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剧集《正常人》(Normal People)热播,获得了8.9分豆瓣高分,《卫报》提醒观众,没有萨莉·鲁尼的小说,就没有这样的电视剧。2017年,萨利·鲁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聊天记录》在国外成为现场级畅销书。去年,这本书的中文版出版,也在国内引起一小波热潮。 不久前,我们邀请到了曾在不列颠生活的作家祝羽捷,以及目前正在纽约、曾在《纽约客》任职的作家钟娜,她是萨利·鲁尼中文版小说的译者。这是一期试图在19世纪与21世纪之间穿行的节目,我们对比了萨莉·鲁尼与简·奥斯汀,你可以在节目中了解到两位作家笔下的社交生活、金钱阶级、爱情与性,如何“和而不同”。 正如《纽约时报》对《正常人》的影评所说,这部剧对性的态度是严肃的,萨莉·鲁尼笔下“反传统”的性,也是本期节目的重要主题。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祝羽捷,写作者,中英文化社交媒体大使,曾任《时尚芭莎》专题总监。著有《世界从不寂静》《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等作品,翻译作品《哗众取宠》《文艺复兴人》。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小说、评论散见《上海文学》、The Literary Hub等,译有《聊天记录》《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和《正常人》(即将出版)。 【时间轴】 02:35 从热门作品《聊天记录》谈起 03:50 萨利·鲁尼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塞林格”吗? 07:45 社交媒体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们的情感纽带 08:53 为什么说萨利·鲁尼的作品是现代意义上的19世纪小说? 12:55 简·奥斯汀和萨利·鲁尼的写作“伎俩”:用琐碎的细节包裹时代的真相 18:36 读者喜欢“告密式”的第一人称小说,与社交媒体息息相关 21:00 发朋友圈、微博时斟词酌句:人们习惯于对社交媒体材料进行文本分析 22:05 简·奥斯汀小说里的串门社交就像现在在社交媒体上发照片、文案和互相点赞 26:30 “失重”的年轻一代——没有实际的困境和目标,但又对现实不满 33:30 萨利·鲁尼自白式、告密式的写作方式更便于进行性描写 34:20 简·奥斯汀不写性的一个可能原因:19世纪的性完全被男性主导 35:20 萝莉一直是老男人欲望投射的对象,《聊天记录》颠覆了这种“传统” 42:05 社会压力促使千禧一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受众 45:05 萨利·鲁尼是突然意识到金钱和阶级重要性的年轻人之一 45:15 《聊天记录》中毫不避讳的政治立场 48:00 改编成电视剧的《正常人》:千禧一代亲密关系的范本 【节目中提到的书】 《聊天记录》[爱尔兰] 萨莉·鲁尼 Normal People Sally Rooney 《斯通纳》 [美]约翰·威廉斯 《极乐之邦》[印度]阿兰达蒂·洛伊 【本期分享图书】 《幸运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英]约翰·伯格 [瑞士]让·摩尔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英]乔治·艾略特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期节目我们来聊一位特别的科幻作家,特德·姜。他是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当代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专业,参加过“科幻黄埔”号角写作班,现为自由程序师。出道30年,特德·姜仅出版了17个短篇和中篇小说,却获得了包括星云奖、雨果奖、坎贝尔奖在内的几乎所有科幻大奖。最近,《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和《脐》两部中篇也获得了2020年雨果奖提名。2017年在国内上映的电影《降临》,让特德·姜走出科幻圈,为更多人熟知。去年底,国内出版了特德·姜的两本新书(再版的《你一生的故事》和新结集的《呼吸》),收录了他从创作至今的所有作品。 我们邀请到了采访过特德•姜本尊的科幻作家王侃瑜,以及特德·姜的校友、研究科学小说的青年学者肖一之,一起聊聊这位深受读者喜爱的科幻作家。 《华盛顿邮报》曾评价说:“特德·姜的作品普遍都将纯粹的理智与炙热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每部作品都反映了深奥的概念,蕴含着神秘的超自然或科学的诱惑力,却又融合了人类敏感和情感充沛的微妙之处,并将这些概念具象化。这种融合是所有科幻小说的理想状态,却鲜少能够实现。”可以说特德•姜的特别之处,正在于他作品中讨论的重点是那些人类引以为自豪的领域(比如语言、审美、艺术)能否被标准化、数字化。那么,在他富有人文主义特征的科幻小说里,科学技术又有着怎样的独特呈现? 节目里我们还聊了聊科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文学门类。人们对科幻文学有哪些刻板印象?在高度技术化的当下,科幻文学做到了哪些纯文学未竟之事?此外,“迷妹”王侃瑜还分享了她和偶像一起奔跑的趣事。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王侃瑜,科幻作家。已出版小说集《云雾2.2》,即将出版《海鲜饭店》。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4:00 王侃瑜采访特德·姜时的小插曲 14:17 一种科幻传统:预知未来后,该如何生活、如何选择? 26:33 宋明炜与《中国科幻新浪潮》:中国科幻继承了先锋文学的精神 30:45 科幻是高密度的现实主义 33:16 《双面真相》对语言的反思:为什么说人类是语言赛博格? 33:40 马丁·普克纳《文字的力量》:写作是一种“技术升级” 37:50 养育关系是否是特德·姜小说关注的重要主题? 39:00 特德·姜对于另一种视角的人的关注:作为男作家把女性角色写得很真实 41:34 特德·姜&刘宇昆:东方元素与华裔身份 47:16 多丽丝·莱辛也曾化名写过科幻小说,结果被喷得一无是处 47:53 第一位被列入经典文学行列的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对严肃文学的执念 【节目中提到的书】 《你一生的故事》[美]特德·姜 《呼吸》 [美]特德·姜 《未来闪影》 [加拿大]罗伯特·索耶 《中国科幻新浪潮》宋明炜 《三体》刘慈欣 《弗兰肯斯坦》[英]玛丽·雪莱 《文字的力量》[美]马丁·普克纳 《美丽新世界》[英]赫胥黎 《金色笔记》[英]多丽丝·莱辛 【本期分享图书】 To Be a Machine Mark O'Connell 《死线俱乐部》雷龙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疫情的发生让线下的工作和生活不再便利,而一切“线上化”让工作和生活愈发难以区隔,这似乎加剧了“过劳”的状况。 本期节目,跳岛FM邀请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活跃在豆瓣的马凌(@malingcat)和白天去公司上班、夜晚写作的野生作家赵松。我们从前段时间的居家办公经历出发,围绕彼得·汉德克的《试论疲劳》和韩炳哲的《倦怠社会》,一起聊了聊当代社会人无止境的疲劳,以及我们从文学的“疲劳”书写中可能获得的启发。 生产效率越提高,人们却变得越忙碌?身体的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来恢复,那么精神上的疲劳该怎么办?为什么悠闲的生活才能产生智慧和艺术?疲倦在文学中又有着怎样的隐喻?身处过劳时代,我们能否停止自我剥削,重拾闲适感与感受力? 希望本期节目能够为你提供解答以上问题的一种思路。 🔈点击链接,在中信书院收听《倦怠社会》精选版好书快听。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活跃于豆瓣上的书评人。 赵松,作家,文学、艺术评论家。1972年生于辽宁抚顺,现居上海。已出版作品《隐》《空隙》《抚顺故事集》等。 【时间轴】 03:15 远程办公模糊了生活与工作的界线 07:17 汉德克把疲倦视为起点,而不是终点 09:50 从被剥削到自我剥削 15:23 乌托邦的6小时工作制 16:55 身体的疲倦vs精神的疲倦 18:22 中国的“倦怠社会”比西方更复杂 19:33 倦怠感也是一种暴力,摧毁一切亲密关系 20:48《浮士德》代表一种永不满足、永不停止的资本主义精神 26:36 人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后,就想要成为更强有力的消费者 28:06 “三角欲望”:我们欲望着他人的欲望 34:52 强刺激带来麻木和疲倦,却只能以更强的刺激来应对 39:57 患有失眠症的普鲁斯特:倦怠可能是抵达艺术的跳板 41:25 韩炳哲把抑郁症、注意力缺陷、疲劳综合症称为“过度的肯定性” 42:20 日本重回“下流社会”,我们可不可以不往上走? 42:35 疫情给中国社会按下了“暂停键” 42:32 没达到一定的文明状态,就不能理解博尔赫斯的作品 44:55 本雅明:“如果说睡眠是身体放松的最高形式,那么深度无聊则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 47:09 90后比80后厌倦得早,00后比90厌倦得还要早 51:21 重压之下,只能学会自我解压 【节目中提到的书】 《试论疲倦》[奥地利] 彼得·汉德克 《倦怠社会》[德] 韩炳哲 【本期分享图书】 《逝物录》[德] 尤迪特·沙朗斯基 《比利时的哀愁》[比利时]雨果·克劳斯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今年初,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马可瓦尔多》中文简体版首次出版。这部并不那么知名的作品开启了卡尔维诺创作的黄金时代,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后来的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 本期节目,我们和“卡尔维诺一生推”、小说家朱琺以及青年评论家、书评人黑伞一起聊了聊卡尔维诺的城市寓言,以及他作品中的童话性和游戏感。底层小工马可瓦尔多经历了哪些城市奇遇?他在城市里的“冒险”,是否与我们的城市生活问题息息相关?底层小工的形象与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中的贫穷现实主义有什么相通之处?从民间故事中汲取创作资源,对卡尔维诺的创作有什么影响?他是如何用荒诞、戏谑的手法来书写困苦状态下自由?这种自由如何体现卡尔维诺“轻盈”的美学观?以上问题都将在本期节目里一一解答。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朱琺,小说家。著有《卡尔维诺与计划生育》,新书《安南怪谭》本月出版。执教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黑伞(陈嫣婧),青年评论家、书评人。目前就读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时间轴】 02:32 《马可瓦尔多》里小工的城市奇遇 04:50 疫情期间的空城和卡尔维诺的空城 07:11卡尔维诺对城市的描写,呈现出一种“轻盈美学” 14:37 为什么读卡尔维诺的小说时不会觉得荒诞,读完后才会 24:07 卡尔维诺的“天才头颅”传说和智性倾向 27:20 民间故事是卡尔维诺重要的创作资源,与安吉拉•卡特、涩泽龙彦有何异同 32:51 朱琺的笔名正是来自《意大利童话》 36:48 王小波的创作受卡尔维诺影响 40:21 最开始,卡尔维诺被当做“进步作家”引进国内 45:07《马可瓦尔多》有着卡尔维诺早期的“肉感”和晚期的“骨感” 47:47卡尔维诺笔下拒绝被学科分类的博物与妖怪 50:12 卡尔维诺的游戏感:通过戏谑与荒诞表达自由 50:34 一种“例外”的自由:困苦的马可瓦尔多在逼仄城市生活中凌空而起 【节目中提到的书】 《马可瓦尔多》[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树上的男爵》[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意大利童话》[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命运交叉的城堡》[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城堡》[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 《革命时期的爱情》王小波 《精怪故事集》[英]安吉拉·卡特 《幻想博物志》 [日]涩泽龙彦 【本期分享图书】 《宠儿》[美]托妮·莫里森 《人类砍头小史》[英]弗朗西斯·拉尔森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最近微博账号@亚非文学bot和@中东欧诗歌bot停更,事情的起因是有粉丝认为bot讽刺了他们的偶像。这两个bot平时主要翻译、分享一些小语种文学内容,以转发投稿为主。其中一篇投稿,内容本身没有问题,但投稿人的微博名引起了肖战粉丝的不满,最后bot经不住粉丝的施压,被迫停更。其实二月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肖战粉丝大规模举报了一篇人物设定比较“边缘”的肖战同人文,导致全球最大同人文网站AO3被墙,这引起整个同人圈的抗议和反击。 饭圈的“执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饭圈思维的“出圈”对文学和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同人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同人小说怎样促使人们开放地表达自我和欲望? 为此我们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粉丝文化研究奠基之作《文本盗猎者》译者郑熙青,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一起聊聊饭圈文化和同人小说。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郑熙青,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本盗猎者》译者。 吴畅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时间轴】 02:42 粉丝不是从小众走到大众,而是变得更加可见 03:48 举报在日常生活中趋于常规化 08:45 关于“圈地自萌”的问题 11:19 粉圈内部的细分是对微小不同的自恋,与个人主义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14:53 《星际迷航》的例子:粉丝文化和性少数运动联系密切 18:45 《文本盗猎者》关于粉丝能动性的讨论:粉丝不是“愚蠢的接受者”,而是创作者 26:14 现实主义同人文和“高H”文 30:19 《下坠》中对跨性别认同的书写 32:20 “泥塑”是什么?是为了“开车”还是性别转换的思想实验? 34:00 同人小说对多元性别的描写,能否影响现实世界? 38:10 同人圈可能是第一个能让女性写性幻想、表达性态度的安全空间 39:00 粉丝对真人同人小说的不满、耽改剧成名演员摆脱标签和污名之路 43:11 饭圈用语的泛化是否是一种语言污染? 【本期名词解释】 耽美:耽美一词产自日本,原义为唯美主义。现在在中国的网络语境中,通常指女性写作、女性消费、女性欲望为旨归的男性同性爱情文本。 同人:用已经成型的流行叙事文本(例如漫画、动画、游戏、小说、影视等作品)中的人物、设定衍生二次创作出来的文章及其他自主的创作。真人同人会运用现实中名人的公众形象,以此作为创作基础。 圈地自萌:在小圈子内自娱自乐,沉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去打扰别人的同时也不希望被别人来打扰。 逆苏(泥塑):逆向玛丽苏。玛丽苏是一种鼓励女性读者和观众自我代入文本中女性角色的文本,这个女性角色受到各种男性角色的喜爱和保护,与他们关系复杂,是文本情节的逻辑核心。逆苏就是将原本是男性的人物当作玛丽苏中的女主角来写。 高H:H是日语“変態(hentai)”的首字母缩写,后成为性行为的隐语,高H即指非常露骨详细的性行为描写。 孽力回馈:指遭恶毒的行为或恶毒的话反噬。 白嫖:粉圈术语。指什么事情都不为偶像做,包括买专辑,打榜投票,评论点赞等,只在网上浏览偶像图频、尤其是盗版的图频,但标榜自己是粉丝。 正主:经常用谐音写作“蒸煮”,是粉丝圈和同人圈中对明星本人的称呼。 【本期分享书单】 《论自由》约翰·穆勒 《城邦暴力团》张大春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在一篇批评中国文学城乡二元对立模式的文章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指出,中国文学还应当看到城乡之中的空间——那些既不来自穷乡僻壤也不来自国际化大都市的小说家,那些继续散居在二三线和无数市镇的小城畸人,是“中国文学唯一的希望”。 可以肯定的是,小镇作家的写作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更丰富的表达。他们隐匿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之外,与乡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又并不生活在乡村。这也是当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现状。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作家魏思孝(代表作《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和上海文艺社编辑林潍克,一起聊聊城乡结合部的生活经验,以及小镇青年文学的创作特色和内部差异。小镇青年书写穷与丧,是自我放弃还是诚实面对?把乡亲们写进小说,会对作家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在节目里,魏思孝回忆起了自己获奖后被朋友借钱的经历,林潍克则谈起了他作者的父亲在看到他的小说后默默流泪的故事。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魏思孝,1986年生于山东淄博,青年小说家。著有《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等多部,长篇《余事勿取》近期出版。 林潍克,原创文学编辑,译者。编辑出版的代表作品有《万物停止生长时》《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驻马店伤心故事集》《纸上寻仙记》《嫉妒》等,现就职于上海文艺出版社。 【时间轴】 01:40 小城畸人是中国文学唯一的希望吗 03:10 在朋友圈晒干农活的照片也是一种炫耀 05:50 小镇青年初到大城市感到困惑和窘迫,后来通过文学建立自信 07:43 为什么要关注张敦、赵志明、郑在欢、魏思孝这批小镇青年作家的作品 12:38 小镇青年文学:穷、丧、性苦闷 17:03 20多岁和30多岁,各有各的穷与丧 18:54 「在文学上我一无所避,如果我丑陋,那就写我丑陋的一面」 19:46 聊聊“屌丝知识分子写作” 26:31 文学对穷人友好,是一种「公平的艺术」 27:10 小镇青年的自传式写作经验:把乡亲们写进小说,会咋样 28:17 以前借别人钱的魏思孝,出书后被人借钱 29:45 郑在欢的父亲读了他的小说后偷偷大哭 32:13 魏思孝为什么写那么多绑架女青年的情节 37:30 看小说里的人物过得惨,心里会产生慰藉吗 39:00 对崇高的消解是一种对真实生活的尊重 41:00 青年作家只靠出书很难养活自己 【节目中提到的书】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魏思孝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郑在欢 《万物停止生长时》赵志明 《陈奂生上城出国记》高晓声 《兽性大发的兔子》张敦 《嫉妒》张玲玲 《火车梦》丹尼斯·约翰逊 《断背山》安妮·普鲁 《近距离:怀俄明故事》安妮·普鲁 《手风琴罪案》安妮·普鲁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这是「跳岛FM」的第1期节目。 我们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张莉和“别的女孩”主编、“别任性”电台主播Alexwood,从100+作家性别观调查聊到这个时代的性别意识。 男作家在性别问题上的反思,是否是一种政治正确?女作家为什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女性写作?“雌雄同体”是文学创作最完美的状态吗?和100年前相比,我们的性别观念是否在倒退? 【时间轴】 03:24 张莉曾担心没有男作家愿意参加性别观调查 05:10 性别观的代际差异在男作家中更凸显 16:48 好的文学都是“雌雄同体”吗 18:26 艺术性和性别意识哪个更重要 22:11 文学的讲述方式由男性制定,女性一开始要模仿男人写作才会被认可 23:42 为什么2000年以后,女作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女性写作 27:17 女性写作这个概念本身已经难以避免被污名化、标签化 29:00 《水浒传》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厌女” 35:19 “女”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 37:50 避开女性身份为什么成为女作家“趋利避害”的写作策略 40:13 消费主义与文学中的性别观有什么关系 41:26 中国当代女作家为什么不写生育、哺乳等主妇题材 43:35 大众把女主人公形象代入女作家本人,导致她们在写作上自我束缚 46:04 要从私密的、羞耻的部分去写,发明女性自己的语言 47:16 带有女性受害者思维的写作缺乏文学艺术品质 49:36 性别观是观察文学的重要角度,但不是唯一的尺度 51:00 鲁迅的作品深具性别意识,是一个高级的标准 52:25 如今很多人的性别观反而不如100年前的男性知识分子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Alexwood,“别的女孩”主编,播客“别任性”主播。 【分享书单】 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 Kathi Weeks, The Problem with Work: Feminism, Marxism, Antiwork Politics, and Postwork Imaginaries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跳岛FM(Talking Literature)是一档文学播客,一份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节目每周三更新,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来到「跳岛 FM」,这是一档文学主题播客,一份可以用耳朵收听的文学杂志。 每周三更新,每期邀请作家、译者、书评人,围绕文学话题展开圆桌讨论。 你可以在「跳岛 FM」探寻作品诞生的起点,分享与碰撞文学灵感,研读热门作品解读文化现象,亲临全球文学现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