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决定坐上火车,你要带哪一本书?为什么我们说一个人和书的相遇,既看书的质量,也看当时的情境?本期是“席地而坐”的随机栏目,名叫“闲散读书”,祝福我们都有一段非攻击性质的、快乐的阅读时光。这个子栏目不定期更新,不照顾所有人感受,有的只是一些自我、坦白的阅读感受。 每一期,我们会聊最近读到的书,也可能从书联想到生活,自由散漫,浪费你走向成功的时间,但适合走神、休息、给生活喘一口气的时候。希望这些普通的、闲散的声音,能让你找回一点简单的快乐。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 【本期书目】 《豹迹》《你的夏天还好吗》《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叶虫和其他故事》《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 文案:宗城 剪辑:Charlene 视觉:野生朵 配乐: 黄玠玮《游牧》,Wuyo《我想你也知道》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本期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由宗城梳理香港恐怖片的发展简史。下半部分,由宗城和朋友、旅行文学作家马特对谈东亚鬼片,从今年热议的台湾恐怖片《咒》说起,恐怖片叙事方法的变革、背后的社会心态,为什么东亚鬼片多女鬼,以及香港鬼片和台湾鬼片的微妙不同。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 【本期嘉宾】 马特:鬼片爱好者,旅行文学写作者(公众号@斗量之海) 00:15 为什么“我做鬼也不放过你” 02:30 香港最早的一部恐怖片 05:20 香港恐怖片受到明清小说的深远影响 06:15 旧社会,老百姓只能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 08:13 香港第一部僵尸电影; 13:40 新浪潮对于香港恐怖片的影响; 25:20 宗城的香港恐怖片影单; 26:33 宗城和马特的恐怖片启蒙; 35:47《咒》打破了第四面墙,让观众也加入到恐怖之中; 50:30《异形》的怪物设计借鉴了人类的性器官; 53:46 为什么《双瞳》是一部别致的惊悚、恐怖片; 01:02:05 恐怖片击中了人类内心怎样的心态? 01:07:30 为什么东亚恐怖片多女鬼? 01:20:45 马特谈港台恐怖片的差异 01:25:30 马特谈东北的鬼故事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配乐:片头曲:丁可《多人舞蹈项目》;Qu1ntusss《凌晨12点再听!!!》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萨莉·鲁尼的写作已经成为一个现象。她出生于1991年,2018年出版第二部小说《正常人》时,年仅27岁,但她已经是当今世界最知名的青年小说家,其作品不仅囊括美国《巴黎评论》年度最佳小说、水石书店“年度图书”、科斯塔年度最佳小说奖、爱尔兰年度图书奖,也入围布克奖、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同时被改编成网剧,刮起一阵萨莉·鲁尼旋风。 与此同时,她的写作也面临“名不副实”、“自我重复”的质疑。在第三部长篇《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书名取自席勒1788年写作的长诗《希腊的群神》)出版后,这种争论被进一步放大。《泰晤士报》撰稿人詹姆斯·马里奥特认为这是鲁尼最好的小说,评论家布兰登·泰勒指出“鲁尼对性爱的描写细致、直接……对话经常令人拍案叫绝”,但也有不少人批评鲁尼不但自我重复而且更为保守,作品暴露出对于女性的自我奴化和不加反思的问题。 鲁尼的新作不乏聪明的对话与令人困惑的地方。比如,她会借人物之口讽刺道,在谈论工人阶级的地方,很少有人真正是工人阶级。她也会批评:“太多写当代小说的人……事实上他们对真实生活一无所知。他们大多数人有几十年没有看看真实的世界了……他们为什么要假装着迷于死亡、悲伤、法西斯主义——其实他们一门心思只顾着新书能不能被《纽约时报》点评。”但是,当你被鲁尼的智慧俘获,转头她又会借人物之口写道:“苏联死去时,历史也死了。”或者,她会书写一段SM或电话性爱,但有时候,女主角的女性主义不见了,她扮演贤妻,用一种极为媚男、臣服的口吻去满足心上人的性快感。尽管这种臣服总是在表演的外壳上,但鲁尼完全沉浸式的笔法,令人进一步思考她的小说人物的二重性。 他们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宠儿,自我欺骗和表演的爱好者。他们熟练运用各种话术,局限于谈资,而不是真正的行动,他们一直在自己舒服的活法里反思,而当他们感受生活的虚假与空心感的袭来,他们寻求友谊,寻求性爱,性和友谊,这两个在正统小说中被认为不重要的存在,反而是鲁尼小说的重点所在。 本期,我们将讨论萨莉·鲁尼的最新作品和她的写作优缺点,探讨她为什么成为千禧一代写作偶像的同时,讨论怎样才是书写我们时代特性、击中当代年轻人内心的作品。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 夏周:一个偶尔写作的人 03:06 宗城和夏周对于《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的大致感受 06:30 萨莉·鲁尼变保守了吗 08:20 萨莉·鲁尼的性爱描写,鲁尼小说是一种SM小说 10:30 文学社的编辑工资可能还不如蓝领工人,引起了夏周的思考 15:20 萨莉·鲁尼并没有超越她所处的环境,她书写的浅薄也是我们面对的浅薄 20:39 真诚也好,虚伪也罢,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21:20 理论的自欺 24:30 我不明白鲁尼为什么写“苏联死去了,历史也死了。” 33:40 萨莉·鲁尼小说的空心感与人物摆脱空心感的努力 51:30 萨莉·鲁尼笔下的人物处在一个幸福而不自知的状态 文案:宗城 视觉:小琦 配乐: 比莉·爱丽什《Six Feet Under》 黎明《夏日倾情》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一个人的一生能有怎样的活法?除了内卷,我们是否别无选择?本期围绕着生活方式,我邀请到一位在706认识的老朋友,和同龄人当老师、进律所、考事业编等路径不同,他选择去坦桑尼亚,在那里生活一年时间。如今,他仍然在这片中国人有些陌生的土地,我们邀请他分享了真实的坦桑尼亚社会、中国人在那里的生活体验,从差异化的生活出发,对谈彼此理想的生活方式。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 赵一静:纪录片打工人 【本期嘉宾】 Shawn:法学院毕业生,人类学爱好者,现常驻坦桑尼亚 00:20 我觉得人的本性是有那种游牧的基因的 03:34 嘉宾对坦桑尼亚的基本介绍 06:16 为什么会选择坦桑尼亚这个国家 13:12 来到坦桑尼亚一年,心态上有什么变化 16:58 坦桑尼亚当初为什么迁都 22:30 中国人在坦桑尼亚 30:25 坦桑尼亚有一个非洲义乌 34:20 坦桑尼亚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35:30 坦桑尼亚的城市折叠、贫富差距、当地人的生活观念 38:20 流动与不稳定反而是坦桑尼亚青年人常见的活法 40:35 坦桑尼亚会有考编热吗 01:15:30 对于生活方式的思考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音乐: 片头曲:Happiness(Ennio Morricone) 片尾曲:Over the Rainbow-Israel Kamakawiwo'ole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本期是一期闲聊局。之前,我们邀请了乐府文化的编辑宁宁聊《秋园》《我本芬芳》,后来又顺着女性写作聊到了各自的生活。从宁宁进入乐府文化的契机开始,聊做书的经历与职业理想,聊为了平衡工作与育儿付出了哪些努力,聊作为一个“后天的女性主义者”的“女性友谊”,以及处理亲密关系时遇到的种种问题。 做播客的时候,总是以“输出者”的身份出现,写评论也需要充分相信笔下的观点。但生活不是这样,无论再怎么用理论武装自己。面对生活,我们还是总是容易出错的学徒。但或许,在生活这道题目上,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人只能面对不同的河流,最终顺应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去渡属于自己的那条河。 【本期主播】 宗城:不务正业第一名 夏周:在兔子洞写作 【本期嘉宾】 宁宁:图书编辑 00:30 亲密关系是一趟克服工具化的旅程 02:40 不坐班的编辑生活是怎样的 04:05 宁宁是怎样走上出版的道路的 07:30 从《六》《仿佛若有光》到《在雪山与雪山之间》:书本中的大理 12:07 如何面对一个人的生活 14:30 女性题材这么多,还有什么值得做的角度 24:30 县城女性的声音应该被听到 32:30 描写中老年女性欲望和生存处境的作品其实还可以继续挖掘 37:30 在县城乡村,女性经常被作为生育机器和宗族眼中的「负责任妈妈」 38:32 做书的使命感 47:45 即使接受了性别理论的洗礼,内心依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撕扯 54:30 夏周特别害怕女性友谊在中年的消失 55:30 分享彼此的困惑不是为了求一个生活答案,分享和陪伴本身已经温暖 文案:宗城、夏周 剪辑:小琦 视觉:野生朵 音乐:陈粒《易燃易爆炸》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我们真的活了好久。我对浮世产生了眷恋。” 在最近出版的新书里,一位日本作家写的日记引起我的关注。她的名字叫武田百合子,曾经是“一位从未想过从事写作的家庭主妇、作家丈夫的口述笔记员”。但是,这样一位没有写作野心的人,却在五十二岁时以《富士日记》震动日本文坛,她无心插柳写作的日记,反而成了生命力长久的文学读物。 武田百合子的代表作有《富士日记》《日日杂记》等。她并不记录关于王侯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松弛地一笔一画描绘着普通人的生活。在一些人看来,这样的日记是没有意义的、缺乏深度的,但对于作家默音和其他喜欢百合子的读者来说,这些日记里有着可爱又细腻的文字,蕴含着作家精确而独到的观察,能写出这般文字的人,需要对生活有着足够的热爱和耐心。 如今,《日日杂记》中译本由理想国出版,借助这个机会,我们和默音细聊了武田百合子的文学世界,也探讨了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究竟有怎样的意义。时值上海封控刚刚结束,联想到封控期间的写作行为,“私人型日记”与“社会功能型日记”有何区别?为了发表而写作的日记,又是否会有功利之心?本期,我们在深潜入武田百合子的文学世界的同时,也将探讨这些话题。 【本期主播】 夏周:偶尔在兔子洞写作 宗城:不务正业第一名 【本期嘉宾】 默音:作家、译者,著有《甲马》《星在深渊里》《一字六十春》等 00:32 你只要一反省就会耍滑头 01:40 人会更倾向于把不容易被人指责的东西发在社交网络上 04:35 默音与武田百合子的日记结缘的故事 09:45 阴差阳错的作家之路:她原本没有想过成为职业作家 14:41 武田百合子的文字,乍看之下平平常常,仔细回味很有嚼劲 16:20 宗城由猫想起的五道口伤心故事 23:40 她不轻易地评判任何一种生活,她不说教 28:30 探讨日记体文学引起的争议:你不能奢求所有人喜欢 30:10 埃莱娜·费兰特担心日记发表会暴露出太多真实的想法给世人 36:50 如果汪曾祺的散文被翻译到美国,会不会被认为是流水账 48:30《黑雨》,从日记出发的小说 54:30 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配乐: GONTITI《かえりみち (回家的路)》 ハナレグミ《深呼吸》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本期主要分为三部分: 1《孤勇者》这首歌为什么会成为“儿歌”; 2 这一代人接受的媒介和上一代人有什么不同,媒介更迭对于观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 媒介是否是中立的?如何看待今天流行的“算法民粹主义”? 【本期主播】 宗城:不务正业第一名 02:21 一首游戏衍生制作的主题曲为什么成了幼儿园神曲? 03:35 很多孩子表示他们觉得《孤勇者》是在歌颂防疫人员 08:30《孤勇者》的走红过程:游戏、明星翻唱、小孩子对暗号、官方加持 13:30 在十九世纪,通俗小说扮演着今天电视连续剧、短视频、综艺节目扮演的角色 15:40 从八十年代到如今,知识分子和作家为什么很难再成为大众偶像 17:40 平台推荐不是一个完全中立客观的行为,背后的考虑因素值得思索 21:03 以张爱玲作为案例,文学史改写背后的意识形态色彩与审美流转 27:30 从五四到延安,是理解当代中国知识人境遇的一个起点 35:12 互联网是怎样重塑知识资本,冲击人文知识分子地位的 39:40 如何看待算法民粹主义,它是否会导致内容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 45:40 算法是怎样加剧信息流的孤岛现象的 50:10 不要小看自己,我们自己其实很重要 文案:宗城 剪辑:小琦 视觉:野生朵 配乐:陈奕迅《孤勇者》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今年,编辑诗逸参加了一场上野千鹤子的新书分享会上,70多个位嘉宾里,只有5位男生。 主持人说,在场的男生都是“稀有动物”,要感谢他们,诗逸想,为什么要感谢我呢,这是应该的呀。 自由撰稿人重木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男性依然处于“叫不醒”的状态。所幸的是,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男性愿意站出来,聆听她们,帮助她们。而女性也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别人因意见不合起争执。每当遇到和性别有关的事情,也是一个筛选朋友的好时机。 本期节目是一场由近期热议的事件引发的闲聊,无论再怎么沸沸扬扬的“热点”都会过去。我们的声音也逐渐被新的事情覆盖,然而这些事情终究还是在我们的心底留下了痕迹,哪怕新闻的主人公不是你,你还是能意识到它们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影响你对事物的看法,你的人生选择。 有时候,当我和我的女性朋友们愤怒于女性的声音总是被忽视、扭曲的时候,我们也渴望寻求听到男性朋友的声音,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编辑海舟,以及自由撰稿人重木,从近期被热议的性别暴力事件出发,聊聊不同性别看待此类事件的差异,以及男女是否真的能够达成真正的理解,突破种种偏见,去寻求一种连结,去构建那个也许不存在的“同盟”。 【本期主播】 赵一静:纪录片行业打工人 夏周:文学编辑,偶尔写点东西 【本期嘉宾】 肖瑶:一枚记者,杂七杂八啥都写 重木:自由撰稿人 诗逸:也是一个编辑 3:55 不怎么关注新闻的妈妈都气得发抖,但随后叮嘱不要晚上出门 9:24 我们能要求不会痛经的男性去理解女性的感受吗? 25:09 有些女性拒绝讨论性别议题,其实也是在意他人的看法 28:05 你认识的男性或许不会像他一样施暴,但他们心底或许都潜藏着对暴戾的渴望 30:03 除了“施暴者”和“同情者”,男性还可以扮演什么身份? 35:26 诗逸曾经参加的一场上野千鹤子的活动,70余人里只来了5人 39:03 男性内部也有等级划分,男性气质也会让男性成为被凝视的对象 41:19 即便无法真正共情另一性别,但当你的女朋友就站在你面前,你应该意识到她存在和我一样重要 42:56 除了概念之争,更不能忽视日常生活里的“性别” 46:34 让一个男性承认自己更具有优势,对他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本期剪辑】 小琦 【本期音乐】 片头曲 Florian Blur <Living> 片尾曲 张惠妹<母系社会>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如果人生注定一死,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如果被遗忘是大多数人的宿命,这样的一生是否就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这个问题,《人生大事》提供了自己的回答,那就是“生命实感”、“共同体”,当然,还有最陈词滥调但又被人渴求的“爱”。 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没什么意义,他们不知道我们做了什么事,不觉得我们的书写值得保留,甚至在英雄崇拜者眼中,那些不是英雄的庶民,跟蝼蚁没有什么区别,但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在乎我们,希望我们过得好、希望彼此不要互相遗忘。在这个时刻,意义发生了,在被遗忘之处照亮的时刻,就是文学发生的时刻。一个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是否青史留名,还在于他是否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生命实感,找到可以为之付出的共同体,找到——那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TA。这就是存在的意义。 《人生大事》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探索了一种非父权制的家庭:不基于控制之爱、血缘之爱,而是基于“弱者之共情”、基于“链接之爱”组建的宽容型共同体。它让我们意识到家不一定是窒息般的存在,控制才是,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本可以追求让彼此都真正好过的共同体——一种互相理解、包容、基于共同底线与人性之善的非血源之家。 我想这不是导演的误打误撞,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人生大事》,会发现编剧频繁使用了“哪吒”和“齐天大圣”这两个隐喻。女孩小文喜欢以哪吒的造型示人,而莫三妹在电影中也致敬了齐天大圣,在中国神话里,哪吒和齐天大圣恰好是最具有反抗精神的角色,而他们当初挑衅/冲撞的正是一个父权制的统治体系。所以《人生大事》不只是一部鸡汤电影,它具有鲜明的反思意味。 【本期主播】 宗城:不务正业第一名 00:13《人生大事》里的情感共同体基于一种“弱者之共情”; 02:02 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厕所。——《最好的告别》; 03:30《死亡护理师》呈现了一个关于死亡的冷峻角度; 08:40 对于《人生大事》的优缺点分析:它的核心不是死亡,而是爱与家庭; 16:21 哪吒与孙悟空的隐喻; 24:30《我是遗物整理师》呈现了另一个视角:我们如何对待死者的遗物; 30:37 遗物整理的意义:在生与死之间为孤岛修建索道,为被遗忘者收纳记忆; 36:20 如果人生注定一死,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37:50 朗读狄兰·托马斯《死亡也一定不会战胜》 文案:宗城 剪辑:小琦 视觉:野生朵 配乐:久石让:Departures -memory- (From "Departures" Soundtrack)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在最近收到的新书里,我读到一句话:“我给自己设下了一个小小的任务,那就是诚实地书写我知道的那种生活。” 小说家的初心,可能就是记录他所看到的生活。慢慢,这个生活延展开来,起初,是他自己,后来,住进了别人,他被一些人触动,他开始记录被忽略的人。 作家张天翼是天津人。她有一个外号,名叫“张师傅”。师傅,多少有点手艺人的味道。张天翼也宛如一个小说的手艺人,她有多面,色彩斑斓深潜幻想的一面,藏于《扑火》,藏于《性盲症患者的爱情》,不花哨,不卖弄,又藏了很多暗心思,本分地记录个体的一面,藏于《如雪如山》。 《如雪如山》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集。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位女性的生活切面。从《我只想坐下》中站着的女性乘客,到《地上的血》女性生理经验所牵连的隐秘情感,再到《春之盐》里的母亲,在无法摆脱的宿命里,她们都在努力生活。小说家来过,看过,充分感受过,决定把现实转化为虚构,记录下来。 正如作家本人所说:“生活中,‘雪’与‘山’,都是极其常见却又无法忽视之物。那如雪般细碎的日常和如山般刻骨的过往,几乎贯穿着每个女性的生命记忆。《如雪如山》正是一个个以女性视角讲述的关于女性生存故事的隐喻。” 【本期主播】 宗城:不务正业第一名 【本期嘉宾】 张天翼:小说家,已出版《如雪如山》《扑火》等作品。 04:30 张天翼谈《如雪如山》的名字和创作时间 08:30 对于小说家来说,太近的时间和事物不好处理 12:24 读者对女性主义小说是否会有更挑剔的目光 16:43《北欧人》对女性生理经验有所描绘 23:50 饥饿的环境会加剧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27:40 文明给予人的羞耻感是脆弱的 44:30《如雪如山》处理的是女性不同的欲望,张天翼谈哪一种欲望是自己在写作中最难处理的 50:25 小说的质感很重要,它是人物下面脚踩的大地,是人生活的环境 54:30 小说不只是故事,也可以是一种知识考古学,一种情感和记忆的历史 57:50 中老年女性的爱欲与情欲容易被忽略 01:02:30 张天翼谈女性主义和女性小说 01:14:45 嘉宾推荐最近读到的好作品 文案:宗城 剪辑:Charlene、赖勇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本期是关于《瞬息全宇宙》的特别节目,我们在看完电影和正反双方意见后,决定围绕着电影的主要争议点,展开对于《瞬息全宇宙》的深入讨论。它到底是世纪杰作,还是名不副实?它所要表达的是“爱是一切问题的解药”,还是存在主义与基督教思想? 存在主义哲学主张“先有存在,后有本质”,甚至"本质"本身也是一个可疑的词,而人终其一生是在“存在”中活,人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最大敌人是“虚无”,是一个他永远无法理解、无法改变、被荒诞和梦魇般的体验所缠绕的世界。如何克服“虚无”就是存在主义渴望回答的问题,它也是《瞬息全宇宙》的哲学议题——乔布代表的“邪恶力量”实际上是人类内心的虚无,而杨紫琼饰演的伊芙琳需要将女儿从虚无主义中解脱出来,也需要找寻自己的“存在意义”。 或许,电影试图给出的解药不是“爱”,而是“自我选择”、“充分感受”与“链接之爱”三者的融合。自我选择,是尊重人的自由意志,人是在认清存在本身的无意义后,去重塑自我、创造自我,自己在不断的选择中去发现意义。换言之,存在主义的解法不是“忠实于自己”,而是“创造你自己”,认清到你生命的意义是在选择中完成,所以伊芙琳才要体验如此多的宇宙,感受如果自己当初做了其他选择,生命会有怎样的不同。人类的每一次决定都在改变自己的人生,而意义的坍塌恰恰在于选择的坍塌。女儿的窒息感,表面上来源于母亲,来自于东亚家庭,实际上来自于她只被限定为“伊芙琳的女儿”去做选择,而不是她自己,她的窒息源于自由意志的被收缴。失去对个体选择尊重的爱,通往的是“爱的暴政”。 所以当两个石头对话时,这里是伊芙琳和女儿的存在象征)当伊芙琳意识到自己和家庭让女儿感到多么窒息,她一度决定放手,可是为什么后面母亲石又要追随孤身落入深渊的女儿石,为什么伊芙琳最终还是不放手,而是在看到丈夫身处生活泥潭依然不断努力,看到自己充分感受所有宇宙依然选择当下后,决定与女儿进行一场关于爱的讨论? 它仅仅是一场“爱拯救一切”的陈词滥调吗?仅仅是保守主义般的家本位叙事回归?创作者其实在回答——没有“链接之爱”,个体即便拥抱自由意志,走向的仍是虚无。杨紫琼在结尾传达的不是“控制型的爱”,而是“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我也需要正视我爱你的感受”,“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走向虚无”,因为你是值得被爱的,你值得存在,你的存在意义不是因为功名利禄或成为一个多么优秀的人,而是当我看着你,你在我的眼中看到我,我们对于彼此就是有意义的,只要有你一个在乎,就可抵世上万金。这不正呼应了《卧虎藏龙》里李慕白所说——“我不要得道,只要看着你。” 【本期主播】 赵一静:纪录片行业打工人 宗城:文字领域打工人 【本期嘉宾】 Sunny:影视行业打工人 00:34《瞬息全宇宙》指向的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 05:28 宗城对于《瞬息全宇宙》的观感:它有明显的遗憾,但的确是一部具有当代性的杰作; 06:40《瞬息全宇宙》想表达的真的是爱拯救一切吗; 11:22 一静认为这部电影想讲述的是:尽管我知道这很难,但我们依然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12:59 Sunny认为,东亚家庭只是电影的壳子,它最根本指向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虚无,个体如何面对现代性的危机; 13:46 导演其实很狡猾,它在用前十分钟甄别观众; 15:30 当观众在嘲笑男主角的口音时,观众忘却了他们也曾经饱受偏见伤害; 17:30 这是一部反超级英雄电影,它塑造了种种被偏见困扰的人。电影的多重宇宙看似迎合对于亚裔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别有深意; 23:11《瞬息全宇宙》的当代性是怎样体现的?它的文本是否拥挤? 28:10 只要有你一个在乎,就可抵世上万金; 34:30 信仰角度对于《瞬息全宇宙》的解读; 37:16 电影为什么不能在石头对话的时刻结束; 43:19《瞬息全宇宙》的贝果隐喻着什么; 52:40《瞬息全宇宙》为什么会引起中文世界两极化的评价; 55:30 进一步认真讨论电影的优点与缺点; 01:04:30 《瞬息全宇宙》的网状叙事/多重梦境受到哪些作品的启发。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因你所猜的原因,本期没有简介。 【本期主播】 宗城:不务正业爱好者,小说写作者 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字 配乐: would roses bloom(lustry) The Death Of You And Me(Noel Gallagher) 文案:宗城 剪辑:隐形人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