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成为彼此的“女子月月友”~ 🔎搜索vx号:nvziyueyueyou99,就可以进群和友友们聊天啦 ✌︎˶╹ꇴ╹˶✌︎ 🫶🏻也欢迎友友们和我们反馈互动,以及分享希望我们聊的话题~ 1.简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于是这一期我们一起探讨了自我反思这个话题,因为自我反思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个重要过程。 但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自我反思和自我PUA之间有一条非常模棱两可的分界线。一不小心,自我反思就变成了自我PUA,所以我们探讨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和关联。发现合理范围内的自我PUA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激励方式,在这样的激励下,我们也能促使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另一方面,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回看过去的经历,还从中汲取经验,获得成长。当中自我反思陈给一种习惯,我们便更好地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到改进的方向。通过反思,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需求,从而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与动力。 2.时间点 00:57 感恩日记 vs 反思日记 02:42 自我反思 vs 自我PUA 05:14 合理范围 vs 不合理范围的自我PUA 09:39 喜欢才是一切动力的源泉 11:12 逃离不了负反馈,就让自己与之融合 14:51 阈值越高,越能承接痛苦 16:10 没有解决的课题,会在生活中反复出现 18:08 自我反思与自我PUA的梦幻联动 3.金句 “反思与自我肯定的平衡,帮助我们成为更完整的个体。” “认清自己的底层需求,才能找到真正的动力。” “直面问题,问题才会被解决。” “对痛苦阈值的提升,让我们更能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未解决的问题,会以不同的形式重复出现。” “反思与改变虽然困难,但能带来长期的健康状态。”
🥰欢迎大家成为彼此的“女子月月友”~ 🔎搜索vx号:nvziyueyueyou99,就可以进群和友友们聊天啦 ✌︎˶╹ꇴ╹˶✌︎ 🫶🏻也欢迎友友们和我们反馈互动,以及分享希望我们聊的话题~ 1.简介 Happy 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样子(。ì _ í。) 这一期我们聊了“如何认识自己”这件事。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亲密关系、职业选择或者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困惑,甚至感到迷失,而这一切也许都是由于我们不够了解自己所造成的。于是,我们探讨了在迷茫和挑战中如何更清晰地看见自己,也聊了聊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自己,并与内心的感受做链接,希望这期播客能帮助大家在寻找自我的路上拨开层层迷雾,逐渐看见清晰而真实自己。 欢迎大家扫描主页的二维码进群和我们一起聊聊认识自己的经历~ 2.时间点 01:08 亲密关系的迷失如何促使自我觉察? 05:12 反思的重要性:如何从经历中成长? 08:30 为什么“再等等”可能是一种自我欺骗? 10:52 生活支点的重要性:工作不能是唯一的价值来源 15:39 好好生活就是认识自己 21:52 当我们不再感受了,便丢了自己 25:09 回归生活去晒晒太阳~ 3.金句 “好好生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当你好好生活了之后,你会发现很多琐碎的幸福就是来自于最基础的生活。” “关系的结束并不代表失败,反而是一次反思和成长的机会。” “迷失是第一步,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真正觉察和理解自己。” “工作只是交换生活材料的媒介,不要把全部的自我价值寄托于此。” “‘再等等’往往是自我安慰,但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行动。”
🥰欢迎大家成为彼此的“女子月月友”~ 🔎搜索vx号:nvziyueyueyou99,就可以进群和友友们聊天啦 ✌︎˶╹ꇴ╹˶✌︎ 🫶🏻也欢迎友友们和我们反馈互动,以及分享希望我们聊的话题~ 1.简介 时光飞逝,转眼间就30期啦~ 第一期我们以两个ENJT的对话而展开,为了致敬第一期,这期我们更深度的探讨了MBTI这个人格测试工具。 MBTI是个工具,它测出来的人格类型能够帮助我们初步认识自己,可这四个字母并不是用来框定我们的标签。人格是流动的,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人格会从一种类型转向另一种类型,甚至有可能成为完全相反的人格,最终成为一个更完整的自我。 无论是职业选择、人际关系,还是自我成长,MBTI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起点,但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我反思、积极行动和对变化的接纳。希望这一期的内容能为大家带来启发,帮助大家在认识自我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2. 时间点 01:07 MBTI的四个维度(E/I、N/S、T/F、J/P) 06:17 人格是个流动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趋于整合 08:41 跳出MBTI后,如何更全面地认识真实的自己 11:13 金维纯的“发生就是功课,结果就是成绩单” 12:25 从F到T,从I到E的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 17:59 MBTI在职场中的长期变化 19:26 稳定 vs 挑战,结婚 vs 不婚 选择背后要承担什么 22:35 婚姻中的MBTI,互补比一致更重要 24:45 用积极分裂的视角看待万物,发生就是功课,结果就是成绩单 3. 金句 “人格是流动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一个完整、整合的自我。” “发生就是功课,结果就是成绩单。” “MBTI的四个维度不是对立的,而是流动的、互补的。”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而课题分离是减少内耗的关键。” “伴侣之间的MBTI类型差异,可以是互补的,也可以是冲突的,关键在于如何磨合。”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 “MBTI只是认识自我的起点,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我反思与积极行动。” 4. 积极分裂/良性解体理论(Theory of Positive Disintegration,TPD) 1960年代,波兰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东布罗夫斯基(Kazimierz Dąbrowski)提出了TPD,解释了人格在整合与解体中的发展过程。 东布罗夫斯基的童年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争开始时他只有12岁,青少年早期几乎都是在战争中度过。亲历了人间悲苦的东布罗斯基,观察到一些人在战乱中崩溃坍塌,而另一些人却获得了自性的成长和人生的意义。他的人格理论强调心理不适(psychological discomfort)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这与多数理论的假设不同——有的人格理论中,每个阶段或水平的人格发展都是平稳过渡到下一级的,而良性解体理论则指出发展是被内部冲突、焦虑甚至创伤所驱动的(Mika, 2005)。 积极分裂 | 在人格的解体与整合中成为真实的自己 5.MBTI 测试官网 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
🥰欢迎大家成为彼此的“女子月月友”~ 🔎搜索vx号:nvziyueyueyou99,就可以进群和友友们聊天啦 ✌︎˶╹ꇴ╹˶✌︎ 🫶🏻也欢迎友友们和我们反馈互动,以及分享希望我们聊的话题~ 1.简介 这一期我们一起探讨了自我的话题,我们发现随着对自我了解越来越深入,我们对在社交媒体中的分享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也许对自我的认知更加深刻后,会变得不愿意过多的自我展示,又或者分享行为更多是为了记录生活而非寻求外界认可。但说到底,自我展示的多少与形式因人而异,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做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 2. 时间点 00:13 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展示自我了(弗洛伊德版) 02:00 分享的背后:是发自内心还是寻求认可 04:28 是“朋友圈”/“生活圈”,还是什么别的圈 06:45 在对的地方与对的人分享对的事儿 08:13 朋友圈中的全能人是自恋,还是六边形战士 10:02 这真的是我该知道的内容吗(在边界上疯狂跳舞) 13:27 朋友圈之 Fake it till make it版 15:33 朋友圈之 知行合一版 17:05 自我展示是“本我”与“超我”的平衡 3. 金句 “自我(ego)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状态,类似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庸之道。” “朋友圈是一个分享生活的地方,但分享的边界感很重要。” “与其说是越来越不爱分享,不如说是我们更加精准地去分析,到底应该跟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分享。” “知行合一是你分享出来的东西要跟你实际上的东西一致,而不是完全印证你所有的人。” “自我展示的多少与形式因人而异,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你越分享,越强大。”
🥰欢迎大家成为彼此的“女子月月友”~ 🔎搜索vx号:nvziyueyueyou99,就可以进群和友友们聊天啦 ✌︎˶╹ꇴ╹˶✌︎ 🫶🏻也欢迎友友们和我们反馈互动,以及分享希望我们聊的话题~ 1.简介 为响应友友们读书推荐的号召,我们给友友们推出了讨论书籍的内容,这一期我们探讨的是《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最广为人知的观念便是“课题分离”,于是对此我们展开了不同层面的探讨: 家庭中父母、子女的课题分离 工作中同事情绪的课题分离 日常相处中的助人情节的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似乎很难落地,因为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做到明确的责任划分,而责任划分在这个人情导向的大环境下似乎也很难划分清楚。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是否还需要课题分离?如果需要又该如何落实课题分离? 期待友友们能够和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这个问题~ 2. 时间点 00:36 被讨厌的勇气 = 勇气 + 课题分离 03:07 也许逃避是获得勇气的必经之路 05:15 阿德勒是谁? 06:54 亲子关系中的课题分离 11:15 强烈呼吁:成为父母前,要考取父母资格证! 13:06 人际关系中的烦恼与课题分离 25:14 一个有趣的例子:工作中情绪的课题分离 30:38 自发的帮助别人,是否需要课题分离? 32:40 守护自己的能量场做到课题分离,从拒绝开始 3. 金句 “课题分离的核心是:别人的事情是别人的,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 “人际关系中的烦恼,往往源于我们无法清晰划分责任边界。” “我们的不幸,不是由过去的经历决定的,而是我们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 “勇气背后藏着逃避,只有直面逃避,才能找到真正的勇气。” “父母的责任是教会孩子思考,而孩子的责任是学会承担自己的选择。” “课题分离不是冷漠,而是为了守护自己的能量场,避免过度消耗。” “首先是拥有拒绝别人的勇气,然后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
🥰欢迎大家成为彼此的“女子月月友”~ 🔎搜索vx号:nvziyueyueyou99,就可以进群和友友们聊天啦 ✌︎˶╹ꇴ╹˶✌︎ 🫶🏻也欢迎友友们和我们反馈互动,以及分享希望我们聊的话题~ 1. 简介 郭德纲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人得有点兴趣爱好,这人没有爱好不要跟他玩,为什么呢,因其无至性也。”爱好是我们在那些看不到光的日子里能感受到的一点温暖,是在人生低谷时,依然不会丧失活下去的希望。于是这一期,我们也探讨了属于我们各自的爱好。 我们的爱好分别是种花和跑步。在种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与自然的链接,在跑步的过程中,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和轻盈。在奔赴热爱的过程中,我们获取了能量,从而促使我们形成内部的正向循环闭环。 我们有着不一样的爱好,都各自沉浸其中,我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但不会期待对方拥有和自己一样的爱好,于是我们获得了鼓励认可,获得了体验另一爱好时的心得感悟,也获得了友谊。 2.时间点 00:26 当养花成为爱好 03:07 有爱才会倾注心血 04:30 爱好关乎精力而非金钱 07:11 你的强来了(叼着玫瑰) 08:42 跑步令人痛并快乐着 12:00 为爱发电也需咬牙坚持 14:06 朋友与爱好间的关系:尊重多样性 18:10 温室里的花朵,少不了背后的园丁 18:58 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爱好! 3.金句 “爱好不是花了钱去获取就叫爱好,而是花了时间精力在它上面,才叫做爱好。” “真正的爱好是愿意持之以恒地去付出、去钻研,而不是一时的兴趣。” “养花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爱好,重要的是尊重彼此的差异,享受分享的快乐。” “爱好是我们支撑生活的一个很大的动力和心力来源,沉浸其中,做一个为爱发光发热的人。”
🥰欢迎大家成为彼此的“女子月月友”~ 🔎搜索vx号:nvziyueyueyou99,就可以进群和友友们聊天啦 ✌︎˶╹ꇴ╹˶✌︎ 🫶🏻也欢迎友友们和我们反馈互动,以及分享希望我们聊的话题~ 1.简介 情人节刚刚过去,于是我们开始思考爱,发现很多时候大家所想要是一种叫做偏爱的情感。 我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朋友之间的偏爱,以及感情之间的偏爱。 在沟通中我们发现, 一些偏爱似乎是有目的性的区别对待,当我们接受偏爱时,同时也被期待以更高浓度的偏爱回馈,似乎这不是一种健康的关系。 一些有爱的人会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选择不去偏爱,而是细水长流的爱。 爱是一个千人千面的概念,偏爱更是,希望这一期的内容能大家带来共鸣,也欢迎大家一起和我们探讨! 2. 时间点 00:32 大家都在偏爱与被偏爱 02:51 来自同事的偏爱:甜蜜的负担 04:48 偏爱是一场爱的交易 07:21 偏爱是消耗的,但也让人成长 09:25 我们爱的是一个具体真实的人 14:04 无缘由的特殊待遇,可能是有所图谋 17:17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3. 金句 “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但真正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 “偏爱不应成为负担,而应是双方都能从中获得成长和快乐的关系。” “在爱别人之前,先学会爱自己,这样才能给予无条件的爱。” “真正的偏爱不是交易,而是无条件的支持和关怀。” “健康的偏爱关系建立在真实和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伪装和期待。”
🥰欢迎大家成为彼此的“女子月月友”~ 🔎搜索vx号:nvziyueyueyou99,就可以进群和友友们聊天啦 ✌︎˶╹ꇴ╹˶✌︎ 🫶🏻也欢迎友友们和我们反馈互动,以及分享希望我们聊的话题~ 1.简介 这一期我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吐槽在生活中的作用。 从情绪宣泄到加深友谊,吐槽似乎无处不在,但它究竟是促进情感连接的桥梁,还是一种负能量的传播方式?通过对吐槽的思考,我们发现它可能在不同情境中带来不同的效果。 有时,它是彼此了解和加深情感的纽带;而有时,它也能成为人际关系中的负担。当吐槽变成纽带时我们心怀感激,大方接受;当吐槽变成负担时,我们可以试着去设定边界,避免关系失衡。 2.时间点 00:26 吐槽的定义与情感宣泄 03:37 吐槽的背后需求——被看到 05:51 如何处理情绪垃圾桶式的吐槽 12:44 吐槽的力量:通过深刻的情感积累帮助彼此 14:14 如何看待那些只求吐槽不求解决问题的人 3.金句 “吐槽背后的需求是被看到。” “吐槽不仅是情绪的宣泄,它也是建立联系的方式。” “朋友之间的吐槽能加深情感,但如果失衡,关系就会变得浅薄。” “真正的朋友是能够承接负面情绪并帮助你一起走出困境的人。” “人与人之间聊天,是一个照镜子的过程。”
🥰欢迎大家成为彼此的“女子月月友”~ 🔎搜索vx号:nvziyueyueyou99,就可以进群和友友们聊天啦 ✌︎˶╹ꇴ╹˶✌︎ 🫶🏻也欢迎友友们和我们反馈互动,以及分享希望我们聊的话题~ 1.简介 在这一期我们重新审视了减肥的意义,并探讨了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让它成为一场对抗自己的战斗。 我们都在尝试实践“生活化减脂”。 从急功近利的短期目标转向了长期健康和精气神儿的追求,讨论了如何以一种更温和、自然的方式保持身体健康,最终达到减肥的目标。 减肥不再是为了符合外界的期望,而是为了自己拥有更好的体力和精神面貌,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2.时间点 01:00 减肥思路:先保证生活规律再将运动自然融入 03:19 减肥不再是短期冲刺,而是像马拉松一样需要积累 07:03 减肥是一场心理战,保持快乐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避免进入负面循环 11:18 减肥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带来更好的精气神,而非单纯体重的减少 12:11 摘掉固化思维:社会对减肥的定义,减肥为了迎合他人标准 17:08 减肥是一个给自己设立简单可行小目标,不断获得正反馈的游戏 3.金句 “减肥不是体重上的一个结果,而是你在生活细节上面的优化,最终自然地达成目标。” “减肥的目标是为了健康,为了有好的精神面貌,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 “任何追求短期成果的做法,都会在短期内回弹。” “减肥是一场心理战,如果你开心,你就会说吃得比较平衡,也会去想运动;如果不开心,PUA自己,就会陷入负循环。”
🥰欢迎大家成为彼此的“女子月月友”~ 🔎搜索vx号:nvziyueyueyou99,就可以进群和友友们聊天啦 ✌︎˶╹ꇴ╹˶✌︎ 🫶🏻也欢迎友友们和我们反馈互动,以及分享希望我们聊的话题~ 1. 简介 这一期我们探讨了最近很火的一个词 —— 幻想税。 幻想税是指消费者为追求理想化生活而支付的溢价。人们购买某商品或服务时,想象自己能够变得更好、有更好的生活,但实际使用效果却常常不如预期,造成金钱、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对于我们来说幻想税分别是纸质书,付费课程,相机手持云台和大疆pokect3。但在深度思考后,我们发现好像并不需要这些东西,它们只是承载这我们对美好生活以及理想自我的向往,而我们目前所拥有的一切也足以支撑我们美好的生活以及对自我的探索。 2. 时间点 00:13 幻想税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01:53 了解幻想税后,还会继续产生幻想税吗 03:46 大疆 pokect 3 —— 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向往,幻想税的重灾区 07:02 放下对幻想的期待,关注当下美好的生活 14:54 幻想税是溢价,同样有溢价的奢侈品算幻想税吗 18:12 探讨产生幻想税的底层需求 3. 金句 “每次想要付钱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哪些东西才是真正必要且值得的。” “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可能当下没有一个满足你期待的效果,但是过后再看的话,它都有利于你这个人长得更完整,然后有利于你的思想更完整。” “人擅长给自己制造麻烦,而不是解决麻烦,于是我们会把一个很重大的期许寄托在一个事物上。” “人应该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要发现自己擅长且喜欢的东西再去做,而不是要去逼迫自己做一个看上去还不错,但是自己其实可能并不是很擅长的事情。” “我们要在有一个时间段发现可能到了这个线心理上的某一个预期的时候,发现我可能不适合做这件事情,那我就要勇敢的立刻果断的退出,不然的话无限的耗在里面,就是把自己的时间成本无限的拉大。”
🥰欢迎大家成为彼此的“女子月月友”~ 🔎搜索vx号:nvziyueyueyou99,就可以进群和友友们聊天啦 ✌︎˶╹ꇴ╹˶✌︎ 🫶🏻也欢迎友友们和我们反馈互动,以及分享希望我们聊的话题~ 1.简介 这一期我们探讨了“主动思维”与“被动思维”的差异与平衡。 从工作到学习到生活,主动/被动思维深度贯彻了我们的方方面面。似乎这是一种选择,个体可以自发的选择主动/被动思维。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自如的作出选择,因为主动思维需要个体具备许多的知识背景和经历,所以不得已启动了被动思维。 难道我们生来就是被动服从吗?又或是说,如何才能获取主动思维?这是我们探讨的核心。 从小我们受到父母的规训,比起有主动思维,她们更希望我们乖巧;在校园中老师会激发我们“有条件的”主动思维;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前辈们的流程,似乎看不到主动思维的踪影。 所以主动思维究竟是什么?那便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念,是对世界抱有的那颗好奇心。不仅是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 2.时间点 00:39 主动思维 = 主动创造,被动思维 = 被动接受 01:25 职场中的 “该思考时不思考,不该思考时却在思考” 10:17 老师教的是“有条件的”主动思维 15:09 为什么我们开始不再问“为什么”? 18:45 主动与被动是相辅相成相互转换的,其中平衡至关重要 3.金句 “主动创造和被动接受,放在不同的场合,能发挥出不同的价值。” “被动接受是根据我们过去生活了这么久学习的状态和父母对我们的养育的一个状态养出来的东西。” “如果没有被动,我们无法做到主动;如果只有主动,我们也无法将创造的东西保留下来。” “我们这一代90后到00后,正在面对的是一种自我与传统的冲突。” “主动与被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不能极端看待。”
🥰欢迎大家成为彼此的“女子月月友”~ 🔎搜索vx号:nvziyueyueyou99,就可以进群和友友们聊天啦 ✌︎˶╹ꇴ╹˶✌︎ 🫶🏻也欢迎友友们和我们反馈互动,以及分享希望我们聊的话题~ 1. 简介 这一期我们探讨了理性思考与感性思考时脑回路的差异,这种思维差异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角,更是带来的多元性与美好。 有时候明明是双方都在好好沟通,怎么就突然间冒起了小火花?也许问题是出在不同的思考方式上。 有些人的思考方向是解决问题的目标导向,TA们倾向于认为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有些人则是情感导向,在TA们眼中,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最重要的,而情绪上的关注更为重要。 探讨之后我们发现,面对不同思考方式产生的冲突,也许应该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有效沟通、明确责任范围来应对沟通中造成的情绪,这样才能构建更紧密、有韧性的关系。 2. 时间点 00:13 探讨理性脑和感性脑分别是如何思考的 02:02 感性主导下与理性的平衡 06:54 情侣关系中男女思维的差异 11:21 思维碰撞后,也需退一步开阔天空 16:33 不是破镜难重圆,而是破裂让关系更有韧性 3.金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应该像是一个弹力球一样的,我们每一次有新的裂痕,我们就在上面裹上一层新的弹力带,只有我们的裂痕越来越多,我们的关系才会更加紧密,才是更加有韧性的关系。” “如果有问题的就需要沟通,哪怕带着情绪慢慢的聊一聊,便会真的挖到对方的需求。” “很多关系里面都是一方提出了一些诉求,但实际上TA不期待一个答案,TA只是期望对方能够在情绪上提供一些认可。” “两个人都在解决问题,但是给彼此的不是彼此需要的东西,这两个人就不是在一个频道上面去沟通,就好像一个在说英语的人和一个在说中文的人。” “很多时候,大家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不是真正的亲密关系,而是一种假性的亲密关系,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一起去面对过我们之间底层的矛盾,没有去解决过这些不一致。”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