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思考并非寻求退路,而是如同健身锻炼肌肉一般,是尽力运用头脑把事情想清楚的过程。思考锻炼在于在他人提出看法前,凭借自身能力思考并认定结果,之后等待他人看法并评估其理由是否成立。人们在日常沟通中都会进行推理,而我们要锻炼的是判断推理是否合理,当理由不充分时需进一步补充。在立住观点时,至少需要三个不同视角且合理成立的理由,同时也要审视前提假设是否有误。通过这样的锻炼,能提升对他人观点的评估能力,包括判断其充分性、合理性,还能察觉多余信息,学会抓重点,这对职场追求效率之人尤为实用,可帮助其筛选有价值信息,避免无意义内容的干扰。 #思考 #锻炼 #判断 #沟通 #效率 #职场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众号“来练” 思考普拉提课程详细介绍请点击
本节目探讨了若仅喜欢听而不爱练习,听演讲虽可获取概念、知识与理论并用于输出,但真正能转化生命的是练习。以运动员、艺术家等为例,他们通过不断练习提升精神与品质,练习过程中要面对懒惰、傲慢等自身问题,而这正是其能实现自我转化的原因。练习之路漫长、无聊且重复,会让人产生找借口等情况,从事艺术、运动、科学等领域的人在练习中不断遭遇自满、瓶颈、自暴自弃、求助无门等状况,而在克服这些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转化,单纯的概念知识理论输出与自我转化并无实质关联。 #哲学咨询 #练习 #自我转换 #生命质量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众号“来练” 思考普拉提课程详细介绍请点击
本期主要论述了在哲学咨询及相关情境中判断的重要性。首先强调不应畏惧判断,无论是事实型判断还是综合型判断,从学生时代考试时的选项抉择到职场中的各类决策,判断都无处不在,且有理有据的判断才是可取的,判断力也值得不断锤炼。其次提出在综合判断可能出现差错时,要有承担错误的勇气,例如在咨询场景中常通过向他人求证来验证自己的判断,这是由于综合判断具有主观性,它融合了直觉、经验、知识、智慧以及专业等多方面因素。最后着重指出不应将他人分享的经验生硬地教条化,避免自行草率定论,以防陷入片面认知的误区。 #判断 #评判 #哲学咨询 #勇气 #教条化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众号“来练” 思考普拉提课程详细介绍请点击
Mind 这个词兼具 “脑” 和 “心” 的含义,代表心脑并用。Mindfulness(正念)不是指正反的正,而是正在的意思,即在做事时心和脑都投入其中。比如吃饭时用心感受咀嚼、味觉、嗅觉以及吞咽的过程,洗手、坐下和起身时留意骨骼和肌肉的运作。这种 mindful 的状态不同于专注,它不是用力过度,而是将注意力合理分配到事情上。练习正念能让心慢下来,抽出一些时间练习能让人成为 mind 的主人,这样做事会变慢,从而能看清事情的纹理脉络,与他人交流时也能了解话语的来龙去脉。有些人将这种能力归结为天性或直觉,但实际上通过观察可以获得。如果总是猜测,有一半的几率会错,而且不知对错原因,无法做判断、说理或有说服力。在思考时要在脉络中,不是主动解释,除非别人询问,而别人的问题通常是关于问题的位置、属性等简单问题,比如指出问题所在、确定问题是不清晰、复杂化还是过度诠释等。 #mind #心脑 #mindfulness #正念 #专注 #思考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众号“来练” 思考普拉提课程详细介绍请点击
如果大部分时间让无价值之事占据思考、话语和消耗能量,可能导致耗时和焦虑。这种情况有两面性,好的一面是在聊天时很能聊,能回应、引申,使对话不间断;但如果对方时间宝贵或想听有价值的内容,这种习惯就会让对方烦躁。在对话中,不是靠猜测对方需求,因为猜测很累且猜对了也不知原因,而且猜测大概率会错,因为不是基于逻辑或内心感知。 #无价值 #聊天 #猜测 #感知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众号“来练” 思考普拉提课程详细介绍请点击
哲学咨询有挑战性且吃力不讨好,要认清其本质,明白挑战成功对被挑战者有好处,但被挑战者可能一时难以接受。这类似家长带小孩,不能只呵护,要知道对小孩成长重要的是什么,不能只在讨好和迷茫中徘徊。认清工作本质能从更高维度看待事情,避免不当态度,需体会工作的价值。以全红婵为例,教练看似狠,但选手会感激教练的严格,因为心智和能力需要严苛锻炼,而现在很多人只寻求安慰理解。 #哲学咨询 #挑战 #子女教育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众号“来练” 思考普拉提课程详细介绍请点击
中国智慧里讲究阴阳协调和谐,如同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现实与理想应是并行关系,并非相互取舍的二元对立状态,否则会陷入纠结、难受甚至绝望的困境。睡觉和醒来为例,睡是为了更好地醒,醒也是为了能睡安稳,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类似这种虚实流转的关系,若陷入取舍模式,无论是取舍过程还是之后,都会充满遗憾。阴阳、虚实的平衡理念不仅适用于生活观念,也体用于身体的酸碱值等方面,只有保持平衡才会健康。 #阴阳 #太极 #现实与理想 #平衡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众号“来练” 思考普拉提课程详细介绍请点击
往内看是敢于面对自己真实的起心动念,比如正视自己的嫉妒心、好胜心等;而过度关注自己则像过度在意自己是否生病,频繁量体温,看到中医诊所排队就思考人们是真病还是觉得自己有病,甚至怀疑有些人看病看上瘾,这种过度关注自身健康问题,只想着靠吃药、看医生解决,却忽视了健康的根本在于正常的生活方式,如饮食、社交、运动等,是很危险的。 不仅在身体疾病方面,在心理层面也存在类似问题,比如总是检查自己是否有问题,就像现在有些接受教练指导的人,过度关注自己的模式,心情低落本是正常现象,却总觉得是病态,这样的过度检查可能原本没问题也会被查出问题,就好像现在不是因为有需求所以有服务,而是因为有了服务就硬要创造出有需求的客户。 #往内看 #自我关注 #心理健康 #问题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众号“来练” 思考普拉提课程详细介绍请点击
很多人虽认真努力,但这种认真只是单纯期望努力能得到回报,并不考虑、验证做事方法的对错,往往事倍功半。其根源在于不清楚做事正确的方式,因害怕出错而更加拼命认真。做思考练习应更关注推导过程,因为每一步推导都可能存在偏差,且人们常依赖以往的思维路径持续推导,需先摒弃这种习惯。以做选择题为例,若只是圈出正确答案、追求高分,遇到变形题可能就难以应对,这类学生为保持高分往往选择背套路,因无法忍受自己不得高分,如此便没时间去思考取得成绩的路径本身。 #努力 #公式 #推导 #思考 #正确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众号“来练” 思考普拉提课程详细介绍请点击
在聊天场景中,有些话语虽然能让聊天顺利进行下去,像是 “it depends on”(要看情况)、“everything is possible”(凡事都有可能)、“well it's hard to say”(这很难说)等,但这些话语多属于废话衔接词,没有促进批判性、深度或哲学性思考。以音乐家在意音符、画家在意颜料来类比思考者应在意选用的字词,因为思考的推论、论证、结论等可视为思考者的作品。说明上述那些类似废话的表述无助于思考,会让思考陷入不断看情况、翻不完的状况,就像泥鳅一样难以捉摸,且在不同情况下说法多变,导致无法在一个点上深入思考。具有这类表述倾向的人,虽看似充满想象力和各种可能性,但与真正的思考要求不符,真正的思考是要在一个点上想通。 #聊天 #废话 #思考 #论证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众号“来练” 思考普拉提课程详细介绍请点击
个人在面对任务时两种不同的心态及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提到那种总是感觉在 “补” 和 “还” 的状态,看似平常却有侵蚀性,会在意识层面构建出相应的自我形象,比如觉得自己总是在弥补、追赶。另一方面以自己上绘画课为例,起初有各种理由为自己不按时交作业开脱,后来给自己下命令一定要交作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很多与自己相关的东西,认识到给自己下指令的重要性。还指出如果能一关一关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即便成果可能不佳,但能塑造出更喜欢的自我形象;而若总是找理由逃避,不仅学不好东西,还会形成不满意自己的潜意识自我形象,最后强调学习很多东西表面是学具体内容,实则可通过它来了解自己,有一举两得的效果,否则可能得不偿失。 #自我形象 #交作业 #逃避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众号“来练” 思考普拉提课程详细介绍请点击
大部分场合若无人阻止,人们可能会养成一直解释的习惯,将解释当作让事情 “溜走”、就此过去的手段。在职场中,部分主管可能会让下属的解释轻易通过,长此以往,人就容易练就擅长解释的 “功夫”,但也因此可能无暇去培养其他能力。强调面对他人的询问或反馈,有些情况需要解释,而有些是要促使自己深思的,若凡事都立刻解释则属于过度防卫的行为,会导致无法正确分辨事物。解释有时会以反问的形式出现,最后说明讲述这些并非评判解释本身的好坏,而是想探讨人们是否会沦为解释习惯的 “奴隶”,这与个人的觉察和检视能力密切相关。 #解释 #职场 #过度防卫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众号“来练” 思考普拉提课程详细介绍请点击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