一些话。



  • 空隙的三重维度


空间空隙


制度间隙


危机时刻


恋爱+革命与恋爱-革命的书写模式


四、此在:乱世书写与生命间隙


一个雾霭重重的冬日傍晚,在挤满棉被的床上醒来,床板震动,我听到导弹落在朝鲜半岛海岸线的震动声。想到女性与战争,想到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那么,时代或可是一种历史的折叠。此刻我也感觉到历史无形的拨弄的手。在宏大的时代、不定的战争、随机的历史中,一个普通女性的命运?             ————2024年1月5日

张爱玲在战争中看《官场现形记》,即使轰炸也要把这一章看完。如此末世,将蓬草一样的生命和用薄薄的书页捆扎在一起

“所谓“文”的传统,是我们坚持的,最重要的事情,无论世人是否理解,是否赞同,思垂空文以自见——述望思来。


“欢迎加入到文学最后的黄金时代里来”


那或许可以是别有意味的“最后”


却让我想起“文”之于微小个人的末世使命:


明日是那样的不确定,今日务虚还是务实是那样的不重要


理想主义地爱着“文”的传统,又何必苛责


执拗地爱着”文“,只是那若干不稳定的平行选择之一


这或许也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乱世书写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momo_zUQn
1年前 广东
1
Shownotes做的好认真
宇宙无敌超级赖皮霹雳最强
1年前 广东
1
很好
Mars98563
3周前 湖南
0
谢谢。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