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在七夕和汪民安聊聊爱与欲:爱神不只有一副面容

“爱一个人就要接受对方的全部”“爱是想触碰又缩回手”“爱一个人,就会卑微到尘埃里”“爱会让人成为更好的人”“爱是永恒的”“爱是流动的”……古往今来关于爱情的论断多如牛毛,每一句都斩钉截铁,却又经常互相矛盾。从古希腊城邦的爱之阶梯到21世纪约会软件的大数据速配,借用雷蒙德·卡佛那句著名的标题: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古今中外的眷属怨偶所召唤、祈求、乃至诅咒的,是同一位爱神吗? 本期七夕特别节目,跳岛迎来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他刚刚出版了新作《论爱欲》,梳理了两千余年来西方思想史中关于“爱欲”这一概念的论述。哲学家们对爱的讨论之丰富、之多元,打破了我们关于爱情的神秘化刻板印象,也启发我们想象爱的更多可能:爱是排他的吗?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好几个人吗?爱一定是积极的吗?死亡如何成为一种爱的确证?在愈发热衷于回避风险的当下,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爱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谈恋爱是实践爱的唯一方式吗?我们是否拥有拒绝爱、放弃爱的权力与自由,却依然可以实现主体性的彰显和自我的完满? 爱,不应止步于苍白的、单一的符号。作为“情动”的爱,同时是拒绝定义和自我定义的行为。泪水与微笑相融,生命和死亡共存,爱欲自古以来便带有打破既定规则的蓬勃野性。愿我们都能够拥抱这份力量,既能大胆去爱,也能勇敢地说不爱。 本期节目由知名美妆品牌珀莱雅联合跳岛FM共同呈现。 【时间轴】 02:14 重读《十日谈》的发现:爱欲的故事驱散了瘟疫的死亡阴影 07:13 追忆八十年代的爱情:当下的年轻人谈恋爱更“理性”了吗? 15:29 “合二为一”的爱与“一分为二”的爱:爱指向自我的牺牲还是承认? 30:14 思考爱的消极性:存在没有风险的爱情吗? 38:38 聊聊开放性关系:爱究竟是排他的延续,还是短暂的冲动? 50:22 “命中注定我爱你”:作为“相遇”的社交软件match体验 55:47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听到“我爱你”:爱不是认同感的唯一解 美妆品牌珀莱雅创始于2003年,是我们优秀国货美妆品牌的代表,也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讨「爱与亲密关系」这一永恒的母题。 去年,珀莱雅以主题TVC《致爱里的勇敢者》成功破圈, 鼓励更多消费者以勇敢者的姿态,在爱里选择去爱或选择不爱,也点明了「爱」与「不爱」不可缺少的前提:学会充分爱自己。但究竟什么才是爱自己,守住自己?在爱情中,爱自己与相爱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今年,珀莱雅延续#敢爱 也敢不爱#的爱情主张,通过真实人物的影像与故事,以诠释如何在爱情里看见自己,拥有在爱里改变的勇气和不变的底气。 2021年的520,珀莱雅提出“敢爱 也敢不爱”的爱情主张,追问爱的内核。2022年的七夕,珀莱雅延续这一主张,携手富士影像和摄影师罗洋,邀请诗人余秀华、辩手马剑越、作家安东尼等多组嘉宾,将真实故事作为解答爱的钥匙,一起探索恋爱中的自我形态。我们在见证无数浪漫故事的西子湖畔,在爱的环线上,以光影、以文字,将真实的故事作为解答爱的钥匙,通过群像影展的方式,和大众一起走进那些藏在生活中的爱的横切面。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播客 翻转电台|翻转问答Vol8 《来吧,你们最关心的那个问题,亲密关系》 * 人物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作家、诗人。代表作《十日谈》《菲洛柯洛》。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代表作《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代表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 韩炳哲(1959- ),韩裔德国哲学家。代表作《爱欲之死》《倦怠社会》。 阿里斯托芬(B.C.446-B.C.385),古希腊喜剧作家。代表作《阿卡奈人》《骑士》。 阿兰·巴迪欧(1937- ),法国作家、哲学家。代表作《世纪》《哲学宣言》。 艾瑞克·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代表作《精神分析社会学》《爱的艺术》。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苏格拉底(B.C.470-B.C.399),古希腊哲学家。 乔治·巴塔耶(1897-1962),法国哲学家。代表作《内在体验》《文学与恶》。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小说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恶心》。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法国哲学家。代表作《第二性》《名士风流》。 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代表作《恶之花》《巴黎的忧郁》。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哲学家。代表作《笛卡尔哲学原理》《知性改进论》。 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代表作《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 * 书籍 《十日谈》[意] 薄伽丘 《爱欲与文明》[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 《会饮篇》[古希腊]柏拉图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美] 弗朗西斯·福山 > 【出品人】蔡欣 >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 【后期制作】广岛乱 > 【音乐】 >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58分钟
22k+
2年前

116 一起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们都无法避免媚俗吗?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读到这句话时,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这似乎与最简单的生活常识相悖。但是在昆德拉看来,沉重的负担把人压向大地,而灿烂的轻盈只会令人远离生命与真实的存在。经典重读栏目「一起读」的第三期,我们来读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次“一起读”的三位读者,初读这本现象级长篇小说的时差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本期专业读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艾江涛,第一次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觉得体验不佳,之后才读出味道来;而飞行读者曹利群作为古典音乐评论家,则意外地在古典音乐这条“歧路”上找到了解读昆德拉小说艺术的钥匙。作为尚健在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昆德拉何以执着于隐藏在作品背后?贯穿他整个创作的“媚俗”这一概念,应当如何理解?我们有可能彻底摆脱“媚俗”吗?如何理解小说中的古典音乐元素?在以戏谑、轻巧的方式阐释灰暗现实这一点上,昆德拉与卡夫卡有怎样的异同?一如四重奏的旋律,对同一事实的多重视角阐述是对复杂世界的隐喻。或许,与其挣扎在摆脱媚俗的漩涡中,不如投身于具体的生活,播一曲明丽的音乐,感受生命的重量。 ❗:由于远程录制,本期节目的音质不佳,给大家造成的收听不适还请谅解! 【时间轴】 02:10 时差二十年的经典初印象:先读原著还是先看电影,差别很大 10:32 昆德拉对“隐身”的执念:“艺术家应该尽量设法让后人相信他不曾活在世上。” 17:19 从“第二滴眼泪”谈起:不得已而为之的媚俗,是一种生命的妥协 30:02 生命的轻与重,就像诙谐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 40:15 昆德拉看卡夫卡:在混乱、灰暗和分裂中发现诗意的可能 47:36 如何避开哲学的方式讲哲学?:昆德拉的“重复”叙述 57:39 小说的“混沌”之美:让我们共情的不是情节,而是人的处境 64:07 一起读小撇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吗? 本期节目是《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它的播客朋友们”1200期串台活动中的一期,8月份,拥有二十余年发展历史的《三联生活周刊》迎来了它的第1200期。在7月末至8月中的活动期间,各档播客栏目将对谈多位《三联生活周刊》的资深主笔记者,从不同领域畅聊“三联人”眼中的“生活、读书和新知”。 欢迎关注播客「Talk三联」,每一期都有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记者们,分享报道背后的故事。 岛民福利:添加跳岛FM助手(微信号:TDFMZS)加入听众群,我们会抽取幸运听众,送出“三联中读”数字刊会员月卡福利,快乐免费看/听《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在岛上等你来~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米兰·昆德拉(1929- ),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节目中提到的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无知》《告别圆舞曲》《笑忘录》《被背叛的遗嘱》《小说的艺术》《慢》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莱奥什·雅纳切克(1854-1928),捷克作曲家。代表作《卡佳·卡巴诺娃》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苏联作曲家。代表作《第十交响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候国的波恩。代表作《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古斯塔夫·马勒(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代表作《巨人》《复活》 * 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俄] 列夫·托尔斯泰 《记忆记忆》[俄]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 电影《布拉格之恋》(1988) 电影《低俗小说》(1994) 电影《暴雨将至》(1994) 音乐《F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5》贝多芬 > 【出品人】蔡欣 >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 【后期制作】广岛乱 > 【音乐】AURA.Pote - Howling Fox >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67分钟
25k+
2年前

115 在“英国铁西区”,挣脱有毒的男子气概和被时代遗弃的命运

当经济下行,底层男性的社会地位受到威胁,对男子气概的确认反而会更为执着,这是不少社会学研究的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英国工业老城格拉斯哥,正经历由盛转衰的转轨期,成年男性失业率高达26.7%。最近引入国内的英国文学至高奖布克奖获奖作品《舒吉·贝恩》,就以同名主人公小男孩舒吉·贝恩的视角记录自己和母亲阿格尼丝作为两个不合于主流性别气质规范的异类,在下岗工人社群中艰难幸存的故事。 本期节目,跳岛主播肖一之请到了「小鸟文学」创始人、《张医生和王医生》的作者杨樱和曾在英国生活多年的自由撰稿人麦教授。三人从《舒吉·贝恩》故事所在地格拉斯哥与东北老工业区的相似之处聊起,讨论了外部宏观大环境和微观人际关系模式之间的种种互动。当一个城市的生命周期走向终结,个体如何挣脱沦为废弃零件的命运?男人和女人面对失业,为何会有不同的应对模式?女性群体为何更容易抱团互助?小说中工人社群对男性气质的垄断诠释,如何演化为家庭内外隐性或显性的暴力,扭曲情感的表达?作为性少数群体的舒吉,又如何以童真的温情,和母亲一起创造一些珍贵的、属于弱者的爱与尊严? 【时间轴】 09:51 当一个城市由盛转衰的时候,总会有人像零件一样被抛弃 14:59 观察下岗潮中的性别差异:为什么女人更容易获得同性支持? 20:19 阐释小说主人公的性少数身份:在父权体系下,性少数群体和女性所受到的压迫是同构的 37:22 聊聊小说中工人阶级社群对男子气概“莫名其妙”的追求:当性别气质的诠释权被垄断,会发生什么? 41:40 “打你是关心你”:扭曲的情感表达模式背后是有毒的男子气概 52:30 父母不是天生的身份:在成为爸爸或妈妈之前,父母拥有过怎样的人生?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书籍 《猜火车》[英] 欧文·威尔士 《帝国瀑布》[美] 理查德·拉索 《学做工》[英] 保罗·威利斯 * 电影 《猜火车》(1996) 《瞬息全宇宙》(2022) * 推荐作品 《自行车上的一年》(One Year on a Bike)[荷兰] 马丁·杜拉德 《非必要阅读》[波兰]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电影《跳出我天地》(2000) 电视剧《失魂舍伍德》(2022) > 【出品人】蔡欣 >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Yixin > 【后期制作】广岛乱 > 【音乐】 >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58分钟
12k+
2年前

114 “年轻人社恐是件好事”:从被规训的痛感中看见自我|梁永安&杜素娟

在奋斗至上的企业文化让“狼性”成为一个内涵复杂的名词之前,文学中的“狼”可以有哪些指向?在近百年前面世的小说《荒原狼》中,德国作家黑塞讲述了一个人发现内心的“狼性”并学会与之共处的故事——只是与被集体强制灌输的热血与竞争恰恰相反,小说主人公哈利·哈勒尔之所以自认为是一头“荒原狼”,是因为抗拒被社会定义和塑造,身处中产阶级的市民生活,却觉得像是误入陌生兽类之间,一边闭塞自己,又渴望被承认。 本期节目,主播于是请来了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和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杜素娟,借这本一代人的精神指南聊了聊社恐时代下自我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当一个人拒绝接受社会的规训,顺从于普世的价值观,他的自我意识必将如小说主人公哈利那样与外界产生持续的摩擦。然而,孤绝的“荒原狼”人格,又未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囚禁。或许,哈利并非不容于世,而是不容于己。面对一个屡屡让人失望的动荡世界,我们与其精疲力尽地改造自我以谋求认可,不如认真倾听内心那匹荒原狼的召唤,使之融为一千个灵魂中那不被外界侵蚀的一部分。与自己和解,才是迈出了解放之路的第一步。 本期节目由跳岛FM与读客三个圈经典100讲联合呈现,感谢上海朵云书院戏剧店提供的场地支持。 【时间轴】 03:15 黑塞的作品中的自我探索历程:从《德米安》到《玻璃球游戏》 14:37 自我、本我与超我:借精神分析理论拆解荒原狼的三重人格 23:27 正是那一点拒绝被定义的“狼性”,让我们确定自己的存在 32:07 社恐的两幅面孔:或迎合主流而不得,或蔑视主流而不知自处 39:54 作为成长阶段的“爱情教育”:先学会体认世界之美,再杀死它 50:14 社恐的另一面:痛感之外,自我意识也带来独立与自由 54:52 “我希望社恐更多一点”:在集体文化中,个性何以成为一种稀缺品? 62:35 精神出口通向的不是被世界接纳,而是接纳自我以接纳世界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作家 赫尔曼·黑塞 (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节目中提到他的《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玻璃球游戏》《在轮下》《温泉疗养客》。 * 作品 《卡门》[法] 梅里美 《少年维特的烦恼》[德] 歌德 《狼图腾》姜戎 《野草》鲁迅 《西线无战事》[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 米兰·昆德拉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法] 卢梭 > 【出品人】蔡欣 >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 【后期制作】广岛乱 > 【音乐】 >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65分钟
15w+
2年前

113 驾驶她的车:选择方向盘还是副驾驶,是两种人生态度

女司机被污名化的历史,可能和女性手握方向盘的历史一样悠久。哪怕是村上春树这样的作家,也忍不住在《驾驶我的车》开头轻飘飘发表几句议论,认为“女性开车要比男性谨慎和小心。情理上不应该对此说三道四。然而她们的开车状态有时却可能会使周围人心焦意躁。” 开车的女人自带紧张感吗?车开得好是一种更阳刚的气质吗?本期节目,钟娜和跳岛新任主播广岛乱请到了作家周嘉宁——一位车龄近二十年的女司机,三人一起聊了聊文艺作品中的车,以及人车关系中被长期忽视的性别化维度:从《驾驶我的车》中车技一流却沉默寡言的渡利开始回溯,在经典女性主义电影《末路狂花》的悲壮和2021年戛纳讲述人与车交合的《钛》之间,是一整条“女司机”的人物光谱:谨慎或大胆、迷糊或果决,每一种性格的女人都可以借由车迈出探索自我的第一步。 作为可移动的私密空间,汽车的符号意义朝着两个方向无尽延展:它既可以是家宅的小型副本,提供庇护也复制规训,在副驾驶和后排之间上演有关嫉妒与落寞的人生小剧场;也可以是通向荒野的入口,召唤着女性甩脱高跟鞋和香槟杯,主动奔赴一场轰轰烈烈的公路片叙事。在厨房与卧室之外,祝愿每一个追求自由的现代女性,都可以随时决定去“驾驶她的车”。 释放热爱,奔赴自在。本次节目由新美式运动SUV凯迪拉克XT4冠名播出。 【时间轴】 08:02 《驾驶我的车》:一个车开得很好的女性是迷人的 14:13 女司机开车紧张,有多少次是因为有一个男的在旁边喋喋不休? 30:44 前GPS时代的省道&加州66号公路:关于自驾的叙事很难不浪漫 36:05 副驾驶的意义:谁都不愿意在车内小剧场里当一个后排观众 44:11 性别化的人车关系:你的车是“她”还是“他”? 49:38 弗兰纳里·奥康纳笔下的车,成了小说家酝酿人物情绪再爆破的容器 55:27 从末路狂花到自驾游的苏敏阿姨:车让一代代出走的娜拉迈出第一步 64:38 方向盘后的人生和副驾驶座的人生,到底哪一种更好?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格特鲁德·斯泰因 (1874-1946),美国作家、诗人。节目中提到她将自己的车命名为“Auntie”。 琼尼·米歇尔 (1943-),加拿大歌手、画家。代表作《Blue》《Both Sides Now》。 * 书籍 《驾驶我的车》[日] 村上春树 《克拉拉与太阳》[英] 石黑一雄 《我的天才女友》[意] 埃莱娜·费兰特 《理解媒介》[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 《好人难寻》 [美] 弗兰纳里·奥康纳 《玩偶之家》[挪威] 易卜生 * 影视作品 《驾驶我的车》 (2021) 《海贼王》 (1999) 《搞笑一家人》 (2006) 《钛》 (2021) 《她》 (2013) 《末路狂花》(1991) 《野马》(2015) 《所以去荒野》(2015) > 【出品人】蔡欣 >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 【后期制作】广岛乱 > 【音乐】 >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72分钟
14k+
2年前

112 当“沉静”的男性创作者遭遇“豪放”的女性评论者|路内&陆晔

在最近出版的小说《关于告别的一切》中,路内写道:“人生难得遇到两种人,一种是沉静的男性创作者,一种是豪放的女性评论者——这是从文本意义上而言,也是从生活意义上而言,更可以从象征意义上而言。” 这部新作的主角正是一位名叫李白的“男性创作者”。十岁时,他的母亲白淑珍与人私奔,留下李白与父亲李忠诚在一座名为吴里的南方小城各自成长。三十多年来,这位放荡不羁的文学青年与他平庸却怪诞的父亲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遭遇一段段爱情或爱情的希望,不同的女性在他们的生命中现身又离场,告别或不告而别。 本期节目,主播祝羽捷请来了小说家路内和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陆晔,借路内的新作聊了聊爱情小说和关于爱情小说的一切:李白早恋过、一夜情过、刻骨铭心过,他都如何回忆往日这十几场恋爱?自嘲是知识分子特有的习惯吗?有“追随三部曲”中的路小路在前,如何理解李白作为“工厂子弟”的身份?新作中的性场面太多了吗?男性作家在刻画两性关系中微妙的心理起伏时天然不占优势吗?随着对谈的深入,这场聊天逐渐变得像是小说中场景的复现:在女性读者的检视之下,小说中无意识的褶皱被发现,接受质问。正如陆晔老师在节目末尾所点明的那样,如果说故事中的主人公李白是在以谈论爱情的方式解构爱情,故事之外,坦然讨论性别视角的过程,也是抛弃对性别角色刻板想象的过程。小说的魅力,或许正在于能让人感知大而化之的标签之下,一切流动的暧昧与复杂。 【时间轴】 01:22 作者与读者、文本与影视的互动塑造着千禧一代的爱情小说 08:27 “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聊聊当代年轻人面对恋爱的保守心态 15:18 从江浙小城到大上海:作为亲密关系场域的大都市 25:07 介于工厂子弟和文艺青年之间,李白的“浪荡子”生活是一代人的理想 34:22 破碎爱情与男性自尊:当你的高光时刻实际上只是人生下坡路的开始 44:45 女作家描写两性关系有天然的优势吗? 56:00 吴里、戴城与上海:作家的小说世界和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吗? 65:35 路内:我爱写那些奋进时代里的倒霉者 69:00 谈谈文本内外“沉静的男性创作者”和“豪放的女性评论者”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作家 黄灿然 (1963-),诗人、翻译家。代表作《奇迹集》,代表译作《里尔克诗选》。 王寅 (1962-),诗人、作家。代表作《灰光灯》《摄手记》。 翟永明 (1955-),诗人、作家。代表作《女人》《静安庄》。 顾城 (1956-1993),诗人。代表作《黑眼睛》《白昼的月亮》。 * 作品 《聊天记录》《正常人》[英] 萨利·鲁尼 《那不勒斯四部曲》[意] 埃莱娜·费兰特 《爱, 是不能忘记的》张洁 歌曲《晚上好,春天小姐》五条人 电影《爱情神话》 > 【出品人】蔡欣 >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 【后期制作】广岛乱 > 【音乐】 >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75分钟
10k+
2年前

111 被波德莱尔疗愈:在哥斯拉般的城市细嗅恶之花 | 沙仑的玫瑰

丑恶之物中存在美吗?特别栏目「沙仑的玫瑰」的第二期,复旦大学德文系姜林静、法文系陈杰和英文系包慧怡选择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他那些幽暗而绮丽的散文诗,开创了一种捕捉现代城市生活瞬间的方法和美学。 两百年之后,现代都市的喧哗、骚动和冷漠已经成为一种默认的境况。再来回顾波德莱尔笔下那个十九世纪的巴黎,随这位漫游者在拱廊街或咖啡馆、在介于公共与私密的空间中窥视汹涌人群中每一个擦肩而过的匿名者:神情哀愁的过路女子、脸色阴沉的乞丐、暗送秋波的妓女……这些意象对于当代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显得陌生。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与波德莱尔笔下那些漂泊在城市荒漠中的孤独者共情。 在这期节目中,三位老师从安吉拉·卡特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对波德莱尔的戏仿与颠覆说起,依次剖析了他身上的诸多标签:波德莱尔厌女吗?是瘾君子吗?如何理解“恶之花”中的“恶”?他的创作如何拓宽了“美”在浪漫主义之后的含义?对于他而言,人群意味着匿名的专制,还是转瞬即逝的灵光?工业化之后的大都市犹如海洋,是迷人和不安的混合巨兽,让身处其中的我们时刻面临被人潮吞噬的焦虑。被感召的时刻、要溺亡的时刻,我们有可能在阅读波德莱尔的时候获得一点痛楚的安慰吗? 【时间轴】 01:17 从“黑色维纳斯”说起:男作家的缪斯如何在当代女作家笔下重生? 08:47 工业时代的诗歌难题:艺术要不要给“丑陋的”科学唱赞歌? 15:03 波德莱尔的自觉:在文学市场中,作家不得不“卖身” 20:42 波德莱尔笔下的现代城市是一颗脱轨的灾星 24:16 在地铁中感受“人脸的专制”:我们为何不再警惕被匿名吞噬? 34:28 “恶之花”之“恶”的几种理解:从不完美的材料中提取美的可能性 46:37 被波德莱尔疗愈的经历:他所写的都是城市中孤独的受难者 56:58 波德莱尔论酒与大麻:酒属于劳动人民,而大麻让人懒惰 64:49 作为“浪荡子”的波德莱尔:染绿头发、四处躲债、与继父决裂…… 71:05 理解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将消逝的瞬间封存为永恒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 作家 夏尔·波德莱尔 (1821-1867),节目中提到他的作品如下: 诗集《恶之花》中的《致读者》《人与海》《美颂》《亚伯与该隐》《致一位女路人》《敌人》《感应》; 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中的《凌晨一点》《人群》《人人都背着奇美拉》《女巨人》; 艺术批评《人造天堂》中的《论酒与大麻:作为个性扩张的途径之比较》; 以及艺术评论《1846年沙龙艺评》《现代生活的画家》《再论埃德加·爱伦·坡》《埃德加·爱伦·坡和生平及其作品》。 勒孔特·德·里尔 (Lenconte de Lisle, 1818-1894),法国高蹈派诗人。节目中提到他的《诗与诗》。 马克西姆·杜刚 (1822-1894),法国作家和摄影师。节目中提到他的《现代之歌》。 瓦尔特·本雅明 (1892-1940),德国犹太裔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作家。代表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爱伦·坡 (1809-1849),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节目中提到他的《怪诞故事集》《创作哲学》《诗歌原理》。 阿蒂尔·兰波 (1854-1891),法国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醉舟》。 泰奥菲尔·戈蒂耶 (1811-1873),法国唯美主义诗人、散文家和小说家,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 画家 恩斯特·路德维希·克尔希纳 (1880-1938),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代表画作《街景》系列。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1774-1840),德国浪漫主义画家。代表作《雾海之上的旅者》《海边修士》。 康斯坦丁·居伊 (Constantin Guys, 1802-1892),法国画家、记者。波德莱尔称他为“现代生活的画家”。 欧仁·德拉克洛瓦 (1798-1863),法国浪漫主义画家。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 爱德华·马奈 (1832-1883),法国画家,印象派之父。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奥林比亚》。 * 其他作品 《好骨头》[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黑色维纳斯》[英] 安吉拉·卡特 《审美书简》[德] 弗里德里希·席勒 《一个吸食鸦片者的自白》[英] 托马斯·德·昆西 > 【出品人】蔡欣 >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 【后期制作】广岛乱 >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77分钟
15k+
2年前

110 恋物种种:我的灵魂栖于“身外之物”|自由潜水

你有收藏的习惯吗?你喜欢看“爱用品记录”吗?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有没有过一个朋友曾经如数家珍,和你细细讲述每件宝贝的小史?物品可以让人窥见主人的品味和性情,反过来说,喜欢一件东西,想要占有,得到后又厌倦,或者因为空间狭小不得不割舍,这也是现代人相当熟悉的恋物周期。在这个疯狂消费的时代,单纯的恋物关系已不复存在,转变为另一种爱恨交织的纠缠。 本期「自由潜水」栏目,宝婷和何润哲请到了旅居京都的学者苏枕书,三人一同从风物的变化说起,聊了聊人和物之间的复杂情感:从春之海棠到夏之枇杷,对物候变化的敏感,来自于农耕文明的优良传统,演变为旧式文人的私房雅趣,至今仍在遗泽有心人。而枕书挚爱的古本纸质书,也在以另一种形式的物质性引诱着当代人。卷轴、毛笔、花瓶、手办、化妆品……被物包围的我们,也在被物形塑,当拉琴的手与琴弓几乎合二为一之时,人与物之间真的还有明晰的界限吗?我们在使用物品的时候,物品是否也在指引着我们?抽出古书的纸捻,每日擦拭桌面,承袭“惜物”这一接近失传的朴素美德,尊重物的主体性,或许能让我们接近几分物的灵魂。 【时间轴】 02:47 雨后的绣球、芭蕉叶开裂的那一天:记录物候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10:12 从月光的多重象征到桌椅的“名物学”:理解物,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记述 28:06 聊聊收藏家的心态:有些人只在意搜集捕猎的过程,有些人则愿意守护 36:30 被纸书的物质性驯服:古书让人战战兢兢,也常给人惊喜 48:57 惜物:把西瓜皮做成凉菜的朴素美德 62:29 不要让生鲜超市和塑料包装剥夺了我们和食物的感官联结 68:33 纪念物:是人和物的相处赋予物灵魂 78:35 从“物哀”说开去:人和物的关系并不截然二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影视作品 纪录片《京都人的私房雅趣》 韩剧《我的解放日志》(2022) 日剧《在爱的名义下》(1992) * 人名 巫鸿 (1945-),著名艺术史学家。节目中提到有关“水波纹”的探讨出自他的作品《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 扬之水 (1954-),学者,长期从事名物研究。节目中提到她的作品《物色:金瓶梅读“物”记》。 邓云乡 (1924-1999),著名红学家。节目中提到他的作品《红楼识小录》。 中村好文 (1948-),日本建筑师、作家。代表建筑作品《三谷先生的家》,著有《住宅巡礼》。 * 书籍及文章 《纠缠小史》[英] 伊恩·霍德 《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法] 让-菲利浦·德·托纳克 编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德] 娜塔莎·沃丁 《恶心》[法] 让-保罗·萨特 《逆流》[法] 若利斯-卡尔·于斯曼 《旧物的灵魂》郭婷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卫报》2022年3月29日刊,“How we lost our sensory connection with food and how to restore it”by Bee Wilson 《天黑以后》[日] 村上春树 《我的宝贝》三毛 《别让我走》[英] 石黑一雄 《时尚的启迪》[英] 安格内·罗卡莫拉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85分钟
12k+
2年前

109 爱一个人总比不爱好:聊天让我们学会坦诚和依赖|淡豹&陈以侃

最近,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的第三部小说《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中译本正式上市,其处女作《聊天记录》改编的同名剧集也在不久前上线,尚不知能否复刻《正常人》的辉煌。作为鲁尼的中文版译者,跳岛的主播钟娜邀请到了小说家淡豹和译者陈以侃,再度聊了聊这位可能是当下全世界最热门的青年小说家:我们为什么喜爱她?出到第三本书,她的革命性消退了吗?她为什么依然值得我们阅读? 《时代》周刊在将鲁尼选入“全球百大影响人物”时的评语中写道: > 每一代人之中都会有那么几次,出现一位作家用精妙的文字把普遍的真实写出来,从而成为一种路标,表达我们所有的需求和关切、所有没有得到答案的问题和焦虑的梦境。 在新作中,鲁尼再一次以她擅长的书信体让读者饱尝“看聪明人说聪明话”的乐趣,两位女主人公聊天的话题如真实生活一般漫无边际,谈论新男友、旧情人,也聊诗歌和亨利·詹姆斯。当然,鲁尼不会忘记让你知道她笔下的人物“在思考马克思主义”:阶级、财富、文明的消亡,都是高频关键词。只是他们热衷讨论,却无力解决问题,而中国读者身处另一种语境,又要如何理解西方作家这种“幼稚的辩论”和“天真的想象”?在原子化愈加强烈的后疫情时代,我们或许应当接受鲁尼所传递的这种关于具体关系的政治,哪怕它显得有些保守:过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爱一个人总比不爱好。 【时间轴】 02:19 鲁尼讨人喜欢,或许是因为她容许我们以文雅的方式满足通俗的趣味 06:31 在鲁尼的小说世界里,马克思主义和容貌焦虑一样是话题 24:39 从鲁尼最擅长写的对话看理想的聊天:敢于挑衅,敢于坦诚,是因为我们彼此相信 29:37 理解新作中体力劳动者和女作家的爱情:“脚踏实地的生活”不一定是无聊的 44:33 翻翻鲁尼的“书袋”:为什么要让主角读亨利·詹姆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51:53 淡豹:鲁尼书写的是当代的乱伦关系,不需要血亲 57:54 冷感的原子社会呼唤怎样的叙事美学?鲁尼的表达习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范式 69:17 新书里的性描写不如之前好吗?问题出在哪?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乔治·艾略特 (1819-1880),英国作家。代表作《米德尔马契》。 约翰·契弗 (1912-1982),美国作家。代表短篇小说收录在《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 蕾切尔·卡斯克 (1967-),英国作家。节目中提到她的《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 林韬 (1983-),美国华裔作家。代表作《咿咿咿》。 扎迪·史密斯 (1975-),英国作家。代表作《白牙》。 翁贝托·埃柯 (1932-2016),意大利小说家、哲学家。节目中提到他的观点出自文章《如何辨别色情电影》。 * 作品 BBC纪录片《文明》 《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英] 奥斯卡·王尔德 《金碗》[美] 亨利·詹姆斯 《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 播客 《纽约时报》书评播客,2021年9月10日期,邀请小说家Brandon Taylor讨论“萨莉·鲁尼现象”,另外Brandon Taylor也撰写过鲁尼新书的书评。 > 【出品人】蔡欣 >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 【后期制作】广岛乱 > 【音乐】 >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74分钟
66k+
2年前

108 像玩家一样作诗,像诗人一样游戏 | btr&朱琺

动动手指就能写诗? 前段时间,一款叫做「写首诗吧!」的小游戏实现了这个假设,邀请玩家用别人的词语写自己的诗——这样的拼贴诗游戏看似后现代,却也能在中国古诗词的集句传统中找到原型。这个儿童节,跳岛邀请到这款游戏的设计师叶梓涛,和他的播客「落日间」串了个台,邀请到两位格外擅长文字游戏的嘉宾,作家btr以及小说家朱琺,一起聊了聊古今中外让文学好玩起来的种种尝试。 游戏意味着规则。上世纪60年代,一个汇集了作家和数学家的松散团体“乌力波”试图以同样的思路理解文学的生成机制,卡尔维诺、翁贝托·艾柯、乔治·佩雷克都是这个“潜在文学工厂”的成员。他们精巧大胆的实验创作,直到今天还在启发我们:规则会让创作更自由吗?当AI写诗、废话生成器成为当下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机器”,我们该如何理解语言的意义?数字时代让我们更容易接受“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了吗?电子书除了无限模拟纸质书的阅读体验之外,还承载怎样的文学想象?作为读者、作为作者,或许我们都是一只乌力波意义上的老鼠,心甘情愿进入文字迷宫,又总在试图凌空而起,召唤着其他玩家一同游戏。 【时间轴】 04:20 玩游戏就是接受一套新规则:奥运会是游戏,抢菜也是 07:46 「写首诗吧!」:用小游戏锻炼自己对词语的敏锐触觉 15:08 重复或押韵,与声音做游戏好玩在哪里? 23:22 超现实主义vs乌力波:规则会让写作更自由吗? 34:12 废话生成器的原理:机器会讲人的故事,是因为人类语言越来越像机器 49:23 作家会如何邀请读者走进自己制造的迷宫?——彩蛋和拼图都是线索 65:52 乌力波小说是只靠点子就可以成立的观念艺术吗? 72:54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理解“形式大于内容”的伪命题 78:59 想象数字时代的超文本:线性阅读之外的无限可能 2022年夏天,手机气囊支架品牌泡泡骚Popsockets与国内首家且规模最大的乡村诗歌教育公益组织「是光诗歌」一起,以三首来自乡村诗歌课的作品为灵感,设计出3款晶莹剔透的手机气囊支架。 「是光诗歌」通过为三至八年级当地教师提供系统诗歌课程工具包和培训,已经覆盖到全国27个省份。「是光诗歌」教大山里的孩子写诗,不是为了培育诗人,而是想告诉他们:在只有一次的生命里,要拥有探索的热爱,要保持感受的敏锐,即使愤怒,也可以用一首诗慢慢舒展。 腾讯旗下最年轻的工作室 NExT STUDIOS 也参与到这个企划中来,将「是光诗歌」孩子们的诗剪成了掉落下来的句子,作为小游戏《写首诗吧!》的最新词盘。你可以通过这个游戏收集自己喜欢的句子,和大山里的小诗人们一起合力作诗。 此次联名产品每卖出一份,泡泡骚就会给一个孩子支持一学期的诗歌课。您可以在泡泡骚PopSockets天猫旗舰店里搜索「是光诗歌」参与本次公益活动。 🔉 岛民福利:在本期节目评论区留言参与活动,或转发节目微博,我们将各选出5位幸运的岛民送出「是光诗歌」泡泡骚一个(款式任选)!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播客和文章 落日间|E31 电子游戏时代的抒情诗人 落日间|E32 赛博文本中的幽灵作者 《山花》2021 年第 9 期 ||子七 朱琺《游戏 · 写作,或游戏的写作?——关于拼音小说规则加码的八问八答》 * 人物 罗杰·凯罗瓦 (Roger Caillois,1913-1978),法国作家、社会学家、文学批评家。 黄庭坚 (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节目中提到他的观点“无一字无来处”。 汪曾祺 (1920-1997),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节目中提到他的文章《“揉面”——谈语言》。 乔治·佩雷克 (1936-1982),法国小说家、电影制片人,“乌力波”代表成员。节目中提到他的作品《消失》《更生》《人生拼图版》。 尼古拉·布尔巴基,20世纪一群法国青年数学家组成的团体的笔名,“乌力波”深受其影响。 卡尔维诺 (1923-1985),意大利作家,“乌力波”代表成员。节目中提到他的作品《寒冬夜行人》《文学机器》《组合与反组合》。 博尔赫斯 (1899-1986),阿根廷作家、诗人、翻译家。代表作《小径分叉的花园》。 * 作品 《风格练习》《一百万亿首诗》[法] 雷蒙·格诺 《开放的作品》《悠游小说林:艾柯哈佛诺顿演讲集 》[意] 安贝托·艾柯 《写作的哲学》[美] 爱伦·坡 《诗云》刘慈欣 《机器人大师》《完美的真空》[波兰]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变》[法] 米歇尔·布托尔 《跳房子》[阿根廷] 胡利奥·科塔萨尔 > 【出品人】蔡欣 >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 【后期制作】广岛乱 > 【音乐】 >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86分钟
8k+
2年前

107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文学作为一种记忆的器官 | 马凌&赵松

随手拍张照,丢进手机相册,想起来再翻出来看看——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习惯?今天,只有少数人还会坚持写纯文字日记,云盘搭配网络,将每个人回忆的外接容量无限拓宽。文字和图像,触发记忆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日新月异的现代城市,如何加重了我们对遗忘的恐慌?私人回忆可以如何重构官方的历史书写?作家们又如何以他们敏锐的观察和卓然的记忆力,混溶现实与虚构,像纳博科夫所说的那样,把记忆碎片织入故事的纹理,犹如“把子弹藏入肌肉之中”? 本期跳岛,我们请来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和作家赵松,围绕几部聚焦“记忆”的作品,展开了一场漫谈:《记忆记忆》《纯真博物馆》以旧物勾连家族史、城市史;《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被涂污的鸟》用私人史对抗集体记忆的选择性遗忘;《说吧,记忆》和《移民》则以虚实难辨的精巧结构,试图捕捉异乡人苦痛回忆里的黑洞……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的动荡、当下的易碎,让“记忆”成为一个被反复书写的主题。正如马凌在节目中提到的,在这场与遗忘的斗争中,艺术作品作为社会记忆的器官,储存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记忆的具体模样,或许正由我们当下回望过去的姿态塑造。 【时间轴】 05:15 记忆VS记录:一个是鲜活的,一个是物质的 10:28 为了活下去的忘却:适时遗忘也是一种慈悲 25:30 作为社会记忆器官的艺术,替我们封存了集体无意识 28:58《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用个人记忆的书写重构历史 36:58 纳博科夫的记忆叙事:在流亡中用纯粹的母语复原童年与故乡 45:52 筑造现实与虚构交错的环形迷宫,作家们都是“骗子”? 51:27 “绕着写”的塞巴尔德:以影像和文字,追寻异乡人的踪迹 61:54 读书小窍门分享:重读、记笔记、主题阅读……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作家 陈村 (1954-),上海作家。代表作《蓝旗》 石黑一雄 (1954-),日裔英国作家。代表作《长日将尽》《远山淡影》 纳博科夫 (1899-1977),俄裔美籍作家。节目中提到他的《说吧,记忆》《微暗的火》《文学讲稿》。“设法将年轻时收到的真实情书保存到一部虚构的作品中,就像把一颗干净的子弹藏到松弛的肌肉中一样,在虚构的生命中它安然无虞。”这一表述,出自他的小说《玛申卡》,详见马凌的文章“记住!薇罗契卡!”;节目中提到纳博科夫的家族庄园 ,详见“纳博科夫的祖产有多大?” 罗伯·格里耶 (1922-2008),法国“新小说”流派创始人。代表作《橡皮》 奥尔罕·帕慕克 (1952-),土耳其作家,节目中提到他的《伊斯坦布尔》《纯真博物馆》《纯真物件》 杜鲁门·卡波特 (1924-1984),美国作家。代表作《冷血》 托马斯·沃尔夫 (1900-1938),美国作家。代表作《天使,望故乡》 威廉·布莱克 (1757-1827),英国诗人、画家。代表作《经验之歌》 毛姆 (1820-1995),英国作家。代表作《刀锋》《月亮与六便士》 * 学者及艺术家 茨维坦·托多洛夫 (1939-2017),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历史学家。代表作《结构主义是什么?》 玛丽安·赫希 (1949-),美国学者。节目中提到她提出的概念“后记忆”。 乔治·赫伯特·米德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约瑟夫·康奈尔 (1903-1972),美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节目中提到他的装置作品“盒子系列”。 * 节目中提到的其他作品 《记忆记忆》[俄]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德] 娜塔莎·沃丁 《移民》[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追忆似水年华》[法] 普鲁斯特 《红书》[瑞士] 荣格 《被涂污的鸟》[美] 耶日·科辛斯基 《糖果屋》(The Candy House) [美] 詹妮弗·伊根 > 【出品人】蔡欣 >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 【后期制作】广岛乱 > 【音乐】 >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65分钟
17k+
2年前

106 幻想一座失明的城市:摸到语言,听见爱|周云蓬&何川

“有一个孩子九岁时失明/常年生活在盲人影院/从早到晚听着那些电影/听不懂的地方靠想象来补充。” 2004年,在首张个人专辑收录的歌曲《盲人影院》中,民谣歌手周云蓬讲述了一个失明的孩子听着电影,慢慢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的故事。 观影、读书是“明眼人”的特权吗?在5月15日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跳岛FM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嘉宾:著名民谣歌手、诗人周云蓬和中国盲文图书馆信息无障碍中心主任何川。1991年,他们考入长春大学,成了特殊教育学院中文系的同窗。在那里,一度只能在盲文图书馆里摸读节选版《红楼梦》《春秋》的年轻人,开启了一段以歌换书,用一首《同桌的你》换一章《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文青岁月。 30年后,盲文出版的状况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然而,信息无障碍化依旧任重而道远。从盲文翻译软件到衣食住行的每个细节,都可能隐藏着不被人注意的需求。而文艺作品对视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呈现,也常常落入概念化的怪圈:盲人的故事一定要感人吗?我们对视障群体生活的想象带有多少先入为主的成分?盲人的爱欲,又经受着怎样被观看的暴力?在社会的广泛关注之外,弱势群体同样应当拥有不被怜悯的权利,以及拒绝成为某种景观的自由。 【时间轴】 04:42 儿时读盲文版《红楼梦》:我们的世界是被节选的世界 09:00 文艺青年往事:用一首《同桌的你》换一章《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20:13 一本盲文书的出版要经历哪些工序? 28:49 阅读、拍照、开网店,视障群体的需求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37:41 从《推拿》说开去:盲人真的会不知道自己的美丑吗? 43:43 “感人是很要命的”:弱势群体的生活应该怎样写? 46:16 理解观看的暴力:被围观的盲人爱欲 51:14 《马拉喀什条约》:放宽版权限制,让阅读更加无障碍 本集节目由杰士邦零感特约播出。在 5 月 15 日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杰士邦零感系列新装上市#,旗下全线产品新包装首次添加盲文标识,目前,中国有超过 1700 万视障人士,他们的生活、需求和爱应当被更多人听到。 杰士邦作为两性健康行业内首个关注到无障碍设计的品牌,在今年 5 月,与 JustPod 携手五档中文播客节目,「姜思达」「没理想编辑部」「忽左忽右」「跳岛 FM」以及「Steve 说」,希望通过小小的行动,关注视障人士的亲密体验与健康安全。让零感#看不见的薄守护看不见的爱#。您可以在阿里健康大药房和杰士邦天猫官方旗舰店搜索和购买新包装的零感安全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播客《第二视觉》 《马拉喀什条约》(2013年) * 人物 徐志摩 (1897-1931),诗人、散文家。代表作《翡冷翠的一夜》 林徽因 (1904-1955),建筑学家、作家。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陆小曼 (1903-1965),画家、作家。代表作《哭摩》 谷崎润一郎 (1886-1965),日本作家。节目中提到他的《春琴抄》 川端康成 (1899-1972),日本作家。代表作《雪国》《千纸鹤》 * 作品 《笨故事集》周云蓬,节目中提到其中的《敬亭山》 《忏悔录》[法] 卢梭 《死亡习惯》张贤亮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克] 米兰·昆德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悲剧的诞生》[德] 尼采 《荒原》[英] T.S.艾略特 《失乐园》[英] 弥尔顿 《鼠疫》《局外人》[法] 阿尔贝·加缪 《推拿》毕飞宇 * 电影《光》《建国大业》《推拿》 > 【出品人】蔡欣 >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 【后期制作】广岛乱 > 【音乐】 >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 片尾 周云蓬 - 失明的城市(小河版) >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60分钟
19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