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苏珊·桑塔格,1933年1月16日出生于纽约,十四天前,阿道夫·希特勒刚刚上台。2004年12月28日,她因癌症死于纽约的一处病房,当时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一场席卷印度尼西亚的海啸,那场海啸造成22万人死亡。桑塔格去世的消息被淹没在浪潮中。但因为她的作品,到如今,桑塔格仍未被遗忘,她的《疾病的隐喻》与《反对阐释》等作品用于解读今天仍未过时。

桑塔格何以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她是如何处理文学与公共议题的关系的?关于桑塔格的人生和传记,还有哪些有趣的细节值得挖掘?回顾桑塔格的创作,对于放下又有怎样的启示?

本期我们邀请雅众文化编辑陈小妖、南大社编辑章昕颖,从《智性与激情 苏珊·桑塔格传》这本书出发,走进桑塔格的写作世界和精彩人生。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章昕颖:南大出版社编辑

陈小妖:雅众文化编辑

 

01:15 “我想很快速地长大,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03:30 桑塔格对于公共议题的参与会让我想起戴锦华

15:01 桑塔格政治立场的转变

16:30 1930—1950年代,西方许多知识分子对于苏联有一种天真的幻想

17:20 我们能否探索出有别于苏联和古巴模式的社会主义

22:48 对比《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与《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

31:50 本杰明·莫泽的《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是一部好看的非虚构作品,作者的眼光很毒,他致力于展示“桑塔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35:40《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是一种介绍型文本的典范

39:50 桑塔格的童年有一个关键词是中国

50:30 回到作品,重思桑塔格的价值

55:23 文学阅读是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好的文学评论是一种不色情的色情

01:22:30 从桑塔格延伸,谈作家与公共事件之间的关系:你的责任是说真话,不可以成为谎言和虚假信息的帮凶

 

【本期问题】

1、本期对谈的由头是贝阿特丽丝·穆斯利的《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这本书在写作上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于桑塔格的基本观念是怎样的?比方说,她是站在粉丝的视角,还是批评者,还是其他?

2、本杰明·莫泽写了一本《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两本都是写桑塔格的书,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桑塔格的童年和青春期在哪里度过?对她未来的创作有哪些潜在的影响?她早年似乎也跟中国有联系;

4、桑塔格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性向、欲望的?对她的写作具有怎样的影响?

5、桑塔格凭借评论写作和自身魅力在美国文坛迅速成名,她是上世纪美国备受瞩目的公共知识分子,但在许多人看来,她仍是一个精英气十足的知识分子,她的话语系统仍含有第一世界文人审视第三世界的俯瞰味道;她被视作知识女性典范,支持女性独立,但她又与白人男性精英组成的美国主流秩序保持着暧昧的关系。如何看待桑塔格引起的争议,桑塔格自身的矛盾性?

6、在桑塔格的写作生涯中,有哪个时刻是对于我们自身产生激励的?

7、在从事文艺批评之余,桑塔格也参与到公共的政治行动中,如何看待桑塔格对于现实的介入,如何看待作家与政治的距离?

8、商榷桑塔格。桑塔格有哪些观点是我们不太认同,或者觉得可以商榷的?

9、回顾桑塔格的一生,你会想到怎样的关键词,桑塔格身上怎样的品质最吸引你?

10、阿伦特曾说:“勇气是第一政治美德。”桑塔格生命中的勇敢时刻?

11、我们最喜欢的一本桑塔格作品。

12、在大环境令人压抑的情况下,写作者和编辑还能够如何运用自己的灵活性?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配乐:Jane Birkin:Nicotine,Kathy McCarty:Living Life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主播...
夏懒腰
赵一静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别样的云朗
1个月前 北京
0
17:56 拿着尺子找圆规。
听啵客的啵啵
1年前 云南
0
都在批评编辑我倒觉得编辑还挺不错
砂糖罐子
2年前 江苏
0
1:19:34 做文创的话确实是很不错的素材
Stella_Iumo
2年前 北京
0
12:05 至少聊的比跳岛那个苗谁谁说得好多了
桥桥M
2年前 上海
0
08:59 不错的一期,能看得出大家有用心了解、准备
deadalus
2年前 山东
0
1:19:31 确实好应景,哈哈
米花_
2年前 广东
0
来啦
潇湘丸子
2年前 广东
0
1:21:53 我读的那本桑塔格传记花了很大篇幅讲述桑塔格的小说内容,读完后并没有引起我读那些小说的兴趣~
deadalus
2年前 山东
0
你俩转阴了!太好了!
deadalus
2年前 山东
0
00:04 来了来了,终于更新了!
vanillalala
2年前 湖北
0
片尾曲选得真棒啊!
LIU_aaI1
2年前 上海
1
表达不连续听着好辛苦
荻Dee
1年前 英国
2
编辑表达能力太差了,居然还是中文系的。。。 以后别请了谢谢
BYY8888
2年前 中国香港
2
14:27 “不能说的内容”推荐yt上戴锦华老师的课程:“电影与全球60年代”、“历史记忆与未来想象”
潇湘丸子
2年前 广东
2
“大西洋两岸最智慧的人”,我先读的一本国内学者写的桑塔格传记。
Monkey1222
2年前 美国
3
男主持人对于性别议题的误解真的够呛 还“其貌不扬”的对比都出来了
潇湘丸子
2年前 广东
5
1:01:10 桑塔格才十四岁时就会在日记里写“人与人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智力”,可能是她的天资决定她的眼界很早就超越了种族、阶级、性别的局限。
潇湘丸子
2年前 广东
6
《伯林记》中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说:人类不会在全福状态下获救,只能在审慎与平衡中获救。我的理解是不论什么主义在实践中都不是完美的终极的,若抱有幻想终会幻灭。
谬见之明
2年前 广东
14
07:56 我看到桑塔格也会想到戴老师哈哈哈哈 好巧哦 最近刚刚看完《智性与激情》 里面就提到《评论》杂志的主编诺曼·波德霍雷茨认为桑塔格的出圈是因为她确实恰好填补了当时那个原本属于玛丽·麦卡锡的「黑美人」这一文化位置的空缺——真是一针见血的观察 我很喜欢《智性与激情》 就像宗城说的 它展现了对一位知识分子的介绍性文本的极致 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珊桑塔格 她的敏感、脆弱、孤独和欲望——这些东西到了男性作者笔下可能就不会呈现得像《智性与激情》中那样干净利落且精准 第一次读桑塔格是《疾病的隐喻》,在2020年3月,那个时候我身上背负的隐喻就是「武汉」,在别人眼里我是「从那里回来的人」,是「幸存的人」,我那段时间一直觉得自己是病毒本身,尽管我很幸运地在一月初就放假了,我安然无恙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当时病毒的最长潜伏期——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自己和那座城市、那种疾病成为了「一体」。我被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以及寄生在其中的隐喻、乃至隐喻之隐喻包围,它们在我的语言体系里疯狂增殖,所到之处只剩下一片寂静。所以那个时候读到这本书,是抱着找答案的心态去读的,我喜欢她反复强调的观点:让疾病只是疾病。这三年里,我并没有感觉到疾病的隐喻被剥离了,反而有愈演愈烈之感。人们歧视、指责曾经的阳性患者,连阳性患者自己都觉得这是一段不可明说的经历,我们忙着污名化与去污名化,却忘记了这种污名存在的前提是有一个将疾病当做话语工具的统治机构。正是因此,一旦行政命令决定「放开」,在「全民皆阳」的话语中,隐喻就迅速地消失了,被弃用的话语迅速被人们拾起,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为全新的互联网景观。这几年反复看《疾病的隐喻》许多次,觉得桑塔格真的很擅长用简单的几句话精确地阐述自己的洞见,她的行文真的很有力量感和沉思感。 我觉得我对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想象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桑塔格塑造的,她对学院的叛逆、对公共生活的参与、与大众文化之间密切的关系以及对社会主义的亲和成为我脑海中这一类知识分子的某种tag。 那段时间还读了《关于他人的痛苦》和《论摄影》,大受鼓舞和震动,觉得自己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经过镜头裁剪的影像,而要看到镜头之外的痛苦,不要被一张照片中情绪化的滤镜支配,要看到背后流动的真实。要共情,不要冷漠,要努力理解究竟是什么人在安排我们的视觉和情绪,不要「观看」他人的痛苦,而要走进现场,去感受,去见证——当然苏珊后来自己去看了越南和中国,我觉得她虽然没有明言,但她应该是对现实中那种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感到失望了吧。 不过今天我再想到当时读这些书的感受,却觉得不是这样了。如今我觉得连「共情」也是伪善了。与其宣扬共情,倒不如坦然承认「共情」之不可能。我有什么资格说自己能理解那种绝对的孤独和绝望呢?其实理解他人的痛苦是一件最难的事情,「共情」很多时候是对自身痛苦的凝视。稀缺的「共情」泛滥成道德标尺和社交货币,退化成一个无行动的动作,一句空洞的口号。只需要一个零成本的点赞或转发,就能获得赛博道德协会的认可和裱花。「共情是最小单位的道德」,我们用这小小的、确定的道德来麻痹自己。我们满足于社交媒体铺天盖地的转发,但却少见自己的反思和表达——我觉得这种转发其实是由「有人替我说出了我想说的话」这样的认同驱动的,最终可能只是一种自欺和自恋。 现在再看《关于他人的痛苦》和《论摄影》,我会觉得桑塔格虽然很想要相信共情和理解的力量,但她也意识到,通过某一媒介去理解他人的痛苦,其实是不可能的——她是希望通过指出这一点来探索人如何恢复与他人的切身联结吧。她的批判里透露着失望,但失望也有失望的力量,正如希望也有其无能。 一边听着这一期一边回顾了一下我自己几度读桑塔格不同的感受,在读《智性与激情》的时候我一度很好奇她如果见到今日之🇨🇳会有怎样的想法。可惜她不在了,那个公共知识分子能以批评影响甚至引领风气的时代也已经渐渐远去了。现在重读桑塔格,仿佛能回到众声喧哗的旧日里,再一次,相信「批评」和「在场」的力量。 非常喜欢《智性与激情》!南大社永远是我心中国内出版社top1😭!这期的节奏很好,宗城的问题提到我心坎里!明年也要继续爱席地而坐!
发放番茄酱
2年前 浙江
17
感觉编辑的口头表达能力堪忧…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