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西岸,这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想探讨未来城市的空间解法

时隔8年之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下简称“SUSAS”)再次回到徐汇西岸滨江。从位于淀浦河北岸的主展区白猫库房一路走到位于张家塘人行桥畔的SUSAS十年回顾展馆,散布在滨江岸线上的空间艺术和公共艺术点位仿佛又让人回忆起曾在杨浦滨江、浦东东岸滨江的SUSAS点滴。 与往届探讨城市更新、社区营造等主题不同,本届SUSAS主题有了重大转向,关注“共栖”,“共栖”不仅是探讨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也蕴含了各学科领域的学者专家、建筑师、规划师、艺术家和大众一起,共同参与城市空间营造的过程。 本期节目邀请到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执行策展人高长军,我们将会回顾往届SUSAS历程,并以此为脉络介绍本届SUSAS的展览和空间营造策略。作为建筑师和策展人双重身份的空间工作者,在展期过半后,高长军对于主题“共栖”和展览也有了新的思考和看法。 阅读城市 摄影田方方 复园 摄影田方方 风之屋 摄影冯琪 桥下舞台 摄影冯琪 时间线 01:01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的诞生 04:08 从世博会到城市空间艺术季:还江于民的上下半场 07:26 SUSAS主题的转向 17:30 以复园和桥下舞台为例:SUSAS在展览之外对于公共空间的营造和设计 27:56 在展期内改造公共空间是挑战也是探索,想让让各类型的空间解决方案被更多人看到和讨论 33:53 《申生不息》特别版:从蕰藻浜、油墩港、黄浦江等水路航道的视角来看B面上海 44:55 从SUSAS展区的分布和近两年的新城设计展看上海未来发展趋势 52:43 再谈“共栖”:能让跨专业、跨领域的人都有所触动,去实现一些新东西 嘉宾:高长军,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执行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候选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第五届) 展览主题:共栖(METro-BIOSIS) 开放时间:2023/9/25 - 2023/11/20 周二至周日 10:00 - 17:00 对公众免费开放,周一闭馆

63分钟
99+
1年前

艺锅端 x 城记播客 | 寻访南京北极阁:当代艺术展览如何讨论这个气候危机的时代?

南京历史底蕴深厚,但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保守。游客去到南京,去的大多是中山陵、明孝陵、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纪念馆等悲寥而严肃的场合。在金陵生活,总绕不开南京的城门和城墙。有人说,六朝古都南京的土特产是“失败”。如何使南京的城市叙事抽离保守的刻板印象,展现更加丰富和浪漫暧昧的一面? 近日,南京北丘当代美术馆“艺术与地理”项目第一回展览取名“有人弄乱了玫瑰花”,展览着眼美术馆所在地北极阁的历史与现实,特别是其在中国气象学发展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邀请来自6个国家近20位艺术家与建筑师对这段历史进行访问,以他们各自的感性创作与理论研究回应气候危机时代的紧迫现实。 这是一期与艺术展览评论播客《艺锅端》的串台节目,我们与“有人弄乱了玫瑰花”展览的策展人刘林和杨乃天一起,聊了这个展览本身的内容,各自对南京的感受,以及作为个体的我们观察到的古人和今人对天气气象话题的回应。 时间线 00:00 节目开始,串台介绍 00:30 本期嘉宾:策展人刘林、杨乃天的自我介绍 02:34 北丘当代美术馆不同寻常的地理位置:鼓楼、鸡笼山与鸡鸣寺区域的深厚历史 08:50 北丘当代美术馆特殊的展览空间:由废弃的人防工程改造而来 14:41 2022年末,刘林与杨乃天接到展览委托,确定做一个与天气、气象与现代科学主题的展览 20:40 展览诗意的标题 “有人弄乱了玫瑰花”与艺术家胡昀作品、作家马尔克斯小说的联系 26:30 中国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的日记关于南京的部分记录被置于展厅的各个角落 29:24 策展人刘林与南京这座城市的“爱恨情仇” 34:50 艺术家子杰到展览现场布展,让作品在展览展陈形成了特别的效果 39:30 在展览现场会发现一些“乒乓球”串珠,这是什么隐喻? 41:00 展览委任创作的作品和展览主题、空间发生怎样的契合? 45:03 艺术家和科学家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形成了《科学漂移》这件作品 50:00 对科学中心主义的反思,对气象与权力之间关系的思考 56:73 “云”的另一种解读 —— 数据云:艺术家贺子珂《乱码城市》解读 59:00 艺术家詹姆斯·班宁的《鲁尔区》在国内的第一次展出 1:09:00 大预告:展览相关的未来公共教育活动 1:15:00 做展览总留有一些遗憾:一些切题、但想得却得不到的作品 主播 城记播客:王越洲 艺锅端:万年青、Lonely鱼 嘉宾: 刘林:写作者、策展人,目前生活和工作在上海。近期关注展览制作、技术理论,并试图通过与不同领域创作者合作的方式讨论“共同工作”的问题。 杨乃天:目前生活和工作于美国纽约市的建筑设计师。他着眼于建筑结构和材料提供的官能体验和其形式语言背后的权力关系,探索信仰系统在人造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关信息: 展览名称:有人弄乱了玫瑰花 展览时间:2023年9月9日-2023年12月10日 展览地点:南京北丘当代美术馆

81分钟
99+
1年前

JISP x 城记|从静安雕塑公园到彭浦新村:艺术的落点是生活

从2010年开始,静安国际雕塑展至今已走过近14年的历程。它经历了中国公共艺术的从零起步,也见证了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和变迁。9月20日,阔别三年的第七届静安国际雕塑展在全面开放的静安雕塑公园开展,不管白天还是夜晚,观众都可以步入公园,和艺术不期而遇。 此外,此次展览也联动了静安张园、市西中学、彭浦新村、镇宁菜场、苏河湾万象天地等9处延伸点位,以“公园+”的方式带给市民不间断也触手可及的艺术盛宴。 本期节目是两位嘉宾是来自静安国际雕塑展策展机构罗浮紫公共艺术的展览策划冰奇和丽诗,她们将分享在国际雕塑展主展场、以及镇宁菜市和彭浦新村等延伸点位展览筹备过程中的思考和故事。 嘉宾:罗浮紫公共艺术 展览创意策划 冰奇 艺术共和A.R.T. INSTITUTION 青年艺术家 丽诗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35 静安国际雕塑展简介 02:59 从城市到空间,深入到小社区里去关照更具体的人 06:06 彭浦新村延伸展区彭浦计划简介 14:51 镇宁菜市场延伸展区简介 19:42 市西中学和中信泰富等其他延伸展区 26:50 公共艺术对于广大市民的价值 31:31 雕塑公园主展区介绍 36:00 七届雕塑展之后,上海市民对于公共艺术观感和审美的变化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46分钟
99+
1年前

建筑师的非典型城市实践(上):在社区造一条银河,所有的星星都可以在这里发光

建筑师还能在城市做些什么? 本期节目的两位嘉宾,来自邑间建筑的郑露荞和熊子超是科班出身的建筑师,但他们近几年的实践却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设计。我邀请他们和我对话,一方面是想了解他们当下对于建筑师这个身份的看法。另一方面,我对于他们这几年的非典型城市实践也非常好奇,从最早认识他们,把关于大学路的展览和研究从PSA开到了大学路上的“发生便利店”,再到之后每每都能在大鱼营造的活动上看到他们的身影以及后续一篇篇关于大鱼的分析和观察文章,再到之后,他们自己在鞍山新村、延武胶等地落地的项目和工作坊。 本期节目是访谈的上半期。这期访谈固然是无法回答建筑师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但邑间建筑的实践代表了一种行动的可能性,通过行动去回应时代。 时间线 00:42 邑间建筑想做非典型的城市实践 08:14 2019年关于大学路的展览后发现讨论地方性应该回到地方去讨论 15:38 发生便利店:用艺术策展去思考地方性的尝试 27:39 大学路的案例说明前期的规划需要包含全过程的管理配套 36:20 为什么会对大鱼营造进行参与式的观察和研究 49:57 在鞍山新村做一条让人们彼此看见的诗歌单行道 主持/制作:王越洲 嘉宾:郑露荞,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巴黎美丽城国立高等建筑学校访问学者,上海邑间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熊子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邑间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64分钟
99+
1年前

在何陋轩聊方塔园:要待得足够久,才能体会到时间对空间的影响

方塔园位于松江古城内,园内有宋代方塔、明代照壁,宋代望仙桥、也有后期迁建其中的清代天妃宫和新建的何陋轩。设计者冯纪忠将整个公园分为3个空间,即广场、草坪和水面,但这3个空间是一体的,隔而不断,将历史遗存和现代建筑通过空间巧妙组织在一起。类似这样的细节在方塔园中还有很多,冯纪忠“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对空间进行营造,细细品味能找寻到许多旷奥之景。 2022年是上海方塔园开园40周年。2023年春天,在何陋轩保护修缮工程完工,再次对外开放后,我和几位朋友相约来到松江,在何陋轩中,聊聊方塔园。 聊天的人 杜杜,前景观设计师,现在从事大数据与城市研究相关工作,热爱遛马路、逛园子、盯植物 浩楠,景观设计师,致力于公共景观设计,空间美学爱好者 昌夷,独立景观设计师,力求用简洁的设计语言解决场所问题,平衡各项要素之间的关系。 安娜,城市规划师,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生活爱好者。 主持/制作:王越洲 堑道 弧墙 时间线 00:00 开篇:北门大屋顶的争议 01:24 大家的自我介绍和第一次来方塔园的感受 06:23 方塔园建造的时代背景和空间特点 12:44 方塔园到底是园林还是公园? 15:40 经营空间:通过甬道、轴线、植物、水面来控制观者的视线和游览体验,营造出旷奥之境 27:37 与古为新何陋轩:要在这里待的足够久,才能体会到这些时间对于空间的影响 48:11 方塔园对城市更新的启示:如何用现代的手法去延续人对空间的记忆 草坪、树和对岸的方塔 交错的石板桥 河畔何陋轩 一条小路 名词解释 园林轴线:公园绿化布置中,联系主要景物的风景线。常用树木、花坛、道路等,将主要的或装饰性的建筑物联系在一条线上,成为总体布局中的轴心。 德国馆:即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一座少女雕像和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该馆由“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的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设计,博览会结束时拆除。后为纪念这一作品所开创的历史,巴塞罗那德国馆于1986年原址重建。德国馆建筑形体简单,不加装饰,利用钢、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质感,显示着简洁高雅的气氛。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的成果之一,也是代表作之一。

58分钟
99+
1年前

江南烟火:从食材出发,重温民间饮食往事

从泥土到餐桌,江南饮食有滋有味,但甚少有人从史料出发来考察江南民间饮食的状貌和流变。借《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百年民间饮食》新书上市的机会,我请来该书作者邹赜韬一起来聊聊《江南烟火》背后的饮食史和乡愁之味。 嘉宾:邹赜韬,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中国食品行业智库专家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31 与食物结缘的过程 06:51 近代巨变下的人口迁移、现代科技的进步对江南饮食产生了什么影响 14:41 食物的乡愁之味 20:40 百年前上海人是怎么吃的东海海鲜的 27:49 为什么这么多外国友人也对中国美食留下了大量的记录和评价 36:15 一起来做饮食史:吃播探店vlog和层出不穷的美食纪录片可以传承饮食文化吗? 41:53 邹赜韬关于食物的私人书单和电影推荐 节目中提到的影片和图书 影视:《孤独的美食家》、《晚酌的流派》、《风味人间》、《鲜生史》 书目:《饮食与中国文化》、《明清饮食》、《亲爱的味道》、《烟火三十六味》、《中国食物:水果史话》、《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 “食可语”译丛(已出版:《罐头:一部美国公众的食品安全史》、《从咖啡到珈琲 : 日本咖啡文化史》,待出:铁路美食发展史、鹅肝争议史、冰激凌制作史、华南一个村庄的饮食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57分钟
1k+
1年前

有一些“上海”的消失和离别总是那么猝不及防

前段时间,看到猫老师在即刻上回忆一家她常去的咖啡厅关门了。她说,“喜欢它不是因为咖啡有多好喝”,而是“Vesh Coffee是我的福地,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考试,在我做无业游民的尴尬时期陪伴我,说也奇怪,虽然身边有很多人打电话、餐厅也放bgm,但因为大家都在认真工作,在这里特别能静下心。” 这个夏天,猫老师也即将离开上海,出国留学。借这个机会,猫老师在本期节目中分享了她大学至今在上海印象深刻的饭馆和玩乐之地,那些可能还来不及告别的地方。 嘉宾:猫老师,公众号:东八区案内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28 猫老师从大学至今在上海的历程 02:21 大学时的周末常去的街市和酒吧 澳门路清真市集(暂未恢复开放)、浦东清真寺前烧烤摊 仙霞路日料和居酒屋、Windows酒吧(已闭店)、celia(已闭店)、DADA Shanghai c's bar 12:10 实习和工作地点周边的觅食去处 14:14 南京西路周边: Masala Art Indian Cuisine(大沽路店)、花纹 深夜食堂、vanca's ribs & BBQ 保加利亚 17:00 中山公园周边: 刘和园云南过桥米线(宣化路店)、泉州风味馆、隆兴本味、穆氏葱油饼、扬州狮子头、薛掌柜酥鸭大面(武夷路店)、上面坊酥鸭大面(东诸安浜路店)、邕味张记广西老友粉(定西路店装修中,世纪汇店营业中)、永祥烧腊、昇鳗鱼家(中山公园店)、罗宋娃娃 27:15 南京东路及人广周边 香江姳苑粥饭、莱莱小笼、滇味园过桥米线、胖胖君的新疆抓饭、纽约三明治nyc deli 33:18 那些在上海消失的店: 中山公园横丁(已歇业)、肉力屋日式烤肉店(已歇业)、“Pierogi Ladies”(女士饺子)(已歇业) 51:30 印象比较深的店:233进口啤酒吧 报道中译:波兰人在上海 https://mp.weixin.qq.com/s/LiywTtctdbg4lvd-uytMmg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59分钟
1k+
1年前

巨龙在城市游走:有轨电车、中运量公交和城市出行的未来

从人满为患、高峰期发车间隔可以达到40秒一班的公交车,到在各大新城和现有骨干公交廊道落地的有轨电车系统,上海的中运量公交体系一直在不断迭代中。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曾参与上海电车节目的宋文超,我们将从不久前刚刚停运的张江有轨电车聊起,介绍何为中运量公交以及上海和各地中运量交通工具的乘坐体验,另外,也将会借此机会畅想未来的城市出行。 嘉宾:宋文超,电车迷,微博@电粉wing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1:31 上海公交从发车间隔40秒一辆的电车到中运量的变迁 03:31 何为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 08:10 上海各中运量公交体验: 前中运量时期的尝试:张江有轨电车 传统公交廊道转化:71路 效仿大巴黎:松江有轨电车线 承载市区动迁居民生活习惯的连接器:奉浦快线 30:05 未来上海中运量公交畅想:部分公交廊道并线?利用数据去设计和区分干线和支线? 33:18 大连、长春等东北城市市井味浓厚的有轨电车系统能延续至今,源自它和后续城区和交通规划的融合 38:24 国内其他城市的有轨电车大多是先有新城,再有线路:苏州高新区、沈阳浑南新区 41:42 行经闹市区的有轨电车如何与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融合 46:27 欧美国家现今还在运行的有轨电车系统 48:54 MAAS(出行即服务)的终极目标是能按时刻表运营、可以按需定制 城记播客计划在9月-12月间举办一场“香港巴士”主题的翻书会,展示一系列关于香港巴士的图书,欢迎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朋友留意后续信息,也欢迎对这个话题的同好一起来分享,欢迎后台与我联系。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74分钟
1k+
1年前

潜入土地之下,去看看那个蓬勃生长的上海在哪里

2021年,曾在永嘉路口袋公园里偶遇过「美好的书」公共艺术项目,让书在路人心中开出一朵小花。2022年,在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之后,我又去到世纪汇广场,专程看了「Chair Up」项目,用椅子来孕育温暖和希望,一份送给城市的礼物。7月27日,「Chair Up」续章「Grow Up」也即将开启。 这期节目,我请到了公共艺术项目「美好的书」发起人、场景体验策展人梁亮老师,她不仅将结合过往经历来聊聊如何用策展去打动人心,也将介绍新展「Grow Up」,这是一个关于上海城市精神的微观呈现,33组来自合作伙伴、艺术家和普通大众的作品将分布在ROOT、SEED和TREE三大展区,展示这座城市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也带来他们关于“生活的不同解法”。 嘉宾:梁亮,场景体验策展人,公共艺术项目「美好的书」发起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2:35 40岁是人生的分水岭,之前是突破自我,之后更想打动人心 05:42 用「美好的书」来营造一个场域,去连接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产生新的涟漪 20:44 筹备2022年世纪汇「Chair Up」展演项目的过程更难忘 28:10 去年等待一位每天来画椅子的小观众的感觉就像《小王子》里等待玫瑰花,今年这位小观众也荣升为「Grow Up」的参展者 31:58 「Grow Up」是想潜到土地之下,去看每一个在上海的个体如何呈现他们的生活 36:19 不可错过的大众参展者:从小就是申花球迷、Shanghigh、天平路上的私家记忆等等 46:39 给城市一点时间,也给我们一点时间,城市和人的记忆才能慢慢生长起来 「Grow Up」公共艺术展演计划活动报名请关注:THEBOOKAND美好的书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57分钟
2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