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刷爆社交网络的互动剧《黑镜》,会打破游戏和电影的边界吗?「设计微颗粒」

「设计微颗粒,和您聊聊一周设计圈」 官网:Gdn.design 公众号:设计药电,图文资料公众号回复“65” 新闻关键词 微信7.0 | 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 张小龙 | 微信公开课 | 算法和人 | 微信个人年度报告 |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 | 格桑花 时间轴 00:50 我们最终还是去了奈飞官网体验了黑镜,奈飞的这波盗版锁定的颇有成效. 03:11 设计药电56期节目,也采访过互动剧《忘忧镇》的幕后制作团队,有兴趣可以点击此文字链转跳听听。 05:03 柰飞对娱乐的尝试不仅限于电影,他也希望从游戏中探索新的互动形式 06:06 黑镜的无剧透版开始 07:53 对黑镜的评分从最早的9.0下滑到7.0的猜测 11:20 用户对游戏和电影在形式开放初期的不适应感 14:57 以下是剧透内容,黑镜互动剧中的电影与现实的完美闭环 20:25 从未来到近未来,那这个特别篇的《黑镜》它的科幻要去往哪里 26:30 黑镜线上与线下的广告互动 28:05 下期节目预告,“她经济”的崛起将给设计师带来怎样的机会。 黑镜从英剧变到美剧之后,大家对他的硬核度有点质疑,好像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让人看了,后背发凉的黑镜了。相反会变得越来越娱乐和商业化,不过这次的互动剧的形式还是让广大镜迷万分期待,这期节目我们以设计师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黑镜:潘达斯奈基这部互动剧 能给我们设计师什么思考? 黑镜:潘达斯奈基的互动算新技术吗? 黑镜:潘达斯奈基这部片,可能是大众层面用户,第一次接触到的互动电影。但第一个用互动这种的方式来做电影的不是它。 早在1966年,一部叫Kinoautomat : Clovek a jeho dum 的捷克电影,已经在互动上做一些尝试,在当时技术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当地电视台也是想尽了办法,用2个电视频道去播放,观众可以通过切换频道来进行选择。当时业界表扬居多,但观众口碑极差,因为最终发现剧集结果都是殊途同归。给你控制权,还给了你换频道的成本,但发现对结果却没有影响,这个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后面还有很多互动类电影的尝试,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但普遍效果都不好,可能和电影这种互动方式也有关,无法给与你足够互动空间去按照你的意志进行下去。 但游戏就不同了,不管是早期的《暴雨》还是最近几年的《底特律:变人》口碑都还不错,也普及了广大用户对与互动这种形式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的互动剧百家争鸣,像我们团队,在第56期,就介绍的忘忧镇系列,已经上线二季了(文末有参考链接)。包括一些电视剧《古董局中局》的宣发,他们也采用了互动剧的形式(文末有参考链接)。 总的来说,黑镜:潘达斯奈基其实不算新技术尝试,但它是一次在商业片领域的大胆尝试,我们也可以看到Netflix一直在探索,什么样的内容/形式才是用户喜欢看的。 黑镜:潘达斯奈基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总结 黑镜给我们内容制作的一些启示 参考链接 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29分钟
57
6年前

64: 看张小龙2019微信公开课,反思设计坚持的底线在哪?「设计微颗粒」

「设计微颗粒,和您聊聊一周设计圈」 官网:Gdn.design 公众号:设计药电,图文资料公众号回复“64” 新闻关键词 微信7.0 | 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 张小龙 | 微信公开课 | 算法和人 | 微信个人年度报告 |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 | 格桑花 时间轴 02:14 简单介绍下微信公开课说了哪些内容。 03:40 小龙怎么理解公众号,朋友圈 对于一个人社交的意义 05:18 小游戏收入不错,但现在方向不够好。 06:36 什么是好的设计. 什么是“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11:34 如何看待微信这次的7.0改版 15:50 不是很成功的时刻视频 17:58 我们自己理解的开屏画面是什么意思 本期的weekly我们重点来聊聊微信。1月9号晚上,在2019微信公开课PRO的微信之夜上,张小龙进行了将近4个小时的演讲,而这一个月以来微信还发生了几个大事,12.21微信7.0版的上线,以及怎么理解张小龙在腾讯年会上说的“善良比聪明更重要”这句话,我们一起来看看微信所坚持的产品观。 微信公开课到底说了什么? 微信公开课张小龙的完整4小时视频,大家点击文章末尾的参考链接就可以查看,这边我们就不赘述了,我们主要从设计师的角度来和大家谈谈几个给我启发的点。 1.做了这么多年设计,有没有想过好设计的标准是什么? 由于国内设计环境的阶段问题,很多设计师更多的是被教导如何做已有的设计。但好与不好的标准,思考的不多,或者也很少有这样的沟通平台来分享这些思路的内容。加上国内设计环境,一直是一个“重体力”劳动,久而久之大多数设计师是以专业技能深入为发展方向的。来了“需求”更多想的是如何把他做美,做好,但对于需不需要做,有没有什么其他方式去做,思考的不多。或者被公司内的明确的职能分工教导成,你高效完成你的就可以了。 张小龙的演讲中,第一部分关于产品观时说到,微信算是比较“收敛”的,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没有做,比如常见的节日时,一般App会把首页的所有图标都替换成节日的红。再比如微信就没有开屏的loading广告。我试想,如果没有这个张小龙的演讲的背书,给我一个这样的需求时,我应该从来不会想这个是不需要的问题。 当然有很多设计师会说我们也喜欢没开屏的app,和不做节日特色的icon。但我们只是设计师,有些产品层面的我们很难影响到。但是当我发现如果是持有以上观点的设计师,在长时间的工作“磨练”中,其思考能力必定是慢慢退化的,现实情况,更多的不是个人的设计被淘汰,而是整个设计团队的理念被环境淘汰,毕竟外界这几年环境变化速度是几何级的翻倍的。 2.得到了“好的标准”他就一定正确了? 现在的商业环境已经不是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x的答案不是永远等于几。更多的是需要加上一个条件,当什么的情况下,这个标准才是对的。就用上面的例子来说,做不做开屏loading和节日变色更多的取决于你的产品观,如果你服务的产品一贯走的就是流量生意,那这些就是必做的,甚至你还要发明些新的招式。 3.为了理解标准,我们不得不开始研究商业环境 为了搞清楚我们的产品究竟是属于哪个“流派”的,我们需要对现在的商业环境与运作方式有一些了解,你理解的越立体,你的思路也越清晰。比如张小龙的微信可以理解为是基于人与人的社交关系而去产生与消费内容,而今日头条系可以理解为机器算法为核心去生产和满足人性。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听到很多人对微信有各种意见,没有这个功能,那个功能藏的太深,这个文件也打不开。。。等等。微信的态度更多的是“收敛”而不改。另一个环境,我们的设计师,刚拿到用户CE反馈,或者A/B测结果,大家更喜欢红色这版或者另一版的数据比这个高0.8%. 如果你对标准理解的不清晰,可能连用户调研问卷都写不出来。 微信7.0改版的开屏画面 就如同7.0版本得最新开屏画面,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张小龙没有给出一个官方的解释,就如同上一版对着地球得小人一样,他认为每个人最宝贵的想象力不应该被官方答案所限制。希望这种时刻保持怀疑与反思的思考方式,能给大家一些思考。 点击查看节目公众号

21分钟
45
6年前

58: 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用研思维?「设计交流电」

官网:Gdn.design 微信号:设计药电 药电病友群:为了避免广告的骚扰,更好运营微信群,我们打算暂时关闭新成员入群的通道。 为什么采访用研: 我们在听众群交流时发现,大家对于用研如何去验证自己的设计,以及用研的基本工作流程,方法论,还是比较好奇的。本期我们请到了经历过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都有多年工作经验与沉淀的小歪同学。和大家一起来聊聊用研与设计。 (由于工作敏感信息,这里不方便介绍小歪同学的具体信息,在这里也非常感谢小歪同学在百忙中和设计师同学一起来分享自己的理解。) 1.我们工作中面对争议时,听听用户反馈,或者做个调研看下,这个看似客观的选择,似乎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场景,但是不是这样就是正确的? 2。在一些没有用研团队的小公司,设计师如何拥有基本的用研思维,与方法论,去优化自己的产品,和产品团队往同一目标不断挖掘用户核心诉求。提升产品在目标人群的体验。 时间轴: 01:11 本期我们请到了用研好友 小歪同学和设计师们介绍下用研的世界,比如如何开始工作,目的是什么,定调和定性又是什么意思? 06.08 一般有哪些定量方式? 我们如何看待收集上来的数据,怎么客观解读? 13:24 如何客观/有技巧的去提问? 15:53以麦当劳的奶昔案例来看下,如何从收集到的表层客观数据 连接到 背后行为的洞察。 20:32 大数据这类数据模型变化,会不会给用研方式带来一些新的优化方式? 24:30 个体设计师如何利用一些新趋势,来做些小型的量化验证? 27:00 成熟的内容项,创意项看似感性的项目背后其实也是量化,工业流程化的。 28:34 没有用研团队的设计师,他们可以借助的平台有哪些? 31:24 设计和用研理想中的合作模式应该是怎样的? 33:36 以一个产品的品牌刷新为例,从策略到执行的全过程,来聊下用研与设计如何配合 40:35 简单聊下用研之后的发展趋势 47:30 不存在一定对的工作流程---拍脑流和完全听信用户流

54分钟
89
6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