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五早上好~ 在春节过去两个月后,我和胡医生终于看上了春节档大热的《哪吒2》,虽然离热议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们也刚好可以总结出一些争议来跟大家讨论。本期节目从文化比较视角切入,探讨《哪吒2》的票房现象与经典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的关联,分析两者对权力、阶级与个体叙事的呈现: * 叙事结构对比:哪吒的“逆天改命”与嘉靖朝的权力平衡。 * 票房现象:160亿票房背后的集体情绪——每天都在票房阅兵。 * 心理学视角:英雄叙事如何影响观众的意义建构? 时间线 00:00-05:00 | 观影体验:《哪吒2》英国上映观察与票房现象 05:24-13:25 | “招安”故事的局限性 13:25-35:14 | 性别表达的矛盾 35:14-48:22 | 缺少微观叙事 48:22-01:06:28 | 票房狂欢与集体符号 01:06:28-01:16:59 | 神话叙事能突破“打怪升级”的套路吗? 01:17:00 - END | 浅聊《阿诺拉》 剪辑:子昂
大家早上好~这期是拖了好久的2024年度内容(下),柚子单独来聊聊我对于“AI元年”的感受: * 文科价值的变迁: 2016年预测“AI时代文科更具优势”的误判:原以为人文艺术是AI盲区,但如今AI已能生成小说、作曲、情感交互,甚至通过期刊初审。 新洞察:需要从“单一技能”转向“跨学科适应性” * AI的情感悖论: AI伴侣(如Replika)提供情绪支持,但可能削弱真实情感体验。本雅明的“讲故事的人”理论揭示:AI能传递信息,却无法复现身体在场的经验 终极焦虑:当文学被降维为数学问题。 * 审美去物质化: 社交媒体与AI生成内容(如Midjourney)催生“屏幕美学”:奶油风家具、果冻感食物摄影,物理世界的质感被视觉符号取代。 本雅明的“灵晕”(Aura)危机:艺术品唯一性、此时此地性消失,数字复制品抹平物质痕迹,审美沦为“无瑕疵的视觉消费”。 * 技术局限性争议: 自回归模型(如GPT)本质是概率预测,无法理解物理世界(杨立昆的驾驶实验对比人类学习效率)。 反人类中心主义:AI不必模仿人类,硅基生命可能以分布式超个体、量子认知等形态超越碳基逻辑。 时间线: * 00:00-05:02:引言与2016年文科价值预测的反思(牛津大学2013年研究) * 05:02-15:05:AI在创造性领域的突破与情感交互能力(AI作曲、小说生成、赛博伴侣现象) * 15:05-25:40:AI对人类经验的消解(本雅明《讲故事的人》案例分析、“灵晕”理论) * 25:40-38:03:审美去物质化与屏幕美学(设计师指北观点、奶油风、超真实陷阱) * 38:03-49:45:技术瓶颈与人类中心主义批判(杨立昆世界模型、能源与AI发展的悖论) * 49:45-01:02:13:未来展望与肉身诗学的抵抗(故障艺术、逆算法亲密、感官文艺复兴) 提到的作品与参考文献 1. 学术研究: 牛津大学(2013):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杨立昆(Yann LeCun): 世界模型理论与符号主义困境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讲故事的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灵晕”概念) 2. 书籍: 雷·库兹韦尔《奇点更近》:科技预测与人类适应性 韩炳哲《倦怠社会》:情感资本化与技术照料 3.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 4.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5. 影视与文化案例: 电影《她》(Her): 人类与AI的情感关系 电影《机器管家》: 硅基生命对人类肉体的执念 动漫《环太平洋》: 人型战斗机器的认知殖民隐喻 6. 美学现象: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生成的“不可能家具” 小红书“奶油风”家居与美食摄影的视觉霸权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玛德琳时刻” 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 1. 你与AI的对话中,最触动或最不安的瞬间; 2. 生活中抗拒“屏幕美学”、守护肉身体验的具体实践。
迟来的大家过年好~新的一年我们一起阅读,思考,自由生长! 本期播客以新年首期为契机,我们回顾了过去一年影响我们的作品和文化事件,从《坠落的审判》中性别与语言的权力隐喻,到《好东西》对“半觉醒女性”的温柔叙事,再到综艺《思想验证区域》引发的政治光谱讨论,本期探讨了影视作品如何回应女性困境与社会规训,对话还延伸至公共事件中的“完美受害者”陷阱、女性身体商品化的隐忧,以及日常表达中的文化挪用争议。面对现实的割裂与无力感,希望新的一年我们能在不完美中寻找力量,守护对话空间。柚子和胡医生再次谢谢大家的赛博陪伴。 本期是年度回顾的上期,主要聊影视作品和女性主题,下期我们会聊一些其他主题的文化事件,比如tt难民,比如AI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 年度影视作品探讨 《坠落的审判》(06:50):性别与语言权力的隐喻,女性失语与叙事主体性的争夺。 《好东西》(22:44):温柔视角下的“半觉醒女性”,接纳不完美的生存状态与新旧脚本的缝合。 《某种物质》(49:56):争议性分析——女性身体的剥削隐喻与解构的错位。 题外:《可怜的东西》(65:11):对于“反抗”这件事的反抗 * 综艺与社会议题 《思想验证区域》(12:05):政治光谱测试、对话共存的可能性,放弃“说服”转向“共存”。 公共讨论的困境:我们的主义只能庇护有“道德资本”的人吗?(35:09) * 女性主义实践反思 女性身体商品化与暴力事件(41:25):AI换脸、偷拍产业链、代孕黑产等现实困境。 表达中的文化挪用争议(70:34):相声演员可以挪用“女性是一种处境”这句话吗? * 亮点标记 女性写作是“捡瓦砾,缝裂痕,创造新游戏”(22:44)。 《某种物质》在批判剥削中反成剥削(49:56) 赛博空间里的女性博主互助(80:30)
大家早上好~我和胡医生上一期聊了《再见爱人》之后,觉得除了节目本身,更值得聊的是,能改善我们日常生活体验的话题——怎么在「爹」面前建立边界,不被他们影响自己的能量。 Timeline: 06:32 麦琳:在生态位不对等情况下的动作变形 07:58 我们面对“大爹”的经历 11:58 对女性话题文化性的“抑制”逻辑 13:40 三个男嘉宾的“男性同盟”效应 18:40 《思想验证区域》与左右派行动差异 27:18 用拉康的「他者」理解父权制婚姻常序 36:28 麦琳的「自我」是否在挑战父权秩序 39:00 赋权的过程是否一定是歇斯底里的? 41:00 《好东西》与「女性处境」的主语切换 49:55 被剥夺解释权的嘉宾与真人秀节目伦理 50:27 演播室/飞行嘉宾对舆论的献媚 54:14 讨厌麦琳是不是性别议题? 57:00 把女性的错误归因于结构,是否忽略了她本身的主体性和成长? 61:48 任何时候都不要去造「坏女人」的形象 感谢只在微信小程序能买到的新朋友——「营养工厂」对本期节目的支持。 营养工厂是国内专业营养补剂品牌,全球营养补剂工厂价的先驱,致力于为大家提供高品质、工厂价的营养补剂。定价透明,品质保障。 营养工厂绝大多数产品价格都在两位数(一个月的量),比如鱼油、辅酶 Q10,风靡欧美的天价抗衰成分 NMN 居然能打到 95 元,让有需求的朋友轻松实现补剂自由。不仅便宜,他们还直接把成本写出来,每瓶利润就是 10 元左右。产品还有华测检测(国内前十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严格质量把控,让大家用得安心。 如何选择产品? * 过了 25 岁、低能量、易疲惫——首推稳居营养工厂「销冠」的 NMN,提高 NAD+,从细胞根源延缓衰老,充沛精力,对提高睡眠质量、改善发肤甲尤其明显 * 长期吃外卖、压力大、饮食高油高糖——必备 95% 巅峰纯度深海鱼油,帮助抗炎、支持心脑血管健康 * 久坐不动、腹部脂肪堆积、代谢缓慢——新一代益生菌“AKK 菌”帮你轻松管理 * 选购更多补剂,保存下方图片到微信扫码,进入营养工厂微信小程序,可参考首页“经典搭配”板块,包括体重管理、抗衰、皮肤、睡眠等多种分类,都有对应的补剂建议,还附上了扎实的科研论文依据 如何购买? * 保存下方图片到微信扫码,进入营养工厂微信小程序,享受新人专属优惠 * 下单记得备注暗号“此在”,可获双倍积分,兑换更多健康实用产品 * 别忘了参加我们的抽奖活动!评论区发您的订单号,我们会抽取两名听友各免单一瓶 NMN,只有两个名额哦,我们直接评论区抽奖!
大家好早上好呀!我和胡医生在过去的两个月准备了好几个话题最终都没能成稿,但最近的《再见爱人》让我们的表达欲又回来了。除去对嘉宾的评价,我们更想聊的其实是在情感综艺里,作为观察者的我们,与被观察这之间微妙的动态关系:我们审判的情绪由何而来? 我们这集播客只涉及对前三集的讨论,随着节目的更新,嘉宾肯定会有更多的面相呈现出来,我们的分析也会变得片面和局限,希望大家包含。以及我们偏向把节目的人物和关系呈现当作文本分析,对于嘉宾真实的人格和场外信息我们尽量不去讨论。 1:16 杨子像个故意符合大众厌恶情绪的“假人” 5:10 讲话模糊是上位者的特权 9:06 把“爱”摘开后的三种权力关系样本 11:05 李行亮:当男人作为“正常人”出现 20:30 麦麦:或许她的语言无法言说她的困境 24:06 讨厌她作为人的特质,还是作为女性的特质? 29:54 “找个班上”能解决婚姻问题吗? 42:46 婚姻节目,我们作为观察者的权力与伦理 45:35 黄执中:当观察室嘉宾的表达能力大于认知能力 51:48 有的女性走得慢一点,我们可以等等她们 56:54 留几手:或许是比杨子更具破坏力的“爹” 66:56 集体情绪:我们是否更容易共情“躺平”的人? 69:40 对“女人吃男人”场景的陌生,麦麦真的吃掉李行亮了吗? 81:15 我们需要更多情感关系的样本
大家夏日愉快~断更2个月我们带着新单集回来啦!今天邀请了我的好朋友Natalia(微博:@战争画师_Natalia泊蝶)来和我们一起聊追星。 这是一期和以往节奏很不一样的播客,我提出的所有问题,不停地被Natalia用她的经历,她独特又自洽的处世哲学去解构,最后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需要一种去性别化去亲缘化去欲望化的“新型”的爱。 1:20 为什么想聊追星——它是我们日渐下坠生活的解药吗? 5:40 Natalia:追星是改变人生的一件事 12:40 追星是一门功课「事业」,练就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4:15 我们通过什么获得快乐?追星也关乎创造和顿悟 18:00 追星中的快乐能回应现实生活吗? 21:56 追星中的“替代胜利”与“理想的自我” 26:55 “梦女粉”是什么样的现象? 30:50 “乙游”和不再被需要的“身体在场”的传统亲密关系 40:52 “东亚式父母追星”与粉丝的保护欲 43:45 明星与粉丝: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角色转换 46:33 什么是“虐粉文化”? 49:30 如何在追星中自洽? 55:45 追星中的“集体主义”裹挟与规训 60:30 追星到最后是祛魅还是沉迷? 62:18 热搜:“追星女孩在相亲市场被拒”背后的文化动机 66:45 追星与去性别化去亲缘化去欲望化的“新型”的爱
封建王朝下的婚姻:《如懿传》 01:02 被命名为“学”的娱乐事件有哪些共性? 03:30 如懿的精神操控与道德资本 12:15 阶级文化:道德与人物的二元绑定 16:58 从《如懿传》看文化创作的右旋 20:39 大众狂欢热潮与道德高位爽感 23:40“题材红利”与斗地主大小牌 27:50“反琼瑶”与琼瑶作品的高光 34:30 作者之死与角色主观能动性 39:55 《如懿传》有婚姻本质或悲剧内核吗? 41:12 我们一定要“弑权”吗? 48:28 文艺创作的左翼历史 君主制下婚姻:消失的凯特 53:40 平民王妃凯特最近到底怎么了? 58:10 这些年王妃的大众印象转变 01:03:59 以情感资源为筹码的王室旅程 01:08:24 舆论的背后是否暗示着君主制的坍塌? 01:11:20 凯特境况的凶手是君权还是父权? 01:16:45 作为八卦分享者我们的情绪
本期节目我们会在前一个小时聊被宏大叙事淹没女性议题这个现象。最后会有关于《坠落的审判》电影本身的影评,以及《热辣滚烫》英国上映后我们的观影体验。 时间线: 00:30《坠落的审判》北大首映礼争议:你的强来了! 08:00 聊起性别就拉垮的男性创作者与学者们。 16:58 一些女性经验被批评“格局小”的例子 28:48 以《色戒》为例,卑劣的色欲与家国大义 36:52 到底什么是“宏大叙事”?女性主义是否也是一种“宏大叙事”? 41:23 女性自己也会用宏大叙事去合理化自己的“失权”,读郭冰茹教授的《女性意识、宏大叙事与性别建构》 48:22 女性写作的偶然性,个人性与不被认同的群体化才能。 53:07 “妇女能顶半边天”与制度先行,思想滞后的平等。 01:03:16 《坠落的审判》影评,关于“审判”的互文性。 01:10:04 母语的缺位与女性长期的失语。 01:15:36 被抑制的女性写作。 01:22:02《热辣滚烫》英国上映后我们的观影体验。 在公共话题讨论中,我们常发现一个现象:宏大叙事经常被用来淹没和消解女性个体的经验和诉求。无论是评价文学作品、电影,还是讨论社会问题,女性视角总被批评为“格局小”,不如人道主义、阶级差异、种族问题、战争伦理等话题那样宏大深刻。这反映了社会中仍然存在的对女性的某些刻板印象和偏见。男性惯用的叙事常被当成普遍经验,女性视角则被边缘化。一些看似中立的宏大叙事,掩盖了性别差异,回避了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有意思的是,不仅一些男性倾向于用宏大叙事压制女性声音,一些女性有时也会认同主流的男性话语,贬低女性主义视角。纵观历史,女性权益的提升曾多次被纳入社会变革的叙事和集体意识,而独立的女性诉求却常常在妥协,难以得到足够重视。这导致性别议题在一些时期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讨论和深入改革。 在我国语境下,法律保证了男女平等,提升了女性地位,但宏大、抽象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掩盖了个体女性的具体诉求。口号式的性别平等,难以完全回应女性在现实中遭遇的细微差别对待。在推进法律制度完善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在观念和文化层面消除对女性的偏见。新时代呼唤更加细腻入微的性别意识觉醒,呼唤对女性生活状况的全面关注。只有将女性经验纳入时代主流叙事,性别平等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面对“女性应跳出性别局限,书写人性深度”的论调,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探讨女性命运,就被贴上“局限”的标签?女性的生存困境、精神挣扎,正是人性境遇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写作从来都是厚重的,承载着女性群体共同的生命体验与精神诉求。让性别视角成为认识世界的独特路径,正是女性主义的意义所在。 消除对女性的偏见和定型观念,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面对宏大叙事的局限,我们应坚持多元包容的立场,以独特方式表达自我,让更多元的声音进入文学、艺术和社会讨论,丰富我们认识世界的视角。性别平等事业仍在路上,期待女性经验能够得到更多重视和表达。 参考文本: - 拉斯, 乔安娜. 《如何抑制女性写作》 - 郭冰茹. 《女性意识、宏大叙事与性别建构》 - 李安. 《色戒》 - 贾玲. 《热辣滚烫》 - 特里耶, 茹斯汀. 《坠落的审判》
大家早上好,这是一期没有大纲的闲聊。来聊聊《可怜的东西》 音频里提到的的图表,把光谱的右边变成“性解放”也是一样的。这部电影的艺术装置越华美,内核就显得越苍白;内核越苍白,为奇观而塑造的性场景就显得更不必要。 电影的很多母题和我聊Lisa的视频里提到的是一样的,关于自由主义陷阱,关于性解放是结果,不是手段。
Hi大家周末愉快~让我们一起庆祝柚柚的女儿可以跟着妈妈姓(虽然还没有女儿) 0:27 (闲聊)为什么霸道总裁的姓就那么几个? 2:00 (闲聊)我们的取名审美 4:10 话题的法律基础:不是“也”可以随母姓 5:45 各个国家关于冠姓权的法律 8:43 关于我争取到冠姓权的故事 12:47 韩国的奇葩冠姓制度:冠母姓需要申请 15:45 他们认为这是权利的让渡 19:00 对男方来说冠姓权为什么那么难以割舍? 21:29 放弃那套系统来选择姓行不行? 23:20 真的只有当另一套系统压过父权才可以吗? 27:10 为什么西方国家女性还需要从夫姓? 28:45 关于“高女”争取冠姓权 29:25 英国女王的孩子跟谁姓呢? 30:50 姓是一种招商引资的方式吗? 32:09 他抢了我的第一作者,还说这是传统 33:35 跟妈妈姓是跟外公姓吗?他们一直是这么阻止我们的 36:34 线粒体DNA是母系遗传,女性传承很必要 38:56 一些妥协的方法可行吗? 40:50 实用主义我们也认同 43:00 觉得“不重要”时我们需要背负的思考 45:20 女性主义是给最平凡的人的 47:42 关于我是不是太“温和” 52:12 关于陈朗博士的悼文 60:53 我们都可以重新“发明自己”
0:25 我们订阅破一万啦,谢谢大家! 03:11 言情剧塑造了我们的爱情观吗? 05:04 “可爱的女主“是否是人格的留白? 09:07 剧集和大众文化发展之间的迟滞,为什么现在没有好的剧? 11:43 “追妻火葬场剧”与关系里天然失权的女性。 16:47 “霸总题材”的“善良女主”与虚假权力交换。 20:16匮乏的女性形象:女主绝对不能妖艳。 23:40 偶像剧里的“厌女”与不同言情剧的文化外壳。 27:25 “我是强大男人的宝物”,我是物! 28:30 为什么大家喜欢看BL小说?只有两个男的才能一起打天下? 33:50 《长相思》当她变成公主后她的能动性就变小了。 35:28 “母职”是一个太容易拾起的意义感。 38:00 《作为经验和制度的母性》,母亲的角色为什么那么有诱惑性。 40:10 我们能不能建立除了罗曼蒂克爱情之外的关系? 47:00 为什么我可以不畏惧爱人的死亡? 53:10 希望我们都能更勇敢去建立不同的连结。 在这期节目里,胡医生受到了“香芹又青了”和“林淼看了啥”两位博主的影响,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也希望她们的看法和分析能给大家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
Hi 大家好,本期是比较轻松的闲聊,没有太多理论的知识,三位女性博士生分享自己的一些求学经历,以及学术圈的性别politics. 01:06 - 医学、工程学、文学——女性在这些领域的异同探索。 02:01 - 学术界的性别迷宫,挖掘学术界中女性的挑战与机遇。 03:18 - 高端消费VS学术投资:爱马仕与牛津学费的对决,关于价值与成本的思考。 06:11 - 博士学位背后的故事, 为何选择读博? 15:01 - 科学会议里的女性声音。 17:32 - 学术圈的性别游戏。 19:01 - 女性科学家在学术界的缺位问题,她们的声音如何被忽视? 22:52 - 电视剧里的女性科学家形象。 26:29 - 女性如何在个人牺牲与成就之间找到平衡点。 31:04 - 学术讨论中的女性立场,以及国籍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 36:25 - 亚洲男性在欧洲的学术经历,从主导到边缘,一段身份转换的旅程。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