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Dasein
两个牛津博士在读探索文化议题

Album
主播:
凯尔特柚C、胡一笙
出版方:
Claire_Yhdq
订阅数:
4.74万
集数:
18
最近更新:
6天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我们希望通过多视角的文化镜头探索当代社会中女性的存在,自由和认同。当然不止于女性主义,对于当下各种议题的延伸思考也希望可以分享给你们。 两个牛津博士在读(医学/文学)探索文化议题的平台 @凯尔特柚 @胡一笙
此在Dasein的创作者...
凯尔特柚C
胡一笙
此在Dasein的音频...

「此在16」精英发言怎么那么难听?从哈佛演讲到《白莲花度假村》

好久不见,希望大家夏日愉快😀 最近我和胡医生在努力写博士论文,所以拖更了好久,先跟大家道个歉~ 哈佛蒋雨融的毕业演讲稿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没关系刚好我们可以在热度之后深度讨论关于“表达优先,感受缺位”的文化症候。你是不是偶尔也会有一种说不清的疲惫——不是对世界的冷漠,而是对那些“正确话语”产生的无力感? 当我们听到“为了平等”“为了弱者”“为了人权”的时候,有没有一瞬间觉得这些词明明是对的,却听起来好空、好远,甚至有点居高临下? 这一期,我们从蒋雨融的哈佛演讲聊起,不是为了评判她,而是想一起拆解我们身边越来越常见的“宏大但抽象”的表达,它们如何在没有恶意的前提下,遮蔽了真实的感受、具体的处境。 我们聊齐泽克的“红墨水”理论、聊精英教育的悖论、也聊我们自己——作为拥有一定表达能力的人,要如何在表达与倾听之间找到诚实的位置。 我们尝试回答: l 为什么善意的表达有时反而让人感到遥远甚至虚伪? l 精英是否有资格为弱者发声?怎样发声才不过度代表? l 什么是“红墨水”?我们是否还拥有揭示真实冲突的语言? l 如何辨别是真诚的共情,还是伪装下的自我建构? l 白莲花度假村的白左讽刺如何落入形式主义? 时间线 Timeline * 03:13 哈佛毕业演讲和“表达优先”的问题。 * 05:30 “你的贫困也是我i的贫困” * 08:13 教育中的理论语言如何遮蔽真实感受。 * 11:34 倾听缺位与“代表性发言”的问题。 * 14:31 精英共情的“慈善式虚伪”与结构性回避。 * 19:35 齐泽克“红墨水”笑话详解与语言的虚假自由。 * 22:19 批评理论化语言本身可能是一个悖论。 * 24:12 “再写一本新约”:反思批判是否也成了新霸权。 * 26:23 蓝墨水(抽象)vs 红墨水(具体)的区分。 * 32:04 注意力资本与明星文化。 * 36:02 对算法的批判是否构成新的道德优越? * 39:55 从“有良心的强者”谈马克思与自我位置的自觉。 * 41:46 精英表达中的结构性盲区与权力失衡。 * 47:48 行动的意义:从小事开始建立连接。 * 49:11 《白莲花度假村》的白左讽刺与表达困境。 * 52:58 “白男想成为亚洲女孩”:主体性拼图与共情幻觉。 * 58:49 小红书热帖引发的田野研究伦理争议。 * 01:03:09 爱理念甚于爱具体的人:样本化的暴力与学术伦理。 Reference 引用资料 * 齐泽克,《享乐与虚无》 * 美剧《白莲花度假村》(The White Lotus)第一至第三季 * 蒋雨融 2025 年哈佛毕业演讲(网络视频与转写) * 小红书热帖《我不愿成为你论文里的农村女孩》 剪辑:小朱

77分钟
21k+
6天前

「此在14」在AI吃掉现实之前:GPT会梦见玛德琳蛋糕吗?

大家早上好~这期是拖了好久的2024年度内容(下),柚子单独来聊聊我对于“AI元年”的感受: * 文科价值的变迁: 2016年预测“AI时代文科更具优势”的误判:原以为人文艺术是AI盲区,但如今AI已能生成小说、作曲、情感交互,甚至通过期刊初审。 新洞察:需要从“单一技能”转向“跨学科适应性” * AI的情感悖论: AI伴侣(如Replika)提供情绪支持,但可能削弱真实情感体验。本雅明的“讲故事的人”理论揭示:AI能传递信息,却无法复现身体在场的经验 终极焦虑:当文学被降维为数学问题。 * 审美去物质化: 社交媒体与AI生成内容(如Midjourney)催生“屏幕美学”:奶油风家具、果冻感食物摄影,物理世界的质感被视觉符号取代。 本雅明的“灵晕”(Aura)危机:艺术品唯一性、此时此地性消失,数字复制品抹平物质痕迹,审美沦为“无瑕疵的视觉消费”。 * 技术局限性争议: 自回归模型(如GPT)本质是概率预测,无法理解物理世界(杨立昆的驾驶实验对比人类学习效率)。 反人类中心主义:AI不必模仿人类,硅基生命可能以分布式超个体、量子认知等形态超越碳基逻辑。 时间线: * 00:00-05:02:引言与2016年文科价值预测的反思(牛津大学2013年研究) * 05:02-15:05:AI在创造性领域的突破与情感交互能力(AI作曲、小说生成、赛博伴侣现象) * 15:05-25:40:AI对人类经验的消解(本雅明《讲故事的人》案例分析、“灵晕”理论) * 25:40-38:03:审美去物质化与屏幕美学(设计师指北观点、奶油风、超真实陷阱) * 38:03-49:45:技术瓶颈与人类中心主义批判(杨立昆世界模型、能源与AI发展的悖论) * 49:45-01:02:13:未来展望与肉身诗学的抵抗(故障艺术、逆算法亲密、感官文艺复兴) 提到的作品与参考文献 1. 学术研究: 牛津大学(2013):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杨立昆(Yann LeCun): 世界模型理论与符号主义困境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讲故事的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灵晕”概念) 2. 书籍: 雷·库兹韦尔《奇点更近》:科技预测与人类适应性 韩炳哲《倦怠社会》:情感资本化与技术照料 3.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 4.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5. 影视与文化案例: 电影《她》(Her): 人类与AI的情感关系 电影《机器管家》: 硅基生命对人类肉体的执念 动漫《环太平洋》: 人型战斗机器的认知殖民隐喻 6. 美学现象: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生成的“不可能家具” 小红书“奶油风”家居与美食摄影的视觉霸权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玛德琳时刻” 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 1. 你与AI的对话中,最触动或最不安的瞬间; 2. 生活中抗拒“屏幕美学”、守护肉身体验的具体实践。

62分钟
7k+
3个月前

「此在13」2024我们没聊完的作品和争议(上)

迟来的大家过年好~新的一年我们一起阅读,思考,自由生长! 本期播客以新年首期为契机,我们回顾了过去一年影响我们的作品和文化事件,从《坠落的审判》中性别与语言的权力隐喻,到《好东西》对“半觉醒女性”的温柔叙事,再到综艺《思想验证区域》引发的政治光谱讨论,本期探讨了影视作品如何回应女性困境与社会规训,对话还延伸至公共事件中的“完美受害者”陷阱、女性身体商品化的隐忧,以及日常表达中的文化挪用争议。面对现实的割裂与无力感,希望新的一年我们能在不完美中寻找力量,守护对话空间。柚子和胡医生再次谢谢大家的赛博陪伴。 本期是年度回顾的上期,主要聊影视作品和女性主题,下期我们会聊一些其他主题的文化事件,比如tt难民,比如AI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 年度影视作品探讨 《坠落的审判》(06:50):性别与语言权力的隐喻,女性失语与叙事主体性的争夺。 《好东西》(22:44):温柔视角下的“半觉醒女性”,接纳不完美的生存状态与新旧脚本的缝合。 《某种物质》(49:56):争议性分析——女性身体的剥削隐喻与解构的错位。 题外:《可怜的东西》(65:11):对于“反抗”这件事的反抗 * 综艺与社会议题 《思想验证区域》(12:05):政治光谱测试、对话共存的可能性,放弃“说服”转向“共存”。 公共讨论的困境:我们的主义只能庇护有“道德资本”的人吗?(35:09) * 女性主义实践反思 女性身体商品化与暴力事件(41:25):AI换脸、偷拍产业链、代孕黑产等现实困境。 表达中的文化挪用争议(70:34):相声演员可以挪用“女性是一种处境”这句话吗? * 亮点标记 女性写作是“捡瓦砾,缝裂痕,创造新游戏”(22:44)。 《某种物质》在批判剥削中反成剥削(49:56) 赛博空间里的女性博主互助(80:30)

87分钟
8k+
4个月前
此在Dasein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