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49 如何发现世界经济运行的逻辑,以及个体的应对之道?

2022年5月4日,美联储决定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增加0.5%——自2000年起,包括今年3月的一次,美联储的单次加息幅度往往为0.25%。《三联生活周刊》曾在5月推出过《全球经济跌宕》的封面报道,对这次罕见的大幅加息投以关注。如今站在一年终了,我们可以将美联储加息作为视点与窗口,观察这一年世界经济的种种变动与相关问题。 美联储加息直接原因是为了缓解通胀压力,而通货膨胀的原因又是什么?美元升值对其他国家的货币价值和跨国贸易会造成什么影响?货币对于世界和国家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一个数字的浮动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消费?透过经济问题,我们能够切实了解新冠疫情、俄乌战争、能源危机等全球性事件,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变化。 【本期嘉宾】 嘉宾 | 邢海洋,《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3:13 为什么要关注美元升值? 08:58 为什么是美元? 15:32 这一轮通胀,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29:22 美元升值带来怎样的危机与挑战? 40:55 “滞涨”会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主旋律吗? 44:15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 48:45 作为投资者,该怎么办?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3分钟
8k+
2年前

EP48 追寻宇宙的第一束光,是件浪漫的事

尽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看懂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传回的照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并不妨碍我们直观地感受宇宙深处景象的壮美与奇幻。这些影像也在告诉我们:头顶这片已不再清澈的星空之上,还有着太多奥秘,值得探寻。 这些照片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种巨大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又借助网络与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成为一种社会热点话题。而对于精研于此的科学家们而言,向公众呈现绚烂的图像并非重点,这些影像和数据好似一个个宇宙盲盒,他们期待从中发掘出更多宇宙的秘密。 本期Talk三联,我们想聊一聊由望远镜串联起的宇宙探索,以及千百年来人类对于头顶这片星空的无尽想象。我们试图从更远的时空中找到答案,一如从人类最初的神话与传说里,找寻最本能的感知。这样想来,探索宇宙诞生的第一束光,真的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本期嘉宾】 嘉宾 | 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2:33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如此“遥远”的话题? 10:43 望远镜改变了我们认知宇宙的方式 13:14 不同创世神话背后的共同渴望 19:52 非常新的宇宙学,以及需要区分的科学事实与猜想 24:12 宇宙学家的诸多理论假设,都需要望远镜的观测验证 26:03 认知宇宙的直觉体验,与宇宙观的不断重塑 30:38 望远镜的价值,往往在图像之外 40:29 花大力气探测一瞬的光亮,是件悲壮而浪漫的事 45:55 被科学规训过的宇宙想象,以及创世神话中的本能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2分钟
5k+
2年前

EP47 哲学地生活,就是生活的哲学吗?

2019年3月至10月,韩炳哲的9部作品中译本陆续出版,那段时间,他解读海德格尔的论文也在学术媒体上流传。由此,人们正式认识了这位韩裔德国哲学家,也似乎重新认识了哲学。韩炳哲十分擅长提出生动简洁的概念来总结现象,他的文章时髦、接近性强,直白的断言总给读者带来切中要害的畅快感。 不过显然,展现结论不是哲学的任务,抛出问题才是。要想清楚“韩炳哲写的是不是哲学”,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哲学是什么”。从这个角度看,关于哲学的细微思考,本就与生活相伴如影。本期Talk三联,记者们与嘉宾从韩炳哲聊起,探讨了哲学的学科历史、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对追寻自我的引导价值,看哲学为何能够、如何才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本期嘉宾】 嘉宾 | 维舟,书评人、专栏作家 嘉宾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主播 | 刘雨桐,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5:51 为什么韩炳哲这么受欢迎? 12:30 “哲学”一词的来路 18:33 韩炳哲的哲学vs古典学术 23:30 打破框架:以小说为载体的哲学 30:19 以生活经验自然理解深奥的概念 36:24 哲学与心灵鸡汤的区别? 40:36 哲学的普适性 45:58 我们是否丢失了寻找意义的冲动? 50:04 在不确定性中,哲学是一种反思方式 53:17 哲学关心“why”,伦理学关心“how” 56:00 学院派的哲学教育有什么意义? 1:02:30 传播哲学知识的可能性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66分钟
38k+
2年前

EP46 职校+企业,会有哪些可能性?

今年5月1日,已经实行2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行了自1996年颁行以来的首次修订,内容的大幅变革让职业教育再次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对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背后,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与产业结合无比紧密的高职院校,在近年“校企融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浪潮中,无疑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2021年,我们曾以封面报道的形式综合、多元地探讨了职业教育问题。本期中,我们聚焦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学校。它们如何随时代要求调整着与企业共生的姿态,又面对哪些机遇与挑战?职校师生的风貌,是否落于大众的刻板印象?本期节目,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探访位于株洲、南京、长沙、广州的四所高职院校,感受正在发生的变化。 【本期嘉宾】 嘉宾 | 张从志,《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主播 | 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3:04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同” 04:58 为什么选择走进高职学校 06:18 观察点:产业如何与教育互动 12:52 湖南铁道职院的历史与办学方式 19:44 与珠宝行业紧密接合的番职院 27:12 职校年轻人的生活:成绩、实习、严格管理 34:20 “不如学技术”:平和务实的理念 37:32 自我价值感来源:科研活动、优质硬件 39:44 靠近产业=办好职校?当职校扩招遇上产业收缩 48:25 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教育与地区需求的错位 56:19 宝马学院的职业生存与职业发展课程 01:03:58 办学资源紧张:师资缺乏与流失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67分钟
3k+
2年前

EP45 500年前的远航,如何开启全球化进程?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交通无比发达的现代,大到全球化的推进,小到人们的日常出行,却无不受制于疫情;而我们放眼环球、对于无限远方的浪漫想象却从未因此熄灭。正因如此,今天的我们依然愿意再次回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与那个属于全人类的、大航海时代的顶峰。 大航海时代为何始于大陆一隅的伊比利亚?催动航海家们前仆后继,向着无尽大洋扬起风帆的,是堂吉诃德式的单纯冲动,还是有更为现实的考量?麦哲伦的海上冒险,又如何为日后的全球化进程埋下了种子? 本期talk三联,我们请到了著名书评人高林、资深电影人和极限运动爱好者关雅荻,听他们和周刊主笔袁越一起,从今天扬帆入海、环游世界的体验聊起,回望五百年前那个远航开始的时代,致敬无畏的先行者,并思考当下。 欢迎大家与我们分享你的想法与疑问,以及还想知道哪些土摩托环球旅行中的见闻,可以到三联中读APP数字刊频道《Talk三联》本期节目下留言(微信扫下图二维码)在评论中告诉我们。我们会从中抽取三位听众,赠送本期《麦哲伦环球航行500年》纸刊一册。 【本期嘉宾】 嘉宾 | 袁越,《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高林,作家、书评人 嘉宾 | 关雅荻,资深电影人,极限运动爱好者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7:25 为什么要写麦哲伦环球航行? 10:07 大航海时代开启时的16世纪欧洲 14:19 黑死病、地理学与麦哲伦的幕后金主 23:32 海外冒险的机会成本问题 34:07 麦哲伦本人的内在驱动有哪些? 40:25 升帆~降帆~现代帆船航行有多忙活? 48:27 船上的洗漱、如厕与复杂的航海操作 1:00:34 相隔五百年,麦哲伦海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05:15 令人生畏的西风带与合恩角 1:10:22 为什么“一帆风顺”是对海员最好的祝福? 1:12:14 南美洲河口与非洲大陆的“诱惑” 1:16:34 成也独裁,败也独裁 1:20:12 在当时,哥伦布与麦哲伦的发现重要吗? 1:25:11 新大陆与环球航行,究竟带来了什么? 1:28:56 麦哲伦的远航,如何开启全球化? 1:39:11 麦哲伦版的“蝴蝶效应” 1:41:01 建立连结的重要性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108分钟
9k+
2年前

EP44 什么是钓鱼的最佳打开方式?

“钓鱼”离多数人的生活相去较远:垂钓者似乎往往是年长者、男性,大多时候,他们像水面一样平静,与城市繁忙的道路似乎不处于同一世界。古人曾写,“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钓鱼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而是体悟与休闲的方式。 与古代诗人不同,如今的钓者认真对待钓鱼本身,对于深度爱好者和职业者来说,它是重要且稳定的生活组成。钓鱼,拥有贯通古今中外的发展脉络、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成熟的赛事活动。有趣的是,在追求速度效率的现代社会里,钓鱼却是永远无法被加速的活动——等待鱼的到来必然为一个漫长的过程。水域和天气、鱼种的性格、装备的状态,种种要素均会影响钓鱼的结果,人本身在其中的影响显得非常有限。但一切都会在鱼咬钩的刹那变得不同。 本期Talk三联,记者们聊了对路亚钓手的观察与访谈经历,聊到了女性钓手在这个男性主导的场域中的行动,聊到了人与鱼互动时的体验,最终导向的,仍然是钓鱼这一具体的活动,为人的精神思想、生活生命带来的启示。 【本期嘉宾】 嘉宾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8:12 钓者之意不在鱼? 10:49 路亚的前世今生、技术性与“玄学”元素 16:17 飞蝇钓为什么没有路亚火? 19:23 钓鱼也需要想象力 20:27 “太讲究了”——路亚的专业装备 24:14 玩路亚,你甚至可以“坐在水上” 27:56 鱼也有性格:聪明的鳟鱼和呆呆的马口 33:57 如果一群人一起钓鱼会怎样 39:00 钓鱼社群扩张与年轻化 44:15 倾向于“作业式”的海钓 48:13 神圣性与不确定性:为什么钓鱼让人那么痴迷? 50:47 电影《大河恋》中的钓鱼场景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3分钟
3k+
2年前

EP43 都是水果,为什么它们不一样了?

“阳光玫瑰”等一批精品水果爆红网络,高价已经阻挡不了我们对精品水果的青睐。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能接受高昂的价格,对水果品质、风味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水果千千万,为何是它们成了“网红”?原产中国的猕猴桃,名气怎样被新西兰打响?硬籽石榴如何“留洋”一遭,成为国礼回到中国?水果为什么也要“体检”?本期节目,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追溯一颗网红水果的“出道”之路,观察水果生产者如何寻找产量和品质、大众与精品的平衡,满足日新月异的消费市场——毕竟,这些餐桌上的网红脱颖而出的秘密,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唇齿之间。 【本期嘉宾】 嘉宾 | 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吴丽玮,《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 | 吴淑斌,《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时间轴】 01:45 为什么会做网红水果的报道? 06:48 果农们追求的“商品性”究竟是什么? 10:09 精品水果的消费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18:30 被打造出的“猕猴桃网红” 21:50 不同品种的水果,真的能吃出区别吗? 25:55 水果成为“网红”,也是一门玄学 30:26 种植培育离不开的“科技与狠活” 34:34 为什么在“水果之乡”见不到好水果? 39:13 在赚钱这件事上,清醒敏锐的果农们 46:12 “阳光玫瑰”为什么不卖给散户? 52:07 精品水果的高售价,打破的是心理天花板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8分钟
7k+
2年前

EP42 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还要关注诺奖?

※本次播客为连线录制,可能存在音质差异,还请大家多多理解~ 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现象,诺贝尔奖的影响力已经超出其所覆盖的领域本身,年复一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诺贝尔构想的蓝图奠定了这个世界大奖的基本面貌,而陪伴人类走过的一百余年间,它不断记录着我们在诸多领域的发展进程,也成为了一种具有权威性的衡量尺度。 诺贝尔设立大奖的初衷为何?自然科学奖如何做到客观公正,文学奖又何以体现“理想主义”?而在连续多年进行诺奖报道的记者眼中,诺奖和诺奖报道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理解这个世界大奖的同时,也是理解它为我们标定的当下世界。 【本期嘉宾】 嘉宾 | 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主播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4:19 诺奖的由来与评奖标准 08:54 “点击化学”的译法并不准确 11:26 等来的诺奖:从“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 15:35 被诺奖改变的人生 21:02 哪些因素在影响文学奖的评选? 26:06 作家们真的需要诺奖吗? 29:47 为什么获诺奖的书不好看了? 31:52 关于安妮·埃尔诺的故事 42:04 做一名诺奖评委,要做哪些工作? 45:46 连续七年报道诺奖的体验与变化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以长按图片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把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3分钟
4k+
2年前

EP41 在不卖票的火车上,看见怎样的生活?

看似远离我们的货运铁路,其实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便足不出户,我们的餐桌、衣柜,乃至电力的供给,都仰赖这些昼夜不息的交通大动脉,将相隔千里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们紧紧相连。货运铁路的脉搏,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更随时折射着无数人真实的生活景况。 因此,我们从未停止对货运铁路的关注。从2021年记者在深圳对国际海运业风暴的走访,到今年在重庆、霍尔果斯对中欧班列的观察中,无不酝酿着这一期封面报道。看似笨重的货运铁路,实则是如何协调精密运转的系统?其背后是铁路部门、货代与生产企业怎样的多方配合?在疫情时代,面临着内外环境的变化,铁路的角色又有着怎样的变化,与铁路命运相关的你我他,又在如何应对?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登上这趟不卖票的火车,放眼世界的变迁,亦是回头审视自己的生活。 【本期嘉宾】 嘉宾 | 张从志,《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2:56 从关注外贸而开始的铁路之旅 05:49 具体的铁路线是如何选择的? 09:28 “铁路货运”是怎么一回事? 16:00 2万吨重载列车是什么概念? 23:20 跟车大秦线的体验 33:21 被疫情“盘活”的广西铁路 39:28 中越间的铁路上都在运什么? 48:37 货运改革+疫情,哪些改变在发生?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下方图片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4分钟
5k+
2年前

EP40 在“理想书房”里,我们可以看见什么?

※本次播客为连线录制,音质可能会有影响,还请大家多多理解~ 8月29日,“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展,“委怀琴书”“正谊明道”与“结契霜雪”三个展品单元,向观众展示着中国悠久的书房文化。无论身为九五至尊还是白衣书生,身处庄严的宫禁抑或荒凉的山野,中国文人无不在用心构筑着自己的书斋。从书籍、金石、书画,到再平凡不过的笔墨纸砚,营造理想的书房,也是在营造自己、营造自己与世界的理想关系——内省与外放,出世与入世,传统文人的多重面向,都可以在此展现。 书斋营造的传统反映着中国人怎样的精神特质?一桌一盏的陈设又透露着主人怎样的心理和情感?本期Talk三联,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从本次故宫大展聊起,从小小案头,穿越遥远的时空,走向中国文人广阔的精神世界。 【本期嘉宾】 嘉宾 | 薛芃,《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主播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2:13 记者们的书房是什么样的 07:28 缘起:“照见天地心”书房展 14:27 最容易被忽略的“文房四宝” 20:09 书房中的书法,是怎样的存在? 26:45 悬挂绘画,不止是一种装饰 31:56 每个时代的特点,都在文人的案头书里 39:02 “赏用结合”是更高的标准 46:18 走出书房:金石与山水 50:41 乾隆的书房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 57:30 无论古今,书房都是一个私密的地方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码收听/阅读本期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61分钟
3k+
2年前

EP39 看开点,谁没有一段人生低潮期呢?

十余年前初因选秀节目为人所知的“快乐男声”选手,如今“再就业”,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曾经“糊掉”的人生经历、如今镜头前真实坦然的表现,都在唤起我们对人生起伏境遇的思考与共鸣。 经历过“糊”的,不仅是这些曾经的草根明星。站上过时代风口的“杀马特教主”、失业的高学历视频博主……甚至对我们普通人而言,生活中或大或小的挫折何尝不是一种“糊”的体验?然而,淡出舞台中央,远离舆论中心,或者偏离主流价值定义的“成功”,一定等于“糊”了吗?在大众视线之外,我们又如何追寻与表达自我,找到再出发的方向? 本期Talk三联,让我们跟随记者的报道,聊聊不同个体的坚守与选择。毕竟,挫折乃至“糊掉”的风险永远都在,这才是生活的真实常态。幸好我们能从相似的生命体验中获得共鸣与慰藉,以及再次出发的力量。 【本期嘉宾】 嘉宾 | 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2:03 现象级综艺的回忆杀 10:50 时间可以给人以生命厚度 12:25 如何理解“糊掉”? 13:55 很多的“糊掉”,有时代的不可抗力 21:02 “杀马特”教主是怎样炼成的? 30:01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割裂感”? 31:56 中年失业的体验 38:30 别人眼中的“糊”VS自我认知的“糊” 42:35 选择权与无力感,往往互为因果 52:48 糊掉是一种状态,调整心态很重要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描二维码收听/阅读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和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5分钟
9k+
2年前

EP38 在一个时代的终章,我们会看到什么?

任何一段96载的生命岁月,都承载着大大小小的个人记忆与历史痕迹。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离世,又往往被赋予更多意义。由二战的阴霾中登基,到新世纪的大众媒体时代,依旧作为呈现国家形象的偶像存在——这位女王的传奇故事,和她所见证的世事变迁,值得我们了解与思考。 当立宪制君主的传统面对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会经历怎样的变化与挑战?王冠之下的个体生活,如何影响着公众形象的塑造和表达?在过往和当下,这样一重身份发挥了怎样的左右?而伊丽莎白二世的去世,又是否意味着20世纪“真正的终结”?本期Talk三联,让我们走进历史,在一个时代的终章,理解当下与未来。 【本期嘉宾】 主播: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李孟苏,作家、媒体人、英国文化研究者 嘉宾:汪恒,作家,文史研究者,金融学者,前媒体人 【时间轴】 02:45 英国女王是我们观看世界的一扇窗户 06:56 在“女王”这份工作岗位上,究竟要做些什么? 10:09 关在笼中的表演与固守的仪式感 18:19 虚幻的王室,需要具象的人格化体现 22:52 从伊丽莎白一世到伊丽莎白二世 30:11 没有声色,但可“犬马” 31:40 菲利普亲王与马耳他记忆 38:18 从电视到网络,媒体如何改变王室? 47:17 “伦敦桥”倒下后,英国会面临哪些选择? 54:45 女王离世,终结了怎样的20世纪? 【延伸阅读】 你可以长按图片扫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你也可以下载中读APP,收看/听相关杂志和课程: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长按图片扫描二维码,阅读/收听本期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以及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57分钟
28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