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频频使用“打工人”自我吐槽,我们在职场中不再仅仅追求物质报酬,积极的情感反馈、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变得同样重要。然而,“996”的紧张节奏、“简单重复劳动”的机械感……24小时“上交身心”的体验,并不一定能换来我们所追求的意义感,甚至可能与之渐行渐远。 “无意义工作”的症结何在?是领导的“锅”,还是时代塑造的困局?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又如何主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本期Talk三联,我们一起聊聊那些职场中“无意义工作”的体验,以及应对之策。不仅是在吐槽中找到共鸣,更是一起勾勒理想的工作、定位更好的自己。 【本期嘉宾】 嘉宾:小红拖拉机,知乎心理学、职场领域答主,科技公司HRD 嘉宾:刘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魏倩,《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主播: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4:57:意义的两方面:个人与社会 10:35:职场新人更能强烈感知无意义工作吗? 16:06:管理技能脱节,无意义感加深 23:04:“24小时在线”背后的控制欲 27:34:996逻辑悖论 31:16:行业黑话:当语言成为产品 37:44:时代变迁中的意义生成 45:08:在工作重塑中找寻价值与意义 52:23:职场困惑之快问快答 【新刊速递】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此话题的报道,可长按图片扫描二维码阅读/收听本期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刚刚揭晓的首届行读图书奖获奖名单中,不乏来自域外的作品。这些远道而来的文字与思想能够走进媒体与读者的视野,离不开译者这个特殊的群体,用语言的魔力,为我们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而当图书翻译的漫漫征途与“业余选手”相遇,在译介工作与他们的学术背景、本职工作之间,有着怎样的张力?把翻译作为副业,是“为爱发电”的最优解吗?那些与“拖稿”苦战的日子,各人又如何摸索自己的独特方式,力求还原作品原貌的同时,保有作为译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本期Talk三联,我们有幸连线了首届行读图书奖名单中三本外文译介作品的译者:《技术大全》译者毛蕊、《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译者陆归野,以及《现代性及其不满》的译者朱陈拓。让我们跟随这场跨越十二个时区的线上对谈,聊聊翻译这件事儿,以及其中的苦辣酸甜。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本期嘉宾】 嘉宾 | 毛蕊,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波兰语专业教师,《技术大全》译者之一 嘉宾 | 陆归野,《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译者 嘉宾 | 朱陈拓,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现代性及其不满》译者,现就职于金融机构 主播 | 普光子,“行读图书奖”项目执行 【时间轴】 08:03 翻译对我而言,是总结性的工作 11:25 本职工作与生活需要之外,翻译是精神满足的来源 16:06 图书翻译的三重身份 20:13 最高级的创造力是不自由的 21:38 参考多语译本:找到灵感还是丢失自己? 26:54 文学翻译,难在哪里? 32:48 翻译不同类型的书,就像锻炼不同的肌肉 37:42 鸟类爱好者vs鸟类恐惧者:译者与译作的碰撞 41:33 身兼译者与读者:悖论下的“为爱发电” 43:48 物质回报与精神需要:寻找译者的理想状态 54:44 行读图书奖,我Pick的那一本 【新刊速递】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行读图书奖的台前幕后,可长按图片扫二维码关注阅读/收听: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小馆虽小,却足够成为店主和顾客安放情感之地。双方在这小小天地中,反而更能深入交流,甚至不知不觉地成为生活中彼此感受、彼此支撑的同行者。对他们而言,在金钱与名声之外,借美食建立的缘分与人情弥足珍贵。也正因此,这里容得下人们鲜明的个性和各样的命运。 经济形势的变化、一地的改造变迁、习以为常的“堂食”成为奢望……种种冲击之下,这些“家底儿”相对薄弱、不能或不愿跟随潮流的小店,呈现出怎样的生存状态?经营者们又如何在商业逻辑与人情味儿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作出选择?本期Talk三联,让我们跟记者一起,去看看街口的那家小馆,如今怎么样了? 【本期嘉宾】 嘉宾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吴淑斌,《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 | 驳静,《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时间轴】 05:25 疫情对餐饮的冲击 09:56 为什么很多小店不送外卖? 16:51 云南菜+北京菜,关于热爱的融合 19:05 像家一样经营小店 25:02 小店是我的城市路标 28:22 小店的温暖,不光来自食物本身 30:38 温州菜与浙江村 36:38 在迪士尼开店?没有必要 37:29 开小店是“见众生”的过程 43:03 明星食客与米其林 51:13 在小店能遇到最生动的人和事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码阅读/收听本期封面故事: 【敲黑板】 下载“三联中读”,搜索《Talk三联》收听本期节目并留言,我们会在评论区抽取优质留言,赠送本期杂志(纸刊)。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以及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本次播客为连线录制,音质可能会有影响,还请大家多多理解~ 1930年2月,中国营造学社在北平正式创立,以全新的方法开启对我国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测绘与保护。从华北到西南,从寺庙石窟到古塔民居,在内忧外患的煎熬与颠沛流离中,营造学社开拓出认知中国古建筑与文明史的道路。 与在华北开展的考察相比,营造学社因抗战爆发而辗转西南的经历并不广为人知。那么在南迁的过程中,他们以怎样的视角重新认识西南?散落山野的古阙、崖墓、民居,为何吸引着这些建筑学者的目光?而时隔八十余年故地重访,又会有哪些不同的观察与体验?本期talk三联,让我们一起跟随记者的讲述,听听重走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的他们,都发现了什么。 【本期嘉宾】 主播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薛芃,《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刘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时间轴】 03:47 由北向南,聚焦营造学社的川康考察 09:06 会师川蜀,不断扩大的考察范围 12:29 从营造者到考察者,从中央到边境的探索之旅 15:07 跨学科、跨领域的桥梁 22:01 昆明与李庄,开发之下古建难存 25:50 寻访崖墓:锲而不舍,得见真容 35:21 两种文化解读:到底是中央还是边陲? 41:53 两种研究系统:如何并峙与共进? 51:48 浓厚的学术氛围,不熄的学术理想 55:23 走向西南,被动时局下的主动选择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码阅读/收听《三联生活周刊》最新一期封面故事: PS: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想了解更多有关的知识,可以下载三联中读APP,收听/阅读相关的数字刊、课程和文章: 数字刊 | 《营造学社:在古建筑里发现中国》 课程 | 《这就是中国古建筑》 课程 | 《访古寻踪》 文章 | 从读懂梁思成开始 文章 | 罗哲文:营造学社最后一位古建专家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三国地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灭蜀之战,勾连起三国六十年的风云变幻。许昌、合肥、汉中、镇江......它们为何能成为三国时期的军事重镇?在这些三国故地,历史真实和民间故事之间又发生了怎样有趣的互动?我们如何在宏大的空间与地理关系之中重新理解三国历史? 本期播客,我们特别邀请到参与《三国地理》封面故事的记者们,谈谈他们在踏访三国故地时的所见所闻,一起思考文本和现实、历史故事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 【本期嘉宾】 嘉宾|耿朔,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中读《给孩子的人文地理课——八条古道游学中国》专栏主讲 嘉宾|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4:43 沧海桑田:书中的现场和现实中的故地之间的落差 08:15 许昌:一座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军事重镇 18:49 汝颍多奇士——曹魏集团的人才大本营 25:55 合肥:在分裂对峙的乱世之中崛起 27:18 冷兵器时代山川地理对军事交通的影响 34:34 从京口到建业:孙吴政权的政治表态 40:14 汉中:外来户刘备如何控制蜀地 43:40 从魏文帝庙到献帝庙:历史和故事之间的奇妙错位 55:45 罗贯中:《三国志》的超级粉丝 57:43 我们在重新理解历史,也在重新建构历史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敲黑板】 如果你对本期内容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码阅读《三国地理》封面故事:
繁复的公式、做不完的习题,读不懂的字符,铺天盖地的焦虑……这大概是不少人对于数学挥之不去的印象。“数学好难啊”是来自青春记忆里的叹息。走出校园,我们就告别数学了吗?学习数学是否真的需要天赋和诀窍?教好数学与学好数学间,需要怎样的沟通桥梁?而当我们尝试越过成见,又该如何理解数学这样一门基础学科? 本期talk三联,让我们一起聊聊数学,发现它与我们生活的联结,看看能不能重新唤起你对于数学的兴趣与勇气。 【本期嘉宾】 嘉宾 | 徐菁菁,《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刘雪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心中有数:生活中的数学思维》作者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2:40 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数学教育? 05:34 那些“学不好”数学的人 09:43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数学 20:26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23:54 如何理解数学的“基础”? 30:23 “功利”的“自会做题” 36:10 好的教育:思维的发展过程 42:12 学好数学一定需要天赋吗? 44:10 建立对于数学的兴趣 55:24 小学老师的关键作用 1:01:20 生活里的数学 1:05:02 天赋、兴趣与未来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以及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相关的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码阅读/收听三联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 【敲黑板】 本月是《三联生活周刊》1200期,Talk三联和读库立体声、忽左忽右、日谈公园、声东击西、跳岛FM、壮游者、知行小酒馆进行了播客大串台,喜欢的可以关注收听哦。 PS:由三联中读制作的另一档日谈类播客“中场时间”,也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播客以及网易云音乐上线了,感兴趣的可以多多关注哟!
在众多科学家、艺术家的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创造力的“神迹”。但科学研究发现,创造力不再是“神域”我们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它的原理。那何为创造?实际上这是一种新的神经的搭建。很多人在写作、表达、思考、行动时体现出的,也无不是在创造的成果。我们的想法、个性和对世界的观感都是神经的连接,创造就是在其中产生的新的、有价值的连接。 在不同领域中发挥创造力的人有何特质和共性?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有哪些路径或方法可循?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跟随袁越科学性的讲述和小老虎的创作经验分享,一同了解创造力的秘密。 【本期嘉宾】 主播|袁越(土摩托),《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小老虎,说唱歌手 【时间轴】 07:50 创造力有哪五个阶段? 09:00 你的创商和智商,哪一个更高一些? 21:27 创造力不是要外找,而是要往里找 25:31 生活的环境越复杂,大脑应该越发达 40:44 脱口秀演员黄西与他精心设计的笨拙 46:10 更多与不同人接触才能释放真正的创造力 52:56 创造力的根基就是每个人的生活、阅历 55:37 为什么那么多不同类型的艺术在纽约产生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和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极端天气、环境污染、生态危机……随着人类活动能力与范围的不断扩张,诸多负面影响接踵而至,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数十年间,人们在努力寻求一种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机制,以获得更为理想的发展空间。而生态修复,或许是改善问题的一种途径。 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态修复”是新鲜而陌生的概念,究竟什么是生态修复?一项具体的生态修复项目是如何开展的?在产业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它可以搭建起怎样的桥梁?与乡村振兴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而社会力量的参与,又可以在其中发挥着哪些作用? 本次我们邀请到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的资深参与者,在“Talk三联”播客节目里一起来聊聊,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那些生态修复项目可以产生怎样的价值?通过具体的案例,分享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本期嘉宾】 嘉宾 | 蒋泽银 ,恒生中国森林保护项目专家顾问,SEE基金会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项目总监 嘉宾 | 王静 ,恒生中国红树林保护项目专家顾问,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总监 嘉宾 | 邢海洋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毕业于北京大学自然地理专业,《最美大运河》《中国西北行》封面主笔 主播 | 黄子懿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3:48 在黄河边上,我们看到的生态变迁 05:04 生物大灭绝: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化 07:57 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有多么重要? 13:17 森林植被的修复,恢复濒危物种的生存家园 17:16 生态破坏程度,该如何被衡量? 28:21 我国西北与华北的生态变化 32:09 观念:培养当地居民环保意识 41:38 合作: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实推力 49:25 生态修复模式推广的可能与困境 52:01 通往“乡村振兴”的道路:生态修复如何推动社会效益? 57:02 收束:漫长的过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以及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民以食为天,吃什么、怎么吃是人们每天需要面对的问题。近日受疫情反复和天气变化影响,国内一些地区出现了抢购米面粮油、多种蔬菜价格上涨的现象。而在菜价波动的背后,有许多重要的农业问题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面临哪些挑战?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又有着何种意义?如果将眼光拓展到世界,人类赖以为生的农业起源于何时?农作物究竟如何改变了世界格局?而在未来农业中,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又将带来怎样的革新?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记者袁越行走各地,做了详细扎实的采访,完成“人类未来,吃什么?全球农业考察记”封面报道(全文见于2019年第41期数字刊)。在本期播客中,袁越和刘石会分别从记者和农业研究者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讨论农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本期嘉宾】 主播|袁越(土摩托),《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刘石,长期研究农业,曾任孟山都高管、杜邦先锋公司中国区总裁、隆平高科总裁、大北农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裁等 【时间轴】 04:31 农业起源于人口暴涨带来的粮食匮乏 05:42 世界政治格局将会因农作物而改变吗? 07:56 人类吃饱饭的历史没那么长 14:00 农业要发展,不能光靠农民的干劲 22:00 东北黑土地已变成黄土地 28:06 中国人最后的粮仓还受得住吗? 31:04 大农业与小农业:高效率VS高附加值 36:06 为什么中国的中央集权制能够维持千年? 40:37 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是未来农业的重头戏 44:09 了解下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方式 50:40 十份植物蛋白才能转化成一份牛肉 55:28 植物肉的未来 57:03 未来的农业,我们该怎么做? 【敲黑板】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此话题的报道,可长按图片扫描二维码阅读/收听本期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国外贸这一“关键性领域”,也发生着诸多变化。每一次有关中国外贸的风吹草动,似乎都会引发广泛的讨论。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关注外贸领域的变化?这一行业的现状又是如何?为了“活下去”,外贸企业都做了哪些尝试?而品牌升级、产业链转移,究竟是疫情冲击的结果,还是大势所趋的必然? 本期Talk三联,让我们跟随三位持续关注外贸领域的记者,听听他们的观察与见闻,了解那些统计数字与新闻资讯背后,真实发生着的努力与挑战。 【本期嘉宾】 嘉宾 | 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张从志,《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 | 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2:46 想象的外贸vs真实的外贸 05:56 封城对外贸的影响大吗? 11:20 沿着中欧班列走,会遇到什么? 18:45 如何搞定班列,这条大规模运输的通道 27:34 关于班列的运输成本,我们来算一笔账 33:11 问题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考量 40:27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大势所趋吗? 50:04 越南or非洲,劳动密集型工厂的理想迁址? 55:37 中国能否成为大型统一市场 01:02:12 进口就是买东西进来?NO!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以及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注】:本期录制时间为2021年11月初,南极季于每年11月中旬开始 在上个世纪,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爵士经历了一场伟大的南极探险,之后斯科特等人也在南极也留下了探险的印记,这块曾经神秘的南极大陆一直不断地吸引探险家、科考人员和旅行者前来。 作为人类家园的最后一块拼图,南极有什么样的风景?对于南极的来访者来说,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南极的旅途中有哪些只有经历过才了解的见闻?为什么南极是大家都应该去看看的地方?我们将在袁越和姚松乔有关南极的讲述中,了解它的气候、“原住民”动物和人文过往。 【本期嘉宾】 主播 | 袁越,《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姚松乔,英国剑桥大学地理系硕士,自然教育机构野声创始人,多次带领到达南北极的探险考察 【时间轴】 04:14 夏天,去南极工作 08:51 南极就像白色沙漠 10:43 让水手闻风丧胆西风带 11:21 旅游中的矛盾:舒适和乐趣不可兼得 14:45 去南极也不一定能见到真的南极大陆? 20:57 在南极见到和人有关的遗迹会有怎样的感受 25:59 斯科特的绅士风度 29:11 20世纪以争第一为目的的“英雄时代” 33:35 南极不是人类征服的地方 39:11 在南极看到地球上人类出现之前的景象 49:50 长城站里的黑板报上都写些什么? 56:50 人类家园的最后一块拼图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当我们看到一枚来自亿万年前的化石,透过古生物学说的指引,我们仿佛能够穿过时空,看到它们原本鲜活的样貌。在二叠纪到三叠纪的漫长时光里,地球经历了大规模的地质变迁,火山喷发,冰川消融,地震海啸……地球上的生灵在剧变中挣扎与适应,那些消逝的身影通过化石留存,得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生物大灭绝究竟是怎样的场景?那些幸存的生物如今身在何方?我们不断讨论的环境问题背后,究竟是地球的常态,还是巨变的先兆?本期播客,让我们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一同理解在千万年时间跨度里所发生的故事。 ※本次播客为连线录制,音质可能会有影响,还请大家多多理解~ 【本期嘉宾】 嘉宾 | 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吴奎,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古生物化石研究中心博士 主播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6:43 生命大爆发之前,地球什么样? 10:05 大灭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13:15 躲过“团灭”,幸存者如何生活? 15:26 化石如何透露死亡信息? 18:07 除了湖北鳄,中生代还有什么? 19:54 三叶虫的兴衰 22:04 大灭绝后的生物大复苏 34:40 “金钉子”的意义 37:42 化石:地球留给我们的推理题 42:15 我们正处在第六次大灭绝进程中吗? 45:34 扛过五次大灭绝的“孤勇者” 47:02 地球的“避难所”在哪里? 53:54 谁会先灭绝?陆地or海洋生物 【相关名词】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目前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从6600万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随着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发生,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 中生代: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地质年代。 古生代:古生代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时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其中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又合称早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湖北鳄:是已灭绝海生爬行动物,生存于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化石发现于中国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以及秭归县茅坪镇。 三叶虫:三叶虫纲的动物通称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经灭绝的一纲。它们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也是在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中消失的重要生物。 牙形石:牙形石又称牙形刺,旧称牙形虫、牙形类、锥齿、锥齿类。是一类早已灭绝的、游泳的、两侧对称的、相对原始的脊椎动物头部的骨骼化石。 菊石:菊石是菊石亚纲物种的通称,是一群具有螺旋形厚重外壳、拥有众多触腕、进行速生速死和大批量繁殖策略的已灭绝头足纲动物,也是中生代最具代表性的海洋软体动物。 海百合:海百合纲是一群始见于奥陶纪的棘皮动物,生活在海中,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