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挥发吧 | 一本反内耗指南
一本反内耗指南,愿一起走向自洽,走向绽放

Album
主播:
巴啦啦树洞
出版方:
巴啦啦树洞
订阅数:
4,085
集数:
42
最近更新:
2周前
播客简介...
一本反内耗指南 内耗的反义词是自洽——能高度协调好内外部价值体系的状态 从内耗走到自洽的道路有迹可循,最重要的指路灯就是科学,掌握的科学原理越多,就越知道怎么用最科学高效的工具重塑认知,走向绽放 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现代医学早就给你铸就了一本科学反内耗指南 在这里,你会听到如何找到人生主线、用坚固内核反PUA,也会听到如何加速积累认知和资源,成为高效能人士 目前规划了3个系列 1.我的皮层我做主:爬行脑、边缘脑都执行的是自动化程度极高的自动驾驶,但还好我们是高级智能生物,能用大脑皮层重塑自己的情绪、认知、偏好呀,所以,爱人不是“天生注定”,爱情不需要是“沉沦”的结果,而是选择啊 2.关系是修行:男朋友、女朋友、朋友、爸妈,我们如何从关系中得到滋养,减少消耗 3.照顾好灵魂的栖息所——身体:吃好、睡好、锻炼好,顺便打破一点谣言,让小毛病中的我们快点痊愈 让我们无所顾忌,聊到尽兴
开始挥发吧 | 一本反内耗指南的创作者...
开始挥发吧 | 一本反内耗指南的节目...

Vol.42 I人的痛苦面具:是内向,还是环境在霸凌你?​​

开始挥发吧 | 一本反内耗指南

贴标签是最具有迷惑性的认识自己的方式了。看似有了一堆能理解自己想法的“概括”、“概念”、“学术名词”,但由于流行的往往不是最精确的描述世界运行的那个语言(最精确的那套语言无法被简单地概括,变成“不就是什么什么嘛”的空洞结尾) 所以想要解码自己,又不愿意费劲觉察的时候,最省劲儿的办法就是贴标签。MBTI就是这样一套标签 于是,如果你在参加完一场聚会或工作会议后,身心俱疲,只想立刻逃回自己的小世界。脑海里就会自动弹出一个解释——“哎,谁让我是i人呢”,好像这1个字母i就足以涵盖所有的社交不适 这种对“内向”身份的瞬间认领,替代了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和觉察 但标签肯定是救不了I人的 社交不适的病原体根本不是i不i之类的啊 那些痛苦,或许并非源于“内向”本身,而是因与环境价值观的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巨大疏离感;或是身处一个不断评价你、将人按成功序列排位的场合里,感受到的窒息压力;又或者,只是我们大脑基于过往经验(比如童年时与父母相处的紧张模式)所启动的过度防御 我们试着放弃一下标签,一起尝试一种“觉察”。我们得放下“i人”这副速成眼镜,像侦探一样,检视那些社交痛苦的真实来源,才能真的“认识自己”,而不只是用标签“分类自己” 「开始挥发吧」 是一档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内容和个人所见、所思持续分享的「自我成长」类播客,愿你我都打破内耗,走向自洽,通透不是一瞬间的努力,而是持续积累 加听友群,添加微信围观更多有趣、有料的思考和分享:lyxlife0 本期相关播客 Vol.18 【脑科学系列】正确直觉如何养成?大脑是个疯狂的解释器,我们得校准它啊 Vol.21 怎么从网上的情绪PUA中走出来?

71分钟
99+
2周前

Vol.41 孔乙己的长衫可以穿,皇帝的新装快快脱

开始挥发吧 | 一本反内耗指南

高学历理应获得体面工作和高薪的期待,被叫做孔乙己的长衫。这些年,越来越多人都知道,这个期待本身有不合理的地方——市场经济大致按照谁贡献利润谁拿钱的逻辑运转,而中国教育体系培养的高学历人,未必是擅长贡献利润的人。认知扭转了,剩下的,就是情绪了,脱不掉长衫没关系,后悔的情绪、抱怨的情绪也都很合理,需要时间消化 但比脱不脱掉长衫更要紧的,是赶紧摆脱做题思维,关注真问题,提升真本事。一切假问题,伪知识,被我叫做“皇帝的新装”,看似获得了一些东西,其实啥也没有。 本期播客讨论常见的一些皇帝的新装,希望咱们这批被教育体制搞地脑子坏掉的知识分子,赶紧恢复正常,赶紧去掉酸味儿。 请所有成年人忘记“知识点”这个词儿,它出现在中国式考试外的任何场景,都是荒谬的 1、证多不压身?考证到底有没有提升业务能力呀?你花的考试时间,换回来了什么? 2、生活不是在做填空题,不是概念题,理解概念不代表学有所成 3、业务场景也不会是分类题,不是你理解了一个概念,会正确分类,就是“有收获了” 4、理论不是在描述fact,而是通过抽象现实,给你一个深刻的insight,别因为它距离现实有差距就觉得这个学者在胡言乱语,请关注inshght本身是否有生命力(即解释力强不强),是否足够深刻(切中问题关键) 「开始挥发吧」 是一档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内容和个人所见、所思持续分享的「自我成长」类播客,愿你我都打破内耗,走向自洽,通透不是一瞬间的努力,而是持续积累 加听友群,添加微信围观更多有趣、有料的思考和分享:lyxlife0 音乐: 片头 Cuco,Jean Carter - Bossa No Sé 片尾 Cuco - Lo Que Siento 封面图: 丰子恺 《教育》

88分钟
99+
4周前

Vol.40 80后、90后:我们为何深陷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夹缝?

开始挥发吧 | 一本反内耗指南

作为90后,回到老家的场域时,我们要跟父母、亲戚对抗,对抗他们来自前现代社会的、我们经过觉醒好不容易才摆脱的错误的观念: 比如人要极尽节约和吃苦,甚至是没苦硬吃,比如追去美是一种浪费和不道德,要简朴,关注主线(诸如学生的主线只能是考试,打工人的主线只能是打工),再比如,不结婚会很惨,不结婚的生活不值得过 回到城市,我们又真正生活在一个现代社会,它必然伴随着超级细致的分工带来的“工具人”的感受,伴随着创造性无法发挥的各种场景,伴随着极致效率追求带来的超长工作时间,现代的生活方式就是极大背离了人这个物种的天然需求的 更糟糕的是,除了被异化、感受彻底让位于理智计算的阉割感,现代城市通常是原子化的陌生人社会,我们难以建立起来有亲密感、有信任感、有共同价值观的身边社区,which is the basic needs of everybody 于是,80后、90后是有着完全属于不同时代的困惑,最容易感到前后拉扯、被撕裂的痛苦一代人 前一代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们,核心议题是贫穷,他们不会对我们的”被异化“、当个工具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他们当然会觉得”有口饭吃“的我们过于矫情,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于”有口饭吃“?于是,我们的痛苦在这里当然是不被接纳的,同时,我们还要面临催婚催育催买房的三座大山,毕竟,我们不能跟亲人彻底分离,不再见面了吧?于是,每次回家都得花费精力,跟自己否定过的观念做抗争 后一代的00后、10后,很多反而都摆脱了前一个时代的错误观念了,他们不会为自己在乎自己感受感到抱歉,不会为自己对娱乐而不是严肃议题更感兴趣感到”自己不够优秀“,他们也不会被卷入爷爷奶奶辈的宏观叙事 加上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议题的流动,我们在经历现代社会真实困扰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社会典型的后现代议题,诸如多元价值观,诸如主流成功叙事的狭隘、诸如平权运动,诸如个性宣扬等 于是80后、90后一边在物理空间中为超长的工作时间,为自己是个工具人而痛苦,一边在回老家时,因为要与父母亲戚接触而要进入战斗状态,对抗那些我们觉醒后早就否定掉的观念,另一边,在虚拟空间还会迷茫于后现代议题带来的价值观混乱 一根筋,三头堵 这是我们特殊的历史进程决定的,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我们在30年内(显然是一代人的时间之内)就完成现代化,于是与父母、子女都产生了很强的代沟。作为一个刚成熟的现代生活,80后和90后是第一代遇到这些议题的人,缺乏身边经验可借鉴,只能依靠自身来寻找答案(西方年轻人则没有这个困扰,因为现代社会的议题在西方社会早就讨论太充分了)。作为生活在线上时代的公民,我门又会在绕过现代命题的情况下,直接去接触到西方最为先进的后现代议题(这是极其发达、早就经历百年现代社会后的人的精神空间产生的议题),产生了更多的割裂感、迷茫感。 本期拆解80后、90后面临的议题之多,困惑之复杂。 「开始挥发吧」 是一档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内容和个人所见、所思持续分享的「自我成长」类播客,愿你我都打破内耗,走向自洽,通透不是一瞬间的努力,而是持续积累 加听友群,添加微信围观更多有趣、有料的思考和分享:lyxlife0 解剖相关议题的阅读: 阅读不会让我们拥有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但会提供一种理解:原来,产生这个感受不是我矫情,不是我错了,而是这就是人的需求啊,原来,有这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有这样的困惑,都面临这样的冲突啊 就像张一鸣表达过他在微软工作时的无聊感,我们虽然没有自信会成为顶尖的产品开发者,但至少知道了,原来“打工的无聊、无意义”不是我一个人矫情才产生的感受啊 《毫无意义的工作》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人的境况》汉娜阿伦特 《规训与惩罚》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68分钟
99+
1个月前

Vol.39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心智残缺少男勾引未成年少女的狗血剧吗?(莎士比亚解析1)

开始挥发吧 | 一本反内耗指南

张爱玲在自传小说《流言》中写道:“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 比起生活的戏剧化,我们现代人的困境是生活的理论化,从6岁起就要以考试为重心的我们,体验之前就先被灌输了理论,先被灌输了:你应该怎么理解这个事情的结论 《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这样一本戏剧,在能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触觉体验它之前,我们被告诉“它是歌颂伟大爱情的”,但读过原剧本的现代人,又马上会被狗血剧情震惊到,难道这就是被称为“名著”的东西吗?为何如此狗血,如此三观不正? 莎士比亚为什么把正常时间内展开的剧情浓缩在了5天之内,即时这让情节发展显得不太自然? 莎士比亚到底怎么看待这种有点儿盲目的爱情? 他为什么把女主角朱丽叶的年纪从广为流传的18岁改成了不到14岁?为什么把罗密欧刻画成脑子不太好使的样子? 他为什么设计了这么多“巧合”来促成最后殉情的结局?他为什么让我们觉得这是一场有点窝囊的殉情? 本期播客想回答这些问题,而最后最后,读完这个剧目的那个下午,还回档在我心中的疑问是:喷薄而出的、强烈到直冲云霄的爱欲,是不是我们这些习惯从长计议、延迟满足的现代人已经体会不到的东西了? 相关播客 第26期 主流价值网的单薄,alpha male与空心人 | 如何摆脱对主流价值观的过度依赖? 第37期 《红与黑》中的马蒂尔德是一个恋爱脑吗? 推荐欣赏曲目: 大提琴演奏家赵允京(Yoon Kyung Cho)演奏1968年奥斯卡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主题曲《A Time For Us》

81分钟
99+
1个月前
开始挥发吧 | 一本反内耗指南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