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7 当代年轻人相亲注意事项

说起相亲,人人都不陌生,作为我国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常见的恋爱形式,不少人的父母是通过媒人介绍,以结婚为目的将彼此发展为对象的。但在提倡自由恋爱的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中也一直存在着“相亲”活动的身影。一方面,TA们深受互联网影响,生活节奏更快,智识水平更高,另一方面,又选择回归古早相亲,期待通过相亲,寻觅一段爱情冲动与理性审慎交织的亲密关系。 本期节目的嘉宾邀请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於嘉老师,另外两位嘉宾是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相亲的当事人,一位是媒体英文编辑@木木,一位是出版社图书编辑@海舟。那么,当我们坐下来开始讲述相亲时,我们在讲述什么? 当然不止相亲本身。我们选择相亲,进入广大的相亲市场,抛出自己的择偶偏好,也期待能达到钟意对象的种种要求,这些都直指婚姻本质——浪漫爱情与物质基础的结合体。我们也从父母辈的家庭模式出发,继而谈到对一个足够包容的婚恋友好型社会的期待。个人经验和社会理论交织,一起呈现婚恋种种话题之后的再思考。 在讲述的最后,我们发现相亲背后所表达的,既有渴望缔结亲密关系的人类本质,也有顺利嵌入社会框架的存在需求。 或许,重要的并非是相亲、婚恋,而是探究我们真正的内心需求,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嘉宾】 於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木木,知名媒体英文编辑 海舟,出版社图书编辑 【主播】 吴筱慧,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收听时间轴】 2:23 更多的年轻人回归到传统的相亲局,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 3:34 选择相亲,是选择节省信息成本和时间成本 7:43 家庭小型化带来的趋势:年轻人不是变得更保守,而是对婚姻更谨慎 16:02 各种相亲局现象体现的,是择偶偏好差异 23:06沉浮相亲市场:能否接受市场所带来的标签化? 28:28 走入婚姻:追求浪漫爱情还是理性条件,抑或两者都有? 39:36 到底什么是婚恋友好型社会,跟过去相比,更友好了吗? 43:09 不婚不育保平安? 51:38 在婚恋压力之下,我们能够做的还有,保持与父母的沟通,拓宽自己的社交网络 【音乐】 中山真斗 - どれだけ希望を持ったのか (怀有多少希望) 中川砂仁 - 星風

60分钟
2k+
2年前

Vol.16 谷爱凌背后,美式教育“内卷”?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滑雪运动员谷爱凌成为了瞩目的焦点。她不仅是连夺三枚奖牌的明星选手,更是精通钢琴、马术,以近满分的SAT成绩被斯坦福录取的“超级学生”。有人惊叹她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事实上,在美国名校的学生中,不乏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如哈佛的林书豪;美国各行各业的领袖,包括数位美国总统,在名校就读期间往往也是备受瞩目的运动健将。 本期“涟漪效应”播客,我们邀请到了两位对美国高等教育有着切身体验和深入观察的嘉宾,共同讨论美国的精英教育为何如此青睐体育?在“谷式”十项全能的“超级学生”们背后,存在着怎样的美式教育竞争?我们希望对美国教育现象的探讨,能够成为返视中国教育现状的他者之鉴。 【嘉宾】 廖元辛,毕业于北京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前财新记者,非虚构文学《新留学青年》一书作者。 薛雍乐,毕业于美国乔治城大学和耶鲁大学,澎湃新闻旗下英文新媒体第六声编辑。 【主播】 格温,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收听时间轴】 04:25 美国的精英教育为何如此青睐体育? 10:28 体育超出比赛,是社交概念; 14:15 美国教育中的 “内卷”? 26:40 出身贫困的美国孩子为何与名校越来越远? 33:56 减负缓解了“内卷”吗? 48:55教育是否主要转化成女性,尤其是母职的重负? 51:33中美精英教育的学历转化有何差异? 59:46 是否存在一种理想的教育?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朱鑫媛 运营|吴佳颖

64分钟
2k+
3年前

Vol.14 又一个“顶流”塌房了?玲娜贝儿破圈之后

星空蓝的大眼睛、又大又蓬松的狐狸尾巴、傲娇又可爱的小动作……今天的主题,是关于这只最近非常红火的小狐狸——玲娜贝儿。它是由上海迪士尼乐园最新官宣的达菲家族新人物,9月29日首次亮相。在迪士尼的官方解释里,它是原有的IP小熊达菲在森林里迷路后偶遇的一个朋友。 在这个形象发布之后,它的热度碾压了其他一众的迪士尼IP:周边断货,粉丝排队七个小时买货,排队五个小时去跟它合照,甚至不惜高价去代购,一只原价只有219元的中号公仔,身价被炒到了将近十倍,依然是一个难求。 在网络空间中,玲娜贝儿也堪称“顶流女明星”,她的表情包、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得到广泛地传播,多个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在玲娜贝儿IP火爆的同时,迪士尼这种新的造星模式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讨论。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辽宁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白玫佳黛,和迪士尼爱好者献子,一起来聊聊这个没有故事的IP是如何被打造的,以及在它破圈过程中,迪士尼的商业力量和粉丝行为分别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嘉宾】 白玫佳黛,辽宁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长期从事粉丝经济研究; 献子,末流迪士尼爱好者; 【主播】 张玮,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收听时间轴】 02:58 “没有故事”的IP,并非迪士尼首创 13:21 “人设”与“塌房”:玲娜贝儿的造星路 26:21 如何看待粉丝对人设及内容的主动创造? 30:48 走红背后的商业推动 37:27 排队7小时,高价代购周边 ?玲娜贝儿与饥饿营销 45:54 表情包:新时代的哑剧,被驯化的解读 49:47 真实or虚拟?从玲娜贝儿看偶像消费的虚拟化 52:49 在“玲娜贝儿”当中,粉丝的主动权有多少真实性? 55:40 风险与可持续:玲娜贝儿模式的未来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玮 运营|张玮

59分钟
99+
3年前

Vol.13 我们和“漠河舞厅”的老板聊了聊,关于“张德全”、火灾和漠河城

一首《漠河舞厅》让中国最北端的小城漠河火了。 边陲小城、冰天雪地、璀璨极光,曾经是人们脑海中对漠河的勾画。而《漠河舞厅》将一段凄怆的爱情故事与一场惨烈的森林火灾带入大众视野。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林区燃起熊熊大火,烧过101万公顷森林。大火吞没了211条生命,让五万余人流离失所。 音乐人柳爽创作的歌曲《漠河舞厅》,讲述了一位在火灾中失去妻子的老人张德全(化名)的故事:妻子在世时,他们喜欢在旧仓库里跳舞,妻子罹难后,张德全没有再婚,他常去到漠河舞厅独自跳舞,怀念妻子。 漠河舞厅的老板李金宝也是大兴安岭的亲历者。34年前,他在大火前两个月来到漠河,亲眼目睹当时的漠河县被大火吞噬,只剩一片断壁残垣。火灾后,他逃离又重返,成为漠河城市重建队伍的一份子,经历了漠河的浴火重生与发展变迁。 2019年元旦,李金宝开了漠河舞厅,来跳舞的都是他的同龄人,舞厅对他们而言,是“老年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这期节目,我们找到舞厅老板李金宝,和他聊了漠河舞厅与张德全,聊了五六火灾与漠河城,聊了火的记忆,聊了人的半生。 【嘉宾】 李金宝,漠河舞厅老板; 【主播】 朱莹,澎湃新闻记者; 赵志远,澎湃新闻记者; 【收听时间轴】 0:42 张德全,一位来舞厅独舞的老人 2:09 舞厅老板与舞蹈、舞厅,一代人的记忆与精神寄托 5:32 火灾前,第一次来漠河 6:45 火灾当日的记忆、恐惧与流离 13:24 寻找失散的姐夫,目睹烧焦的尸体、烧黑的活人 19:24 逃离漠河,缠绕不断的火灾梦魇 22:12 漠河城34年的变迁 24:06 火留下的印记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 李坤一 吴佳颖 运营| 张玮

27分钟
3k+
3年前

Vol.12 消费狂欢之后,“嫑买”会成为另一种风潮吗?

自2009年淘宝商城第一次推出“双11”以来,“双11”走过了12个年头,到今天已经俨然成为一个以购物、消费为主题的节日。随着“双十一”的日益火爆,“双十二”、“女神节”、“618”等以消费为主题的“节日”不断涌现,见证了一场又一场购物狂欢。 “买买买”的快乐几乎没顶的同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日渐趋于短暂和动荡。物不再是生命体验、生命记忆的承载,其中的意义被消解,更多地成为“快速消费”的证明和代谢物。 购物狂欢、消费欲望的另一面,是以“不买组”、“抠抠族”、“低消费主义者”、“反消费主义者”为代表的“逆行者”。在以“消费”为特征的现下,他们所秉持的是一种看上去有些格格不入的消费习惯。但相比于行为本身,更值得考究的或许是行为所对应的逻辑。 录制这期播客是在“双11”购物狂欢过去不久,播出它时,“双12”购物节已然迫近。在两波消费狂潮之间,我们请来了两位嘉宾:华东师范大学的哲学系教授姜宇辉老师、豆瓣小组“低消费研究所”的创建人小松悠,一起聊聊那些与“消费”相关的事——从“消费”到“消费主义”,这意味着什么?消费主义为什么是值得警惕的?当我们“反消费主义”时,我们又在反对些什么?“反消费主义”又有哪些可能的路径? 【嘉宾】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小松悠,豆瓣小组“低消费研究所”组长 【主播】 张玮,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常泽昱,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收听时间轴】 03:05 低消费者们的双十一“战况” 05:14 更理性还是更狂热?当下消费的新动向 09:40 消费是什么,当消费被加上“主义”,又会变成什么? 19:22 在消费社会,精神世界已不再是避风港 25:57 一个人能否看清符号消费的本质,或许取决于他是否“痛” 38:06 在消费主义的洪流中,我们要放弃抵抗吗? 42:59 作为掌控方式的消费与反消费:反思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55:04 抵抗消费注意的方法之一:重新占有物,用持续的积淀对抗易逝的快消费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玮 运营|张玮

61分钟
1k+
3年前

Vol.11 黄西:我发誓这辈子再不去另一个文化里

“恭喜黄西获得了四盏灯,晋级!” 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舞台上,黄西按规则应该走向晋级区,却意外地冲着相反的方向转身。急得李诞大喊,“你去哪儿?” 黄西后来选择了退赛。“这确实是属于年轻演员的舞台”,51岁的黄西向我们谈起那次节目时说,脱口秀是一个马拉松比赛,要有一个长期的打算。 19年前,生化博士黄西在美国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研究癌症,“干的活最多,但总不被认可”,在职场的苦闷中,他遇到了脱口秀。那时,他白天上班,晚上去俱乐部讲段子,在漫雪纷飞的马路边卖力地邀请观众,争取一次上台机会。 39岁,他成为第一位登上《大卫·莱特曼秀》的亚洲人,也是首个在白宫表演脱口秀的亚洲人,在那里吃到了这辈子“最难吃的一顿牛排”。 当黄西在2013年回国时,中国的脱口秀市场几乎还是处女地,可能没有人会预料到几年后它会如此受欢迎。 在滚滚的脱口秀潮流中,黄西坦诚,他目前稍显平淡,也会感到些许危机,但回过头想,平淡也未必是坏事。他在这个舞台上已经说了19年,他知道自己要去往哪里。 这期播客,我们与黄西聊了许多,关于他在美国的生活,关于脱口秀,关于他自己。 【嘉宾】 黄西,脱口秀演员。 【主播】 刘昱秀,澎湃新闻记者。 【收听时间轴】 00:44 好汉不提当年勇,但大家都挺喜欢这种风格的 05:35 有了名气,最大的标志是总有人在网上骂你 12:21 你要是一点儿冷遇没有,说明你没有尝试新的东西 21:56 河口公社走出来的小镇青年 23:53 我一直有远大志向,但可能干的事儿都很小 29:39 我发誓我这辈子再也不去另外一个文化里 32:56 30秒之后全靠段子,因为笑是装不出来的 41:16 我不是一个完全冒险的人 49:02 根据大数据分析,我不会成为脱口秀演员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迪青、钱俣颢 运营|马庆隆

63分钟
1k+
3年前

Vol.10 游戏的哲学:柏拉图会梦见游戏手柄吗?

今年大火的电影《失控玩家》已经下映许久,但其对游戏元素的巧妙运用和“NPC(非玩家角色)觉醒”的主题依旧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用欢快的风格讲述了一个反资本、反规训的现代寓言”:名为Guy的NPC在游戏中觉醒,成为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不仅冲破了游戏的边界,还与程序员联手,一举推翻了无良游戏公司的宰制。 常年以来,游戏一直被视为现实生活之外或从属的存在,也一直遭受着“精神鸦片”“玩物丧志”等污名。但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与游戏相关的话题愈发渗透到我们生活当中,某些游戏中的逻辑和设定,甚至反过来成为现实生活的参照。 与此同时,即便是虚幻世界,游戏依旧无可避免地渗入或复刻了现实世界的规则和权力。正如本期播客嘉宾提到的那些“现实渗入理想”的沮丧时刻:或是氪金玩家将你按在地上摩擦;或是运营商阴晴难测,随意变换规则;或是平台通过玩家的后台数据精准画像,轻松获利;或是为了升级重复着雷同的动作,玩乐沦为苦役…… 此时作为玩家的无力感,和电影中NPC们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哲人的憧憬里,“游戏”的本意是对人之精神的无限探寻。而如今的电子游戏,是否正在偏离真正的游戏精神? 本期节目,我们将与两位嘉宾从《失控玩家》出发,聊聊“游戏”正在如何被定义和定位,在今天,它会是放逐精神的理想国,还是微缩现实的修罗场? 【嘉宾】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2019 年,酷爱游戏的他在《探索与争鸣》杂志发表其第一篇有关游戏的论文《“玩是谦恭,不是解放”——作为控制、反制与自制的电子游戏》取得巨大反响,从此开始涉足游戏研究。 杨凯文,MMORPG(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资深玩家,游戏行业观察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研究生。 【主持人】 葛书润,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马庆隆,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收听时间轴】 4:04 《失控玩家》观感:处处是游戏,又无关游戏 8:16 游戏与暴力:因果关系尚不明确 11:55 玩家谈游戏对生活的意义 15:22 游戏里的人机关系:不同年龄,不同答案 22:50 我们会爱上NPC吗? 24:48 当游戏成为一种“社会装置” 33:03 今天的游戏,正在远离“游戏精神” 36:06 既定的游戏规则里,自由何以可能? 42:43 游戏会成为新的公共空间吗? 48:38 游戏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劳动? 55:00 当游戏破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游戏?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迪青、马庆隆 运营|马庆隆

63分钟
99+
3年前

Vol.9 “娜拉”出走,然后开始漫游

渴望上路,几乎是人类永恒的、本能般的梦。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0.1%。 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因为它是“最劳顿,最麻烦……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做朋友。”旅行让人跳出所处的人际网络,重新思考“己”与“群”的关系。 这期在长假录制的节目,我们请来三位女性嘉宾:非虚构作家胡卉,公益人陈竹沁,以及“57岁阿姨自驾游全国”的主人公苏敏,聊聊自己有关旅行的经验。 三位嘉宾里,有人在独自的旅行中看到了最圆的落日,有人在旅途中决定与爱人分开,有人将出门跋涉视作一场漫长的“透气”,独自上路,又在所到之处寻找新的联结。 “出走”对于女性而言,常在思想史与文学史上和“自觉”“独立”等词相连,而现实中,当女性以某种形式暂时地离开生活轨道,也往往怀揣着独属于女性的动因、承受更多来自家庭的拉扯和顾虑。但正是这一次次选择出走,一次次对惯性的叛逃,让她们成为她们。 与此同时,旅游的产业化和社交媒体的流行,正让旅行与物质更深度的勾连,被建构为浸染着消费主义的中产幻景。目的地、机酒、餐厅,甚至入镜的穿搭、妆容……当一切都可以被展演、排序和比较,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一场好的旅行? 【嘉宾】 陈竹沁(竹子),多年记者,线下交流平台Belonging Space创办者之一,长期关注性别和精神健康话题。 胡卉,非虚构写作者,出版女性真实故事集《木兰结婚》。 苏敏,“57岁阿姨自驾游全国”主人公,2020年,她独自一人从河南出发,自驾上万公里到达海南。 【主播】 葛书润,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李泞伶,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时间轴】 03:56 竹子独自游东京的经历 05:12 胡卉谈在新疆独自看日落 10:17 苏敏谈独自公路驰行的感受 16:18 苏敏谈这场漫长游历对人生的影响 19:28 胡卉谈新书《木兰结婚》 35:07 那些有关旅行的生命节点 40:00 女性需要家庭之外的社交网络与公共空间 44:40 旅行不必昂贵,日常“出走”亦是疗愈 46:00 苏敏谈自己与直播间的关系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迪青、马庆隆 运营|马庆隆

68分钟
1k+
3年前

Vol.8 对话邓建国、王左中右:谁在围剿“绝绝子”?

一段时间以来,“绝绝子”“yyds”等看似空洞,甚至令人有些费解的能指,被安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之上,让形容趋于扁平。 然而,对“绝绝子”的反抗也迅速集结: “整点夜宵778,真是绝绝子,好喝到跺jiojio,今日份仙女营业啦,今天和集美去买奶茶啦,救命我真的哭死,这家店的奶茶真的yyds,小狗狗暴风吸入……”对“绝绝子”深恶痛绝的网友,用组合、叠加、挪用、深情朗诵等方式来嘲讽和反抗绝绝子的流行。由此,“反绝绝子”本身又创造出一场新的亚文化狂欢。 多家主流媒体,也相继发文对绝绝子、yyds的泛滥及其导致的“文字失语”“语言贫乏”“交流受阻”等现象进行了批评。在当下以原意使用绝绝子,已经被视为一种原罪。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天生拒绝不了“绝绝子”?除了使用这些词的我们自己,还有谁助推了这些表达的泛滥? 本期“涟漪效应”播客,我们试图与两位嘉宾共同探讨:这次的流行语浪潮又与之前的“给力”等“前辈”相比,独特在何处?从历史维度看,语言简化、新词再造,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是否应该相信语言新陈代谢的自净能力? 批评往往落到对普通网民的要求上。互联网时代,我们又对语言的丰富性,负有多少责任? 【嘉宾】 邓建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传播理论。 王左中右,澎湃前国际新闻记者,“字新闻”发明人,创办公众号“王左中右”。 【主播】 葛书润,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马庆隆,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收听时间码】 03:43 为什么我们难以拒绝“绝绝子”?流行语背后的传播学原理 10:47 流行语像“市场经济”,有生命力才能杀出重围 12:40 拥抱还是批判?主流媒体的矛盾身份 23:12 少用yyds是友好建议,不要轻易上升到身份政治 37:22 “绝绝子”就像食堂插队者,总能先吃到饭 44:20 语言如何影响一个民族? 47:20 学术界也有“绝绝子”,哪个领域都要警惕某一话语的泛滥 50:40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互联网时代的语言逆流 53:08 应对“绝绝子”的内部分工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迪青、马庆隆 运营|马庆隆

56分钟
1k+
3年前

Vol.7 “丁克”会如何想象自己的晚年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从2010年的3.10下降到2.62。在国家政策松绑,鼓励多生的背景下,“少子”和“无子”依旧是不少现代人的选择,关于生育焦虑的讨论也从未停止。 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最好的决定》汇编了16位作家选择“无子(child-free)”的心路与感受,探讨了和生育命题息息相关的“孤独”“自我实现”“生育本能”和“童年创伤”等主题。 生育选择既是个体化的、具有主体性的,同时也是社会化的、承载着浓重和深刻的历史文化烙印。个人既是能动的主体,同时也是被卷入传统文化与现实国情的被动一方。生不生,生几个,折射出人的处境。 如果说,《最好的决定》一书强调的是人的意志和选择的自由,那么在中国语境下这一话题则有更丰富的现实面向:“生”的疼痛、“育”的不易、计划生育政策、配套的社会保障等,往往成为讨论的中心。 本期“涟漪效应”播客,我们邀请到三位关注,研究和实践生育选择的嘉宾,共同探讨在当下,人们(特别是女性)正在如何作出生育决定?不生或少生这样看似“反主流”的选择正遭遇哪些阻力?而作为个体,又该如何评估和承担这一选择或将通往的未来? 【嘉宾】 于是,文学翻译家、作家,《最好的决定》一书的译者。 赵梦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性别与家庭、生育研究、老龄化、社会网络、流动人口等。 吕永林,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创意写作学科硕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一名70后“铁丁”。 【主持人】 葛书润,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收听时间轴】 03:13 关注生育问题是女性的本能 11:45 当前生育政策在产生什么作用? 21:16 选择不生,和想象的一样快乐吗? 25:24 母职惩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母性”? 36:09 “丁克”在中国的流行 39:58 丁克如何社交? 46:20 “无子”和“丁克”有何区别? 50:00 决定的代价: 丁克如何面对老年?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马庆隆 运营|马庆隆

63分钟
29k+
3年前

Vol.6 扶霞:为江南菜立传的英国人

中国人的雅致饮食文化, 在江南的餐桌上显示的淋漓尽致,从江南菜到江南文化,我们自可以从中追溯中国传统风度。 1994年,扶霞从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毕业后,来到四川大学交换,深感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下定决心为中国美食立传,并屡获国家烹饪写作大奖。 10余年前,她又来到了江南,同样爱上了这里卓绝的美食文化,和她当年对四川的热恋一样炽热。接下来的多年中,她常常回到这里,寻访专业厨师、民间高手、路边摊的美食“扫地僧”和乡野农人,记录故事、学习菜肴、品尝人间至味。 本期我们想聊聊扶霞老师的新书《鱼米之乡》,以及围绕新书展开的江南文化。 【嘉宾】 扶霞·邓洛普,毕业于剑桥大学,后获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学硕士的学位。著名美食作家,曾四次获得烹饪餐饮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James Beard Award)烹饪写作大奖。已出版图书《川菜》、《鱼翅与花椒》、《鱼米之乡》。 何雨珈,自由译者。已翻译图书《纸牌屋》、《丹麦女孩》、《鱼翅与花椒》等。 【主播】 林子尧,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 【收听时间轴】 03:30 扶霞为何从川蜀转入江南 ? 11:17 “pork”一定要翻译成二刀肉吗? 21:30 扶霞怎么看得懂文言文的? 25:30 书里的人发现自己被写在其中会有什么感受? 28:25 扶霞去鲁迅故居看什么? 35:13 “川妹子”与“江南女子”的碰撞 44:46 火锅+奶茶=幸福? ​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迪青 运营|马庆隆

47分钟
1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