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张爱玲在美国:时代、故乡和心灵的“流亡者” | 春树&陈芳代

从《半生缘》《色戒》《第一炉香》等小说的影视改编,到网上流传的各种“张式金句”,张爱玲灿烂的前半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1955年,张爱玲只身离港赴美,由此开始了她长达40年的异国生涯,尽管张爱玲后半生笔耕不辍,创作了数部英文长篇,但始终未能被美国文坛所接受,《雷峰塔》《易经》《小团圆》更是在她离世后才得以出版,进入读者视野。 学者王德威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张爱玲用后半生的时间去重写、改写前半生,给过去的生命投注不同的眼光与诠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张爱玲的中晚期写作?她是一个怎样的英文作家?这些英文作品为何在美国遇冷?在英文写作上,张爱玲有着怎样的矛盾与坚持?当时美国的亚裔文学生态如何? 我们又如何理解张爱玲作品和旅居生活之间的联系? “她的前半生借别人的故事来讲自己的故事,后半生却在另一种语言中获得了新的自由,用更直白的方式书写自己的人生。”张爱玲100周年诞辰的当天,跳岛FM三地连线,录制了这期特别节目——在纽约的中英双语写作者钟娜,在柏林的青年作家、诗人春树,以及目前在上海的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资格候选人陈芳代,一起回顾张爱玲在美国的写作和生活,聊聊她作为双语作家的多面性和丰富性,还有她冷眼观世之下的内心独白。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小说、评论散见《上海文学》、The Literary Hub等,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 【嘉宾】 春树,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代表作《北京娃娃》《乳牙》。 陈芳代,学者、译者,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在读,译有《文字的力量》。 【时间轴】 03:24 作为英文作品读者的张爱玲,喜欢亨利·詹姆斯的《丛林猛兽》——讽刺、宿命感的张式故事 07:00 张爱玲在香港写的英文小说《秧歌》:有张式的“恶”和“冷”,且比她写上海故事和香港故事的色彩更“淡” 12:36 1955年张爱玲赴美,参加麦道伟文艺营(MacDowell Colony),试图成为在美国找到“土壤”的新生英文作家 14:42 张爱玲在美国写作的矛盾与坚持:迫于生计,请求夏志清联系更多出版商;即使作品遇冷,也不迎合美国对东方想象 15:10 张爱玲在美国时的亚裔文学生态:所有亚裔作家“一锅炖”,越迎合市场口味越能出头 22:06 张爱玲的英语写作端正又“别扭”,讲求文字的灵性和优雅 23:50 用英文写作也许是张爱玲在对母语、母国、母亲的“丧失”中寻求的归属和救赎 24:37美国学生为什么喜欢《封锁》:张爱玲的作品跨越语言、文化和时代 26:55 围绕《少帅》的争议:夏志清的对题材的反对,以及大时代背景与幽微人性之间的难以调和 29:30 被退稿的《北地胭脂》:“缺乏救赎感”、“令人反感的角色”体现的不仅是张爱玲写作的局限,还有美国出版业的局限 33:27 自传作品《雷峰塔》《易经》和《小团圆》:与托尼·莫里森类似,张爱玲重写自己的过往,回望和反刍历史时代和家庭关系 36:21 张爱玲晚年为何离群索居?晚期作品和现实生活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45:00 童年的冷清、成年后的动荡:张爱玲是地理、政治以及心理上的“流亡者” 【节目中提到的书】 《秧歌》 张爱玲 著 《赤地之恋》 张爱玲 著 《金锁记》 张爱玲 著 《怨女》 张爱玲 著 《雷峰塔》 张爱玲 著 《易经》 张爱玲 著 《小团圆》 张爱玲 著 《少帅》 张爱玲 著 《张爱玲文集》 张爱玲 著 《倾城之恋》 张爱玲 著 《流言》 张爱玲 著 《宠儿》 [美]托妮•莫里森 著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夏志清 著 【本期嘉宾分享图书】 《你一生的故事》[美]特德•姜 著 《那些写诗的80后》春树、李勋阳、宋壮壮 编选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50分钟
17k+
4年前

28 以“白夜”为坐标:成都文化往事和时尚考古 | 翟永明&西闪

1998年,站在玉林西路的一家扇形店面门前,辞去物理研究所工作的诗人翟永明心中一热,撕下了招租的电话号码,她的生活坐标也定点在了“白夜”这间酒吧。在二十年多里,白夜酒吧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文学、戏剧、电影活动,见证了一个属于诗人、作家、艺术家的“黄金时代”。 即使目睹文人朋友生意失败,翟永明为何依然转身开起了酒吧?这些年白夜酒吧里哪些人纷至沓来,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为什么成都诞生了这么多文艺风潮?火钳烫头、劳动裤洗成牛仔裤,当年的流行元素如何被记录在时代记忆之中?回溯过去三四十年,成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生活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故事刚刚开始,传说这样结束。”这一期节目,跳岛FM在成都与诗人、“白夜”创始人翟永明和作家西闪,聊聊成都重要的文化地标白夜酒吧,以及这些年来酒香书影间,白夜酒吧串联起的成都文化、社会的往事纷纷。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时间轴】 02:40 90年代时成都的公共空间少,翟永明开了一家卖书、咖啡和酒的文化空间白夜酒吧 10:00 辞掉工作的诗人和“波西米亚式”的生活:离开西南技术物理所的翟永明,坐在“白夜”里“打望” 14:40 文化“会客厅”:外地和本地的作家、诗人都聚集在白夜酒吧 16:50 白夜酒吧也是文学、艺术“实验室”:时评朗诵会、版画慕课、话剧实验、云上音乐会…… 23:11 门锁被用坏的西物所宿舍:开白夜酒吧前,朋友们总是挤在翟永明的单身宿舍聚会 26:10 成都人崇尚休闲,写作是“重体力活”,西闪戏谈“成都如果有一个长篇小说家就是劳动模范” 29:35 新时期诗歌中第一代“私人化写作”:翟永明、钟鸣这一代诗人与北岛、食指上一代诗人的“断裂” 31:00 远离政治中心的西南地区在80、90年代“自发”了新的文学创作和新的文学价值观 37:10 《毕竟流行去》与70年代的时尚考古:解开风纪扣、用火钳烫头 38:03 土掉渣的跳舞、买炒货的老太太:逝去的事物都是时代的符号 43:40 在2000年代初期就举办独立电影展的“白夜”,试图推动影像发展 50:00 从玉林西路的老白夜到宽窄巷子的新百夜:22年的变化和聚散 51:53 被拍进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的个人记忆:赶时髦的朋友把蓝色劳动裤洗得像发白的牛仔裤 53:18 文学和艺术把时代的故事以符号和影像的形式保存下来,或再次轮回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BeulahDong) 【嘉宾】 翟永明,作家、诗人、“白夜”创始人。 西闪,作家,评论家,著有《人的展开》《国家的计算》等。 【节目中提到的书】 《以白夜为坐标》翟永明 著 《毕竟流行去》 翟永明 著 《女人》 翟永明 著 《食光机》 西门媚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食光机》西门媚 著 《国家的计算》西闪 著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浦泉耀 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60分钟
4k+
4年前

27 Peter Hessler: I’m Always an Outsider Wherever I am

Peter Hessler is always focusing on presenting ordinary people’s lives. It has been more than ten years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his China Documentary Trilogy. In 2019, Peter returned China and settled in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with his wife Leslie Chang and their twin daughters. Since then, he has been working as a teacher at Pittsburg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 During the past ten-odd years, moving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has already become a way of living for him. For this reason, Peter is always regarding himself as an outsider no matter where he live. As a writer, the outsider identity keeps his mind sharp, makes it easier for him to observe the world. In Peter’s writing class at Sichuan University, why did he invite his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ir social class? What does he think of China’s writing education? With so many nonfiction writing materials, how does China establish its own tradition and market? How does he receive and consider about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his eyes, what kind of reporting tradition should we stick to ? In this August, we went to Chengdu and had a conversation with Peter Hessler. The conversation, lasting for three hours, is divided into two episodes and the latest one is online this week, available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Chinese version is translated by Li Xueshun, the Chinese translator of River Town, Strange Bones and Country Driving, who was also Peter’s former colleague in Fuling. In the previous episode, Peter shares with us his life in Chengdu, especially his observation on Covid-19. He also called back the backstories of writing the Chinese Documentary Trilogy. For this week, he mentions about his long-lasting friendship with his former students and colleagues, his teaching life in Sichuan University, and also his opinions on non-fiction writing, education system, class solidification and the value of establishing face-to-face connections with people in the fast-changing world. 【Timeline】 03:00 Facing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students from one-child family nowadays work even harder than those students in Fuling over 20 years ago. 08:53 The discussion of social class in writing class: George Orwell is the Lu Xun of England; analyzing social class gives people a special perspective. 13:43 The success of River Town doesn’t change any other’ lives more than Peter’s. 17:02 Peter’s long-lasting friendship with his former colleague Li Xueshun and students Willy and Emily. 20:30 He’s an “outsider” wherever he lives, and this keeps his mind sharp to observe the world. 24:10 On education system: “The United States is too relaxed and China is too hard. I think a middle path would be the best.” 25:38 Both Peter Hessler and Lesile Zhang spent a lot of time doing math exercises in order to help their daughters. 28:42 China’s writing courses in He Wei’s eyes: “You memorize these set phrases, you use them as a writer. It's often not so much on expressing yourself.” 29:49 Students in China must recite many poems, which is unusual in the U.S. This behavior connects people with their tradition. 32:40 Non-fiction writing materials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in China. But China hasn’t yet established a market big enough to support the tradition. 34:58 “If I'm going to support myself as an independent writer,I have to be smart with money and investments.” 38:28 Chinese students majoring in journalism prefer theory learning to practical reporting. 39:15 Peter is impressed by many Chinese novels such as Wolf Totem. He realized that Chinese writers tend to use symbols to describe about the society. 46:49 In Peter’s mind, it’s of great value to interact with people face to face. He consider himself as a dinosaur in the times of social media. 50:58 Class solidification do exist in China, but there still remains some fluidity. 【Host】 Li Weiqi Media worker and literary critic (Weibo ID: BeulahDong) Gu Yu Former foreign media journalist and former PR in Alibaba 【Guest】 He Wei, or Peter Hessler (born June 14, 1969) an American journalist, non-fiction writer and a staff writer in New Yorker who is the author of three books(River Town, Country Driving and genius Grant) about China 【Recommendation】 My Brilliant Friend By Elena Ferrante 【Music】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 Opening Music-- Public Poet Ending Music-- There and Then 【Graphic Design】 Sun Xiaoxi 【Post Production】 Chen Jinjian Shi Hualun 【Production Manager】 Han Yuying 【Translator】 Li Xueshun 【Voice Actor】 Zhao Zhe 【Platform】 Listen to our podcast on apps like xiaoyuzhou, Netease Music, Himalayan FM, Qingting FM, Lychee FM, Qingmang, Apple Podcasts, Castro and Pocket Casts. 【Contact Us】 Wechat: Tiadao FM Weibo: Tiadao FM Email: [email protected]

55分钟
5k+
4年前

27 对话何伟02:不管在哪里写作,我都是一个“局外人”

这是中文配音版节目,英文原版节目同步上线,欢迎关注跳岛FM,在播放列表中点击收听。 何伟(Peter Hessler)一直专注于观察和书写普通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今距他写就“中国三部曲”已经过去了十几年。2019年,何伟和妻子张彤禾、女儿们重回中国,定居四川成都,任教于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教授非虚构写作课。在不同的国家居住已经成为何伟和一家人生活的常态,不管是在中国、埃及还是在美国,何伟都有意保持着“局外人”的状态,他认为,对于作家来说,这样的视角能更敏锐地对世界进行观察。 在川大教授非虚构写作课的一年,何伟为何要引导学生从社会阶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何伟如何评价国内的写作课?中国有大量非虚构素材,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非虚构写作如何建立传统和市场?中国的当代文学在何伟看来有着怎样的特点?何伟推崇的新闻报道传统是什么? 今年8月,跳岛FM去到成都,和何伟展开了一次3小时的对话,节目分为上下集呈现,同时上线中英文版本。中文版配音内容由《江城》《寻路中国》《奇石》译者,也是何伟当年在涪陵的同事李雪顺翻译。在上一期节目中,我们和何伟谈到了他对疫情的观察,回到成都后的生活和他对“中国三部曲”的回顾。本期节目,我们继续与何伟进行对话,聊聊他和学生、同事之间多年的情谊,现在在川大的非虚构写作课,对非虚构写作、教育制度和社会阶级的观察,以及在中国社会不断变化的今天,如何真正实现与人的连接。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BeulahDong) 谷禹,前外媒记者、阿里巴巴公关,目前是四处闲逛的无业游民。 【嘉宾】 何伟(Peter Hessler),美国记者、非虚构作家。生于1969年,《纽约客》杂志特约撰稿人,著有关于中国的非虚构作品《江城》《寻路中国》《奇石》。 【时间轴】 03:00 家庭规模缩小、教育资源集中和社会竞争加剧:现在的独生子女学生比90年代涪陵的学生更刻苦 08:53 何伟在非虚构写作课上和学生讨论“阶级”:乔治•奥威尔是英国的鲁迅,阶级概念为现在中国带来新视角 13:43 何伟认为《江城》没有改变书中任何人的命运,被改变的是自己 17:02 何伟与译者李雪顺、涪陵学生威利和艾米丽持续了多年的友谊 20:30 不论在中国、埃及还是美国,何伟都是一个“局外人”,这样的视角能让人保持敏锐的观察 24:10 “我认为理想的教育制度应该介乎中国和美国之间。” 25:38 何伟和张彤禾为了女儿们的教育,花大量时间学习中国的数学题 28:42 何伟眼中的国内写作课:“你去背固定搭配,再像一个作家那样来用它,那往往不是在表达你自己的思想。” 29:49 中国语文课爱背诗,美国人却不然,何伟认为背诗会让人找到自己与传统的联系 32:40 中国有大量的非虚构题材,但未建立起传统和市场 34:58 “如果我想以独立作家的身份活下去,就必须学经济学。” 38:28 中国新闻专业的学生偏重理论,缺少实际报道经验 39:15 中国当代文学如《狼图腾》给何伟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寻找符号的方式阐释事物 46:49 不使用社交媒体的何伟,谈面对面交流的意义 50:58 中国存在阶级固化的现象,但仍有一定的流动性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我的天才女友》[意]埃莱娜·费兰特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陈进键 施骅伦 【制作总监】韩玉莹 【翻译】李雪顺 【配音】赵哲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55分钟
7k+
4年前

26 Peter Hessler : My Year Living in Chengdu

He Wei(Peter Hessler), an American non-fiction writer, is renowned for his China Documentary Trilogy among Chinese readers. Having come to China in late 1990s, he taught in Fuling for two years and wrote his observation on Chinese society as an outsider. After leaving China for many years, he, together with his wife Leslie Chang and his twin daughters, came back here, a land of familiarity and strangeness, in 2019. He now teaches non-fiction writing at Pittsburg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 Also, as a witness to the spread of the pandemic earlier this year, he published an article How China Controlled the Coronavirus on New Yorker, which triggered extensive discussion. Why did he decide to return to Chengdu? What did he think of what happened in Danwei( a kind of administrative unit in China) and communities during the coronavirus epidemic? How did he look back on the written China stories in China Documentary Trilogy ? What did he feel about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taking place in China over these years? Why did he——who once concentrated on writing stories of nobody and ordinary people——now decide to write more about celebrities? And why did he accept the teaching job in Sichuan University instead of being a reporter? In August, we came to Chengdu and had a conversation with He Wei for three hours. The interview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o episodes and the latter one will be broadcasted next week. These two programs will be available for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Chinese dubbing draft of these programs is translated by Li Xueshun, the translator of River Town, Strange Stones and Country Driving. And next week, He Wei will talk about his opinions on non-fiction writing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Stay tuned. 【Timeline】 02:18 On returning to Sichuan: for Sichuan cuisines, Sichuan dialect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people there. 03:55 For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with people, I decided to be a teacher in Sichuan University instead of a reporter. 05:30 Banquets, Worldly Wisdom and Jielong with body temperature: about the experience in my Danwei. 07:00 I wrote an article for New Yorker about how China controlled coronavirus, because I think it's very important for Americans to see what happened here. 08:00 People in communities did a lot of intimate-contact tracing. They would help a lot with the epidemiologists who's directing the virus. 12:55 I became interested in China during my travel in Asia after leaving Oxford, so I decided to be volunteer in China. 18:00 Portraying life accurately in Fuling is all I can do. Because humor was part of their reality. 19:55 As a writer, to get rid of cliché and be respectful, it’s more important to analyze than to judge those people whom you are writing. 39:10 Having different sexual identities and ethnic groups, He Wei and his Wife Leslie Chang may write about Chines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43:45 An anecdote about Zhang Tonghe tells me that taking note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our writing, because memories are unreliable. 50:47 It's important to write about ordinary people. But I think I probably should write about successful people as well. 【Host】 Li Weiqi Media worker and literary critic (Weibo ID: BeulahDong) Gu Yu Former foreign media journalist and former PR in Alibaba 【Guest】 He Wei, or Peter Hessler (born June 14, 1969) an American journalist, non-fiction writer and a staff writer in New Yorker who is the author of three books(River Town, Country Driving and genius Grant) about China 【Recommendation】 The Years of Lyndon Johnson: The Path to Power By Robert A.Caro 【Music】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 Opening Music-- Public Poet Ending Music-- There and Then 【Graphic Design】 Sun Xiaoxi 【Post Production】 Chen Jinjian Shi Hualun 【Translator】 Li Xueshun 【Voice Actor】 Zhao Zhe 【Production Manager】 Han Yuying 【Platform】 Listen to our podcast on apps like xiaoyuzhou, Netease Music, Himalayan FM, Qingting FM, Lychee FM, Qingmang, Apple Podcasts, Castro and Pocket Casts. 【Contact Us】 Wechat: Tiadao FM Weibo: Tiadao FM Email: [email protected]

51分钟
9k+
4年前

26 对话何伟01:住在成都的这一年

非虚构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以“中国三部曲”而为中国读者熟知,他在上世纪90年代来到中国,在涪陵教了两年书,并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写下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观察。离开中国多年后,在2019年,何伟再次回到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和同为作家的妻子张彤禾、双胞胎女儿定居成都,目前在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教授非虚构写作和大一作文课。今年,何伟在中国经历了一场疫情,他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是如何控制住新冠疫情的》的文章,引发了众多讨论。 为什么这次何伟选择回到成都教书?他对疫情期间的封锁、单位、社区有怎样的观察?如今他会怎样回顾“中国三部曲”里的中国故事?多年后重回中国,他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剧烈的变化?曾经关注和书写小人物、普通人的他,为何会在今年开始关心并研究成功人士?这次,他为什么没有选择做一名记者,而是在单位里教书、写作呢? 今年8月,跳岛FM去到成都,和何伟展开了一次3小时的对话。我们的节目将分为上下集,在本周和下周连续呈现,并同时上线中英文版本。在下期节目里,何伟会和我们分享他对写作课、语文教育、非虚构写作的观察,敬请期待。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BeulahDong) 谷禹,前外媒记者,前阿里巴巴公关,航空酒店信用卡积分爱好者。 【嘉宾】 何伟(Peter Hessler),美国记者、非虚构作家。生于1969年,《纽约客》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著有关于中国的非虚构作品《江城》《寻路中国》《奇石》。 【时间轴】 02:18 为什么回到写作灵感来源地四川:川菜、四川话、四川人 03:55 当记者与人有疏离感,选择在川大做老师是为了建立与人的关联 05:30 酒局、人情和体温接龙:何伟在中国的单位 07:00 何伟谈《纽约客》上发表的关于疫情的文章:“我觉得很有必要让美国人看到这里的情况。” 08:00 中国社区在密接追踪方面做的工作,对流行病调查工作者帮助很大 12:55 从牛津大学毕业后的亚洲旅行,让何伟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因此决定来中国 18:00 《江城》中用诙谐书写生活中的困难:“幽默”不是打趣、嘲讽,而是忠实呈现 19:55 从对工人有刻板印象到观察到他们的丰富生活,对作家而言分析比判断更重要 39:10 裔族、性别之别:何伟和妻子张彤禾与中国人打交道的不同方式如何影响写作 43:45 何伟谈记笔记的习惯和重要性:张彤禾曾丢失笔记本,找回后对照发现记忆和笔记全然不同 50:47 以普通人为写作主题的何伟,认为自己也许也该写写成功人士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权力之路》[美]罗伯特·A.卡洛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陈进键 施骅伦 【制作总监】韩玉莹 【配音】赵哲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53分钟
26k+
4年前

25 无法落脚的城市,不想回归的青年 | 田丰&张博

“干一天玩三天”,吃5元一碗的“挂逼面”,抽5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有钱就在网吧里待到天亮,没钱就睡大街……这是一群“停滞”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市场附近的九零后、零零后,他们远离故乡,也不融入城市,依靠日结工作为生。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中写道:“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用努力工作,也不会失落无聊,没有羞耻感的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奋斗动力。”在越来越不需要廉价劳动力的今天,三和青年是否注定要成为时代浪潮之下的“零部件”?最近出版的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的《回归故里》,也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这些问题,从底层青年成为社会精英,是个人奋斗使然,还是纯粹的偶然?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岂不怀归》的作者田丰,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还有在巴黎旅居九年的索邦大学文学博士张博,聊聊在阶级愈发固化的当下,我们如何透过教育制度、人口流动等现象,靠近那群被符号化的三和青年。一起思考迷茫的年轻人如何在城市落脚,又如何回归故乡。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BeulahDong) 【嘉宾】 田丰,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张博,青年译者、学者。译有《愤怒与神秘:勒内·夏尔诗选》。 【时间轴】 05:04 “挂逼”、“日结”等三和术语:戏谑之下的环境区隔和身份认同 07:54 日结的工作模式:三和青年的非传统“罢工”? 16:54 手机和彩票:三和青年的“精神鸦片” 21:49 “我们活下去的方式就是去跳楼”折射三和群体的关系网络难以维系 25:12 无法落脚的“落脚城市”:人口流动需要“中转站”,三和青年只能一直处于中转之中 29:28 三和青年个体沉沦的背后是教育制度、人口流动等社会问题 32:52 迪迪埃·埃里蓬《回归故里》:底层出身的耻辱感如同卡夫卡笔下永远上不了法庭的自我审判 38:27 埃里蓬对雷蒙·阿隆的反驳:特权阶级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阶级归属 45:05 阶级流动越来越难,未来的婚姻中还会有奥斯汀小说里的达西先生吗? 49:45 埃里蓬反对个人奋斗至上的叙事,成功跨越阶层的背后充满了偶然性 52:53 被合理化的“贫穷文化”是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帮凶” 【节目中提到的书】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田丰、林凯玄 著 《回归故里》[法]迪迪埃·埃里蓬 著 《空间与政治》[法]亨利·列斐伏尔 著 《落脚城市》 [加拿大]道格·桑德斯 著 《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汀 著 《审判》[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 著 《正常人》[爱尔兰]萨利·鲁尼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第七天》余华 著 《国家与生活机遇》周雪光 著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61分钟
7k+
4年前

24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站在女权与科幻之外 | 于是&俞冰夏

受到热烈讨论的剧集《使女的故事》已播出三季,在三年里横扫艾美奖、金球奖和美国评论家选择奖。影视剧的成功,促动原著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30年后的今天,动笔写下续作《证言》。去年《证言》英文版面市时,英国媒体称,在“哈利·波特”系列之后,英国已多年未见如此火爆的新书发布情况。最近,《证言》的中文版也与国内读者见面。 这部沉寂多年的反乌托邦小说,为什么如今备受瞩目?写于1984年,并受乔治·奥威尔的《1984》所启发的《使女的故事》,与《1984》有什么不同?拒绝女性主义标签的阿特伍德,书写了哪些性别之外的复杂问题?阿特伍德曾对读者说“这不是科幻小说”,强调“这是见证者文学”,《使女的故事》“见证”了哪些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实,又是否预言了并不遥远的未来?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证言》中文版的译者于是,和自由撰稿人、译者俞冰夏,聊聊阿特伍德笔下的反乌托邦世界与我们所处在的日常生活。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祝羽捷,写作者,中英文化社交媒体大使,曾任《时尚芭莎》专题总监。著有《世界从不寂静》《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等作品,译有《哗众取宠》《文艺复兴人》。 【嘉宾】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俞冰夏,作家,译者。译有《悠游小说林》《无尽的玩笑》等。 【时间轴】 04:48 剧集《使女的故事》因女权运动而热播? 07:50 北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联姻”:影视剧反向推动《使女的故事》续作《证言》出版 12:02 摇摆的丽迪亚嬷嬷:正义的事未必正确,正确的事也未必正义 14:20 《使女的故事》和《证言》不同的叙述视角:立场暧昧的受害者vs直面残酷的压迫者 18:10 流媒体时代中的年轻人为什么喜欢非黑即白、标签化的人物形象? 22:00 书写21世纪的《证言》中为何没出现互联网:阿特伍德将现实世界“屏蔽” 24:02 “反乌托邦小说里发生的一切,其实都已经在某个地方发生过了。” 26:00 近来一些文学作品受欢迎的背后:人们需要一个“道德方向盘”? 27:50 “道德二元对立”被打破:洗脑教育也能培养出有美德的人 38:50 “如果只用性别身份来定义一些事情,就会忽略性别之外的压迫。” 45:40 不愿被贴上女权或科幻标签的阿特伍德书写着“见证者文学” 50:30 “使女的故事系列”与《1984》的区别:去意识形态化,回归个体的生命感受 【节目中提到的书】 《使女的故事》[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证言》[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1984》[英]乔治·奥威尔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第二性》[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著 《最低限度的道德》[德]西奥多·阿多诺 著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浦泉耀 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51分钟
7k+
4年前

23 末日生存手册:当“杞人忧天”成为可见现实 | 陈楸帆&吴莹莹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以往我们看末日题材的电影如《银翼杀手》《2012》时,一方面觉得灾难离自己很远,另一方面又为沉重的预言隐隐担忧,但总归是一种“仍距遥远”的想象。而今年疫情似乎一下子把人们拉进了末日的情节中去,非常不真实,又确是每个人所处的现实。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现实变得紧迫,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创作了末日作品的小说家们,真的在杞人忧天吗?人们对于灾难的恐惧,是怎样在末日小说中体现的?我们如何通过外星人、仿生人、丧尸等“他者”反思自身?在末日书写中,中国与西方面对灾难的态度有何不同?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科幻作家陈楸帆,和策划编辑了多部知名科幻作品的译林出版社编辑吴莹莹,聊聊末日小说中“仿佛可见的现实”,以及作为“可能的幸存者”的每一个人。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ID:BeulahDong) 【嘉宾】 陈楸帆,科幻作家。著有《荒潮》《人生算法》《异化引擎》等。 吴莹莹,译林出版社编辑。策划编辑有菲利普·迪克作品《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高堡奇人》,特德·姜小说集《你一生的故事》《呼吸》,安迪·威尔作品《火星救援》《月球城市》等。 【时间轴】 03:00 疫情似乎一下子把人们带进了末日小说的叙事中 07:33 科幻中的末日作品:《流浪地球》《红色海洋》《地铁》《出神状态》…… 11:10 后启示录:以末日世界为起点展开想象,关注灾难后的废墟景观、幸存者的生存与救赎 17:30 《日本沉没》作者小松左京的“杞人忧天”成为“仿佛可见的现实” 21:35 刘慈欣和江晓原的“吃人”辩论:世界末日到了,携带着一切人类文明的人,必须吃人才能生存下去,吃还是不吃? 23:20 国内科幻小说的女性形象如此相似,如此天真,如此单薄:中国科幻圈有厌女症吗? 32:50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破损的”人类和“完美的”仿生人,谁才是真正的“人”? 38:00 《长路》里绝望下的希望:父亲坚持对儿子说“我们不是吃人的人” 43:15 病毒、AI、外星人……科幻小说借用“他者”的形象反思人类自身 49:50 丧尸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恐怖谷(Uncanny Valley)效应 52:40 国内的末日书写与西方有什么不同:人定胜天?命中注定? 01:02:00 处于黄金时代和新浪潮之间国内科幻小说,与社会经济发展步调相匹配 【节目中提到的书】 《流浪地球》刘慈欣 《逃出母宇宙》王晋康 《地铁》韩松 《红色海洋》韩松 《日本沉没》[日]小松左京 《復活の日》[日]小松左京 《长路》[美]科马克·麦卡锡 《使女的故事》[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呼吸》[美]特德·姜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美]菲利普·迪克 《花冠病毒》毕淑敏 《瘟疫年纪事》[英]丹尼尔·笛福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红色海洋》韩松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美]菲利普·迪克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67分钟
7k+
4年前

22 足不出户的一年,把旅行作为一种方法 | 刘子超&维舟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似乎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人文历史,甚至可以通过卫星地图看到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旅行这件事也变得“便捷”了吗?实地探访的必要性是什么呢?最近出版了旅行文学作品《失落的卫星》的刘子超,就把旅行作为一种“方法”,通过关注人的处境打量这个时代。 与普通游记相比,旅行文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旅行文学杂糅又自由,可以在小说、历史、民族志之间穿插“协奏”?如果把旅行文学定义为一种文学,那么关注的应该不仅仅是旅行本身?本期节目邀请了作家刘子超和作家、书评人维舟,聊聊透过旅行文学,我们究竟能看到什么。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祝羽捷,写作者,中英文化社交媒体大使,曾任《时尚芭莎》专题总监。著有《世界从不寂静》《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等作品,译有《哗众取宠》《文艺复兴人》。 【嘉宾】 刘子超,作家、译者。代表作《失落的卫星》《午夜降临前抵达》,译有《惊异之城》等。 维舟,书评人、专栏作家。著有散文集《大地上所有的河流》、小说《无岸之岛》、评论集《一只脚踏进后现代》。 【时间轴】 06:50 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背携“自己的世界”在“外面的世界”旅行 08:51 保罗·鲍尔斯眼中旅行文学和普通游记的区别:“在旅行的作家”vs“会写点东西的旅行者” 11:00 旅行途中的“外来者”如何进行私人化的、文学性的书写? 15:50 “如果把旅行文学定义为一种文学,那么关注的是人的处境而不是旅行本身。” 16:35 刘子超:把旅行作为方法,通过人物命运打量这个时代 18:25 暴富、流亡、迷失、困守,中亚与中国人性的共通 22:56 旅行文学的杂糅与自由:在小说、历史、民族志之间穿插“协奏” 23:57 奈保尔晚期的写作像是摄影师在驾驭《1917》式的长镜头 25:45 何伟捕捉容易被当地人忽视的细节,体现了作为外来者的敏感 37:20 借鉴西方旅行文学积累的同时,以中国人的经验和视角观察世界会有什么不同? 48:00 “被困在当地的焦虑:“半生不熟的全球化时代”里的年轻人 57:40 非黑即白的西方理念下“半道上的中亚” 【节目中提到的书】 《失落的卫星》刘子超 《忧郁的热带》 [法]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美国佬》 [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印度放浪》 [日]藤原新也 《黑羊与灰鹰》 [英] 丽贝卡·韦斯特 《静静的顿河》 [苏] 肖洛霍夫 《惊异之城》 [英]伊恩·弗莱明 《寻路中国》 [美]彼得·海斯勒 《消失中的江城》 [美]彼得·海斯勒 The Buried: An Archaeology of the Egyptian Revolution [美]彼得·海斯勒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边境》[波兰] 沃伊切赫.古瑞茨基 《边境:行至欧洲边缘》[保]卡帕卡·卡萨波娃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71分钟
8k+
4年前

21 幽默作为一种宽容:不完美的世界里才有喜剧 | 孔亚雷&肖一之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大学时候我读了非常多的D.H.劳伦斯……就像现在年轻人的墙上会挂贾斯汀·比伯的海报,我墙上的画像是劳伦斯。”杰夫·戴尔习惯用玩笑方式谈论文学,三十五年的写作被他当作“家庭作业”,“写得好就可以免费去各地旅游,住好的酒店”。 虽然不是每个作家都像杰夫戴尔这样行文中充满自嘲和挖苦,但不得不说,几乎所有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幽默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即便没有谁愿意被贴上“搞笑”的标签。在文学作品中,主题的庄重是否可以与幽默并存?幽默与搞笑有什么区别?我们如何通过幽默理解这个世界? “我们没有办法随时保持严肃,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从古希腊喜剧的定义到英国滑稽小说的传统,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杰夫·戴尔的译者孔亚雷和在上外教授英国文学的肖一之,谈谈在“无聊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反对僵化与发笑的权利。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孔亚雷,小说家,翻译家,著有长篇小说《不失者》,译有杰夫·戴尔《然而,很美:爵士乐之书》等。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3:49 村上春树和杰夫·戴尔的冷幽默受哪些作家影响? 06:19 从19世纪滑稽小说(Comical Novels)开始,英国文学一脉相承的幽默传统 09:50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笔下的“德国伤痕文学”:庄重与幽默共存 14:01 幽默带着荒谬感和无力感,但人们确实没法停止对此露出淡淡的一笑 21:16 嘲讽学院戴维·洛奇的拿手戏,也是人在学院中的必备技能 23:00 既然有“英式幽默”、“美式幽默”,为何没有“中式幽默”? 26:00 钱钟书的《围城》将英式幽默中国化 34:26 反对僵化的体系也是幽默的一种 40:46 杰夫·戴尔访问D.H.劳伦斯故居时“产生了所有去名人故居的感觉”——没有感觉 49:02 幽默作为一种宽容:只有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才有喜剧 52:00 杰夫·戴尔:“我们没有办法随时保持严肃,这才是真正的世界。” 59:40 几乎所有伟大作家的作品里,幽默都是个必不可少的成分 01:02:00 1930年代左翼的批评家认为幽默是一种冒犯 01:04:50 孔亚雷:哪怕真的到了世界末日,只剩下几个人,他们也有发笑的权利 【节目中提到的书】 《白沙》 [英] 杰夫·戴尔 《然而,很美》 [英] 杰夫·戴尔 《土星之环》 [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移民》 [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挪威的森林》[日] 村上春树 《幻影书》 [美] 保罗·奥斯特 《傲慢与偏见》 [英] 简·奥斯汀 《论幽默》[英] 特里·伊格尔顿 《小世界》 [英] 戴维·洛奇 《小说的艺术》 [英] 戴维·洛奇 《福楼拜的鹦鹉》 [英] 朱利安·巴恩斯 《终结的感觉》 [英] 朱利安·巴恩斯 《笑忘录》 [捷克] 米兰·昆德拉 《罗马帝国衰亡史》 [英] 爱德华·吉本 《不负责任的自我》 [英] 詹姆斯·伍德 《小说机杼》 [英] 詹姆斯·伍德 《美丽新世界》 [英] 阿道司·赫胥黎 《神曲》 [意] 但丁 《亚当·比德》 [英] 乔治·艾略特 《大不敬的年代》[美] 雷勤风 《尤利西斯》 [爱尔兰] 乔伊斯 《喧哗与骚动》 [美] 威廉·福克纳 《等待戈多》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围城》 钱钟书 《二马》 老舍 《骆驼祥子》 老舍 《故事新编》 鲁迅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战争与和平》 [俄]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俄] 列夫·托尔斯泰 《米德尔马契》 [英] 乔治·艾略特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68分钟
8k+
4年前

20 最极致的创作野心是写人人都能写的小说 | 韩东&曹寇

在各行各业都铆足了劲向上冲的时代氛围下,文艺创作者该抱持着什么样的创作心态?“穷凶极恶”地向上攀爬能产生好作品吗?“好的文学往往产生于害羞的人,孤独的性格,忧郁敏感的情绪。”作家韩东在今年出版的言论集《五万言》中,谈论了他对创作者野心的理解。 俗话说“文如其人”,创作者的社会形象与文字形象是否一致?如何区分野心和虚荣?为什么当今社会还在复刻《儒林外史》里混迹圈子的“生态”?中西方价值的分野如何在小说中体现?本期节目来到南京,和作家韩东、曹寇聊聊天。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韩东,作家、诗人。著有诗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散文随笔等四十余种,导演电影、话剧各一部,最近出版言论集《五万言》。 曹寇,自由作家,1977年生于南京。出版有小说集《金链汉子之歌》《在县城》等。 04:23 疫情造成了“审美大断裂”吗? 11:40言论集《五万言》:从“论坛时代”到“朋友圈时代”,韩东对生活的回应 16:55 真正的文学野心是“匿名写作”,比如《金瓶梅》 19:48 中国古典小说的主旨老套和排斥个性VS西方小说的僵硬和工具主义 26:20 当今社会还在复刻《儒林外史》里混迹圈子的“生态” 33:34 《死屋手记》填补了精神病院、监狱等极端境况在小说中的失语 36:34 库切、鲁迅降下知识分子身段写通俗易懂的故事 43:00 “如果没有在人格成熟后及时死去,你的写作道路就是要不断接近自己的人格。” 44:25 韩东:知道“善”的不可企及,警惕“恶”的擦枪走火 【节目中提到的书】 《五万言》 韩东 《死屋手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 《儒林外史》 吴敬梓 《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 《耻》 库切 《等待野蛮人》 库切 《围城》 钱钟书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曹寇推荐 《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 [英] 保罗•克罗宁 著 钟轶南、黄渊 译 文汇出版社 2008.01 导演本人并不幽默,极其严肃,却把幽默传递给了观众 韩东推荐 《电影书写札记》 [法] 罗贝尔•布列松 著 张新木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01 与西蒙娜•薇依的《神恩与重负》一样震撼,风格又完全不同。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email protected]

51分钟
4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