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文化|编辑部聊天室
界面文化出品的播客

Album
主播:
界面文化
出版方:
佚名
订阅数:
1.48万
集数:
62
最近更新:
1周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这是一档由界面文化出品的播客,我们将围绕聊天室主持人选定的话题展开,可能涉及政治、历史、文学和社会热点事件。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在小宇宙&界面文化微信公众号(ID:booksandfun)收听,每个周日同步更新。
界面文化|编辑部聊天室的创作者...
界面文化
界面文化|编辑部聊天室的音频...

为什么是labubu?从玩具到成年人的情绪投射

本期主持人 | 徐鲁青 毛茸茸,眼神精怪、有点生气,相比过去精致、甜美的“可爱”玩偶标准,Labubu看起来不太讨好,却在最近火爆了起来。 2024年4月,blackpink成员Lisa拿着一只Labubu出现,意外成为推动它出圈的事件。很快,Labubu在泰国和整个东南亚掀起风潮,相关产品销售迅猛。同年,泡泡玛特披露《The Monsters》系列上半年销售额达63亿元人民币,成为该公司最具商业价值的系列之一。 Labubu的“艺术价值”也开始被放大——今年6月北京永乐拍卖会上,一件真人比例的 Labubu艺术品拍出108万元人民币,总成交额达到373万。 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它?这次聊天室,我们聊聊labubu的走红,潮玩的文化逻辑,以及成年人的情绪消费。 【本期嘉宾】潘文捷 丁欣雨 王鹏凯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时间线】 3:00 掏空lisa钱包的labubu 6:06 more than human——玩偶带给我们的情绪陪伴 8:50 妖怪投射了我们想要捣蛋的欲望 12:30 labubu刚刚好的是,一种无伤大雅的叛逆感 15:30 潮玩充满随机性,艺术也是如此 19:20 新时代的IP,不靠故事,靠重复 24:19 从商品到艺术品,以及从艺术品到商品 26:31 盲盒是怎么让大家分泌多巴胺的? 27:50 我们为何如此容易上瘾? 本期配乐: 开头:A Story in Macau_金培达 结束:LABUBU之歌_LABUBU

32分钟
99+
1周前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单机游戏

本期主持人 | 丁欣雨 又到了一年儿童节,根据往年经验,快餐店里的玩具套餐应该不是只有小孩子会买,此刻在游乐场排着队的应该也不只是陪小朋友来玩耍的一家子,结伴而行的成年人们分布其中,也在享受着“当一天儿童”的限定快乐,所以也要祝屏幕前的你节日愉快,在今天能拥有一段暂时不用被烦恼打扰的童趣时光。 即使只看节日当天的人群特征,似乎也足够瞥见时下社会的缩影——人们越来越厌倦或不甘于过一种严肃正经、成熟稳重的大人生活了。具体表现有:“小孩姐”“小孩哥”的称呼在网上成了一股潮流;不仅自称“宝宝”,还爱炸薯条和可乐椰汁、爱迪士尼乐园和三丽鸥玩偶;信奉“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而“生活也像游戏打怪”,经历的大小事是在做主线剧情,打副本和收集成就图鉴。 也许有人批评说,把一切娱乐化和幼稚化会消解掉很多讨论的意义,但我们恰恰也想要了解这些做法背后是否自有意义。当人们把儿童和游戏的世界移植到长大后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渴望从中借鉴到的是什么,又想要拒绝或认同什么呢? 本期嘉宾 | 徐鲁青 张友发 潘文捷 音频剪辑 | 周文晴 徐鲁青 [时间线] 01:25 豆瓣里的“我的游戏化人生”小组 03:14 打卡、积分与关卡:游戏化设计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05:22 游戏玩家和设计师是一对权力关系 10:42 复制现实经验的游戏、填满现实不足的游戏 12:26 游戏帮助抽离痛苦,也更容易激发人性黑暗? 17:39 游戏=幼稚?当被主流批评的一代人长大后 19:40 新媒体模糊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带来青春期的永存 22:13 抗拒成年世界的权威,年轻人现在不想长大 25:16 不管有没有用,好玩也有意义:游戏出自人们抵御工具理性的本能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美]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日] 宇野常宽《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荷] 约翰·赫伊津哈 《游戏的人》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 [日] 新海诚《你的名字》 [日] 新海诚《天气之子》 [韩]《鱿鱼游戏》 [美]《饥饿游戏》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游戏: 《塞尔达传说》 《英雄联盟》 《阿瓦隆》 《钢铁雄心4》 《维多利亚4》 本期使用音乐: 开头:捉泥鳅_杨烁 结尾:歌声与微笑_周深

29分钟
99+
1个月前

男作家能写好女性吗?

本期主持人 | 王鹏凯 日前引发热议的《卿本著者》事件中,有关男译者是否可以翻译女性主义著作的争论持续发酵,有读者由此出发梳理了过往男译者作品中潜在的男性凝视和文字厌女,也有出版方推出了全女译者书单,文字是不是有性别?翻译乃至文艺创作是否与性别身份有关? 这样的问题不只关乎性别,而是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创作中。本月上映的听障题材电影《独一无二》(中国版《健听女孩》)中,导演也选择由健全演员出演残障者,这回到了文艺创作中长久存在的问题:是否只有特定群体拥有对话题的解释合法性?类似的问题像是,男导演能不能拍好女性形象,健全人能不能演好残障电影,中产能不能写出底层生活,等等。 在身份政治愈演愈烈的当下,我们如何理解文艺创作中的“身份”,它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 【本期嘉宾】张友发 丁欣雨 徐鲁青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0:53 文艺创作中的性别与身份 04:10 书写的权利:为何女性叙事由男性书写? 12:05 女作家的视角无法被替代 15:07 “男频”和“女频”的分流成为一种趋势 19:31 从性别聊到边缘群体,共情是否真正存在? 31:42 听障题材电影火热的背后 34:39 我们讨论身份政治之后,转变、困境与未来之路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美】王鸥行 《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 【意】埃莱娜·费兰特《我的天才女友》 【英】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法】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 【加】方秀洁 《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不说话的爱》 《健听女孩》 《独一无二》 《小小的我》 《惠子,凝视》

44分钟
1k+
1个月前
喜欢听界面文化|编辑部聊天室的人也喜欢的播客...
界面文化|编辑部聊天室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