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的鸟、被宠上天的牛羊——新西兰的生态环境,脆弱到连救只刺猬都得三思:你救的是命,还是不小心破坏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为什么入境新西兰不能带水果?为什么鞋子必须刷底,帐篷也要如实申报? 本期我们请来了Florenz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专业毕业的生物安全员和生态教育工作者,带我们一起探索新西兰:这个没有蛇、却异常“脆皮”户外天堂,是如何靠一套极致较真的生物安全体系运作起来的。 从果蝇入侵引发的城市级封锁到鸟类医院里醉酒的木鸽,她用自己在田野、码头、森林里的第一手经验,帮我们重新认识“100%纯净新西兰”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坚持。 这一期,我们聊的不只是”环保“两个字,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你可能从没在意过的生态抉择:保护自然,其实不是喊口号,而是从“刷一刷鞋底”这样的举手之劳开始的。 🕒 精华摘要: 02:05|新西兰的生态有多脆弱?80%植物和70%动物为全球独有 03:55|带病毒的土壤、外来病菌,会毁掉一个山谷的植物系统 06:10|曾经的国宝鸟灭绝后,那些靠它传播的植物也跟着没了 07:49|什么是“生物安全员”?他们的日常工作竟然是抓蚂蚁、监测果蝇 11:06|果蝇入侵事件始末:如何应对一个苍蝇的“城市级封锁” 15:24|躺平的鸟?因为太舒服了,完全没遇过天敌 21:33|鸟类医院趣事:因吃太多醉酒而被送进医院的木鸽 25:04|奥克兰城市公园牧场揭秘:牛羊住C位,人类让路 31:47|你乱喂面包,鸭子和鸟可能连飞都飞不起来 37:10|为什么有人救刺猬是“错”的?不是所有善意都能拯救自然 38:42|猫也有可能是新西兰野外的“暗影杀手”? 42:37|一只入侵鸟的生态“统治力”:新西兰动物都不太会卷 45:06|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 🌱这期节目之后,如果你开始留意鞋底的泥土、背包里的水果、甚至宠物猫夜里的行踪,那我们就达到了目的。守护我们的大自然,不是要你成为科学家,而是愿你多看一眼脚下的土地,多想一想生活方式的选择。因为,所谓“纯净”,其实是无数微小但坚定的选择堆出来的。感谢Florenz也感谢愿意一起刷鞋底、保护小动物的你。 Cornwall Park, Auckland, New Zealand ❤️ 豆豆工厂感谢你的时间和收听,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记得点赞、转发、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你最有共鸣的瞬间~
有人以为,留学就是语言考试和学历镀金。但其实,真正的留学,往往从迷路、社恐、不敢开口说话开始。看不懂的公交线路、写不出的“教授你好”邮件、还有那个说不出口的“我有点撑不住了”的瞬间——这些我们以为的“小事”,其实就是异乡生活的全部。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梦娉老师,她是坎特伯雷大学国际学生体验辅导员,用自己十年的经历,把“帮助留学生”这件事,做成了终身志业。 她说:“每一个刚来的留学生,都是一棵连根拔起、重新种下的小树。我的工作,就是陪他们在异乡重新扎根。” 精华摘要: 01:33 第一次出国教中文:新西兰这是在地球哪里? 03:12 坎大“国际学生体验辅导员”是干什么的? 05:59 留学生从下飞机开始的每一步支持:住宿、银行卡、公交卡…… 12:09 开学典礼邀请警察来讲“怎么报警”:安全感是最重要的欢迎仪式 14:04 你不知道的坎特伯雷大学支持系统:学生支持服务中心、健身房、学术技能中心 20:43 中国学生常见的问题与挑战:语言、文化、心理压力 23:48 中国人都在读什么专业? 25:29 商学院的学生反正很惨? 30:20 在国际高校工作感受如何? 37:51 震撼的学校文化:老师给我跪下, 护士给我跪下 40:33 “我在寻找我能创造的社会价值”——她眼中工作真正的意义 42:50 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共处经验:中国 vs 印度学生真实挑战 49:36 People will never remember what you say to them, what you did to them, but they will always remember how you made them feel. 54:24 如果对 25 岁的自己说一句话:坚持下去,一切会变好 55:30 关于能量管理:为什么她选择健身、读心理学、不看电视? 58:25 “你散发什么能量,身边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金句分享: “每一个刚来的留学生,都是一棵连根拔起、重新种下的小树。” “信息差,才是留学生刚来最难熬的地方。” “优秀不只是文凭和技能,是你能不能让别人也变得更好。” “我们每个人的价值,不该只定义在‘我成就了什么’,而是‘我带来了什么改变’。” 《南半球唠嗑局》「不一样的人生」系列,记录那些在南半球,靠真诚与共情,重新定义“留学意义”的普通人。 ❤️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记得点赞、转发、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你最有共鸣的瞬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有人为了一碗麻辣烫排上两小时队,也有人为了一串烧烤专程飞到淄博 —— “吃”早已不只是生理需求,它正在成为我们选择旅行目的地的核心理由。越来越多的人踏上旅途,不是为了景点,也不是为了打卡地标,而是为了那一碗面、一口汤、一家传说中的老馆子,走进一座陌生城市。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它?一间餐厅,一个老字号,凭什么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窗口”?而米其林榜单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文化、经济与身份认同? 本期节目,我们走进一位真正的“吃货博士”的世界——她叫小黄,正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攻读“美食旅游与目的地营销”博士学位。她用味蕾、数据和访谈,从东亚米其林榜单到东南亚街头小摊,探寻“地方性”如何被一间餐厅具象化,甚至带动一整个地区的旅游形象。 🕒 精华摘要: 01:15|原来旅行的目的地,不一定是城市,而是一家餐厅? 03:45|鱼尾狮公园vs辣椒螃蟹:哪一个才是真·新加坡记忆? 04:47|吃进嘴里的那一口,其实藏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 11:50|“地方性”到底是啥?听她用餐厅讲文化、讲人情 15:08|你敢信?米其林榜最早竟然是为了让大家多开车、磨轮胎… 16:10|研究“吃”有实效性吗?它如何反映社会与时代的变迁 17:44|她为什么要研究“吃”?这份选题背后的兴趣与坚持 19:02|她怎么看待米其林榜单?不是追星,而是解构 24:28|食物背后的传承:从街头摊主到百年老店的生命力 27:56|从“坚决不读博”到“坚定读博”:她的选择如何发生转折 29:49|研究像走迷宫?她靠什么找到那束“光” 32:30|读博以后,她变了?她说:现在说话都有依据和逻辑了 40:30|怎么才算会吃?她的美食判断力,是怎么修炼出来的? 42:10|认真吃饭这件小事,才是通往幸福的正经大事 💬 金句分享: “不是所有城市都有景点,但每个地方都有能讲故事的餐厅。” “我不只是研究食物,而是通过食物,研究这个社会如何被讲述。” “就算世界都说没用,只要我喜欢,我会一直做下去。” ❤️ 喜欢这期内容?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那个也总是“一边吃一边看攻略”的朋友。
你知道吗?新西兰牛羊肉的出口比例高达80%。这里的牛羊基本都是草饲,富含 Omega-3、铁和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能量包"。但你吃到的每一块肉,都不是简单的"风吹草地长出来"的结果,而是动物福利、环保理念、食品安全和供应链逻辑共同作用的成果。 这一期,我们请来了 Judy :一位扎根新西兰畜牧业的中国女孩。她曾在上海做高管猎头,11年前选择"出逃式转行",搬到这个人口只有500万、却拥有2000万只羊的国家,开启了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在这个以男性为主的行业里,Judy 学会了如何和不同文化沟通,如何争取信任、站稳脚跟。她说:"我不是为了迎合,而是为了在这个行业里活下来,争取话语权。" 《南半球唠嗑局》不一样的人生系列 —— 记录那些敢于跳出舒适圈,在南半球重新书写人生轨迹的勇敢故事。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一样的路,关键是要有勇气走出第一步。 🕒 精华摘要 02:20 Judy的“出逃计划”:从上海高管猎头到新西兰畜牧业 06:40 东亚的“天天有急事” vs 新西兰的“松弛感”:她如何找到自己的节奏? 10:25 2000万只羊、人均4只?新西兰畜牧业的震撼数据 14:54 草饲 vs 谷饲:营养、口感、营销策略全解析 18:26 牛羊也要“身心健康”:听音乐、吃巧克力、科学运动 21:05 每头牛都有“简历”:从耳标到健康申报,溯源系统揭秘 26:50 不是所有肉都能出国:环环合规才配得上出口卫生证明 38:04 国内哪些超市能买到新西兰牛羊肉? 39:00 华人女性如何在男性主导的行业站稳脚跟? 55:11 她在农场上看到的:顺应自然,也能高效盈利 61:00 “牛羊放屁税”背后的环保思维 62:05 素食、环保、屠宰:她如何看待“吃肉”这件事? 💬 金句分享: 在新西兰工作,还是以自己的生活、家庭、还有自己的心态方面为主导。 新西兰的牛羊每天都挺开心挺自由的,在农场上,不只是让他自己走来走去就可以了,有时候牧场主也要跟牛羊有一些互动。 新西兰的出口肉类,它是禁止使用生长促进剂类的东西。 牛羊在进入加工厂出口前,必须佩戴耳标,确保从出生到入厂前的完整溯源信息,包括其曾经生活过的牧场。农场主还需要提交动物健康状况申报表。 ❤️ 豆豆工厂感谢您的收听!喜欢的话记得点赞、转发、评论!
她说: "突然有一天不知道怎么了,就觉得可是我会说两种语言,这是我的优势。" "我特别希望更多的留学生能够去考虑说,我作为中国人,我怎么样可以去做一些帮助西方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西方社会的一些事情。" "一定要相信有光,一定要有梦想。青年强则国家强。" 《南半球唠嗑局》特别系列——「不一样的人生」今天开篇啦! 这一期,我们想带你认识一个和你我一样,曾经也是留学生的普通女孩,但如今她走出了一条不太“普通”的人生路——她叫Jessica,是United Media Solution(UMS)的创始人兼CEO,如今在中国、新西兰、澳洲、中东都有自己的团队,打造了一个真正“生而全球化”(Born To Be Global)的公司。17岁一个人来到新西兰,冬天看到树还是绿的,她心里冒出第一个“为什么”。从一开始只做社交媒体运营,到现在提供一站式的全球市场咨询服务,她用行动证明了:当你开始问“为什么”,你的人生可能会走得更远、更宽。 精华摘要 01:45 一个留学生,如何一步步走向全球创业之路? 02:46 她帮国际品牌打入中国市场,做的远不止是“打广告” 04:05 什么是一站式国际化服务?UMS到底在做什么? 10:05 中国企业出海最大的难点,竟然不是语言 12:36 留学和新西兰生活,如何一点点塑造了Jessica的创业思维? 13:25 什么是“专业服务”?为什么中国企业出海离不开它? 14:45 “我为啥总在问为什么?”她的好奇心如何成为事业的原动力? 19:45 新西兰的高中居然可以选修戏剧?她在舞台上学到的事远比课文多 22:02 家长必听:孩子什么时候出国留学最合适? 23:31 留学带来的真正收获,不只是英文变好了 26:44 留学生不是边缘人,而是真正的文化连接者 32:24 懂两种语言、了解两种文化,是留学生的超级能力 39:06 给追梦的你:别怕不同,要相信有光、有梦、有方向 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 🌏 身为留学生,我们不是谁的附属,不是文化的边缘人;我们可以是连接世界的桥梁。 🧠 懂两种语言、了解两种文化,是一种超级能力,也能转化为真正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 跨国创业 / 留学生优势 / 文化桥梁 / 专业服务 / 国际化营销 / 中国企业出海 / 批判性思维 / 女性创业者 / 新西兰留学 / UMS ❤️ 豆豆工厂感谢您的收听!喜欢的话记得点赞、转发、评论!
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是重新打开那个昨天还没解决的bug。晚上做梦🧠都在debug,醒来第一件事是试试梦里的那个思路能不能跑通。 在新西兰读博士,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一期,我们和正在读博的王哲、已经毕业入职四大的阿Q,一起聊了聊他们的研究日常、申请心路、学术压力和生活调试方式——也聊聊,那些“看不到头”的日子,是如何熬过来的。 🕒 精华摘要 1:15嘉宾介绍与研究方向:来自机械与机器人方向的两位博士生 8:55博士申请全攻略:选导师比选国家更重要和国家公派奖学金申请要点 16:28读博日常真实体验:无限循环的试错过程和导师关系的微妙平衡 25:16博士生活真的很孤独吗?孤独感与压力管理:36-40%博士生有抑郁倾向以及个性化减压策略分享 31:46奥克兰的生活节奏、自我管理和户外活动的治愈力量 40:14 博士如何和这个社会建立联系 44:46总结与送给博士生们的一句话建议 💬 精彩金句 “博士不是为了毕业,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读博就是每天和未知搏斗,有时挫败,有时惊喜。” “做饭,是我们在研究之外,最快能看到成果的事情。” 🔑 关键词 新西兰博士 / 奥克兰大学 / 套磁信 / 奖学金申请 / 机器人灵巧手 / 工厂调度 / 强化学习 / 留学生心理健康 / 孤独感 / 徒步减压 / 海边疗愈 / 文化融合 / 自我管理 ❤️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记得点赞、转发、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你最有共鸣的瞬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裁员流程背后的逻辑、合同里那些你可能没留意的关键词,还有那些危机中“自救”的神操作。本期我们请来了新西兰资深HR Linda,用她多年经验和我们聊聊很多人都怕提起、但迟早都可能面对的话题——裁员。 裁员是种淘汰?还是命运给你的重新安排? 如果你正在经历动荡,希望你能听到一些鼓励。如果你还没遇到,也希望你能从中提前做好准备。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愿你始终有选择的底气。 🕒 精华摘要 1:30 详解新西兰裁员流程:协商期、通知期、岗位再分配 3:12 “裁员不是你不行,而是这个岗位没了”——理解公司重组背后的真正含义 3:48 Spotify工程师的例子:组盈利也难逃裁员命运,背后是全球化资源配置的逻辑 7:35 裁员后的经济补偿是怎么样的 10:52 如果你的合同里写了岗位重新调配机会,一定要争取到底 13:00一夜写出提案挽救岗位的神操作:真正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危机中的“重启键” 18:46 政府失业救济金真的能用?存够六个月生活费或许是更靠谱的应急方案 22:33 华人的职场盲区:只顾把活干好,却忽略了行业动向、公司财报和部门会议信号 24:21 面对裁员,冷静比情绪更重要——看清形势、盘点资源、再出发 26:00裁员不是惩罚,是系统更新,是你人生另一个开端的提醒 💬 精彩对话 “当所有人陷入情绪时,他一夜写完PPT,把被取消的岗位救了回来。” “你不是被世界淘汰,而是被世界重新安排。” “在变化和不确定中,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继续相信自己。” 🌟 本期必听人群 ✅ 正在新西兰工作、担心公司裁员的人 ✅ 想了公司重组流程、合同细节和劳动权益的职场人 ✅ 想听听别人如何在被裁员的故事里逆转人生的人 🔑 关键词 裁员流程 / Plan B / Restructure / 协商期 / 简历更新 / 华人工作者 / 岗位被裁 / Job Seeker Support / 新西兰职场文化 / 职场心理韧性 ❤️ 豆豆工厂感谢你的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评论或转发给你关心的人。下一期《南半球唠嗑局》,我们继续陪你在这座小岛上,聊一聊人生~🎧🧡
你有没有想过,在地球另一端的南太平洋🌊岛屿上,有一个民族,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家庭的执着、对语言的热爱……竟然和我们中国人这么像?从一声“Kai ora”到一句“天人合一”,原来文化的共鸣,跨越万里,也能击中人心。 本期我们请到奥克兰大学的博士生小亮,和我们聊聊他研究的文化对环保的启示。他会带你一起探讨:毛利文化中的“热情好客”与中国人的“吃了吗”有何共鸣?企业也可以不以赚钱为目的?还有他如何通过毛利文化,重拾对中国身份的自豪感。别眨眼,这场文化的深度对话,绝对让你刷新对新西兰的想象 🕒 精华摘要 1:25 晓亮的研究:用毛利文化+中国文化,探索环保与社会企业的融合 2:04“哈卡战舞”不只是表演,更是家族与精神的传承 4:56 华人对毛利文化的刻板印象从何而来? 8:11 晓亮博士的研究课题到底给社会带来哪些好处? 11:54 毛利人如何一起赚钱?他们也有自己的”五常大米“? 18:37 在毛利语中竟然可以轻松找到中文同音同意字? 23:06 难翻译的毛利词竟然和中华文化惊人相似? 26:14 做生意也是从吃饭开始,新西兰的酒桌文化没想到被毛利人发扬了 31:45 毛利中的“气”与“元气” 38:54 为什么要用中文名, 一定放弃英文名 43:53 研究毛利文化的未来在哪里 53:23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文化认同对人生的影响有多深 💬 精彩对话 “名字里藏着父母的期望、家族的传承,为什么要放弃它?” —— 晓亮 “原来有些自豪感,是在了解他者后,对自己的文化重新理解。” —— 豆豆姐 “从发音到词汇,语言从来不是隔阂,而是连接。” —— 豆豆哥 🔑 关键词 毛利文化 / 中国文化 / 文化认同 / 新西兰留学 / 跨文化交流 / 环保哲学 / 战舞哈卡 / 片头曲:新西兰基督城St Margaret's College ❤️ 豆豆工厂感谢您的收听!喜欢的话记得点赞、转发、评论!Ka kite anō!
🎧 四大好像很远?但其实,它离“理工科出身”“没有商科背景”的你,比你想的更近一点。这一期,我们请来两位重磅嘉宾——阿Q,一个三年内从工科小白转行进入新西兰四大的数字咨询顾问;Linda,一位曾在上海四大做招聘、如今身在新西兰的HR经理。他们带来了很多「说大实话」的瞬间:简历怎么写才有“存在感”?软实力到底长什么样?四大真的加班很多吗? 这一期,你会听到怎样在新西兰职场更主动地“卖自己”、怎样用项目化思维打磨简历、又该如何通过沟通能力打破文化隔阂、赢得信任。如果你正准备求职、打算换方向、或者也在努力“翻译”自己的优势——那,这期请一定收听到底。 🕒 精华摘要 2:33四大咨询公司简介: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的业务范围与人才需求 3:59工科背景进入咨询行业:是顺势而为而非"转行" 5:56招聘标准与简历制作:成绩、实习经历、专业呈现、颜色选择和PDF排版的重要性 7:44如何用AI工具“润色但不造假”?HR怎么看AI生成内容? 18:48求职时间线怎么规划?大一大二就要开始准备了吗? 23:09职场软实力养成:团队合作与有效沟通的艺术 34:01管理情绪的实用技巧:从深呼吸到“标的物”方式化解情绪难点 38:35主动性与领导力:如何在团队中脱颖而出 💬 精彩对话 "我觉得没有那种特别说是从工科转咨询,他是一个顺势而为的。四大恰巧需要这一个工科背景的人,所以这一波人就是有这个专业技能和知识" - 阿Q同学谈工科背景进入咨询行业。 "作为一个好的沟通者,你是需要能倾听到别人的需求,不能用反驳的语气去说你这个做的不对,你讲的不清楚" - Linda分享沟通技巧。 "主动性和领导力真的非常重要,不要等着领导给你安排工作,要看到团队中的空白并主动填补" - 豆豆姐谈职场成长。 🔑 关键词 四大咨询 / 工科转型 / 新西兰职场 / 软实力培养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 主动性 / 领导力 / 普华永道 / 德勤 / 安永 / 毕马威
有人为了寻找自由,从千米高空一跃而下;也有人,在雪山与云海间滑翔,只为那一刻的 “活着感”☁️新西兰被称为“极限运动的天堂”,但极限的背后,不只是刺激,还有关于勇气、自我和自然的深度对话。 这一期,豆豆姐带你回到皇后镇的高空滑翔现场,从闭眼尖叫到云中睁眼,感受“飞起来”的震撼时刻。也聊聊我们眼中,那些新西兰人为何如此迷恋极限挑战的真实答案。 🕒 精华摘要 0:31 我们有哪些“亲身魂飞经历”?皇后镇滑翔翼真实体验:跑下山时闭着眼,睁眼就穿云! 6:06 第一位主角:AJ Hackett 如何把“违法跳楼”变成全球商业项目 12:22 “Live More, Fear Less”:一跳之后的人生观都变了 12:53 第二位主角:比尔·汉密尔顿钓鱼失败后发明了水上过山车 15:07 喷射艇系统如何成为全球90%救援艇技术的核心 20:24 新西兰的创新精神:地方虽小,脑洞全球领先! 💬 精彩对话 “我第一次跳滑翔翼的时候,教练在我耳边喊:123!跑跑跑!我真的飞了。” “睁开眼那一刻,云就在你脸上拂过,像做梦。” “那台喷射艇是为了钓鱼造的,结果造着造着就改写了世界船舶动力史!” “他们不是为了出名,他们是‘我想玩,我就自己造一个给大家玩’。” 🔑 关键词 新西兰极限运动 / 蹦极 / 喷射艇 / 滑翔翼 / 皇后镇 / AJ Hackett / 比尔汉密尔顿 / 冒险精神 / 发明传奇 / ❤️ 豆豆工厂感谢您的收听,喜欢的话记得点赞、转发、评论!
这一分钟,可能什么正经话题都没有,只有——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时候最治愈的,不是大道理,而是毫无预警的一阵大笑 😆 希望这一点点笑声,也能让你的今天轻松一点点~ 你上一次笑到停不下来,是啥时候? ❤️ 豆豆工厂感谢你的收听~如果你也笑了,记得转发给你最爱笑的朋友!
明明已经很努力地去爱了,对方却说“我没感觉到”?也许不是你不够爱,而是你们在说不同的 💌“爱的语言”。这期节目,我们一起聊聊:爱,怎么表达才对频?从“我妈把羽绒服塞进行李箱”到“朋友接机送花的仪式感”,你会发现——爱从不缺席,只是有时候,它说的是另一种语言。 ❤️ 如果你也曾因为“爱的语言不对频”而苦恼,希望这期节目能带给你启发与理解。 🕒 精华摘要 0:39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爱得很用力,却传达不到? 1:35 什么是“爱的五种语言”?你是哪一种? 8:06 东西方表达爱的方式大不同!文化背景如何影响爱的语言? 14:05 羽绒服的故事:如何“翻译”父母的爱? 24:19 金钱和爱,到底能不能画等号? 27:03 从自我疗愈开始:如何用爱的语言,更好地爱自己? 31:04 给你的亲人、爱人、孩子、朋友的爱的语言表达小贴士 💬 精彩对话 “我觉得其实没有任何一个人,听到‘我爱你’、‘我想你’、‘我在乎你’这三句话时,会是反感的状态。” “我永远不会丢掉那件羽绒服,因为那是我妈妈表达爱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被爱,而是听不懂爱的‘语言’。” 🎧 节目中提到的爱的语言测试👉 5lovelanguages.com 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你最常用的爱的语言是哪一种?你观察到父母或家人的爱的表达方式又是怎样的?有没有哪些爱的误会,其实只是“语言不同”? ❤️ 豆豆工厂感谢您的收听,喜欢的话记得点赞、转发、评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