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气象部门监测数据显示,7月17日8时至21日9时,该省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其中,20日下午16至17时,郑州市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暴雨引发城市内涝。在郑州,长达数公里的京广隧道被水填满,200多辆车被淹没。积水也漫溢进入地铁五号线,吞噬了12位乘客的生命。 “海绵城市”为何没能阻断内涝,如何看待本轮降水引发的灾难,又该如何应对超标暴雨? 【嘉宾】 侯精明,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教授,陕西省水模拟及灾害管理创新团队负责人,城市水利专家。 【主播】 刘昱秀,澎湃新闻记者 【收听时间轴】 02:11 此次河南暴雨致涝,主要原因何在? 04:06 面对超标暴雨,我们该怎么办? 06:06 为什么“海绵城市”没能阻止此次灾难发生? 07:49 河南多个水库超汛限水位,如何应对? 08:55 历史比照:1975年的河南驻马店特大暴雨 10:38 河南不靠海,暴雨洪涝为何那么多? 11:57 郑州京广北路隧道为何成了此次暴雨重灾区? 12:59 “京广北路隧道几分钟内被淹没”,有可能吗? 16:11 为什么洪灾的经济损失在波动性增长? 17:44 目前治理城市内涝的难点 19:07 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未来何为? 21:11 我们的应急预案有待细化 23:08 建设“海绵城市”,要满足什么条件? 24:27 “海绵城市”试点,进展如何? 25:26 算准下多少雨,还是个国际性难题 28:29 全年降雨量不平均,我国防汛压力大 29:31 暴雨来袭,城市居民如何自救? 30:31 此次暴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马庆隆 运营|马庆隆
六月中旬,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承担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各地也纷纷加强监管。 一时间,原本烈火烹油的校外培训市场冷却,资本纷纷退场。借着这次变化,我们想来聊聊教培行业和家庭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从历史现实的角度理解我们对教培行业的需求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 本期“涟漪效应”,我们邀请了两位关注教育与公平、教育与发展的嘉宾。讨论中我们发现,校外培训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心态的变化。嘉宾李昂然提到,我们对教育的焦虑,其实源于大家对于向上流动的期望非常高。但在焦虑之声不绝于耳的当下,如何保持清醒,选择有智慧的教育,是个人与社会都要面对的问题。 【嘉宾】 陈瑜,家庭教育机构「少年大不同」创始人,创设专栏「少年发声」,深度采访数十位K12阶段的孩子。 李昂然,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社会学及家庭社会学,关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主播】 王晴,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收听时间轴】 05:01 校外培训历史:从少年宫到教培机构 13:30 什么催生了教育焦虑? 17:25 教培机构的秘诀:制造概念与标杆 21:05 校外培训真的有效吗? 27:21 工具与价值的平衡:什么是我们期待的教育 34:00 家庭应成为孩子的托底,给予孩子探索的空间 42:54 弱势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素质教育 50:47 我们需要营造个人时间能回归到家庭中的社会氛围 55:46 高等教育流品制与职业教育污名化:良性教育氛围营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60:42 培训班“好不好”,要看孩子“要不要”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迪青 马庆隆 运营|马庆隆
今年高考前夕,一档综艺节目的演讲视频引发舆论热议。 在题为《小小的世界大大的你》的演讲中,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张锡峰谈到,“衡水中学的考生……他们不是高考机器,他们只是一群穷人家的孩子,想成为父母的骄傲……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有评论认为,“拱城里的白菜”不应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当今的教育过度强调成为“人上人”,而对如何成为“健全的人”却无暇顾及。也有人认为,不必过分苛责一位高中生,演讲中不乏勇气与志气。 这期的“涟漪效应”,我们邀请了三位同样于毕业于“明星高中”的嘉宾,聊聊他们的中学教育,高考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以及如何面对“小镇做题家”的价值困境。 【嘉宾】 黄西蒙,青年作家,媒体人,著有《历史的风景》。高中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西野,清华大学新闻系大四学生。高中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阿明,游戏公司运营经理。高中毕业于北京一零一中学。 【主播】 笛子,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收听时间轴】 2:41 如何看待张锡峰演讲引发的讨论? 6:00 今天的高考,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个体命运? 6:51 “超级中学”身后的地域差异; 16:55 天赋,家庭,竞赛与北大“韦神”; 19:30 名校生为何批量进入教培行业? 23:48 在海淀“六小强”读书,是怎样的体验? 28:21 分数也许是相对公平的选拔标准; 40:00 “上升”到一个新的圈层,与“自卑”相处; 46:12 “985废物”、“小镇做题家”之类的自嘲,也是面对困顿的勇气。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迪青 马庆隆 运营|马庆隆
又是一年毕业季。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报名且通过审核的人数有157.6万,平均招录比约为61/1,其中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招录比高达3334/1。 有毕业生说,不少人陷入考公的狂热,疯狂参加培训班刷题,赶场一样的考试。当年轻人在追逐考公时,追逐的是什么,焦虑的又是什么? 这一期,我们跟有三位有考公经历的年轻人聊了聊。他们或曾在“大厂”和“考公”间摇摆,最终走向了第三条路;或曾希求一份体制内的“安稳”,兜兜转转还是回归了本心;又或是从企业走向体制内,找到了工作的支点,也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嘉宾海舟感叹,在公园里看到一些中老年人,精神状态很好,吹拉弹唱,生活充满情调和乐趣。但反观他的一些年轻朋友,身体非常疲惫,周末就不想出去了。 比起讨论什么是好的工作,我们这次更多地聊到职业选择中的矛盾与纠结,工作与生活、职业与志趣的关系,也试图探讨,如何在混乱中找到一份秩序感。 【嘉宾】 小宇,北京大学硕士毕业,曾任职于某上市企业,现就职于浙江省某区县政府部门。 海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曾于2020年下半年备考事业单位,现就职于上海市某国有出版社。 阿萌,中央民族大学应届硕士生,曾于2020年下半年备考公务员,现就职于西安市某国有零售企业。 【主播】 笛子,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收听时间轴】 03:09 为什么要考公? 03:44 公务员=“安逸”? 07:43 “服从”是公务员的职业素养? 11:12 考公刷题,让我又回到了小镇做题家的状态。 23:38 在学校,许多人陷入考公狂热。 30:13 一些中老年人的生活是很有情调的,这种情调在年轻人身上反而找不到。 39:42 清北生进杭州街道办,是人才浪费吗? 41:27 机关领导也在“本领恐慌”。 42:17 名校毕业生,试错成本更高? 49:57 我们好像只能接受成功,而很难接受平庸。 55:43 在体制内,也可以探索更多的可能。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吴佳颖 朱常华 运营|马庆隆
5月22日,在甘肃白银举办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夺走了21条奔跑的生命。此后,全国有近百个赛事宣布延期或取消。6月2日,国家体育总局暂停了包括山地越野等一系列“管理责任不清、规则不完善、安全防护标准不明确的新兴高危体育赛事活动”。 但关于越野跑,我们还有很多疑问未解。因此,我们邀请苏子灵作为嘉宾对谈,他是国际越野跑协会中国大陆地区组织机构代表,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越野跑这项小众的运动,却没有想到,越野跑进入大众视野,是以“如此大的代价”。苏子灵的多重身份与视角,或许能为我们带来复杂的思考。他曾是一名越野跑者,也主办过越野跑比赛,更早年,他在《户外》杂志担任编辑部主任。至今想起那些年主办的赛事开跑前夕的心情,“压力太大了”,苏子灵回忆。 在这次的对谈中,我们希望和苏子灵一同厘清一些在事故发生后被普遍质疑和讨论、但又未能明晰的概念,反思白银越赛的悲剧“何以至此”。在和我们的对话里,苏子灵梳理了越野跑这项运动进入中国、直至赛事井喷的历史,那是一副有些浮躁的图景,在讨论中,我们也试图去探索中国越野跑目前的生态环境。同时,我们还希望关注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越野赛选手的生存境况,并以此纪念在白银越野赛中逝去的选手。 距离事故发生将近半月,谈论这一切,并非否定越野跑的魅力,我们想继续思考,冒险的意义要建立在什么样的尺度上。或许,越向自由纵深处前行,越需要更大的理性、判断和责任。 【嘉宾】 苏子灵,原《户外》杂志编辑部主任(2006-2017),“八百流沙极限赛”传播总顾问,2019年任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办徒步赛事的“中国户外徒步项目”顾问,ITRA(国际越野跑协会)中国大陆地区组织机构代表 朱莹,澎湃新闻人物栏目记者,参与白银越野赛事故报道 【主播】 黄霁洁,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05:13 越野跑和马拉松有什么不同?在赛道、坡度和环境等方面都有差异。 07:17 白银越野跑难度到底有多大?天气、爬升高度、关门时间等决定不同赛事难度差异很大。白银越野跑属于百公里入门级。 11:00 主办方的工作有不到位的地方吗?白银越野赛主办方在赛前风险预判、赛中通联保障和救援机制上有不足。 12:53 在越野跑里,什么算是“极端天气”? 多变的天气,被一些选手视作越野跑的魅力所在。 15:14 案例:日本富士山越野赛中途叫停,主办方向所有选手致歉。 18:07 白银越野赛在强制装备设计上有无纰漏?白银越野赛在强制装备设计上有纰漏。 24:19 国内有无强制应急预案标准?国内没有强制的应急预案标准,导致每一场比赛都不一样。 29:01 怎么看主办方和参赛选手的责任?主办方和参赛选手的责任是流动的。 37:02 越野赛进入中国15年,有何值得注意的现象?越野赛进入中国15年,有些比赛只是盲目给自己找一个噱头,拼谁最“虐”。 38:58 2014年审批放宽,越野跑赛事出现井喷,但监管缺位。 39:53 越野跑赛事的商业化趋势:越野跑赛事商业化不可避免,许多赛事靠高额奖金带动。 42:31 赛事的盈利机制是怎样的?地方拨款构成大多数赛事盈利的机制。 46:11 精英选手的收入来源和结构如何?精英选手主要靠赞助、赛事奖金和出场费维持生计。 46:59 越野跑并非有钱人的游戏。遇难选手大多出身底层。 49:17 国内精英选手非常少。多数人没有团队,靠刻苦训练扩大影响力。 51:42 赛事“争抢”精英选手,导致参赛过密,选手身体可能超负荷。 54:03 优秀选手的困局:优秀选手经常问自己,我这样还能再跑几年,之后能干什么。 56:16 如何正确看待选手的退赛选择?退赛绝不是没面子的事,而是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判断。 58:32 越野跑运动口号背后的价值差异:国际越野跑的一条核心价值观是“谦虚”,国内喜欢“热血”“热爱”这样的口号。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吴佳颖 杨淼 运营|马庆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