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北京东路,对于大部分本地人来说,也是既熟悉又陌生。 北京东路离外滩和南京东路都很近,但它更为著名的是颇有年代感的名称:“生产资料一条街”或是“五金一条街”。 为什么一个闹市中心的街区会成为五金产业的集散地?在九十年代五金行业全面市场化前后,北京东路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2021年北京东路街区大规模征收前夕,同济大学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楚童和她的小伙伴们对这一街区的历史、空间、社会和产业进行了抢救式的记录和挖掘,并在2022年初在北京东路新世界五金商场策划了《朝夕北京路》展览,呈现了这一街区多元有机的状态。 本期节目始于2021年秋季,我和楚童一起探访了至今仍在北京东路街区开店的老店主、弄堂工厂的老职员、五金志书的撰稿人以及亲历五金行业市场化转型的管理者。节目将从空间、被五金行业改变的人、五金行业三个维度来描摹百年北京路。 北京路的历史值得记录和传承,但节目也更想探讨,这个曾在闹市中心盛极一时的产业街区,对于现今的城市更新和发展有什么启示。 时间线 00:00 2022年元旦《朝夕北京路》展览导览现场 01:42 何为五金? 02:30 北京东路百年小史 章节一:空间的妙用 05:08 20平米如何住上5-6人 06:44 由金业公所改建为集生产、生活和办公多功能为一体的弄堂工厂 章节二:被北京东路五金街改变的人 10:11 黄立新:从三班倒的工人到五金志书编纂者 13:51 江爷爷: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赚得第一桶金 章节三:潮起潮落五金业 17:16 谢启泓:在有过租下一个柜台就可以养活一家子的辉煌之后,五金商业行业很难再出现巨鳄 23:38 王家生:不管是好美家还是接下去的新公司,还是要切合时代发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35:06 北京东路的遗产:普通的市民(节目中这位大飞机设计师)在社区内就可以体验到先进的技术 《朝夕北京路》展览信息 展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8:30-17:00 地点:上海市黄浦区浙江中路518号新一五金商场西北角圆厅(从浙江中路进) 制作/主播:王越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从3月至今,我也断断续续被封控了一个多月。这期节目我想以一些城市的声音碎片来怀念一下那个曾经日常的上海,那些支撑着这个城市运作的毛细血管,那些被定义为“非必要”的内容和活动,还有那些已然消逝的东西。 01:06 3号线凯旋路桥 01:22 11路、28路电车报站 01:34 丹东路民生路轮渡 01:56 自然博物馆地铁站内广播 03:01 顺昌路合肥路口早点摊 03:22 顺昌路上排骨年糕 03:43 石泉路上用电扇吹冷面的四如春 04:17 以锅贴闻名的虹口为民点心店 04:53 曾在老城厢的平兴美食店 05:41 新昌路厚德里一户煎带鱼的人家 06:13 辽源新村的社区烧烤 07:04 藏在外滩居民区中的新疆手抓饭馆 07:15 半岛酒店餐厅 07:23 安达仕鲜肉月饼 07:31 Lemonia·喫柠手打柠檬茶 07:45 定海桥深夜大排档 08:07 凝和路马路菜场 08:31 提篮桥街头康乐球 08:43 万商花鸟市场 09:05 文庙周边夏夜麻将和牌桌 09:21 人民广场迪美游艺世界 09:39 文庙书市 09:50 原先驻扎在海伦路附近的淮剧戏班 10:36 和平公园动物岛 10:58 上海电影节《海上花》修复版展映现场 11:12 还在夏天举办的上海书展 11:29 上海上港亚冠小组赛现场 11:39 张蔷live 12:34 新天地湖滨道周末夜市 12:54 闵行红园周日歌会 13:58 曹杨新村管弦乐团 15:29 金家坊的沪剧之声 17:02 远香湖畔的歌声 片头BGM:杨树浦路吹萨克斯的老爷爷 希望这些声音中的那个上海可以慢慢地回来,或者可以消逝地慢一些。 声音素材均来自现场采样 制作:王越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清明将至,聊聊城市和死亡的话题。 在中国,死亡从家庭内部的私人事物逐步来到公共领域不过百余年时间。2021年底,中国城市史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安克强专著《镰刀与城市:上海的死亡社会史研究》中译本问世,这本书关心的就是近代上海普通人的死亡、死者和尸体管理,也讨论了城市背景下死亡的形式和表达。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唐沈琦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将从唐沈琦的家乡崇明——这块与上海“若即若离”的地方——聊起,崇明的丧葬仪式和上海市区有何不同、租界当局、同乡会、会馆等机构又是如何介入近代上海的死亡管理的以及现代城市快速处理死亡的背后究竟代表了什么? 嘉宾/唐沈琦,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主播/王越洲 制作/王越洲 BGM/おくりびと、Memory 00:02:22 节目介绍和嘉宾介绍 00:05:14 一个动态性地方——上海崇明的丧葬仪式 00:09:21 完整的丧葬仪式需要有殓殡葬三个环节 00:11:15 崇明丧葬仪式中,家中厅堂的公共性 00:13:49 在丧葬仪式中也能体现男女在家庭中不同的性别属性 00:19:44 崇明的丧葬仪式比上海市区的要节奏要“慢” 00:22:48 家庭和殡仪馆之间的缓冲地带:殡仪服务站 00:24:33 运柩返乡与寄柩:会馆是近代上海移民死亡事务的重要接管者之一 00:33:26 同仁辅元堂等慈善组织对于贫民死亡事务的接管 00:34:33 两种观念的交汇:西方精英带来的市政卫生和科学知识、老百姓要遵循地方风俗 00:39:17 受租界中西方公墓的启发,华人也开始筹建商业公墓和同乡会公墓,用公共的手段来处理死亡问题 00:45:57 现代城市处理快速处理死亡的背后实际源于我们对人的看法 00:59:26 关于死亡事务的空间争端:四明公所事件和与鬼为邻的寄柩所事件 01:12:35 日本是如何将死亡事务专业化和商品化的 相关书籍 《镰刀与城市:以上海为例的死亡社会史研究》 《慈航难普度:慈善与近代上海都市社会》 《公墓与近代上海的城市变迁(1909—1937)》 部分墓地遗迹 联义山庄(现上海鼓风机厂) 大场公墓(上海宝山区) 杨浦公园湖边墓碑遗迹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在由上海民生艺术基金会、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与上海万科联合发起的主题群展《都市观奇》展览中,徐坦、廖宝欣和黄锐发起的顺德学小组首次公开了他们近两年来的研究实践过程。2020年初,他们开启了对广东顺德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文化与风土,并能窥探大湾区城镇化的未来可能性。顺德学小组的工作从艺术和人文视角出发,唤醒人们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对消逝中的乡土文化的关注。 顺德学以多学科的开放工作方式进行实践与研究,以顺德地区为主要所在地。顺德学不只限于某个现存的“学科”,更希望能联同不同领域的研究与创作伙伴,在共同工作中发掘与践行顺德学的多种可能性。同时,顺德学提供平台与资源分享的角色,欢迎个人和组合参与到共同研究和实践活动中。 其中,“顺德学XGL”是指与艺术家伍时雄和孔雁,在顺德杏坛镇古朗村的联合工作团队。以古朗村为核⼼活动地点,从艺术观察和人文社科的研究视角,探索与在地实践的客观世界相融合的艺术生产 本期播客邀请顺德学小组成员徐坦、廖宝欣,以及XGL艺术合作小组成员伍时雄与孔雁,和策展人王懿泉一起,分享顺德学小组成立至今的研究、实践和反思。 时间线 01:18 嘉宾介绍 02:24 疫情有压抑之处,但也让长期深耕顺德成为可能 05:54 顺德的食物一半是用来吃的,一半是用来用的 07:36 顺德的城市化以及人口流入 12:03 大湾区各个地区的发展并不平衡,文化和社会结构保尚有延续的地方值得关注 17:41 回乡之一:回到顺德找到自己的身份 20:54 年轻时想与世界对接,到深圳北京办杂志办画展,后来回到家乡一看家里的月亮和国外一样圆 24:56 深圳充满机会,但人与人之间也缺乏温情,人和人的关系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关系中 30:22 社会意识、人的集体意识和个人意识都和农村有关 33:35 艺术家来做社会意识的研究能补上日常经验的缺失 37:02 想消解作为艺术家的存在,为社会带来好的提升和转变 45:38 去观看与发现,去表达和呈现 嘉宾介绍 徐坦 艺术家、艺术项目发起人,1989年毕业于⼴州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深圳。徐坦以艺术表达、知识性研究、美学实践与理性认知对社会生活与文化变化等议题进行探讨,其作品几乎涉略到⽂字、图⽚、录像、⾏为、装置、⽹络等所有媒介领域。徐坦在1993年加入广州“大尾象工作小组”;2002年获纽约亚洲文化协会艺术家基金(ACC. New York);2004年获德国国家学术交流中心艺术家基金(DAAD,Berlin);2005年发起社会实践及研究性项目:“关键词”;2011年开始项目“关键词实验室——社会植物学”;2020年开始合作性项目“顺德学”。近年来参加过柏林双年展、台北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大型国际展览项目。 廖宝欣 艺术工作者,散步爱好者,现居住于顺德。2017年毕业于澳门城市大学,2020年开始合作性项目“顺德学”。她的艺术实践涉及行为,诗歌,影像,结合研究和田野的方式,探索疗愈、灵性与自然,自组织的合作,日常的诗意与政治性,试图把无所事事做到极致。作品曾展出于台北松山文创园,台南Zuko Gallery,曾参加过台北Wonder Foto Day,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伍时雄 自由艺术家、出版人、策划人、当代艺术收藏家。1973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1984年创刊《现代摄影》杂志,1990年创办深圳市艺术研究会。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公共艺术景观项目策划与设计、艺术书刊编辑与出版工作。曾经参加桂林愚自乐园国际雕塑创作营、两届比利时五月节大地艺术创作营、荷兰“战士”木雕创作营、欧洲陶艺中心驻留创作计划等国际艺术交流项目,并组织策划两届中国青年雕塑家创作营、三届张家界国际油画艺术创作营及中国与美国、荷兰、斯洛文尼亚、韩国、日本、奥地利、墨西哥、塞尔维亚和法国等艺术展览和创作交流活动。2018年回到老家顺德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现为三尺营造社创始人。 孔雁 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策展、自由撰稿人、编辑;从事艺术管理、社会文化传播、创意设计产业和城市文化推广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二十余年,近年来主持多项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和公共艺术项目,并参与国内各级政府委托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艺术规划的专题研究和策划。曾任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项目总监,主管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办公室工作。现为三尺营造社创始人。 王懿泉 生活和工作于上海的艺术家和展览作者,他以多元化的身份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他的创作和策展兴趣在于当代视觉艺术、城市空间,当代电影、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凭借对于这些议题的持续研究,他的艺术实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展出了多方向的面貌。 主播/王越洲 剪辑/junno BGM/林子祥《分分钟需要你》 相关链接 顺德学简介 http://trans-seatriennial.gzarts.edu.cn/sy/zt/connecting_dots.htm 顺德学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微博:城记播客
2021年7月,我参与了一档节目的前期调研,节目组希望在上海寻找一家有故事且经营困难的小店,并将邀请一位青年企业家用30天时间对其进行改造,并实现营业额翻倍的目标。小店难寻,经过几轮筛选后,最终呈现在节目里的上海小店是一家有故事的假发店。 有人评价说《亲爱的小店》是一档很少见的将新闻、纪录片、真人秀三种元素糅合在一起的节目。确实,在节目中不仅能看到五个城市不同小店店主的生意和人情,也能看到一群掌管着亿万企业帝国的人是如何改造小店以及改造中的火花,他们包括海澜集团董事长周立宸,远大科技集团执行董事张贤铭,香飘飘集团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蒋晓莹,风马牛传媒CEO冯碧漪,以及小康集团轮值董事长张正萍。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了《亲爱的小店》制片人Lena 温欣语以及和我一起参与了上海地区小店调研的《北海怪兽》主播若冰一起来聊聊这档节目以及节目背后的城市、商业与人。 嘉宾介绍 Lena 温欣语,《亲爱的小店》制片人。 若冰,《北海怪兽》主播 时间线 00:00 《亲爱的小店》节目介绍 01:09 嘉宾介绍 02:08 温欣语过去的经历与“城市”息息相关:《好奇心日报》、剑桥社会人类学 03:40 三年后重返长乐路 09:19 为何会开拍一个小店题材的“非典型”综艺真人秀节目 12:10 将青年企业家与小店店主置于同一处,就一定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 15:24 做小店生意并不一定比上市公司简单,因为其中有很多非标准化的东西要处理 24:03 什么样的人适合去开小店 27:08 并不一定好用的线上营销 29:50 现在在大城市开小店本就九死一生 41:11 在选择小店上要求极高,并不会在这一点上妥协 相关信息 北海怪兽播客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5f68b49a83c34e85dd5ac0b5 亲爱的小店 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nkxg8tr/j3309w2c74d.html 房子和我们的生活专题 http://m.qdaily.com/mobile/special_columns/56.html 为什么长乐路如此重要 http://m.qdaily.com/mobile/articles/49492.html?share_from=app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顺昌路街区内不仅有着上海美专、漫画会等文保建筑,也是上海市区内为数不多、保留原生城市肌理的街区。在城市更新中,如何更好地保留和活化这些遗产,作为公众又能如何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丁枫博士,她将从基金会多年来的实践来聊聊这个话题。 嘉宾/丁枫,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顺昌路原住民 主播/王越洲 制作/王越洲 logo设计/王璎珞 致谢/杨雪葱 时间线 03:33 虽只在顺昌路居住了一年,但里弄生活的回忆是难忘的 05:18 机缘巧合在阮仪三老师门下求学,并一直从事历史遗产保护事业 08:21 基金会的项目包括:遗产地和历史村镇调研、上海风貌区保护和调研、中法遗产保护工作营、乡村艺术季等等 12:27 外滩划船俱乐部和杨浦聂家花园是如何被保护下来的 16:33 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制度的不断修正来源于各方的合力 22:09 居民没有保护意识可以理解,需要公共力量和市场机制来 23:43 如何去保留老城区的社会网络、烟火气需要慢慢坐下来讨论 27:52 会改变志愿者人生走向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营 32:47 国内的遗产保护教育是一块空白,要让更多人从小就有保护意识 34:05 驻地艺术的创作能让遗产地产生内生变化,对外也有传播效应 43:07 希望更多不同领域的人能参与到城市遗产保护工作中 45:44 城市遗产保护是一场全民皆可参与的社会动员 相关书籍推荐 《遗珠拾粹 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 阮仪三 主编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张松 编 《上海里弄的保护与更新》 范文兵 著 《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 朱晓明 编著 《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 邵甬 著 为抢救山西古建筑摄影展|凝视 https://mp.weixin.qq.com/s/BkJ9xxHleBpgDyfDKR_WFA 听众有奖调研(抽取5位听众抽取我亲手制作的虎年木刻版画): https://wj.qq.com/s2/9389850/8aea/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城中村是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奇观”。2015年,广州艺术家黄成发起声音项目《白石洲唱片》,在城市、城中村、乡村等地进行田野录音和艺术创作。作品多以CD专辑作为物质载体,以声音写作和意识流动来唤起听众关于“故乡”的种种联想,唤起我们自身所处城市的反思。 《都市观奇》展览现场,图片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提供,摄影:JJYPHOTO 在刚刚结束的《都市观奇》展览中,《白石洲唱片》在展厅里无形地播放,黄成的作品还与艺术家李青的作品形成对偶。后者拍摄的杭州城市改造中旧房屋拆除后遗留地面的图案,被转译为室内地毯。声音、图案,城市环境与私人生活在孙科别墅内产生对话。 《都市观奇》展览现场,图片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提供,摄影:JJYPHOTO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艺术家黄成和《都市观奇》策展人王懿泉一起来聊聊城市、声音,以及黄成正在进行中的创作项目,关于他的家乡东北和现在生活的地方阳江。虽然《都市观奇》展览已经闭幕,但艺术与城市的讨论可以在播客上继续延展、沉淀。 时间线 00:55 一段城中村7年居住体验的念白 03:38 相比雕塑装置,创作声音作品更得心应手 04:46 回归城中村语境的展览设备:从MUJI壁挂式CD机到山寨CD机 11:57 只有深圳人才会把“石白洲”读成“白石洲” 14:21 城、中、村分别有着不同的声音肖像,这是经济状态的折射 19:33 白石洲的人民更喜欢听浪漫的音乐 21:33 进入湖贝和塘尾的切口:深圳最大的海鲜市场和康王巡游 27:13 民间信仰、当代对于宗教的功利心和赞助人支持下的古代宗教艺术 30:06 作为迁徙奇观的春运:广州到长春的T124列车 34:47 在韩国遇见东北:全球化中的在地化 40:22 黄成正在创作围绕自己在东北生活经验的作品 43:04 更倾向长期观察后采集声音 45:24 公园观奇:阳江公园里的山歌、交友、江湖算命 56:03 忆黄小鹏老师及近期为黄老师整理iPod内的音乐 嘉宾 黄成,跨媒介艺术家,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黄成是 Self-house 艺术项目发起者,白石洲唱片创始人,其作品主要探讨私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之相互影响及互相构建。2019 获得第四届墙报艺术家优秀奖,现生活工作于广州和阳江。 王懿泉,艺术家和策展人,人称小泉,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一朵奇葩。他创立了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和WHYNOTTHINK创意智库,开展空间实践和文化艺术咨询。 主播/王越洲 制作/王越洲 logo设计/王璎珞 参考信息 《都市观奇》展览 https://mp.weixin.qq.com/s/e420YWbRXAADRM3iFE5K2w 小鹏音乐分享会10.16 https://mp.weixin.qq.com/s/CFknaVUsI09nvI17xbEGUA 白石洲唱片 https://site.douban.com/huangcheng/ 黄成,《白石洲唱片》,CD,2015-2020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黄成,《湖贝》,CD,2016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好“市”发生! 今年夏秋,hAo mArket 好市在陕西北路一栋尘封已久的老洋房启幕。从九月至今,这个曾被作为民航系统老干部活动室的地方,展览有之,市集有之,还有别具一格的时尚零售空间。本期节目,我们请到 hAo mArket 两位创始人来聊聊她们的故事,以及正在孕育中的零售新物种。 主播/王越洲 嘉宾/Alda,549花园住宅hAo mArket始作俑者,用爱发电的艺术爱好者,没有感情的ppt及excel生产机器 嘉宾/biobio,549花园住宅hAo mArket的始作俑者2号,时尚行业务工人员,热衷买汏烧的陆阿姨 剪辑/junno BGM/Float Feat. Mabanua 时间线 01:52 陕西北路549号洋房的前世今生 03:13 一种完全开放的打开 04:30 把最金贵的一楼区域作为公共展览和活动区 07:59 Alda:从统计学到艺术史,支持艺术家有很多方式 13:33 biobio:大三起就决定长期在时尚行业耕耘 19:03 时尚行业的买手是做什么的? 24:48 看重内容、接地气的市集 26:17 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能把喜欢的东西维持下去 32:01 做零售就是上得秀场,下得厨卫间 35:29 计划做一些与在地社区对话的艺术项目和公共项目 陕西北路549花园住宅 hAo mArket 1F艺术花园实验室 《装置A》 生态艺术创作者黄硕 2F肌肤美学实验室 《HAve A Good Time好时好市》 艺术家 龙荻 近期新展《笑声让好“市”发生》 https://mp.weixin.qq.com/s/ACuGYWf2K6v5VDYJnttsLQ hAo mArket:https://mp.weixin.qq.com/s/hQNJFrbr1XgjCKb-itDciA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新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也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建筑师挑战自己的舞台。本期节目的两位嘉宾至今还对新村抱有一份乡愁,历经职业转换和居住变迁后,新村又给身为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她们带来了什么新的思考?公共艺术怎么做才能真正融入社区?建筑师在社区规划中承担的到底又是什么角色?在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即将进入尾声之时,再谈新村。 时间线 03:24 张如怡和周渐佳的自我介绍 04:41 张如怡的居住变迁:法华镇路沿街居民楼-北新泾新公房-宝山的类新村 09:00 在住房相对匮乏的阶段,满足居住需求的优先级比空间权益和私密性高很多 11:49 周渐佳的居住变迁:从高校新村到高校新村 15:45 新村曾一度是大型企业的附属设施之一,从新村来到更多元的外部社会,对新村居民的身份冲击很大 19:08 同济大学为解决教职工住宿问题而兴建的同济新村 20:25 周渐佳的同济新村记忆:猫、树和白天的日常生活 22:08 浓缩在时间单元格里的新村乡愁 24:18 张如怡对自家小区的观察:晒被子、小区中央的椅子、被浸湿的大衣橱 32:57 张如怡的鱼缸和北京东路贵州西里的鱼缸 38:24 公共艺术大家谈 42:44 历史上“最小”的公共艺术 46:13 长期来看,要把找到更长效的方法来把公共艺术融入到社区和城市中 49:05 社区规划最重要的是和社区一起构想愿景,然后找到实现路径和优先级 55:09 社区项目的关键改变不是由建筑师来推动的 01:00:08 回到附近:宠物社交与橘子树社交 01:05:13 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理想居住地有何不同? 嘉宾简介 周渐佳,冶是建筑工作室合伙人、主持建筑师。那行空间创始合伙人。任教于香港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与规划学院建筑学博士候选人,The Cooper Union Irwin S. Chanin School of Architecture建筑学硕士。 张如怡,1985年出生于中国上海,2007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版画系,2012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材料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张如怡的艺术创作存在于生活的逻辑中,从内在直觉出发,围绕自我意识、物理空间、日常体察之间的隐秘关系展开。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时间切片和物质信息,将其重组、折叠、压缩,呈现日常状态瞬间“物化”的肌理。在近年的“装修”系列中,艺术家调度人、物、场所,试图展示自身与他者日趋交缠,彼此修饰的姿态。张如怡通过人与现实,自然与工业景观之间的关系构筑“话语装置”,以物反问物,以空间质询空间,由此对抗平静。 主播/制作:王越洲 BGM:小田和正 - ラブ・ストーリーは突然に KAN - 爱は胜つ 参考图文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官网 https://www.susas.com.cn/ 冶是建筑的同济新村研究系列 https://mp.weixin.qq.com/s/-QVCRgaFz0YWQ1K9KF2Z1A 晒被子 小区中心的椅子 历史上最小的公共艺术 张如怡工作室附近的居民楼,有着弧形线条的窗型 贵州西居民区的鱼缸(前景应是UNO团队在社区策划组织的摄影展)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今年是曹杨新村建村70周年,从作为标杆的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到几代人无奈“蜗居”其间的老破小。在工人的历史荣耀和特殊身份逐渐消失之后,曾经世外桃源一般的曹杨新村发生了哪些变化?模范社区又如何反哺这些居民?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一书作者杨辰老师,2009-2010年他曾亲自租住到曹杨新村中,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口述史料。他将和我们聊聊关于曹杨新村空间、社区和居民身份的变迁史。 嘉宾/杨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嘉宾主持/王璎珞,城市设计师,Jane's Walk 上海发起人 主播/王越洲 制作/王越洲 BGM/《今天我休息》插曲 时间线 03:28 从空间到人的工人新村研究 07:27 “新村”思想传播的初步线索 13:43 中西合璧的曹杨新村设计规划团队 17:46 选址首先考虑“为工业生产服务” 20:11 公共空间、集体生活和计划经济下的户型设计 27:45 如何塑造新村居民的身份:居民层层选拔、大量社会宣传、独特的新村物质空间 34:12 90年代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新村社区网络给予居民的帮助和力量 41:47 扔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牌:保护和改善的两难境地 46:39 成套改造的突破:扩大居住面积、便于住房流动 49:55 村史馆等新的新村身份认同方式 52:03 老旧小区改造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一村一策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曹杨展区活动信息可关注美好曹杨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本期顺昌路·记忆市场节目关注艺术教育。从土山湾画馆、背景画传习所到上海美专,再到后来的华山美校、上大美院附中和工艺美校,摩登上海孕育了一大批艺术人才。 本期节目我们请到小龙花和黄松,他们都出自上海著名的艺术院校上大美院,现在也分别身兼创作者、教育者、媒体人等多重身份,他们将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聊起,漫谈艺术教育的流变。 嘉宾/小龙花,艺术家、插画师、漫画家 嘉宾/黄松,现供职于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大美院水墨缘工作室成员 主播/王越洲 logo设计/王璎珞 节目时间线 03:44 小龙花和黄松的艺术教育经历 06:00 传统中国绘画的教学模式是在家族、师徒等封闭体系内 09:28 土山湾带来了西方课程式的教育理念,也培养了上海早期商业美术人才 11:54 随着五四运动兴起的美术革命 17:20 1921年的上海,就有杂志介绍后印象派 18:25 同时期德国与苏联的艺术教育体系 24:22 留欧与留日回国后不同的艺术转向:以朱屺瞻为例 31:34 艺术的奇葩张光宇 35:47 城市化和消费场景的增多也促使艺术不断发展 36:29 作为应试的素描和色彩 44:13 在全国往“苏派”走的大环境下,上海还是有部分艺术家坚持欧洲传统 51:27 学艺术生还需要学文化课吗? 01:00:40 美院校园生活 节目中提及的部分书籍 《上海漫画》(上下册) 《诗·韵——当丰子恺邂逅竹久梦二》 《张光宇小集》 粟上海·记忆市场微信:粟上海 微信/微博:城记播客
书展与城市和公共空间息息相关。今年,abC艺术书展不仅将北京场与上海场的主题分别定为“共同的街道”和“耕种我们的花园”,并在美术馆之外也尝试了一些新的阅读场景。本期节目,我邀请到abC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赵梦莎来聊聊出版与阅读、文献与社区。 时间线 03:21 为观众提供全新的观展节奏——在书展中设置展览空间 14:03 关注附近、关注与所在城市的关系是创作者和艺术机构的自觉 18:45 策展可能和大众有点距离,但出版和阅读就非常民主了 21:17 独立出版物能锁住时间 24:37 用出版物把大家团结起来 28:03 做年刊和文献库也是反哺自己 30:22 abC第二期年刊会关注创作者社区如何形成、如何共同工作 34:56 中国艺术出版文献库招人! 41:52 一些在新场景下办艺术书展的尝试 49:38 书除了能承载思想和知识,更是一种交流工具 嘉宾/赵梦莎,编辑,艺术写作者,abC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 嘉宾/西瓜,闲下来合作社社长 主播/王越洲 剪辑/王越洲 logo设计/王璎珞 BGM/Xavier Cugat - Viva Cugat 本期节目提及的部分书目 当代艺术与文化人类学的中英双语年刊《te magazine》 多学科出版项目da-in-print与比利时建筑师、艺术家Olivier Goethals合作的《POEM!》 公园读物第二期《文艺复兴 2001-2021》 广州时代美术馆社区杂志《黄边有信》 探讨街头摊贩生态的《51摊》 深入观察与研究上海外滩区域内社会与个人经验变迁的《客堂间》 上海新华社区在地刊物《新华录》 郑州在地刊物《壹页郑州》 abC年刊杂志《P_PAL 》 abC艺术书展官网:http://artbookinchina.com/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