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0 游戏的哲学:柏拉图会梦见游戏手柄吗?

今年大火的电影《失控玩家》已经下映许久,但其对游戏元素的巧妙运用和“NPC(非玩家角色)觉醒”的主题依旧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用欢快的风格讲述了一个反资本、反规训的现代寓言”:名为Guy的NPC在游戏中觉醒,成为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不仅冲破了游戏的边界,还与程序员联手,一举推翻了无良游戏公司的宰制。 常年以来,游戏一直被视为现实生活之外或从属的存在,也一直遭受着“精神鸦片”“玩物丧志”等污名。但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与游戏相关的话题愈发渗透到我们生活当中,某些游戏中的逻辑和设定,甚至反过来成为现实生活的参照。 与此同时,即便是虚幻世界,游戏依旧无可避免地渗入或复刻了现实世界的规则和权力。正如本期播客嘉宾提到的那些“现实渗入理想”的沮丧时刻:或是氪金玩家将你按在地上摩擦;或是运营商阴晴难测,随意变换规则;或是平台通过玩家的后台数据精准画像,轻松获利;或是为了升级重复着雷同的动作,玩乐沦为苦役…… 此时作为玩家的无力感,和电影中NPC们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哲人的憧憬里,“游戏”的本意是对人之精神的无限探寻。而如今的电子游戏,是否正在偏离真正的游戏精神? 本期节目,我们将与两位嘉宾从《失控玩家》出发,聊聊“游戏”正在如何被定义和定位,在今天,它会是放逐精神的理想国,还是微缩现实的修罗场? 【嘉宾】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2019 年,酷爱游戏的他在《探索与争鸣》杂志发表其第一篇有关游戏的论文《“玩是谦恭,不是解放”——作为控制、反制与自制的电子游戏》取得巨大反响,从此开始涉足游戏研究。 杨凯文,MMORPG(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资深玩家,游戏行业观察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研究生。 【主持人】 葛书润,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马庆隆,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收听时间轴】 4:04 《失控玩家》观感:处处是游戏,又无关游戏 8:16 游戏与暴力:因果关系尚不明确 11:55 玩家谈游戏对生活的意义 15:22 游戏里的人机关系:不同年龄,不同答案 22:50 我们会爱上NPC吗? 24:48 当游戏成为一种“社会装置” 33:03 今天的游戏,正在远离“游戏精神” 36:06 既定的游戏规则里,自由何以可能? 42:43 游戏会成为新的公共空间吗? 48:38 游戏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劳动? 55:00 当游戏破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游戏?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迪青、马庆隆 运营|马庆隆

63分钟
99+
3年前

Vol.9 “娜拉”出走,然后开始漫游

渴望上路,几乎是人类永恒的、本能般的梦。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0.1%。 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因为它是“最劳顿,最麻烦……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做朋友。”旅行让人跳出所处的人际网络,重新思考“己”与“群”的关系。 这期在长假录制的节目,我们请来三位女性嘉宾:非虚构作家胡卉,公益人陈竹沁,以及“57岁阿姨自驾游全国”的主人公苏敏,聊聊自己有关旅行的经验。 三位嘉宾里,有人在独自的旅行中看到了最圆的落日,有人在旅途中决定与爱人分开,有人将出门跋涉视作一场漫长的“透气”,独自上路,又在所到之处寻找新的联结。 “出走”对于女性而言,常在思想史与文学史上和“自觉”“独立”等词相连,而现实中,当女性以某种形式暂时地离开生活轨道,也往往怀揣着独属于女性的动因、承受更多来自家庭的拉扯和顾虑。但正是这一次次选择出走,一次次对惯性的叛逃,让她们成为她们。 与此同时,旅游的产业化和社交媒体的流行,正让旅行与物质更深度的勾连,被建构为浸染着消费主义的中产幻景。目的地、机酒、餐厅,甚至入镜的穿搭、妆容……当一切都可以被展演、排序和比较,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一场好的旅行? 【嘉宾】 陈竹沁(竹子),多年记者,线下交流平台Belonging Space创办者之一,长期关注性别和精神健康话题。 胡卉,非虚构写作者,出版女性真实故事集《木兰结婚》。 苏敏,“57岁阿姨自驾游全国”主人公,2020年,她独自一人从河南出发,自驾上万公里到达海南。 【主播】 葛书润,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李泞伶,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时间轴】 03:56 竹子独自游东京的经历 05:12 胡卉谈在新疆独自看日落 10:17 苏敏谈独自公路驰行的感受 16:18 苏敏谈这场漫长游历对人生的影响 19:28 胡卉谈新书《木兰结婚》 35:07 那些有关旅行的生命节点 40:00 女性需要家庭之外的社交网络与公共空间 44:40 旅行不必昂贵,日常“出走”亦是疗愈 46:00 苏敏谈自己与直播间的关系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迪青、马庆隆 运营|马庆隆

68分钟
1k+
3年前

Vol.8 对话邓建国、王左中右:谁在围剿“绝绝子”?

一段时间以来,“绝绝子”“yyds”等看似空洞,甚至令人有些费解的能指,被安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之上,让形容趋于扁平。 然而,对“绝绝子”的反抗也迅速集结: “整点夜宵778,真是绝绝子,好喝到跺jiojio,今日份仙女营业啦,今天和集美去买奶茶啦,救命我真的哭死,这家店的奶茶真的yyds,小狗狗暴风吸入……”对“绝绝子”深恶痛绝的网友,用组合、叠加、挪用、深情朗诵等方式来嘲讽和反抗绝绝子的流行。由此,“反绝绝子”本身又创造出一场新的亚文化狂欢。 多家主流媒体,也相继发文对绝绝子、yyds的泛滥及其导致的“文字失语”“语言贫乏”“交流受阻”等现象进行了批评。在当下以原意使用绝绝子,已经被视为一种原罪。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天生拒绝不了“绝绝子”?除了使用这些词的我们自己,还有谁助推了这些表达的泛滥? 本期“涟漪效应”播客,我们试图与两位嘉宾共同探讨:这次的流行语浪潮又与之前的“给力”等“前辈”相比,独特在何处?从历史维度看,语言简化、新词再造,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是否应该相信语言新陈代谢的自净能力? 批评往往落到对普通网民的要求上。互联网时代,我们又对语言的丰富性,负有多少责任? 【嘉宾】 邓建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传播理论。 王左中右,澎湃前国际新闻记者,“字新闻”发明人,创办公众号“王左中右”。 【主播】 葛书润,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马庆隆,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收听时间码】 03:43 为什么我们难以拒绝“绝绝子”?流行语背后的传播学原理 10:47 流行语像“市场经济”,有生命力才能杀出重围 12:40 拥抱还是批判?主流媒体的矛盾身份 23:12 少用yyds是友好建议,不要轻易上升到身份政治 37:22 “绝绝子”就像食堂插队者,总能先吃到饭 44:20 语言如何影响一个民族? 47:20 学术界也有“绝绝子”,哪个领域都要警惕某一话语的泛滥 50:40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互联网时代的语言逆流 53:08 应对“绝绝子”的内部分工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迪青、马庆隆 运营|马庆隆

56分钟
1k+
3年前

Vol.7 “丁克”会如何想象自己的晚年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从2010年的3.10下降到2.62。在国家政策松绑,鼓励多生的背景下,“少子”和“无子”依旧是不少现代人的选择,关于生育焦虑的讨论也从未停止。 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最好的决定》汇编了16位作家选择“无子(child-free)”的心路与感受,探讨了和生育命题息息相关的“孤独”“自我实现”“生育本能”和“童年创伤”等主题。 生育选择既是个体化的、具有主体性的,同时也是社会化的、承载着浓重和深刻的历史文化烙印。个人既是能动的主体,同时也是被卷入传统文化与现实国情的被动一方。生不生,生几个,折射出人的处境。 如果说,《最好的决定》一书强调的是人的意志和选择的自由,那么在中国语境下这一话题则有更丰富的现实面向:“生”的疼痛、“育”的不易、计划生育政策、配套的社会保障等,往往成为讨论的中心。 本期“涟漪效应”播客,我们邀请到三位关注,研究和实践生育选择的嘉宾,共同探讨在当下,人们(特别是女性)正在如何作出生育决定?不生或少生这样看似“反主流”的选择正遭遇哪些阻力?而作为个体,又该如何评估和承担这一选择或将通往的未来? 【嘉宾】 于是,文学翻译家、作家,《最好的决定》一书的译者。 赵梦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性别与家庭、生育研究、老龄化、社会网络、流动人口等。 吕永林,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创意写作学科硕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一名70后“铁丁”。 【主持人】 葛书润,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收听时间轴】 03:13 关注生育问题是女性的本能 11:45 当前生育政策在产生什么作用? 21:16 选择不生,和想象的一样快乐吗? 25:24 母职惩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母性”? 36:09 “丁克”在中国的流行 39:58 丁克如何社交? 46:20 “无子”和“丁克”有何区别? 50:00 决定的代价: 丁克如何面对老年?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马庆隆 运营|马庆隆

63分钟
29k+
3年前

Vol.6 扶霞:为江南菜立传的英国人

中国人的雅致饮食文化, 在江南的餐桌上显示的淋漓尽致,从江南菜到江南文化,我们自可以从中追溯中国传统风度。 1994年,扶霞从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毕业后,来到四川大学交换,深感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下定决心为中国美食立传,并屡获国家烹饪写作大奖。 10余年前,她又来到了江南,同样爱上了这里卓绝的美食文化,和她当年对四川的热恋一样炽热。接下来的多年中,她常常回到这里,寻访专业厨师、民间高手、路边摊的美食“扫地僧”和乡野农人,记录故事、学习菜肴、品尝人间至味。 本期我们想聊聊扶霞老师的新书《鱼米之乡》,以及围绕新书展开的江南文化。 【嘉宾】 扶霞·邓洛普,毕业于剑桥大学,后获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学硕士的学位。著名美食作家,曾四次获得烹饪餐饮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James Beard Award)烹饪写作大奖。已出版图书《川菜》、《鱼翅与花椒》、《鱼米之乡》。 何雨珈,自由译者。已翻译图书《纸牌屋》、《丹麦女孩》、《鱼翅与花椒》等。 【主播】 林子尧,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 【收听时间轴】 03:30 扶霞为何从川蜀转入江南 ? 11:17 “pork”一定要翻译成二刀肉吗? 21:30 扶霞怎么看得懂文言文的? 25:30 书里的人发现自己被写在其中会有什么感受? 28:25 扶霞去鲁迅故居看什么? 35:13 “川妹子”与“江南女子”的碰撞 44:46 火锅+奶茶=幸福? ​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迪青 运营|马庆隆

47分钟
1k+
3年前

Vol.5 河南暴雨启示录:我们该如何应对超标暴雨

河南省气象部门监测数据显示,7月17日8时至21日9时,该省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其中,20日下午16至17时,郑州市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暴雨引发城市内涝。在郑州,长达数公里的京广隧道被水填满,200多辆车被淹没。积水也漫溢进入地铁五号线,吞噬了12位乘客的生命。 “海绵城市”为何没能阻断内涝,如何看待本轮降水引发的灾难,又该如何应对超标暴雨? 【嘉宾】 侯精明,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教授,陕西省水模拟及灾害管理创新团队负责人,城市水利专家。 【主播】 刘昱秀,澎湃新闻记者 【收听时间轴】 02:11 此次河南暴雨致涝,主要原因何在? 04:06 面对超标暴雨,我们该怎么办? 06:06 为什么“海绵城市”没能阻止此次灾难发生? 07:49 河南多个水库超汛限水位,如何应对? 08:55 历史比照:1975年的河南驻马店特大暴雨 10:38 河南不靠海,暴雨洪涝为何那么多? 11:57 郑州京广北路隧道为何成了此次暴雨重灾区? 12:59 “京广北路隧道几分钟内被淹没”,有可能吗? 16:11 为什么洪灾的经济损失在波动性增长? 17:44 目前治理城市内涝的难点 19:07 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未来何为? 21:11 我们的应急预案有待细化 23:08 建设“海绵城市”,要满足什么条件? 24:27 “海绵城市”试点,进展如何? 25:26 算准下多少雨,还是个国际性难题 28:29 全年降雨量不平均,我国防汛压力大 29:31 暴雨来袭,城市居民如何自救? 30:31 此次暴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马庆隆 运营|马庆隆

32分钟
99+
4年前

Vol.4 校外培训“急刹车”: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六月中旬,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承担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各地也纷纷加强监管。 一时间,原本烈火烹油的校外培训市场冷却,资本纷纷退场。借着这次变化,我们想来聊聊教培行业和家庭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从历史现实的角度理解我们对教培行业的需求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 本期“涟漪效应”,我们邀请了两位关注教育与公平、教育与发展的嘉宾。讨论中我们发现,校外培训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心态的变化。嘉宾李昂然提到,我们对教育的焦虑,其实源于大家对于向上流动的期望非常高。但在焦虑之声不绝于耳的当下,如何保持清醒,选择有智慧的教育,是个人与社会都要面对的问题。 【嘉宾】 陈瑜,家庭教育机构「少年大不同」创始人,创设专栏「少年发声」,深度采访数十位K12阶段的孩子。 李昂然,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社会学及家庭社会学,关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主播】 王晴,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收听时间轴】 05:01 校外培训历史:从少年宫到教培机构 13:30 什么催生了教育焦虑? 17:25 教培机构的秘诀:制造概念与标杆 21:05 校外培训真的有效吗? 27:21 工具与价值的平衡:什么是我们期待的教育 34:00 家庭应成为孩子的托底,给予孩子探索的空间 42:54 弱势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素质教育 50:47 我们需要营造个人时间能回归到家庭中的社会氛围 55:46 高等教育流品制与职业教育污名化:良性教育氛围营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60:42 培训班“好不好”,要看孩子“要不要”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迪青 马庆隆 运营|马庆隆

63分钟
9k+
4年前

Vol.3 “小镇做题家”的自嘲,也是面对困顿的勇气

今年高考前夕,一档综艺节目的演讲视频引发舆论热议。 在题为《小小的世界大大的你》的演讲中,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张锡峰谈到,“衡水中学的考生……他们不是高考机器,他们只是一群穷人家的孩子,想成为父母的骄傲……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有评论认为,“拱城里的白菜”不应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当今的教育过度强调成为“人上人”,而对如何成为“健全的人”却无暇顾及。也有人认为,不必过分苛责一位高中生,演讲中不乏勇气与志气。 这期的“涟漪效应”,我们邀请了三位同样于毕业于“明星高中”的嘉宾,聊聊他们的中学教育,高考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以及如何面对“小镇做题家”的价值困境。 【嘉宾】 黄西蒙,青年作家,媒体人,著有《历史的风景》。高中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西野,清华大学新闻系大四学生。高中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阿明,游戏公司运营经理。高中毕业于北京一零一中学。 【主播】 笛子,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收听时间轴】 2:41 如何看待张锡峰演讲引发的讨论? 6:00 今天的高考,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个体命运? 6:51 “超级中学”身后的地域差异; 16:55 天赋,家庭,竞赛与北大“韦神”; 19:30 名校生为何批量进入教培行业? 23:48 在海淀“六小强”读书,是怎样的体验? 28:21 分数也许是相对公平的选拔标准; 40:00 “上升”到一个新的圈层,与“自卑”相处; 46:12 “985废物”、“小镇做题家”之类的自嘲,也是面对困顿的勇气。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迪青 马庆隆 运营|马庆隆

50分钟
1k+
4年前

Vol.2 考公热背后,年轻人追逐的是什么

又是一年毕业季。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报名且通过审核的人数有157.6万,平均招录比约为61/1,其中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招录比高达3334/1。 有毕业生说,不少人陷入考公的狂热,疯狂参加培训班刷题,赶场一样的考试。当年轻人在追逐考公时,追逐的是什么,焦虑的又是什么? 这一期,我们跟有三位有考公经历的年轻人聊了聊。他们或曾在“大厂”和“考公”间摇摆,最终走向了第三条路;或曾希求一份体制内的“安稳”,兜兜转转还是回归了本心;又或是从企业走向体制内,找到了工作的支点,也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嘉宾海舟感叹,在公园里看到一些中老年人,精神状态很好,吹拉弹唱,生活充满情调和乐趣。但反观他的一些年轻朋友,身体非常疲惫,周末就不想出去了。 比起讨论什么是好的工作,我们这次更多地聊到职业选择中的矛盾与纠结,工作与生活、职业与志趣的关系,也试图探讨,如何在混乱中找到一份秩序感。 【嘉宾】 小宇,北京大学硕士毕业,曾任职于某上市企业,现就职于浙江省某区县政府部门。 海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曾于2020年下半年备考事业单位,现就职于上海市某国有出版社。 阿萌,中央民族大学应届硕士生,曾于2020年下半年备考公务员,现就职于西安市某国有零售企业。 【主播】 笛子,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收听时间轴】 03:09 为什么要考公? 03:44 公务员=“安逸”? 07:43 “服从”是公务员的职业素养? 11:12 考公刷题,让我又回到了小镇做题家的状态。 23:38 在学校,许多人陷入考公狂热。 30:13 一些中老年人的生活是很有情调的,这种情调在年轻人身上反而找不到。 39:42 清北生进杭州街道办,是人才浪费吗? 41:27 机关领导也在“本领恐慌”。 42:17 名校毕业生,试错成本更高? 49:57 我们好像只能接受成功,而很难接受平庸。 55:43 在体制内,也可以探索更多的可能。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吴佳颖 朱常华 运营|马庆隆

66分钟
4k+
4年前

Vol.1 21死的甘肃白银越野赛,何以至此

5月22日,在甘肃白银举办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夺走了21条奔跑的生命。此后,全国有近百个赛事宣布延期或取消。6月2日,国家体育总局暂停了包括山地越野等一系列“管理责任不清、规则不完善、安全防护标准不明确的新兴高危体育赛事活动”。 但关于越野跑,我们还有很多疑问未解。因此,我们邀请苏子灵作为嘉宾对谈,他是国际越野跑协会中国大陆地区组织机构代表,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越野跑这项小众的运动,却没有想到,越野跑进入大众视野,是以“如此大的代价”。苏子灵的多重身份与视角,或许能为我们带来复杂的思考。他曾是一名越野跑者,也主办过越野跑比赛,更早年,他在《户外》杂志担任编辑部主任。至今想起那些年主办的赛事开跑前夕的心情,“压力太大了”,苏子灵回忆。 在这次的对谈中,我们希望和苏子灵一同厘清一些在事故发生后被普遍质疑和讨论、但又未能明晰的概念,反思白银越赛的悲剧“何以至此”。在和我们的对话里,苏子灵梳理了越野跑这项运动进入中国、直至赛事井喷的历史,那是一副有些浮躁的图景,在讨论中,我们也试图去探索中国越野跑目前的生态环境。同时,我们还希望关注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越野赛选手的生存境况,并以此纪念在白银越野赛中逝去的选手。 距离事故发生将近半月,谈论这一切,并非否定越野跑的魅力,我们想继续思考,冒险的意义要建立在什么样的尺度上。或许,越向自由纵深处前行,越需要更大的理性、判断和责任。 【嘉宾】 苏子灵,原《户外》杂志编辑部主任(2006-2017),“八百流沙极限赛”传播总顾问,2019年任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办徒步赛事的“中国户外徒步项目”顾问,ITRA(国际越野跑协会)中国大陆地区组织机构代表 朱莹,澎湃新闻人物栏目记者,参与白银越野赛事故报道 【主播】 黄霁洁,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05:13 越野跑和马拉松有什么不同?在赛道、坡度和环境等方面都有差异。 07:17 白银越野跑难度到底有多大?天气、爬升高度、关门时间等决定不同赛事难度差异很大。白银越野跑属于百公里入门级。 11:00 主办方的工作有不到位的地方吗?白银越野赛主办方在赛前风险预判、赛中通联保障和救援机制上有不足。 12:53 在越野跑里,什么算是“极端天气”? 多变的天气,被一些选手视作越野跑的魅力所在。 15:14 案例:日本富士山越野赛中途叫停,主办方向所有选手致歉。 18:07 白银越野赛在强制装备设计上有无纰漏?白银越野赛在强制装备设计上有纰漏。 24:19 国内有无强制应急预案标准?国内没有强制的应急预案标准,导致每一场比赛都不一样。 29:01 怎么看主办方和参赛选手的责任?主办方和参赛选手的责任是流动的。 37:02 越野赛进入中国15年,有何值得注意的现象?越野赛进入中国15年,有些比赛只是盲目给自己找一个噱头,拼谁最“虐”。 38:58 2014年审批放宽,越野跑赛事出现井喷,但监管缺位。 39:53 越野跑赛事的商业化趋势:越野跑赛事商业化不可避免,许多赛事靠高额奖金带动。 42:31 赛事的盈利机制是怎样的?地方拨款构成大多数赛事盈利的机制。 46:11 精英选手的收入来源和结构如何?精英选手主要靠赞助、赛事奖金和出场费维持生计。 46:59 越野跑并非有钱人的游戏。遇难选手大多出身底层。 49:17 国内精英选手非常少。多数人没有团队,靠刻苦训练扩大影响力。 51:42 赛事“争抢”精英选手,导致参赛过密,选手身体可能超负荷。 54:03 优秀选手的困局:优秀选手经常问自己,我这样还能再跑几年,之后能干什么。 56:16 如何正确看待选手的退赛选择?退赛绝不是没面子的事,而是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判断。 58:32 越野跑运动口号背后的价值差异:国际越野跑的一条核心价值观是“谦虚”,国内喜欢“热血”“热爱”这样的口号。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吴佳颖 杨淼 运营|马庆隆

61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