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1 我给了你十块钱,你却给我告老师了?!聊聊告状和举报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 这期我们想来聊一下“告状”这件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要不要诉诸第三方来进行裁决? 回溯到小时候,我们明明最讨厌告老师的同学了。但为什么到了长大以后,在遇到矛盾和纠纷的时候,有时会很自然地让第三方介入其中来评评理? 其实我们都太不相信告状和举报能真的解决问题,就跟小时候不相信告老师有用一样。 所以今天我们想从小桥n年前的一个早恋故事来展开,试图从多个角度剖析告状是一件多么伤害关系的事情,为什么我们最烦打小报告的同学?之所以有人会诉诸第三方来解决问题,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第三方的介入对我们来说到底是帮忙还是帮倒忙?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的解决机制,比如匿名举报、投诉,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在节目中,我们预设了很多种情况来讨论,当我们遇到矛盾和纠纷的时候,习惯告状、举报会带来哪些隐患。最后想说,我们相信积极沟通、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是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无论遇到矛盾还是分歧,我们更想相信沟通的力量,而不是直接“反手一个举报”完事儿了。 总之,请听吧! 00:10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都很讨厌告老师的小孩? 06:10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纠纷,为什么会有人想让第三方介入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53:30 我们理想中的能帮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三方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有益于冲突的解决? 01:04:08 同样都是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告状和求安慰有什么不同?

68分钟
29
2年前

Vol.20 五花八门的攻略,真的能解决人生中的问题吗?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各种攻略就彻底入侵我们的生活了,大到升学、育儿、工作,小到衣食住行:旅行有景点打卡避坑攻略,考试面试有考经面经,读书观影有攻略,谈恋爱有防渣指南,买东西可以看各种测评,出去吃饭要先看点评,买杯奶茶咖啡也有隐藏菜单,就连去迪士尼、环球影城也有各种拍照攻略、刷项目攻略、周边攻略可供参考…… 在面临选择或遇到问题时,大家可能已经习惯了第一反应是先查找一下“攻略”,来种草或者避雷。好像不提前做功课,钱就花不到刀刃上。 所以这期节目,我们想要来聊一下攻略这个话题,攻略在我们的人生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追求攻略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当代生活是不是没有攻略就寸步难行了? 总之,请听吧! 03:31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突然发现生活中出现攻略了? 15:17 我们对人生中各种攻略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17:07为什么我们会开始质疑攻略的实用性?依赖攻略会带来怎样的问题或者隐患? 19:55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攻略?但是在什么情况下不会? 29:06 怎么样让攻略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它绑架? 34:34 试图用攻略解决问题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 45:41 为什么攻略并不能真正解决人生中的问题?

58分钟
38
2年前

Vol.17 “努力一点儿就好了”,真的是这样吗?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 小桥妈经常念叨的一句话“你要是当初努力一点就好了”,从小到大一直听老师家长强调努力的重要性,我们好像也在不停push自己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健身、提升自己。但不知道为什么,努力这个行为总是让人很痛苦,这种痛苦甚至削减了我们对一件事的热情。对于小桥来说,反而在没有逼迫自己努力的时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好的人生状态。 所以我们今天想来重新解读一下“努力”这个行为。当初如果再努力一点,结果真的会不一样吗?努力这种品质是不是被大家高估了?实际上我们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我们分享了各自的经历和看法。我们发现,当我们在说“努力一点儿就好了”,不仅仅在表达对于成功的渴望,更是对于自己现状的否定。所以我们希望放过自己,坦然接受现在的状态,付出不一定为了追求回报,今天高峰、明天低谷,都很正常。无论是努力还是不努力,只要是我们当下的状态,我们就顺其自然去接受它。 总之,请听吧! 01:18 家长努力鸡娃,小孩努力地表演学习,我们能说他们不够努力吗? 09:50 天赋vs努力,为什么有的人表演努力,有的人表演不努力? 18:03 为什么当我们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全情投入的时候,我们不觉得自己是在努力? 27:02 “忘我地投入”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状态 30:37 我们真正想要追求的“努力”,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32:50 明明付出了很多,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43:09 为什么努力在我们看来不是什么好事?

48分钟
67
2年前

Vol.16 打死也不肯认错的傲娇鬼还有的治吗?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做错了事情,打死也不肯认错的傲娇鬼? 明明做错了事情却一副理直气壮样子的老公;冤枉孩子却当作什么都没发生的家长;自己的孩子伤害了别人,却恼羞成怒、恶人先告状的熊孩子父母。 死鸭子嘴硬、不肯认错还有救吗? 有人可能觉得死不认错是要强的表现,但我们想说死不认错并不是要强,傲娇嘴硬是病,早治早解脱。况且认错这件事情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只是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很多时候会把“错误”当成洪水猛兽,好像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导致很多人特别抗拒认错。 所以新年第一期节目,我们想把这个话题说开,重新认识“错误”,以及进行一下“认错”的自我教育。因为我们发现其实我们害怕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犯错之后的惩罚、威胁、贬损,甚至人格侮辱,以至于大家都患上了严重的认错ptsd。 其实换一种视角,犯错意味着我们还有提升的空间,在错误中矫正自己的行为,其实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有的人喜欢给别人挑错,其实他是通过挑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脆弱,虽然我们对这种方式表示强烈谴责,但是如果能看到对方的脆弱,互相包容,也是让关系更加亲密的方式。被指出错误并不是一种“盖棺定论”,认错其实只是表达理解、化解矛盾的一种方式。 最后,我们还想说,其实生活中没有对错,和我们爱的人站在一起,不划分阵营,彼此理解、体谅、包容,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 总之,请听吧! 05:25 小孩做错了事会跟父母认错,但父母好像不会跟孩子道歉 10:40 被指出错误反而恼羞成怒的人,是怎么想的? 16:30 如何看待自己和错误之间的关系?我做错了=我这个人有问题? 18:32 在什么环境下,我们犯错之后才更愿意正视错误? 23:05 是不是一旦被当成是学霸、榜样、权威,我们就很难低头认错了? 33:32 当我们作为被伤害的一方,我们想要的道歉是什么样的? 44:40 认真的道歉有怎样的力量? 47:17 为什么有些人表达自己的脆弱的方式是指责别人? 51:40 改错只是一种方式,彼此理解体谅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57分钟
99+
2年前

Vol.15 我们的厌女症:曾经的我,怎么这么心疼我爸啊!?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 我们又开启了一个小系列——关于我们对父权思想和社会性厌女症的反思。这个主题的灵感来自于我们两个特别喜欢的女性学和性别学的先驱上野千鹤子老师。她的每本书都让我们非常有共鸣,我们之前想不明白的很多问题都在其中找到了答案和理论上的引导。 我们认同上野千鹤子所说的:“对于男人,异性恋秩序,是一种证明男人为性主体的装置。在异性恋的装置之下,男人与女人并非对等的一‘对’。男人处于性欲望主体的位置,女人处于性欲望客体的位置,这个关系在男女之间是不对称的。”事实上,不光在性的层面,在社会意识层面也同样如此。在我们看来,厌女症其实就是对于女性主体性的剥夺。女性似乎一直是以男性附属品的身份存在的,社会持续地打压和贬低女性,以至于她们的感受、想法、权利等等也遭到严重的忽略和否定。 所以我们也想来聊聊这个已经蔓延在社会文化中的社会性厌女现象,毕竟我们俩都是女的,从小到大我们体验过的、见识过的厌女行为都不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系列,拔除根植于我们内心的厌女思想毒瘤,努力更接近真正的人的状态。 这期我们先从家庭的角度,来聊聊厌女症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 总之,请听吧! 00:48 一些关于厌女症的简单解读 22:12 小时候,我们都是爸爸的女儿 42:00 为什么小时候我们不喜欢妈妈? 53:58 我们是否曾经感受过来自妈妈的敌意? 01:00:10 我们不想再当“爸爸的女儿”了 01:12:30 从“爸爸的女儿”和“妈妈的女儿”的角色中解放自己

77分钟
1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