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砾之中,亦有宇宙。”——柯勒律治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故事来源 一则新闻:山东滨州一个叫李凯的男人说自己见到了外星人。2013年3月初的晚上,他在黄河岸边铺设电网,准备电几只野兔下酒,结果没电到兔子,却电死了一个外星人。 “有五个外星人站在岸边,它们看着我,我也看着它们,我就掏出手机来给外星人拍了一张照片,然后我的自行车被吸到了飞碟里。我捡起石头,朝飞碟砸过去,石头落到飞碟上就爆了。五个外星人一看我砸他们的飞碟,就一起朝我走来。它们的脚步非常坚定,一点没有放慢脚步的意思,仿佛一定要把我抓住似的。往回逃跑的过程中,我也没有忘记跨过我自己布设的电网,但是后面追我的外星人,却没有看见我布下的电网,打头的那个一下子趟到我的高压电网,就电死了。看着后面没了动静,我牵了条狗去事发现场,我那条狗过去闻了闻,舔了舔,开始咬外星人。我一看被狗咬都不动,那当然是死了。” 【本期主播】 夏周:偶尔在兔子洞写作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01:40《宇宙探索编辑部》和《妈的多重宇宙》都关乎存在主义 02:31 你小时候有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吗? 06:01 主人公唐志军脑子有问题吗 07:01 这部电影表面上在找外星人,其实又像是在找八十年代 09:09 当我们在笑唐志军的时候,我们自己是否也是别人眼中的唐志军 10:15 小红帽才是电影里最纯粹的人 11:30 女主角一边觉得唐志军很傻,一边又不忍心放弃他 12:25 如何看待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批评 16:30 谈谈《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女性角色 19:30 电影浪漫化了唐志军吗 24:20 电影为什么要选择一个民科做主角 26:40 时代变了让我更加可笑 27:30 科学和诗歌是电影里的对照 31:00 在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里,个人的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噪音是并行的 40:30 由这部电影延伸开来,谈《当我们不再理解这个世界》 45:30 电影的五人团对应了《西游记》,这部电影有《西游记》《堂吉诃德》的影子; 48:20 人类是存在的谜题,也是答案 56:30 电影里出现了几次人类的DNA结构 结语: 电影中最喜欢的几句话: 电视里的雪花点是宇宙的余晖 当石狮子上落满麻雀的时候,就该出发了 文案:宗城 剪辑:圆圆 视觉:野生朵 片尾曲:苏运莹《生活倒影》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本期是《三体》系列的第二期,嘉宾CY是我认识的一位多年来关注社会主义民主、性别议题、马克思主义的朋友,这期播客他想从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思潮的视角,对刘慈欣的《三体》做出不同于主流话语框架的解读。 CY提出,对于刘慈欣作品的评论不能采用一种固化的、一成不变的华语框架,因为刘慈欣不同时期的作品底色具有很大差异,甚至可以说《三体》《流浪地球》相比起刘慈欣的早期作品,在价值谱系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 CY会先从《球状闪电》提到了托洛茨基说起,以刘慈欣小说中隐含的苏联元素和理想主义消逝的色彩作为线索,回到刘慈欣的早期小说《中国2185》。他提出:刘慈欣早期小说其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的色彩,这跟八十年代的社会潮流具有很大关系,只可惜随着八十年代的逝去,刘慈欣作品中的社会主义民主也在逐渐淡去。 九十年代到千禧年初,这是刘慈欣创作阶段的重要转折期。CY以《魔鬼积木》《赡养人类》作为重要文本,梳理刘慈欣作品中的第三世界情结、反美主义、冷战思维,以及其作品已经逐步浮现了「技术精英优先论」和对于唯一真理观的推崇。 同时,刘慈欣的小说也是折射社会思潮的一面镜子,比如《赡养人类》反映了九十年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乱象,“烧美元,煮方便面”等情节,折射了那种弥散在中国社会的拜金主义。而《魔鬼积木》的关怀来自于反对美帝国主义所造成的第三帝国关怀,它不是从马克思主义出身,而是反美帝国主义的角度出发,这一点使得刘慈欣的小说很能引起工业党的共鸣,而它在《三体》中得到更大的展现。 音频下半场,我们围绕《三体》《流浪地球》进行专门讨论,探讨《三体》为什么会成为中国舆论场的现象,它所表现的技术精英统治主义和单调的性别想象又具有哪些值得警惕的地方。CY在这层面对《三体》的文本以批评为主,这或许会引起刘慈欣读者的不适,但一个开放多元的网络,是应该允许不同声音在场的,《三体》是一部现象级的小说,但绝非真理,因此,在已经看到了许多赞美《三体》声音的同时,我们不如也看看其他的声音。 00:30 大男孩文学会有一种渴望拯救女性的逻辑 04:21《球状闪电》里的托洛茨基元素 11:04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区别 13:21 自由主义论述和左翼论述对八十年代的叙事都存在一定的遮蔽性 14:46《中国2185》是怎样描绘社会主义民主的? 23:30 长期集体主义的生活影响了刘慈欣创作的感知 28:30 刘慈欣的小说对于世纪初社会思潮的反映 32:32 刘慈欣小说的反美思潮 38:12 黑暗森林体系与冷战密切相关 40:44 刘慈欣的小说为什么成为工业党狂欢的素材 42:40 三体是一面反映主旋律的镜子 45:30 警惕潜在的厌女情绪 【本期书目】 《中国2185》: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长篇处女作,完成于1989年2月。这部科幻小说以未来世界的虚拟空间为载体,将大尺度的未来幻想与迫切的现实危机感对接起来,描写了未来中国的危机与重生。 《赡养人类》:刘慈欣2005年11月首次发表于《科幻世界》的短篇小说。《赡养人类》聚焦于物欲横流的现代都市,跟随底层杀手展现财富垄断后的世间乱象,着重描绘了一个极端私有化的社会, 对科技与人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制度层面的探讨。 《魔鬼积木》:这是刘慈欣于2008年11月1日发表的一篇科幻小说,从一个方面预测了基因改造技术的发展和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影响。小说讲述了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军方对士兵的心理和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状况感到担忧,试图采取培育基因改造人的方式来为军队提供高素质的兵源,由此启动了宏大的秘密计划。 《球状闪电》:刘慈欣于2005年写的一本以球状闪电为中心展开的长篇科学幻想小说,书中描述了一个历经球状闪电的男主角对其历尽艰辛的研究历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神秘而离奇的世界。 《三体》: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系列,由《三体》《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死神永生》组成,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第二部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则于2010年11月出版。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第一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文案:宗城 剪辑:佳艺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这一期,我们就来好好聊聊《三体》。作为国内当下最热门的科幻IP,《三体》是怎样诞生和传播的?《三体》学又为何能够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现象,引起不同群体基于文学、政治、哲学等多方面的讨论? 本期我们邀请了科幻作家陈楸帆、双翅目、靚灵,从专业的科幻写作视角出发,对谈《三体》小说及其影视化改编。 腾讯的剧版《三体》为什么能取得高口碑?主创在改编上采用了怎样的策略,又有哪些遗憾。 在解读完剧版后,三位科幻作家也会讨论当下科幻作品改编影视剧的难点,在看似繁荣的科幻热潮之下,真正的科幻写作者又会面对哪些难题? 本期,作家双翅目也会深入谈到她对于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解读了“科幻感”和“科技感”的不同,以及电影在视听语言上发力的地方。 陈楸帆、靚灵则结合创作经验,讨论了科幻作品的性别、社会学延展,以及传统科幻作品存在的「大男孩文学」倾向。 讨论最后,三位作者分享了他们近两年来看到的有趣改编作品,也为当下普通科幻写作者面临的困境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今年被视作“三体影视年”,但是,中国科幻绝不仅仅只有大刘,还有更多有趣的科幻作品,值得被看见。 04:30 主播和嘉宾对于《三体》的总体观感 06:30《三体》配乐结合了秦腔的氛围和德剧《暗黑》的风格,靚灵和双翅目都很喜欢这部剧的音乐 11:37 逐页翻拍是对《三体》最好的呈现方式吗 16:10 为什么大众看《狂飙》津津有味,对于《三体》却有点望而却步?《三体》的观影门槛与创作者选择的策略 27:47 为什么《流浪地球2》的科技概念大众比较容易接受? 37:15 刘慈欣是一位诺斯替主义者吗? 40:30 刘慈欣的创作底色和思想来源 44:35《三体》里的本体论、技术迷恋、人类悲观主义和实用主义 48:30 黑暗森林理论是怎么来的 51:15 刘慈欣与阿瑟·克拉克的区别:黄金时代作家有一种人类乐观主义精神,而刘慈欣更加悲观 54:30 公众层面的《三体》传播,《三体》是怎样进入工业党叙事和中美关系、文明博弈叙事里面的? 01:01:30 近几年国外改编较为出色的科幻、游戏影视作品:《最后幸存者》《沙丘》《星际迷航》《边缘世界》《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等 01:15:30 传统科幻作品存在大量大男孩文学,当代写作者需要直面性别书写和社会上的厌女症 01:27:30 双翅目解读《流浪地球》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音乐:缺省《平原》、菅野洋子《Thrace》、Utai IV 我见过你们人类难以置信的事,我见过太空飞船在猎户星座的边缘被击中,燃起熊熊火光。我见过C射线,划过‘唐怀瑟之门’那幽暗的宇宙空间。然而所有的这些时刻都将消失在时间里,就像…泪水…消失在雨中一样。死亡的时刻到了。 ——《银翼杀手》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聊工人文学、打工人叙事、劳动者在异乡的生活。 去年,朋友诗逸和杨沁同时编辑了与劳动者有关的作品:《劳动者的星辰》和《“打工人”纪事》,前者是皮村文学小组创作者的精选作品集,后者收录了“网易人间”非虚构稿件中与劳动者主体有关的作品。借此契机,我邀请诗逸和杨沁从作品出发,聊聊在大城市里打工人生活的细节与差异。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作为异乡人的打工人和在在地者的生存体验有多大差异?我们在租房、工作、生活中有过怎样的酸甜苦辣?从打工人最实际的大城市生活成本,到言语、审美、身份背后的阶层与成长环境差异,再到从此地到彼地双重的异乡感。 我们也聊到北京的皮村、上海的定海桥、706,还有那些大城市中被忽略的丰富地带。这其中,我们着重谈到了在皮村的感受,从作为现象的皮村,回到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皮村,在皮村的写作小组是怎样的?工友们又是如何创办属于自己的文学刊物?办刊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具体的困境? 聊天最后,我们围绕两个问题探讨:其一是打工人写作本身,如何让这种在场是平等的,而不是一方凝视另一方;其二,工人和其他群体生活的环境有同有异,即便是文化人士、金融白领自嘲打工人,跟真正挣扎在厂里或者做各种零工的流水线工人还是很不同,工人在城市里的生存困境、遭遇到的隐性歧视具体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探索让打工人更有尊严的生活环境?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杨沁::写作者,《劳动者的星辰》责编 诗逸:也是一个编辑 00:13 枉顾个体的生存境遇,谈论松弛感是一种虚妄 02:50 为什么决定做《劳动者的星辰》《‘打工人’纪事》 09:48 普通人写作成为出版界的一种新风向 17:10 皮村写作小组成员的新动向 21:25 我们对于皮村和相关朋友的回忆:天下打工人是一家 27:38 那些劳动者们记录下的宝贵细节 37:00 在大都市,你会感到一种局促和眩晕 40:50 我们是奋斗之地与故乡的双重局外人 45:20 小城市并非完全岁月静好,它有非常保守和闭塞的一面 55:00 劳动者之间的互助时刻 01:03:45 范雨素喜欢苏东坡的一首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01:10:55 分享关于工人文化和普通人叙事的图书 【本期问题】 1、皮村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这里生活着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其中有不少文学爱好者,皮村是我们三人共同的交集,不妨先从我们如何知道皮村、与皮村发生联系说起。 2、《劳动者的星辰》《‘打工人’纪事》的成书过程 3、疫情三年,皮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在上海,作为一个打工人的体验。 在这些对打工人或者工人文化的叙事中,有哪些细节是让你们印象深刻的? 6、在组稿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作者主要会书写哪些内容?对什么东西会比较敏感,或者说具有敏锐的观察? 7、张慧瑜的序言提到一个关于范雨素的细节,说有记者采访她,看到记者的艰辛,她也采访记者,写记者的故事作为回报。在这种关系中,记者和范雨素变得平等,她们都在观察和记录彼此,而不是一方凝视另一方,那么在关于工人的写作和编辑过程中,或者在你们的阅读范围里,怎样的故事会让你们感到记录者和被记录者是对等的、被尊重的? 8、大城市宛如一个巨大的折叠空间,工人和其他群体生活的环境有同有异,即便是文化人士、金融白领自嘲打工人,跟真正挣扎在厂里或者做各种零工的流水线工人还是很不同,在生活中的哪一个时刻,你们感受到工人在城市里的生存困境,或者被遭遇到的隐性歧视? 9、关于工人文化的推荐图书。 【本期相关作品】 范雨素、郭福来、李若等作者《劳动者的星辰》 沈燕妮主编《“打工人”纪事》 范雨素《久别重逢》 皮村文学小组《新工人文学》 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如何继承父业》 陈年喜《炸裂志》 许立志《铁月亮》《新的一天》 田力《留在工厂的指纹》 邬霞《我的吊带裙》 文案:宗城 剪辑:佳艺 配乐:片头:Evergreen-Martin Jacoby;片尾:Runner-Dustin O'Halloran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说起顾桃,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敖鲁古雅”三部曲。在许许多多媒体的采访里,顾桃这个名字经常会和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一起出现。但在三部曲以外,顾桃有他更丰富的面貌。 比方说:他是一位当代游牧民,把影像作为人类学的载体,历时多年,拍摄《萨满地图》和边境少数民族。 他也去过日本,在那里记录滞留在日本的中国女人和男人。移民并不总是光鲜亮丽,海的另一边不只是自由,还有未知的生活。他以移民中介和偷渡客作为线索,观察在日本农村、居酒屋、城中租屋的中国异乡人,还有主动找他拍摄,看起来很像港片《古惑仔》里的混混少年。 在和顾桃的聊天起,我没有把议题圈定在鄂温克,而是打破提纲里原定的框架,聊起那些媒体记录过的,和没有记录的事情,关于边境、游牧、拍摄,也关于我们和故乡的距离、在北京租房的日子。 游牧者的家在路上,和我结束聊天后,顾桃收拾行李,和他的弟兄们继续下一趟旅行,而当我半个小时后下楼时,他们蹲在路边,笑着说:“在等车。”随后继续抽烟去了。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顾桃:纪录片导演,拍摄有《萨满地图》《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等 00:30 用我的方式、用我的视角去记录一个地方和民族的变迁 02:30《敖鲁古雅·敖鲁古雅》《边地纪事》《猎民生活日记》的出版契机; 05:40 传统的游牧正在消逝,但我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游牧; 10:10 与萨满的接触; 13:50 关注鄂温克人的生活,是源于一次返乡时重看父亲的《猎民生活日记》; 15:47 2003年,一个民族的命运悄然改变; 20:30 严格来说,玛利亚·索不是使鹿鄂温克族群的酋长,而是德高望重的人物; 25:42 使鹿鄂温克人的社交生活; 40:37 雨果、维加、柳霞等纪录片主人公现在的生活; 50:38 时间是最大的成本,你得有勇气放弃一些东西; 01:04:20 游牧者的故乡在路上:顾桃谈《萨满地图》和游牧计划; 01:17:40 在日本的观察:那些从中国来到日本的男人和女人; 01:27:30 顾桃的北漂生活 【本期书单】 顾桃《敖鲁古雅·敖鲁古雅》《边地纪事》《忧伤的驯鹿国》 顾德清《猎民生活日记》 黄菊《仿佛若有光》 纪录片: 顾桃:“敖鲁古雅”三部曲:《敖鲁古雅·敖鲁古雅》(2007)、《犴达罕》(2013)、《雨果的假期》(2010); 古涛:《驯马》; 徐童:《算命》; 周浩:《厚街》《大同》《孤注》; 王兵:《铁西区》; 于广义:《光棍》《小李子》。 “王瑛的丈夫英刚从小就在山里和父亲拉吉米打猎,枪法极好。后来猎物少了,酒后没事就和猎民青年比试枪法,有人把喝空的酒瓶扔向空中,都能被英刚抬手击中,从不失手。有次何老大从部队探亲回家,不相信二弟枪法如此之神,就把军帽扔向空中,英刚三声枪响,何老大的军帽被击穿了三个洞。这功夫真应该去奥运打飞碟了。只可惜英刚已经去世,六年前为了能让女儿过生日时吃到新鲜的鱼,淹死在深不及腰的河套里。”——顾桃《忧伤的驯鹿国》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从卡塔尔王子到万柳少爷,尽管米兔运动以来,国内女性主义浪潮风起云涌,但观察舆论场域,封建社会的感觉仍旧扑面而来。 本期,我们以“少年梗”泛滥以引子,谈论“少年梗”现象背后的慕强文化、优绩主义和奴性的幽灵,回到日常生活,谈谈我们如何面对自身的奴性与慕强,要求一个普通人克服奴性,是否是一种苛责?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偶尔在兔子洞写作 00:30 看最近的微博热搜,仿佛回到了封建社会 00:16 在“少爷文学”的评论区里,为什么许多网友开始自称“奴才”?当自嘲变成艳羡,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03:30 努力决定命运的叙事恰恰是优绩主义的一大基石 07:20 当阶层壁垒无法被打破,慕强和攀比关系就成为一种公开的心态 09:30 万柳书院在北京还不属于最顶层的食物链 15:20 兼谈《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回归故里》 19:40 有时候比起努力,更加难的是方向,但是这个方向的区别,背后是由权力、资源、人脉所左右的 27:30 “少爷梗”泛滥背后的厌女叙事 31:21 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对于中国学生的观察 32:30 优绩至上主义与成功神学信仰 40:30 我在现实里的隐忍时刻,兼谈我们所面对的奴性 45:40 要求普通人克服奴性,是否是一种苛责 53:20 在大环境之下,个体还能怎么做 文案:宗城 剪辑:圆圆 视觉:野生朵 配乐:Whispers、Elena&Lila(《我的天才女友》配乐) “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 —— 卡夫卡
这是平凡人扛着生活负重前行的一年,也是幸存者在废墟上艰难重建的一年。2022年,一切如同黑色玩笑,又注定在一代人心目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本期节目录制于1月初,放出已是春节之后,倘若为过去这一年选取关键词,我会想到“重建”和“链接”。“重建”是生的勇气,也是对记忆的传递。“链接”是互助的开始,它意味着小共同体的发生。在链接与重建中,我们不遗忘、不胆怯、不孤独,肩住生活的闸门,走向下一个春天。 新的一年,希望在乎的人能平安无事,遗忘和粉饰不在自己的身上发生。愿席地而坐的每一位听友,都能平安地度过2023年。愿大家健康、自由、喜乐。有尊严地活在这片大地上。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偶尔在兔子洞写作赵一静:纪录片打工人 Daniel:留日学子,播客“各站停车”主播 肖瑶:小说写作者,《南风窗》记者 02:32 这期播客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把你们就在一起; 18:30 国外防疫不等于躺平,Daniel分享他在东京的观察; 33:23 同事阳了后没有告诉我却继续上班,我该不该提醒他; 46:30 宗城希望让自己投入一个更长期的、更整全的事情; 55:30 一静谈“找回附近”的田野调查方法对自己工作的启发; 01:04:24 由项飙的观点“找回附近”说起,争论远方和附近; 01:10:45 Daniel谈自己的博士论文进程; 01:24:30 肖瑶谈自己采访不同群体的感受; 01:40:35 在坐的我们其实一点话语权都没有; 01:54:40 生存压力让我没有办法放弃“狗屁工作”; 01:56:44 夏周希望大家能够挣更多的钱,身体更健康; 02:02:54 各位主播分享印象深刻的图书或影视作品。 【本期书单、影单】 阿甘本《例外状态》; 蒂姆·高特罗《信号》; 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 玛利亚·塔塔尔《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 大卫·格雷伯《毫无意义的工作》; 张怡微《四合如意》《细民盛宴》; 邱炯炯《椒麻堂会》; 约翰·威尔逊《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 朱莉·柯昂、贝齐·韦斯特《大法官金斯伯格》; 滨口龙介:《偶然与想象》《驾驶我的车》; 王家卫:《花样年华》《一代宗师》;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配乐: 片头曲:坂本九:Sukayaki 片尾曲:胡德夫:Hallelujah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今年冬天,德国媒体报道了一起“政变”。报道称:“德国宪法保卫局侦破了一起试图颠覆民选体制的阴谋政变,这次政变的头目海因里希十三世,他是一位贵族(后裔),他所来自的罗伊斯家族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八百年来家族全体男性成员都同名,只根据家法以编号加以区别。” 一个贵族发动政变,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在21世纪看到了一则20世纪的新闻,然而它又在德国真实发生,足见贵族并未在德国社会消亡,它仍然扮演着错综复杂的角色。 本期播客,我们就与作家、译者陆大鹏老师来讨论“德意志贵族”这个话题。德意志贵族为何是理解欧洲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它在德国统一、走向共和、共和梦碎、第三帝国兴亡等历史阶段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本期,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德意志贵族。陆大鹏老师将会介绍德意志贵族的发展,指出为什么要理解德国乃至欧洲历史,德意志贵族会是一个有趣的切入口。我们也从热门影视剧《巴比伦柏林》《茜茜公主》说起,讨论近现代历史中的德意志贵族。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陆大鹏:译者,作家 00:50 共和之后,德意志贵族仍然是存在的 02:13 大鹏老师谈《德意志贵族》的创作缘起 06:40 创作《德意志贵族》,也是在解答自己面对翻译问题的许多疑惑 07:10 大鹏老师自学德语的相关材料 15:30 如何理解“德意志贵族”?它和中国贵族、英格兰贵族有什么区别? 19:40 邢来顺教授的《德国贵族文化史》是过去德意志贵族研究的重要读物 22:50 “Prinz”和“Fürst”这两个词的翻译问题 30:45 大众想到贵族,往往会想起封建时期或帝制王朝时的等级制社会,那么在一个社会从帝制向民主化转型的过程中,贵族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01:00:30 对谈魏玛德国和《巴比伦柏林》,德国悲剧之前的黄金十年; 01:05:40 为什么许多德国贵族名字里都有冯? 01:15:30 在纳粹帝国时期,德意志贵族的表现是怎样的? 01:27:20 历史学家汉斯—乌尔里希·韦勒认为德国会发展出纳粹这样的恐怖极权,就是因为19世纪德国的经济和技术现代化了,但政治体制没有现代化,仍然被前现代的贵族制度所主宰。这些贵族阻碍了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01:35:20 大鹏老师推荐书单 01:37:30 在走向极端的年代,做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 【本期书单】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歌德《浮士德》 托马斯·曼《魔山》《布登勃洛克一家》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人类群星闪耀时》 塞巴尔德《奥斯特里茨》《土星之环》 陆大鹏《德意志贵族》 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 影视剧: 《巴比伦柏林》《茜茜公主》《我们的父辈》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配乐:巴比伦柏林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回来的女儿》是这段时间让我“又爱又恨”的一部剧。我本来没有抱着多少期待去看,结果意外发现很好看,可是当我看下去,忍不住每天追更的时候,这部剧却越来越水,走到平庸的地步。你明白那种感觉吗?就像你无意中发现一块精致小巧的樱桃蛋糕,结果越往里吃,它越“发烂发臭”。 倒不是因此说《回来的女儿》是一部烂剧,如果它是烂剧,那《迷雾剧场》乃至国产悬疑剧比它烂的还大有人在。对于《回来的女儿》,我冷静后的感受更多是惊喜过后的可惜,可惜编剧没有做得更加精细,可惜一部本可能反映南方改制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成为了又一出满足猎奇反转恶趣味以至于枉顾人物逻辑的拼贴之作。 《回来的女儿》显然不是像《真探》《大宋提刑官》这样足以回味悠长的作品。它对于猎奇事件的把玩和沉溺,以及它所处的拍摄环境,阻碍了它进一步深入探索社会议题的可能性。已经有不少观众反映,本剧从中段开始,到第7、8集变得明显,呈现了乏力的态势。当此剧在第六集令人惊艳地揭开了国企改制的冰山一角后,到了第7、8集,此剧又陷入到为了制造新的戏剧冲突,而不惜让人物做出降智行为的俗套桥段上,而观众的注意力也回到了家庭爱恨、双重人格、李承天与廖穗芳隐藏的秘密这些问题的讨论,但本可深挖的社会议题层面的内容已然搁置。 仅仅12集的规模,对于猎奇和戏剧化桥段的沉溺,让《回来的女儿》注定在遗憾中收尾。然而,如果要因此将它批评地一无是处,既会沦于情绪上的泄愤,也无助于讨论它为什么会在年末引起观众热议、它作为社会派悬疑的呈现又有哪些值得注意之处。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配乐:容祖儿《感应》、Birdy:Beautiful Lies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苏珊·桑塔格,1933年1月16日出生于纽约,十四天前,阿道夫·希特勒刚刚上台。2004年12月28日,她因癌症死于纽约的一处病房,当时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一场席卷印度尼西亚的海啸,那场海啸造成22万人死亡。桑塔格去世的消息被淹没在浪潮中。但因为她的作品,到如今,桑塔格仍未被遗忘,她的《疾病的隐喻》与《反对阐释》等作品用于解读今天仍未过时。 桑塔格何以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她是如何处理文学与公共议题的关系的?关于桑塔格的人生和传记,还有哪些有趣的细节值得挖掘?回顾桑塔格的创作,对于放下又有怎样的启示? 本期我们邀请雅众文化编辑陈小妖、南大社编辑章昕颖,从《智性与激情 苏珊·桑塔格传》这本书出发,走进桑塔格的写作世界和精彩人生。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章昕颖:南大出版社编辑 陈小妖:雅众文化编辑 01:15 “我想很快速地长大,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03:30 桑塔格对于公共议题的参与会让我想起戴锦华 15:01 桑塔格政治立场的转变 16:30 1930—1950年代,西方许多知识分子对于苏联有一种天真的幻想 17:20 我们能否探索出有别于苏联和古巴模式的社会主义 22:48 对比《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与《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 31:50 本杰明·莫泽的《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是一部好看的非虚构作品,作者的眼光很毒,他致力于展示“桑塔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35:40《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是一种介绍型文本的典范 39:50 桑塔格的童年有一个关键词是中国 50:30 回到作品,重思桑塔格的价值 55:23 文学阅读是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好的文学评论是一种不色情的色情 01:22:30 从桑塔格延伸,谈作家与公共事件之间的关系:你的责任是说真话,不可以成为谎言和虚假信息的帮凶 【本期问题】 1、本期对谈的由头是贝阿特丽丝·穆斯利的《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这本书在写作上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于桑塔格的基本观念是怎样的?比方说,她是站在粉丝的视角,还是批评者,还是其他? 2、本杰明·莫泽写了一本《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两本都是写桑塔格的书,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桑塔格的童年和青春期在哪里度过?对她未来的创作有哪些潜在的影响?她早年似乎也跟中国有联系; 4、桑塔格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性向、欲望的?对她的写作具有怎样的影响? 5、桑塔格凭借评论写作和自身魅力在美国文坛迅速成名,她是上世纪美国备受瞩目的公共知识分子,但在许多人看来,她仍是一个精英气十足的知识分子,她的话语系统仍含有第一世界文人审视第三世界的俯瞰味道;她被视作知识女性典范,支持女性独立,但她又与白人男性精英组成的美国主流秩序保持着暧昧的关系。如何看待桑塔格引起的争议,桑塔格自身的矛盾性? 6、在桑塔格的写作生涯中,有哪个时刻是对于我们自身产生激励的? 7、在从事文艺批评之余,桑塔格也参与到公共的政治行动中,如何看待桑塔格对于现实的介入,如何看待作家与政治的距离? 8、商榷桑塔格。桑塔格有哪些观点是我们不太认同,或者觉得可以商榷的? 9、回顾桑塔格的一生,你会想到怎样的关键词,桑塔格身上怎样的品质最吸引你? 10、阿伦特曾说:“勇气是第一政治美德。”桑塔格生命中的勇敢时刻? 11、我们最喜欢的一本桑塔格作品。 12、在大环境令人压抑的情况下,写作者和编辑还能够如何运用自己的灵活性?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配乐:Jane Birkin:Nicotine,Kathy McCarty:Living Life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席地而坐最新一期,我们和清华科幻协会会长、科幻作者杨枫,对谈中国科幻文学的现状。 本期对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梳理了清华科幻协会的发展简史,以高校科幻社团作为线索,回顾中国科幻从九十年代到如今如何一步步走出沉寂,又面临新的挑战。 第二部分,以《E=mc³:边角料科研奇思录》这本杂志为由头,我们来细致呈现做一本科幻杂志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如何维护一个良性循环的科幻互助团体,怎样让团队成员在其中有归属感?科幻写作的技法、瓶颈和突破?杨枫用他的在场实践,提供给我们新的思考角度。 最后一部分,我们讨论了不同类型文学的融合,提倡纯文学、科幻文学乃至其他题材文学的破界。杨枫也分享了他近来觉得不错的科幻文学作品。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杨枫:科幻写作者,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原创部负责人 05:03 清华科幻协会的诞生与发展简史 06:30 一份学生刊物如何走向正式出版 08:40 中国比较有名的高校科幻协会 09:40 科幻是如何从地下状态一步步浮出地表的? 25:30 “赛博朋克”在科幻写作里已经并不新 30:16《万神殿》用科幻的外壳表现亚裔的生存母题 30:30 武则天开高达 32:45 非洲未来主义可能对中国科幻的启发 33:46 晚清民国科幻研究、晚清蒸汽朋克 40:30 细读《边角料科幻奇思录》 45:20 来到清华后,发现连室友的脚步都赶不上 53:40 1940年代,一篇细致地描写原子弹的小说,引起了美国科学家的注意 01:05:20 清华科幻协会内部的笔会是怎样运作的 01:20:30 闲聊勒古恩和莱姆的小说 01:49:20 嘉宾推荐书单 【本期问题】 1、不妨从这次聊天的契机开始。杨枫老师和王博言老师主编了一本《边角料科研奇思录》,这本书诞生的源头是什么?在制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 2、从这本书的目录可以看出,它不是一本单纯的科幻小说集,而是分成了营造、斯人、格物、创世、天问、致真、拾遗、参考文献,当时在确定版块时,有怎样的考量? 3、这本刊物的组织方是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它也是国内很重要的一个青年科幻团体,但很多科幻圈外的读者,可能还不太熟悉。可否跟大家介绍一下,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办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节点? 4、协会中是否会组织小说讨论会、改稿会之类的活动,或者一起谈论某个前沿科学议题、一部有分量的科幻作品?在这期间有没有激发出一些印象深刻的讨论? 5、许多人想到科幻,会想到科学、科学家,或者硬科幻和软科幻这种分类,在杨老师看来,硬科幻与软科幻这种区别是否严谨?在科幻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过哪些有意思的流派?(可举例讲讲,或者只说国内的也可以) 6、钟天意的《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家》一篇,说到阿瑟·克拉克笔下的科学家主人公们,往往具有智慧、信念与勇气的品质,在您阅读的科幻小说中,有哪些塑造深刻的科学家形象?在您的成长记忆中,有没有一位科学家对您产生过榜样式的力量? 7、这本书中选取的小说和文章,写到了分布式网络、黎曼猜想、科学家、上古神话、性别议题、技术进步可能会对人类伦理产生的影响,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最近三年,在你的阅读范围里,国内科幻写作有没有出现什么新的趋势?或者青年作者开始集中关注哪些议题? 8、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曾经用三年时间打磨了一本科幻文集《无名者之国》,可否为我们大致介绍这本文集的选稿? 9、杨枫老师提到,科幻不仅是文学类型,更是社群文化与个人生活方式。这句话很有意思,可以展开讲讲,它为什么也是社群文化与个人生活方式? 10、可否跟我们的听众科普一下,目前一个写作新人,如果要成为一位科幻作家,往往需要哪些路径的经验,或者说一般会通过哪些形式让自己被看到? 11、互联网诞生以来,公众对科幻的认知逐渐扩大,比如随着游戏愈发深入青年们的生活,人们想起科幻,想到的也包括许多具有科幻元素的游戏。又比如说元宇宙概念的兴起等。在杨老师看来,科幻小说和游戏、元宇宙等媒介的融合是否是一个趋势? 12、中国本土科幻因为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作家被大众看见,那现在中国科幻青年写作者,他们面对的环境,比起十年前有没有什么改变? 13、从私人角度,怎样的小说会激发你的阅读兴趣? 14、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接下来的活动计划?下一本刊物是否已经确定了主题? 15、私人推荐今年看到的比较好的国内原创作品。 【本期书单】 刘慈欣《三体》《流浪地球》 郝景芳《北京折叠》 刘宇昆《爱的算法》《奇点遗民》《转生接口》 陈楸帆《荒潮》《人生算法》 修新羽:《死于荣耀之夜》《陌生的女孩》 双翅目:《猞猁学派》《公鸡王子》 慕明:《宛转环》 杜梨:《孤山骑士》 扶华:《末世第十年》 李芳达:《翡翠城》 匡玲秀:《罂粟战争》《龙之共和》 赵希然:《铁寡妇》 石黑达昌:《希望海鞘》 梁清散:《济南的风筝》《厨房里的海派少女》 E伯爵:《撒旦之舞》《天鹅奏鸣曲》《午夜向日葵》 亚历克·内瓦拉·李:《惊奇:科幻黄金时代四巨匠》 文案:宗城 剪辑:佳艺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本期是一期关于《再见爱人2》的讨论节目。很少有综艺像《再见爱人》一样把离婚拍得宛如千回百转的文艺片。这档综艺热衷的不是猎奇和洒狗血,节目组真的很认真地在探讨情感类议题,借助三组截然不同的关系,推动观众去重新反思亲密关系。 弗洛姆曾经提倡将“爱”作为一门艺术来修炼,而小说《围城》引用英国古谚语形象地描绘:“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多少满腹经纶的人,在婚姻这门艺术上栽了个大跟头,又有多少人其实都不晓得如何爱自己,于是更加怀疑是否有能力长久爱别人。在“爱无能”和“亲密关系”成为公共议题的今天,借助《再见爱人》系列,不仅能使我们探索综艺节目与情感教育之间的关系,也能反躬自身,在亲密关系这堂课上,我们究竟遗忘了什么。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字 【本期议题】 一、《再见爱人》如何唤起观众对亲密关系的讨论 二、对于三组关系的解读 三、夏令营模式支配下的离婚节目,具有怎样的局限 四、当离婚综艺成为公共议题,我们如何看待亲密关系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配乐:黎明《夏日倾情》、Birdy:Skinny Love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