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宋朝之初的社会背景

宋朝在建立之初需要解决以下几种矛盾,才会避免复制五代的局面: 1、藩镇危机;2、继业危机; 3、社会结构重构的危机; 4、同化败者; 5、日益觉醒的边地民族与观念融合的矛盾; “杯酒释兵权”虽然在历史上是轻描淡写的事件,但确实将 自安史之乱以来250年来藩镇军阀的政治惯性停了下来,掣肘皇权的节度使,在此次事件后解体,宋朝历史上很少发生军队会威胁到政治稳定的事件,岳飞那次情况过于复杂除外。 “杯酒释兵权”体现了宋太祖干净利落的一场阳谋。没有折腾老百姓,对权利中枢也无内耗。解除了藩镇危机后,接下来宋太祖赵匡胤,撤销了殿前都点检—禁军总司令的职位;设立参谋机构枢密院,掌握统帅之权;将中央禁军分解为三个衙门 殿前司 侍卫马司 侍卫步军司 这三个衙门虽然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却没有统帅三军之权,如果没有枢密院颁布的命令三衙一兵一卒不可调动; 而天子则是 兼具 指挥权、统帅三军权、指挥三军之权;天子的军事权利 登峰造极。天子于官僚间的权利差距变大,没有再出现东汉、魏晋、隋唐时期权臣、军事强人侵犯天子权威的事件;至于民政和财政的管理,则是皇帝与士大夫阶层一起分享治理权。从这种角度看,宋朝又是史无前例的将皇权中的财权分享出来的王朝。这部分被分享出来的流动资金,足以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服务业的兴盛以及满足人民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这大概也是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是从有宋一代开始的社会原因。

5分钟
99+
1年前

67.后周的阻力与盼望和平

后周渐渐强大的同时,开始挤压南唐的空间,南唐不断割地献银,从形式上已经开始认同后周的正统。周世宗在占领了淮南盐场后财政充盈,南北的均衡被打破,中原出现绝对优势,楚、荆南亡于后周,后蜀和南唐的联络被切断。中原社会开始稳定,统一之势有目共睹。 正直壮年的周世宗便转向征讨北方的契丹。在不断磨练中,后周的军队战斗力,布阵经验,地勤、后勤、战术 体系化的能力,在一场场战斗中不断完善。 后周的军队,夺回了燕云十六中最南边的 莫州(河北任丘)、瀛洲(河北河间)。很可惜在继续北进时,常年征战和压力下,世宗病倒了。一般这种精力旺盛的人,不病则以,一旦病倒,则是免疫系统扛不住了,油尽灯枯的趋势。 959年年仅39岁的周世宗崩于国都开封;继承周世宗的是其年仅7岁的太子恭帝;皇帝尚小,背后出主意的肯定是外戚家族和宗室。贯穿整个五代, 外戚和宗室也都是新进阶级,深耕的程度不足以渗透到 军政、财政、民政各方面。所以,这群人不管能力如何,都会干掉掌握军队的人,换成便于自己操控的人。 此时,任后周禁军 殿前度点检(禁军总司令)的是赵匡胤。新皇帝背后的势力有意 让赵匡胤领兵出征契丹,然后通过后勤和朝中拉扯,拿捏、暗算、逼其就范。受命的赵匡胤不愿主动出击契丹,本想 休养士兵 熬过这段 政治过度期。其身边将领都明白,即便出征胜利了,分配的功劳也不一定会落到自己身上。没准反而会因功劳招致嫉妒和算计。 赵匡胤及其军队在不安的气氛下出征契丹。夜宿于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站。之后,便有了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黄袍加身的实操落实之人,肯定有其弟弟赵匡义的参与和授权。否则将军们也没底气。960年2月—正月初四,宋太祖赵匡胤接受后周天子的禅让称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禅让,再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杯酒释兵权、宋王朝建立的故事了

5分钟
99+
1年前

66.五代—后汉与后周

讲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五代时期,皇位是很难传给自己儿子的,即使传位还要考虑,他是否能接住?否则 主少或者实力不足,难以压制住内部一起打天下的义子;这就是五代皇权的第一个困境——继业危机。皇权的第二个困境是——军队归属危机;我们后面还会提到这两个困境对宋代的政治影响。 942年,石敬瑭去世后,强硬派武将 景延广支持石敬瑭侄子齐王登基,试图复兴中原武力王朝的独立,却不敌契丹。于946年,辽太宗第三次南侵时灭后晋,后晋朝廷被掳北方,华北地区治安失控,盗贼横行,整个华北平原 氓道化。华夏千年的血缘-门阀贵族社会结构至此瓦解,氏族庄园的小农经济也随之失去了修复能力——另一边,契丹开始驻留开封,思考着如何统治管理华北地区。 五代第四个出场的就是取代后晋的后汉,947年,后晋石敬瑭时期的晋阳节度使,沙陀人 汉姓的刘知远,在后晋陷落后接过接力棒,建立后汉。他曾深得石敬瑭的信任,并力劝 石敬瑭不要向契丹求助,否则内外不稳,腹背受敌。不知道石敬瑭在晚年有没有后悔,但在一个相互中伤、内耗的组织里,他也只能寻求外力的帮助。 刘知远的发家是靠从鲜卑吐谷浑的酋长手中没收了巨大的财富;因为五代时期,吐谷浑和西夏靠着劫路丝绸之路的贸易起家,后期通过盐铁绢这类战略物资贸易中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我们将在讲述西夏崛起的部分介绍。 刘知远还算是五代里有点人性的,做人做事有规矩对属下也公平,乱世里也被民众信任。在登基后的第二年刘知远去世,幼年的儿子即位,当其稍大一些试图收回权利时,太监+大臣勾结 改朝换代,天子隐帝被杀;951年,将军郭威被拥戴即位,这就是五代第五个登场的零时政权,后周。

5分钟
99+
1年前

65.五代—后晋 幽云十六州

朱温灭唐后,李克用不承认其政权,于是举起复仇大旗,与朱温争夺战略要地——扬州, 作为隋唐大运河和长江的交叉点,这里是物资和淮盐的集散地。朱温用政治手段把李克用排挤在帝国边陲。李存勖继承了李克用的势力继续 与 后梁争雄,沙陀李氏对李唐宗室一直是怀有一份感恩之情的。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后渴望恢复唐时期文明与秩序,所以立国号后唐。后唐立都长安,远离经济中心洛阳,后来战略中心迁移至洛阳附近的潼关。李存勖守旧复方、定都洛阳其实是逆时代潮流的,因为政治中心是各势力必争之地,首都缺乏战略纵深,后唐的武力不足以压制各方。再加之军队时不时的欠响,对内部的义子们很难一碗水端平。不久,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926年登基。仅7年后李嗣源的儿子李从厚即位,5个月后又被李嗣源得养子,驻守宝鸡凤翔的李从珂篡位。李嗣源有一个女婿叫石敬瑭,也是沙陀人,是负责防卫契丹的晋阳节度使。 年轻时因争功 与 养子李从珂不和。李从珂登基后,打压石敬瑭,936年李从珂调任其为 天平节度使。天平在今天的山东泰安西部。该地处于华北平原与淮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多股节度使势力的交汇地区。这种调任明显的就是要先剥夺石敬瑭的兵权,之后杀之。这也彻底将其逼上投靠契丹人的绝路。石敬瑭太了解后唐内部各义子间的矛盾,加之契丹为其提供军队,936年石敬瑭攻入后唐,杀李从珂,后唐灭亡。石敬瑭建立了五代时期第三个临时政权,后晋——他便是后晋高祖。其实后唐灭亡的过程同后梁很像,由于义子的反目,被后晋篡国; 随后,幽云十六州从藩镇手中划归到契丹政权版图。幽云十六州中的河北、山西这些地方,自古多产煤铁,对契丹的兴起有极大的作用。割让这些土地的遗患将一直伴随着整个宋朝300年,300年的时间,可以深深影响一个民族的商业、政治、管理、道德、观念的行为惯性。

4分钟
99+
1年前

64.五代—后梁与后唐

从唐末开始的政治惯性是:朝堂内部更是分派斗争,不择手段,寡廉鲜耻。朝堂之外藩镇跋扈,割据独立。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 强盗素养的跳梁小丑挑起了蹂躏民众的主角。社会陷落水深火热中,如同修罗地狱。华夏历史进入了武力为尚的混乱状态—五代十国。五代和十国时期,指的是中原的五个交替政权,以及这一时期同存的周边的十多个无心逐鹿的小割据政权。 五代从907-960,虽然仅有短暂的53年,但这53年,在文明层面足够拉低社会道德底线,足够触目惊心,足够影响3代人。从而引发社会重构。五代的历史 并不是讲述宋辽历史的主要部分,但讲清楚此时的社会背景是为了铺陈当时的政治逻辑和惯性,以表达宋在建国之初,政治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的艰巨。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五代。 首先,第一个出场的是后梁的朱温在称帝以前他叫朱全忠,他早年追随黄巢征战 广州,黄巢建立大齐后的882年,朱温被唐僖宗招安任命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在中原地区同李克用镇压黄巢,黄巢死后朱温收编黄巢旧部;在汴州发展实力逐渐壮大的朱温,904年弑杀唐昭宗,改立唐哀帝,同时诛杀了不少朝廷老人,氏族政治已到穷途末路。907年4月,朱温一不做二不休废除唐哀帝,建立后梁并得到了传国玉玺;过去30年间, 朱温背叛黄巢、屠过城,吃过人、杀过皇帝、篡过位,浑身的道德污点,称帝后一时间成了所有强人的敌人。这就注定 后梁 是个短命王朝;李唐王朝曾经赐姓的军事强人,此时纷纷举起复仇的旗帜兵临后梁。诸如下一个要讲到的建立 后唐的沙陀人李存勖,923灭了后梁;李存勖获得胜利灭后梁的原因很多,不过首要的原因是后梁的内讧。(军阀因为自己强大时,自己的儿子还小,深知自己的儿子驾驭不了流氓,所以会认下很多家境出身不好的义子,指望他们因感恩而对自己言听计从,这种因着利益和预期而构建的父子关系,非常容易因利益撕破关系,后梁就是这样。养子之间发生了内讧,亲生儿子长大时又同义子门互相厮杀,后梁从内部开始瓦解。

5分钟
99+
1年前

62.唐末社会的觉醒

您好,我是秦宇熙,欢迎来到我的历史课。这一讲,我们开始进入宋辽金 多民族觉醒并共存的时代,而 华夏文明进入又一次的多方强势大融合的时代。这就意味着,在讲述多元政权共存的华夏文明时,我会尽可能的避免史书里的立场观,从多元的社会、经济、欧亚金融、宗教、技术、文化传播及军事演变来讲述这一时期的历史。 在草原民族完成觉醒之前,隋唐这种统一的多元帝国,在国家安定时,阶层稳定甚至是阶层固化,并无对错反而一定程度上滋养个体的幸福,上层可以专心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和法治建设。而如果趴在糖果上享受这份制度带来的优越感,甚至为了维护阶级权利,令制度妥协甚至倒退的时候。黄巢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 百年前的安史之乱之时,税制紊乱直接导致财政的匮乏,流民增多。国家牢牢控制盐的专卖,盐成了财政的主要来源,更甚至是为了满足财政需要 官府提高盐价,比安史之乱之前以高出数十倍的价钱。面对如此大利益的引诱,私盐贩子铤而走险。私盐贩子,有着稳固而严密的地下组织。 甚至不堪重苦的农民源源不断加入盐贩子集团。862年,唐僖宗即位的当年,山东、河南大旱,这导致这两个私盐贩子王仙芝、黄巢聚众叛乱。(黄巢是山东菏泽曹州人,王仙芝是山东菏泽濮州人。菏泽位于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连接华北平原与淮北平原、横纵漕运发达。在古代孔孟之乡的人爱当官又爱暴乱,说明阶级分化及其明显,民众公平意识觉醒较早。黄巢起义时 “均平”思想的号召力,便是这种公平意识觉醒的表现。

5分钟
99+
1年前

61.唐末黄巢起义与江湖的崛起

黄巢的故事性强,他这一生扮演了太多的角色:书生、商人、帮派大哥、将军、帝王。如果有机会,我们会专门做一期关于黄巢的视频。作为落榜书生后所写的《不第后赋菊》,便更可以理解他心中的个人理想与奋斗。正史的书写者很难客观的记录下来这些叛逆者,但历史的车轮和社会的进步又需要这些离经背道的英雄推翻旧观念的壁垒。 在唐末,商贸和社会层面的有相对保障,对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机会主义性质的起义,已经很难动员底层群众了。按照《氏族制》排序,黄巢入长安后,物理超度了当时的大部分氏族。彻底打破了氏族维护各自区域内的稳定结构。各区域的民众进了更无规则无秩序的野蛮状态。依靠激情的起义,并不能治理一个国家,反对派是需要先建立一套理论学说的,否则无法有效解决旧制度和旧矛盾。 隋唐这种多元帝国,在国家安定时,阶层稳定甚至是阶层固化,并无对错反而一定程度上滋养个体的幸福,上层可以专心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和法治建设。而如果趴在糖果上享受这份制度带来的优越感,甚至为了维护阶级权利,令制度妥协甚至倒退的时候。黄巢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又一次进入了短暂的混乱状态——五代十国。幽云十六州从藩镇手中划归到契丹政权版图。 如何在社会的动乱中,让民众情绪和社会秩序 回归稳定。当传统和传承在面对新观念新秩序的时候,上层阶级是惶恐的。新兴权贵又如何得到被保护的承诺,都是留给新朝统治者的任务了。下一讲让我们进入宋辽金元多元帝国。在多方均认为自己是华夏正统继承人的情况下,宋通过新文化运动,低成本且有效的平衡了当时的地缘政治与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期待与您的下次相遇。

2分钟
99+
1年前

59.安史之乱

安禄山 父亲是粟特人,粟特人因为常年在丝绸之路上做生意一般都会精通4-5种语言;母亲是突厥人,且是突厥女巫。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安禄懂得揣摩心理。母亲之后改嫁突厥将军 安延偃yanyan改姓安。742天宝二年,安LS任平卢节度使(辽宁朝阳市一带),镇抚靺鞨和室韦部落,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是唐势力范围的末端, 所以算是一份苦差。他带兵的能力远不如他在交易中练就的口舌能力。之后他被调往任范阳节度使(北京保定一带),对付契丹,之所以能调任范阳,并非因战功,而是他四处奔走 上下打点的情商。 我们列举一下天宝年间,唐帝国著名的边防将领中有多来自游牧部族。 突厥系: 曾任 河西节度使、后任朔方节度使 的安思顺-安YY的侄子 曾任 陇右节度使、后任河西节度使的 哥舒翰; 还有此时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他的突厥部下史思明; 鲜卑系:朔方节度使的李光弼,也是鲜卑系的契丹人 高句丽系:任安西副节度使的高仙芝,唐怛罗斯之战的将领; 安禄山是能说会道、善于经营自己的人。他原本和杨国忠是蝇营狗苟的一对,却因为玄宗想招安禄山入朝做宰相放在眼皮子下面看管而遭到杨国忠的反对(担心安得宠),这就看出来杨国忠脑子里只有自己的地位,没有大局观。于是这两人间的间隙变大,杨国忠处处开始为难安禄山,使得朝堂上气氛紧张。只是安禄山从被猜测反而倒不得不反。在我看来,杨国忠敢这么作的底气,是因为唐朝此时流民还不多,各大家族虽然兼并土地,但还都能稳定收编这些农民。不会因为安禄山的叛乱就会源源不断的获得兵源。即便安禄山兼任平卢节、范阳、河东 三地节度使满打满算也只有15万的兵马,无法对抗整个帝国。755年 安禄山就真的反了。756年安禄山攻入洛阳,称帝。高仙芝与封常清退守潼关。封常清是山西人从小在龟兹(库车)长大,从少年时便追随高仙芝。这二人含冤被问斩。

7分钟
99+
1年前

57.唐朝时代之殇—李白 杜甫 王维

看了董宇辉推荐《李白传》的精彩视频,十分欣喜,他讲述的内容弥补了我视频里 跳跃过的 这些名人故事和成长经历。那么我就在这里,以 社会发展 为脉络 讲述出这些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们悲悯情怀背后的社会原因。 玄宗时期有许多我们所熟知的唐代诗人,从他们的作品中国我们可以解读他们的人生轨迹,了解所处时期的社会需求,社会气质。如果阅读史书给我们留下的多是惋惜 感叹和惜福。那么诗人的作品则记录着跨越时空的历史叙事、地理环境人文风情,以及他们真真实实因着热爱所走过的痕迹。我们先铺垫几位诗人的门第背景,以便理解他们作品中起伏的人生与动荡时代的关系。 杜甫出身军旅家庭,父亲任兖州司马(山东河南河北交界处),妈妈是河北清河崔氏,爷爷是诗人曾是张易之一派; 王维出身太原王氏母亲家也是清河崔氏;氏族志 里 清河崔氏排名榜首。如果为官,崔氏可以享受高于自己官职级别的待遇。 白居易出身军旅家庭。这些门第家庭身份是他们的为官之路的通行证。 相比起来,李白受限于身份,没有资格参加科举。步入政坛的确是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这些诗人诗词也随文化交流 流向日本,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坛,这一点是日本公认的。

7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