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米兰·昆德拉:他的写作为何在中国成为现象?|席地而坐Vol.59

“米兰·昆德拉生于捷克斯洛伐克。一九七五年定居法国。”这句话很能概括他的命运,他是一个祖国的遗民、一位携带故乡的作家,他为自己的写作赋予一种气质——在恐怖中发现玩笑的可贵,他总是在用轻盈对抗重负,这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学截然不同。 米兰·昆德拉在中国是一个现象。一位东欧作家,在1990年代以来影响一代中国青年,他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玩笑》《生活在别处》至今仍未过时。昆德拉为何在中国流行?它的小说魅力在哪里,又如何寓言今天?本期播客,我们从上海译文出版的传记《寻找米兰·昆德拉》说起,一起走进昆德拉的的文学世界和独特人生。 昆德拉说:“在恐怖中,我明白了幽默的价值。那时我二十岁。我总能从微笑的方式中辨认出谁不是斯大林派的人,谁是我丝毫不用害怕的人。幽默感是一种可以信赖的辨识的特征。而自那以后,我被一个失去幽默的世界吓坏了。”昆德拉认为,世俗的喧嚣非常重要,人类的日常生活、个体的情爱,包括人们对于幽默和笑声的渴望都是重要的。所以昆德拉的作品幽默、轻盈、灵动,而不只是政治宣言的照本宣科。 如今,我们阅读昆德拉,并不是在阅读过去,那恰恰是我们所处的时刻,而到最后或许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并不是潮流,不是混乱,而恰恰是扼杀混乱的那一双无形之手。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字 04:30 从传记《寻找米兰·昆德拉》说起,关于昆德拉人生的有趣细节 09:01 为什么昆德拉会让捷克的知识分子特别纠结 09:40 昆德拉为什么会在中国成为一个阅读现象? 12:30 细读《玩笑》,越森严的环境,越需要玩笑的力量 24:10 昆德拉小说的「当下性」 31:30 如何理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什么是重的挑战,什么是轻的挑战? 35:20 深入辨析「刻奇」与「媚俗」这两个概念 41:40 区分个人的自我感动与集体的自我感动 44:30 我们的底线如何在集体怀旧中一步步坍塌 47:45 昆德拉为何如此推崇赫尔曼·布洛赫 50:25 昆德拉如何讨论卡夫卡 55:30 在今天,阅读米兰·昆德拉会有怎样的启示 1:01:20 比起语言的混乱,剪除混乱的无形之手更值得警惕 【本期书单】 米兰·昆德拉: 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慢》《身份》《无知》;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 阿丽亚娜·舍曼:《寻找米兰·昆德拉》 赫尔曼·布洛赫:《梦游人》《维吉尔之死》 卡夫卡:《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文案:宗城 剪辑:宋思琦 视觉:野生朵 配乐:郝蕾《氧气》,The Beatles《Hey Jude》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66分钟
3k+
2年前

我们何时能等到中国版的《我的天才女友》?|席地而坐Vol.58

本期播客是一档专题播客,收录进「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记忆」。这是一场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与 《各站停车 | Local FM》 、 《胡子有脸》 《席地而坐》 《新气集ThinkAge》 《咸柠七》 《憩园SiqiParadise》 共同发起的专题式的文化讨论。 我们希望通过探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那些如今已经看似面目模糊的、记忆缺失的、文化热,思想争论、文艺作品和大众文化,用以在这个后全球化的时代,对这些文化记忆进行梳理、回应和反思。这样的历史总是已经结构着我们的这些全球化的孩子。对此,我们想对自身的历史构成进行一次文化上的主体解释学。探讨我们究竟从何而来,怎样而来,未来又可能飘向何方? 说起女性文学,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是不可忽略的杰作。经由其改编的影视剧《我的天才女友》,也得到了全球女性观众的认可。身处中国,有时候我们也会好奇,中国是否有类似《我的天才女友》这样的作品?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女性文学又是以怎样的脉络呈现的? 本期,我们从改革开放后国内女性主义文学的关键事件说起,在梳理八九十年代女性主义脉络的同时,去探讨几个关键问题: 女性主义文学的革命性在哪里? 在纯文学、商业、政治、性裹挟的话语中,女性主义文学呈现了怎样复杂的面貌?又诞生出哪些争议作品? 回顾九十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热,我们会有怎样的启发和遗憾,关照今天,我们还缺乏怎样的女性写作?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字 00:00:26 为什么在文学作品里,不符合主流规范的女性往往走向悲剧? 00:16:30 没有不劳而获的自由,想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 00:19:32 对于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的界定 00:22:15 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有关于女性主义文学的讨论 00:24:29 八十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义作家代表:张洁、谌容、铁凝、刘索拉、王安忆等 00:34:30 女性是否可以通过姐妹情谊找到另一种自我意义的补全 00:38:30 对于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作的反思 00:40:35 突破以忍耐、奉献作为精神底色的创作 00:44:40 内地主流女性文学叙事对于亦舒、琼瑶的轻慢 00:50:13 对于九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讨论:陈染、林白、卫慧、棉棉等 00:52:15 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是九十年代女性写作浪潮中不可忽略的节点 00:53:30 林白和陈染其实不太喜欢评论界把两个人绑定在一起说 01:01:30 对于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热的进一步探讨 【相关研究著作】 贺桂梅《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 程光炜等人《女性文学研究材料》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宋晓萍《女性书写和欲望的场域》 珍妮斯·A. 拉德威《阅读浪漫小说》 洪子诚、李陀、程光炜、王尧、李杨等人《重返八十年代》 梁鸿《“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变迁》 文案:宗城 剪辑:佳艺 视觉:野生朵 片头曲:Joy Denalane - Stranger In This Land 片尾曲:Rosie Lowe - Woman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82分钟
4k+
2年前

愿我们善良与诚实,永不相互遗忘——俄罗斯文学的启示与反思|席地而坐Vol.57

在世界文学的殿堂中,俄罗斯文学是无法被忽略的璀璨明珠,这其中,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布尔加科夫是三座无法忽略的高山。本期,我们邀请俄罗斯文学译者糜绪洋、俄罗斯文学读书会发起者熊阿姨,一起走入俄罗斯文学的世界。从历史到当下,聆听俄罗斯文学的启示与反思。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糜绪洋:俄罗斯文学译者,公众号@再昧拾金 熊阿姨:媒体人,发起俄罗斯文学读书会,公众号@熊阿姨 【本期书单】 约瑟夫·弗兰克著,戴大洪、刘佳林译: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著,白桦熊译:《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央编译出版社;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著,白桦熊译:《不祥的蛋·狗心》,上海译文出版社; 伊利亚·伊里夫 /叶甫盖尼·彼得罗夫著,白桦熊译:《十二把椅子》,上海译文出版社(或徐昌瀚译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契诃夫著,焦菊隐译:《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上海译文出版社; 契诃夫著,童道明译:《牵小狗的女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战争与和平》,人民文学出版社; 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安娜·卡列尼娜》,上海文艺出版社;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地下室手记》《死屋手记》《群魔》《白痴》,推荐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的中文版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大概二十几本,根据苏联版的30卷的全集编,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荣如德译本,译林出版社的汝龙、耿济之译本也可以考虑; 别尔嘉耶夫著,耿海英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巴赫金著,白春仁 / 顾亚铃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 复调小说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安德烈·纪德著,余中先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人民文学出版社; 埃马纽埃尔·卡雷尔著,马振骋译:《搅局者》,文汇出版社。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配乐: 片头:Спокойная ночь(Kino乐队:夜如此寂静) 片尾:Лето(Zveri乐队:盛夏,电影《盛夏》插曲)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92分钟
6k+
2年前

电影真正的敌人是什么|席地而坐Vol.56

本期我们邀请短视频制作者佳航,跟宗城、一静一起讨论“短视频与电影”的共生。意想不到的是,讨论进行到后面激荡出新的火花,我们继续纵深,讨论何为电影的假想敌,谁又才是电影真正的敌人。如果你认定一个东西是火,那么水是灭不了这把火的,但是,电影不害怕其他东西,电影害怕的,是掐住它脖子的人。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赵一静:纪录片打工人 【本期嘉宾】 佳航:“影视导演,编剧。一个准备回家的稻草人” 04:30 如何看待戛纳电影节与抖音的合作? 10:06 短视频是电影的敌人吗? 14:30 短视频和电影的创作逻辑差异 20:58 抖音和b站的短视频有什么区别 23:24 短视频争抢的是什么 40:30 今天我们观看影像的耐心在消逝吗 52:10 我们改变不了时代,是否就要顺应时代 01:02:30 短视频对新闻的影响可能比对电影更大 01:05:30 短视频与电影如何共生 01:10:20 电影真正的敌人是什么 本期问题列表 PART1 1、如何看待戛纳与抖音的合作?有一种意见认为是戛纳自降身段,也有人说有利于促进艺术类短片的发展,两位怎么看? 2、毕赣说:“短视频是一种对观看者的算法,是给机器人打电话,而短片像是给人工台打电话,好的短片,就像给一个陌生的朋友打电话。”如今我们说的短视频,比如在抖音、快手上看到的,和过去的电影短片有什么区别?佳航如何看待当代社会短视频的崛起? 3、从一位实际制作过短视频的实践者角度来看,短视频的崛起,对于人们观看世界、认知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4、可否推荐一两个比较优秀的短视频作品,以此为案例展开细谈? PART2 5、有人认为疫情与流媒体崛起的双重冲击,会对电影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你们怎么看这个说法?目前来看,流媒体与电影行业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6、接上,对于电影创作者又会有怎样的影响? 7、电影节对流媒体的态度也很微妙。奥斯卡因为新冠疫情接纳在流媒体上映的电影参与评奖才不过两年时间,从2020年几乎陪跑到今年《健听女孩》首次成为赢得最佳影片的流媒体影片(AppleTV出品),另一部大热影片《犬之力》也是Netflix出品,电影节对流媒体的态度转变反映了什么样的行业现状? 8、2020年以来,国内作者型导演的生存处境整体是怎样的?除了First和青葱计划,现在还有哪些质量比较高的,支撑青年电影导演的平台? PART3 9、短视频的来源与归宿会是电影? 10、“全民创作,到底在创作什么?被看见是这个时代的急需吗? 11、即时体验与延迟体验”“这个时代的内容创作到底意味着什么? 12、回到我们自己,对于未来短视频和电影行业共生的展望。 文案:宗城 剪辑:圆圆 视觉:野生朵 配乐:《水母》(作者现象师)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86分钟
2k+
2年前

鲁迅在阿Q、祥林嫂的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深意?|席地而坐Vol.55

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思想最为复杂、矛盾,也是自成深渊的一位作家。他的创作深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启蒙作家,我们也绝不能仅仅用“批判现实主义”、“反思国民性”这些大词对他进行笼统概括,否则就不足以解释鲁迅对保守与进步叙事的双重怀疑,也不能勘破他在热情战斗背后,那个寂寞、冷嘲乃至幽微如灰烬的暗影。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是越读越薄,而鲁迅的文字属于越读越厚,可以说,他是一道迷人而危险的深渊。 在今天,真要纪念鲁迅,还是记住这两个字——奴性。反抗自身的奴性,警惕他人的奴性。鲁迅这辈子最重要的遗产,不是反抗绝望,而是反抗奴性。国人不要有做奴才的想法,国民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权贵的奴才。唯有自己不想做奴才,也不把别人当奴才,反抗奴役,不去奴役别人,亚细亚才能走出三千年“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轮回。亚细亚大陆最难克服的,就是奴性,是面包与自由里,人类为了面包割舍自由的冲动。但鲁迅也说了,反抗奴性是有代价的,寻求个人的自主不是田园诗,所以“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反抗奴性,这条路很难,但如果我国人不反抗奴性,不从自身开始挤掉奴性,就永远走不出历史的轮回。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文案:宗城 剪辑:小琦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44分钟
2k+
2年前

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阅读和文学?|席地而坐Vol.54

本期音频来自十月文艺出版社发起的,宗城与译者陈英、作家王辉城的对谈。原题《阅读的风景》,讨论主题:阅读对于普通人具体的意义,以及我们各自喜爱的书、读书的方法(由于音频是手机录制,音质相对有些欠缺,在此跟听众说一声抱歉)。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者,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陈英: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2020年单向街书店年度翻译获得者、2021年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获得者,也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碎片》《成年人的谎言生活》《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的译者。 王辉城:青年评论者,策划编辑,文章见于《上海文化》等刊,著有随笔集《佳人爱我乎》。 本期提问: 1、三位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 2、会通过什么方式来寻找好书? 3、陈英老师是著名意大利语翻译家,今年刚刚翻译出版了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的《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能否向读者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最艰难的和最有趣的是什么? 4、宗城为什么决定去写《至少还有文学》? 5、辉城老师如何把评论和编辑作为方法? 6、男性和女性阅读小说的视角有什么不同? 7、《那不勒斯四部曲》为什么这么火? 8、在阅读方面的推荐之书? 时间轴: 10:30 寻找好书的方法 21:30 陈英细谈意大利的女性写作 24:57 讨论费兰特的处女作《凡人的爱》 36:20 文学史上的评论大家,好的评论也是优秀的文学风格 51:30 辉城谈编辑工作,推荐国内的青年作家 01:03:20 陈英谈艾科的写作 01:09:22 陈英谈《如何带着三文鱼去旅行》 01:15:06 菲茨杰拉德是一位被严重误解的作家 01:33:04 关于阅读的一些小技巧 01:40:50 关于阅读和文学评论的书单 本期主要书单: 埃莱娜·费兰特著、陈英翻译:《那不勒斯四部曲》、《碎片》、《成年人的谎言生活》; 翁贝托·艾科著、陈英翻译:《如何带着三文鱼去旅行》; 宗城著:《至少还有文学》; 王辉城著:《佳人爱我乎》; 魏思孝著:《王能好》;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 袁哲生著:《寂寞的游戏》。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音乐: Max Richter <Elena and Lila> Maurice Jarre <Keating's Triumph>

107分钟
4k+
2年前

上海封控后,我做梦都在抢菜 | 席地而坐Vol.53

本期为上海静态管理的居家观察。 在现场,我记录我所看到的,不煽情,不写不确证的消息,只写日常、感受、真实发生的事情。 民众的现场之声,是历史学的一手材料,也是对真实信息的抢救,所以,现场民众的记录不仅有意义,而且重要。 抄录娄烨纪录片《在上海》里的一段话: 「你可以从高处看上海。可能你以为你看见了上海的全部,可是很可惜这不是全部。所以我宁愿在平地看上海,宁愿在一个普通的街口用我的摄影机对准过路的这些人,看他们的脸,看他们的表情。我不想关掉我的摄影机,我想一直拍下去,因为也许这才是上海。」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在兔子洞写作的女巫 00:30 疫情让我们找回附近 02:30 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次疫情不对劲 05:30 比奥密克戎更让我们恐惧的,是遥遥无期的隔离生活 07:30 夏周连续两次在梦里抢菜 08:20 疫情引发的田野调查,我们对于居民群的观察 15:20 担心的不仅是饥饿,还有安全感 17:27 当市场瘫痪时,民间小共同体的自救非常珍贵 20:30 蔬菜大礼包和盲盒的叫法,是对灾难的“娱乐化” 22:00 发芽的土豆是对疫情的哀悼 25:02 现代国家的统治不再是以领土作为核心,而是以对于国民的生命安全作为核心,随之,医学在今天被提高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26:00 政治成了战争的延续,战争成了一种日常状态 28:30 在团购当中,女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2:40 不要让对咖啡的嘲讽掩盖住真实的苦难。 44:30 疫情期间,我们在读什么书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配乐: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约翰·列侬《Imagine》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45分钟
1k+
3年前

王小波的思想遗产|席地而坐Vol.52

说王小波是无法绕开性,《黄金时代》整个中篇就是围绕性展开的故事。很多学者喜欢把王小波崇高化,但我觉得王小波恰恰是解构崇高的人,他把人从史书上、道德辞令上拽下来,回到最原始的模样。他就是要写身体、写最欲望、写正统看不上的七荤八素,从中带出最真实的那属于普通人的忧伤和浪漫。 压抑人欲是专制的基础,极端的道德和禁欲一体化,共同维护一个森严的环境。王小波的写作是对控制术的讽刺和消解,但和鲁迅肩住黑暗的闸门不同,他是从绝望中看到快乐,是用一种幽默、玩世不恭的方式(今日魔法学的前身)来面对绝望。如果说,鲁迅是黑暗中的剑客,王小波更像是黑夜中的喜剧演员。 高中毕业后,我慢慢走过了痴迷王小波的时候。一来是文学层面,看到了比他写得更好的作家,二来是生活经验上,意识到自由主义在本土落地的局限,在解释一些问题,比如劳工议题、性别议题上,容易成为一种表面正确但很难具体落地的辞令,而对自由主义产生了更复杂的思考,进而对以自由主义为向导的王小波也调整了看法。 他的杂文,如今来看大都是常识,有洞见,可总觉得点到为止,还不够深,在解释更复杂的问题时,就需要求索于其他著作。所以,我走出了对王小波的崇拜,但还是欣赏他,毕竟在中国,像王小波这样的作家还是很少的,他因为稀缺而可贵。 纪念王小波,也让我想到今时今日。王小波如果活到今天,会遭到怎样的待遇?他会继续被当作一个勇敢可爱的知识分子,还是因为自己的自由表达,而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乃至遭遇诛心之论?当我重读王小波的杂文,把它放在今天,那些本来平平常常的内容,如果变成微博、日记,却可能变得刺耳,王小波的立场,加上他对大众潮流的警惕,都会让他注定不是一个主流的人,而是一个异见者。在今天,观众该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异见者,又是否应当容许一个“找麻烦”知识分子的存在?思考这些,可能是比单纯纪念王小波更重要的问题。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因正在上海隔离的主播对时间过敏,本期没有时间轴。 剪辑:圆圆 文案:宗城 视觉:野生朵 配乐:4U - Capo Productions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28分钟
8k+
3年前

浪漫韩剧是当代女性的精神鸦片吗?|席地而坐Vol.51

说到“韩剧”,你脑海中浮现的词是否是“高甜”“无脑”“洒狗血”?在接受了女性主义的教育后,热衷描绘浪漫爱的韩剧是否是阻碍女性独立的头号鸦片?为什么像《浪漫满屋》《兄妹契约》的主题曲一响,又会让人想起曾经的“不值得推敲”的感动呢?为何看似缺乏逻辑,依赖巧合推进的剧情,又会让我们触摸到青春的质感呢? 其实,即便是“浪漫爱”,十年前和现在的韩剧,对亲密关系的呈现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男女主形象、女主人公看待爱情的方式,她们所做的人生选择,也都反映了当下女性看待亲密关系,或是理想亲密关系的模式。 今天我们就从最近大热的韩剧《二十五、二十一》出发,聊一下关于我们个人的韩剧接受史,男性和女性看韩剧的视角有什么不同,大众对韩剧的偏见有哪些,为什么说视韩剧为“没营养”“脑残”的想法是傲慢和片面的,韩剧为何可以成为女性面对现实里亲密关系的补偿性策略,而它的局限性又在哪里?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赛博朋克饮水机管理员 微博:@阁楼上的宗城 夏周:文学编辑,居住兔子洞的撰稿人 微博:@夏周chou 00:49 韩剧是当代的成人童话,但它会加固一种对于浪漫爱的想象吗? 04:30《二十五,二十一》不只有青春浪漫套路,还有对亲密关系、女性友谊、代际隔阂的深入思考,它是一部具有天真感的剧; 10:14 男人话多容易招人烦,韩剧男主角没这毛病; 10:30 盘一盘韩剧的典型戏剧套路; 12:30 男性和女性看韩剧的视角有什么不同; 14:51 韩剧的时尚感建立在剧本、服装、音乐、光线运用等元素之上; 18:30《密会》是一部非典型的高质量韩剧; 19:40《信号》打破了很多人对韩剧的刻板印象; 23:18 童年的韩剧回忆杀:夏周曾模仿《人鱼小姐》腔调说话,现在都记得《兄妹契约》的台词; 28:04 即便戏剧化,韩剧吸引人还是有原因的; 33:50 大众对韩剧的偏见有哪些? 36:17 韩剧对于公共议题的切入值得学习; 42:30 珍妮斯·A.拉德威的《阅读浪漫小说》为女性观看韩剧提供了理论参照; 55:30 在当代韩剧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工业,需要结合全球化来讨论。 文案:夏周、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60分钟
5k+
3年前

对话黎幺、路魆:我必须以谜语的形式向你陈述|席地而坐Vol.50

这是一个故事泛滥的年代,也是一个“真实”值得怀疑的年代。在今天,源源不断的小说和非虚构著作出版。在今天,对于虚构的理解又是被误解和远远不够的。所以,借助小说家黎幺和路魆的作品出版之际,我邀请他们做客《席地而坐》,以《暗子》和《山魈考残编》为由头,进入“我们如何理解虚构”、“虚构在今天为何仍有必要”的讨论。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致力于给世界生产多一些毒素。 【本期嘉宾】 黎幺: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山魈考残编》《从始至终》,出版短篇小说集《纸上行舟》,另有译作《东西谣曲:吉卜林诗选》。 路魆: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暗子》、小说集《角色X》。 本期问题清单: 1、两位写作者分别谈谈创作各自作品的缘由; 2、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里,关于“山魈”有没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3、黎幺在一次对谈中谈到:“这个小说(《山魈考残编》)所提及的,所讨论的主要问题,都是跟语言相关的,包括那些二元结构,也包括我们所说的,以想象力去突破这些二元结构的可能性,还有因为语言的模糊性,导致人和人之间无法相互理解的问题等等。”但是,会否语言创造注定是一个无法模糊、无法被理解的过程? 4、(提问路魆)提到岭南写作,许多读者会联想到方言创作,比如粤语写作、客家话写作,但似乎并不存在一个纯正的方言,我们真实所处的环境是语言驳杂的,路魆的小说中也有方言运用,但并非纯方言小说,在对语言的使用中,你会有怎样的考量? 5、对谈卡夫卡的小说; 6、今天是一个虚构示弱、非虚构流行的年代,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虚构?从创作者自身的角度出身,对于“虚构”的渴望是来自于什么? 7、文学边缘化是今天流行的一种说辞,两位认为今天的文学是走向边缘化,还是回归到了历史的常态?如今有什么议题会激发起你强烈的思考? 8、理想中的文学刊物的形式和内容是怎样的? 9、写作者与公共议题之间的关系。 00:19 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还是把语言作为要理解的东西,而不是他们要去体验和经验的东西; 00:40 虚构对于我来说接近于一个冥想的过程; 04:40《山魈考残编》是怎样诞生的; 06:30 路魆谈《暗子》的创作历程; 15:25 解读博尔赫斯《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39:30 小说不必总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 54:23 如今支持实验性文学的平台还有哪些; 1:00:40 文学界内部的圈子文化、区隔体系容易腐化一个写作者; 1:11:27 嘉宾对谈卡夫卡的小说; 1:25:50 黎幺谈吉卜林,他对于文学的现代意识来说非常重要; 1:38:45 写作者运用语言,但要避免文本沦为某种方言的猎奇景观; 1:45:04 一位文学写作者如何看待写作与公共议题的关系; 1:56:44 在今天,为什么我们更加需要虚构。 【本期特别提及书目】 《山魈考残编》 《暗子》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城堡》 《饥饿艺术家》 《东西谣曲:吉卜林诗选》 《布瓦尔和佩库歇》 《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 《哈扎尔辞典》 《聊斋志异》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本期配乐: 片头曲:Yellow Submarine,The Beatles 片尾曲:Valuska,Mihály Víg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122分钟
1k+
3年前

和默音聊写作和翻译:写下去就是最好的证明|席地而坐Vol.49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邀请到小说家、译者默音,从她的新书《一字六十春》出发,对谈写作、文学翻译、村上春树和《花束般的恋爱》等话题。 默音的童年在云南度过,十四岁随父母从云南来到上海,在被后世知识分子塑造为浪漫主义图景的八十年代,默音漫游在边地,过着平凡又有滋有味的日子。在她的公众号“默音吃酒去”里,除了与文学有关的讯息,也记录了不少山川风物,那些与生活有关的小片段,像碎花剪纸一样被作家编织成一幅富有人情味的图画。 在随笔《买绣片记》中,默音写道:“我老家弥渡是隶属于大理州的县,旧县城不过三四条街。离乡多年,再去时发现城变大了,路变宽了,旧时的小摊纵然换了摊主,仍延续着市井的热闹。”从弥渡到上海,不仅是生活图景的改变,也是事后发觉,时代这艘巨轮在身后已经悄悄转头。 青春期处于中国的社会转型期,弄堂囡囡走出街撞见熙熙攘攘的人潮,诺基亚、互联网、WTO、日本动漫、新媒体,写作者被时代的浪潮推动,她所记录的生活,慢慢也成了历史的标本。 长大以后,默音自学日语,做过营业员、日企翻译、日企IT、日文免费杂志编辑,也在出版社编辑过稿子,周旋在不同风格的题材中。最终她选择的志业,是成为一位作家。如今她从事自由职业,既写小说,也做翻译,《甲马》《一字六十春》《星在深渊中》等是她交出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从《一字六十春》这本书出发,潜入九十年代的上海市井生活。也跟随默音一起,畅聊村上春树、武田百合子、多和田叶子等作家。 在对谈中,我们也谈到在今天,身为写作者对于文学本身的思考。小说如何介入社会议题,小说又如何面对现实的重。或许,在大时代面前,普通人随波逐流如浮木,但具有力量的文学作品,依然能够给予寒冬夜行者一些力量与慰藉。 【本期主播】 夏周:一个偶尔写字的人 宗城:人类观察员 【本期嘉宾】 默音:小说家,出版有《甲马》《一字六十春》《星在深渊中》等作品 00:30 村上春树的小说并非苦咖啡文学,他会写一些很残酷的东西 02:30 默音的写作道路 09:06 《一字六十春》背后的上海故事 12:47 程勉是一个被时代抛来抛去的人,透过他,小说家试图书写一个时代的旁观者,他来经历这个时代,他所看到的东西 28:50 和默音漫谈上海的折叠空间 42:30 默音小说的幻想元素 47:30 小说家和译者的双重身份,兼谈多和田叶子的小说 49:30 默音给朋友安利作家,结果遭遇了“失败的安利” 53:54 和默音对谈《花束般的恋爱》 56:30 对谈村上春树:他是一位当代绕不开的作家 1:08:06 武田百合子,一位值得细读的日本作家 文案:宗城 剪辑:佳艺 视觉:野生朵 配乐:步履不停、蝶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86分钟
2k+
3年前

对谈方言与文学:看不懂,就代表不好吗?| 席地而坐x各站停车

不久前,宗城和「各站停车」的主播蛋妞进行了一期关于“方言文学”的讨论:从金宇澄的《繁花》到林棹的《潮汐图》,再到周恺《苔》、班宇《冬泳》、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近年来热议的文学作品,有不少都具有明显的地方性色彩,其中使用方言、改造方言成为一种常态。比如说《繁花》里的“不响”、《潮汐图》对古粤语的征用。本期,我们从被热议的方言作品说起,进行三部分讨论。这应该是近段时间投入准备最久的一期。 第一部分:方言写作的历史与概念面向。 首先,“方言文学”是需要谨慎对待的概念,研究领域中很少使用。其次,从新文化运动到延安文艺时期,当“救亡压倒启蒙”,白话文写作进入文艺与政治融合的历史阶段,胡适、瞿秋白等人如何看待“方言文学”?当时又有哪些创造性使用方言的经典作家? 第二部分:梳理近年来流行的“方言写作”,代表作及原因。 以吴语写作和岭南方言写作作为具体案例,通过对《海上花列传》《繁花》《潮汐图》等作品的细读,探讨: (一)文学的方言使用中南北方言的差异; (二)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读者接受的差异; (三)《繁花》为方言创作打开的可能性; (四)《爱情神话》的上海景观探究; (五)吴语写作,除了金宇澄,还有哪些作家的尝试不可忽略; (六)如何看待《潮汐图》中的方言使用及其争议; (七)粤语方言的创作何以可能? 第三部分,我们会纵深下去,反思“语言纯净主义”和“语言中心主义”。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值得怀疑,纯净的方言景观是一种幻觉,就比如并不存在纯净的粤语,岭南地区粤语、客家话、黎语、普通话等总是互相混杂;并从青年写作者自身的角度,谈谈对方言写作的探索和理解。 最终,我们回到对一些偏见的反思,提倡一种更开阔、更鼓励创造的文学尝试,而不是秉持着某一种“正确观念”,对其他的创造进行打压。所谓文学,不是规范的宠物,恰恰是打破规范,在陈旧的空气中燃起激动人心的崭新火焰。 【本期主播】 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 蛋妞:「各站停车」主播 01:30 为什么我们想要谈论方言文学这个话题; 04:30 当一部作品因为方言被批评“读不懂”,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批评; 08:30 判断语言与方言的准则。简要概括方言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16:50 张爱玲看待上海,有一种津门贵族与上海小姐融合的挑剔; 17:30 一种纯正的对于本土的想象是可疑的; 20:30 对谈《爱情神话》,兼讨论:文艺作品不是纪录片,追求的不是事无巨细的表面真实,而是精神、气质与历史情景的真实; 24:00 上海这城市本身不就挺悬浮的嘛; 27:04 漫谈吴语文学:韩邦庆、王安忆、金宇澄、程乃珊、陈丹燕等; 34:36 胡适:方言的文学越多,国语的文学越有取材的资料; 39:40 宗城谈广东境内方言分布; 45:20 Daniel谈《繁花》的“方言改造”; 50:30 对语言纯净主义和中心主义的反思; 52:20 宗城谈林棹《潮汐图》。 【本期书目】 李如龙:《汉语方言调查》 温昌衍:《广东客闽粤三大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陈忠敏:《汉语方言语音史研究与历史层次分析法》 林棹:《潮汐图》 黄锦树:《雨》 黎紫书:《流俗地》 郑子宁:《中国话》 金宇澄:《繁花》 程乃姗:《上海Lady》《金融家》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班宇:《冬泳》《逍遥游》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 文案:宗城、蛋妞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75分钟
1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