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鞍山五村中曾经有一条200米长的“脏乱差”小路,饭馆、水果店、五金店和各类小店一起,气味呛鼻、无处下脚,居民们每次经过只想屏住呼吸,快步而行。 2018年起,同济大学副校长、创意设计学院院长娄永琪和他的团队开始改造这个街区。疫情缓和后,他们更是将其中一栋红房子改造成NICE COMMUNE “好公社”,不仅把学校里的实验室一个个搬到这里,还开放给个人和企业入驻。每周,食物、声音、设计、材料等不同主题的活动都在这里发生。“好公社”也是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杨浦四平社区的重要点位之一。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NICE公社不怎么NICE的社长陆洲以及NICE公社不怎么NICE的行动研究员鸡蛋一起来聊聊这个高校“外溢”出来的社区空间。 陆洲/从崇明仙桥村到四平鞍山五村的辍学博士,NICE公社不怎么NICE的社长 鸡蛋/一直在不务正业的在读博士,NICE公社不怎么NICE的行动研究员 主播/王越洲 剪辑/junno logo设计/王璎珞 时间线 01:43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为何会被称为“嗲院”? 02:03 在鞍山新村里做NICE公社是想让有创意的事在社区发生 07:18 社区作为一个实验室容错率很高 08:27 曾深耕崇明的陆社长和曾研究社区花园的鸡蛋 12:14 给想尝试新东西的人陪伴和孵化,彼此成就 18:07 培训界的一股清流:小小唱享会 23:37 把社区作为自我社会化的窗口 25:39 被一条报道后,带火了意大利大师的业务,也带火了鞍山新村的租赁市场 30:58 更重要的是形成对话,社群信息公开,设计出一套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34:52 共创就像一把筛子,最后对的人会留下 38:03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杨浦四平社区“走走坐坐”亮点介绍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杨浦四平社区 https://mp.weixin.qq.com/s/m6LBLWQGhvolsvv0ZIoL5w NICE公社微信公众号:设计丰收DESIGNHarvests 微信/微信:城记播客
上海,新华街道。 10个社区在地居民组成的策展小组,策动8家包括水果铺、花店、书店、咖啡厅等在内的社区店铺,记录和探讨这些店铺“营生”背后的故事,并最终呈现出8个社区主题展,让这些日常的公共空间充满新的可能性。 10月10日,新华社区《营生记》展览项目举行了第一次“游园会”,各展览小组或店主为大家导览。本期节目就由那次导览的音频编辑制作而成。 时间线亦是导览路线 01:41-04:56 营生记项目简介 导览人:大鱼营造 金静 05:01-08:41 《今年你幸福了吗》 导览人:丁秋宇 地址:幸福集荟 番禺路381号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每天10:00-22:00 08:47-14:43 《看见》 导览人:金静、江姐(M2F主理人) 地址:M2F Cafe 新华路165号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每天8:30-19:30 14:51-16:07 一平米微公共艺术行动之艺术便民橱窗 提案者&艺术家:得译工作室(夏意兰、保罗·夏沃图) 落地点位:新华路369号、新华路607号、定西路600号、定西路710弄附近 16:07-20:56 《日日好食》 导览人:腰三 地址:万园鲜品 新华路400号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每天7:00-22:00 21:13-25:47 《这位街坊》 导览人:马琳 地址:CROSSOVER 新华路404号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每天8:30-23:30 25:48-26:49 《造贤运动》 导览人:麻进 地址:1900 Loft 定西路465弄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每天9:00-24:00 26:49-31:15 《老物新生》 导览人:Alan、薛姐(臻圆文化空间主理人) 地址:臻圆文化空间 新华路593号4号梅泉别墅内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请添加微信Alanyshen预约观展 31:22-33:24 《花漾新华》 导览人:Rita.CHEN 地址:蔯·花艺&设计 新华路664号1临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每天10:00-21:30 33:28-39:50 《斜杠,在发sheng》 导览人:Fang 地址:斜杠空间 新华路669弄12号院105院 展期:9月25日-11月30日每天10:00-18:00 40:08-44:48 胡燕子老师总结 营生记介绍 https://mp.weixin.qq.com/s/GsS8gkuh-16ahq8Rae9U4Q 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美好新华 https://mp.weixin.qq.com/s/LtLaMK0cxAPW62NSkLlDqA 制作:王越洲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相关资讯请关注同名官网或微信公众号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本期是顺昌路·记忆市场专题的第二期节目。 在1910年代的上海,曾经有这么一所私立艺术学校。它创建于乍浦路7号的民居中,几经迁徙后来到菜市路(今顺昌路),后来甚至一度计划在江湾、漕河泾等地兴建校舍和美术馆。 虽为私立学校,但时人对其青睐有加,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到海上闻人都曾以各种方式帮助过它。 男女同校、人体模特、旅行写生、办展筹款,这所学校不仅最早引入了现代艺术教育体系,还第一次将国画纳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 四十年来,程十发、万籁鸣、赵丹、朱屺瞻、李可染等大家,都毕业或曾求学于这所学校。 本期节目我们就将聚焦上海美专。这样一所私立学校是如何崛起的?它的初始资金从何而来?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如何互动?它又为上海留下了哪些遗产? 节目时间线 02:40 上海美专简介 04:09 报纸、杂志、月份牌等新兴媒介的诞生催生了商业美术人才的需求 06:55 从虹口民居到菜市路校舍,上海美专在迁徙中不断壮大 10:13 刘海粟家族给予美专早期办学财力上的支持 12:54 上海美专创设经济校董:吸纳上海各界社会名流支持学校发展 14:48 引入写生等课程进行教育改革,与蔡元培“美育”教育体系遥相呼应 21:23 展览作为一种社会美育,亦是筹款手段 23:26 将国画也纳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 26:41 上海音乐学院也出自上海美专 嘉宾/钟金,刘海粟美术馆典藏部 主播/王越洲 剪辑/Junno logo设计/王璎珞 记忆市场——粟上海顺昌路艺术项目后续活动计划请关注微信:粟上海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本来打算在盛夏三伏天聊聊上海的冷面,无奈已至中秋,那索性再延展开聊聊上海一些老点心店和面馆。《上海花鸟市场往事》一期的嘉宾顾家明再次返场,将从秋日鸣虫聊起,拌冷面、牛肉煎包,喝绿豆汤,尝鸡头米,普陀虹口杨浦苏州,一路吃吃逛逛好个秋。 时间线 01:24 秋意阑珊赏玩鸣虫 03:53 普陀四如春——上海冷面界的yyds 09:01 虹口万寿斋——小时候小笼的味道 12:11 山阴路美食地图:光头生煎、姆妈面、伊斯兰餐厅 16:48 平凉路上一心斋——牛肉锅贴、煎包、刨冰、三黄鸡 21:22 即将搬迁的平价牛舌拌面馆——虹口鲜味面馆 28:40 吃不完就保存起来,上海人的糟钵斗:猪脚、猪肚、鸡 33:28 小时候一碗非常惊艳的绿豆汤 38:21 农户家里的鸡头米味道最纯粹 嘉宾/顾家明 主播/王越洲 剪辑/Junno logo设计/王璎珞 老顾的小红书/视频号/微信公众号:老顾懂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把新闻当做人类学的田野是一种什么体验? 去年,我认识了一位刚从美国回到国内的朋友。因为疫情,刚读大三的他回到国内边上网课,边开始新闻业的冒险。一年间,他先后在三家媒体实习,辗转多地,他说他的选题“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比如给《野孩子》成员讲电子舞曲”,和偶像淡豹聊家乡菜,还有看演出时对视了一下b站里婊里婊气的连龙青老师。” 本期节目我会就中美新闻理念差异、媒体实习随感、对新闻业的看法展开聊天。没记错的话,王炫迪应该是城记截止目前最年轻的嘉宾。 时间线 01:50 选择读新闻的原因 05:11 美国的新闻教学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写作 06:43 普利策奖得主的调查新闻课 11:26 亚裔美国人群体的复杂性 14:10 黑人球鞋的选题——开始思考写作者和写作对象间的关系 23:33 如何去形成关于“我”的叙事 26:16 不能只关注下层发生了什么 29:34 关于大胃王与粮食浪费的报道 33:31 上海好精致 38:34 在外媒实习无法看到工作流的全貌 47:10 盘点这一年写过的报道 50:46 家乡并不是一个特别固定的身份 嘉宾/王炫迪 主播/后期/王越洲 王炫迪过去一年的作品: Shanghai’s Urban Scavengers Rescue Memories of a Vanishing City https://www.sixthtone.com/news/1006290/shanghais-urban-scavengers-rescue-memories-of-a-vanishing-city In China’s New Age Communes, Burned-Out Millennials Go Back to Nature https://www.sixthtone.com/news/1006694/in-chinas-new-age-communes%2C-burned-out-millennials-go-back-to-nature With Podcasts, a Generation of Young Chinese Find Their Voice https://www.sixthtone.com/news/1007626/with-podcasts%2C-a-generation-of-young-chinese-find-their-voice 到义乌去 https://mp.weixin.qq.com/s/cK_36v2qxpG-Tlfd0kWJZQ 我的2020,和四段未终结的冒险(节目标题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7mEUj3UD8oFG5neozFKxAg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上海拥有全世界连续运营时间最长的无轨电车系统。目前运营的13条无轨电车线路中,14路电车已近107年历史,被誉为上海公交的“移动博物馆”。 但随着7月底上海久事公交的一篇推文《上海无轨电车线路将调整保留至6条》,无轨电车的命运又一次牵动人心。文章中给出了调整的原因和具体方案:因为无轨电车的架空线和配套设施有碍市容,加之部分线路途经地区旅游资源较少,所以会陆续拆除电车配套设施(触网线、电车杆等),为城市腾出新空间,电车车型也将陆续替换为新能源车型。 曾经伴随着一代代上海人成长的无轨电车系统是如何炼成的?为什么说有碍观瞻并不是拆除电车线网的理由?作为城市文化和记忆的一部分,公交史该如何保留和传承?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两位公交研究者,来聊聊上海公交史。 嘉宾 陈寒松/电车迷,城市考古联合创始人 Wing/本名宋文超,电车迷,微博@电粉wing 主播/剪辑 王越洲 音频来源 YouTube:Shanghai, China Trolleybus Scenes - 2005 & 2019 28路报站声 德彪西《月光》 时间线 00:02:17 节目缘起 00:03:14 嘉宾自我介绍 00:04:42 把20路称为铛铛车合理吗? 00:07:04 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之别 00:12:38 上海电车发展史和城市发展史息息相关 00:13:50 有轨电车式微有政治因素也有技术因素 00:16:51 无轨电车是如何运行的 00:22:51 电车架空线网是一种工业美学,并不有碍观瞻 00:26:40 作为公交遗产活化石的电车线杆和终点站小亭子 00:30:44 每条电车线路沿线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00:34:09 越是成规模化、系统化运营的电车成本 00:44:35 公交路线的设计与配置已经到了转折点 00:54:11 如何保留作为城市记忆一部分的上海公交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这是一期关于南京城的纸上漫游记,现在回听这期录制于7月初的节目也有点感慨。 十年前,一本以南京为背景的小说《朱雀》问世。南京作家葛亮带领读者游走于南京一个个文化地标,南京的繁荣浮沉也与小说中的人物命运紧紧相扣。 十年后,《朱雀》出版十周年纪念版,文本和记忆中的南京互相交错。本期节目,葛亮老师将与我就写作《朱雀》的契机、南京城的独特气韵、城市文学该如何回应历史和现实等话题展开对话。 时间线 00:04:31 写作《朱雀》的原因之一是来自夫子庙奇芳阁中金拱门的冲击 00:07:40 另外一个原因是感受到香港人对历史的珍惜 00:10:47 南京人非常安于家乡生活,在外地很难看到关于南京的印记 00:13:30 南京的包容感在语言/族群/街区中都有体现 00:16:15 家学对于少时审美趣味的培养 00:22:03 南京人从来没有因为自身历史的丰盛和奢华降低去降低自己作为守护者的警惕度 00:27:53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最有魅力的还是深重的民间感 00:32:00 城市文学如何对大历史/家族史,日常生活做出反应? 00:41:22 南京的大格局来自民间 00:45:32 《朱雀》十周年纪念版的小彩蛋 00:52:56 最近在读《伦敦六百年》 00:54:24 “端”来的盐水鸭——味觉也是城市记忆重要的组成部分 嘉宾/葛亮,作家,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 主播/王越洲 剪辑/Junno logo设计/王璎珞 配乐/钟山春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随着上海顺昌路城市更新项目的启动,刘海粟美术馆与中海地产以坐落于顺昌路上,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专为合作契机与纽带,启动记忆市场——粟上海顺昌路艺术项目,通过艺术介入社区的方式,进行区域文化挖掘与梳理,以此联结这条路的过去、现在及未来,从观察、梳理到指引,藉此为顺昌路打开面向未来的多样可能。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粟上海团队成员徐缓之,来聊聊记忆市场——粟上海顺昌路艺术项目的缘起和后续计划。 时间线 00:00 顺昌路预告片 03:36 顺昌路简介 05:19 顺昌路上的百年老店、海派建筑、文化和市政遗迹 14:00 详解记忆市场 16:49 漫游线索:博物、饮食、海派建筑、文化遗迹等等 23:21 记忆市场的四大组成部分:漫游、沉浸剧场、电影、播客 27:18 在顺昌路人民照相馆偶遇一对重拍结婚照的老夫妻 嘉宾/徐缓之,粟上海团队成员 主播/王越洲 剪辑/junno logo设计/王璎珞 记忆市场——粟上海顺昌路艺术项目后续活动计划请关注微信:粟上海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感谢公益合作方绿色和平,为本期节目提供气候变化相关内容支持。 去年底,我的朋友冯婧发起了一个专题项目“明日之食”,这个专题以——疫情、健康城市、气候变化、社区、年轻人、可持续食物、食物废弃物、食物行动者等关键词,展现一个不为大众熟知的食物图景,其中既有硬核知识,也有社区及个人层面的行动案例,试图为“明日之食”提供方向和参考。 本期节目邀请冯婧,来聊聊她发起这个项目的缘由,以及她个人在2020年开启这个项目前后,遇到的有趣的人和故事。 嘉宾/冯婧,澎湃新闻首席编辑 主播/王越洲 剪辑/Junno logo设计:王璎珞 BGM/シャムキャッツ的 Four O'clock Flower 洗濯物をとりこまなくちゃ 特别感谢:xuandi 时间线: 00:02:28 设计思维做内容 00:07:49 把社区作为方法:社区更新观察团 00:14:13 疫情中统筹协调百人志愿者翻译团队的得失 00:28:25 上海市郊的都市农场:疫情期间雪中送炭提供食物 00:33:30 疫情带来的价值观改变:将自己放在更大的时空坐标轴里去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 00:36:56 阅读《土地的变迁》得到的启示 00:40:17 食物作为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切入口 00:45:33 明日之食报道的架构 01:00:22 最终要做一个纪录片(欢迎赞助参与) 参考信箱 防爆水管手册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76696 社区更新观察团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9847 全球看武汉志愿者团队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0924 土地的变迁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986606/ 明日之食专题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170215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绍兴的小桥、流水和一个正在变迁中的小镇——东浦。 欢迎大家在喜马拉雅搜索《宇宙电台》参与活动进行发声,有机会将自己的声音送上太空。 01:50 正式节目开始 03:04 府山早市 04:22 㹧犭茶湖避塘 05:40 绍兴太平桥及古纤道 08:08 东双桥畔无名面馆 09:29 醉乡东浦巨变中 采/制:王越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抓住春天的尾巴,散步去! 今年春节前,一位城市设计师朋友在工作之余编写了一篇《城市漫步 | 2021春节暴走上海指南》的微信推文,分享上海新近建成的城市更新、公共空间和社区营造类项目。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将基于实地漫步的经验,分享对其中部分社区更新类项目的所见所闻。 小预告:由本期节目嘉宾发起的上海 Jane's Walk 活动即将启动,欢迎大家关注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公众号后续推送。 嘉宾:王璎珞,城市设计师,中国 Jane's Walk 发起人 主持:王越洲 00:00:51 本期节目缘起 00:01:36 嘉宾自我介绍 00:02:07 《2021春节暴走上海指南》写作谈 00:06:42 昌里园 00:16:37 永嘉路口袋公园 00:34:15 虹旭小区生境花园 00:47:30 社区营造和微更新漫谈 01:03:47 彩蛋:城市规划师到底是做什么的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虬江路因为旧货市场而闻名上海。2021年1月底,随着上海音像城的关闭,虬江路热闹不在。本期节目将结合了我的个人经验和采访研究,考古虬江路。 本期节目提及的素材以及致谢: 颜峻《虬江路》、《虬江路2020》 罗天瑞(Terence LLOREN)《与沪成长》 徐智勇、徐馨婷父女 丁丁 PChome 部分音频素材取自虬江路2019-2020年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本期节目文字版将在微信更新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