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 打工人就算逃进元宇宙,还是不是要给老板做ppt

本期设备和主播一起摆烂了,先在这里给大家伙儿磕个头。��� 这期聊两个看上去好像完全没关系的事情:一个是最近炒得很热的“元宇宙”概念——当然我知道你们看到这个被营销过度的词会白眼翻到后脑勺,所以另一个事情就比较有意思,那就是某大地产集团流出的高管招待要项表。没人不喜欢八卦的。 说是两件事,其实也是一件事。元宇宙对小年轻有吸引力,多少是因为现实世界太不堪。可惜现在看来,想到这个概念里捞一把的人对于元宇宙的想象不是《头号玩家》、不是《失控玩家》、不是《黑客帝国》,甚至不是《神经流浪者》。扎克博客的元宇宙多半是想让你多看几个广告,但是微软可直说了他们家的那个是用来提升生产力,让打工人更有效率地做PPT和EXCEL的。 惨。 说起来我们好像很久没有在节目里输出焦虑了,这期属于是玉玉了个爽,至于“元宇宙”这玩意到底将是残酷现实的解药、现实世界的投影、还是说会比现实更冰冷?反正我们不太看好。 文末提及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国内都有出版: 《美丽新世界》——阿多斯·赫胥黎 《1984》——乔治·奥威尔 《我们》——尤金·扎米亚京 > 本期议题申必仁与它它一人讲一个职场传说“元宇宙”这玩意好像也不是很友善两个闲散人员从某大招待表热聊皇帝新衣为什么“元宇宙”也许不会是《美丽新世界》申必仁以前反对奶头乐,现在觉得挺好的

39分钟
49
3年前

12 | 送快递拯救美利坚——漫谈死亡搁浅与小岛秀夫的游戏哲学

大家好,这里是国庆休息跳票了一期的你再想想,当然以后不放假也有可能跳票就是了。本期它它有别的事情要忙,所以申必仁找来了我俩共同的朋友Seph,两个游戏宅男聊一款叫《死亡搁浅》的游戏。 《死亡搁浅》和我们之前聊过的《极乐迪斯科》都发售于2019年,但前者所受的关注可以说是成百上千倍于爱沙尼亚小厂,毕竟集齐了小岛秀夫离开konami后的第一作+索尼官方力挺+弩哥拔叔蕾雅赛杜林等等等等一明星出演+知名岛式预告片炒作,硬要说哪个没发售的游戏比死亡搁浅嗓门更大,大概也就只有《2077》了。 和《2077》一样,《死亡搁浅》在发售后评价比较分裂,喜欢的人巴不得一天25小时在末世美国搞基建,不喜欢的人可能连第一章都玩不过去,这一部分是岛哥哥野心够大,想做一款“绳子”而不是“棒子”的游戏——绝大部分电子游戏都是玩家拿着各式各样的“棒子”去对抗些什么,很少有游戏给玩家一根“绳子”去连接人与人,这让从《合金装备》系列认识小岛的玩家多少不太适应,另一部分是这游戏确实没做完,老游戏玩家能看出来妥协的地方有些多。但对申必仁和嘉宾seph来说,以上缺点都不影响《死亡搁浅》在他们心目中打败同期甚至往后两年的超级3A大作们,欢迎收听本期播客,走进岛式游戏哲学。 本期议题 小岛秀夫其人,以及他的游戏哲学。 《死亡搁浅》是一个“烂头”的游戏,玩家上手容易放弃。 小岛到底做到让玩家辩证思考“绳子”与“棒子”的哲学了吗? 一个很棒的故事,一个很松的结尾。 全明星演出阵容和岛式炒作天下无敌

66分钟
99+
3年前

11 | 这界年轻人,你结的是“婚”还是“昏”?

因为最近在追那个好评如潮的离婚综艺《再见爱人》,加上Tata自己也快与在一起将近6年的男友步入婚姻殿堂,就想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来聊聊结婚的问题。恰好申必仁同学又是一个坚决的不婚主义者,虽然并不视结婚为洪水猛兽,但始终敬而远之。两方截然不同的想法碰在一起就会比较有意思。 在每个人都强调自我独立的时代里,婚姻的社会意义变得有多不一样了呢?过去维系婚姻的是道德准则,结婚和离婚对个人的人生路径和社会关系影响是巨大的。那现在婚姻对我们来说,还剩下什么? 爱情作为婚姻的起点,它的重要性在当代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然而婚姻的属性说到底依旧是一个现实无比的问题,但这是否意味着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是否婚姻本身就是爱情的坟墓,也可能因为我们作为个人,无法处理好婚姻中的各种琐事和责任,才导致了不只婚姻甚至自我人生的不幸。 结婚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经济条件、年龄限制,还是伴侣和家庭的素质?遇到一个理想的结婚伴侣是可能的吗,或许乐观点说是可能的,但也许它的概率等于彩票中到五百万。 所以婚姻真的是一个综合属性的事情,没法只言片语用贴标签的方法简单说明白。具体聊了什么还等你点击录音,自己来听听看,想想看。 本期议题: > 别扯浪漫的,结婚就是一件无比现实的事 > 爱情是婚姻的起点,那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 > 幸不幸福,不是婚姻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 遇到理想合适的结婚伴侣,等于买彩票中大奖 > 懂得尊重和界限感的家人,是大奖中的特等奖 > 未来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会更像日本还是欧洲? > 结婚与否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状态,不是一种态度

62分钟
99+
3年前

10 | 极乐迪斯科,一点也"不好玩"

这期节目聊一个两年前的电子游戏:《极乐迪斯科》。 这期节目聊一个电子游戏:《极乐迪斯科》。 关于这个游戏有多先锋多牛逼多好玩多震撼多内涵多什么什么的这里就不讲了,一个2019年的游戏,别人已经从各种角度讲过好多遍了,请大家善用互联网搜索功能。 在这期节目里,小学开始就去黑网吧的申必仁和基本不怎么玩游戏的tata,将从各自的角度聊一下这款我们俩都非常喜欢的游戏。 诚如标题所言,《极乐迪斯科》并不是一个“好玩”的游戏。从游戏设计的角度而言,“gameplay”也就是“玩法”几乎是永远先行于故事和美术的——可能galgame这类“图像小说”例外,而极乐迪斯科是一个全程鼠标点点点就能通关的游戏。不过这个游戏的灵感来源之一,同样是CRPG传世经典的《异域镇魂曲》在玩法上也一塌糊涂就是了。 但和《异域镇魂曲》一样,《极乐迪斯科》的世界观、叙事方法与文本本身强到足以掩盖“游戏不好玩”这个致命缺点。但就如在上面第二段所说的,我们不想在这里娓娓道来整个游戏的剧情脉络——好吧其实是懒,光把这个游戏发生了什么从头到尾讲一遍估计要写上几个钟点,然而光这样等于没写,你还得把文本背后的政治主张、历史源流、艺术派别掰开说清楚,懒。 这期我们选择从一些很小的方面聊这个游戏是如何惊艳到我们的: 比如如何在一个“角色扮演类”游戏里竟然让一个彻头彻尾的“烂人”和“渣男”做主角却还能让玩家很有代入感; 比如就算玩家操控的主角相对各方势力就是个狗屁,要解决的主线任务相对游戏中世界局势也是个狗屁的情况下,依然让人玩的津津有味; 比如为何一个本来可以做成纯现实主义游戏也丝毫不影响文本力量的作品最后会被加入如此多的超现实元素; 比如为什么是爱沙尼亚人做出了这么“后一切”(关于这个“后一切”是什么意思请听本期播客)特质的游戏; 比如其他比如我懒得写了欢迎你去听。 本游戏在PC、PS、XBOX、NS平台皆有销售,价格也就几十块,玩了不吃亏不上当,我们强烈推荐大家去试一试。 本期议题 反高潮叙事的非传统游戏 找不到“怎么办”的游戏体验 一切宏大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以游戏的载体承托严肃的文学性 永远与现实保持5厘米的荒诞感 独特的文艺创作土壤和非传统的社团机制

52分钟
1k+
3年前

你再想想 Vol.9 | 夜色温柔

大家好,这里是申必仁。昨天半夜睡不着胡思乱想了半宿,那既然想也想了不如录一个。 这个单播比较意识流,没什么逻辑。本周预定的正经选题周末会照常发布,敬请期待。 以下文字纯属以手传口,没有整理过并且和播客内容几乎一摸一样,可以不看。 标题来自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题,他写完这本书之后6年就死了。 最近看了余华的《文城》,惊讶于其平庸,顺手找了找书评,其中有一个我很有共鸣:余华老了。这确实是一种“不讲道理”的道理。作家不能为衰老负责,但作家生命力的流失在作品里是能看出来的。 《夜色温柔》也是一个生活没奔头的将死之人写的一部主角一路滑入深渊的故事。一样是作家的化身,盖茨比至少死在身份败露之前,而和夜色温柔的的主角戴弗死于精疲力竭的平庸。 不知道有没有人讨厌黄昏。我是一个有点受不了黄昏的人。黄昏给人的感觉就是滑入深渊,虽然我直到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但是依然会有一种排山倒海、无法抵挡的逝去感。黄昏就是不死不活的时间。 这个夏天也是个某种意义上“黄昏的夏天”。这不是一个40度火辣辣太阳,水泥路能煎鸡蛋水泥路边上绿化下的泥土干到裂开来满地热死的知了的夏天。今年上海这个夏天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苟延残喘。完全没有高温的旺盛生命力,台风倒是来了一个,也就待了一天。然后就是气温30度左右湿度90%的人间地狱。 让人难受的不光是天气,还有整个大环境。从去年疫情爆发开始多人第一次听到政治性抑郁这个词,也有很多人好像陷入了政治性抑郁。一个是疫情,一个是国内媒体莫名其妙突然地大炒特炒的美国大选,国内从去年到今年也发生了不少乱七八糟的事情,总的来说没什么好消息。 当然2020之前世界上也没怎么发生过太多好事情,只是疫情把大家关在家里之后,所有人过起了“二手生活”:生活被他人经验填满,自我经验单一,这种生活多少有些令人沮丧,因为波澜壮阔都是屏幕里的,你知道它们不属于你,也无论自己对这些事的态度如何都无能为力去改变。 你身体和大脑真正做出的动作只有四个四个:打开与关闭,接收和遗忘。 这几天开始不让搞这个不让搞那个,铁拳逐渐演变成天马流星拳。你也不能说什么,动手都是有大义背书的。绝大部分理由让你说你也觉得觉得没错。但是挨锤的行业里除了群众里面的坏人,百万漕工要吃饭也没错啊。 但是都没错就完了。如果是一方有错一方没错,表明也许利益上有对立但是大家价值观上是统一的,至少活在一个上下文里。都觉得自己没错那就不存在文明层面的基本共识了。没有文明层面的基本共识那就只有丛林层面的基本共识了。我要吃饭、我要活命,然后会发生什么呢? 然后你发现群众热情被点燃了之后,每个人都要被翻老账查三代。在一个一潭死水的年代当然可以翻老账。你自己你爸爸你爷爷都是种地的这辈子没出过村子当然不会翻出事了,最多翻到你爹不是你爹你爹是隔壁王叔叔而已。 如果是十年就要换一套行动方式顺便换一套价值观的时代谁经得起翻呢?和查三代配套的是除了挨锤还要追缴出身文字。可谓古罗马遗风十足。出镜的列了名字的作品要删了,和这个人有社会关系的人赶紧和他都撇干净。所谓神州皆尧舜,有出众的能力的人必须拥有出众的道德,一个错误大于所有贡献。 然后大家还都觉得没错啊,你看出事的都是什么人?不是都是些商人和戏子吗,放到古代都是下九流。 该打。 我以前很不喜欢历史循环论,觉得这种牵强附会和中医拿五脏攀附五行有什么区别。但是现在有时候也感叹这种解释真是简单又轻松。 为什么老无所依是神剧,除了奶奶头杀手代表的世事无常的随机之外,还有汤米李琼斯所代表的活在过去的梦里的迟暮之人。 然后他醒了,然后他迷路了。 但是你接受历史是循环的,你永远不迷路。只是我不觉得这是好事。你知道坏事会来,一定会来,但是不知道确切的时间,不知道他是还有几站地铁、还是已经到小区门口了,还是已经在你家门口了,还是现在就在你床底下,甚至你已经被坏人害了还不自知。 我清楚的是我这样的人有一部分已经滑入夜色了,我不清楚的是它是否会对我温柔一点。

11分钟
78
3年前

08 | 一封不知真假的初二女生遗书

前几天有人发出一篇内含号称是某地初二女生遗书的微博,并且在消息源未辨真伪的情况下,迅速在社交网络中掀起了巨大讨论浪潮。在为这位小女孩的不幸哀叹与共情主流声音之外,我们也看到了其他的声音。有的人建议大家尽量不要传播这条信息,不然恐怕会造成“维特症候群”;有人说在国家重拳出击补课行业之时,这位姑娘属于“倒在黎明前”;有的人反对这种说法,并举出了中考分流将有五成考生去职技校的理由;还有人看到了遗书中的“三万块压岁钱”,表示成长阵痛难免,在如此优渥的家庭条件下不妨忍忍,总有自由那一天。 姑且不论这些观点的对错,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发生的,有的用感情,有的用利益。成年人的世界里为同类发声是每个社会议题中不缺少的,不论这个“同类”是性别、国籍、职业、阶级还是别的什么。但孩子为孩子发声,并且使人信服,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困难。毕竟哪怕是著名的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大部分时间也是一群成年人在回忆当年的青春有多惨。 在东亚儒家社会里,长辈与子辈间的权力关系存在着长期以来的隔阂。具体到中国,这几十年飞速发展的经济和激烈变化的社会形态非但没有弥合这种隔阂,反而更加深的亲子之间互相的不理解,一方是“看不懂”与“看不惯”,另一方是“你别管”与“落伍了”。再加之深入灵魂的“科举狂热”装上内卷愈演愈烈的现实,两代人之间的家庭冲突在读书考试这件事上以最激烈的形式凸显了出来。 我们不能说就是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这场尚未证实的悲剧,但我可以很自信的说每当有类似的悲剧发生,以上这些因素会让大众的情绪每一次都被点燃。解决方案?不知道。 直至本期播客发布的今日,关于该事件的真伪尚未有官方定论。与此同时,这件事也和无数其他曾经点燃网络情绪的事件一样渐渐被遗忘。 本期议题 有些成年人评论这件事的角度很清奇。 如果孩子不能为孩子代言,那么我们如何真正理解他们? 一个离开世界之时都希望世界视自己为一个好孩子的孩子 当70后80后当上父母,他们未必就比“他们的父母”更开明。 当爹妈还是得考证,但是这不现实。 学科补课被打碎,“素质教育”下的鸡娃不会让孩子更轻松。

40分钟
26
3年前

07 | 女性凝视的玩具张嘴咬了女人一口

这期由我(申必仁)solo,讲一讲吴亦凡这件事。 如果这次是个很油很微博语境下“直男”的明星犯事,我才懒得说,该抓抓该杀杀就完事了。恰恰是娱乐工业根据年轻女孩的爽点创造的“鲜肉”反过来咬了女性一口,其中冲突和饭圈文化背后的潜文本值得深思。 “小鲜肉”这类明星大多都符合三个标准: 一个是源自(相对大陆)先进娱乐工业体系,比如当下我国的鲜肉不是韩团出身就是国内比照韩国模式培育的; 一个是当然是鲜,年纪小且白白嫩嫩没有攻击性的那种英俊,这两年还多一个要“乖”:不可以乱说话,不可以太有个性,屁股要坐得正。反观吴亦凡长得就不乖,还爱搞rap,其实就不是很符合这两年的趋势;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社交媒体。 归国的韩国偶像第一代大约是韩庚。他09年回国,同年新浪微博才上线,他那个时代的炒法和后来包括吴亦凡在内的归国四子比起来可以说是云泥之别。在没有社交媒体的时代,艺人曝光靠跑通告、去杂志电视台上采访上综艺——全部单向、可控、频度相对也比较低。而当流量不分昼夜之后,24/7在线的“偶像”,并没有更像人更立体,反而更没有人味了。 任何东西沾上社交媒体只能变得极端化,偶像产业也只能去迎合这种极端。当你发现你只能讨好一群人的时候,为什么不去讨好钱包最松、嗓门最大、行动力最强的那部分呢?这一点有些人不懂,有些人装作不懂。装作不懂也很好理解,毕竟很多时候人哪怕假装做梦都比清醒来得舒服。 只是花费无数资本和聪明头脑为年轻女孩的男偶像,在做的事情我们打开一看别说女权受不了,任何三观正常的人都受不了。 极端还包括“塌房”这个词,“塌房”这个词被挪用到娱乐圈真是太妙了。了解这个词由来的人其实很容易看出它里面所包含的恶意。今天的饭圈弟弟妹妹最想看到的不光是是自家偶像岁月静好,而是自家偶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同时别人家正在水深火热,所谓你死我活其乐无穷。 至于吴亦凡事件的独家特色,就是在录音中他泄露了对于自己尺寸的焦虑之后,吴亦凡变成了吴签。 我不想批判饭圈,因为没有人生来就是饭圈,大家刚出娘胎的时候都是白纸一张。所谓“何以至此”,只能是饭圈小妹妹小弟弟的长辈们没把世界搞好。再诛心点说一句,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应当信仰什么,应当为什么去奉献,这个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虽然你不一定觉得这个标准答案正确。 为何利维坦看似无所不能,还有这么多人“答错”了题? 本期议题 本期很短,就不分议题了。

14分钟
51
3年前

06 | 我们也不知道这一期播客怎么就从滑雪聊向了抑郁症防治

声明:本期播客涉及到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心理疾病内容,主播与嘉宾皆不是心理疾病相关从业人员,如果听众想要了解有关抑郁症以及其他心理疾病权威、准确的信息,请务必寻求专业机构的建议。 大家好,这里是“你再想想”第六期播客。本期我们破天荒的迎来了两位嘉宾与我们一起聊天。 两位嘉宾Lukia与Mirror正在从事与滑雪相关的创业项目,在对这项越来越受国内消费者追捧的运动的深入调研中,曾经都陷入抑郁困扰的他们,发现了更多不开心的当代人。通过滑雪这一共同爱好与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暂时走出了抑郁的两个人,在这期播客里将用亲身经历向其他陷入同样问题的人提供建议。 我们同时还讨论了除了滑雪/运动之外解决抑郁的其他方法;社会在抑郁症等心理问题上重视程度的缺乏与投入资源的不足;不同经济阶层的人面临的不同心理危机,以及钱本身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毕竟普遍的、程度不一的抑郁是时代特征,也是后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生活在当下的你很难与它一辈子保持无关。 来自申必仁: “你再想想”往期播客的音频剪辑与后期处理一般都由它它负责,本周她比较忙这活儿由我代班。如你们所知本人懒狗一条,所以我凑合剪剪,大家凑合着听听吧。 > 本期议题为什么滑雪在中国越来越流行了?怎么一下子就从滑雪是什么滑到抑郁症病友交流会了?“不开心”、“抑郁”和“抑郁症”。两个过来人关于精神科医生与心理咨询师的体验。心理疾病在我们的当下是否没有被足够的重视?你们说的解决方案都那么贵,我没钱是不是活该不开心?当我们不得不和抑郁长期相处,接受现状并不可耻。

58分钟
99+
3年前

05 | 除了洗脑神曲,我们还能从两块钱的蜜雪冰城里聊出点什么?

这期给大家整点开心的。 说到这一阵比较火的洗脑神曲,应该就是蜜雪冰城那首“你爱我,我爱你”和《热爱105℃的你》了。嗯,其实后者也是一支广告歌,来自屈臣氏,只是很不幸(或者说很幸运?)歌比品牌火。 如果说“105度”歌本身的走红是因为朗朗上口的歌词旋律和一些运气因素之外,蜜雪冰城主题曲真是可以说啥也没有,就是傻乐。不过好就好在啥也没有。啥也没有才好记忆,方便二创。 不过如果你留心身边的广告,你很难不注意到“傻乐”的品牌往往比较低端,而那些占据一线城市黄金地段高大上商场一楼的奢侈品牌,它们的模特都是一副痔疮犯了的表情。 广告在今天,已经是量最大、密度最高、花钱最多、并且使用了一批最聪明人的脑袋的内容。一个文明社会的人可以不读书不读报不看电视电影动画片儿,但他很难没看过广告,或者说,躲开广告。在这样一个广告铺天盖地的时代,“我爱你爱我”为什么能从一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同类中杀出重围,特别是被年轻人所喜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再进一步,在当下,这支洗脑广告歌背后那个两块钱就能吃甜筒,四块钱就能喝上快乐水的奶茶店,以及它的“同行们”:萨莉亚、名创优品、沃尔玛……平价品牌所代表的社会文化是什么?欢迎收听这期的你再想想。 > 本期议题高端大气上档次 vs 洗脑神曲蜜雪冰城 vs 喜茶 & 钟薛高为什么品牌越高大上,它的模特就越不开心?站在当下回头看“消费升级”平价品牌们的竞争力今天我们也许很难保持以往“生活的斜率”

51分钟
99+
3年前

04 | 王思聪事件,为什么我的真面目不能是你妈?

这瓜爆出来那么久,该怎么切怎么吃,想必大家已经看过各路老师们的精彩表演了。只是有鉴于本播客秉持永远慢人一步的光荣传统,这个快馊了的瓜,我们还是想尝试再品鉴一下。 这件事从传播的角度来说,简直是“要素狂欢”:“富二代追网红主播失败”确实没啥可看的,除非富二代是“(前)国民老公”,除非网红主播具有较强的防卫意识——或者说传播手段,除非双方在你来我往的时候发明创造了一大堆“金句”。 但在“瓜儿为什么这么甜”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两个拥有大量舆论资源与舆论技巧的人是如何博弈的。换句话说,如果王思聪一贯行事低调,又或者孙一宁只是个网络小透明,这件事很大可能就不会被看到。但不被看到,不意味着没有发生。在双方都没将感情纠葛“闹大”给全国人民看的情况下,能够赋予一方优势的,也许是财富,也许是性别。 最后,孙一宁怼王思聪的话里有两句特别有意思,一句是“我的真面目就是你爹”,一句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在前一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面对来自男性的麻烦的时候,依然不假思索的使用了男权语境下的言语作为武器,在后一句话里,我们看到的是当代青年乐于在口头上把任何问题上升到阶级问题的爱好。 两个留给你们的问题(其实是因为我们也解不开): 1. 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双方的性别互换一下,某个女富二代对一位男网红主播死缠烂打,最后聊天记录被曝光,这种假设下的舆论会与现实里已经发生的舆论有什么不一样? 2. 如果在另一个世界线,我们看到的新闻是“王思聪与某某姑娘修成正果百年好合”,人民群众的吃瓜强度还会像现在这么大吗? > 本期议题为什么大家热爱消费王思聪?为什么孙一宁想当王思聪的爹?网红富二代竟然也有做舔狗的一天。在聊天记录里,我们同时看到了油腻、爹味与巨婴。如何特别油腻的教训王思聪。

40分钟
4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