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随手拍张照,丢进手机相册,想起来再翻出来看看——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习惯?今天,只有少数人还会坚持写纯文字日记,云盘搭配网络,将每个人回忆的外接容量无限拓宽。文字和图像,触发记忆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日新月异的现代城市,如何加重了我们对遗忘的恐慌?私人回忆可以如何重构官方的历史书写?作家们又如何以他们敏锐的观察和卓然的记忆力,混溶现实与虚构,像纳博科夫所说的那样,把记忆碎片织入故事的纹理,犹如“把子弹藏入肌肉之中”?

本期跳岛,我们请来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和作家赵松,围绕几部聚焦“记忆”的作品,展开了一场漫谈:《记忆记忆》《纯真博物馆》以旧物勾连家族史、城市史;《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被涂污的鸟》用私人史对抗集体记忆的选择性遗忘;《说吧,记忆》和《移民》则以虚实难辨的精巧结构,试图捕捉异乡人苦痛回忆里的黑洞……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的动荡、当下的易碎,让“记忆”成为一个被反复书写的主题。正如马凌在节目中提到的,在这场与遗忘的斗争中,艺术作品作为社会记忆的器官,储存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记忆的具体模样,或许正由我们当下回望过去的姿态塑造。

【时间轴】

05:15 记忆VS记录:一个是鲜活的,一个是物质的
10:28 为了活下去的忘却:适时遗忘也是一种慈悲
25:30 作为社会记忆器官的艺术,替我们封存了集体无意识
28:58《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用个人记忆的书写重构历史
36:58 纳博科夫的记忆叙事:在流亡中用纯粹的母语复原童年与故乡
45:52 筑造现实与虚构交错的环形迷宫,作家们都是“骗子”?
51:27 “绕着写”的塞巴尔德:以影像和文字,追寻异乡人的踪迹
61:54 读书小窍门分享:重读、记笔记、主题阅读……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作家
    陈村 (1954-),上海作家。代表作《蓝旗》
    石黑一雄 (1954-),日裔英国作家。代表作《长日将尽》《远山淡影》
    纳博科夫 (1899-1977),俄裔美籍作家。节目中提到他的《说吧,记忆》《微暗的火》《文学讲稿》。“设法将年轻时收到的真实情书保存到一部虚构的作品中,就像把一颗干净的子弹藏到松弛的肌肉中一样,在虚构的生命中它安然无虞。”这一表述,出自他的小说《玛申卡》,详见马凌的文章“记住!薇罗契卡!”;节目中提到纳博科夫的家族庄园 ,详见“纳博科夫的祖产有多大?
    罗伯·格里耶 (1922-2008),法国“新小说”流派创始人。代表作《橡皮》
    奥尔罕·帕慕克 (1952-),土耳其作家,节目中提到他的《伊斯坦布尔》《纯真博物馆》《纯真物件》
    杜鲁门·卡波特 (1924-1984),美国作家。代表作《冷血》
    托马斯·沃尔夫 (1900-1938),美国作家。代表作《天使,望故乡》
    威廉·布莱克 (1757-1827),英国诗人、画家。代表作《经验之歌》
    毛姆 (1820-1995),英国作家。代表作《刀锋》《月亮与六便士》
  • 学者及艺术家
    茨维坦·托多洛夫 (1939-2017),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历史学家。代表作《结构主义是什么?》
    玛丽安·赫希 (1949-),美国学者。节目中提到她提出的概念“后记忆”。
    乔治·赫伯特·米德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约瑟夫·康奈尔 (1903-1972),美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节目中提到他的装置作品“盒子系列”。
  • 节目中提到的其他作品
    《记忆记忆》[俄]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德] 娜塔莎·沃丁
    《移民》[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追忆似水年华》[法] 普鲁斯特
    《红书》[瑞士] 荣格
    《被涂污的鸟》[美] 耶日·科辛斯基
    《糖果屋》(The Candy House) [美] 詹妮弗·伊根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主播...
筱狸
锌Zn
鸮一只
祝羽捷
猫弟maud
跳君
烧酒哲
广岛乱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纸鸢_f8zo
2年前
0
1:03:04 一页是a4那种吗,还去
inputtt
2年前
1
1:05:15 我也想看带图的!
雪烧茶茶
2年前 江西
1
“通感记忆”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PhantomV
2年前
1
07:26 纯粹的记录只是将事物迁移到另外一个载体 而只有记忆才是对事物的痕迹进行解码(yes!处理过才产生意义)
勤奋使人进步
2年前
1
28:23 艺术是社会记忆的器官。
雪烧茶茶
2年前 江西
2
每记忆一次,蛋白结构就会重建一次,所以每次记忆都是新的“记忆”!
冒泡o
2年前
2
终于讲到纳博科夫了😭,期待有一期专门讲讲纳博科夫
MaydaY_
2年前
2
48:39 第一个说狼来了的男孩 他发明了文学
姜予予
2年前
2
1:04:10 每天两个半小时,读200页,太厉害了!!
Bonbonviva
2年前
3
05:41 我觉得类似“把沿途风景录下来上传”的记录不能算作是浪费的,主持人先入为主负面的观点不好,或者例子举得不好。记录至少有其时间意义,每辆列车路过的风景都不同,对于记录的人,影片是值得记录的,对不感兴趣的观众可能是一种浪费。我们或许可以感知到旅途中的喜悦,感知速度和自然,感知车厢内外的躁动,这一切都是没有剪辑和修饰,在过去的某个时刻自然发生的。记录是照搬现实,但也不仅仅是照搬现实。
挠_挠
2年前
3
马老师一开口吓我一个激灵
little雀斑
2年前
4
31:17 《被涂污的鸟》读得太疼了
little雀斑
2年前
4
我大概是跳岛的精准用户?!刚买了马凌的课然后在这儿碰上了
蛋泥蛋泥
2年前
4
34:36 “历史是由强者书写的,但是艺术是袒护弱者”
姜予予
2年前
5
10:59 遗忘也是一种慈悲。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王周鹏
2年前
6
关于记忆。经历是一回事儿,怎样看待和评价经历又是另一回事儿,前者的真实性总是可疑的,而后者可能更重要,它关乎我们怎样认知和建构自己与世界——基于私人的记忆与公共的记忆,甚至先不谈对记忆的看法,即使是对正在发生的时事的看法,当下我们就有严重的分歧。
爱富梯梯
2年前
10
我娜姐!钟娜死忠粉报道
赵松
2年前
12
据日本每日放送电视台(MBS)消息,揭露日本政府施压修改教科书实情的纪录片《教育和爱国》5月14日在日本上映。该片描述了日本政府利用政治权力施压日本教育行业的实情,特别是教科书方面,其中的历史用词都换成了反映日本政府意图的词汇。日本《日刊现代》报道称,齐加尚代20年来在日本教育一线进行采访,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并拍下遭受政治压迫而疲惫不堪的日本教育现状。日本政治学者白井聪15日在大阪观影后,和影片导演齐加尚代展开对话,他认为,这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影片,“日本政治家太容易用教育问题当作说辞。”(澎湃新闻)
kindleds
2年前
23
石黑一雄: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我比闹钟醒的早
2年前
64
历史是由强者书写的,而文学对弱者有更多的庇护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