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宗城和「各站停车」的主播蛋妞进行了一期关于“方言文学”的讨论:从金宇澄的《繁花》到林棹的《潮汐图》,再到周恺《苔》、班宇《冬泳》、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近年来热议的文学作品,有不少都具有明显的地方性色彩,其中使用方言、改造方言成为一种常态。比如说《繁花》里的“不响”、《潮汐图》对古粤语的征用。本期,我们从被热议的方言作品说起,进行三部分讨论。这应该是近段时间投入准备最久的一期。
第一部分:方言写作的历史与概念面向。
首先,“方言文学”是需要谨慎对待的概念,研究领域中很少使用。其次,从新文化运动到延安文艺时期,当“救亡压倒启蒙”,白话文写作进入文艺与政治融合的历史阶段,胡适、瞿秋白等人如何看待“方言文学”?当时又有哪些创造性使用方言的经典作家?
第二部分:梳理近年来流行的“方言写作”,代表作及原因。
以吴语写作和岭南方言写作作为具体案例,通过对《海上花列传》《繁花》《潮汐图》等作品的细读,探讨:
(一)文学的方言使用中南北方言的差异;
(二)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读者接受的差异;
(三)《繁花》为方言创作打开的可能性;
(四)《爱情神话》的上海景观探究;
(五)吴语写作,除了金宇澄,还有哪些作家的尝试不可忽略;
(六)如何看待《潮汐图》中的方言使用及其争议;
(七)粤语方言的创作何以可能?
第三部分,我们会纵深下去,反思“语言纯净主义”和“语言中心主义”。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值得怀疑,纯净的方言景观是一种幻觉,就比如并不存在纯净的粤语,岭南地区粤语、客家话、黎语、普通话等总是互相混杂;并从青年写作者自身的角度,谈谈对方言写作的探索和理解。
最终,我们回到对一些偏见的反思,提倡一种更开阔、更鼓励创造的文学尝试,而不是秉持着某一种“正确观念”,对其他的创造进行打压。所谓文学,不是规范的宠物,恰恰是打破规范,在陈旧的空气中燃起激动人心的崭新火焰。
【本期主播】
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
蛋妞:「各站停车」主播
01:30 为什么我们想要谈论方言文学这个话题;
04:30 当一部作品因为方言被批评“读不懂”,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批评;
08:30 判断语言与方言的准则。简要概括方言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16:50 张爱玲看待上海,有一种津门贵族与上海小姐融合的挑剔;
17:30 一种纯正的对于本土的想象是可疑的;
20:30 对谈《爱情神话》,兼讨论:文艺作品不是纪录片,追求的不是事无巨细的表面真实,而是精神、气质与历史情景的真实;
24:00 上海这城市本身不就挺悬浮的嘛;
27:04 漫谈吴语文学:韩邦庆、王安忆、金宇澄、程乃珊、陈丹燕等;
34:36 胡适:方言的文学越多,国语的文学越有取材的资料;
39:40 宗城谈广东境内方言分布;
45:20 Daniel谈《繁花》的“方言改造”;
50:30 对语言纯净主义和中心主义的反思;
52:20 宗城谈林棹《潮汐图》。
【本期书目】
李如龙:《汉语方言调查》
温昌衍:《广东客闽粤三大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陈忠敏:《汉语方言语音史研究与历史层次分析法》
林棹:《潮汐图》
黄锦树:《雨》
黎紫书:《流俗地》
郑子宁:《中国话》
金宇澄:《繁花》
程乃姗:《上海Lady》《金融家》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班宇:《冬泳》《逍遥游》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
文案:宗城、蛋妞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