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唠嗑局
豆豆工厂在南半球陪你聊职场,文化与生活。

Album
主播:
豆豆姐MM、豆豆哥MM
出版方:
豆豆姐MM
订阅数:
1,151
集数:
38
最近更新:
1周前
播客简介...
我们是豆豆姐和豆豆哥,生活在新西兰,工作在新西兰,旅游,交友,打麻将,喝小酒,爱生活,爱故事。 和你一样,有烦恼,有快乐 – 每月准时,我俩陪你一起唠唠嗑! 英文精华版 🔍 Minds Between
南半球唠嗑局的创作者...
南半球唠嗑局的节目...

EP37. 有兄弟姐妹,真的会比独生子女更幸福吗?

南半球唠嗑局

在一代人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的年代,有个弟弟、有个哥哥、有个姐姐,到底是一种“爱被分走一半”的委屈,还是一种一旦拥有就不会再孤单的踏实?本期,我们请来了三位年龄差从 2 岁到 16 岁不等的"手足代表团" 。 他们的故事,也许会让你重新理解——什么叫做原来我不是一个人长大的。兄弟姐妹,不只是一起长大的伙伴,更是悄悄重塑我们对亲密关系与家庭责任感的理解。 🕰️ 时间轴 01:15 为什么要聊“有兄弟姐妹会不会更幸福”?三位主播与各自的哥哥和弟弟 03:00 16 岁得知“你要有个弟弟了”:叛逆、别扭,还有“爱被分走一半”的恐慌 10:38 两岁年龄差的相爱相杀:从“你根本不该出生”到“只有我能欺负你,别人不行” 13:08 年龄差 9 岁的手足:两个世界的人,亲密感如何维系? 16:00 兄弟姐妹的关系:是亲密还是距离?生活方式不同,如何继续分享? 17:05 年纪越大越爱回忆:共同的童年,是永远的默契密码 21:07 家族里的手足模式:从不说“我爱你”,但总在用行动表达爱 23:40 无声的守护:远在国外的我们,如何靠兄弟姐妹获得心安?“有他在,我就放心” 26:35 那句“你去吧,家里有我”:哥哥如何成为弟弟敢闯世界的底气 28:00 从“宠物弟弟”到“霸总护卫”:小时候嫌弃对方,长大后却变成最暖的守护者 30:40 从十年前的香港之旅,到珠海夜骑 20 公里:弟弟“其实我一直很害怕深海”的深夜告白 39:40 兄弟姐妹如何悄悄重塑我们对“家庭”和“亲密关系”的理解 45:00 三封写给哥哥/姐姐/弟弟的信:表白局里,一边笑一边红了眼眶 70:00 有兄弟姐妹 vs. 独生子女:幸福感差别,真的由“人数”决定吗? 74:25 科技维系的亲情:为什么我的手机上常年显示着奥克兰和家里的时间? 💚 我们希望通过这期节目,能让你看到亲情的多种可能,无论距离多远,手足之情都是命运赋予我们最独特的礼物。听完这期,别忘了给你的兄弟姐妹打个电话,或者写一封信,告诉他们:“我永远爱你!”

86分钟
72
1周前

EP36. 四川女孩在新西兰讲英文脱口秀,还拿下最受欢迎演员奖

南半球唠嗑局

在锅铲顶着话筒 🎤 的录音现场,我们请来了四川女孩、现居新西兰的喜剧演员 Summer。她从未在中国尝试过喜剧,却在新西兰小镇陶朗佳开启了人生喜剧之路:老外观众,英文调侃,第一次尝试她就赢了“最受欢迎演员奖”。而三年后,她站上国际喜剧节的专场舞台!Summer 用英文写段子,用幽默打破偏见,也重塑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她说:“我上台不是因为勇敢,而是因为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喜剧成了她对生活最本能的回应。 00:40|锅铲顶着话筒,我们开聊啦~Summer 自我介绍 + 脱口秀副业的日常 04:01|第一次登台的现场氛围是怎样的?她怎么“赢”了一份披萨 09:07|讲段子的素材都从哪来?观察生活的“搞笑雷达”是如何开启的 13:40|喜剧给她带来了什么?除了表达,还有自信、关系、和连接 16:40|现场演砸怎么办?喜剧演员的心理调节术 18:59|新西兰观众会起哄吗?她如何用一句话“反杀”白人观众的质疑 21:48|为什么说不能向下嘲讽(Punch Down)?喜剧的伦理边界和文化敏感 23:55|中英文两种表达模式:喜剧演员的“人格切换”现场演示 26:00|白人职场的闲聊(Small Talk) 模拟,中文和英文的社交风格差多远? 30:58|她是 I 人还是 E 人?Summer 用“敬酒”成长史解释如何变得外向 32:30|从小被妈妈“训练”敬酒,社交型人格是后天习得的吗? 39:16|关于节奏(timing)与风格,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喜剧方式 43:30|回忆那场讲 IBS(肠易激综合征)的段子,听众竟然一年后还记得 44:50|她的第一场专场演出,是怎样亲力亲为打造出来的? 48:50|节目最后的祝福:“希望更多华人、尤其是女性,也能站上麦克风” ✨谢谢Summer,谢谢你的勇敢和自信,谢谢你让我们看到,表达可以很勇敢。也谢谢那把默默支撑麦克风的锅铲,一起见证了这场好笑又真实的对话。 ❤️感谢收听,感谢支持,喜欢这期的话,欢迎点赞、转发,也记得要去支持Summer吆:www.comedy.co.nz/comedians/profiles/summer-xia/

51分钟
88
3周前

EP35. 高敏感、自我怀疑、不配得感、爱内耗:为什么越努力的人,反而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南半球唠嗑局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项目明明做得不错,却总觉得是因为团队靠谱、领导厉害,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升职加薪、获得认可,心里反而有点慌,觉得自己早晚会被“看穿”;甚至会默默想——是不是这一次只是我运气好而已?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这个扎心又真实的话题:冒牌者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 为什么越是优秀的人,反而越容易怀疑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隐藏不完美?以及——我们如何学会和这份“冒牌感”长期共处,而不是被它打倒? 时间轴: 01:26 主播亲历:英文写稿焦虑、不敢开口提问、对成功归因他人 03:25 冒牌者综合症和不配得感,两个常被混淆的概念:能力焦虑 vs 存在价值焦虑 08:36 心理学视角:从认知失调到比较陷阱,冒牌感从哪来? 10:27 聊聊成长型 vs 固定型思维、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完美主义”的代价 13:40 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些冒牌瞬间:语言焦虑、完美主义、归因型成功恐惧、跨行身份、文化不适应如何与“冒牌感”共处? 17:01 主播亲测有效的4个方法:建立事实清单、自我复盘、建立反馈循环、寻找支持系统 21:48 一个让人释怀的瞬间:当“强者”也说出他们的冒牌感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共情才是最强的解药 💛 这一期送给每一位“正在变好路上”的你。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正在成长。 真正的自信,从来不是“毫无怀疑”,而是“即使怀疑,也继续选择前进”。 真正的自信,是在怀疑中仍然选择前行 “你不是混进来的,而是一步步走进来的。”

27分钟
99+
1个月前

EP34. 景观、减排、设计、理想:当每一张图纸都关乎地球的呼吸,设计师还能画出理想的世界吗?

南半球唠嗑局

你每天经过的公园、街道和城市步道,为什么有时候觉得修建的“刚刚好”,有时候却很不方便?那些看起来随意的坡度、树影、座椅、石阶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职业的浪漫与硬核:景观设计师。他们用一张图纸,让人与自然和解,让一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 本期,我们邀请到有12年从业经验、从新西兰到迪拜的景观设计师 Erin,带你走进一个“看似文艺,实则超硬核”的职业。 🌉时间轴: 1:08景观设计师到底在干什么? 4:10跟甲方撕扯的真实日常:方案被改三次、预算被砍一半、还得笑着说“没问题” 7:11法律里的美学:为什么“文化诠释”在新西兰是法律义务, 外国开发商来新西兰应该注意哪些设计问题? 12:30 为什么新西兰搞个建设这么慢?文化、生态、社区意见要被听见以及设计的“民主化”过程又是什么? 21:32 哪些软实力是景观设计师需要的? 26:13 迪拜的甲方爸爸不喜欢我的设计怎么办? 28:13 从入行小透明到总设计师,她如何用十二年跑完了设计师成长的所有关卡 32:15 这个行业的当下与未来 42:55 何为“好设计”:让人忘记设计本身的存在吗? 47:25 AI能取代设计师吗?“情感共鸣”这一关谁也过不去 52:28 如何读好景观设计这个专业? 59:38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当孩子在自己设计的公园里奔跑是种怎样的幸福感 🌇如果你正在学景观设计,或正打算报考这个专业,你可能也想过:毕业后我能做什么?国外的设计行业到底什么样?这期节目,或许能让你提前看见未来的样子。 感谢收听,记得点赞转发收藏哟!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69分钟
99+
1个月前
南半球唠嗑局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