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淘宝商城第一次推出“双11”以来,“双11”走过了12个年头,到今天已经俨然成为一个以购物、消费为主题的节日。随着“双十一”的日益火爆,“双十二”、“女神节”、“618”等以消费为主题的“节日”不断涌现,见证了一场又一场购物狂欢。
“买买买”的快乐几乎没顶的同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日渐趋于短暂和动荡。物不再是生命体验、生命记忆的承载,其中的意义被消解,更多地成为“快速消费”的证明和代谢物。
购物狂欢、消费欲望的另一面,是以“不买组”、“抠抠族”、“低消费主义者”、“反消费主义者”为代表的“逆行者”。在以“消费”为特征的现下,他们所秉持的是一种看上去有些格格不入的消费习惯。但相比于行为本身,更值得考究的或许是行为所对应的逻辑。
录制这期播客是在“双11”购物狂欢过去不久,播出它时,“双12”购物节已然迫近。在两波消费狂潮之间,我们请来了两位嘉宾:华东师范大学的哲学系教授姜宇辉老师、豆瓣小组“低消费研究所”的创建人小松悠,一起聊聊那些与“消费”相关的事——从“消费”到“消费主义”,这意味着什么?消费主义为什么是值得警惕的?当我们“反消费主义”时,我们又在反对些什么?“反消费主义”又有哪些可能的路径?
【嘉宾】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小松悠,豆瓣小组“低消费研究所”组长
【主播】
张玮,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常泽昱,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收听时间轴】
03:05 低消费者们的双十一“战况”
05:14 更理性还是更狂热?当下消费的新动向
09:40 消费是什么,当消费被加上“主义”,又会变成什么?
19:22 在消费社会,精神世界已不再是避风港
25:57 一个人能否看清符号消费的本质,或许取决于他是否“痛”
38:06 在消费主义的洪流中,我们要放弃抵抗吗?
42:59 作为掌控方式的消费与反消费:反思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55:04 抵抗消费注意的方法之一:重新占有物,用持续的积淀对抗易逝的快消费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玮
运营|张玮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