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 | 徐鲁青 毛茸茸,眼神精怪、有点生气,相比过去精致、甜美的“可爱”玩偶标准,Labubu看起来不太讨好,却在最近火爆了起来。 2024年4月,blackpink成员Lisa拿着一只Labubu出现,意外成为推动它出圈的事件。很快,Labubu在泰国和整个东南亚掀起风潮,相关产品销售迅猛。同年,泡泡玛特披露《The Monsters》系列上半年销售额达63亿元人民币,成为该公司最具商业价值的系列之一。 Labubu的“艺术价值”也开始被放大——今年6月北京永乐拍卖会上,一件真人比例的 Labubu艺术品拍出108万元人民币,总成交额达到373万。 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它?这次聊天室,我们聊聊labubu的走红,潮玩的文化逻辑,以及成年人的情绪消费。 【本期嘉宾】潘文捷 丁欣雨 王鹏凯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时间线】 3:00 掏空lisa钱包的labubu 6:06 more than human——玩偶带给我们的情绪陪伴 8:50 妖怪投射了我们想要捣蛋的欲望 12:30 labubu刚刚好的是,一种无伤大雅的叛逆感 15:30 潮玩充满随机性,艺术也是如此 19:20 新时代的IP,不靠故事,靠重复 24:19 从商品到艺术品,以及从艺术品到商品 26:31 盲盒是怎么让大家分泌多巴胺的? 27:50 我们为何如此容易上瘾? 本期配乐: 开头:A Story in Macau_金培达 结束:LABUBU之歌_LABUBU
在6月2日,以直男社区著称的虎扑被迅雷以5亿人民币收购,商业媒体大部分认为这是虎扑的贱卖。作为对比,大众感觉上以女性用户为核心的小红书,其最新估值是260亿美元。两个社区形成了巨大的商业差别非常之大。以性别作为分野的话,男性社区和女性社区在商业层面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差距。 抛开这个商业角度不谈,只是从舆论的讨论的逻辑来说,虎扑作为直男社区的声量也在下降的。在几年前,虎扑曾经以步行街女神大赛,以及和流量明星的粉丝的骂战吸引了媒体关注。但最近几年大家对于虎扑的关注确实是越来越少。 本期主持人 | 张友发 [时间线] 03:10 “被嫌弃的男性视角”到底是被谁嫌弃? 07:34 小红书和虎扑没有比较性 09:06 虎扑发家史 12:38 “让男人成为男人的,是同性,而不是女人” 14:29 为什么虎扑用户很喜欢说“用实力说话” 20:21 认为女性更爱消费是一种刻板印象吗? 22:55 女性做出比男性更多的选择劳动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上野千鹤子《厌女》
本期主持人 | 丁欣雨 又到了一年儿童节,根据往年经验,快餐店里的玩具套餐应该不是只有小孩子会买,此刻在游乐场排着队的应该也不只是陪小朋友来玩耍的一家子,结伴而行的成年人们分布其中,也在享受着“当一天儿童”的限定快乐,所以也要祝屏幕前的你节日愉快,在今天能拥有一段暂时不用被烦恼打扰的童趣时光。 即使只看节日当天的人群特征,似乎也足够瞥见时下社会的缩影——人们越来越厌倦或不甘于过一种严肃正经、成熟稳重的大人生活了。具体表现有:“小孩姐”“小孩哥”的称呼在网上成了一股潮流;不仅自称“宝宝”,还爱炸薯条和可乐椰汁、爱迪士尼乐园和三丽鸥玩偶;信奉“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而“生活也像游戏打怪”,经历的大小事是在做主线剧情,打副本和收集成就图鉴。 也许有人批评说,把一切娱乐化和幼稚化会消解掉很多讨论的意义,但我们恰恰也想要了解这些做法背后是否自有意义。当人们把儿童和游戏的世界移植到长大后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渴望从中借鉴到的是什么,又想要拒绝或认同什么呢? 本期嘉宾 | 徐鲁青 张友发 潘文捷 音频剪辑 | 周文晴 徐鲁青 [时间线] 01:25 豆瓣里的“我的游戏化人生”小组 03:14 打卡、积分与关卡:游戏化设计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05:22 游戏玩家和设计师是一对权力关系 10:42 复制现实经验的游戏、填满现实不足的游戏 12:26 游戏帮助抽离痛苦,也更容易激发人性黑暗? 17:39 游戏=幼稚?当被主流批评的一代人长大后 19:40 新媒体模糊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带来青春期的永存 22:13 抗拒成年世界的权威,年轻人现在不想长大 25:16 不管有没有用,好玩也有意义:游戏出自人们抵御工具理性的本能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美]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日] 宇野常宽《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荷] 约翰·赫伊津哈 《游戏的人》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 [日] 新海诚《你的名字》 [日] 新海诚《天气之子》 [韩]《鱿鱼游戏》 [美]《饥饿游戏》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游戏: 《塞尔达传说》 《英雄联盟》 《阿瓦隆》 《钢铁雄心4》 《维多利亚4》 本期使用音乐: 开头:捉泥鳅_杨烁 结尾:歌声与微笑_周深
本期主持人 | 王鹏凯 日前引发热议的《卿本著者》事件中,有关男译者是否可以翻译女性主义著作的争论持续发酵,有读者由此出发梳理了过往男译者作品中潜在的男性凝视和文字厌女,也有出版方推出了全女译者书单,文字是不是有性别?翻译乃至文艺创作是否与性别身份有关? 这样的问题不只关乎性别,而是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创作中。本月上映的听障题材电影《独一无二》(中国版《健听女孩》)中,导演也选择由健全演员出演残障者,这回到了文艺创作中长久存在的问题:是否只有特定群体拥有对话题的解释合法性?类似的问题像是,男导演能不能拍好女性形象,健全人能不能演好残障电影,中产能不能写出底层生活,等等。 在身份政治愈演愈烈的当下,我们如何理解文艺创作中的“身份”,它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 【本期嘉宾】张友发 丁欣雨 徐鲁青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0:53 文艺创作中的性别与身份 04:10 书写的权利:为何女性叙事由男性书写? 12:05 女作家的视角无法被替代 15:07 “男频”和“女频”的分流成为一种趋势 19:31 从性别聊到边缘群体,共情是否真正存在? 31:42 听障题材电影火热的背后 34:39 我们讨论身份政治之后,转变、困境与未来之路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美】王鸥行 《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 【意】埃莱娜·费兰特《我的天才女友》 【英】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法】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 【加】方秀洁 《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不说话的爱》 《健听女孩》 《独一无二》 《小小的我》 《惠子,凝视》
本期主持人 | 潘文捷 一个青年人通过什么成熟起来?在《少年中国:民族青春与成长小说》一书中,作者宋明炜关注五四时期讲述青年成长经验的小说,这类故事常常会融入更大的、关于国家的故事之中,涉及关于启蒙、革命和社会改革的情节。其中,青年的个人的成长与民族重获青春的主题紧密联结起来。 在五四青年节之际,回顾当时青年的成长历程,我们也不由得思考,当下青年的成长是如何进行的呢?对此,流行文化中有许多范本。不论是流行小说,还是电影电视,通常都会呈现主人公整个的成长过程,选秀节目里“越努力越幸运”的叙事、脱口秀中关于“passion”的高呼,激发着当下的年轻人。这些人物的成长与我们个人的经验也密切相关。 【本期嘉宾】张友发 丁欣雨 王鹏凯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1:35 那些被“遗忘”的五四青年 04:49 从公共走向个人:青年成长叙事的变迁 07:45 新世纪青年们的热血与无处安放的迷茫 11:45 重听《New boy》,什么变了? 14:44 失去“圣地”的青年们,文化消费成为逃避痛苦的一种方式 23:23 综艺——塑造现代青年认同的文艺产品 26:47 被置于优绩制度中的青年们及其反抗 30:29 流行文化作品中的阶层、叙事与趋势探讨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中】宋明炜 《少年中国:民族青春与成长小说》 【中】巴金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 【中】叶圣陶 《倪焕之》 【中】陈映芳 《“青年”与中国社会变迁》 【中】刘慈欣 《微纪元》 【中】郭敬明 《小时代》(系列) 【中】汪晖 《短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 【中】杨沫 《青春之歌》 【日】冨樫義博《幽游白书》 【日】鸟山明 《龙珠》 【日】井上雄彦 《灌篮高手》 【中】猫腻 《将夜》 《间客》 【中】阿越 《新宋》 【中】Cuslaa 《宰执天下》 【中】酒徒 《指南录》 【中】蚕室废人《北唐》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无问西东》 《情深深雨濛濛》 《少年的你》 《指环王》 《哈利波特》 《功夫熊猫》 《哈姆雷特》 《庆余年》 《哪吒2》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开头: 不开的唇_赵雷 不万能的喜剧_万能青年旅店 结束: 青春_汪峰
本期主持人 | 徐鲁青 这次清明档,梁朝伟和段奕宏主演的《猎狐·行动》表现得相当平淡,豆瓣评分只有4.7,票房预计也不过五千万,这对于一部上亿投资的电影来说,可谓票房惨淡。实际上段奕宏这几年饰演的角色都差不多:警察、军官、硬汉,似乎被困在了同一个类型里。这种困境不止他一个人有,像孙红雷、廖凡、胡军这些“中生代硬汉”演员,似乎都遇到了同样的瓶颈。 这些演员曾凭借粗犷的硬汉形象在影视圈大放异彩,然而如今,他们被限制在同样的警匪、军旅类型片中,演出的空间越来越小。 段奕宏的困境或许反映的是一种“硬汉审美”的危机。另一边在好莱坞,过去几年崛起了一种新风潮:“面条男孩”——比如提莫西·查拉梅(“甜茶”)代表了这一波风潮。他的形象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肌肉男,瘦弱、清秀,蓬松的卷发,流露出一种顽童小鬼式(impish)的帅气。在戛纳获奖的《阿诺拉》男主马克·埃德尔斯坦也是这个类型。 无论是在好莱坞,还是在中国的影视创作中,男性气质的变迁往往与时代的价值观、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从上世纪80年代,施瓦辛格、史泰龙等肌肉型男演员占据荧屏,到如今以更加柔和、纤瘦的男性形象为主流,背后无疑反映了社会、文化乃至政治风向的变化。今天就想和大家聊一聊荧幕上的男性形象变迁。 【本期嘉宾】潘文捷 丁欣雨 王鹏凯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3:00 荧幕上的男性形象变化 4:59 面条男孩流行反映了人们对男性的期待和转变 8:21 文弱书生是传统的中国男子气概 19:08 从文人特质到“武”的复苏,男子气概与国家形象相关 28:10 男性更喜欢能让自己代入的角色 30:58 从incel到绿化:当男性自身凝视自身 37:19 男子气概不只是一个性别问题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中】宋耕 《文弱书生:前现代中国的男性气概》 【中】王实甫 《西厢记》 【中】《金瓶梅》《肉蒲团》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狂飙》 《棋士》 《士兵突击》 《侠女》 《倩女幽魂》 《小妇人》 《沙丘》 《摇滚诗人:未知的传奇》 《猎狐·行动》 《真正男子汉》(综艺) 《运动少年》(综艺)
本期主持人 | 张友发 《白雪公主》的滑铁卢成为了最近全球性的娱乐新闻,上映第三周后,目前在中国大陆的累计票房甚至没有破千万,全球票房则为1.44亿,低于市场预期,媒体预测亏损将会达到1.15亿。这部电影从选角到最后上映,一直在不断陷入到舆论风波之中,从女主肤色,主演们的政治立场,甚至小矮人角色不用真人出演,都引起了不断的风波。从《小美人鱼》到《白雪公主》,迪士尼最近对经典作品的改编一直陷入到争议之中,更多元化的卡司并没有带来良好的口碑和票房,也被批评其内核并不新锐。 值得注意的是,该动画系列立项于2016年,恰逢特朗普宣布竞选美国总统。这一时间节点可能反映了美国电影在政治转型期的困境,也就是从身份政治转向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时面临的摇摆问题。 【本期嘉宾】徐鲁青 潘文捷 王鹏凯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3:01 迪士尼重说童话:伪先锋还是真激进? 14:46 为什么中国不欢迎迪士尼新童话:东西文化语境差异的讨论 16:39 无法形成的普适价值观进一步导致文化讨论脱钩 20:42 中美对于“政治正确”的看法和理解差异 25:10 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追求背后,透露着社会现实与其政治主张 34:12 好莱坞与多元化政策的量子纠缠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日】河野真太郎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 【中】林垚 《空谈》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剧】 《小美人鱼》 《白雪公主》 《冰雪奇缘》 《新世纪福音战士EVA》 《星际穿越》 《冰与火之歌》 《甄嬛传》 《黑暗荣耀》 《阿诺拉Anora》 《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 《美国队长》 《哪吒》 《大都会》 《绿皮书》 《大地》 《青蜂侠》 《喜福会》 《摘金奇缘》 《瞬息全宇宙》 《新白娘子传奇》 《芭比》 《小妇人》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开头:Snow White Returns_Rachel ZeglerHz) , 结束:从心底祈愿_希林娜依高
本期主持人|丁欣雨 最近出现了杨铭宇黄焖鸡米饭的爆雷,而距离蜜雪冰城在港交所上市仅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湖北经视就报道了其店员使用常温存放的隔夜水果切片制作饮料的新闻。 当餐饮店越开越连锁、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人的味觉也被塑造得适应了标准化和工业化口感,难以辨认其原料构成,反而是已经提供到饭桌上来的食品给了我们“应该是这种味道”的幻觉:虾仁就该是这么q弹,鸡肉就该是这么滑嫩。原材料与成品在流程上的距离,给了商家钻空子的机会。 我们的食物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工业化、规模化又会给食品和身在其中的人带来什么影响? 2:22 人们为什么不批评蜜雪冰城 4:07 三聚氰胺到地沟油,消费维权考古 10:33 原来樱花味不是真实的味道 20:13 食物工业嵌套着资本增值逻辑 29:06 从共享经济到零工经济 32:10 吃不吃麦门,有得选吗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本期主持人 | 潘文捷 歌手方大同2月21日因病去世,享年41岁。有人分析他是因为极端吃素导致免疫力下降,也有人说他是因为长期在环境恶劣的录音棚内录音导致身体状况不佳。2月初,大S因流感并发肺炎在日本去世,享年48岁,也引发了许多悲痛。 在我们所处的媒体行业,今年,41岁的媒体人、新周刊审校室副主任吴玉燕因为严重流感而早逝的新闻也受到了许多关注。 作为记者,我们经常撰写逝者讣闻,你如何看待英年早逝的消息? 【本期嘉宾】徐鲁青 张友发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2:00 名人的英年早逝:亲身经历比遥远的怀念更震撼 10:58 我们为什么哀悼大S和方大同? 15:10 从青年学者到韩娱明星:英年早逝或许是现代社会压力的体现 19:38 消费死亡:讣闻报道的流量逻辑反思 26:08 从讣闻对象中获得看待人生的新角度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俄】列夫·托尔斯泰 《伊凡·伊里奇之死》 【韩】吴赞镐《我们赞成差别对待:变成怪物的年轻一代》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St: 天之涯 海之角_天外飞仙原声大碟 En: 回留_方大同
本期主持人 | 徐鲁青 这段时间,AI占领了身边大多数新闻,而大家尝试AI的第一步是用它“算命”。我们拿Deepseek做表格,写报告,也用它测紫薇看星盘。扔给它出生时间地点,能看到人类的命运起伏。为何我们在面对这样先进的技术时,第一反应竟是问“命运”?人们是怎么面对AI的? 【本期嘉宾】潘文捷 张友发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1:43 由古至今的“命运”之问:从传统占卜到AI算命 07:52 当AI、大数据加入现代占卜,算命变得更“科学”了吗? 12:13 线下算命的骗局 16:30 算命过程中的互动也是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 19:05 不止算命,当AI成为现代搜索引擎 22:40 会骗人的AI:消失的信源和被取消的逻辑链条 27:25 透过版权问题聊聊“AI热” 30:00 数据主义vs人文主义:我们对于“人”的反思 35:45 AI对于创造的理解是一种非人类中心的思维启发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中】金庸 《连城诀》 【法】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 【中】易之 《我是个算命先生》 【中】王化平 《占问苍天:出土文献中的数术文化》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St: 黎恩濟序曲_瓦格纳 En: 齊格菲牧歌_瓦格纳
本期主持人 | 潘文捷 【本期嘉宾】 王钦 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准教授、《“零度”日本:陷入“关系性贫困”的年轻一代》作者 薛静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脂粉帝国: 网络言情小说与女性话语政治》作者 【音频&文字版整理】潘文捷 【时间线】 01:42 “女性单身是主动选择,男性单身是被动筛选“? 07:56 情感变成了“剥洋葱”,除了恋爱和结婚,其他任何途径都无法满足的可能才是爱情的核心 12:37 年轻人不谈恋爱的现象和“安全的疼痛”有高度关联性 14:32 把人际关系当中的偶然性都提前排除在外,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 17:09 不恋爱源于对不稳定的恐惧 19:19 伴侣变成了“审判者” 20:04 Situationship流行,人们不进入严肃关系 22:20 女生喜欢找同性cos委托 28:52 自恋和自卑相互交织 30:24 女性玩的乙女游戏和男性玩的美少女游戏有何区别 31:56 夫妻互称队友 42:43 直播打赏为何能带来快感 45:36 不要区分仿佛的关系和真正的关系 49:57 在情感关系中过度追求真实感,带来的必定是灾难性的后果 54:27 洋葱的核存不存在? 56:48 我知道这个牛排是假的,但是它很好吃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零度”日本:陷入“关系性贫困”的年轻一代》 《脂粉帝国: 网络言情小说与女性话语政治》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甄嬛传》 《群体性孤独》 《黑客帝国》
本期主持人 | 张友发 根据多家台媒报道,著名台湾明星徐熙媛(大S)春节赴日旅行期间,因患流感并发肺炎不幸逝世。对于大S的逝世,网络上有两种讨论,一方面是惋惜大S的人生,感谢她陪伴了大家成长;另一方面,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无论是大S还是她的前夫汪小菲,这家人的新闻过多地出现在了大众的面前。 在大S的人生里,她的婚姻和私生活一直在真人秀、社交平台、直播间叫卖中被反复讨论,重新讨论这位女星的一生,也是重新思考东亚女性的身体与娱乐业以及大众媒介复杂的关系。 【本期嘉宾】徐鲁青 潘文捷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1:53 艺人新闻是否占用了“公共资源”? 05:20 大S被真人秀化的一生折射了娱乐生态的变迁 11:40 敢爱敢恨的大S,是保守的东亚女儿,还是做自己的女性主义? 15:48 陪伴我们学生时代的台偶剧与社会观念 24:23 从早年台偶剧到今天,“少女”形象的塑造仍在继续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中】王钦 《“零度”日本:陷入“关系性贫困”的年轻一代》 【中】徐熙媛《美容大王》 【中】闫岩《娱乐新闻小史:从讲八卦到流行文化的诞生》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剧集】 《恶作剧之吻》 《欲望都市》 《想见你》 《我们与恶的距离》 《流星花园》 《青苹果乐园》 《王子变青蛙》 《微笑PASTA》 《娱乐百分百》 《康熙来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