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忠实的播客听众吗?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听播客,又是因为什么养成了习惯?本期节目,「席地而坐」的几位主创分享了自己关于制作和收听播客的看法与感受,聊到了播客作为声音与文字 、影像等其他媒介的区别,以及播客作为声音创作的一种与其他声音媒体的异同。此外,还聊到了最近在简中互联网昙花一现的、谐称「聊斋」的某APP。 在类似「聊斋」的声音广场之前有播客,在播客之前又有电台。从电台到聊斋,声音媒介的变迁是一个不断下沉的过程吗?而声音广场的出现能意味着单一话语权的消解吗 ?相对文字,声音是我们构建「附近」的 更好方式吗?在本期节目,你将听到关于上述问题的种种探讨 。 【本期主持】 小马,神棍、民科,席地而坐的害群之马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一静,致力于在搬砖中探索世界的白日梦想家,席地而坐的幕后幽灵 海涛,留日学子,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在读 01:47 宗城:我们想做播客的几个原因 06:06 一静:播客是一个对听众来说更自主的媒介 07:35 海涛:想通过播客跳出范式化的表达与创作 10:49 播客能让我们找回「附近」的感觉 14:39 (简体)中文播客目前仍然偏小众、精英 18:38 过载的信息需要人工消化才能吸收,播客也不例外 24:17 声音和文字两种媒介各有其局限 27:21 「记录」本身就是种价值 31:33 有些小众作物可能是由于内容题材本身的小众,而非载体 32:47 CH是款特殊的高门槛媒介,但未来能否移植和下沉有待商榷 38:00 对于声音创作者 ,CH很难有内容沉淀 45:07 播客、声音广场等是传统广播电台的变体和革新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想法或问题,我们或在下一期进行回应。 【后期剪辑】Xiao琦 【页面文案】黄诗狼 【封面设计】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喜马拉雅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email protected],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在「席地而坐」的第四期,我们邀请到青年作家双翅目、慕明,常驻嘉宾宗城,和我们一同从具体案例出发,对谈推想小说。本期是我们对谈的第一部分,以《刺杀小说家》为例,来谈论推想作品的影视化改编。 《刺杀小说家》是今年春节档备受争议的电影,它改编自双雪涛的同名短篇小说。宗城认为它是春节档中相对最好的作品,但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双翅目认为对推想小说影像化时,还要考虑视觉和听觉的推想,考验的是整个电影团队对小说的重构。 慕明谈了双雪涛的作品,并深入谈论了该电影口碑两级化的原因:导演路阳用拍「敏捷型英雄」的手法拍「智力型英雄」。双翅目接着该观点,认为它更像奇幻电影,其叙事技巧没有达到运用整个情节的结构性推进把故事和人物建立起来。慕明也认为电影套上了类型的壳子,没有将「小说家构建世界」的过程表现出来。 最后,宗城从中国青年导演与编剧的话语权,和电影商业性等方面为路阳进行了辩护,接着谈论了《刺杀小说家》改编中的一些其他问题。 【本期主持】 赵一静,一个幕后的幽灵 【本期嘉宾】 双翅目,科幻作者,喜爱理论与幻想的连续体,出版作品有《公鸡王子》 慕明,科幻作者/程序员,以小说搭桥,作品集《宛转环》筹备中 宗城,打酱油的 01:32 宗城简短讲科幻和推想 02:24 以电影《刺杀小说家》为例,开始谈推想小说的影视化改编 02:49 宗城谈电影《刺杀小说家》中值得商榷之处 11:52 双翅目谈《刺杀小说家》的影视化改编 13:50 慕明谈双雪涛,以及电影《刺杀小说家》口碑两级化的原因:路阳用拍”敏捷型英雄“的手法拍”智力型英雄“,消解了原著里“小说家改变世界”的核心设定 24:18 双翅目:电影《刺杀小说家》更像奇幻而不是推想电影 29:35 慕明:要在电影中表现出“小说家构建世界”,必须演出构建的过程,而不是套上类型的壳子 30:18 宗城为路阳辩护:① 中国当下编剧和青年导演话语权较小;②难以在商业性和作者性中保持平衡 36:56 宗城:①电影缺少留白余韵;②路阳选择了双雪涛作品中较不适宜进行改编的《刺杀小说家》 * 本期音频由线上分享会录音剪辑而成 【本期提到的书籍、影视】 国产剧:《棋魂》《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 历史学畅销书:《人类简史》 美剧:《冰与火之歌》 音乐剧:《汉密尔顿》 文学:《降临》《荷马史诗》《飞行家》《平原上的摩西》 电影:《盗梦空间》《致命魔术》《追随》 【本期使用的音乐】ピース~ダダダ,天井桟敷 【后期剪辑】赖勇 【页面文案】黄璐 【封面设计】野生朵 【文字校对】于同、晓桐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email protected],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 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曾经提过一个叫“墨提宾药丸”的名词,这个词语出自波兰剧作家斯坦尼斯瓦夫·维特凯维奇1932年的小说《永不满足》。 “此书描写了一个精神空虚的社会,宗教失去影响,哲学深奥无用,艺术则徒具形式。一个名叫墨提宾的蒙古哲学家发明了一种人生观药,服下这种药立刻就会变得轻松快乐,所有的精神空虚都会即刻消失,那些看来永远无法解决的形而上问题,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依靠‘墨提宾’药丸的作用,小说中虚构的东方帝国战无不胜,最终统治了世界。有意味的是,所有服用‘墨提宾’药的人最终都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而维特凯维奇本人早在1939年听到苏联军队进入波兰国境时,就服食安眠药自杀了。”(周江林:《米沃什的精神“荒原”》) 这个故事犹如一个隐喻,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当巴黎知识分子还迷恋着苏联式的神话,米沃什已嗅出不安的气息,小说中那个战无不胜的帝国和“墨提宾”药丸,对应着彼时被扭曲的现实。 米沃什批判苏联,与当时巴黎的左翼知识分子观点相左,在这个环境下,加缪伸出援手,令他倍感温暖。他曾说:“加缪给我的礼物是他的友谊。”并且称赞加缪“像一个自由人那样写作”。无论是文学还是精神上,米沃什都视加缪为典范,但萨特和波伏娃却曾对加缪恶语相向,这一点深深刺伤了米沃什的心。 米沃什和波伏娃没有私人交集,也谈不上私人恩怨,他憎恨波伏娃,主要是替加缪鸣不平。这一点他在《米沃什词典》里说得很清楚: “我从未见过她,但我对她的反感直到现在也没有减弱,即使她已死去并迅速滑入她那个时代的历史脚注。……我不能原谅她与萨特联手攻击加缪时表现出的下作。这是道德故事中的一幕:一对所谓的知识分子以政治正确的名义朝一位可敬的、高尚的、讲真话的人,朝一位伟大的作家吐唾沫。是什么样的教条导致的盲目,使她居然要写出一部名为《名士风流》的长篇小说,来诋毁加缪,将他的观点与人们对他私生活的流言蜚语搅在一起。” 《名士风流》是波伏娃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小说。她杂糅了法国知识分子们对苏联劳改营的论战,通过小说影射现实。小说中,主角亨利和罗贝尔在“苏联劳改营事件”上出现分歧,亨利坚持客观报道的原则,却被误认为是帮助了苏联的敌人,遭到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抵制。罗贝尔支持苏联,但感到自己又不能适应它的生活,由此陷入精神困境(情节介绍参考:《名士风流》上海译文版)。 亨利和罗贝尔的原型,部分借鉴了萨特和加缪,米沃什不满的就是波伏娃对萨特的拔高、对加缪的诋毁。 而关于萨特,米沃什在《米沃什词典》中的“加缪词条”中补充道: “但后来的事情表明人们不允许他(加缪)那样做,因为‘反帝国主义’阵线有一种强制性。在萨特的《现代》杂志上进行的那场丑陋的讨伐中,发起攻击的主要是萨特和弗朗西斯·让松,很快西蒙娜·德·波伏娃也加入进来。那是在1951年,正好也是我与华沙决裂的时候。针对加缪,萨特写道:‘如果你既不喜欢共产主义,也不喜欢资本主义,我看你唯一可去的地方是——加拉帕戈斯群岛。’” 米沃什讲述的这件事,就是法国思想史上绕不开的萨特与加缪决裂。他们曾是好友,被外界视作存在主义的巨擘(尽管他们未必认同这一标签),却在1952年走向决裂。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与萨特、加缪、波伏娃、米沃什有关的一段趣事。 【本期主播 / 原文作者】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公众号@宗城的小黑屋,微博@阁楼上的宗城 01:32 波兰诗人米沃什炮轰萨特和波伏娃的原因 03:54 米沃什《被禁锢的头脑》中“墨提宾”药丸的隐喻 06:00 米沃什和加缪都对当时巴黎左翼知识界浪漫化苏联的主流意见感到不满,加缪更因此被萨特和波伏娃恶语相向 09:47 波伏娃在《名士风流》中的影射 10:39 米沃什在《米沃什词典》中的“加缪“词条 11:48 加缪与萨特决裂的细节 13:51 加缪与萨特更早的分歧 16:33 《反抗者》的出版直接导致加缪与萨特的决裂 17:59 萨特的教条主义倾向与加缪的人道主义立场形成矛盾 19:02 在五十年代的巴黎,萨特是多数、加缪是少数 【参考资料】 1 切斯瓦夫·米沃什《米沃什词典——一部20世纪的回忆录》,2014年2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切斯瓦夫·米沃什《被禁锢的头脑》,2013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周泽雄《加缪:睿智的写作者》,2016年2月,经济观察网 4 罗纳德·阿隆森《加缪和萨特:一段传奇友谊及其崩解》,2005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埃尔贝·R·洛特曼《加缪传》,1999年12月,漓江出版社 6 托尼·朱特《未竟的往昔》,2016年5月,中信出版社 7 阿尔贝·加缪《反抗者》,2010年12月,上海译文出版社 8 西蒙娜·德·波伏娃《名士风流》,2013年10月,上海译文出版社 9 文汇报《加缪与萨特的恩恩怨怨》,2018年3月 10 周江林《米沃什的精神“荒原”》,2013年6月,华夏时报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ep5LBaYCcpyxkbZeCzIVsQ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email protected],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 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在度过疫情时期的第一个跨年夜后,我们进行了一个线上讨论会,决定在新年成立属于自己的播客,并将播客和线上对谈的栏目名字同步,最后在两轮投票后,选用了「席地而坐」这个名字。这是一档接地气的文化沙龙,我们渴望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分享自己对公共议题的看法,把有趣而不乏深度的内容传递给读者。 在「席地而坐」的第二期,我们邀请到旅行写作者刘子超、《新周刊》记者赵景宜,对谈非虚构写作中的旅行写作。 旅行与旅游并不相同,旅行写作需要用探索和发现的眼光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而不只是浮光掠影的扫视。刘子超在辞职前曾做过很长时间的记者,所以在旅行的时候,尤其是想写东西的时候,他会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去出发。围绕着自己的作品《失落的卫星》,刘子超提到:旅行写作是你日常积累的结果,对一个地方的大致看法,你知道从哪个角度去切入,这种问题意识是需要长期积累的。 接着子超的观点,另一位嘉宾赵景宜围绕何伟的写作,认为好的非虚构写作就像投一个降落伞到一个地方去了解当地的人;同时好的非虚构写作者,应该是非常注重自身经验,并且知道自身经验有什么公共性,然后把它疏解出来的人。 对谈最后,两位嘉宾分别提供了自己的书单,以及对新人写作者的一些建议。采访者宗城对大家的建议做了三点总结: 第一,写作需要带有问题意识与历史意识;第二,写作时要考虑你的结构是什么、主线是什么,最好通过当下读者能够贴近的一个角度去切入;第三,持续不断地进行阅读和文字训练,并把这种训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去享受它。 【本期主持】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公众号@宗城的小黑屋,微博@阁楼上的宗城 【本期嘉宾】 刘子超,旅行写作者,著有《失落的卫星》《沿着季风的方向》《午夜降临前抵达》 赵景宜,《新周刊》记者,考古系肄业生,本帮菜爱好者 01:19 成为作家,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力点 03:12 旅行写作是一个新的突破点 14:25 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去写作 16:20 刘子超:理解中亚的角度有很多,《失落的卫星》选择放在苏联解体和一带一路开始这三十年之间的历史中去呈现 20:46 赵景宜分享自己在台湾、厦门等地的奇妙体验 33:50 刘子超谈《下沉年代》的写法 40:00 赵景宜分享自己的私人书单 45:30 普京:“苏联解体是上个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52:30 保罗·索鲁、奈保尔等作家会相隔二三十年,对昔日写作的地方进行回眸,观察这片土地的变化 01:24:25 契诃夫的《牵小狗的女人》为什么值得一读再读 * 本期音频由线上分享会录音剪辑而成 【本期提到的书籍、影片】 非虚构写作: 乔治·帕克《下沉年代》、米切尔·祖科夫《911的故事:坠落与重生》、刘子超《失落的卫星》、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 旅行文学: 项美丽《香港假日》、伊莉莎白·皮萨尼《印尼ETC》 生活方式/杂志编辑: 都筑响一《东京风格》《东京又分半》《东京右半分》《圈外编辑》 小说家: 让-菲利普·图森《逃跑》《急迫与忍耐》《浴室》 同志/性别议题: 黄启泰《防风林的外边》、郭强生《断代》、陈雪《惡女書》、三岛由纪夫《假面的自白》、威廉·巴勒斯《酷儿》、迪迪埃·埃里篷《回归故里》、福柯《性经验史》、江绍祺《华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李银河&王小波《他们的世界》、上野千鹤子《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本期使用的音乐】 Franz Schubert:Fantasia for piano in C major ("Wanderer") , D. 760 (Op. 15) 【后期剪辑】Xiao小琦 【页面文案】宗城 【封面设计】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email protected],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 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这里是「席地而坐」第一期。在春节返乡之际,我们聊起了返乡与家庭的话题。当有人因疫情防控回家艰难而叫苦不迭,也有人因有了不回家过年的正当理由而松一口气。这背后,不仅是同代人的经验差异,也是两代人的代际矛盾。 代际矛盾是普遍的,谈论这个话题不仅要考虑到相对符合社会主流期望的人群,更要考虑到那些与父辈有着迥异价值观的群体。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感情、家庭是用谎言来维系的,所谓的理解似乎并不是真正的理解,而只是用谎言堆积的一种体面。对于浅层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与家人达成和解,但对于难以调和的代际矛盾,隐瞒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本期「席地而坐」,我们尝试翻出那些在和解叙事中被掩盖的东西。 【本期主持】 夏周,求学上海、漂地未知 【本期主播】 宗城:假装在北漂 赵一静:真的在北漂 肖瑶:一个四处漂流的广漂 子渊:或许是真的北漂 03:44 为什么春节不想回家? 08:13 中国式家庭擅长把矛盾隐藏在温情脉脉的话语中 16:25 喜欢回家是因为家庭带来归属感 22:38 说服家人的最好方式是向他们证明“你其实过得很好” 27:31 少数或者弱势群体本身很难过得好 30:21 漩涡中人现身说法 35:41 用隐瞒去处理不可调和的代际矛盾 38:10 我们的同辈人其实也在分化 40:47 症结是否在于社会的价值评判体系过于单一? 47:13 我们似乎总要「还乡」才算圆满 53:47 不同性别受到的压力侧重不同 55:19 和解叙事的可疑:总要到生离死别才和解 59:09 当代人从宗族羁绊脱离之后,何去何从 【本期提到的书籍、影片】 大鹏《吉祥如意》 李安《喜宴》《饮食男女》 卡夫卡《变形记》 陆庆屹《四个春天》 辛爽《隐秘的角落》 【本期使用的音乐】 Leonard Cohen《Going Home》 Ennio Morricone《Farewell to Cheyenne》 【后期剪辑】空心菜 【页面文案】黄诗狼 【封面设计】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email protected],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 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