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代人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的年代,有个弟弟、有个哥哥、有个姐姐,到底是一种“爱被分走一半”的委屈,还是一种一旦拥有就不会再孤单的踏实?本期,我们请来了三位年龄差从 2 岁到 16 岁不等的"手足代表团" 。 他们的故事,也许会让你重新理解——什么叫做原来我不是一个人长大的。兄弟姐妹,不只是一起长大的伙伴,更是悄悄重塑我们对亲密关系与家庭责任感的理解。 🕰️ 时间轴 01:15 为什么要聊“有兄弟姐妹会不会更幸福”?三位主播与各自的哥哥和弟弟 03:00 16 岁得知“你要有个弟弟了”:叛逆、别扭,还有“爱被分走一半”的恐慌 10:38 两岁年龄差的相爱相杀:从“你根本不该出生”到“只有我能欺负你,别人不行” 13:08 年龄差 9 岁的手足:两个世界的人,亲密感如何维系? 16:00 兄弟姐妹的关系:是亲密还是距离?生活方式不同,如何继续分享? 17:05 年纪越大越爱回忆:共同的童年,是永远的默契密码 21:07 家族里的手足模式:从不说“我爱你”,但总在用行动表达爱 23:40 无声的守护:远在国外的我们,如何靠兄弟姐妹获得心安?“有他在,我就放心” 26:35 那句“你去吧,家里有我”:哥哥如何成为弟弟敢闯世界的底气 28:00 从“宠物弟弟”到“霸总护卫”:小时候嫌弃对方,长大后却变成最暖的守护者 30:40 从十年前的香港之旅,到珠海夜骑 20 公里:弟弟“其实我一直很害怕深海”的深夜告白 39:40 兄弟姐妹如何悄悄重塑我们对“家庭”和“亲密关系”的理解 45:00 三封写给哥哥/姐姐/弟弟的信:表白局里,一边笑一边红了眼眶 70:00 有兄弟姐妹 vs. 独生子女:幸福感差别,真的由“人数”决定吗? 74:25 科技维系的亲情:为什么我的手机上常年显示着奥克兰和家里的时间? 💚 我们希望通过这期节目,能让你看到亲情的多种可能,无论距离多远,手足之情都是命运赋予我们最独特的礼物。听完这期,别忘了给你的兄弟姐妹打个电话,或者写一封信,告诉他们:“我永远爱你!”
在锅铲顶着话筒 🎤 的录音现场,我们请来了四川女孩、现居新西兰的喜剧演员 Summer。她从未在中国尝试过喜剧,却在新西兰小镇陶朗佳开启了人生喜剧之路:老外观众,英文调侃,第一次尝试她就赢了“最受欢迎演员奖”。而三年后,她站上国际喜剧节的专场舞台!Summer 用英文写段子,用幽默打破偏见,也重塑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她说:“我上台不是因为勇敢,而是因为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喜剧成了她对生活最本能的回应。 00:40|锅铲顶着话筒,我们开聊啦~Summer 自我介绍 + 脱口秀副业的日常 04:01|第一次登台的现场氛围是怎样的?她怎么“赢”了一份披萨 09:07|讲段子的素材都从哪来?观察生活的“搞笑雷达”是如何开启的 13:40|喜剧给她带来了什么?除了表达,还有自信、关系、和连接 16:40|现场演砸怎么办?喜剧演员的心理调节术 18:59|新西兰观众会起哄吗?她如何用一句话“反杀”白人观众的质疑 21:48|为什么说不能向下嘲讽(Punch Down)?喜剧的伦理边界和文化敏感 23:55|中英文两种表达模式:喜剧演员的“人格切换”现场演示 26:00|白人职场的闲聊(Small Talk) 模拟,中文和英文的社交风格差多远? 30:58|她是 I 人还是 E 人?Summer 用“敬酒”成长史解释如何变得外向 32:30|从小被妈妈“训练”敬酒,社交型人格是后天习得的吗? 39:16|关于节奏(timing)与风格,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喜剧方式 43:30|回忆那场讲 IBS(肠易激综合征)的段子,听众竟然一年后还记得 44:50|她的第一场专场演出,是怎样亲力亲为打造出来的? 48:50|节目最后的祝福:“希望更多华人、尤其是女性,也能站上麦克风” ✨谢谢Summer,谢谢你的勇敢和自信,谢谢你让我们看到,表达可以很勇敢。也谢谢那把默默支撑麦克风的锅铲,一起见证了这场好笑又真实的对话。 ❤️感谢收听,感谢支持,喜欢这期的话,欢迎点赞、转发,也记得要去支持Summer吆:www.comedy.co.nz/comedians/profiles/summer-xia/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项目明明做得不错,却总觉得是因为团队靠谱、领导厉害,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升职加薪、获得认可,心里反而有点慌,觉得自己早晚会被“看穿”;甚至会默默想——是不是这一次只是我运气好而已?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这个扎心又真实的话题:冒牌者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 为什么越是优秀的人,反而越容易怀疑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隐藏不完美?以及——我们如何学会和这份“冒牌感”长期共处,而不是被它打倒? 时间轴: 01:26 主播亲历:英文写稿焦虑、不敢开口提问、对成功归因他人 03:25 冒牌者综合症和不配得感,两个常被混淆的概念:能力焦虑 vs 存在价值焦虑 08:36 心理学视角:从认知失调到比较陷阱,冒牌感从哪来? 10:27 聊聊成长型 vs 固定型思维、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完美主义”的代价 13:40 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些冒牌瞬间:语言焦虑、完美主义、归因型成功恐惧、跨行身份、文化不适应如何与“冒牌感”共处? 17:01 主播亲测有效的4个方法:建立事实清单、自我复盘、建立反馈循环、寻找支持系统 21:48 一个让人释怀的瞬间:当“强者”也说出他们的冒牌感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共情才是最强的解药 💛 这一期送给每一位“正在变好路上”的你。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正在成长。 真正的自信,从来不是“毫无怀疑”,而是“即使怀疑,也继续选择前进”。 真正的自信,是在怀疑中仍然选择前行 “你不是混进来的,而是一步步走进来的。”
你每天经过的公园、街道和城市步道,为什么有时候觉得修建的“刚刚好”,有时候却很不方便?那些看起来随意的坡度、树影、座椅、石阶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职业的浪漫与硬核:景观设计师。他们用一张图纸,让人与自然和解,让一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 本期,我们邀请到有12年从业经验、从新西兰到迪拜的景观设计师 Erin,带你走进一个“看似文艺,实则超硬核”的职业。 🌉时间轴: 1:08景观设计师到底在干什么? 4:10跟甲方撕扯的真实日常:方案被改三次、预算被砍一半、还得笑着说“没问题” 7:11法律里的美学:为什么“文化诠释”在新西兰是法律义务, 外国开发商来新西兰应该注意哪些设计问题? 12:30 为什么新西兰搞个建设这么慢?文化、生态、社区意见要被听见以及设计的“民主化”过程又是什么? 21:32 哪些软实力是景观设计师需要的? 26:13 迪拜的甲方爸爸不喜欢我的设计怎么办? 28:13 从入行小透明到总设计师,她如何用十二年跑完了设计师成长的所有关卡 32:15 这个行业的当下与未来 42:55 何为“好设计”:让人忘记设计本身的存在吗? 47:25 AI能取代设计师吗?“情感共鸣”这一关谁也过不去 52:28 如何读好景观设计这个专业? 59:38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当孩子在自己设计的公园里奔跑是种怎样的幸福感 🌇如果你正在学景观设计,或正打算报考这个专业,你可能也想过:毕业后我能做什么?国外的设计行业到底什么样?这期节目,或许能让你提前看见未来的样子。 感谢收听,记得点赞转发收藏哟!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项目延期、预算超支、会议扯皮……很多时候,问题不是没人干活,而是没人能把问题问清楚。 这就是商业分析师(BA)的价值所在:不是写代码,不是拍板,而是在混乱里找到秩序,在繁杂信息中寻找规律,用分析结果辅助商业决策,协调各方意见促成一致。 在这一期里,我们对话 Westpac 高级商业分析师 Sophie。她从半导体销售到维大商分硕士,再到入行做到高级商业分析师,在新西兰职场一步步把各种软技能修炼成了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为什么在裁员潮里,她反而成了“被抢”的人才? 时间轴 * 1:01 嘉宾自我介绍:从半导体销售到维大商分硕士,再入行做商业分析师 * 2:10 真实项目拆解:发现问题 → 访谈搜集 → 结构化呈现 → 推动决策 → 落地追踪 * 18:07 软技能深挖:倾听、表达、提问、主持工作坊、冲突协调 * 24:15 新人踩坑与自救:听不懂、问不出?先补行业与系统的“语境” * 27:24 T 型人才成长:横向底层能力 × 纵向行业深耕;警惕“分析瘫痪” * 31:13 简历与面试策略:关键词、相关性、让简历有活人感 * 35:02 华人商业分析师的能见度:向上沟通、阶段汇报、可复制的分享会 * 39:17 远程在皇后镇:生活方式 vs 职业发展取舍 * 43:04 行业现状:新人难进?为何资深跨域商业分析师仍然稀缺 * 51:34 给学生与转行者:课外 > 分数;人脉 > 闭门苦学;先做出“可展示的样本” 金句 * “定位问题,就是成功的一半。” * “提问像黑暗里的手电筒——你指到哪,对方就看到哪。” 感谢 Sophie 的分享,如果你对商业分析师这个职业感兴趣,或者正在准备转型,别错过本期节目。也请关注 Sophie的小红书’曦爷的肆意人生’和她创办的BA Career Meetup。 ❤️ 喜欢这期的话,欢迎点赞、转发,或者在评论区聊聊:你最想锻炼的 BA 技能是哪一个?
“我还没说完,你就急着给我方案。” “我不需要你的意见,我只想被好好听完。” 这一幕,是我们生活里最常见的崩溃时刻:你想被听见,却被打断;你想表达感受,却只被当作问题来解决。 那么,为什么倾听这么难?怎样才能把一句“我很累”,变成一次“我被懂了”的连接?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把“倾听”从本能拆成方法, 跟你分享为什么我们总“听不进去”;倾听的五个层次,从忽视到同理心;三个立刻可用的积极倾听技巧。希望无论你在职场、亲密关系还是友情里,都能找到立即能用上的沟通武器。 时间轴: 00:01 一段真实对话,为什么我们总越聊越崩? 01:52 三个让我们“听不进去”的原因:选择性注意,自我中心偏差,认知负荷 06:45 五个常见的倾听层次:忽视,假装倾听,选择性倾听,专注倾听和逻辑同理心倾听 14:12 三个立刻可用的倾听实用技巧:创造专注环境,复述确认,开放式提问 20:08 低层次的倾听让关系降温;高层次的倾听让关系❤️升温。 下次,当你想急着打断或回应时,先给自己两秒停顿。那一刻,你可能就送出了最珍贵的礼物——被听见的感觉。 ❤️ 豆豆工厂感谢您的收听,喜欢的话记得点赞、转发、评论! 也请记得关注我们的英文精华频道《Minds Between》- 同样内容,精华英文版本!
“我没生气,我只是觉得你根本不爱我。” 你是不是也说过这样的话?其实你不是生气,而是有点失望,有点孤单,或者只是想被好好听见。但很多时候,这些感受,我们都不太知道该怎么表达。 本期节目,我们想聊聊一种听起来温柔、但其实特别有力量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 我们从自己的真实经历出发,聊了聊: 为什么我们常常“想好好说”,却不小心吵起来了 为什么表达感受这么难,为什么说出口的总是“你不尊重我”,而不是“我其实有点难过” 如何用更温和但更清晰的方式,让别人听懂你,也让你自己不再压抑。 这期节目我们不讲理论,也不是来教你“说话技巧”的。我们一起拆解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核心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也聊了聊情绪管理、表达障碍,甚至中文语境下我们说“感受”时面临的独特挑战。 语言不是武器,它是连接。愿我们都能慢慢练习,在关系里,变得更靠近,也更安心。 时间轴: 00:02 “你是不是一点儿都不在乎我?” “你能不能不要总胡思乱想?” —— 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对话模式。 02:02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它不仅适合恋人、同事、朋友之间的对话,更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表达练习”。 02:47 “观察”是什么?“你总是迟到” 不叫观察,“你今天迟到了15分钟” 才是。 05:39 “感受”为什么最难?“你不尊重我”其实不是感受,而是一个判断。 7:07 为什么东亚文化的表达更难“讲感受”?因为我们的语言习惯,更擅长描述行为、判断,而不是情绪。 8:27 情绪管理:表达感受前,先找到自己的情绪。“情绪词轮”其实是个超实用工具。 10:33“需求”背后,是你没说出口的渴望:“我希望你认真地陪我吃完这顿饭”。 13:09 “请求”不是命令,而是一种真诚邀约:“你愿意把手机先放下,吃完饭再看吗?” 15:40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好好说话”,它是一种结构性的对话方式,也是一种自我练习。 20:09 为什么“讲道理”讲不通?因为你大脑已经被情绪劫持了 25:45 先开口的人,并不是在道歉,而是在表达在乎。 这一期我们没有吵架,但聊得挺深 ❤️。非暴力沟通听起来像心理学理论,实践起来其实也就是——“看清楚、讲明白、说出来、请一请”。 如果你也有一些表达上的困难,或者你在某段关系里总觉得“没法好好说话”,欢迎留言告诉我们你最共鸣的那一刻。
🌅 一棵孤树立在草原尽头,长颈鹿与斑马从树影边缓缓走过,天空被夕阳染成橘色——这是很多人对非洲的第一印象。可在落日与野生动物之外,那里也藏着真实的城市日常、职场节奏和中国人的生活故事。 🦒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在肯尼亚做过旅游服务的Summer, 以及我们的《南半球唠嗑局》创始人兼主播 豆豆哥(曾在赞比亚担任商业关系经理和公司副总),一起聊聊非洲的风光与日常:Safari怎么玩才值、热气球早餐有多特别、两周行程该如何规划;以及更务实的部分——工作机会、薪资福利、医疗安全、文化差异与“慢节奏”的合作方式。 ⏳ 本期时间轴: 02:01初到肯尼亚与赞比亚:第一眼的城市印象,富人区的精致与普通街区的落差 11:10健康与安全:黄热疫苗、疟疾防护与当地医疗资源 13:30Safari 体验(肯尼亚):马赛马拉、安博塞利、内罗毕国家公园的“城中野”,热气球早餐与星空下的奢华帐篷 17:46Safari 体验(赞比亚):旱季清晨与傍晚动物云集河边,热气球看日出、星空下泡澡、夜间观兽与奇特动物故事,奢华与荒野并存 29:43去非洲两周行程如何规划:包车或小团的选择、时间成本,以及旱季与雨季的区别 41:35在非洲的工作真相:高薪福利背后的慢节奏、临时变更与契约精神差异 55:45下班之后的非洲:火锅、酒吧、高尔夫,以及与野生动物“不期而遇”的日常 58:00在非洲的社交:交朋友容易吗? 60:10离开非洲:因为“没有家的感觉”,但仍希望非洲越来越好 🦒 从 Safari 的体验,到职场的挑战,这里既有壮阔的自然风光,也有现实的生活节奏。非洲的真实面貌,等你来揭开 ❤️ 豆豆工厂感谢您的收听,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点赞、转发
1893 年,新西兰女性获得投票权;1894 年,最低工资和八小时工作制进入法律;1938 年,建立全民医疗、养老金、公屋等社会保障体系;1975 年,成立怀唐伊法庭处理毛利土地与条约争议。这些制度至今仍在运作,并且落在日常细节中: * 外国人在新西兰意外受伤也能免费治疗 * 65 岁起全民领取养老金 * 公屋租金不超过家庭收入的四分之一 * 最低工资 23.50 纽币/小时 (约 ¥101),带薪年假至少 4 周 * 河流、山峰被赋予“法律人格”,毛利文化融入节日、设计与公共空间。 本期《南半球唠嗑局》,我们拆解六个关键制度节点,看它们如何影响今天的生活: 1:00|女性投票权与三位女性总理的出现 04:47|劳资仲裁:最低工资与工作条件的起点 07:08|福利体系:医疗、养老、住房保障 14:08|80 年代改革带来的制度调整 15:33|土地和解与毛利文化的制度化回归 23:24|制度的日常感:安全感、自由度与参与感 ❤️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点赞、转发 💬 你觉得,一个国家的“发达感”,是数字漂亮,还是日子安心?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新西兰,一个人口还不到深圳三分之一、面积和广西差不多的国家,人均 GDP 却高达 4.8 万美元,稳居全球发达国家行列。 一个羊比人多的地方,如今能造火箭、写出全球爆款软件、为《阿凡达》做特效; 一个海域面积是陆地 16 倍的“蓝色国度”,本地人却常常吃不到自家的龙虾和鲍鱼。 本期《南半球唠嗑局》,我们带你走一遍新西兰 160 年的经济进化史——从草地到太空,从卖羊肉到卖代码,它是怎么把“小国”玩成“全球化玩家”?这不是一篇 GDP 排名榜的解读,而是一部 “小国如何玩转全球经济” 的真实案例。 时间轴: 1:38 淘金热:一块金子如何“吸”来人、资本和技术,奠定国家经济发展基础 3:15 疯狂基建:34 岁财政部长的豪赌,怎么把一个散点小岛连成“国家网络” 5:28 冷冻肉传奇:一船羊肉打开全球市场,羊比人多成了新西兰的标签 10:30 “天堂”到“地狱”:失去英国市场后的经济崩塌 12:25 服务业崛起:GDP 72% 来自全球化的“出口型服务” 15:17 火箭故事:Rocket Lab 从车库飞到太空 18:00 海鲜出口与本地人的餐桌:为什么本地人反而吃不到自家龙虾和鲍鱼 24:10 种子王国与农业展:从 GPS 播种到全球最大农业展,农田也是高科技舞台 28:27 数字经济新赛道:2.1 万家科技公司,出口 686 亿人民币 ❤️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点赞、转发,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哪一段最颠覆了你对新西兰的印象?下期,我们就带你走进支撑这一切的“隐形引擎”——新西兰的制度、福利与多元文化,看看它们是怎么让这艘“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依然稳稳前行。我们下期见!
有人35岁重返校园,身兼母亲、上班族与全职博士生三重身份;有人辞去国内稳定的铁饭碗,只因一部电影突然明白人生不该止步;有人踏上求学路,只因一句老师的鼓励、一颗未熄的好奇心。 本期《南半球唠嗑局》,我们请来了三位在新西兰读博的“非典型女博士”,聊聊她们背后的那个“为什么”:为什么在生活已趋稳定之后,依然选择跳出舒适区?为什么愿意为一个不一定“有用”的兴趣坚持四五年?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定义“成为自己”这件事? 我们不讲励志鸡汤,只记录那些她们在黑夜中依然发光的瞬间。这不是一场“女博士”的人生秀,而是三位女性如何用行动回应自己内心呼唤的真实故事。 时间轴: 01:18|从育儿妈妈到大学职员,从美食旅游到教育科研,每个人都选择了“一条不太标准”的人生路径。 04:23|都已经有很稳定的生活了还为什么决定读博?有的为了给自己一个“不是母亲”的人生章节;有的,只是突然觉得,人生不能就这么过了。 11:53|重返校园后的冲击与崩溃:育儿、工作、读博叠加、语言障碍、学术压力并行,她们分享那些“快撑不住了”的时刻,以及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18:08|“女博士”= 强势、难搞、太聪明?她们拆解社会标签,反问一句:为什么放在男性身上这些词就变成了“优点”? 23:34|如何看待年龄焦虑、催婚与时间成本?“读不读博你都会30岁,那为什么不做一个正在实现梦想的30岁?” 25:24|自我认知:不是为了变得更优秀,而是为了探索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博士不是身份光环,而是一次与自己对话的深度旅程。 30:13|如果有无限时间与金钱,你最想做什么?有人想普及心理学,有人想重拾童年的美术梦,有人想回非洲为孩子们做点什么,还有人只想把眼前这场博士读完,因为“不想中途放弃”。 39:09|发光的人,也照亮他人她们对未来说:“谢谢你曾经的勇敢选择,我希望我们都能坚持到底。” ❤️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欢迎点赞、转发,或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哪个瞬间最让你动容。 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
什么是数据分析师?裸辞在新西兰从头做数据分析可行吗?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 Nina:一位35岁裸辞来新西兰、从会计/风控/销售管理经理转行为数据分析师的华人妈妈。没有学历、没有经验,她靠自学、主动输出项目、精准求职,一步步拿下心仪职位。 数据分析师的真实工作长啥样?AI会不会让这个岗位消失?哪些“软实力”比技术更“值钱“?本期我们聊聊转行、成长,以及那些让你在职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细节。 精华摘要: * 1:03 裸辞来新西兰,从零开始读市场营销,第一份工作竟然是疫情期间打电话“劝人隔离”? * 3:22 没有学历、没有经验,她如何靠一份自学做出来的Excel报告“逆袭转岗”数据分析? * 6:32 什么是数据分析师?她用一句话打破刻板印象:不只是取数工具人儿,更是“用数据说人话”的沟通者 * 9:49 数据分析师找工作是广撒网还是小精专?超实用求职建议 * 11:20 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项目到底是怎么做的? * 26:25 数据分析师的软实力是啥?她总结了6个关键词:共情、聆听、影响力、讲故事、自我驱动、项目管理 * 57:32 AI来了,数据分析师会被取代吗? * 1:13:11 关于终身学习的“底层动力”:不是因为不够好,而是相信自己可以更好! 《南半球唠嗑局》「不一样的人生」系列:不是所有转行都要光鲜亮丽,也不是所有职场路径都按部就班才算“成功”——她用自学和行动,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打开了数据分析的大门,把每一份工作都做成了自己的作品集。 喜欢这期内容?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那个也在gap中、想转行、也在默默学习的朋友。记得关注Nina的红色账号“新西兰数据分析师Nina”。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