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宏观漫谈》,《高能量》首档专栏节目。由李翔与联合主理人李丰共同制作,不定期上线。两人将会针对当下国内外的宏观形势,进行客观中立的讨论,并试图在历史的长周期里找到一些对应的参考系。 【免责声明】 本节目的所有内容并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税收、会计或者法律上的建议。 【本期图示】 【内容索引】 00:25 中国暂时还没有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但人们借贷和消费的热情都在下降,中国经济在新一年的复苏前景仍存分歧 01:38 疫情放开之后,中国的病毒传播速度和消费恢复速度都远超想象,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在疫情的放开过程当中表现出过这种特征 04:53 做《宏观漫谈》,其实就是想在一个长的历史周期里面,去讨论政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因果性以及政策本身的一致性、延续性 07:27 展望2023,中国经济是好是坏存在很多大的变量,但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会优先考虑解决这三个问题 10:06 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小康社会”,再到今天的“共同富裕”,其实也跟这三个问题息息相关 11:32 如果把中国经济发展想象成建房子,地基是房地产业,支撑上层建筑的三根柱子分别是金融、基础设施和附加值,横梁是消费市场,房顶的砖瓦就是各行各业 15:57 理解2023年中国经济,还有一种研究范式是新需求,中国用新的需求带动新的供给,形成新的结构 20:12 2022年我就说,互联网平台一定会依法依规有序恢复,因为它能够在刚才提到的框架里面解决很多问题 20:42 虽然任何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从商业模式上都能在美国找到对标,但是二者完全不同,美国是在所有行业已经充分竞争并形成合理化的产业链结构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叠加了数字化,而中国的互联网平台代表了产业本身 23:17 阿里巴巴最早的契机,是中国在放开外贸、产能增加的过程当中,需要寻找更多出口的契机,淘宝的发展则是正好伴随2000年后中国的商业房地产开始发展,中国的连锁零售业也开始扩张 24:01 因为跟线下的苏宁和国美是同周期发展起来的,淘宝扮演了和亚马逊、eBay完全不同的角色,所以它上面诞生了无数多在中国才有的新职业 27:44 除了匹配供需撮合的信息以外,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都自己做了单独的清结算机制和消费者信用评分系统,介入产业的好处是效率高,但也容易触碰到反垄断的法律风险 32:18 在过去中国所有反垄断的板子主要打在了国企身上,只是板子落下去的时候,人们对这件事的感知不多 33:03 如果中国电信没有实施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国企改革,就不会有今天的华为和腾讯 37:21 2018年中国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管理措施,文件在原有规定“汽车整车制造的中方股比不低于50%”的基础上,增加了“除专用车、新能源车外”一项,特斯拉也由此开启了一个外资制造业在中国100%独资建厂的先河 46:07 淘宝创立于2003年,它既受益于1999年的大学扩招,又赶上2005年宽带入户和2008年“四万亿”带来的基础设施大规模增长使得中国的物流体系变得极其发达 48:30 今天的很多政策大家觉得不好理解,是因为我们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但没有看到改革开放背后的社会成本 50:16 过去四年政策呈现出不连续性,是因为中国先后遇到了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又叠加了疫情影响和俄乌冲突,每一件事都没法预见,但又使得你必须在当年用足够多的政策调整来应对这些新的问题 56:24 也许中国在2023年会对服务行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因为它既对提高收入占GDP的水平有帮助,又能解决就业问题 01:01:32 刘鹤副总理在乌镇峰会上提到了“鲍莫尔病”,要警惕劳动力从高生产效率的行业流向低生产效率的行业 01:03:34 在下个周期里面,中国服务业的再次扩张,很有可能跟数字化和链条重新分工齐头并进 01:06:20 我经常在不同的场合问这样一个问题,喜茶和瑞幸咖啡,哪个是服务业,哪个是零售业 01:09:00 在当下我们可以试图去理解这些政策如何产生,但是它们的时间节点、实施程度和方式是不是最合理的,要过很久以后再回过头来看 01:10:30 房地产业应该什么时候泄洪、应该如何泄洪,都只能后验,但政策的方向依然具有一致性,当下媒体报道用的不是“鼓励”这样的词,而是“企稳” 01:18:03 基础设施作为三根柱子之一,还有什么新空间吗? 01:19:41 美国企业软件的核心用途是用来管理附加值最高的个体,而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完成产业各环节的数字化、匹配供需关系,以及提高上下游的流通水平 01:24:06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在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的同时,对中国的消费升级起到巨大作用 01:25:57 供销社长久存在的原因是,它既能相对便宜地向下流通化肥、农药、种子这些农资,又能集中采购农产品,供销社不是为了做零售生意,而是确保农民收入稳定 01:31:55 中国服务业未来的趋势是会集中化,还是更加分散? 01:37:20 人都有惯性,今天我们同样还需要“第二次南巡讲话” 【本期相关】 00:29 《大衰退:如何在金融风暴中幸存和发展》,作者辜朝明。这本书的核心洞见是提出了一种经济衰退的新解释:资产负债表衰退。简单而言就是,公司赚了钱会先选择去减少债务,而不是继续投资。 06:03 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的英文缩写,中文名称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2012年由东盟发起,历时八年,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的协定。该协定超越欧盟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上最大自由贸易经济体系。 46:56 “四万亿”,即四万亿投资计划的简称。早期称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是温家宝力主推动的一项经济政策。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急转直下,从年初的超过两位数增长迅速回落至负增长。温家宝在11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作出此决策,当时外界普遍将之视为“中国政府迄今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所作出的最大动作”。 【相关文章】 本期节目的文字版已更新,欢迎大家在峰瑞资本公众号阅读。(李翔x李丰:我们可能会经历怎样的2023?| 开年展望) 【制作团队】 主理人:李翔 、李丰 制作及统筹:张英海 (13514156656)、峰小瑞([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你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你在我们的评论区留言交流。
【栏目介绍】 《宏观漫谈》,《高能量》首档专栏节目。由李翔与联合主理人李丰共同制作,不定期上线。两人将会针对当下国内外的宏观形势,进行客观中立的讨论,并试图在历史的长周期里找到一些对应的参考系。 【免责声明】 本节目的所有内容并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税收、会计或者法律上的建议。 【本期图示】 【内容索引】 01:44 回顾一下过去三十年间的三个蓄水池 06:26 不动产资产证券化在资本市场刚开始发挥作用,普通人可以像购买其他理财产品一样获得商业物业、基础设施等不动产升值带来的收益,这个行为属于直接融资 08:15 取消了政府担保的信用背书,基础设施的增量资产实现了市场化发行,资产评估由市场决定 08:28 基础设施的存量资产里面,好的部分既降低了融资成本,又能实现风险分摊,而相对不好的部分则需要依赖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地方的产业升级来带动基础设施的升值 10:12 三个蓄水池的泄洪方式以及实施的强度,还需要时间来考证,但我们可以试图理解泄洪的时机以及背后的目的 11:04 在中国,最常发生的间接融资活动就是向银行贷款,如果借贷总规模过高,一旦需要调整利率,全社会的财务成本就会迅速增加 12:57 直接融资没有第三方撮合,减少了中间环节和融资成本,因此大力提升直接融资占比在中国是一个长期的逻辑 15:48 资管新规的实施不允许银行以各种名目把钱借到体外,再由体外进行更分散的借贷和投资,这一举措可以减少终端的借贷成本,同时使得银行的风险可见 16:59 2012到2022 年,中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占比从15.9%提升至32.4% 19:24 融资还要继续加码以匹配经济增长,但同时又要有序地去杠杆,所以直接融资还会迎来进一步的发展 20:30 按照存量法计算,2016到2018年美国直接融资占比均值高达78%,为我国同期(35%)的两倍之多 21:03 如果我们对标中等发达国家,希望直接融资的比例能尽可能接近50%到60%,那就意味着七八年后的某一年,50万亿的资金投放当中,要有25万亿是通过直接融资下去的 24:39 为什么中国需要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 任何一个大国在发展阶段都需要引进和利用大量的外资,只靠本国匹配的货币规模是不够的 25:59 过去我们需要走出去路演募资来推销自己,但是到某个时间节点之后,全球的钱已经开始需要主动关注和配置中国资产 27:03 中国再继续韬光养晦已经做不到了,因为藏不住,就像马斯克说的,中国现在就是整条街上最靓的仔 28:18 因为地理位置、文化和语言等优势,香港在上一轮的全球化贸易中充当了中国内地与世界的跳板 29:27 随着中国打开了全部沿海的口岸,对香港在贸易上的地位会有所影响,但它依然是全球重要的资产配置标的 32:17 中国仍然需要一个离岸交易中心,也就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不可能像贸易那样完全对外开放 32:29 其实在十九大的时候曾经提出过要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但2015年中国股灾使得这件事被暂缓了 34:38 A股相对溢价的其中一个原因,跟人民币的流动性有关 35:45 越来越多的中概股公司回流香港双重上市,意味着香港作为离岸中国资产交易中心的角色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 36:46 对于中国未来增量的这部分融资,直接撮合的资产交易在体量和品种上都会较快地增加,同时在岸和离岸两个资产交易平台也将中长期地发展下去 38:23 因为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当中占比太高,所以转换融资渠道的时候也得让银行成为直接融资的参与者 39:50 从高瓴到红杉,过去全部都是民营,但这几年出现了很多像深创投、苏创投这样的国有大基金,一级市场投资正在变成银行业那样的多元化结构 41:59 中国的金融结构正在经历一个确定性的长周期,可能每一年的改变看起来很小,但是它改变的确定性非常高 44:14 在长周期里遇到小波浪,就特别像基督教里“漫长的星期六”的隐喻,即使你知道耶稣将在周日复活,也依然会在周六的晚上感到痛苦 44:35 观察外资回配中国资产,最容易的标的就是港交所,如果港交所回到了400块钱,就意味着外资在情绪上到了合理阶段,但目前还没到应有的位置 47:44 2022年12月份360数科去香港二次挂牌上市,同一周内蚂蚁金服获批增资,这些都是金融监管释放出的信号 49:56 过去钱都通过金融机构流向了大的蓄水池,未来随着新的金融管网的建设,大水漫灌会逐渐向滴灌的趋势发展 52:11 标的的规模越小,风险也会随之提高,所以直接融资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分散风险,价值让市场来判断 53:00 从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角度来讲,金融管网也势必会发生转变,很多需要滴灌的标的在过去甚至不会被人发现 54:01 像一带一路这样的以陆路运输为主的新全球化贸易体系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会有大规模的钱流入 56:17 劳动要素驱动经济增长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劳动力便宜、人多和工作时间长,中国也先后享受过这三个红利 58:24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资本驱动的,那个时候的优势是钱多、易得且投资获得的收益与回报很高 59:17 随着有效资产标的开始减少,投资效率下降,中国现在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要靠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 01:04:16 之前九年义务教育是让没上过初中的人完成基础教育,接下来要解决的是让高中毕业的人继续接受教育,从而提高人均附加值 01:06:33 比如俄罗斯和乌克兰这种今天还处在战争中的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都能在80%以上,我国在2022年刚达到57.8% 01:07:40 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来看,我们的人口红利还没远远没有释放结束,以今天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中国出了王兴、张一鸣这样的企业家,从概率上来讲未来理应更多 01:08:58 内循环很重要的一个实现前提,就是要打破区域间的产品和要素流动的藩篱 01:10:16 资源配置均等化导致从中西部去东部发达地区打工的人推动了当地的发展,却只能回乡就医和养老,把福利成本又带回了老家 01:11:08 消费税的改革也是为了进一步打破地域壁垒,各地政府从消费当中得到了税源,就会更多关如何拉通吸引好东西到我这来卖,而不是照顾保护本地的生产型企业 01:12:50 要素市场化、统一大市场、消费税改革等等,所有这些看似并不相关的政策都是为了给内需的大循环做前置的疏通 【本期相关】 04:39 “四万亿”,即四万亿投资计划的简称。早期称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是温家宝力主推动的一项经济政策。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急转直下,从年初的超过两位数增长迅速回落至负增长。温家宝在11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作出此决策,当时外界普遍将之视为“中国政府迄今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所作出的最大动作”。 【制作团队】 主理人:李翔 、李丰 制作及统筹:张英海 (13514156656)、峰小瑞([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你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你在我们的评论区留言交流。
【本期嘉宾】 张星辰,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源码一粟负责人。 李广密,拾象科技CEO。致力于打造全球化的投资平台,为很多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提供全球化的投资配置服务。 张猛,超悦视界创始人&CEO。曾在知名互联网大厂成功孵化出亿级日活业务。也曾作为联创和CEO负责探索洲际轨道运输的启动和经营。 【高能事物】 2023年5个从0到1的科技大猜想。 【免责声明】 本节目提及的所有内容并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税收、会计或法律上的建议。 【内容索引】 05:14 张星辰:在机器人领域里,2023年可能会有一个颠覆性的产品形态出现在大众面前,不只是一个demo,而是真正能够量产去在某些场景下使用 05:47 张星辰:机器人这个词听起来挺玄乎的,其实一辆能够完成自动驾驶的电动车就是一个登峰造极的轮式机器人 07:55 张星辰:我希望未来是一个初创型的公司来引领机器人行业,等过几年技术都成熟了,需要一个像乔布斯这样的天才用一个非常完美的产品把机器人给定义出来,告诉你“机器人是这个样子的” 10:45 李广密:机器人的公司我还是最期待特斯拉,它拥有最好的一个落地场景,就是在工厂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而且它复用了自动驾驶的产线和软件生态 11:46 李广密:人形机器人想要商业化应该难度很大,在垂直场景里做得好的机器人比较容易落地 12:53 李广密:扫地机器人的技术门槛和壁垒实际没有那么大,比较考验公司的渠道销售能力、供应链稳定性和品牌 15:05 李广密:不管是AR、VR,还是Metaverse、Crypto,这些词之所以诱人,本质上是因为大家都在探索“下一代网络”,那谁能成为终端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16:10 张猛:互联网的一个底层逻辑是能够通过一个通用的协议让彼此在一个体系里面进行沟通和交换信息,元宇宙什么时候能建立起这个标准,什么时候才可以讨论“下一代网络” 18:17 张猛:苹果的理念一直是希望人们能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帮助人们探索世界,所以我看好苹果多于Quest,因为当年电脑的普及也是先用来解决问题,而后才考虑用来娱乐 19:54 张星辰:这种三维体验的产品,硬件是非常难的,但软件的部分创业公司大有可为,如果现在还没入场,2023是最好的入局时间点 20:38 李广密:如果这个产业未来产生十万亿美元的市值,我觉得大公司可能会拿走七万亿,目前来看基础设施还是需要大公司来研发的,像Epic投入虚幻引擎已经差不多十年了 21:20 张猛:硬件终端平台正在做的事情介于科研与公益之间,但就像中国的手机产业,供应链成熟之后,还是会有很多创业公司前赴后继地杀进去 22:06 李翔:能源一直是我们整个商业文明不断进步的一个底层的东西,电力的基础设施也代表了商业特别好的一面 24:37 李翔:看到一个消息说,十四五期间,也就是2025年之前,中国光伏的发电成本会低于绝大部分的煤电的成本 25:12 李翔:电池技术目前有两个主流的演进方向,一个是提升能量密度,一个是加快充电速度 26:53 李广密:制造业是一个资源依赖型产业,所以中国的制造业为什么有优势,因为电价相当于是“作弊”的,毛利空间就有了 27:51 张猛:可控核聚变如果能在三十年之后实现,人类会和平很多,我觉得是件很伟大的事情 28:51 李广密:我感觉从明年开始,AI领域的创业方向可能会更系统性地爆发出来,过去总说软件吞噬世界,这一轮AI又开始吞噬软件 29:29 李广密:微软是最怕被AI技术颠覆的公司,但它手里握有两张王牌,一张是Windows、Office,这些基于办公场景的软件能够直接叠加AI的能力;另一张是OpenAI的期权,让微软可以获得GPT的优先使用权甚至闭源 32:32 李广密: 我觉得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会继续依靠人才储备的优势,结合云计算的能力,在AI领域拿走更大的蛋糕 33:20 张星辰:最近有个很火的概念叫“编程可能会被终结”,当我们不知道如何操作Excel的时候,只需要告诉AI“帮我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就行了 34:10 张猛:让更多普通人更低门槛地去创造是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AI技术显著加速了非标内容生产的数字化进程 34:53 李广密:OpenAI真的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如果不是它主动开源整套能力,其实我们的技术进步是不会那么快的 37:04 张猛:Starship不仅商业模型成立且代表全球工程能力的天花板,还具有很强的政治意味,它使得低轨道资源的抢占时间窗口变得越来越窄 39:57 张猛: 无论是马斯克还是贝佐斯,如果谁没能参与美国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就意味着未来很多深空探索项目将会直接失去船票 40:27 张猛:早在2016年马斯克就专门拍过一个宣传片指出,Starship的另外一个应用是替代民用飞机,当我们到纽约变成了一个40分钟的事情,我们将重新审视交通对整个人类历史变革的影响 41:23 李广密: Starlink的业务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去中心化的电信运营商,按照马斯克的计划,未来单颗卫星每月大概有几十万美元的收入,但成本却比光纤低很多 43:01 张猛:2021年被媒体称作中国商业航天元年,中国民营航天现在的发展阶段,应该对标的是2013年的SpaceX 47:19 李广密:过去几十年人体健康都是靠电子设备采集的,期待未来能够出现靠电波或者其他新技术实时监测人体健康的公司,我觉得这里面会有万亿美金的机会 52:38 李翔:希望大家2023年真的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愉悦,而不是困于某种我们每个人都搞不清楚到底怎么回事的流行病 【本期相关】 22:24 《能量与文明》,作者瓦茨拉夫·斯米尔。比尔·盖茨2017年度书单图书。该书以能量为标尺,对人类社会的进化进行的一次有文化的、精确的分析,从远古采集社会到化石能源时代,全景展现了能量利用与文明进化互相交织的历史。 39:58 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领导的一项国际合作探索月球计划。目标是在月球上建立一个永久基地,并促进人类前往火星的任务。该计划接受和私营航天公司合作。2021年4月,NASA公布与SpaceX签定合约,并批出29亿美元,用于研发及生产2艘登月船。不过,竞争对手蓝色起源及Dynetics随即向问责署提出抗议。之后NASA也暂停了与SpaceX的合作工作。 【往期链接】 Vol.2 对这个时代的那些确信与怀疑:与岑科聊《人类文明史》 【制作团队】 主理人:李翔 、李丰 制作及统筹:张英海 (13514156656)、峰小瑞([email protected]) 本期特别合作伙伴:源码一粟([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你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你在我们的评论区留言交流。
【栏目介绍】 《宏观漫谈》,《高能量》首档专栏节目。由李翔与联合主理人李丰共同制作,不定期上线。两人将会针对当下国内外的宏观形势,进行客观中立的讨论,并试图在历史的长周期里找到一些对应的参考系。 【免责声明】 本节目的所有内容并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税收、会计或者法律上的建议。 【内容索引】 01:05 宏观杠杆率跟银行体系关系紧密,与汇率改革完全同期并行的,还有三次利率改革 04:27 在存贷利率保护,银行主体并不算发达,但货币又高速增长,且只能通过银行体系存贷款的时候,是银行发展超级好的阶段 05:40 降产能本身就要降杠杆,因为这些产能的背后也都是钱,不但要收回低效贷款,还要清算掉一些出现的坏账 07:13 《大衰退》里有个观点, 政府应该扮演一个叫“最后借款人”的角色,就是在没有人愿意借钱的时候,政府来借钱花出去 08:38 杠杆率增加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当利率被调高之后,如果负债规模不减小,整个社会的利息成本会极大提高 10:15 假定我们也在升息周期,那就意味着每升一个点,整个社会的利息成本就是2.5个中国GDP 11:23 存贷款利率保护虽然保证了银行能赚到钱,但是能赚到的上限也会受到限制,所以一度出现了很多从银行贷出来钱再私下借出去套利的影子银行和地下钱庄 13:00 一方面有人想找地方借钱,另一方面也有人想绕开银行获取更高额的回报,供需两头一起促使影子银行诞生 14:11 影子银行的存在导致大量的人民币通过这种中间渠道分散到了外面,这些钱一部分就流向了低效产能的短期经营 15:52 大量的人民币去到了哪里,也就意味着过去中国的杠杆加在了什么地方:低效产能、政府债务、房地产业 17:52 跟去产能一样,政策调整的阶段性目标是让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能够实现软着陆,或者最少在溃坝之前,主动刺破泡沫,让它能够大规模地泄洪 19:44 无论是煤炭、钢铁还是房地产,所有这些大行业的发展,在第一个增量周期的时候都是野蛮生长 22:05 回看这些基础行业的发展历程,如果不赚钱的周期比较长且痛,整合结束之后国企的比例就会高一些;如果不赚钱的周期稍微短一些,留下的民营企业就会比较多 23:05 这么看其实王石当年的判断是正确的,对于房地产这样重资产、高负债,又涉及到国计民生的行业,最后可能还是国企要占指导地位 23:16 那些投入高、周期强且周期冲击猛烈的行业,其实承担了一定意义上的产业链底层价值,比如中国的发电集团哪怕亏损,也不能让通胀的压力以涨价的方式传导到下游的工业链条,从而维持住中国外贸产业的竞争优势 26:33 基建领域在去杠杆的最大挑战是回报周期过长,为此中央政府布不再为城投债做担保,从而让这些短债长投的项目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最大程度上分散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9:41 面对美国经济的衰退,美联储还会坚定地加息吗? 31:39 钱会如何流入市场、什么将成为新的蓄水池、中国的产业结构要怎么调整,可能是接下来最关键的三件事情 【本期相关】 03:23 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简称。是金融机构对其最优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18家报价行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为银行贷款提供定价参考。 目前,LPR包括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品种。 07:15 《大衰退:如何在金融风暴中幸存和发展》,作者辜朝明。这本书的核心洞见是提出了一种经济衰退的新解释:资产负债表衰退。简单而言就是,公司赚了钱会先选择去减少债务,而不是继续投资。 【本期图示】 【制作团队】 主理人:李翔 、李丰 制作及统筹:张英海 (13514156656)、峰小瑞([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你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你在我们的评论区留言交流。
【栏目介绍】 《宏观漫谈》,《高能量》首档专栏节目。由李翔与联合主理人李丰共同制作,不定期上线。两人将会针对当下国内外的宏观形势,进行客观中立的讨论,并试图在历史的长周期里找到一些对应的参考系。 【免责声明】 本节目的所有内容并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税收、会计或者法律上的建议。 【内容索引】 02:04 去产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很多企业会在去产能的周期里倒闭掉,但它会提高利用效率和集中度,以及相对提高劳动力的人均收入水平 05:29 集中度提高的代价是失去弹性,在过去几年碰到过两次限电断电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政策在大规模推广和发展储能 07:29 如果中国没有在上个周期里面去低效产能,一旦出现全球需求萎缩,就会导致短时间内有大规模的企业死掉,而事实上疫情和去全球化都让这件事正在发生 08:30 去产能需要让泡沫慢慢破掉,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就是因为暴力去产能导致他们国内出现了巨大的负循环 09:47 日本在金融危机的过程里损失了3年GDP规模的净资产,因此负债在不变的情况下,它的比例极大规模提升,即便利率低到了借钱没有成本,企业和个人也都不愿意从银行那里贷款 11:02 房地产的泡沫被刺破后,单说房地产和中国资本市场这两项已经减少了30到40万亿,这个资产减值相当于0.4个中国GDP 12:49 跟经济大萧条不一样的是,当时美国的存款减少了30%,但中国在2022年的前11个月净增加了20多万亿,这些居民和企业端的存款部分抵消了房地产和股市净资产减少的影响 14:14 在上一轮的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产能其实是为全世界准备的,起到了缓解通货膨胀的作用 15:55 全球需求量增加理论上会导致商品价格增加,但中国通过持续造东西把这个缺口补上了,这些低效产能既能够适应需求的波动,又便宜 17:20 中国当时有很多这样的灵活用工,把身份证押过来就开始干活,干一个月就走,然后继续找工作 18:17 最后谁吸收了通胀:临时工 20:32 21世纪初,那个时候的流行词是“经济过热” 21:34 加产能就需要加杠杆,钱从哪里来非常重要 23:07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政府能够通过调节货币政策来决定是要添把火还是减把火 23:58 外储的强制结汇导致了,只要一有大量的钱进来,就需要印人民币来匹配 25:22 因为人民币汇率没有弹性,所以前期很多人害怕贬值大规模地兑换外币外逃,后期又想赌人民币升值进来套利 27:01 1998年,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是具有重要意义和大国担当的 27:58 一个国家在发展的时候,通常需要较多的长期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越是蒸蒸日上越容易举借外债 30:40 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本应该升值的人民币保持了适度的偏低,所以后来投资的热钱不断地涌进中国,这又间接导致了人民币的增发 32:03 2015年中国做的最新一次汇率政策调整,就是让人民币汇率由供需关系决定,尽量市场化,开启双向宽幅波动的模式 34:27 其实中国在所有的基础行业都是做过多元化市场竞争的,所谓反垄断这件事情对国企也是一样的 35:11 为了让电力运营保有网络效应,中国电力公司最后只拆成了南北两张网,但政府在政策上也要求省级或以下的配电网络不能再是单一大股东 【本期相关】 09:38 《大衰退:如何在金融风暴中幸存和发展》,作者辜朝明。这本书的核心洞见是提出了一种经济衰退的新解释:资产负债表衰退。简单而言就是,公司赚了钱会先选择去减少债务,而不是继续投资。 15:40 23:17 吴敬琏,中国经济学家,任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21世纪初,经济是否存在过热的话题在我国争论不已。在这场争论中,吴敬琏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国内经济过热的担忧。他认为当时中国在宏观经济方面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行政主导的投资过热”,即地方各级政府运用手中的权力,调动财政、银行甚至企业的资金,投入一些效率低下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从而引发的投资过热现象。 23:21 “四万亿”,即四万亿投资计划的简称。早期称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是温家宝力主推动的一项经济政策。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急转直下,从年初的超过两位数增长迅速回落至负增长。温家宝在11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作出此决策,当时外界普遍将之视为“中国政府迄今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所作出的最大动作”。 【制作团队】 主理人:李翔 、李丰 制作及统筹:张英海 (13514156656)、峰小瑞([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你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你在我们的评论区留言交流。
【本期简介】 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持续火热,疫情之下也不例外。要客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1中国奢侈品报告》中提到, 2020年中国人市场奢侈品消费额占全球奢侈品市场消费额的47%,而2021年是46%。(数据来源:要客研究院 | 疫情成就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场) 然而,在奢侈品和时尚领域,西方品牌所占据的绝对主导地位似乎难以撼动。中国拥有独具特色的审美与文化,也拥有庞大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和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那么,是什么阻挡了中国品牌在奢侈品领域脱颖而出? 本次我们邀请到峰瑞资本被投企业,中国原创奢侈品品牌端木良锦的创始人兼总设计师祁天。他将分享自己对中西方奢侈品差别的理解,以及端木良锦如何从中找到自己的破局点——用“木”这种非传统包袋材料,结合跨越千年的唐晋之美,呈现出独具中国特色与此同时充满想象力的别样“奢侈”。 这一路他也曾想过放弃,但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和想要再现认知之外的中国的使命感,给了他继续坚持的动力。希望端木良锦背后的创业故事,能给你带来点启发。祝新年快乐! 【本期主播】 沈颖,峰瑞资本消费投资人。 【本期嘉宾】 祁天,中国时尚品牌「端木良锦」创始人兼总设计师。 【高能事物】 端木良锦,创立于2011年,是源于中国的顶级手袋品牌,专注于以木材为核心材料,设计打造手袋、配饰和生活方式类的美学产品,其设计以鲜热的汉晋唐文化为灵感源泉,她们在方寸间融合中国建筑结构的思考,以及充满着对新材料和加工技术的探索。 【内容索引】 02:35 奢侈品究竟奢侈在哪儿? 04:53 端木良锦可以做到西方品牌想象不到的事 12:20 Coperni 喷漆白裙,我看到的是西方世界不停地颠覆传统认知的创造性 15:57 用木材代替皮革、布类的灵感来源 18:23 怎么考虑木材做包的实用性问题? 19:39 端木良锦的理想使用场景是什么样? 20:40 代表初心的新产品:金钿匣 24:00做设计时如何平衡商业和自己的主观想象? 29:55 疫情带给我的灵感:充满甜蜜和小确幸的“花间系列” 32:35创业十一年,如果可以选,更愿意坚守在设计和创意这一端 34:31 线下拓店过程中,感受到的线下商业变化是什么? 37:51 如何追赶西方头部品牌? 40:15 端木良锦消费者的变化和购买逻辑 48:43 新的店铺开业带来新的压力和动力 50:48 没有最困难和最幸福,创业就是处在一个善变的世界 52:09 展现给世人中国文化中最深层的美,是我内心最原始的动力 【本期相关】 12:20 Coperni,在2023年春夏巴黎时装周秀场,用高科技“纤维喷雾罐”喷涂液体材料为模特Bella Hadid现场打造贴身小礼服。 20:40 金钿匣-盛唐球赛: 【相关文章】 如果你对端木良锦如何进行审美上的溯源和创新,以及祈天对中国传统审美视角的提炼与回顾感兴趣,可回看峰瑞资本公众号文章。(中国能够诞生奢侈品品牌的审美根源是什么?| 2021年峰瑞资本投资人年度峰会) 【往期链接】 Vol.19 顺人性与反人性:与阿立Alex和鹏琦聊健身生意 【制作团队】 主理人:李翔 、李丰 制作及统筹:张英海 (13514156656)、峰小瑞([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你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你在我们的评论区留言交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