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药丸
社科新知&文艺新潮,创作者的好书与好物清单

Album
主播:
文景君
出版方:
佚名
订阅数:
3,715
集数:
8
最近更新:
2周前
播客简介...
社科新知&文艺新潮,创作者的好书与好物清单
读药丸的创作者...
读药丸的节目...

张向荣:我的八月酒单和书单

读药丸

没几天就要进入上海书展时间了,上海书展是书业嘉年华,场内场外,各种活动,各种聚会,热热闹闹。我们今天也想聊点热闹的话题,适合八月的书和酒。本期嘉宾,是写了《祥瑞》《三国前夜》的张向荣和他的责任编辑李𬱖。张向荣广为人知的花名,是大白,大白最喜欢的两件事,就是读书和喝酒,也因此,他听说要来读药丸聊这个话题,准备了四千多字的草稿,满满当当,列了近20本书的书单。欢迎大白和李𬱖! -嘉宾简介- 张向荣,青年文史作家,书评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 悠游经史,流连两汉,热爱并致力于非虚构写作。 著有《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族的崩解》《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诗词歌赋少年游》等。 李𬱖,社科编辑,是《三国前夜》《祥瑞》《贸易打造的世界》、普莱希特哲学史系列(《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等图书的责任编辑。 -时间轴- 酷暑期间当然要以清凉清新为主。 听众须知:“事先说明一点,我几乎每日都喝酒,所以我熟悉的都是口粮酒,今天聊的也都是口粮酒。这样更好,我相信我提到的酒属于满大街都可以找到的品类。喝酒、微醺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那就是怎么方便怎么来。” [02:11]啤酒之旅:从大绿棒子到精酿啤酒。 精酿喝过后,觉得超市里的麒麟600毫升,棕瓶老雪花,以及夺命大乌苏,反而更担当起夏日酒单里啤酒的角色。 [08:31]北京去哪里找好喝的精酿? [20:50]白葡萄酒一定要冰透,酒冰透了,酒鬼的魂也就通透了。 [27:11]解暑的小甜水。 [31:54]山东人怎么喝黄酒。 [33:43]白酒是我最喜欢的酒。但是白酒在夏天怎么喝呢? [44:35]料酒也是可以喝的…… [48:45]书单。 一部分是我觉得和酒有关的书,不包括那种关于品酒、酒的历史,或是宝典之类的书。 刘以鬯《酒徒》。酣醉的时代永无结束。 科辛斯基《暗室手册》。很有喝多了之后的那种迷醉感。 吴祖光编《解忧集》:非常好玩好看的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的饮酒八卦。听众可以看豆瓣上张向荣做的笔记: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15858/annotation 肖内西·毕晓普-斯托尔《宿醉》。酒鬼很不错的休闲读物。 桑德豪斯《醉在中国》:这本书是一个美国人在中国接触白酒、畅饮白酒、热爱白酒,搞英文白酒指南,并且开发了白酒品牌准备卖到海外的故事。 另一部分是近期的饮酒书单。 《剑桥魏晋南北朝史》。 陈宇慧《谁来决定吃什么》。喝酒的时候,看点饮食的书挺好,这本是近来新出的一册。 东浩纪《弱关联》:今天节目的另一位嘉宾李编辑的。如果你想花很短的时间读一本很薄的书并且很有收获,那这本书的阅读场景很符合。 邱兵《鲟鱼》。我比他恰恰小十四五岁,从不抽烟,读这本书有一种看过来人抽烟的感觉。 阿瓜卢萨《生者与余众》。看到凌晨四点才睡。 -制作团队- 视觉设计 阳仔 采访&制作 文景君 -互动方式- 小红书:世纪文景 小红书:世纪文景 播客“读药丸”听友群 微博:文景 公众号:文景

82分钟
99+
2周前

张艺曦谈明代小读书人:后来,所有乐观的气氛都不见了

读药丸

大家好,欢迎收听《读药丸》,我是文景君,本期嘉宾是张艺曦。张艺曦老师是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研究领域是明清思想史、地方史与家族史。不久前,文景出版了张艺曦的著作《歧路彷徨》,这本讲明代“小读书人”选择与困境的书,出版后得到了很多今日“小读书人”的好评,豆瓣评分8.6,并且出版两个月就加印。一本思想史的著作,能有这样成绩,挺让人振奋。趁着张老师暑假来上海,我们在文景上海办公室采访了他。 -嘉宾简介- 张艺曦,台湾省台中市人,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台湾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思想史、地方史与家族史。代表作有《社群、家族与王学的乡里实践》(2006)、《明中晚期古本〈大学〉与〈传习录〉的流传及影响》(2006)、《孤寂的山城:悠悠百年金瓜石》(2007)、《飞升出世的期待:明中晚期士人与龙沙谶》(2012)、《明代阳明画像的流传及其作用--兼及清代的发展》(2016)、《与世浮沉:明代江西思潮、社集与小人物的追寻》(即将出版)等。 -时间轴- 为什么是“小读书人”? 00:56几乎碰到的每个朋友见到我都说,“我也是小读书人” 03:23最开始用“小读书人”这个概念,是导师王汎森先生的建议,自己非常犹豫,因为几乎没人用过,后来发现,这个概念确实可以用来谈很多层次的人物和面向 明代大儒和“小读书人”之间的关系变化 04:36阳明学刚流行时,共同合作 05:0316世纪末,小读书人开始离开阳明学,阳明学曾经承诺给他们的东西开始变得无效了 08:46阳明学为什么让“小读书人”失望? 阳明学承诺得太多,当小读书人经历过、把他们能做的全部都做了,却发现社会就是这个样子,那个乐观的气氛慢慢就不见了 那是个盛况空前的时代,“小读书人”热情洋溢传播阳明学 13:03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当时印刷出来的,但当时有大量手抄的东西没有留下来,手抄可以只抄一篇,但这一篇可以流传得很广,类似今天的语录体视频号 那是个可以为了阳明学放弃科考的时代,“小读书人”的一天这么度过 16:16小读书人的生计压力 18:24小读书人的学习压力 29:56让我心有戚戚的小读书人的故事,今天的知识分子不会做的事,但我不会用“心思更单纯”形容他们,他们一定有某种信念可以说服自己,去真的付诸行动 35:46既然无法真正了解古人,那么如何尽量了解他们? 39:12今天的我们就过得更好了吗?对比“小读书人”的子女教育,文明越发展,我们好像把自己绑得越紧 47:57送你一颗读药丸:给大一新生的中国思想史书单 -制作团队- 视觉设计 阳仔 采访&制作 文景君 -互动方式- 小红书:世纪文景 小红书:世纪文景 播客“读药丸”听友群 微博:文景 公众号:文景

50分钟
99+
1个月前

游雨频:像面对一只活生生的野兽那样面对罗萨的文本

读药丸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本期《读药丸》请嘉宾游雨频谈她翻译的罗萨小说。 罗萨是20世纪拉美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外交官,是通晓20多门语言的天才写作者。 罗萨的小说几乎都以巴西东北腹地为背景,那里遍布高山、河谷、深涧、沼泽、荒原,地形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永不上岸的父亲、堂吉诃德式的复仇老人、带有奇妙预言能力的小女孩、爬上棕榈树顶引发暴力革命的疯子、土匪兄弟、与野豹子融为一体嗜血的印第安人……人物既带着鲜明的腹地特色,其命运又充满魔幻和荒诞。罗萨不仅仅关注人的现实境遇,注重挖掘日常的奥秘,更对存在主义和人的本质问题有深刻洞察。罗萨通晓20多门语言,同时受流行语和方言的影响,博学地创造了一大批新词和语法。 游雨频是罗萨短篇小说精选集《河的第三条岸》的译者和编选者。她从罗萨在写作巅峰时期出版的四本小说集中精选19篇,集结于这本《河的第三条岸》(世纪文景,2025年6月出版),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罗萨短篇小说的创作风貌。 游雨频也是四川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的教师。在翻译这本罗萨短篇小说精选集之前,她还翻译了萨拉马戈的短篇集,我们知道,这两位作者都是出了名的难翻译。尤其罗萨,是一位通晓20多门语言的作家,一位想彻底摆脱陈词滥调的作家。 -highlight- 👉罗萨说,我要采撷一切的美好,放在合适的地方,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 👉其实每一种艺术,不限于文学,都有自己触碰原初真理的独特方式,罗萨的文字就常常让我有能够触及灵魂的感觉。 👉希望读者能够正视文本,就像面对一只活生生的野兽那样,你必须对作者保持警惕,必须学习新的感受和思考方式。 -时间轴- 01:55假如我给罗萨拍作家纪录片 翻译罗萨翻到魔怔时做的一个梦:罗萨化身美洲豹,在和魔鬼搏斗。 罗萨说,“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我会脱光衣服在地上打滚”。 收藏狂罗萨在腹地游历时收集的各种纪念品。 罗萨最爱的9部世界名著。 06:44罗萨和他太太在德国,从纳粹手下救了将近100位犹太人 罗萨作为副领事,冒着风险发签证,他憎恨的是反人类。 罗萨的妻子阿拉西是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国际义人花园中唯一一位女性。 09:44罗萨与德国文化的纠葛 罗萨买的第一件东西,是德语语法书;最钟爱的他的译者,是德语译者;罗萨崇拜歌德,对他的最高评价,是“他就是一个腹地人”。 水晶之夜之后罗萨对德国文化的怀疑。 20:53编这本短篇精选集时,如何选择篇目? 26:13为什么说罗萨改写了巴西文学史? 罗萨说,“我热爱语言,我真的像爱一个人一样爱它,语言如与我热恋的情侣一般”。 米亚·科托,“罗萨的语言是介于文明人与腹地人之间的中介语言。” 罗萨骑马去跋涉时,会记下所有的他觉得动听的声响,这种声响不仅由人发出来,甚至连鸟鸣他都要记录下来。 只有革新语言才能革新世界。 49:19何为“腹地气质”? 54:29翻译这本书的难点在哪里?如何拥有那种蠢蠢欲动的原初的力量,同时保持那种不可照明的神秘感? 01:01:15罗萨不是一个直给的作家,欢迎愿意接受挑战的读者 01:04:03游雨频的书单:5种值得读的葡语文学作品 -制作团队- 视觉设计 阳仔 采访&制作 文景君 -互动方式- 小红书:世纪文景 小红书:世纪文景 播客“读药丸”听友群 微博:文景 公众号:文景

75分钟
99+
2个月前

巫鸿×黄小峰:不谈壁画的中国绘画史是不完整的

读药丸

不久前,巫鸿教授的《中国绘画:元至清》出版之际,他和黄小峰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办了一次新书分享活动,当天聊了很多,从元代文人雅集的 “文艺派对” ,到明清宫廷奢华的艺术追求;从女性画家细腻入微的笔触,到民间壁画质朴纯真的风情,现在,我们通过播客把这次对谈再次分享给大家。 Ep.5巫鸿×黄小峰:不谈壁画的中国绘画史是不完整的 -嘉宾简介- 巫鸿,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遴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2022年荣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艺术写作杰出终身成就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第一人。著有《中国绘画:元至清》《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中国绘画:远古至唐》等。 黄小峰,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200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主要研究中国美术史,致力于中国古代绘画的研究。著有《虢国夫人游春图:大唐丽人的生命瞬间》《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等,译有柯律格《大明:明代中国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 -时间轴- 02:31一千多年来,绘画史总在变化 实物/证据在变化,观点在扩充。 古代人不大谈寺庙绘画,不大谈墓葬,不大谈石窟,他们觉得只有卷轴画算画,但我们今天对绘画的定义就不太一样。 07:17“中国绘画”系列的目的 整合材料、想法、研究,形成基础,可以用来做教科书,也可以放在案头查一查,要上美术馆看展览的普通读者,也可以翻一翻看历史背景。 16:54写到元明清,一个挑战是,材料太多了 18:44处理中国绘画的“立体感”时,怎样找侧重点 举例:解构后人的概念,不要被“元四家”“吴门四家”这些名词限定 29:37如何阅读这么厚一本绘画史?先吃透导言 38:57推动绘画发展的动力 媒材,地理,文人、宫廷、商业间的互动 流行文化总是要把文人文化吸纳进来,用自己的养分把它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但文人总有一种逆反心理。 八大山人这样的人有很强的遗民情节,但有时候我们过于强调,反而把他其他方面屏蔽了。 39:04不谈壁画的绘画史是不完整的 请大家去看看法海寺,很棒的壁画,绝对棒 -互动方式- 小红书:世纪文景 播客“读药丸”听友群

80分钟
5k+
2个月前
读药丸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