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前几天有人发出一篇内含号称是某地初二女生遗书的微博,并且在消息源未辨真伪的情况下,迅速在社交网络中掀起了巨大讨论浪潮。在为这位小女孩的不幸哀叹与共情主流声音之外,我们也看到了其他的声音。有的人建议大家尽量不要传播这条信息,不然恐怕会造成“维特症候群”;有人说在国家重拳出击补课行业之时,这位姑娘属于“倒在黎明前”;有的人反对这种说法,并举出了中考分流将有五成考生去职技校的理由;还有人看到了遗书中的“三万块压岁钱”,表示成长阵痛难免,在如此优渥的家庭条件下不妨忍忍,总有自由那一天。

姑且不论这些观点的对错,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发生的,有的用感情,有的用利益。成年人的世界里为同类发声是每个社会议题中不缺少的,不论这个“同类”是性别、国籍、职业、阶级还是别的什么。但孩子为孩子发声,并且使人信服,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困难。毕竟哪怕是著名的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大部分时间也是一群成年人在回忆当年的青春有多惨。

在东亚儒家社会里,长辈与子辈间的权力关系存在着长期以来的隔阂。具体到中国,这几十年飞速发展的经济和激烈变化的社会形态非但没有弥合这种隔阂,反而更加深的亲子之间互相的不理解,一方是“看不懂”与“看不惯”,另一方是“你别管”与“落伍了”。再加之深入灵魂的“科举狂热”装上内卷愈演愈烈的现实,两代人之间的家庭冲突在读书考试这件事上以最激烈的形式凸显了出来。

我们不能说就是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这场尚未证实的悲剧,但我可以很自信的说每当有类似的悲剧发生,以上这些因素会让大众的情绪每一次都被点燃。解决方案?不知道。

直至本期播客发布的今日,关于该事件的真伪尚未有官方定论。与此同时,这件事也和无数其他曾经点燃网络情绪的事件一样渐渐被遗忘。

本期议题

有些成年人评论这件事的角度很清奇。

如果孩子不能为孩子代言,那么我们如何真正理解他们?

一个离开世界之时都希望世界视自己为一个好孩子的孩子

当70后80后当上父母,他们未必就比“他们的父母”更开明。

当爹妈还是得考证,但是这不现实。

学科补课被打碎,“素质教育”下的鸡娃不会让孩子更轻松。

主播...
二嗲萌Tata
电量低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