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康大楼下,每天慕名来拍照打卡者众。 2020年,织城网络也决定进驻武康大楼。这家伴随着“衡复微空间”诞生的城市研究机构为何决定重返衡复风貌区?过去两年在江阴路、贵州路等社区驻扎的经验,会给这个新空间带来什么?在长期直面公众后,建筑师们又收获了什么?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织城网络团队成员黄潇颖、张琪以及建筑师黄璟璐,一起来聊聊这家介于建筑师与公众之间的城市研究机构。 时间线: 00:02:11 曾经的衡复微空间 00:11:42 直面真实城市的建筑师 00:21:14 艺术如何助力社区更新 00:26:49 未来会更多投入城市研究 00:33:32 空间要让市民更容易进入 00:38:43 试着在武康大楼做“网红” 00:46:54 武康大楼转1圈 00:55:18 对标机构 00:56:47 最难的是找准方向 嘉宾: 黄潇颖:织城网络团队成员 张琪:织城网络团队成员 黄璟璐:建筑师,播客《所建所闻》主播 主播:王越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节目精选文稿将在微信推送
今年年初,杨一在“播客一下”公众号中发了一篇《被「折叠」的中文播客2020》,文章最后提到,希望在 2021 年能看到的更多播客的想象力。本期节目就请到杨一老师,来聊聊声音和播客的想象力。 时间线: 00:01:39 2020年眼前一亮的播客 00:07:09 杨一在2020年的尝试 00:16:57 音视频等线性传播的特点 00:21:43 播客的采访和制作 00:28:49 用音频讲好故事 00:32:00 音频制作需要什么 00:35:59 播客不应只是记录 00:42:00 城记播客的定位 00:44:48 美国公共广播体系给了好内容更大空间 00:55:18 播客的想象力 01:01:46 关键还是“什么适合什么” 相关信息: 《Today in focus》 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series/todayinfocus 《The Journal》 https://www.wsj.com/podcasts/the-journal 《The Battle for Europe》 https://www.nytimes.com/2020/01/23/podcasts/battle-for-europe-daily-podcast.html 《Frank Sinatra Has a Cold》 https://www.esquire.com/news-politics/a638/frank-sinatra-has-a-cold-gay-talese/ 嘉宾:杨一,JustPod联合创始人,《忽左忽右》、《去现场》主播,微博@杨一1 主播:王越洲 剪辑:Junno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文字版详见微信推送
2020年,小崔本打算离开上海。 她是2018年来上海工作的,按照原来的政策,她将在7年后,也就是2025年才能申请上海户籍。为了长远打算,她正在纠结未来该去杭州还是青岛发展。2020年11月底,她突然收到同事转来的消息,根据留学生上海落户新政,她即将可以落户成功。 这个牛年春节,对小崔来说又多了一层含义,不仅因为疫情风险就地过年,这也是她作为新上海人在上海的第一个春节。 嘉宾:崔丁文 制作:王越洲 致谢:司亚兰 【福利】 本条声音为喜马拉雅春节主题活动「播客花样过大年」特别节目,追忆儿时欢乐,分享年节趣事。不一样的春节,给你相同温度的陪伴。 关注主播并在此条声音下评论,即有机会赢得喜马春节大礼包,内含【精神食粮礼盒*1+小雅手办*1+喜猫钥匙扣*1】。主播将于2月20日19:00前在评论区抽取一位幸运听众,奖品由@喜马播客圈统一发放,获奖后会私信告知奖品领取方式~ 2.5-2.20期间在喜马拉雅APP内搜索「播客过年」,更有机会获得超级锦鲤大礼包一份,内含喜马2021新年礼盒+播客周边礼包,惊喜多多! 【参考资料】 上海“抢人” 名校应届生获益,沪漂北漂谁来管? http://www.acem.sjtu.edu.cn/faculty/teacherview/45266.html 上海市政协委员陆铭提案:过去10年上海人口重回中心城区,疏散可能加剧拥堵 http://www.eeo.com.cn/2021/0125/461172.shtml 陆铭《大国大城》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24237/ 《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实施细则》 http://rsj.sh.gov.cn/tlxry_17298/20201130/t0035_1396472.html 《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 http://www.firstjob.com.cn/folder76/folder79/2020-09-22/4820.html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城记播客尝试用声音去记录和探讨关于城市的一切。
从2020年6月开始,我跟随着澎湃新闻的沿苏州河而行小组,漫步苏州河。 我们从苏州河和黄浦江的交汇处出发,半年下来,断断续续走了四十几公里。一路上摄影师、规划师、建筑师、唱作人、艺术家、水务专家,各行各业的小伙伴们纷纷加入,苏州河不仅也从陌生到熟悉,也让大家有了重新去识别、定位一个地方的可能性。 本期节目将会以“沿苏州河而行”项目为起点,邀请几位项目参与者共同讨论公共艺术项目与城市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时间线 03:40 用声音回顾苏州河行走的精彩瞬间 10:24 关于沿苏州河而行项目 16:07 2000年后上海艺术机构的公教活动 20:24 非常特别的51人项目 26:39 如果展览是鲜花,那好的公共教育活动是培育鲜花的土壤 33:18 让好的项目自然发生 38:03 公共教育活动里的中心化和平台化 48:08 作为社会教育的公共教育活动 54:49 文艺青年的污名化 嘉宾/ 施瀚涛,策展人,评论人 沈健文,澎湃新闻城市漫步栏目编辑 林叶,摄影评论人、策展人 袁璟,Enlin组合成员之一,艺术和文化行业从业者、写作者 主播/王越洲 本期节目片头曲/《最温柔的水鬼》 作词/沿苏州河而行·唱桥会所有参与者,孙大肆编排 作曲/孙大肆 由唱桥会所有参与者演唱 节目精华文字版详见城记播客微信公众号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本期节目关于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片区的一条名叫金友里的小弄堂。这条弄堂里的居民们不仅每月定期聚餐,还自力更生、逐步改造了弄内的公共空间。在社区营造越来越被重视的当下,金友里不仅被同济大学作为城市社学会的课题研究,也因此屡次被各家媒体报道。 2020年,金友里所在的片区成为了虹口区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旧改项目,社区微更新遭遇城市大更新,北外滩呼之欲出。 本期节目,不仅将通过记者、研究者、居民等视角来呈现金友里这个温暖的弄堂是如何形成的,也将用声音为提篮桥片区留下一些记忆碎片。 时间轴 02:14 金友里最后一次弄堂聚餐 03:35 提篮桥片区风貌:下海庙、犹太人、马路菜场、康乐球和群艺照相馆 05:55 买菜、装灯泡,准备最后这次有着12个冷菜和6个炒菜的聚餐 07:03 社区更新观察团简介 10:35 金友里报道的缘起 12:38 金友里公共空间改造前史 13:41 专业设计师也未必能做出的设计细节 14:47 金友里微更新的核心人物:王跃华 18:05 居民与居委会间的枢纽人物:陶伟春 20:40 社区营造的主体性 25:29 金友里的人群和圈层分析 30:40 社区微更新的需求究竟从何而来 32:59 旧区改造中的一次小波折 37:42 社区更新的其他案例 出场人物: 王跃华,金友里居民 陶伟春,金友里居民,业广里居委会党员块长 冯婧,澎湃新闻记者 谭逸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 唐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 特别致谢:胡婧怡、Rjj 社区更新观察团专题页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9847 社区更新观察团走进上海金友里直播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302740 2019年5月金友里聚餐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t411u7xr/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今年,也就是2020年,是上海外滩美术馆成立十周年。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我采访了部分曾上海外滩美术馆工作、实习、以及担任志愿者的朋友,听他们聊聊曾经在外滩美术馆发生的故事,以及十年内他们发生的变化。 关于外滩美术馆十周年的节目将分为三期,本期节目是最后一期,我将采访几位和我一样,曾经的RAM志愿者,我想探究的是,作为国内标杆性的艺术机构,上海外滩美术馆是如何在志愿者项目中实现公众连结的。 03:08 车皓楠 14:19 沈健文 23:28 陈之怡 36:08 赖文莲 44:43 陈汝嘉 48:32 汤迪威与宋悦 55:14 李颖 1:00:30 张晨艺与王宇婷 1:14:11 王越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本期是上海外滩美术馆十周年系列节目的第二期,我采访了几位目前在艺术行业工作的朋友,他们将会聊聊外滩美术馆是如何影响到他们的职业选择的。 本期节目嘉宾:李叶、张晓菁、袁佳维、周易麟、沈修竹、施雯、吴笑非、郑佩菡、王丹薇 本期节目的大部分采访都在今年年初完成。1月20日,和几个朋友在南京西路一家日料店聊完,临别互相嘱托要戴上口罩、回家记得洗手、并用酒精擦拭手机。没想到世事无常,几个月这家日料店也关门停业。 在下一期,也是最后一期关于外滩美术馆的节目中,将聚集美术馆是如何通过志愿者项目与公众进行连接的。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今年(2020年)是上海外滩美术馆成立十周年。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我采访了部分曾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工作、实习、以及担任志愿者的朋友,听他们聊聊曾经在外滩美术馆发生的故事,以及十年内他们发生的变化。 关于外滩美术馆十周年的节目将分为三期,第一期节目的几位主角龚斯悦、张志毅、李叶、顾立达都曾是或现在仍然是外滩美术馆的正职同仁。 在下一期节目中,我将采访几位正在艺术行业工作的朋友,他们将会聊聊外滩美术馆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的。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1959年,为迎接建国10周年,闵行江川路仅用了78天时间即告建成。闵行一条街随即成为上海的骄傲和全国的焦点。这里,曾经是承载着上海的工业文明,诞生了闻名遐迩的“四大金刚”,香樟一条街也传承至今。 今年6月,刘海粟美术馆携手江川路街道,选择在这样的老工业区“培育”独居特色的红园美术馆。红园的前身是上海汽轮机厂专属绿地,后经改建,变为现在的红园公园。红园美术馆的开幕展希望超越怀旧,以社区艺术展的形式,敏锐观察和捕捉城市发展“阵痛”下诞生的传承与变化。 本期节目,我请到粟上海团队成员徐缓之,来聊聊筹备这家社区美术馆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人和事。 嘉宾/徐缓之,粟上海团队成员 采/制/王越洲 时间线 03:02 上海一号路简介 04:53 80后、90后对闵行的记忆与工业无关 08:58 闵行的工人社区与其他地方氛围不同 13:01 上海汽轮机厂专职摄影师冯培山的故事 17:21 能导能剪的企业文化工作者余家塘先生 21:05 工厂历史档案里的日常生活线索 28:37 闵行民间地方志写作者骆贡祺 35:23 地铁5号线两边的高校区与老社区有着割裂感 40:58 嘉宾比较想做的社区项目是关于家乡盐城 42:44 对上海的认同很大程度来源于外部的刺激 46:50 国内外社区艺术营造的案例 声音素材来源 纪录片《走近闵行(上)》 红园歌会现场录音 粟上海团队采访录音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金陵东路因骑楼街闻名海内,近年来又因为动拆迁而屡屡被媒体提及,它的命运牵动着很多上海市民的心。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钢琴热,金陵东路自发聚集了一大批琴行,形成了盛极一时的乐器街。 本期节目我将通过对乐器一条街的早期亲历者、琴行从业者、音乐文化产业研究者以及乐器消费者等多个视角的叙述,试图探究金陵东路乐器一条街说如何形成,又是如何日渐衰微的。 时间线 03:12 金陵东路概况 05:26 80年末乐器一条街的萌芽 13:50 90年代在金陵东路创业做琴行的难点 17:53 学琴热与琴行的黄金时代 19:22 考级作为音乐文化产业的杠杆 26:35 中国钢琴产量已多年维持在35万 29:18 海外乐器市场销售量大的是吉他等流行乐器,国内则不然 嘉宾/朱文玉 知音琴行创始人,知音文化董事长 嘉宾/冯锦绣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论系,现天蒂音钢琴中心校长 采制/王越洲 本期节目中使用到的音乐素材皆为金陵东路现场录制 参考资料 方志上海《金陵东路简史 | 160年的城区演变》 冯锦绣《上海钢琴考级历史及其钢琴文化产业》 石磊《上海琴行音乐文化产业研究——以柏斯琴行知音琴行为个案的考察》 刘一可《上海音乐产业历史演变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贾女士姓郑,英文名叫Jasphy,所以我们称呼她为贾女士。 这期节目是跨越一整年的两次对话。 第一次见到贾女士,是2019年上海UNFOLD艺术书展。那之后,我和她进行了第一次对话,对话的内容包括她的两本自出版作品以及她对于国内艺术书展的感受。 2020年8月,她从纽约辗转回到国内。在隔离期间,我和她进行了第二次对话,从这段难忘的返程经历聊起,也谈到了她在疫情中远程策划的个展Stories from the Room以及即将参与的abC艺术书奖项目。 嘉宾/郑亦然 Jasphy Zheng,艺术家、写作者和独立出版人 采制/王越洲 音乐/Maher Shalal Hash Baz - Duck,On the Beach Boys Bus 时间线 02:10 关于艺术家身份的认知 04:33 访谈类杂志《LITTLE SOUND》 07:21 日本驻留期间的出版物《情书》 08:45 作为创作者对于国内艺术书展的感受 12:26 回国过程中感受到的防疫落差 16:49 即将投入的新项目:首届abC艺术书奖评选 26:56 疫情中在日本北九州开幕的个展 Stories from the Room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今年5月,我参加了一场特殊又好玩的城市漫步,漫步的区域在上海普陀区的一个工人新村。这个叫做太浜巷的小区是一个巨型社区,光是进出的门就有9个。 活动主办方一览众山小是一个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志愿者团体,成员多有建筑、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专业背景。当天的领路人杨梦洁是一位城市规划与产业策划师,也是太浜巷小区的居民,她为我们介绍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发现,比如一处由几个椅子组成的“独居老人谈心处”,因为疫情老人们不再出门遛鸟,遛鸟处的花也不开了。 和大部分漫步活动不同,主办方在活动开始前给大家布置了四个游戏化的任务:了解一个店铺或是一位居民的故事;拍一些漫步途中的照片;记录一段社区的音视频;或是捡拾一件社区的小物件。参与者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通过这些游戏能迅速了解社区。 本期节目我请来三位参与策划Jane‘s Walk上海站活动的嘉宾,她们将聊聊2019年,为何决定将这项活动落地国内,以及诸多未能在此次活动中实现的脑洞提案。 嘉宾/ 璎珞 :城市设计师 嘉宾/ 杨梦洁 :城市规划与产业策划师 嘉宾/ 杜杜 :城市研究与大数据相关从业者 幕后/ 丽雅:交通规划师 采制/ 王越洲 00:00 漫步实录混剪 07:48 把加拿大的城市漫步带回上海 18:31 2019年上海Jane's Walk“可步行的街道” 27:01 疫情后漫步活动策划的思考 30:49 因为一篇微信文章临时加入漫步团队的杜杜 34:51 那些被否的脑洞走法 40:26 “消失的附近”这个主题是怎么提出来的 45:09 杨梦洁当时为何选择镇坪路作为居住地 50:31 像玩游戏一样走街 59:19 导览过程中,杨梦洁对自己居住小区的新发现 1:10:55 活动之后镇坪路的新变化:修不好的人行道、抢地盘的广场舞、 1:22:13 杨梦洁和杜杜下半年漫步wish list Jane‘s Walk上海站官网 https://janeswalk.org/china/shanghai/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