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碑立传:为树做展,从树的视角重识苏州和身边的附近

5月中旬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幕的《树碑立传: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展览可谓近期既有趣又有分量的一档在地展览。62位志愿者在耗时两年、累计上万公里的田野调查后,写就了百余棵古树名木的故事,设计了数条适合不同季节探访的“古树walk”路线,在形成认识树木方法论的同时,还以植物的视角重新认识了一次苏州大市。 这些故事不止关于树木本身,更多是关乎树和周遭的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时间如何在树木身上留下痕迹,或许它们曾经矗立于寺观庭院,或许它们散落乡野。 给树做传并不容易。从志愿者团队的招募、寻树途中路遇的守树村民,到在古书画文献中找寻古树作为对照,还有带领艺术家们开启古树名木的“一箱油壮游”,在将古树名木的鲜活故事搬进展厅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于苏州城乡肌理的挖掘。 这期节目我邀请到展览主创团队的两位成员:独立策展人罗依尔和项目负责人王铭钰,一起来聊聊展览背后的故事,其中有案头研究的趣事,也有田野中的疗愈。在走近树的过程中,会发现树的包容远超我们想象。 时间线 00:59 关注植物和植物的疗愈性是近几年文化艺术圈的潮流 04:21 展览缘起于一次吴中寻树之旅 07:31 展览和田野调查背后的志愿者网络 16:02 展厅布置里的巧思:杉树、小鸟、银杏树皮纹理墙面 18:40 树天生就有包容性和公共性 30:09 一些寻树过程中得到的“方法论” 34:44 中国传统文人画中树常常会被作为主角或者母题 38:32 树的当代艺术创作杂谈:一箱油的壮游之旅 53:10 田野调查可以深入到村民愿意把家里未登记在册的古树也开放给你看 57:12 找树的过程也是对所在街区和城市肌理的再认识 嘉宾 王铭钰 树碑立传项目负责人 罗依尔 独立策展人,跨文化研究者,艺术脱口秀创始人,“国宝动漫计划”发起人,上海科学与艺术学会会员。著有:《敦煌遇见卢浮宫》 展览名称:树碑立传: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 展览时间:2024.05.18~2024.09.01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吴颂厅及公共区域 展览时间:2024.05.18~2024.09.01 展览相关文献、播客及寻树地图,可订阅吴文化博物馆树碑立传话题,或吴文化博物馆小程序

81分钟
1k+
9个月前

市政规划、动物园运营、观鸟和ESG,桌游如何呈现城市议题?

5年前的2019年,我第一次来到SHADOW MARKET上海桌游展会现场观展。这个展会吸引我的不止是能看到来自各个地区的出版社和设计师带来的最新桌游作品,展览主办方也试图将桌游的可能性延展至更多的领域之中,比如说社区营造、城市形象传播、自然教育等等。 去年,SHM恢复举办,并在年末还进行了感谢祭,不断为设计师、出版社和许多对桌游感兴趣的玩家们搭建交流的平台。 本期节目,借着7月底SHM即将开幕的当口,我邀请了桌游自媒体人瞬间思路一起来聊聊城市主题类的桌游,看看桌游这个媒介是如何呈现城市议题的,这其中,既有类似虚拟城市这样的城市建造类游戏,也有呈现大自然丰富性的博物类卡牌游戏。此外,和今年的展会一样,我们也留出一定的篇幅来介绍构成桌游生态重要一环的独立设计师们。 时间线 02:26 SHADOW MARKET上海桌游展会介绍 09:28 城市建造类桌游:《伟大成就》、《卡卡颂》、《巴塞罗那》 26:54 城市文化和历史传播类桌游:《首都华沙》、《伦敦》 32:33 模拟经营类游戏:在桌游中模拟经营一家动物园 45:24 观鸟热与《展翅翱翔》 51:55 作为博物馆自然教育的委托:《大熊猫国家公园》 55:29 独立设计师生态 嘉宾:瞬间思路(高翔),天津的桌游自媒体人,播客主播,从业十余年,乐在其中不能自拔。 主持/制作:王越洲 嘉宾公众号:瞬间思路(BG_CON) 播客:闲聊八匹马 B站:瞬间的思路 本期节目提及到的其他桌游 《夜莺之歌》 《略有不同》 《马尼拉》 《国家公园》 《生态圈:原初大陆》、《追随达尔文》 赛鸽俱乐部:《新列仙酒令》、《宝石收藏家》 设计师新茂:《琼浆》 设计师水水:《产业规划大师》 展会信息:上海SHM桌游展 时间:7月26日-28日9:30-18:00 地点:上海市闵行区漕宝路1688号诺宝中心

73分钟
1k+
9个月前

从历史中听见未来:《枕流之声》出版心得和为市民日常生活做口述

两年前,候车式文化工作室发起人赵令宾老师做客城记,介绍了她从美荷楼到枕流公寓的口述史项目经历。在本期返场节目中,她和候车式联合发起人王南游不仅带来了讲述枕流公寓口述史项目历程的新书《枕流之声》,也和我们分享了她们正在进行中的上海市民日常生活口述史项目:为市民的婚礼、洗澡、如厕和理发做口述。 近些年来,不少关于上海的口述史图书上市。在节目的后半部分,我们讨论了《平凉路2767弄-上海十九棉百年工房口述史》和《蚌壳和珍珠》这两本关注杨浦工人宿舍、徐汇武康大楼这两种迥异的上海微观社区的口述史图书,他们的内容呈现和项目方法论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节目最后,还有一个来自下半年的彩蛋,这个彩蛋是其中一位嘉宾的人生大事,也是一个让口述史项目更多元化发展的的畅想。 时间线 00:47 《枕流之声》为何新增了双语部分? 09:43 当口述史遭遇小红书:社交网络上的口述史传播实践 12:36 做书的苦与乐 20:50 枕流之声项目花絮:吃不完的饼、偶得的周璇照片、摔跤时要先保全相机 33:40 口述史成书中的内容冗余量 35:43 关于《平凉路2767弄-上海十九棉百年工房口述史》和《蚌壳和珍珠》的讨论 54:57 正在进行中的上海市民日常生活口述史项目:为市民的婚礼、洗澡、如厕和理发做口述 1:00:27 为自己的婚礼准备一份口述史的礼物? 嘉宾 赵令宾,候车式文化工作室发起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硕士,香港社会服务联会2011“关爱大使”。先后供职于香港发展局下辖历史建筑活化保育伙伴计划、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和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曾参与香港YHA美荷楼青年旅舍(香港第一代公共房屋)、上海静安口述历史丛书、上海乌鲁木齐南路178号建筑群(原夏衍故居等)和上海徐汇滨江梦中心地块(原上海水泥厂)等文化项目。 王南游,候车式文化工作室联合发起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硕士,香港教育局注册英文教员。先后供职于香港葵涌苏浙公学、香港职业训练局下辖香港知专设计学院(HKDI)和上海政法学院。 主持/制作:王越洲 新书简介 民居作为百姓生活最基础的空间载体,以多姿多彩的建筑样式和富有“烟火味”的生活气息,构成了一个街区的肌理,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这些有着百年历史、曾经或现在依然用于居住的老房子,不仅是为居民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也是不同时期社会综合状态的写照,更是目睹这些居民与家庭投身上海近现代发展的见证者。 枕流公寓建于1930年,是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时因设施高档齐备、名人汇聚,有“海上名楼”之称。本书围绕“枕流漱石”的精神内核,收集了近30位居民和管理人员的口述史,受访者包括艺术家和高级知识分子本人、二代及三代,年龄跨度达66岁。他们的职业涵盖画家、作家、导演、舞者、工人、公司职员、医务人员、西餐厅老板、教育工作者、物业管理人员等。多维度展现了这些群体在枕流公寓的生活印记和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他们作为一个有血有肉之人在不同历史横截面的抉择与坚持。书中穿插不同时期的档案和影像资料作为补充印证。此外,通过分析居民口述和旧时平面图,采用建筑建模的手段还原了30年代枕流公寓建筑特征,为百年公寓在空间上的历史变迁提供参考。 本书从社会、人文、历史、艺术等角度探究城市文化与人文历史,结合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精神文化的高度需求,深度挖掘现代城市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传承。 本项目入选由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2021年度项目。 微博/微信/小红书:候车式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73分钟
99+
10个月前

上虞丰惠:因水而兴的千年古县城往何处去?ft.心匠

五一假期,我去到了绍兴上虞,一是应约来上虞曾经的县治所在地丰惠参观由理想城镇团队策划的在地展览“共生”。二来是和神交已久的网友心匠见面,由他带领漫游浙东运河和曹娥江沿线的城镇。 绍兴的大部分村落和城镇都因水而兴,也随之诞生了诸多与水有关的基建、建筑和在地活动,比如古桥、纤道、水利设施等等。到了盛夏时节,不少村子还保留着水上庙会的传统。 2016年,心匠重回故乡后,花了大量时间踏查和研究绍兴各处的建筑、空间和民俗,也积极在网上传播越地风物。这期节目中,不仅关于丰惠共生展览和曾经的丰惠记忆,我们也讨论了丰惠如何能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古镇水乡中突围。以水为媒,借势山水,把大地作为剧场是绍兴之所以成为绍兴的关键,那么本就占据了山川形胜的丰惠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逐步复兴?值得我们观察。 嘉宾 黎健波,笔名心匠,浙江绍兴上虞区丰惠人,1987年生,南京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毕业,理想城镇首席研究员。2016年回到绍兴以后,长期致力于地方城镇、村落、建筑空间的业余调查、研究和书写,曾经参与编写《风物鉴湖》、《风物志.临海》、《绍兴名人名屋》、《丰惠古桥》等书。2022年起,在理想城镇的影响之下,开始以更为当代的方式致力于地方历史地理的研究,试图寻找到一条让地方性的历史通往未来的路径和方法。 时间线 01:01 嘉宾的个人经历和研究兴趣简介 05:31 从《中国国家地理》浙东唐诗之路专辑意识到那么多诗词和家乡有关 07:27 开门见山的震撼:柯桥冢斜古村的山中小庙 13:49 上虞千年变迁史 20:44 丰惠共生展览介绍 30:50 丰惠古县城的城池结构和水系网络 35:36 丰惠如何从同质化严重的古镇水乡文旅产品中突围? 46:29 白马春晖:民国乡村振兴的一个范例 48:13 上虞其他值得一看的点:因曹娥江而兴的通明村、曹娥庙等 51:31 绍兴特有的水上庙会传统 主持/制作:王越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64分钟
1k+
11个月前

道达里:上海石库门和普通人的一百年

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千万上海人曾经的居所,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世纪巨变。本期节目,我邀请到了《道达里:上海石库门时空百年》一书的作者沈璐来聊聊现实和记忆中的上海。 道达里是位于上海黄浦区北京西路、新昌路的普通里弄住宅。作为道达里曾经的居民,作者沈璐不仅通过采访和口述,勾勒了道达里14号中各户人家几十年来的邻里日常和沧桑巨变,也通过研究和踏访逐步还原了里弄内外的空间巨变。在本期节目中,作为城市规划师和上海学研究者,沈老师还特别介绍了绞圈房和石库门,这两种江南地区特有的空间形态和两者的演变历程。 在节目的最后,我们也聊到了石库门未来的可能性。新天地、张园、承兴里、瑞康里、慎成里还有道达里,不同的归宿背后有着不同时期的“天时地利人和”。但作为记录者,将空间和其中发生的故事一点点记录下来,才是延续空间记忆和场所精神的最好方式。 *沈老师制作的道达里石库门模型,不久后将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出,请大家留意 嘉宾 沈璐,道达里曾经的居民,文字爱好者/城市规划师/上海学研究者/独木舟教练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26 嘉宾自我介绍和道达里的区位 03:32 租界西拓和道达里的诞生 06:41将与道达里告别之时,有了留存的紧迫感,开始和妈妈一起做老邻居的口述 13:16 绞圈房和石库门之间的关系 20:25 早期住户赵医生在道达里的人生浮沉 26:20 家门内外两重天:在家里创造空间,在上学路上看城市变迁 34:39 北京西路的立面一直没有什么变化,路上走的15路和21路线路也没什么大变 39:39 几十年来道达里邻居们的变迁 47:49 虽然石库门的改造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但我们可以抓紧记录和留存,石库门的故事会在不同地方生发出不同可能性

58分钟
1k+
1年前

沪郊游记 | 这个春天,感受“江南”上海的丰富性

从去年起,一直在豆瓣上追更豆友子烈的“沪郊游记”。他游走的沪郊,并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朱家角、七宝等地,而是那些依旧处于原生态的乡村和集镇。在这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地方,不仅有着战争、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的痕迹,如今我们热议的乡村更新和商业化开发等议题,在这些地方也能找到不同方向的案例。 这期节目我邀请到沪郊游记的作者——历史研究者曹伟老师,一起来和我们聊聊游走沪郊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这个春天,就和我们一起重新发现那个江南的上海吧。 时间线: 00:33 嘉宾自我介绍 02:09 沪郊游目的地的选取思路和攻略 07:46 宝山:血肉磨坊后的水乡罗店 | 杨行碉堡多 | 一度引领近代化过的吴淞 | 顾村的老街和大居 19:37 嘉定:嘉定老城:改造后的州桥与处于临界状态的西大街 | 原生态的娄塘和成为社区公共空间的娄塘天主堂 | 因冈身和盐铁塘而兴的集镇:方泰、望新、葛隆、黄渡 36:38 青浦、闵行:诸翟:曾经从商的人多过务农 | 与昆山花桥“水乳交融”的白鹤 | 过于“低调”的重固老通波塘和章堰 55:43 崇明:依稀看到工业遗迹的堡镇 | 对地方历史有极高认知水平的新河镇 1:11:56 南桥天主堂(卜罗德祠):不同立面不同建筑风格 1:14:52 996重镇唐镇的现代和传统 1:17:56 在沪郊体验一个江南上海的丰富性 嘉宾: 曹伟,历史研究者,微信公众号小曹曹和小章章 参考信息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 豆列:沪郊游记 豆瓣相册:莫逆之郊 书籍推荐:《上海乡村历史图记》、《上海乡村建筑元素》 微信公众号:嘉定文保、魔都散记 相关链接和更多图片请关注微信:城记播客

82分钟
2k+
1年前

年度citywalk盘点:黄河路亮马河宝带桥,所有城市都适合citywalk吗?

《繁花》热播,把热了一年的citywalk热潮又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我和刚刚从黄河路、进贤路漫步回来的里斯本,将会从《繁花》citywalk热——这个典型的从内容热点到线下打卡的现象聊起,盘点2023年我们的citywalk大事记。 里斯本是2023年和我交流最为密切的漫步者,我们在这期盘点节目中不仅聊了年度漫步highlights,也回顾了一些与citywalk有关的议题,比如居民如何citywalk或研究自己所在的社区,难道只有城市空间可以citywalk吗?如何系统性的输出citywalk成果等等。 嘉宾:里斯本,资深媒体人,城市观察者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及漫步地标: 01:11 黄河路 07:25 愚园路 13:35 浦东森兰 16:38 岑卜村、湖头村、双祥村 22:20 浦东张家浜沿岸周边 25:37 闵行江川路和马桥AI试验区 29:52 嘉定江桥 33:11 建安公寓和展览《公寓问题》 37:24 展览《里弄,作为一种居住形态》与杨浦漫步 39:20 一些灰度空间:老城厢摄影展和外滩猫街、闭幕后的丽水国际摄影节、百禧公园地面展场 45:36 Aesop 将城市漫步和社区融入品牌塑造中 47:25 香港公屋、洋紫荆和上海新村 54:07 长白228街坊、定海之窗与虹镇老街 1:05:51 北京西二旗-回龙观自行车专用道、亮马河沿线 1:10:22 苏州宝带桥和双塔社区 1:15:28 杭州杭钢遗址公园、杭氧厂房改造、杭州西站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87分钟
1k+
1年前

中三病×城记 | 聊聊申花30周年,这座城市和球队的变与不变

只要在上海生活,相信或多或少都会听过一些关于申花的故事,这些悲喜交加的故事陪伴着我们成长,让我们成为申花的拥趸。这期节目我约来几位朋友,一起聊聊申花的30周年,在这个节点回望,聊的不仅仅是关于申花的记忆,也是我们和这座城市的曾经。 00:30 大家关注申花的缘起 从A3联赛冠军、末代甲A上海德比的碎片,到2010年老布青年军时期彻底入坑 2005年起每个赛季都在的套票球迷 小学初遇申花的体育迷,在大学后坐进球场陪伴至今 从95、96年起就守着电视看申花,到大学后开始到现场看球 23:33 申花各个主场的回忆 在虹口近距离观赏阿内尔卡和刚从欧冠归来的德罗巴 改造后的八万人会成为未来的家园吗? 把车停在附近农家的金山体育场 以及芜湖、源深... 38:23 从朱骏时代开始的申花回忆 从前两名徘徊,到常年以联赛前10的战绩拿足协杯冠军 值得回味的选援思路和延续多年的外援遗产 设计的审美和专业度:队徽、队服以及周边产品 工人阶级、疯狗、海纳百川、不抛弃不放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底什么才是申花精神? 刻骨铭心的2017年足协杯决赛第二回合 不同投资人对于足球和体育的理解大不相同 球迷到底该以什么态度看球/支持球队? 1:32:41 关于2024赛季和未来的展望 致敬不懂球专栏CD老师的文章《三十载岁月,谁定义申花》 嘉宾 NAGOSAN,微博@NAGOSAN 迪克海德,播客中三病主播 雷老师 主持/制作:王越洲 和我一起串台的【中三病】是一档杂谈节目,以开放和真实的态度看待所有议题和作品。节目宗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节目主线】主要是对艺术作品或社会现象发表主观评论,也会不定期进行作品推荐,涉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电影、音乐、游戏。【蓝色阵线】从一个申花球迷的角度对球队近况、争议事件等议题发表评论和感想。【九号半】关于足球的杂谈节目,包括比赛评论音轨。【音频日记】日常生活杂感的收集,或者纯粹是生活中有趣的录音片段。

106分钟
99+
1年前

深圳光明声音档案与上海广东弄堂公益坊

这期节目的嘉宾是两位老朋友:艺术家黄成和策展人小泉。 两年前的2021年底,借展览《都市观奇》的机会,我和他们录制过一期《白石洲唱片:用声音解构城·中·村》。两年之后,在小泉策划的群展《无题》(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支持)中,黄成带来了他的新作《光明声音档案》、灯光装置《平凡之光》和策展人选取的艺术家早期水墨作品《向内而生》(2009-2010)。 这期节目的话题也因此展开,《光明声音档案》来自今年夏天黄成走访深圳市光明区6个街镇31个社区,通过调研与评估,最终筛选了10个社区进行声音录制,找到了圳美等社区归侨山歌说话(歌唱),甚至找到了光明区唯一会唱采茶歌的楼村阿姨,号称塘尾三胞胎的会唱放牛歌的阿姨等群众进行了本地歌谣的录制。这些声音作品构成了理解今天大都市中社区在地文化的重要切片。而本次《无题》群展的所在地今潮八弄的前身也有着浓重的广东印迹,建成于1928年的石库门里弄公益坊,由陈姓粤商投资建造。解放前以粤籍居民为主,故另有别称 “ 广东弄堂 ”之称 。流动的人口和文化,在地的社区和基建,碰撞交融,不会停歇。 时间线 01:09 三年疫情让项目变得更“慢”了 03:33 深圳光明区:不产茶却有不少村民会唱采茶歌 09:38 山歌是客家话、白话等各种语言混杂在一起 18:10 既亲切又有些距离的大排档展场设计 23:06 「无题」展继续探索研究中国80后艺术家的多样化语言和代际现象 30:07 城中村的活力弱了很多 42:23 在光明区展览的时候现场反响很鲜活,观众边听边唱 47:23 苗族保洁阿姨的上海之歌和包含了全国各种山歌的全民k歌 51:12 慢车回家:再谈长春-广州T124列车 57:57 从80后艺术家群体研究想到的 嘉宾 黄成,跨媒介艺术家,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黄成是 Self-house 艺术项目发起者,白石洲唱片创始人,其作品主要探讨私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之相互影响及互相构建。2019 获得第四届墙报艺术家优秀奖,现生活工作于广州和阳江。 王懿泉,艺术家和策展人,人称小泉,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一朵奇葩。他创立了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和WHYNOTTHINK创意智库,开展空间实践和文化艺术咨询。 主持、制作:王越洲

68分钟
99+
1年前

艺术在浮梁:时间在这里是需要被遗忘的

11月底,刚从浮梁回来的梁老师兴奋地找到我说,这次在浮梁的感触很深,第一次作为游客重新感受艺术在浮梁的特别之处。梁老师没有去描述太多艺术作品,而是回忆了许多在村里和志愿者、村民以及同行者交流的故事,比如穿上志愿者的衣服看护展品,让他们有机会去看看一整个展期都没来得及细看的其他展位;比如藏在志愿者日记本中关于展场的一个个小故事;还有从民宿到田间低头的“沉浸式剧场”。借由此,我们也会聊到旅行、城市和乡村。 时间线 00:41 远方的呼唤:探路最远的作品点位,一场不期而遇的茶话会 09:11 观看大地艺术节:时间在这里是需要被遗忘的 14:27 志愿者的故事也化为《记忆的容器》 16:55 《井》志愿者:志愿者的经历像蛇脱皮,换了个崭新的自己 24:51 日记本上神秘的一页:小七也来了 26:47 大地艺术节让村民开始有了商业意识 32:55 到那里就很自然地有了表演的欲望 41:44 这次美好的书的“回響”是想寻找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连结 45:51 艺术节的志愿者愈发多元,村民运营的板凳咖啡也排名当地大众点评第一 47:26 乡村需要我们来振兴吗? 54:54 何谓乡愁:家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 嘉宾:梁亮,场景体验策展人,公共艺术项目「美好的书」发起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67分钟
99+
1年前

川北纪行:探墓访窟特种兵,自驾带现量力行

今年国庆,我和四位朋友奔赴四川,开启了一趟为期9天的川北访古之旅。行程从绵阳开始,途径平武、广元、遂宁、三台、巴中和安岳,最终抵达重庆。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不仅会聊到早已声名远播的巴中和安岳石窟,也会为大家介绍相对小众但值得花三个多小时路程一去的古迹,如平武报恩寺等等。 另外,我们也会结合在郪江、安岳等地的实地寻访体验,带给大家一些访古tips:比如善用华夏古迹图、带好现金、多问路人(每一个NPC都是有用的)、长期锻炼身体等等。 嘉宾 四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新城旧市 阿晨,小红书@李红旗 kk,资深金融从业者和古迹探访达人 未在播客中出现的摄影大师fmx,ins@fangmuxuan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38 川北行程的背景:因商旅要道而兴的巴蜀石窟 03:16 正式出发前的绵阳本地游:云岩寺转轮藏、环成都人民都会来拜的七曲山大庙、中国的 洛斯阿拉莫斯“两弹城” 11:09 第一日:碧水寺、平阳府君阙、卧龙千佛崖 17:17 川北山路国道驾车体验 24:15 第二日:平武报恩寺、孟不比餐厅、鹤鸣山道教石窟 35:01 第三日:广元千佛崖、皇泽寺、遂宁广德寺 42:03 遂宁市:鹫峰寺塔、蓬溪奎塔、宝梵寺 46:21 巴中:石门寺、水宁寺、意料之外的通江县大型红色石刻、南龛、北龛和有点野的西龛 1:01:06 一定要量力而行的郪江崖墓:金钟山、紫荆湾、坟台嘴、柏林坡和古郪国大型cosplay 1:09:07 安岳探宝访窟:卧佛院、木门寺、菩萨塆、灵游院、玄妙观、睏佛寺、圆觉洞、塔坡、茗山寺、孔雀洞 图片详见城记播客微信公众号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98分钟
1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