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好好说话,为什么变得这么难了?

本期导引 在避无可避的公共交流、碰撞中,人和人的交往规范出了什么问题?还有变好的可能吗? “公民课”上线之际,我们向杨照老师发问。 *点击时间码,可直接跳转至杨照老师答问部分 08:45 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精英”“何不食肉糜”? 12:42 今天我们的沟通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30:22 不同的公共空间,规范应该谁来确定? 41:27 公共空间的规范,会因规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吗?为什么规模越大,责任越大? 47:28 深圳日籍儿童被刺事件:什么是“仇恨罪”(hate crime)? 51:19 腾冲酒店拒绝日籍游客,权益与歧视的灰色地带? 55:37 政治正确的无限上纲,会让人失去同理心? 1:05:33 越具体的问题,复杂性越高,越需要同理心与沟通技巧? 1:10:07 道德哲学的困境:如何宽容“不宽容”? 本期推荐 杨照主讲 《10堂公民课:关于公共生活的大问题》 本期摘录 我们经常忘掉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是需要有基本的礼貌。哈贝马斯讲到的那个公共空间的诞生,在咖啡馆里,在酒吧里,那是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空间。在那个空间当中,即使你喝酒喝到了一个程度,你要讨论政治,你要讨论谁好谁坏,你要讨论这个社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还是有基本的礼貌。当有人没有这样的礼貌,在那个气氛当中它就会被制止,这是最关键的一件事情。 / 什么叫做“在网络上面发表意见”?最简单的一件事情,他就老是觉得别人不会抓到他,或者是他对这些人在这个情境下没有这种礼貌的责任。 没有礼貌这件事,在我们的生活里,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特权。太多的人今天在网络上面发言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反应其实是内在直觉,没有通过(现实公共空间的礼貌的)自觉,但这就是一种堕落,许多在网络上的发言,其实就是在利用可以没礼貌的特权,在享受这份权力。 / 什么叫做真正沟通?你知道你听了别人在讲什么,你是因为别人说了什么,你了解他说了什么,所以你表达你自己意见,但在网络上,为什么我说“没礼貌”是一种权力的表现?它是一种特权,他就是要告诉你说,我可以骂你,我可以反对你,我甚至不用管你到底讲了什么。 / 当我们要沟通,我要能够表达我个人意见,但我先得要有一个主体,这个主体能够做判断,判断了之后你还要能够形成我的判断的根据,我才能够发表意见,这才叫做意见。 但是今天我们真的有太多人,事实上失去了这个能力,因为在各种不同的信息一直不断地冲刷下,我们就养成习惯——我们不需要完整地讲一段话。当你太久都没有完整地讲一段话,你就失去了这个能力。 / 当你没有一直不断在思考“我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我如何告诉我自己我做的是什么样决定,如何告诉别人、如何说服别人说我做的决定是对的……”长久以来大家没有这样的习惯,没有这样一个在做独立判断、独立说明的一个主体,你就没有办法形成意见。 偏偏那样的一种权利的诱惑,我在这里可以说话,你不能阻止我说话,而且我说话还可以借由——不管是借由你们的平台,借由你们的流量,我可以让人家听到我说话,我要享受我的这样的权利。 最后你只能片片段段、零零碎碎、东一嘴西一嘴,最后哪怕说了一万句批评的话,也没法形成一个真诚的意见。 / 在任何的情况下,我们都不可能把这种“主人的权利”给压抑到这种地步,也不可能把客人的自由无限上纲到那种地步,那会是非常恐怖的一个环境。 你们真的一定要去在意的是,那些你们没有自由选择可以离开、却强迫你们非得要怎么做不可的这种规定规范。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 这里关键的一件事情是,它有没有形成任何意义下的一种垄断性?垄断性就表示说,你用这种方法管我,或者用这种方法来定你的规则,我没别的地方可以去。 / 政治正确,有一部分就是把这些东西一直无限上纲,到后来其实你就没有那个同理心。 你会觉得这个政治正确已经到了六亲不认(的程度),我们能够“正确”到六亲不认吗? 这又回来,我真的还是告诉大家说,为什么我会一再地讲孔子,一再地讲儒家。因为儒家有很多时候就是一直不断在提醒我们,你不能把不同规模、不同尺度的道德行为放在一起,一视同仁。 如果你把同理心、把(亲亲)差等对待这些东西都拿掉了,你就设定这么几个硬邦邦的(规定),它的界限这样划、定义就是这样。那说老实话,那样的一种道德行为方式,很难不出现恐怖的悲剧性的结果。 / 我们可以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可以让自己过得尽可能自在。但是仍然有最基本的、我认为的、道德的守则是,对于陌生的、你不认识的人,我们没有资格、没有权利故意地去伤害别人。 / 日常生活的细节不可能用基本的共同规范来规定,这只能靠同理心。这只能靠我们大家尽可能地不要制造别人的困扰,帮别人多解决一点点的问题。 本期嘉宾 | 杨照,作家、评论家,看理想长期节目主讲人 本期采访、制作 | dy

77分钟
8k+
4个月前

11. 技术进步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更脆弱了吗?

本期导引 最近的我,又又又开始戒手机了。对于技术给人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已经毋庸赘言,然而,一种和技术进步相反的体感也越来越明显——我们的生活好像越来越脆弱了。例如手机没电,分分钟就可以让一个人陷入极度焦虑。 为什么技术没有带来美好生活,反而让我们越来越失控、沉迷呢?是技术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出了问题? 这期,看理想的节目主讲人李子,邀请到技术哲学家王小伟老师,从沉浸式的游戏开始聊起,聊真实与虚拟体验的差别,聊技术带来的好处和坏处的不均衡分布,还有包括当代人的电量焦虑、无聊焦虑等等。 在虚拟游戏里搬一块石头,和真实世界搬一块石头究竟有什么差别? 今天,我们已经走进了那个“良夜”,但是时候点盏灯,看看周围了。 (王小伟、李子对谈开始) 05:19 各自最近的娱乐活动是什么?短视频、维基百科、攀岩、淘宝? 11:01 电子娱乐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和实际体验具体差异在哪儿?什么是“发展的经验”? 25:08 电子娱乐的问题,在于它让我们太舒适了? 30:50 对处处受限的社会层级来说,劝导“离开电子娱乐”是不是一种傲慢? 42:15 该用什么丈量我们生活的好坏?便利、效率、还是体感? 48:28 技术与虚无:技术如何改变我们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本期推荐 王小伟 著《日常的深处》 李子 主讲节目《失控年代的生活重建法:技术与人30讲》 本期摘录 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很多经验,是一个发展的经验(developed experience)。发展的经验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叫undergoing,就是承受,另外一个它是一个积极地做,就是actively doing something。 比方说我去搬一个石头。搬石头,我就去上手,那个石头的重量就直接和我的身体进行交互。而我在网上去搬一个石头,那个石头的重量是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和我的身体进行交互的。感觉到那个石头很重,我可能就会去设想一个更加有效的工具,或者是设想一个更加省力的方案,不断地在搬石头、调整工具、搬石头、调整工具的过程当中,来形成一个真实的发展的经验。把那个石头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时候,我感觉到有一种成就感和意义感。 石头的物质性(materiality)是它必须经验的构成部分,但是网络上所有的都是digital objects(数字物品),它没有那个materiality,它没有那个物质性,那个维度就丢失了。 / 我们其实不是爱刷手机,而是我们只能刷手机。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机会真的走到户外去做很多涉身性的活动,那是一个很奢侈的事,哪怕打个球也需要有个场地是吧?户外也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周遭的环境。 / 我们当下社会的不管是电子娱乐,还是说垃圾食品,还是说各种各样的东西,它都把舒适和愉悦好像是摆在了最高的一个位置。它需要用一切的手段去拿走人们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比如说我要躺在沙发上,那我就要躺在那儿,然后我所有智能的设备都是要方便,我要吃的东西都是让我觉得好吃,让我觉得爽;要玩的游戏,包括电子娱乐,都是要“无缝”,要非常地顺滑;包括现在推荐算法,也是送到我眼前,猜中我的想法,让我不断地去看下去。 /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一个阻力的存在,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有的人来说,ta的生活当中阻力太大了,对于有一些社会层级的人来说,ta需要一些无阻力的方式,让ta感觉到稍微好一些。当我们在说电子游戏它有多么的有害,或者是电子娱乐它从长期来看,可能是和我们人的本能是相反的,但是我作为一个受社会学训练的人,又会不断地去把这个阻力放到社会学的概念当中去理解。 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上面来讲,当然会觉得好像这个是更健康,那个是不健康。但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可能还是要去思考,如何给这些人,如何给我们所有的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境遇里面的人,去提供和电子娱乐相反的一个助力。 / 当下这种技术趋势,它是加剧了这种负循环。比如说我处在一个高压的环境、疲累的环境,我会非常轻易地去使用电子娱乐,去纾解我当下的困境。但是使用电子娱乐,它越来越强调个人的沉浸感和满足感,它会切断我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或者是说它去把我给孤立起来,把我的精力继续给抽走,让我更加地疲劳,从各种各样的角度上面来讲,它没有在帮我重塑精力,它会让我变得更差,让我在社会的结构里面进一步地沉沦,它有一个负反馈。 但是有没有可能去建立一个正反馈?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个小小的空间的改变,比如说城市规划,去优化一个角落?这个角落优化了之后,人就会来。人来了之后,有了人流量,我就有了一个商业的活力,商业的活力又会进一步地去提供、去优化这个城市空间的资源。 / 电子娱乐确实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快乐,这个无可否认,而且有非常多优秀的作品,就像我们喜欢汽车一样。但是从社会的层面上面来看,我们需要一个平衡的角力,让人们去享受电子娱乐的同时,也在现实生活当中能够有空间或者有机会去充实我们自己的身体。 而且很多时候不是要有一个目的,过程也很重要。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真的要练出六块腹肌吗?不是这样的。是我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在这个环境当中获取的体验,对于我来说是更加珍贵的。 / 世界在变化,然而我的视角不是说我要一定要前进或者一定要后退,而是我作为一个人,我的精神、我的身体、我的肉体,它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子的状态当中?然后这个状态对于我来说到底好不好? 所以核心问题还是"用身体来丈量我们的生活"。过去/传统是我们曾经拥有的,我们不应该完全把它丢弃掉,它们起码可以提供一些要素,让我们来审查当下的技术生活。 / 做题是一个优绩主义的追求。我们从小做题做到大,它形塑了很多人对于“成就”的一个叙事。我为什么要追求它?因为我在做题,做题带给我了快感,带给我了成就?它可能不是内生的,可能也是外部带来的反馈,我做好了题,我得到了分数。它从一些很隐蔽或者是看不见的地方,去形塑了我对于这个世界的体验。 / 这种工具理性构筑起来的信仰,或者是说一种依靠,它也是很脆弱的。世界产生变化,比如说突然来一个金融危机或者是失业潮,然后你的优绩主义的追求就从中斩断,其他的都不重要。你构筑起来的这个东西是依靠于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产生的,但是当这个社会评价体系,或者是提供评价的一个机器,它出现问题的时候,你也就失去了依靠,然后崩溃,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者是生理方面的问题,都会有。 / 电子娱乐,它也是一个工具理性的体现,它就是要最大化你的时间、最大化你的沉浸(感),然后去实现盈利,实现消费。 / 人的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比起我们父母、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它是非常地缺乏的。我们可能最擅长的是滑动自己的大拇指。 / 在美国,大家对于隐私还是有一定看重,会有足够多的人去质疑它,真的一定要使用这个东西吗?我能不能用别的东西去代替?包括很多不用现金的人。如果一个地方不收现金了,那是个问题,它会流失顾客。我不去了,你不收现金,我就不去了。很多人就会有这样的一个固执,或者是从过去带过来的这么样子一个习惯,它依然还是强大的。 / 技术的发展,它的好处不是均匀分配给所有人的。有的人会得到非常多,有些人会丧失地特别多。但是在全民的想象当中,当有一个技术出现的时候,比如像Elon Musk(的)技术出现的时候,仿佛每个人都在鼓掌。这个其实是个幻觉,因为有的人应该鼓掌,有的人应该疑虑才对。 本期嘉宾 王小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李子,哥伦比亚大学科技社会学博士 本期制作 对谈音频编辑 | ZY 串讲 | dy

81分钟
4k+
5个月前

10. 精神偶像退场、公共环境戾气蔓延,我们该如何自处?

本期导引 在过去的10月,文化界的两位前辈痖弦、聂华苓接连去世,众多媒体与学者发文悼念,我们也好像看到一个精神偶像的时代正在实质性地逝去。 与此同时,公共环境的戾气蔓延,也从线上到了线下。 这两者之间有什么隐秘的关联吗?那在这样一个时期回溯历史,是埋首故纸堆、还是从中寻找一种力量呢? 面对关于网络空间的劣质化、戾气化,我们应该“活得皮糙肉厚一点”吗? 这些问题,我们问了问刘擎和唐小兵老师的意见。 (提问唐小兵) 04:52 聂华苓是谁?她身上比较打动您的地方是什么? 10:16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精神生活确实是一个“去偶像化”的状态吗?今天大部分被追捧的偶像和曾经的那些精神偶像们有什么区别? 13:45 为什么今天会出现这样一种真正的偶像或导师、引导者缺失的情况? 20:27 中国社会其实存在着一种“反精英”的传统,随着技术、媒介、观念的变化,我们还需要一位精神偶像的存在吗? 22:19 网络的开放,反而让人们更封闭和保守?精英文化的式微,和公共环境的暴力频发有何关联? (提问刘擎、唐小兵) 28:39 当公共事件发生,为什么我们再难看到理性、全面的探讨?是公共话语出了问题,还是现实生活出了问题? 36:24 在这个年代,“皮糙肉厚”才能活得下去吗?如何找到个人生命的韧性? 本期引用 《问答:聂华苓和殷海光:今天的我们,还需要一位思想上的“导师”吗?》 《刘擎×唐小兵:情绪时代,公共对话何以可能?》 本期推荐 唐小兵主讲节目《回忆录里的20世纪中国》 本期摘录 你以为你在互联网平台上是在一个旷野,其实只是一个轨道,因为它是个局域网,它是双重意义上的局域网,即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网,同时它又是背后有平台计算,给你精准投喂、派送的东西,所以你感觉每天在下海,在互联网的海洋遨游,其实你是在鱼缸里游泳。 / 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启蒙是帮助受教育者、受启蒙者,发展出他自己的一个独立思考的独立人格,独立判断,最后要吾爱吾师、吾爱偶像,但吾更爱真理。 /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像“执拗低音”一样,短暂过程中可能会失声,可能会被边缘化,可能被软埋,但是只要历史给予它一定的时机、恰当的时机,重新会破土而出。可能时代环境会变化,社会潮流、流行文化会变化,政治环境会变化,出版环境会变化,但是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它是会突破时空对它的限制的。 / 是公共话语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现实生活出了问题?这两者是相互塑造的,你如果越是忍受那样一种非常赤裸裸的权力逻辑的生活,你越会倾向于阴谋论,越会倾向于那样一种弱肉强食的逻辑,而同时你宣扬这种话语的时候会反过来再加固那样一种逻辑,这样就把生活给封闭死了,所以要撬开这样一个恶性的循环是非常难的事情。 / 我认为最好的状态是你既敏感又强健。你不能以牺牲敏感性、以对世界、对精神生活和对艺术品的冷漠来维持自己的那个安定,你必须是——由于你有力量,你才能够面对最敏感的体验,无论是愉悦的还是让你不舒服的,甚至是苦难的,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 王鼎钧先生讲过一句话,“时代就像筛子,筛得每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碎琉璃》),就你看你怎么样去面对这个时代,怎么样去找到自己的一个空间,一个位置。 本期嘉宾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唐小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期制作 采访 | 小马、dy、jiarui 引用音频编辑 | 小马 串讲 | dy

48分钟
39k+
5个月前

8. 沙白赴瑞士"安乐死"为何引发争议?如何看待生命的尊严与质量?

本期导引 近期,一位患红斑狼疮的女士(沙白)赴瑞士“安乐死”,在生命最后阶段发不了一系列视频,引发了网络上持续的争议。 我的态度有些矛盾,一方面认为许多人并没有足够尊重她人的选择,另一方面也的确不认可她展现出来的部分价值观,以及也的确担心很多人担心的、她的视频引起的负面影响。由此,我梳理了部分具有争议的部分,以及看理想的节目内容中可供参考理解的思路,并邀请了人类学者袁长庚老师,回答了那些许多人关切却难找到答案的问题。 但生命的问题从来复杂,这里也没有答案,只有一些思路,仅供参考。 03:13 为什么我反对对沙白的批判 04:40 景军:什么是“相对剥夺”?“苦”为什么不可比较?(引自看理想《谈病说痛:当代医疗生态的反思与追问》) 10:15 为什么总有人“不遵医嘱”? 12:17 如何面对不同的观念?甚至是你认为“错误的观念”? 17:50 安乐死与“协助自杀”是怎么回事 20:00 袁长庚回答:沙白这种对生命态度的想法,会产生负面的连锁效应和模仿吗? 21:29 我们可以对生命做主流意义上的“消极选择”吗?如何才能让人看到“生”的价值? 22:40 妈妈曾说,她老了要安乐死,不要给人添麻烦,这是一种恐弱的心态吗?恐惧丑、恐惧老、恐惧失能,这些心态都很普遍,而且和面子、尊严非常相关,那什么是人的尊严呢?人的尊严建立在什么之上? 25:28 “活着就是要享受,不然不如不活”,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吗?问题在哪里? 29:16 和传统社会相比,我们现在很需要一些事情“感受到自己活着”,这是一种存在主义焦虑吗? 31:12 在“痛苦的生”与“决绝的死”之间,我们可以期待更广阔的空间与选择 本期引用/推荐 景军《自杀是因为我们太软弱了吗?自杀问题与现代医学的社会学反思》 王兴《现代医学:看病,还是看人?》 成庆×袁长庚:我们为何无法好好谈死亡 袁长庚《倒霉人生生活指南》 引用音频(景军部分) 编辑 | 小蝉、LinQ 本期串讲、制作 | dy

35分钟
4k+
5个月前

7. 如何理解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对经济学有什么误解?

本期导引 今天水一期,搬运梁捷老师对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解读。 从2019年起,无论当时是否有节目在更新,梁老师每年都会解读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也算是一个“看理想时刻”了,现在每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出来,就会有听众来留言,蹲梁捷老师的解读。 之所以分享这期,不仅是因为诺贝尔奖备受关注,也因为其实不少人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吃瓜”或不解的状况,其实反映了经济学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影响。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励的是对“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繁荣”的研究,听起来也不是“那么经济学”。 但梁捷老师说,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应该与人有关,与人的终极福祉有关。从这个角度理解,每年的获奖者的研究,也就不奇怪了。 而从诺奖开始入门,真正认识经济学,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路径。 06:17 毁誉参半的经济学家,竟然还有表情包? 11:15 从历史与制度视角出发,认识贫富国家经济表现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 19:03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与包容性增长、攫取性增长 25:54 综合归纳、评价阿西莫格鲁等人的研究风格和基本立场 本期主要材料 梁捷: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解读 本期推荐 梁捷主讲《生娃·养老·打工人: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延伸 | 梁捷解读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9年:解决贫困问题的实验性做法 2020年:拍卖理论 2021年:因果识别 2022年:对银行与金融危机的研究 2023年:对女性劳动力市场的研究 本期串讲、制作 | dy 引用音频 编辑 | 夏夏

33分钟
3k+
6个月前

5. 如何面对年轻朋友的离去?我们对生命的交代是什么?| 提问成庆

本期导引 本期是内容是提问看理想《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的主讲人成庆老师,关于我最近关于生命意义的困惑。 上个周末,我得知一名前同事编辑苏本因病去世的消息。没过几天,又看到成庆老师分享, “一个月内五名中青年学者因病逝世”的消息。 最近一段时间,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被告知生命只剩很短的时间,那我会做些什么? 当然还有一连串的问题—— 如果发现,我不知道要做什么,是不是很可悲? 为什么人们常会用一个“职业”来定义一个人,或用ta的“成就”“成果”来记得、评价ta? 我们追求的意义,是不是一种自我安慰? 佛教常讲空,讲镜花水月,但每当这种时刻想起来,就觉得一切都没有必要了,很容易陷入虚无。 人是来这个世间受苦的吗? 喜、忧是我感觉自己活着的证明,但为什么佛学好像要总达到一种“不悲不喜”的状态,那活着还有什么趣味呢? 如何在接受无常的同时,同时保有对生命的热情呢? 佛学是让人追求一种平静、警惕所有“过量”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吗?还是说,把握一个度呢? 于是,我拨通了成庆老师的电话。 嘉宾介绍 成庆,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及明清禅宗史。近年来较为关注佛教现代化转型问题以及佛学通识教育与禅宗艺术的公众普及与推广。 本期延伸 赵朴初八句偈语:“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魂兮无我,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苏本编辑、策划的图书(豆瓣列表) 本期推荐 成庆 主讲《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 提问、制作 | dy

75分钟
2k+
7个月前

4. 悟空是悲情英雄吗?游戏是对现实的补偿或逃避吗?| 专访刘梦霏(下)

本期导引 本期是专访刘梦霏老师的下期。这一期和上一期相比,我们聊了更多游戏和人的关系。 非常开心,梦霏老师说,她很喜欢我的这几个问题。也太巧了,因为我也超级喜欢梦霏老师的回答。该怎么形容呢,犀利与温柔并存。 总之,非常推荐大家完整听完这期。 03:51 中国式家长和游戏的关系是否有缓和 10:27马克思和席勒都赞美的“游戏”,和我们今天理解的游戏有何不同 13:20好游戏坏游戏:快餐可以吃,但也多吃点好的 16:26 游戏是劳动,人是游戏的动物 24:40游戏的开发,忽视了女性和其他群体吗,现状有改善吗30:19 乙女游戏,是不是加深了对女性玩家的偏见 40:26 悟空、哪吒、杨戬:中国人是偏爱悲情英雄吗 46:44 游戏,是对现实的逃避或补偿吗 57:29 结尾絮叨 谢谢梦霏老师非常真挚的回答,我想,我们从她的身上也能感受到游戏带给人的正向的能量与行动。 我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由一款游戏爆火引发的问题,会引来这么多泪点。 现实生活其实也是一场大游戏,有规则、有剧情,有奖励,有惩罚。有时很努力也未必得到奖励,有时突然天降惊喜,有时柳暗花明又一村。只不过,这场游戏里没有npc,我们也只有只此一遍的人生。 嘉宾介绍 刘梦霏,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教师、硕士生导师,游戏档案馆馆长。游戏研究学者,游戏化设计师,主要以历史的视角研究游戏的本质与社会影响。 本期延伸 《桂花落》海报 《桂花落》 中国独立游戏,听障和老年群体是游戏的两个主题。在游戏中你将扮演一名听障老人,在离开家乡之前和老朋友们一一告别。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游戏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听障人士以及老年群体。在当代互联网社会中,他们的话语权是缺失的。许多老年人不善于使用手机,无法在互联网上为自己发声,但他们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会是未来的我们。 乙女游戏 全称为“乙女向游戏”,是一种以年轻女性为主角的恋爱模拟游戏,主要特点是围绕女主角展开,设置了多个男主角的角色,玩家通过与这些角色的互动来推进剧情和建立关系。这类游戏的核心魅力在于提供沉浸式的情感体验,让玩家体验不同角色之间的深情告白和互动。乙游的玩法通常包括角色互动、剧情选择和角色养成等元素,玩家的选择会影响游戏的走向和结局。 在中国,乙游市场推出了如《恋与制作人》、《未定事件簿》、《时空中的绘旅人》、《光与夜之恋》等作品。 澎湃新闻:为乙游氪金70万的女孩,得到了什么 《集合啦!动物森友会》 任天堂企划制作本部开发并由任天堂发售的模拟经营游戏,玩家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在系统随机给出的几个地图中选择一个做为自己的居住地。玩家可以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做任何想要做的事,例如种植花朵、挖掘化石、钓鱼、捉昆虫等。不同的是,游戏新引入了DIY系统,玩家可以用岛上的各种材料制造道具或家具。 《大航海时代》 是以 16 世纪欧洲《大航海时代》为舞台的线上模拟海洋冒险游戏。玩家在游戏中是在大航海时代生活的人们,驾船展开世界之旅。在世界中的海洋中航行,以世纪大发现为目标,赚取金钱。作出自信的作品,努力从事航海的事业、过著捕鱼的生活、然后享受着人与人的邂逅。一切都是玩家的自由。 ACG Animation(动画)、Comics(漫画)与Games(游戏)的首字母缩写。由于早期ACG作品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平面视觉,所以在汉语中,常常被动漫爱好者戏称作“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 AVG 指冒险游戏(Adventure Game),是电子游戏中的一种,集中于探索未知、解决谜题等情节化和探索性的互动,强调故事线索的发掘,主要考验玩家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冒险游戏有时候很象角色扮演游戏(Role-Playing Game),但与角色扮演游戏不同的是,冒险游戏的特色是故事情节往往是以完成一个任务或解开某些迷题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刻意强调谜题的重要性。 IGN IGN(Imagine Games Network)是一家多媒体和评论网站,主要对象为电子游戏,现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游戏娱乐媒体。母公司是 IGN Entertainment(GameSpy、Rotten Tomatoes、AskMen持有者)。 《战网魔》 新闻记者刘明银的报告文学及电视专题片,是CCTV网瘾专题纪录片。刘明银于2006年始,写作并出版了25万字的《战网魔》一书,拍摄并在央视第一线栏目播放了电视专题片5集《战网瘾》和7集《战网魔》。 由于其内容在对不良网络游戏的抨击时出现歪曲和污蔑,该节目不顾事实,如诬蔑《魔兽世界》里可以随意杀人,偷盗, 甚至将一段《流星蝴蝶剑》的片段当做《魔兽世界》的视频,且多次深入采访杨永信,从而引发了相关的声讨和质疑。 其他提及游戏 《风之旅人》(制作人/Thatgamecompany 发行/索尼) 《脑白金》(开发、发行/任天堂) 《节奏天国》(开发、发行/任天堂) 《恋与制作人》(开发/芜湖叠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王者荣耀》(开发/天美工作室群 发行/腾讯游戏) 《文明》(制作人/ 席德·梅尔 发行/Microprose、2K Games) 本期推荐 刘梦霏 主讲《游戏与人:我们为什么需要游戏》 本期采访、制作|dy

61分钟
1k+
7个月前

3. "黑悟空"爆火,中国游戏得到"正名"了吗?| 专访刘梦霏(上)

本期导引 那今天这期节目也比较特殊,算是看理想时刻第一次作为一个独立的播客邀请主讲人来回应听众关心的话题,当然,也是我自己关心的话题,那就是国产游戏《黑悟空》的爆火。 无论围绕《黑悟空》的周边讨论有多少,我也依然觉得,它本质上还是一个游戏的火爆。 但4年的投入和巨大的资金投入,也让我产生一个疑问——这个产品模式是可复制的吗?加上第一期看理想时刻更新后,出现了第一位点单的听众,点明刘梦霏老师来聊这个话题,于是我就整理了7个问题,从各个角度提问了刘梦霏老师。 03:14 什么是作品游戏和消费游戏 06:04 《黑神话·悟空》的成功,是特例吗 10:13 《黑神话·悟空》的爆火,是因为情怀和民族感情吗 15:45 中国人游戏素养提高了吗,中国的玩家群体只占总人口的1%吗 21:41 《黑神话·悟空》的产业运作与行业贡献是什么 23:29 中国的作品游戏历史,从《神鹰突击队》开始 28:32 中国游戏的盈利数值高,但不够健康 31:41 为什么游戏是重要的价值观媒介 下半期,我们还将继续就一些争议话题,例如 中国家长与游戏的矛盾、女性玩家问题,还有好游戏、坏游戏的判断标准继续来聊。 嘉宾介绍 刘梦霏,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教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清华游戏博士论文获奖者、优秀博士毕业生。英国杜伦大学访问学者。游戏研究学者,游戏化设计师,主要以历史的视角研究游戏的本质与社会影响。 本期推荐 刘梦霏 主讲《游戏与人:我们为什么需要游戏》 本期采访、制作|dy

39分钟
1k+
7个月前

2. 飞机上给女童"立规矩"事件,为什么让我们如此不适?

本期导引 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和探讨的内容,是关于最近吉祥航空上,两位女性把一位1岁多的女童带到卫生间“立规矩” 的事件,孩子不停止哭闹就不让她出来。 这次的事件,引发了很多的讨论和愤怒,特别是对于这么小的孩子。但近年来,我们总是能看到关于熊孩子的讨论,大一点的孩子就可以了吗?有的家长不负责,有的家长管不住,旁观者可以帮忙或代劳吗?在公共空间,我们到底该怎么对待孩子呢?以及,为什么我们比原来越来越不能忍受孩子的哭闹?我们,对别人的小孩也有忍受义务吗?当然,能忍不能忍的,对强者的忍受其实是一直存在的… 本期“看理想时刻”,紧急找来了看理想儿童心理学节目的主讲人李萱老师,加更了一期番外。 节目里引用了部分番外内容,也分享了我个人从这次事件出发的反思,以及在其他节目中听到的内容启发与思考。 00:23 本期正文引言 02:40 李萱老师分享,儿童为什么这么容易哭闹 07:57 孩子闹腾,是因为家长不作为吗 10:47 当下的厌童情绪为什么越来越强 15:59 隔离是避免冲突的出路吗,儿童的权利如何维护 22:20 dy的延伸分享:公共空间、社会问题,不能推到个人身上解决 25:34 为什么我们的同理心越来越少,童年带给人什么 30:44 “我”的黑暗往事,如何对待弱者反映着我们的道德水准 威吓加限制自由,这和许多权力运作手段不无二致,但很多时候,只要是出于一个看上去合理的理由,比如为了更安静的公共空间,很多人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施害者。 真正的人性善,只有在它的承受者毫无力量的情况下,才能纯粹而且自由地展现出来,人类的真正道德考验,就在你怎么对待这些命运完全由人类来摆布的生命——动物。(米兰·昆德拉) 我有时会想,一个厌童的世界,会不会是厌错了对象?童年很神奇,是一个你走过了,但却好像无法再理解、共情的时期。但我们作为成人,很多问题却都从童年而来。 我们是怎样的大人,我们如何对待儿童,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可以拥有怎样的未来。 本期主要材料 《番外:公共空间里遇到儿童哭闹怎么办》 延伸推荐 李萱 主讲《童年启示录:儿童青少年发展30讲》 杨照 主讲《人心之谜: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思想宇宙》 钱永祥 主讲《人性之镜:动物伦理14讲》 景军 主讲《谈病说痛:当代医疗生态的反思与追问》 Vistopia 录音室《06. 与周雯静、景军:用300个节育环,记录下女性的血与泪》 本期串讲、制作 | dy 引用音频 编辑 | 夏夏

38分钟
1k+
7个月前

1. 为什么谷爱凌的国籍如此重要?爱国情怀是"自古以来"的吗?

Hi,你好呀。我是看理想的编辑dy,很高兴和你在“看理想时刻”相遇。 这档播客原本名为“与时代周旋的人”,是2023年,看理想app5周年的纪念播客,我们邀请了王缉思、杨照、成庆、段志强、阿詹阿庞等很多看理想app的主讲人,分享自己个人经历或是“至暗时刻”的理解。 这些年社会与环境的变动,大家有所共睹,也共同经历,于是,今天我来轻轻重启这样一个“5周年限定版”播客,带着一大帮后援团——也就是看理想的主讲人、编辑们,在这里,继续和大家用声音相见。 和以前不一样的是,之后我们会超出“至暗时刻”或者“与时代周旋”的话题,聚焦大家当下关注的问题或话题,分享看理想主讲人的观点,可能是来自看理想自有付费节目的内容摘编,当然,我们也会根据当下的情况,邀约老师来回答听众们感兴趣的话题。 也欢迎你在评论区“点单”。 希望每期“看理想时刻”都可以是成为一扇任意门。或许推开了某扇门,那里刚好安放着你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本期导引 最近谷爱凌反击黑子的争议事件,又引起了一波很热烈的网络讨论与对抗,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关于——为什么有人这么在意谷爱凌的国籍问题,有人不在意,运动员和国家到底应该是个什么关系,还是有很多缠绕难理清的地方。 本期“看理想时刻”,分享张新刚老师的节目内容,提供一种思考视角。 00:17 《看理想时刻》,重启小说明 01:56 本期正文引言,“谷爱凌反击黑子”事件 03:35 张新刚老师谈谷爱凌国籍讨论 05:16 清朝人爱国吗 07:29 现代人的爱国情怀从何而来 10:11 现代人爱的国,是什么样的国 14:32 最后的絮叨与分享 本期主要材料 《9. 为什么谷爱凌的国籍如此重要?现代人爱国情怀的由来》| 《现代世界500年:第二季》 延伸推荐 《杨照 x jiarui x dy:从文艺、哲学、历史出发,理解巴黎奥运|番外4,看理想直播音频版》 本期串讲、制作 | dy 引用音频 编辑 | hyl、李兔

18分钟
1k+
8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