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9 和张怡微聊聊网络时代下的亲密关系、情感类游戏与虚拟恋人

“比起应对日常生活的枯燥,探索内心的矛盾反而更为棘手。” 青年作家张怡微于去年出版了小说集《四合如意》,作为“社交媒体一代的新世情书”,这本书聚焦于当下青年一代——他们伫立在科技更新,财富神话的年代,在表情包、弹幕、播客、直播构建的电子丛林中表达自我、分享经验、传递情感,在不安、怀疑、欲望的纠缠中寻踪、辨析生活的真相。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亲情、爱情、友谊,又如何写下自我的宣言,是大家一直在思考的话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情感向游戏、虚拟恋人这些较为“新兴”的社交方式,也在创生与维系着新时代的“亲密关系”。在如今这个被科技大肆“侵占”了生活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经历着一个怎样的变化?在“冷亲密”越来越普遍的今天,我们的日常交流还存在着哪些幽微的成分?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青年作家张怡微老师,资深游戏策划泡泡,虚拟恋人前从业者林澈一起聊聊社交媒体时代亲密关系的递迁。 嘉宾 张怡微:青年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创意写作专业导师、出版有《四合如意》、《樱桃青衣》、《细民盛宴》、《家族试验》等 泡泡:资深游戏策划、曾就职于多家游戏公司 林澈:虚拟恋人前从业者、社交媒体活跃分子 主播 方益:澎湃·镜相实习编辑 收听指南 03:35智能手机“入侵”生活后,我们的联结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06:06 越来越离不开的社交媒体,微信、微博、豆瓣再到小红书 11:51 从“家族试验”到“机器与世情”,该不该击碎的鼻胃管 25:01 “当一天恋人撞一天钟”,需要靠手机维系生命体征的恋爱 29:25 朋友圈社交与互联网礼仪,那些被“小心心”营造出来的亲密幻觉 32:25 语音条与视频行孝,电子丛林中的幽微与酸涩 41:10“我的男友是纸片人”,情感向游戏为何能够吸引这么多玩家? 44:29 恋爱类游戏策划:我们不创造需求,只去发现需求 50:52 虚拟恋人”­——“我也许喜欢想象你 不需要抱着你” 54:50 顾客会与“虚拟恋人”之间产生真实的感情吗? 61:40 社交媒体时代,仍然无法排解的孤独 63:19选择越多,心理距离越远,日常中的那些“冷亲密” 本期配乐 《怀念》—王菲 《Melody》—BlondeRedhead 福利 欢迎听众朋友们在小宇宙本集评论区留言,我们将于节目发布的一周内,从评论区抽取三位听众,各送上一本张怡微老师的小说集《四合如意》,期待大家的参与! 说明 由于本期节目录制设备的收音问题,音质略有缺憾,抱歉没能给听众朋友们带来最好的收听体验,也请大家多多包涵。我们会在今后使用更专业的设备,给大家带来更好的收听效果。

73分钟
4k+
1年前

Vol.28 华北摇滚往事:你杀或者不杀,石家庄就在那里

“涟漪效应”串台“咸柠七” 随着《乐队的夏天第三季》(乐夏3)的热播,摇滚乐又一次回归主流视线。这个夏天,石家庄打造“摇滚之城”这件事备受争议,在猎奇和消费之外,我们也试图还原一个比官方话语所标榜的更加真实的石家庄。“夜幕覆盖华北平原,忧伤浸透她的脸。”千禧年以来,沉默的河北孕育出了一支万众瞩目的乐队——万能青年旅店。在政府以“摇滚之都”自居以前,以万青为代表的音乐人就在开垦着他们脚下的土地,对于万青和河北的关系,对于石家庄和摇滚乐的关系,我们有着无数好奇与观察。基于对万青的共同喜爱,我们的话题将从他们的专辑文本开始,深入那个音乐背后的华北平原,同时,我们也想借“摇滚之城”城市IP打造这一项目,聊一聊摇滚乐和城市、摇滚乐和政治之间的关系。 * 【嘉宾阵容】 段郎RockDuan:《我爱摇滚乐》新媒体主编,演出厂牌主理人 曹柠:B站知识区热门up主,播客《咸柠七》主播,万青老粉 许振华:澎湃新闻国际部记者,资深摇滚乐迷 * 【本期主播】 林柳逸: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 【收听指南】 03:23 我们的万能青年旅店岁月 08:59 社恐万青,演出前临阵脱逃的乐队 20:07 万青的普适性:对父辈生存状态的回应 21:45 药厂、乒乓少年,是诗意意象,更是华北人的现实 22:23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事” 30:37 太行山:诸神的聚集地,中国的奥林匹斯山 36:24 反向输出:万青让华北文化洗礼台湾乐坛 42:23 石家庄,一座与摇滚乐全然无关的城市 49:36“部落化”的亚文化出圈后会怎样? 55:13 “Rock Home Town”并非空穴来风 59:40 在城市的缝隙里生长:我们需要更多走鬼,更多“五条人” 62:53 摇滚乐与“场景” 67:00 中国特色音乐场景:大哥玩儿啥我玩儿啥 69:49 赛博时代,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小地方文化 71:51 河北,一个拼盘儿省份 74:29 摇滚与政治:主流文化如何收编亚文化? 76:10 你不能要求你的偶像去做“圣徒” 01:19:26 淄博烧烤难以复制,摇滚乐不是请客吃饭 01:20:59 城市IP、社区营造的兴盛,背后是经济焦虑 * 【提及人物】 姬赓——万青作词人兼贝斯手 董亚千、二千、千儿哥——万青吉他手兼主唱 * 【本期配乐】 《泥河》——万能青年旅店 《揪心的玩笑与漫长的白日梦》——万能青年旅店

90分钟
4k+
1年前

Vol.27 张秋子x吕永林:小城双非的大学生,也有他们的“中心”

六月底,在高考结束不久后,又有一批正青春的孩子们要迎来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志愿填报。报志愿是一场和命运的赌博,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拿手中已成定数的分,尽可能去到最好的大学、最大的城市,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谋取一条最有前途的出路。而在这个人人都恐惧“阶级下滑”、渴望“做题改命”的时代,也有千千万万平凡的大学生,他们会在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城、一所双非普通学校,度过他们的四年青春。 在现代化的高速通道上,小城是这套话语的边缘,有着自己不疾不徐的发展节奏;在教育内卷的时代洪流里,双非是这套规则的边缘,没有名校光环加持的年轻人,似乎肩负着更深重的焦虑。 但在这种悲观的思索之余,我们也很好奇,那些在大草原里上大学的学生会拥有更多的星空和自然吗?边陲地区的青春生活会遇到更多的民族碰撞与对话吗?远离连轴运转的大都会节奏,小城是否也能给人更多的闲散、游荡和走神?如果与名校光环、学霸人生失之交臂,平凡的我们在平凡的大学里还可以抓住些什么?什么样的大学教育会让我们真正受益终身?我们希望能在这个残酷焦灼的、仿佛一锤定音的季节,让年轻人听到一些不一样的、宽慰人心的声音。 嘉宾: 张秋子 写作者、大学教师,云南昆明人,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任教于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著有作品《堂吉诃德的眼镜》《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等。 吕永林 写作者、大学教师,内蒙古人,早年间在内蒙和淮北求学,现任教于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专业。著有《个人化及其反动——穿刺个人化写作与1990年代》等作品。 主播: 林柳逸:镜相栏目编辑 吴筱慧:镜相栏目编辑 方益:镜相栏目实习编辑 收听指南: 7:03 大学生活就像去跟那个我期待的世界谈恋爱 10:10 信息越来越丰富,选择反而越来越困难 16:44 “外省”的双非大学生,建设自己的“巴黎” 18:56 来到小城市就学的孩子,会攒着一股劲 21:15 小城双非的大学四年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烙印 42:44 985高校同质化的程度更高吗? 47:33 人生的可操纵感是一个幻觉 51:12 放下考研KPI,我们更自由地谈论文学 55:40 大学教育把人变成了就业的零部件? 1:00:20 大学的意义:为自己保留一方自留地 1:01:55 人文教育的那些闪光瞬间 书单 《契诃夫小说选:草原》契诃夫 《金榜题名之后 : 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郑雅君 《斯通纳》约翰·威廉斯 《高老头》巴尔扎克 《金阁寺》三岛由纪夫 《精英的傲慢》迈克尔·桑德尔 《道德经》老子 《小于一》约瑟夫·布罗茨基 《我在北京送快递》胡安焉 《神曲》但丁

73分钟
3k+
1年前

Vol.26 长大最大的收获,也许是重新理解了童年|涟漪时刻

不同于以往的硬核话题,本期是我们新推出的闲聊系列——涟漪时刻。六一刚刚过去,镜相编辑部想和大家一起聊聊童年时候的经历。这期我们邀请了涟漪效应和镜相栏目的老朋友们和大家分享童年时候的遗憾故事。 回看小时候的遗憾,它给长大后的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烙印?也许我们会发现,长大最大的收获,其实是重新理解了童年。 主播 林柳逸:澎湃·镜相栏目编辑 吴筱慧:澎湃·镜相栏目编辑 方益:澎湃·镜相栏目实习编辑 收听指南 *故事: 01:30 作家路明:知青子女的天然使命,长大之后必须考回上海 03:27 作家杜梨:人生中最大的遗憾定格在6岁那年 05:50 咸柠七主播曹柠:我好像是一个人长大的 08:34 90后四磅:小时候的我居然没有珍惜一整套恐龙战队的玩具! 12:19 编辑NiKi:没能有机会去好好的做一个小孩子 16:09 作家万华山:和一条鱼的搏斗较劲 21:18 译者林晓筱:家乡是一段移动的风景 24:57 浙大老师周睿鸣:我也想要翘课踢球喝酒打牌 27:57 媒体人阿韵:总有一个夏天,我要学会游泳 31:27 编辑普照:我与玩具相处的模式,像导演 34:10 刚毕业的却绾:我变成和他们一样的工作狂 37:34 大三学生日小文:爱爬楼顶的我被抓住了 *闲谈: 41:27听完大家的童年遗憾,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52:24 最想知道谁的童年遗憾 53:21 儿时最早的记忆是在几岁,还记得那时候的什么事情? 59:11 如何看待“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医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64:01 童年“终结”的定义: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的童年结束了 67:51 如果“重启人生”,期待拥有怎样的童年? 70:14 穿越回过去,会和小时候的自己讲些什么 本期配乐 Cloud Cult — You Were Born 刘莱斯 — 小朋友 剪辑:方益 本期制作:吴筱慧 监制:黄芳

73分钟
1k+
1年前

Vol.25 和黄丽茹唠唠《漫长的季节》、东北和女性丨专访王佳佳

在热播剧《漫长的季节》中,明艳绽放的黄丽茹是这一东北叙事中一抹难以回避的亮色。 本期的《涟漪效应》,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剧中黄丽茹的饰演者——王佳佳,我们与这位优秀的东北女性、女演员一起聊了聊《漫长的季节》剧里剧外的故事,也聊了聊这部剧背后那个真实的东北、真实的东北女性。 希望你喜欢这期节目,收听愉快。 嘉宾: 王佳佳:演员,出生于辽宁鞍山,先后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和北电导演系 《漫长的季节》黄丽茹饰演者,代表作《日光之下》《我不是药神》 曾获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新人演员 主播: 林柳逸:澎湃·镜相栏目编辑 吴筱慧:澎湃·镜相栏目编辑 方益:澎湃·镜相栏目实习编辑 收听指南: 02:30 从“潇洒姐”到“黄丽茹”,《漫长的季节》的出演契机 07:52 初次与“文艺男神”秦昊合作,尴尬的第一场戏就是亲热戏 17:41 充满争议的感情,丽茹真的爱过龚彪吗? 21:28 《漫长的季节》爹味重?女演员本人怎么看? 24:21被删减的一场戏,和姐夫在厂长办公室楼下的交谈 25:46每个东北女人都有一条狐狸围脖 36:07给劲儿:东北人的语言浓度,她们的故事都在酒里 40:33殡仪馆内丽茹与龚彪的告别,原来是致敬电影《甜蜜蜜》 48:47 毕业于导演系,为何会选择成为演员 57:03 马蹄莲与黄水仙,黄丽茹的符号与象征 62:50辛爽导演的温柔,穿梭时空的那场大雪 本期配乐: 蛙池-《夜长梦多》 Joyside -《If There Is A Tomorrow》 福利: 欢迎听众朋友们在本集评论区留言,写下你看完《漫长的季节》后的感想,我们将于节目发布的一周内,从评论区抽取三位听众,各为大家送上王佳佳的签名海报一份,期待大家的参与。

68分钟
15k+
1年前

Vol.24 打开《甄嬛传》的新方式:把甘露寺当成后宫世界的一个缺口

距离2011年《甄嬛传》的开播,如今已经过去12年,我们确实感到好奇,为什么过去这么久,它在网友们心中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为什么我们再也没有找到,能够替代它的“莞莞类卿”? 同时,我们也发现,弹幕、表情包、解说视频、同人小说……这些由观众自发进行的二次创作,同样也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甄嬛传》究竟是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又是如何活成了《甄嬛传》的剧中人?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当代文化研究学者黄平老师,以及“甄学”十级学者,主业读甄嬛,短视频时代最早解说《甄嬛传》的博主之一光头读书。跟两位嘉宾与我们一起探讨《甄嬛传》火爆现象的背后,究竟还隐藏着我们当代流行文化的哪些侧面? 嘉宾 黄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当代文化研究学者,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秘书长) 光头读书(“甄学”十级学者,主业读甄嬛,短视频时代最早解说《甄嬛传》的博主之一,出版有《甄嬛传》解读书目《愿世间美好与你嬛嬛相扣》) 主播 吴筱慧: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方益:澎湃新闻·镜相栏目实习编辑 收听指南 6:25 “甄学十级测试题”考察 12:06 《甄嬛传》的过人之处在哪?为什么红的偏偏是甄嬛传? 17:42 甘露寺这段剧情其实是一个特别的提醒?嘉宾独家解析众人跳过的「甘露寺」剧情好在哪 27:44 从一个人物的原生家庭来判断这个人,隐含一种糟糕的阶级论 29:50 为什么引领收视风潮的往往是这些距离我们日常生活较为遥远的清宫剧? 31:43 为了弹幕重刷《甄嬛传》?弹幕文化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观众怎样的社会心理? 38:33 嗑CP的行为是出于怎样的心理? 48:48 大陆电视剧的发展脉络梳理,你心中的「电视剧的元年」是什么时候? 58:27 人工智能时代,全人类可能都会迎来一种浪漫主义的回归 65:12 嘉宾自由提问环节:如果甄嬛没有回宫,她会和果郡王一直走下去吗? 本期配乐 姚贝娜——《红颜劫》 姚贝娜——《菩萨蛮》

73分钟
6k+
1年前

Vol.23 和曹柠聊“报复性旅行”:淄博vs巴黎,到底哪里有旅行的意义?

上海虹桥4月28日当日发往全国范围内的所有车站车票全部售空。这是自晚清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以来,上海市内火车站所有车票第一次全部售空。与此同时,今年五一节,曾经因为疫情受到影响的演出市场迅猛回暖,五一小长假线下专业演出已经超过3800场,各类演出票房表现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幅均超250%。 这些无疑都是疫情之后经济强劲复苏的一个重要的信号。但是落实到个体层面,其实就业危机、失业危机、种种生活困境还远远没有消散。一边是经济形势、消费行为枯木逢春一般的繁荣态势,另一边却是私人生活的持续、长久的困境。我们似乎迎来了一个异常割裂的时期,而发疯式的消费和出行、“应嗨尽嗨,嗨完就去死”的情绪,某种意义上也是这种大环境之下的一种特别有趣,也特别合理的反应。 我们也感到好奇,五一假期过去了,这些报复性出游的人,获得他们想要的快乐了吗?疫情后的第一次小长假过去了,据我们的观察,大流行之后,我们的出行和旅游有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年,国人心中理想旅行圣地的变迁背后,反映的是怎样的社会愿景的变化?当我们期待一场旅行时,作为游客的我们,到底在期待些什么?近期,曹柠(@边缘人小曹)刚刚结束了他的欧洲之行,我们有幸邀请他来和我们一起聊一聊以上话题。 * 嘉宾阵容: 曹柠(B站知识区热门up主、播客《咸柠七》主播) 林柳逸(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吴筱慧(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方益(澎湃新闻·镜相栏目实习编辑) * 收听指南: 04:23临行前,如何挑选旅行读物? 08:57哪些文艺作品,让我们决定出发 15:02出游前会做攻略吗? 20:55 “淄博烧烤”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24:25 一个月的“漂泊”,疫情后的欧洲观察 29:12 旅行中有哪些“the moment of being”的瞬间? 36:33 “游客凝视”:我们如何审视异己的文明? 45:18 反“游客凝视”:身为本地人,我们又如何观察游客? 53:47 旅行的艺术,是人与环境斡旋的乐趣 59:53 去卢浮宫和去淄博又有什么区别? 64:45 从西藏到大理,“远方”的变迁反应的是怎样的社会愿景的变化? 70:35 看家乡的游记就像在看别人给自己立传 * 提到的书籍: 《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 《看不见的城市》伊塔洛•卡尔维诺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那不勒斯四部曲》埃莱娜•费兰特 《孤独星球》杂志 《游客凝视》约翰•尤瑞 《世界》简•莫里斯 《繁花》金宇澄 《中国三部曲》何伟 《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 《冈底斯的诱惑》马原 《浪的景观》周嘉宁 * 提到的导演与电影: 《路边野餐》 《大象席地而坐》 安东尼奥尼 费德里科•费里尼 伍迪•艾伦 埃里克•侯麦 侯孝贤 杨德昌 * 音乐: 伤心欲绝——《台北流浪指南》

76分钟
38k+
1年前

Vol.22 东南亚碎片:难以铲除的网诈产业和回不了家的“裸命”劳工

提起东南亚,大家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是热带雨林与海岛风光?还是战争冲突与动荡腐败?一面是闲散自由的旅游胜地,一面是屡遭诟病的治安环境?与此同时,在海风与椰林的背后,诈骗产业链也在这块土壤生发,并以各种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今年以来,失联诈骗、“嘎腰子”等关键词总和东南亚一起频频出现在热搜上。 如今,日益猖獗的网络诈骗是如何在东南亚发展起来的?在去除污名化与妖魔化之后,当地的生态究竟是什么样子?那些海外中国人的生存又面临哪些困境?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在柬埔寨当地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李萍,以及澎湃新闻国际部记者许振华,欢迎两位嘉宾与大家一起揭秘东南亚的网络诈骗行业,一探真实的东南亚现状。 嘉宾 李萍(东南亚文化研究学者) 许振华(澎湃新闻国际部记者) 主播 吴筱慧(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时间轴 4:03 柬埔寨当地涉及网络诈骗的生态有什么特点? 8:08 柬埔寨混乱的土地制度与网络诈骗产业在当地的滋生 13:15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出海出国去打工的现象 25:30 网诈园区到底是什么样子? 36:00 任何人都有可能上当受骗,被骗的名人也很多 38:10“裸命”劳工:终于被救了,可我不想回家 47:05 传说中的“嘎腰子”是真实发生过的吗? 48:30 为什么针对网诈的救援这么难? 57:35 对异文化的了解跟接触,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整个世界的样貌 音乐 Joel Hanson / Sara Groves - Traveling Light Robbie Williams - 16 Tons

59分钟
21k+
2年前

Vol.21 梁永安对谈考研人:“文科无用论”之下,卷破头的文科考研

3月初,一位叫做“严肃的虾米”的up主在B站上上传了一个视频,标题叫做“上海211硕士就值5000块?”一时间,“211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5500”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极大争议。很多网民都在虾米的抱怨中找到了共情,但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这是一种文科生的好高骛远和眼高手低。 去年夏天,“三年内就业率未达60%的专业,到底应不应该停招”引发了全国网民的热议,直到现在,关于“文科无用”的论调也一直都没有消散,它还在持续不断地被大众所讨论。 轻视人文学科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国内,也是英国和美国教育系统的通病。英国高等及继续教育大臣Michelle Donelan表示,“那些无法让学生找到工作或继续深造的课程,对花费了大量精力的学生和纳税人来说,都是一种失败。”近期,《纽约客》发表了一篇报道,题为“英文专业的终结”,这篇文章讲述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尤其是英文系所面临的某种相似的困境。当越来越多的文科硕士都纷纷“转码”,人文学科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也再度被推上了风口。 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文科考研的报名人数却是与日俱增。文科生学历越来越卷,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学位却越来越不值钱,经济回报也并不乐观,这一切都似乎将文科考研人推向了一种更为严峻的困境。 本期节目,我们想要一起探讨,在这样功利主义的时代大势之中,文科考研的“性价比”到底高不高?人文学科的优势又体现在哪里?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教育?我们的人文学科、研究生选拔制度如今面临着怎样的不足和危机?同时,也作为经历过考研的鞭笞与磨砺的同行者,我们也想聊一聊自己在这条路上的一些经验和困惑。 【本期嘉宾】 @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文学教授,“年轻人的心灵导师” @玄雀:文科教育从业者,“六战考研”上岸复旦大学的文科考生 @龚万莹:文学写作者,毕业十年、离开外企继续深造的“二硕”攻读者 【本期主播】 @林柳逸: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方益:澎湃新闻镜相栏目实习编辑 【收听时间轴】 05:27 六战考研上岸与十年后重返校园,我们都为考研付出了什么? 09:09 和过去相比,考研都有哪些变化? 11:33 年轻人为何纷纷选择考研 15:09 抛开功利因素,我们为什么要考研? 26:01 目前录取的文科研究生,是否满足老师们的期待? 29:23 如何看待复试这一场选拔? 45:02 我们的文科教育,和其他国家相比有哪些不同? 61:13 近年的文科研究生在生源质量上有何变化? 66:31 保研vs考研,学生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别? 74:22 为了考研上岸,我们都选择过脱产 84:15 低薪的文科研究生兑现不了“体面”的生活,如何与自我和解? 91:50 片尾彩蛋——考研人们的“众声喧哗”:一句想对备考中的自己说的话 【抽奖活动】 在小宇宙app中关注“涟漪效应”,并在本集评论区附上一段“想对考研时的自己说的话”,3月31日,我们将从留言中选出三位听众,送上由梁永安撰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品的《梁永安:爱情这门课,你可别挂科》一本!祝你好运,我的朋友。 【本期配乐】 《旅途愉快》——寸铁

94分钟
6k+
2年前

Vol.20 当丁克的他们决定帮助母亲创造自己

有这样的一本书,每个分章都以植物的图文为引,在介绍完纷繁的果子之余,也写尽了河套平原上小人物们跌宕起伏的人生。 《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的作者秀英奶奶,出生在内蒙的农村,只读过一年半的小学,年过六十,却在儿子和儿媳的悉心教导下重新拿起笔,绘制自然笔记,书写故人旧事。 这是继“自然笔记心灵史”《胡麻的天空》后,秀英奶奶所著的第二本书。写作让秀英奶奶放开了自己,常常萦绕在心的往事,终于在图文的创作中得到了释怀,内心的“由小变大”让她获得了久违的松弛。而秀英奶奶的儿子与儿媳,和其他年轻人不同,他们的日常并没有被都市的快节奏裹挟,闲适与松弛的生活基调在如今这个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本期节目邀请到《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的作者秀英奶奶的儿子吕永林和儿媳芮东莉两位老师做客涟漪效应,聊聊候鸟般自由的生活、母亲的内心世界以及跟时间和社会争夺母亲的过程。 嘉宾 吕永林(上海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学科硕士生导师) 芮东莉(科普作家,国内最早的自然笔记倡导者之一) 主播 吴筱慧(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时间轴 2:54 河套平原的开阔与贫穷,记忆里的美好童年 6:28 “流浪”的异乡人,当自然笔记走进生命 12:44 “丁克”的阻力来源何方? 17:48 年轻人纷纷从都市“出走”,为何决定留在大城市? 22:56 什么时候突然发现,母亲开始“看儿女脸色”生活? 39:00 当知识带来了某种“特权”,如何破除与父辈的交流隔阂? 51:28 如何排解单身老人的“中国式孤独”? 53:10 给大地上的母亲一支笔,如何看待珍贵的“个人史”写作? 57:50 和杨本芬奶奶相比,秀英奶奶的写作有何不同? 62:33 如何在繁忙之余放松身心? 书单 《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秀英奶奶/吕永林 《胡麻的天空》秀英奶奶 《乱时候,穷时候》姜淑梅 《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梁鸿 《大地上的亲人》黄灯 《秋园》《浮木》《我本芬芳》杨本芬 《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阎海军 《活着为了讲述》加西亚·马尔克斯 《非凡的小人物》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音乐 吉森信 - 春を知らせるもの Classical Artists - Concierto De Aranjuez 播客活动 欢迎听众们在播客下留言给秀英奶奶的一段话,最后会由吕老师选出三位每人赠送《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各一本。(奖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提供)

69分钟
1k+
2年前

Vol.19 拯救“失足AI”?ChatGPT的性别偏见与“喂养”伦理

ChatGPT的出现将AI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但随着技术高峰的到来,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价值导向也越来越不可忽略。ChatGPT将是互联网所有网民共同教育、共同喂养的集体性结果,也势必成为映照我们思维的一面镜子。饶有趣味的是,人工智能似乎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中性、客观,它跟我们一样,充满了偏见、刻板印象,有时甚至也会仇恨、也懂歧视? 除了系统暴露出的“政治不正确”之外,这套系统的生成过程本身,也充满了令人忧虑的伦理问题。毕竟,ChatGPT的背后从来不只是天才精英的硅谷工程师,还有每小时两美金的肯尼亚数字民工们。在驯养AI的过程中,有人被忽略、被无视,有人被压榨、被牺牲。这一切现象都使得我们无法再“中性”地看待技术。 我们感到好奇,AI是如何学会这些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的?又是什么样的喂养模式塑造了这样的AI?我们又在期待什么样的AI ,是一个更加“政治正确”的端水大师,还是像我们人类一样,充满了人性复杂性的不完美伴侣?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我们如何让AI的喂养过程本身,变得更加公平、更加符合人道? 【嘉宾】 于洋,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 杜梨,香港青年文学奖获得者、澎湃镜相非虚构写作大赛获奖者、科幻作家 【主播】 林柳逸,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收听时间轴】 05:20 就业“危机”?哪种艺术形式最有可能被AI取代? 11:50 AI为什么会有刻板印象?是谁教会了AI歧视思维? 28:36 当AI 介入文本创作,会如何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产出? 37:59 机器学会了书写,我们对原创性的标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4:32 纠偏后的人类社会“最大公约数”,是否会加固“政治正确”的话语系统? 48:53 让AI变得更有伦理本身,是否就是一个伦理问题? 57:58 我们对ChatGPT的“喂养”,还会存在那些会被忽略的问题? 61:45 AI的技术平权?我们不能再以中性的角度看待技术 70:55 对于AI 时代,我们都抱有哪些期待? 【音乐】 Three-body—重塑雕像的权利

81分钟
1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