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亦或是序章:城市游策后的杭州新兴艺术空间漫谈

2022年双十一期间,我去到杭州,参与了由铜场T-Project等艺术行动者联合发起的以城市为规模的艺术展演活动。内容涉及“交个朋友”双个展艺术展群、物流游戏——平行实境大冒险、“杭三鲜”艺术小组联动计划、铜场磁场等泛艺术项目,展演空间也从传统的白盒子空间延伸至替代空间、日常生活空间等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游策”计划通过联合在地性的生产力量,进行了一次以杭州城市生活为方法的艺术尝试。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游策计划的成员陈天琪、啥空间的主理人宋瑶、cusp.的主理人葛睿璟、以及在游策漫游的过程中,我遇到的一个很喜欢的公共项目“窗户项目”的发起人常旖轩一起来聊聊城市游策以及她们的工作和生活。 就像天琪在节目中所说,我们的书本已经翻到最后一页了,甚至已经在看番外了,到了现实才发觉也许连开头的摘要都没开始。 时间轴 嘉宾自我介绍 00:54 城市游策成员陈天琪 02:08 何为铜场 02:53 啥空间主理人宋瑶 05:07 cusp.主理人葛睿璟 08:39 窗户项目联合发起人常旖轩 本职与“业余项目”之间 11:00 陈天琪:如何处理学术与周遭世界的关系是个很纠结的问题 15:19 宋瑶:独立空间对于自己和城市艺术生态都是某种程度的“曲线救国” 20:03 葛睿璟:把展览作为对话的开始,把空间作为情感扩张的部分 24:41 窗户项目的缘起:把窗户作为和整个城市的联系 27:42 常旖轩:在机构话语之外做一点新工作方式的探索,更直接地去和城市发生互动 对杭州城和城市艺文生态的印象 31:18 宋瑶:从被美院的穹顶庇荫到陆续有新树新苗萌发 34:23 葛睿璟:杭州的城市结构和自然密不可分,疫情之后更多人在这里做事了 37:15 常旖轩:杭州在尝试一种非职业化的艺术生产方式 39:29 陈天琪:对城市的了解更多会落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不管是数字世界还是真实世界中的关系 工作方式和人际关系 48:15 “交个朋友”展群计划有致敬明斯特、卡塞尔的意味 01:01:41 把西湖游船作为展场:一次既熟悉又陌生的尝试 01:08:43 肯定性生产的重要前提:尊重和承认所有人的个性 01:12:14 窗户项目的陪伴式策展 01:18:03 城市游策能讨论的仅止于友情和连接吗? 01:26:00 处处皆可实践 01:30:08 圆形使者培训基地在杭州闹市中的“冷遇” 01:32:11 再看美院、机构和杭州艺术生态 01:43:39 啥空间的广告时间 嘉宾: 陈天琪:“游策”计划成员,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 宋瑶:为啥空间打工的创始人 葛睿璟:cusp.的1/2 常旖轩:策展人,窗户项目发起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参考信息 城市游策City Run正式发车!!! https://mp.weixin.qq.com/s/c6qZtyFfrydYSJNYA2r7Qw cusp.archive 2021-2022 https://mp.weixin.qq.com/s/cRVctUTfjcGVh0IpA6yoAg 窗户项目|胡沁迪:口彡 https://mp.weixin.qq.com/s/Ovuq3JnICp1eS9PYETljIA 窗户项目|蔡滨荟:吱吱织 https://mp.weixin.qq.com/s/NwZwCOIunn7g3vwTGiYHlw 这是群展|琳琅满目lín láng mǎn mù https://mp.weixin.qq.com/s/LpgAIiHmgj9_ej-gcgDGSA Pocket Blog Vol.1|杭州“游策”的外与内 https://mp.weixin.qq.com/s/09-5h29EjU8TifMTCgdBow Pocket Blog Vol.2|15个艺术小组的40天 https://mp.weixin.qq.com/s/Va5j4VWEp7WJw4CiS9C8dg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110分钟
99+
2年前

不花钱,怎么过周末?一场关于人、城市和秩序的社群实验

记得第一次和本期播客的嘉宾01见面,是01在多抓鱼的last day,阳光、可爱、向往自由的01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我对她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她导演了一部关于艺术家葛宇路的纪录短片、业余时间不仅会去面包店兼职,还为一些品牌和媒体摄制内容。入职泡泡骚后,01的生活也愈加丰富,除了运营自己的播客和newsletter,还为《IDEAT理想家》等媒体写作专栏,另外时不时还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项目。 “不花钱过周末”系列项目就起源于今年上半年01参与的线上共创,在历经数月的线上讨论和线下工作坊后,《不花钱独处》zine正式上线,也同时诞生了“The Gratis 走地鸡”社群。 本期节目我就会和01聊聊到底不花钱怎么过周末?一个不依靠金钱来激励的组织是如何运营和维系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建构起自己和城市关系的。 时间线: 00:27 一位跨媒介创作者的自我介绍 02:22 保持精力旺盛的秘诀在于了解频率 06:55 全职工作就是把八小时内的工作好好做完 11:38 不花钱过周末项目缘起和走地 16:38 一个和利润无关的项目如何组织大家一起做事? 25:41 从泡泡骚学到的:信任、沟通和反馈 29:21 不花钱的理念:消费反思、物品共享、主动创造 43:13 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幸运 46:23 打开城市空间的可能性 53:45 尽可能让更多人接触到这本zine,但不售卖 嘉宾 01,你从未见过的积极仔仔。目前是泡泡骚中国的品牌沟通负责人,业余为《IDEAT理想家》专栏作者、博客拨瞪拨瞪主播、newsletter大人的坚持魔法术主笔。 主持/制作:王越洲 微信公众号:The Gratis 走地鸡 https://mp.weixin.qq.com/s/ziCorqcCM13ePt4d18P3GQ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68分钟
1k+
2年前

香港中环街市和消逝中的上海样本

香港的公共街市不仅是本地人日常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场所,也是不少游客到访香港的必游之地。在岭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徐颂雯的新书《香港街市》中,她不仅将香港街市建筑变迁史和香港史联系起来,还考据到1920-1930年代上海现代菜市场建筑对于香港街市建筑设计的影响。 作为受上海现代街市影响的例证之一,第四代中环街市历经数年保育和活化后,在去年8月开放后重新成为中环地区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本期节目,我邀请到了曾经参与到中环街市改造项目的建筑师孙莞瑶和保护者说创办者冯立老师,一起来聊聊那个既远又近的香港。 时间线 01:21 香港公共街市初印象:社区中心、嵌入城市的捷径、活化后成为新闻博物馆的街市 09:46 香港兴建公共街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11:24 中环街市变迁史 17:23 从现代上海街市汲取灵感 20:16 中环街市的保育和活化:从吃精致法餐到吃港式早茶 41:13 依靠天桥系统连接起来的大馆、半山、中环街市和中环码头 48:42 目前留存的其他香港街市现状 51:50 上海目前的空间上有特点的菜场:虹珠市场(长宁支线)、浦东泾东市场(填河而建) 58:15 能从中环街市的活化中学到什么? 嘉宾 孙莞瑶:生长于上海,生活于香港,注册建筑师,HKICON 专业会员,城市更新前浪中的一颗小水滴 冯立: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筑师,保护者说创办者 主持:王越洲 制作:junno BGM:侧田 中环 参考信息 图书:《香港街市》 徐颂雯 著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论文:建造本源 原上海工部局舟山路菜场建筑比较研究 论文:大象无形香港现代建筑个案研究之中环街市 播客:《建筑意》 微信/微博:城记播客 关于上海福州路公共街市,可以留意后续城记播客微信公众号的更新,会有一些最新发现

75分钟
3k+
2年前

定海路449弄空间纪事:用生猛的加建来守卫生活

这期节目我们将从历史和空间的角度来关注上海杨浦区的定海路449弄。 定海路 449 弄是上世纪日资企业裕丰纱厂投资建造的专供该厂中国工人及家属居住的工人宿舍。最早这里一间60平米左右的两层工房,最多要挤25个工人,建国前工厂依据工人家庭的人数不同,将一个通间拆分给两户甚至更多人家居住。但不到10㎡的半间房子很难装得下一家人的吃喝拉撒。 为了提升生活质量,449弄的居民们从民国起就对工房进行改造,从室内搭阁楼,到封天井、加屋顶、搭晒台。80年代“房改”之后,居民开始“大肆”占用公共空间进行非正规建造,有的占用弄堂,有的抬高屋顶,有的直接加建一层,“百花齐放”,好不生猛。 本期节目的嘉宾杨闻博从2020年开始对定海桥片区进行调研,记录了定海路449弄工人宿舍十几种典型的加建空间形态,更重要的是,他还深入到部分居民家中,结合口述史去回溯那些自发建造背后的社会因素。当然,伴随着征收的进程,这个曾经的穷街、充满自发营造野性的定海桥片区日渐消失了。 时间线 00:26 嘉宾自我介绍和项目介绍 01:26 选择定海桥449弄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04:21 几个概念:定海路、定海港、定海港路、定海桥、定海路桥 06:23 工业是定海桥地区发展的底色,得益于工业,人口逐步聚集,449弄也在建成之初就通水通电了 11:02 定海桥地区独特的自建房现象 13:48 449弄居民私自搭建大揭秘 21:58 不同身份和地域的人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差异 27:00 住户和主管部门的“对抗和互动” 29:22 两个特殊的案例:安于现状的爷爷、办公居住混合空间 34:52 曾经449弄还有个足球场 45:37 时光在定海桥停滞了 48:06 定海桥449弄对于未来住宅设计的启示 56:49 要下沉到街区里和当地人学习 嘉宾:杨闻博,普华永道ESG创新城市发展综合服务,咨询顾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1届硕士研究生 主持/制作:王越洲 致谢:陈昊 相关链接 -449- https://mp.weixin.qq.com/s/GL0C-QolFDNKTKncQ5zWdg 日常生活的突围与抵抗 ——定海桥地区居住建筑空间调研 https://mp.weixin.qq.com/s/0Hm8PioyAx6uepEv85wu4g 定海桥系列下期将邀请到作家路明老师,他将分享关于工业、足球的部分,请大家继续关注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70分钟
99+
2年前

一个地方的记忆有可能被存储吗?哪怕是在日新月异的深圳

今年年初,一场以南头古城为背景的实地声音漫游在深圳举行。本期节目我们将以这场声音漫游为例,聊聊场所实践这个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场所叙事去重新构建一个场所。从日新月异的深圳出发聊地方记忆的承载,意义还是有些不同。本期节目的两位嘉宾:罗森是声音漫游《从九街出发》的创作者之一,佩瑶也实地体验过这场声音漫游,他们各自也与深圳的渊源颇深。 时间线 01:03 嘉宾自我介绍 05:42 深圳给罗森留下的印象:少有长久的东西,不断在变化 07:17 佩瑶关于南头古城的观感:现当代的生活方式叠加在一个传统的古村落里 10:18 《从九街出发》的情节设定:如何存储关于南头古城真实记忆的承载 17:36 何为场所实践?(场所实践和国际情境主义的比较) 23:11 以《从九街出发》为例,场所实践中创作者经验漫谈:场所感知、观众和现场交互、技术延伸运用 33:22 场所实践中的日常性和技术赋予的在场感能让参与者更完整的体验在地人生 44:14 场所实践和角色体验类游戏的比较 50:23 场所叙事:佩瑶关于家乡白银和深圳的场所实践作品 54:05 场所叙事的核心是去重新构建一个场所,而不是仅仅是用去讲述和解读一个场所(《志明与春娇》和《路边野餐》的对比) 59:39 人在意一个场所,往往和他的生命经验息息相关:记忆、想象和梦境 01:04:04 从约翰·伯格《我们在此相遇》得到的启示:把情感和记忆装在一个场所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记忆编码方法 01:11:03 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策划一场场所实践 01:14:09 每个人都有对场所的独特感知,一起放开手去做吧! 嘉宾 罗森,跨领域空间研究、创作和实践者,“毛茸茸有感情的田野(FFF)”项目发起人。 Andrea 佩瑶,策展人,场所实践者。所在 Situatedness联合创始人。 主播/制作:王越洲 相关信息 声音漫游《从九街出发》 南头古城 微信公众号:所在 Situatedness 微信公众号:毛茸茸有感情的田野FFF 书籍《我们在此相遇》 微信/微博:城记播客

81分钟
99+
2年前

从美荷楼到枕流公寓,口述史中的家国春秋

枕流公寓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699、731号,这座有着“海上名楼”之称的公寓建于1930年,业主为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并由美商哈沙德洋行设计,华商馥记营造厂施工。在近百年的历程中,公寓的知名住户包括报人徐铸成,导演朱端钧,作家周而复、峻青、王慕兰,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画家沈柔坚,三栖明星周璇,影剧表演艺术家乔奇和孙景路夫妇、孙道临、徐幸,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范瑞娟、王文娟等。 受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委托,候车式文化工作室从2020年底开始对枕流公寓进行"枕流之声"口述史采集项目。在第一期项目中,以口述历史呈现枕流公寓内十余个家庭跨越七十年的悲欢离合,并根据口述史料通过图形建模还原1930年代枕流公寓的建筑特征,记录人与建筑共同书写的城市历史。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候车式文化工作室发起人赵令宾女士,我们将会一起来聊聊口述史中的家庭和城市的变迁。 嘉宾:赵令宾,候车式文化工作室发起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硕士,10年历史建筑活化保育和口述历史经验。先后供职于香港发展局下辖历史建筑活化保育伙伴计划、上海市静安区文物史料馆、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主播:王越洲 制作:junno 时间线 00:57 嘉宾自我介绍 01:30 活化香港第一代公屋美荷楼的经历给了自己口述历史的启蒙 12:25 小人物的生活轨迹也是值得挖掘和呈现的 15:48 枕流公寓简介 24:27 以文化人:在熟悉的场景中,受访者更容易倾诉生命经历中的细节 29:39 通过口述史料,还尝试复原了枕流公寓的空间布局 36:20 口述史项目不仅让访问员们深受触动,还让邻里之间重新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41:55 要维系一个家庭走下去,需要来自家庭内部所有人的努力 49:19 未来计划将口述史的素材更好地呈现在各个媒介上,包括播客 55:50 目前正在运用口述史的方法进行个人生命史的探索,采访对象包括曾经“绿房子”的主人 59:41 英国口述学社年会“复杂的家”参会感想 参考信息 枕流之声 https://mp.weixin.qq.com/mp/homepage?__biz=Mzg3MDYwMDUyMg==&hid=1&sn=bd4120ed79f2b3624c801d8cff099f09&scene=18 美荷楼活化计划 https://www.yha.org.hk/sc/our-services/mei-ho-house-revitalisation-project/heritage-mei-ho-house/ 2022年英国口述历史学社年会前瞻:聚焦复杂的「家」|资讯 https://mp.weixin.qq.com/s/Pxh_wU-t2BbTTbENPA17Xw 美荷楼 为安置1953年受石硖尾大火影响的灾民,香港政府在翌年兴建了石硖尾徙置大厦,而美荷楼正是首八座石硖尾徙置大厦之一,标志着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开端,亦见证了自1954年开始,香港公共房屋历史和政策及巿民居住环境的变化。美荷楼是香港现时仅存的「H」型第一型徙置大厦,亦是香港同类型房屋的首个设计,长型及横向回廊属现代建筑风格。当年政府为要在最短时间内安置大量石硖尾大火灾民,决定兴建包括美荷楼的石硖尾徙置大厦,因此大厦只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设施,简洁平实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兴建的时期和目的。 英国口述历史学社(Oral History Society) 成立于1973年,是英国最大的口述历史组织,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口述历史组织之一。其前身为1969年一个在英国录音资料馆(British Institute of Recorded Sound)举办的非正式会议上所组建的口述历史委员会。秉持着“每个人的故事都很重要”的理念,该组织致力于各类口述记忆的收集、保存和使用,在全球口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候车式(Waiting Room) 2019年成立于上海,是一家专门收集口述历史的机构。集史料采集、访谈拍摄、文字编校、剪辑制作为一体,记录一个人、一个家、一栋楼、一条街,甚至一座城。让历史说话,让文化唱歌,让老房子们跳起舞来。详情请关注候车式微信公众号。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秋日,枕流公寓被华山路上蓬松的梧桐树包裹着 ©候车式 为受访者拍摄生活照 ©候车式 “枕流之声”第一期中的17位受访者 ©候车式

65分钟
1k+
2年前

纪录片《阿拉申花》:谁的球队谁的城

最近,一部有关上海申花2021赛季的系列纪录片《阿拉申花》上线,这部纪录片不仅记录了申花队2021赛季赛场内的起伏,还重点刻画了场外,与申花队有关的球迷、媒体、工作人员等不同个体以及他们背后的足球文化。这期节目我就请来《阿拉申花》的制片人、导演,铛蛙体育创始人蔡秋德以及体育播客《翻转体育》的主播滑轮一起来聊聊关于足球和城市的话题。 嘉宾 蔡秋德 铛蛙体育(在球场)创始人 《阿拉申花》出品人、制片人、导演 滑轮,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律博士(J.D.),翻转体育主播 主持/王越洲 后期/junno 时间线 00:35 本期节目简介及嘉宾介绍 01:52 蔡秋德少年时的足球启蒙,从哪些节目吸收体育内容制作的养分 06:15 《阿拉申花》中融入球迷、媒体、球队后勤等场外元素的考量 12:38 对申花球迷整体的素养和申花队的开放姿态要翘大拇指 16:11 在这之前,国内几乎没有俱乐部对纪录片团队如此开放拍摄 19:20 拍摄一部体育纪录片需要的成本和流程 23:11 关于中甲联赛纪录片《少帅》和《我的足球我的城》 25:33 恒大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对外最封闭的时期 29:06 金元足球时期球员身价的暴增并不是一种市场行为 34:51 为何远赴日本拍摄日本高中足球大赛 39:14 万人空巷的高中足球联赛只是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1:20 社区足球的两个案例:定海桥龙头老年人足球队和厦门二中马约翰足球队 46:10 足球文化的根基在社区和校园 49:38 想用体育纪录片去讲更纯粹的体育故事本身 节目中提及的信息 《阿拉申花》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media/md28338763/ 《足球之夜》 《中国足球报道》 b站@在球场 《足球少年养成》 《足球优少年》 copa90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copa90stories 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 https://www.thecfa.cn/qingchaoliansai/20220710/31236.html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60分钟
99+
2年前

串台布兰德游记:近代中国乳业和光明牌的诞生

这期节目是我和《布兰德游记》主播DC的串台节目,“封控当下方知牛奶珍贵”,聊聊发生在上海近百年的乳业往事和光明品牌的诞生。布兰德游记是一档以“品牌”为主题的声音记录节目。有聊过NASA、聊过香港美心,也聊过伏特加品牌,欢迎大家关注。 大家熟知的乳业公司光明,前身是1911年由英国商人成立的可的牛奶公司。此外,光明牌冷饮也曾开发出冰砖、盐水棒冰、赤豆棒冰等经典单品,是很多人的“夏日必备”。 在这期播客中,我们会从近代中国的乳业发展开始,分析牛奶是如何进入主流视野、成为一种日常消费品的,后半段会介绍光明品牌的创立和早期发展。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期节目的主要内容截止于21世纪初,光明还稳居乳业市场第一的那年。这之后,中国乳业的竞争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如果听友感兴趣,我们考虑在未来节目中继续分享。 时间线 01:48疫情期间的乳品消费观察 07:10近代中国乳业发展:最早作为“冬令补品”、城市牛奶消费的兴起 15:15近代中国乳业发展:乳牛引进和强国强种的文化塑造 23:03近代中国乳业发展:产业规范的建立、巴氏消毒技术进入中国 29:14近代中国牛奶品牌的竞争:外商企业(可的、雀巢) 37:57近代中国牛奶品牌的竞争:华商企业 41:29光明的诞生:益民食品一厂和光明牌冷饮 49:24光明乳业:市场化改造、订阅制、“轻资产”扩张 57:1221世纪初,暗流涌动的中国乳业市场 61:39一些小总结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65分钟
1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