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5 土摩托看天下 | 在北极,体验地球之巅的孤独与自由

如果大家想去地球的“极地”,相比珠穆朗玛峰、南极等地,北极或许是最容易去到的地方。而如果你热爱热闹,北极也许又不适合你,因为在那里人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孤独与自由之感。 很多人喜欢极光,却也有人看腻了极光。为什么在冰岛人们会用灯照来种菜?在美丽的地方会发生怎样危险的故事?“冰山制造厂”、极光研究所分别在哪里?本期播客,我们随记者袁越和摄影师李亚楠的声音,一同走进北极,认识彼处的冰雪与自然。 【本期嘉宾】 主播 | 袁越,《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李亚楠,自由摄影师 【时间轴】 06:05 摄影师的“凡尔赛”:我看烦了极光 07:07 高纬度产生的奇怪现象最吸引人 09:19 去探访一个破产的国家是什么体验 14:12 低纬度地区体会不到的感觉:时间消失了 17:10 飞往北极的机票有多贵 19:40 北极的海盗能靠草活下来 23:30 北极的蚊子多到人一吸气就进嘴 25:52 一个脚印可能一百年才能恢复原样 28:11 现代人离“探险”这个词很远 35:29 漂亮与危险并存 37:25 冰山制造厂——伊鲁丽萨 43:03 坐狗拉雪橇是什么样的感受 47:54 斯瓦尔巴:在极光内部研究极光 56:20 体验地球之巅的孤独与自由 本期播客来自即将推出的全新主题系列播客:“Talk三联·土摩托看天下”。这档节目以《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袁越(土摩托)所做五大封面报道为主题,在声音中带你走进广阔世界。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播客和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6分钟
5k+
2年前

EP24 毕业后不迷茫,有时我们反而会羡慕那些职校学生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如今职校毕业的学生能找到高薪的好工作吗?什么情况下,家长愿意送孩子去读职校而不是普通高中?除了能进入合作的企业工作,职业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什么成长的可能性?这些问题或许都要进入今天真实的职校才能寻找到答案。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进入多所职校进行采访的记者杨璐、驳静和刘畅,为我们带来他们对职校师生和教育模式的深入观察,探讨职业教育在今天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本期嘉宾】 嘉宾 | 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刘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代班 主播 | 驳静,《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时间轴】 03:20 不同年代的职高地位相当不一样 08:12 德国“双元制”究竟是什么? 11:39 职校毕业生工资比白领还要高? 18:10 人手六七个offer 的职校生 24:54 制造业发达地区的职校水平更高 28:47 如何判断一个职校好不好? 32:35 高中就可以参与国内著名导演的电影制作 37:04 职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怎么样? 42:44 采访时会羡慕这些“有人管”的职校生 45:20 无论何时,技术型岗位都是刚需 54:33 追求更高学历是社会发展趋势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9分钟
2k+
2年前

EP23 土摩托看天下 | 观看人类文明的窗口,为什么是印度?

本期播客来自即将推出的全新主题系列播客:“Talk三联·土摩托看天下”。这档节目以《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袁越(土摩托)所做五大封面报道为主题,在声音中带你走进广阔世界。 【内容提要】 提到印度,大家会想到什么?古老、宗教、瑜伽、卫生以及安全问题,这些词汇可能是人们对印度先入为主的印象。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宗教对印度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印度生活时有哪些不曾预料到的经历?为什么说印度是观察人类文明的窗口? 本期播客,袁越和武笑吟将在对话中呈现标签之外的另一种印度。 【本期嘉宾】 主播|土摩托,《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武笑吟,曾在印度留学,视频创作者,现互联网从业者 【时间轴】 07:10 在印度像穿越到古代 12:18 印度骨子里的“我就这样” 18:16 英语在印度的地位就像普通话一样 20:58 好面子——人口密度高的国家的通病 31:10 印度教是印度人生活方式的合集 36:49 印度的南北差异 41:21 瑜伽之城的出逃故事 43:08 披头士被骗到印度参与灵修 49:22 特蕾莎修女与“垂死者修容所” 52:50 猪肉合格印一样的印度健康码 01:04:22 对印度从“先入为主”到“祛魅”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Talk三联”将请来更多记者和他们的朋友,围绕热点、故事和关注的话题,制作主题系列播客。你想听到谁的专属播客,对哪些话题更感兴趣,欢迎在留言中告诉我们。

65分钟
8k+
2年前

EP22 无处遁形:谁在拼凑你的隐私碎片?

平日乘车出行时,车内全程录音和实时定位可能会带给人身一种安全感。但无论是话语还是行踪,它们都是个人隐私的一部分。安全便利与隐私,你会选择哪一种?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处在一种隐私焦虑中,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似乎只能无奈地承认:面对数据泄露,个人所能做的反抗是非常有限的。那么,我们能如何缓解隐私焦虑?当个人无能为力,我们又能寻求什么层面的保护?这一期的播客我们邀请了记者陈璐和张星云一起探讨有关“隐私”的话题。陈璐采访了艺术家邓玉峰和数据安全专家方兴,张星云梳理了“隐私”的概念史。在本期播客中,他们将与大家分享自身遭遇的隐私泄露带来的困扰以及采写过程中的对数据安全的思考。 【本期嘉宾】 嘉宾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 | 胡艺玮,三联中读编辑 【时间轴】 03:48 隐私在当下是一个很难被讨论的问题 08:27 公众人物用一部分隐私俩交换利益? 11:48 记者们会因其稿件被网络暴力 23:10 街拍人像发在社交网络,会侵犯别人的隐私权吗? 34:57 如何躲避被大数据追踪?分享一个失败的例子 39:10 世界上拥有最多摄像头的城市 46:35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不断地复述自己来获得身份认同 48:00 主动泄露自身数据后,反而有种“躺平”式的放心? 52:50 一场街头躲避摄像头的艺术实验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焦虑的因素有很多,隐私泄露、工作内卷,此外,还有容貌焦虑,由三联中读自制的另一档播客《中场时间》最新上线的一期讨论了女孩的容貌焦虑:《谁说女孩想变美,就是容貌焦虑?!》,欢迎关注收听。

54分钟
1k+
2年前

EP21 反内卷、反焦虑,从重建身体开始?

今年是《三联生活周刊》关注年度生活方式的第十年。回看前些年的选题,我们的关注点是最新潮、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关注那些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的新兴事物。而最近几年,我们对生活方式的探寻逐渐内化。在去年频繁出现的“内卷”、“躺平”词语背后,隐藏着哪些时代信息?在如今充满变化的环境下,人们需要如何自处? 这期播客我们邀请了《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杨璐和记者卡生回顾这些年的生活方式变化,和她们聊聊如何逃离倦怠,学会自洽。 【本期嘉宾】 嘉宾|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胡艺玮,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9:28 努力却没有回报,内卷真让人倦怠 13:03 工作内容不能量化是过劳的源头 17:07 灵活就业让“螺丝钉”成为全能的人 21:51 最容易焦虑的人群,你是其中之一吗? 27:13 “鸡娃”是一种价值观 30:32 外部信息过载时,就让大脑安静休息一下 34:48 感到悲观时,不妨去运动 38:20 未来十年,将会迅猛发展的产业是什么? 43:32 工作生活混在一起时,如何做时间管理? 45:59 记者写稿就像坐牢 47:09 职场心理咨询领域待被开发 53:14 培养专注、开放与不设限的大脑,就像艺术家一样 由三联中读制作的另一档播客《中场时间》新上线的一期也讨论的了焦虑的话题,是从保险角度讨论的:《聊聊保险:年轻人买它能缓解焦虑吗?》,本期并不是让大家买保险,而是抛砖引玉,为大家提供一个角度。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6分钟
7k+
2年前

EP19 老了之后怎么办?该想想了

随着上世纪60年代的“婴儿潮”陆续迈入老年,我们不由思考:他们对养老有什么新的需求?我们如何照顾好身边的老人,又如何规划好自己的老年?要考虑到体力脑力上的“用进废退”,要考虑到排解孤独与精神需求……老年人的生活诉求并不只是“活着”,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掌握更舒适的生活状态。 有人65岁瘫痪在床,也有人80岁还能爬长城;有人习惯儿女绕膝享天伦之乐,也有人习惯养老社区里的舒适自在。我们不能“同质化”老年,因此也很难找到一个养老的万能公式。那么除了依靠社会,依靠公共设施,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和保持健康的身体相比,更新观念同样重要。本期播客,让我们一起聊聊,老了之后该怎么办。 【本期嘉宾】 嘉宾 | 徐菁菁,《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主播 | 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2:37 当60年代的“婴儿潮”迈入老年 05:35 我们正在“同质化”老年 09:10 活到老学到老,可能你会更健康 12:43 养老社区里的适老化改造 16:06 几种养老模式,你会选哪个? 19:55 中日养老理念的差异 24:20 为什么要支援老年人自立? 28:19 康复知识的更新,很有必要 30:41 这一代老人,可能不会遭遇数字鸿沟 32:43 孤独,是老年的一大敌人 37:32 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因人而异 40:27 排队、预约,资源紧张的老年康复行业 49:40 养老护理中的大学问 54:34 “9073”,中国未来的养老规划 01:01:31 老年人的消费降级 【相关推荐】 由三联中读自制的另外两档播客也有关于养老的话题,一档是《中场时间》,新一期上线的《困在时间里的照护者:认知症、养老、老龄社会》,另外一档是《苗师傅·天真与经验》,5月13日上线的《医学教授王一方:我们能“活得长,老得慢,死得快”吗?》,这三档播客都可以在三联中读、喜马拉雅、苹果播客听到,欢迎关注收听!

68分钟
3k+
2年前

EP18 不同人格的我们,如何理解MBTI这件事?

小时测心理、看星座,长大测人格、看字母,探寻自我的心理需求一直存在。测一次人格就如同抽一次盲盒,测前满怀期待,测时难以捉摸,测后是否能心满意足?又好像因人而异。而在MBTI成为风靡的社交密码同时,似乎也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不管MBTI的结果是否准确,但确实已经有年轻人将这四个字母写入简历。 人格类型千差万别,那么为何看似效度不高”的MBTI可以使人热衷于此并笃信不疑?或许在充满不确定的当下,找到一种定位彼此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安慰。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四位人格类型各不相同的嘉宾,聊聊在他们的视角中,是如何看待MBTI这件事情的吧~ 【本期嘉宾】 嘉宾 | 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ENFP 嘉宾 | 黄格勉,艺术从业者,MBTI与精神分析爱好者,INFP 嘉宾 | 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INFJ 主播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ENTP 【时间轴】 03:03 究竟什么是MBTI? 08:35 MBTI初体验,有击中你么? 13:10 大火背后,是心理状态在起作用 18:37 测人格就如同抽盲盒 22:19 荣格八维or Big Five? 27:52 如何稳定回答那些“难以捉摸”的问题 32:37 人格测试会有鄙视链吗? 36:51 当MBTI遭遇职场 44:33 你的人格类型,和你自己像吗? 48:56 MBTI,一个绝佳的创造力工具 50:39 大胆猜测,福尔摩斯的人格类型是什么? 53:57 为什么有的人格类型这么稀少? 【相关阅读】 文章 | 《纽约客》:性格测试有什么用? 专题 | 你的人格类型,适合读什么书?

57分钟
3k+
2年前

EP17 开杠、对线、键盘侠:我们为什么总在网上吵起来?

从论坛冲向流量时代,当我们在匿名性的保护下自由发言时,可曾想过如今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贴标签、人肉、私信……似乎只要有讨论的地方,就有无缘由的纷争与网络暴力。我们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才能在网络上行走。 究竟谁是施暴者,他们对陌生人的恨意从何而来?被网暴的人,又该如何停止创伤?公共说理的场域,是否真的消失了?本期播客,让我们一起听听记者们在操作这样一期选题时的幕后故事,聊聊他们所观察到的互联网世界。 ※本期节目采用了线上方式进行录制,音质会有些许影响,还请大家多多理解~ 【本期嘉宾】 嘉宾 | 安妮,《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嘉宾 | 魏倩,《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主播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本期时间轴】 03:33 “百万红砖房事件”的近距离观察 07:42 只要有讨论的地方就有网暴 10:07 成也匿名,败也匿名 14:10 对陌生人的恨意从何而来? 16:17 如何顺着网线,采访一位“施暴者” 20:21 在网上输出暴力的未成年人 26:27 网络,语言暴力的放大镜 30:48 被网暴以后,都发生了什么? 34:11 消失的共情力 37:03 标签可以定位自我,也在滋生对立 43:25 意识到“被网暴”,是停止创伤的开始 46:20 无理由的举报,是借助“威权”来打压弱者 48:32 消失的BBS时代,需要被怀念么? 【相关阅读】 挖啥呢 Vol.2 | 没听这期,就别说你了解盗墓小说! 文章 | 刘学州的想象与死亡,2022年第13期

55分钟
1k+
2年前

EP14 写一篇复杂性科学的稿件,究竟有多“复杂”?

21世纪是进入混沌理论的时代,混沌理论引发的复杂性研究,已然在引领科学研究的大潮。随着时间沉淀,我们甚至可以说万物皆可用复杂理论来解释。那么何谓“混沌”,复杂性又是什么?和我们熟悉的“蝴蝶效应”与“三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你和负责封面报道的记者一起,探讨“混沌”理论的前世今生。撰写一篇关于晦涩科学理论的稿件究竟可以有多复杂?在这期播客里你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本期嘉宾】 嘉宾|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张宇琦,《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主播|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本期时间轴】 05:23 复杂性与混沌,越看越迷茫 08:37 混沌经济学是一种伪科学? 10:53 又虚又实?难以捉摸的城市科学 17:50 无限:数学概念还是物理学概念? 21:35 混沌和描述的现象,其实很多 26:53 混沌现象是一种“弱”混沌? 27:47 复杂系统中,必然会有争论 32:19 “三”很神奇,“三”意味着混沌 34:21 混沌与哲学搭边,意味着混乱和秩序的结合 35:44 相比传统,复杂性科学新在何处? 37:25 封面插画究竟有何深意? 39:30 苗老师倾情荐书 音频中提到的封面插画|复杂性 进入混沌理论的21世纪 【相关延伸】 涌现性:通常是指多个要素组成系统后,出现了系统组成前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涌现是一种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渡,是在微观主体进化的基础上,宏观系统在性能和机构上的突变,在这一过程中从旧质中可以产生新质。 自组装:形容一无序系统在没有外部的干预下,由个别部件间之互动(如吸引和排斥,或自发生成化学键),而组成一个有组织的结构之过程。 自适应:也称为适应控制,是一种对系统参数的变化具有适应能力的控制方法。在一些系统中,系统的参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并可能在系统运行期间发生较大改变。而自适应控制则是通过逐步逼近系统特性来保证跟踪精度。 自我复制:动力系统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出和自身相同的结构。自我复制机制常常不会完美地复制个体,而是通过遗传变异来产生各种差异。这些变异会成为自然选择的基础,其中一些有利于在现有环境下生存的变异会保留下来,而其他的会被淘汰。 规模缩放:可缩放性(Scalability),又译为“可规模性”,形容词是“可规模化”,是指问题规模和处理器数目之间的函数关系。 可缩放性实际上是和并行算法以及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放在一起讨论的。某个算法在某个机器上的可缩放性反映该算法是否能有效利用不断增加的CPU。 拉普拉斯之妖:是由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于1814年提出。此智者知道宇宙中每个原子确切的位置和动量,能够使用牛顿定律来展现宇宙事件的整个过程,包括过去以及未来。 索卡尔事件:又称索卡尔恶作剧(Sokal hoax),发生于1996年,由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Alan Sokal)向后现代主义学者的著名恶作剧。索卡尔向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Social Text)》投了一篇伪科学的文稿,结果成功发表。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家兼活动家简·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的一本书。该书对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政策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政策应为美国大量城市的邻里社区的衰落负责。该书反对当时的现代主义教条,并对美国有机的城市活力提出了独到的赞赏。 【苗老师推荐书目】 《混沌:开创新科学》:作者詹姆斯·格雷克,被视为对现代科技产生文化冲击的互联网先锋。在本书中,作者以科学记者的专业素养,深入浅出地记录了混沌现象的研究历程,写就了一部图文并茂的报告文学。 《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作者张天蓉,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理论物理博士。该书从美妙动人的分形谈到神秘莫测的混沌,探究科学规律的内在之美,发现无序中之有序。 《复杂》:作者梅拉妮·米歇尔,波特兰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蚂蚁在组成群体时为何如此精密?数以亿计的神经元如何产生出意识这样极度复杂的事物?《复杂》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涌现》:作者约翰·霍兰是一位计算机学家,本书也是对涌现现象进行深入探索的第一部著作。在本书中,作者比较了显示涌现现象的不同系统和模型,展现了它们之间共同的规则或规律。 《规模》:作者杰弗里·韦斯特,理论物理学家,复杂性科学研究专家。本书以史蒂芬·霍金的评论“21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开篇,讲述如何以一个全新的复杂性研究视角来观察世界。

42分钟
1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