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扒吃随机掉落,终于还是在上海电影节落幕后,拉上迷影朋友安凝聊了聊陈英雄的《法式火锅》。 和这部电影评论呈现的两极分化类似,我们的观影体验也有些矛盾和复杂: 一方面,上一次看到这么大段、繁复、细节展现食物与烹饪的电影是什么时候?完全想不起来了。久旱逢甘霖,切莫空腹观影。 开场长达40分钟的高规格家宴重头戏,烹饪作为一种“日常劳作”,展现了音乐性的优雅与动感。勃艮第酱汁、法式高汤领衔标志性的传统法餐基底,19世纪末的饮食风尚随奶油酥盒、菱鮃鱼、牛小排逐一上桌。点燃黄铜锅中的火焰,浇淋于温度极致反差的热烤阿拉斯加,视听语言诱导五感混乱、口水吞咽、胃部收缩、下丘脑被激活——连上影节官方提炼看点时都抛出这样的论断:2个多小时在影院能不饿算你赢。 另一边,是两性的共谋和差异,美食家与厨师共事厨房而生长出的爱、爱而不婚因为抵抗而变得更美妙的拉扯、关于夏天和秋天的辩论,以及角色背后主创、主演两组伴侣的写照——陈英雄与妻子陈女燕溪、朱丽叶.比诺什与前恋人马吉梅尔。 本该是张力拉满,但电影里的两性部分却更寻求悬而未决的默契,反而让人失去了先前铺垫的饥饿感。这也是口碑两极分化的讨论点之一,比如这条评论:“这场感官盛宴并没有用情节或冲突来复杂化问题——就像嘴里塞满东西说话一样”。 当然,影迷有自己的看法,而美食爱好者却永远无法抵抗来自食物的诱惑。 -本期也可以配合前几期的「来八卦一下:法餐到底是怎么开始流行的?」一起收听- 🎵 BGM 马友友,Stuart Duncan,Edgar Meyer - Waltz Whitman Dave Brubeck - Take Five Andrew von Oeyen,Prague Philharmonia,Emmanuel Villaume - Thaïs, Act 2:Méditation 👩 嘉宾 安凝 🎙️ 主播 陈黄瓜 🥒 微博&小红书:陈晃瓜 陈面条 🍜 微博:一日呢 | 小红书:陈面条 📮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这期聊着聊着,怎么又给聊散了! 但确实是一个老生常谈又不想避之不谈的话题:到底小孩味「小」在哪里,大人味又哪里「大人」了? 非常多的悖论啊,比如说小孩的味蕾发达,却远远体会不了复杂?成人的选择自由,却放任自己禁锢味觉,让舌头困于舒适,口味至死是小孩。能吃懂「酸」和「苦」,就是大人吗?放弃对「甜」的狂热,转而追求健康、少糖、营养,就是成熟了吗?以及为什么一说大人味,脑海里就是饮酒的中年大叔,再配一碟讲究下酒菜? 这期吧,与其说找到答案,不如索性抛出了更多问题,儿童节&周末愉快! 🎵 BGM 何崇志 - “等我慢慢讲吓…” 麦兜当当伴我心- 风吹鸡蛋壳 🎙️ 主播 * 陈黄瓜 🥒 微博&小红书:陈晃瓜 * 陈面条 🍜 微博:一日呢 | 小红书:陈面条 📮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特别鸣谢:妙妙(结尾彩蛋)| 药药 | 二哥
走过路过别错过,选题清仓大甩卖。 遛街通勤下酒菜,更新不快下头快。 Shownotes随意别见怪,月更播客一直在! 🎵 BGM PONCHO - Lady Friend 細野晴臣 - 2355氏、帰る 🎙️ 主播 * 陈黄瓜 🥒 微博&小红书:陈晃瓜 * 陈面条 🍜 微博:一日呢 | 小红书:陈面条 📮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吃里扒外新开系列:写菜谱的人。 要溯源、了解美食,第一要读的书必然是菜谱。我们想搜罗全世界好的菜谱书,聊一聊为什么这些是“好”菜谱,也扒一扒背后写出好菜谱的人。 第一辑,我们来到了香港篇。 提到香港食评人与菜谱书,最常被提及便是“美食文字祖师爷”陈梦因(特级校对)与“舌尖上最后的贵族”江献珠。本期我们重点读了陈梦因的《食经》与江献珠的《家馔》,这两套书都是作为美食工作者必读的入门书,也是放在案边时常翻阅、检索的书。 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络与粤菜书写的代代传承固然有趣,他们笔下的菜谱书更是充满了趣味性与实用性。因为年代的差异,他们的菜谱呈现着不同的风格:陈梦因的《食经》最早刊登在《星岛日报》,文章短小精悍、趣味横生,教人做菜却不提柴米油盐的量,教的是如何选材、如果掌握关键细节;江献珠的《家馔》则刊登在《饮食男女》,写的都是成功率极高的菜谱,任何一点做菜的细节都考虑到位。 再读半个世纪以前的菜谱书,其中提及的餐厅与古法菜早已随着时代逐渐淡出,但他们写菜谱的方式与提到的做菜技巧,至今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甚至比流媒体上流行的菜谱更先锋与全面。 如何定义“好”菜谱?读一读他们的书就有答案了。 📚 陈梦因 出版书籍 📚 江献珠 出版书籍 🎵 BGM 许冠杰 - 你有你讲 🎙️ 主播 * 陈黄瓜 🥒 微博&小红书:陈晃瓜 * 陈面条 🍜 微博:一日呢 | 小红书:陈面条 🛰 嘉宾 * SunSun🐱 小红书:Sun Sun Law | 公众号:食之新猷 📮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三月中旬,我们去了一趟湖南。 这原本是一趟以「益阳麻辣烫」为目的的旅行。但因为两个P人主播的一时兴起,让行程扩张到了4个城市。幸好有J人朋友在,4天内顺利转场长沙-株洲-常德-益阳,吃到了所有目标餐厅。 本次湖南行可以总结为3个关键词: 关键词❶ 土菜 长沙📍陸幺陸家常菜 株洲📍野马·土菜研究所 关键词❷ 粉 株洲📍芳芳炒码粉 常德📍鑫刘记老字号 *常德其他:乡巴佬擂茶/麻伊伏钵子菜 关键词❸ 益阳麻辣烫 益阳📍卫卫麻辣烫 本次所以这也像是一次「网络热门餐厅鉴定」,我们带着好奇和想象,去餐厅现场验证了它是否真的好吃与值得。无论鉴定结果如何,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有趣的体验。 3月20日-7月30日,小红书将发起「民间食评人大赛」活动。 「比起榜单、评分和系统,更相信具体的人。」面向线上数千万计的美食内容创作者,用一场为期四个月的大赛,投入10亿专属流量挖掘扶持会找、会吃、会表达的潜力食评人。 欢迎大家在小红书带话题#民间食评人大赛,围绕你眼中的食评人以及个人食评人能力介绍,发布一篇报名笔记;报名审核通过后,即可参加比赛。更多内容也可以上小红书搜索话题查看。 小红书也为本期节目赞助了超靓的食评人等位凳,我们将在小宇宙评论区抽5位听友送出。 🎵 BGM Hiroshi Yoshimura - GREEN 伞 - 星期三我坐飞船来看你,星期四我们一起去冒险 🎙️ 主播 * 陈黄瓜 🥒 微博| 小红书 陈晃瓜 * 陈面条 🍜 微博 一日呢 | 小红书 陈面条 📮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提起法餐,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精致的、优雅的、昂贵的,有着自己的一套严密逻辑和管理制度。 当我们试着从头去扒现代法餐源头,去看见200年前的餐厅老板、美食家与主厨,才发现法餐的发展与流行和我们想得很不一样—— 原来法国第一间真正意义的餐厅,是经济专家实现个人政治野心的营销手段; 原来法国大革命不仅带来了贵族制度的消亡,也同时带来了餐厅的崛起; 原来早在200年前就已经有美食家开始出美食刊物,写美食citywalk路线; 原来现在法餐基础的酱料、后厨的管理制度等,也在那时候就已经奠定了。 「外出就餐的历史涉及政治、恐怖、勇气、疯狂、运气、创新、艺术、爱,以及沉着、诚恳的拼搏。」 本期节目,我们跟随着上海文化出版社《餐桌里的革命》,从历史的进程与大厨的个人命运聊起,一起来看看,法餐是如何出现并流行的。 ⏳ 时间人物检索 · 餐厅的出现 4:50 马蒂兰·罗兹·德·尚图瓦索 | 法国第一位餐厅老板,「餐厅restaurant」一词的出处 11:25 安托万·博维利耶尔 | 18世纪规模最大的餐厅,完美的晚宴东道主 · 美食学的建立 20:18 葛立莫·德·拉·黑尼叶 (Alexandre Balthazar Grimod de La Reyniere) | 创立最早的美食刊物,给出美食路线参考 25:20 布里亚·萨瓦兰 (Jean Anthèlme Brillat-Savarin) | 第一位餐饮知识分子,《厨房里的哲学家》作者 · 主厨的革命 29:31 安托南·卡雷姆 (Marie-Antoine Carême) | 唯一集大厨和美食家于一身的人,发明建筑系甜品、厨师帽,确认法餐基础调味 42:11 乔治斯·奥古斯特·埃斯科菲耶 (Georges Auguste Escoffier) | 世界第一主厨,军事化管理后厨,将餐饮业与酒店业结合 📚 美食书单系列·01 | 法餐的历史 · 《餐厅里的革命·从独乐乐到众乐乐》 · 《餐桌上的历史》 · 《食物·味道的历史》 · 《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 · 《主厨的餐桌 : 影响烹饪历史的237道招牌菜》 · 《为国王们烹饪》 · 《美食与文明》 📖 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对本期节目的赞助支持 我们将在评论区抽送③位听友,送出安托万·德巴克的《餐厅里的革命·从独乐乐到众乐乐》 🎵 BGM Takács Quartet - Serenade in G major, K525:Rondo Ridan - Ulysse 🎙️ 主播 * 陈黄瓜 🥒 微博 陈晃瓜 * 陈面条 🍜 微博 一日呢 | 小红书 陈面条 📮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春节假期,大家是回到了熟悉又陌生的家乡,还是正在旅行的途中呢? 本期节目我们想探讨「本地正宗食物」的what/where/why——去到一个新的城市,总希望能吃到独属于当地的特色食物。比如上海生煎、北京烤鸭、广州肠粉、重庆小面等。 但每次旅行的目的地不同,旅行目的也不同,那么其实对食物的需求也可以变得不同。 如果一座城市,本地食物在合胃口的基础上,品种多元,味型丰富,吃一周都不腻,那深度挖掘本地食物自然不是问题。 但如果是那些因本地食物匮乏而被带上「美食荒漠」称号的城市,那些食物味型相似的城市,那些码头/港口/商业中心的城市呢?试着抛开对「本地正宗食物」的固执,在这个城市里寻找属于异乡的美食,会不会让这趟旅行更愉快呢? 再回到主题本身:那什么样的食物可以被划为「本地的、正宗的」呢? 在不断地发问与辩论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共识: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什么都去试试看,在很多时候很多城市,好吃的体验比正宗本身更重要。 🎵 BGM never young beach - いつも雨 Blur - Go Out 🎙️ 主播 * 陈黄瓜 🥒 微博 陈晃瓜 * 陈面条 🍜 微博 一日呢 | 小红书 陈面条 📮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2024,你好呀)这一期来做客的,是正在放映的美食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湖北》的执行制片人小乔。 相比同属于陈晓卿老师工作室的《风味人间》,风味原产地系列会有更具体的区位限制,形式也更轻、更快、更聚焦于食物。这也是小乔参与的第二个原产地的项目,而身为湖北人回到家乡拍摄,是表达欲爆棚还是近乡情怯?我们对此也十分好奇。 我们聊起选题、框架、调研、拍摄、解说词等创作端的话题,从热门的武汉豆皮、洪湖莲藕、襄阳牛肉面说到冷门的恩施合渣、黄梅鱼面、襄阳缠蹄。但最喜欢的部分,还是小乔最后聊起“以湖北人身份回到湖北”的段落:如何在商业纪录片里藏一些童年碎片,以及学会对熟悉的食物问为什么。 这期节目录制时间正好是2023年年底,面条在俄罗斯追极光时,我(🥒)很巧合地在武汉跨年。因为这次聊天,故地重游、热爱豆丝的我也在各个菜场转场期间,发现了很多之前根本看不到的小细节。所以啊,即使不是老家,对熟悉的食物多问为什么,真的也能得到一些预期外的回答。 🎵 BGM THE ONE玩儿乐队-东湖冲浪 Blind Company-City Of The Rivers 🎙️ 主播&嘉宾 小乔Joyce 陈黄瓜 🥒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 在海边的一家小小cafe☕️,我拥有了一整个后厨。” 想和小雨聊天,是因为最近追更她在新西兰咖啡店打工的故事。 她文字构建的“小小cafe”里,有一个有点强迫症、集抠门和大方于一身,拥有“哆啦A梦神奇口袋”的印度裔老板,和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咖啡师妹妹:一开始不会想成为朋友但最后关系变得亲密的e妹妹,能够共享歌单、电影、假期和沉默的i妹妹。所有的故事细节充满温情、善意,闪动人和人的奇妙联结,美好得甚至真空了,有点南半球“海鸥食堂”的意思。 但在我们想当然地赋予这个咖啡店“理想”“疗愈”的意向时,小雨会把一切拉回地面,她说这是一家生意很差的咖啡店、食物未必能称得上“好吃”、虽然这是她打得最开心的一份工,但改变不了本质:这也只是一份工作。“我不想给它赋予太多意义,好像没有意义,我们就没有理由去做这些事情”。 所以这期节目放在2023最后一天推送,还蛮适合。无关意义、无关价值,只是当个👂听故事的人。 🎵 BGM 岩崎太整 - Hafið Syngur 花儿乐队 - 静止 🎙️ 主播&嘉宾 小雨🌧️ 微博|小红书 在橋外 陈黄瓜 🥒 微博|小红书 陈晃瓜 陈面条 🍜 微博 一日呢 | 小红书 陈面条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戏里扒吃2.0上线 📺 本期录制的契机,是🥒去了一趟厦门金鸡影展,组成了自己的一套「电影食物单元」。 而在录制节目的前一天,刚过完41岁生日的吴慷仁凭借《富都青年》拿下金马影帝;我们又恰好追完了他的新剧《有生之年》,想来聊一聊里面的食物细节。就这样,本期戏里扒吃生成了一个小小的「吴慷仁宇宙」。 想用李安送给吴慷仁的话,来送给每一部影视剧:宁愿犯错,不要boring!请多一些「灯光美气氛佳」的美食吧! 🎬 防剧透时间线 - 电视剧 - 2:17 有生之年 31:26 繁城之下 - 电影 - 34:58 浅聊一下金像/金鸡/金马 40:01 爱是一把枪 42:01 吴慷仁宇宙:富都青年&默杀 51:52 美食单元:老橡树酒馆&鲭鱼罐头(挖个陈英雄《法式火锅》的坑) - 综艺 - 58:00 偶然的社长 🎵 BGM 美秀集团 - 生活袂晓过 🎙️ 主播 * 陈黄瓜 🥒 微博 陈晃瓜 * 陈面条 🍜 微博 一日呢 | 小红书 陈面条 📮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本期超主观暴言警告⚠️ 是什么时候开始呢?关于食物的「无聊感」成为海浪一样规律周期性的存在,入侵日常的频次越来越频繁。 我们推荐美食的语言被直播室的语言同化,不少人都罹患「天花板」「糯叽叽」PTSD。好吃丢失想象,好吃要能被看见,食物千篇一律,食物被滤镜修正。能量警察吸走能量,新店探的一点都不新鲜。照着菜谱做不出菜,照着样子复制倒十分痛快。美和食走向两个极端,美是视觉极致的美,食是要嘛饿要嘛暴饮暴食…… 怎么办呢?上期刚从伊丹十三那里学会:「对自己讨厌的东西进行种种思考,非常愉快。美的感觉来自对厌恶感的积累」,那么,只是轮番轰炸式的抛出我们的「无聊瞬间」吧,不如你也一起加入? 🎵 BGM SAULT - Why Why Why Why Why 卢广仲 - Boring 🎙️ 主播&嘉宾 陈黄瓜 🥒 微博|小红书 陈晃瓜 陈面条 🍜 微博 一日呢 | 小红书 陈面条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本期是串台节目,做客的主播是话仙桃的晃抠你。 在伊丹十三纪念馆给他定义的“13张面孔”里,电影导演、散文家、设计师、演员、插画师、电视人等非常具体的身份之外,更吸引我们的是另一类面孔:一位料理通,以及爱猫人士……职业属性、创作方式可以阶段性变更,但风格就是作者的存在方式,显然食物爱好者属于风格的一种。 食物就像“一个空空如也的容器”贯穿伊丹十三的创作,《欧洲无聊日记》里最早教日本人怎么吃牛油果、什么是洋蓟、如何吃意大利面,纪录片《我想去远方》的亲子丼食材之旅,再到电影《蒲公英》从食物窥见的哲学:欲望是一扇门,走过去是人的本能。 重新阅读、观看伊丹十三的过程像一只嗡嗡飞的苍蝇撞入巨大的蜘蛛网,在小径分叉处走神一会,一天就过去了。又像在拼5000+片拼图,细碎繁琐,但所有一切都和「一个人的生活和某种事物表达的方式」勾连。 一切都和食物相关,一切都不止和食物相关。 💬 聊到的 02:40 伊丹十三的13张面孔 04:02 葬礼:牛油果、三明治和生奶油 08:50 蒲公英:副线剧情里的ugly delicious 21:42 伊丹十三的食物关键词 22:05 鸡蛋:连续吃十几天鸡蛋,孩子都长痘了 32:10 三明治:吃起来毫无礼仪可言 42:35 “假意大利面之名的炒乌龙面罢了” 51:28 中华料理:伊丹十三和蔡澜 01:00:00 洋酒天国的群星闪耀 01:03:00 自然食物、流水素面和汤河源的家 01:11:00 我与法国料理:才不是烹饪食谱 🎵 BGM 本多俊之 - キャント・テイク・アウェイ・フロム・ミー 本多俊之 - グッド・イブニング 🎙️ 串台主播 晃抠你 🍑 陈黄瓜 🥒 ✉️[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