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阅读纸质书吗?电子书或纸质书,你会如何选择? 这些年,书籍的形式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厚重的纸质书正从我们的书架上隐退,电子屏方寸之间即可成为便携的掌上图书馆。承载知识和信息的媒介似乎正在告别纸张,纸质书“寿终正寝”的论调也一度甚嚣尘上。 尽管如此,纸质书依然有着它无与伦比的魅力。作为一种实体的存在,纸质书占据着空间,从购入、借阅到收纳、转卖都伴随着空间流转,其背后内含着行动、故事与记忆。纸质书的阅读,更多地介入了我们的感官,勾连着独特的身体性。正如电影院未曾在流媒体的冲击下消亡,纸质书亦然,它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在装帧、排版,以及与技术的结合上自我革新。技术是生活的补充,而生活永远充满活力。让技术服务于我们,而不是让我们被技术所定义。 作为阅读者,我们试图对纸质书的魅力做一番申辩,这既是对自己阅读生涯的一种回溯,也在构思着它未来可能的样态。我们认为,纸质书不可替代,因为现实不会被虚拟打败。 我们还开通了听友群,你可以在wx里添加:Localfm2021 加入,与我们一起分享、讨论。 | 主播 也会阅读电子书的 蛋妞 想住在图书馆里的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03:00 澄清讨论范畴:两种形式兼有的正规出版物 05:10 从电影院看纸质书给我们的记忆强化 07:53 特殊的实体空间:书店 14:30 二手书文化里凝结的故事 15:56 《忒修斯之船》:一本可以“互动”的纸质书 17:00 按图索骥:纸质书里的时间传承 18:46 纸质书对信息的检索与保存作用 20:20 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角度看纸质书的优势——五官的介入 22:37 纸质书阅读与身体姿势 25:50 作为社交货币的纸质书:以漫画为例 30:25 绘本,纸质书的绝佳栖息地 33:02 做技术的主人,而不是让技术定义我们 | 相关材料 •[美]J.J.艾布拉姆斯/[美]道格·道斯特:《S.——忒修斯之船》,颜湘如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56515/ •Bilibili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media/md28220315/ •读库2006: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 https://mp.weixin.qq.com/s/aP1nNVdAHFXIIuZotvNvng
全球化时代,“世界公民”成为了高频词。那么,什么是世界公民?什么是世界?我们对世界有着怎样的想象? 如果在百科上检索“世界公民”,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定义:世界语的倡导者,推动建立世界政府的人,持有以下信念: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反民族主义……这些有关“主义”的词条下,总有一些共通的关键词。而其中最核心的,在于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回归。世界公民,更像是一种基于人类的共通价值,而超越国籍、民族认同的身份选择。世界公民并不否认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民族身份、文化认同;也不会理所当然地对“国家”“民族”嗤之以鼻。这个概念更强调的是,我们不应因为民族、国籍的差异,而将那些与我们不同族群与国家的他人视作异类或敌人。我们要看到人与人之间,远在民族身份之外的其他共同点,视他人为同类,以同理之心,平等待之。 当然,一个概念应该如何使用,和它实际上如何被使用,是两个问题。在你身边,或许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出境旅行,说走就走;他们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对生活品质有着极高追求;他们享受着全球化生产力提升带来的美好成果,对科技的创新充满激动……是的,他们穿梭于各国之间,掌握着多门外语,似乎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这背后是一种精英视角与消费主义形态下的“世界公民”,它勾勒了一种同质化的生活形态,“世界”在物质层面上变得扁平了,失却了其本身的丰富内涵。 本期我们就来聊聊“世界公民”,试图梳理出它背后的脉络。 另外,我们的听友群开通啦!你可以在wx里添加:Localfm2021 加入,分享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看法。 | 主播 无力拥抱世界的 蛋妞 试图拥抱世界的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01:12 对“世界公民”的想象,通常是精英主义的,消费主义的 05:00 衣、食、住、行的扁平化:到哪儿都一样,世界还存在吗 06:45 实践性的“世界公民”,理想性的“世界主义” 09:25 “世界主义”的情感基础:普适性、同理心 11:36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追忆左派理想 13:06 世界主义是一种想象并理解他人的苦难的能力 15:22 物质的身份,与精神的理想发生了割裂 16:04 从留学生群体的变化看“世界公民”:情怀使命,职业规划,生活选择 21:45 上海的地方性与国际性:“与国际接轨”的想象 24:45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张力与调和 29:55 把“世界”问题化,保持反思,拒绝单一化,回到“人”本身 | 相关材料 喜马拉雅: 项飙02: 成为世界公民:追逐外在于你的世界,只会使你迷失自我 https://www.ximalaya.com/gerenchengzhang/29648636/218163122
在许知远与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的访谈中,项飙提到一个概念,叫做“附近的消失”。所谓“附近”,即我们的居住空间之所在,以及由其延展的生活内容。但由于互联网思维的深化与算法机制的成熟,人们对附近的概念逐渐模糊。打个比方,如果现在问你,父母当时为什么在这买房?你居住的地方在这座城市里占据怎样的经济或者政治位置?你周围有哪些熟悉的店铺和店主?这些问题,很多人答不上来,即使强答,也大多模棱两可、不甚清晰。这反映了我们对附近的需求在减少,对附近的叙述愿望与叙述能力在降低。以前说“远亲不如近邻”,现在,没有近邻。 本期我们将继续沿着项飙所说的“身边——附近——世界”的坐标轴,来谈论两个端点之间、本应极具层次感的“附近”为何日渐稀薄。这是因为成熟的汽车社会、大规模基建的城市综合体导致的无地方性,抑或因为技术系统重组了社会环境,还是说个体原子化的现代社会终将难以避免磨平附近。我们又将如何构建一种良性的附近,如何面对附近的消失对人际关系模式的重组?让我们走近这正在消失的“附近”,描摹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 另外,我们的听友群开通啦!你可以在微信里添加:Localfm2021 加入,分享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看法。 | 主播 思考如何叙述附近的 蛋妞 试图重新建构附近的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00:40 节目上线后的一点反馈 06:49 问题导入:“附近”的消失是现代社会的特征 08:50 “身边”侧重社会关系,“附近”偏向实体空间 11:30 “附近”是介于私人生活与遥远想象之间的过渡区域 17:20 感官的多重作用形塑了我们鲜活的体验 19:20 汽车构成了流动的空间,汇聚在“无地方性”的地方 24:00 “附近”的内容不仅取决于空间的距离,还有空间的内容 26:00 技术重组了社会关系:从“广场社交”到“数字社交” 28:27 从熟人社会到原子化社会:孤立个人,网线联结 30:50 “信任成本”与人际关系新模式 37:51 我们如何建构一种良性的“附近” | 相关材料 《十三邀》第四季04:对话牛津大学人类学家项飙 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c5sxk4p.html 老蒋巨靠谱:我们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孤独焦虑的一代人——附近消失之后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z4y1k7pu?from=search&seid=7608228840477934464
我们两位主播,都有在南宁长居的经历,它是我们的“身边”。本期就聊聊这座城市。 南宁,广西首府,若要细数存在感不高的省会/首府,估计名列前茅。这座城市的单薄印象往往是奇观化的,总能和“蓝瘦,香菇”的戏谑口音和“窃·格瓦拉”的草根形象联系在一起。南宁本应拥有更为多元的城市形象,无论是“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绿城”,还是荟萃各种米粉的“粉城”,或是杂糅不同方言的语言飞地,都勾勒了它的独特魅力。 本期我们会着重讲讲南宁的“嗦粉”文化,带着大家细数南宁的老友粉、生榨粉、剪粉、牛肉粉(三品王)、还有外来的螺蛳粉与桂林米粉等,爱吃米粉的各位一定不要错过。希望大家通过这期节目,对南宁这座城市有更多的了解,也欢迎大家亲赴南宁来一次真切的“嗦粉”之旅。 | 主播 生榨粉爱好者 蛋妞 三品王成瘾者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03:00 “首府”与“省会”——南宁的定位 04:20 “蓝瘦香菇”、“窃格瓦拉”与网络文化里南宁的形象 07:36 欣慰并担忧着——知名度与好形象可以兼得吗? 12:00 南宁,只能在节假日回去的故乡 15:00 “粉城”南宁与各种米粉:老友粉,生榨粉,桂林米粉,螺蛳粉…(下方有米粉图鉴) 18:45 记忆的深处,是味觉与听觉的交织 21:33 变化中的美食街“中山路”,寻访美食的记忆 29:25 螺蛳与一种“吃”的文化 33:20 什么是“南宁口音”?——谈谈南宁的方言 37:37 越来越大的南宁,越来越远的“身边” | 米粉图鉴 (照片均由播主及其好友拍摄) 1.生榨粉 2.老友粉 3.三品王牛肉粉 4.桂林米粉 5.螺蛳粉 | 相关材料 1.郑子宁:《东言西语》,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年 2.“蓝瘦,香菇”: 2016年10月,广西南宁一小哥失恋后录视频: “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蓝瘦,香菇在这里。第一翅为一个女孩屎这么香菇,蓝瘦。泥为什莫要说射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 翻译: 本来今天高高兴兴,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难受,想哭在这里。第一次为一个女孩子这么想哭,难受。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 3.“窃格瓦拉”: 原名周立齐,出生于广西南宁市。曾四次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012年被捕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而走红,被网友戏称为“窃·格瓦拉”。 | 联系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也希望能够点赞、评论、订阅和收藏,你的支持是我们坚持的最大目标与动力。 我们的微信官方号和听友群开通啦!你可以在微信里添加:Localfm2021,验证信息里输入各站停车,就可以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分享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看法。
你是否经常听到: “我身边好几个朋友炒股都赚钱了,我怎么会亏呢?” “读这种专业干嘛,找不到工作的。我那个亲戚就是这样。” 以“我有一个朋友/亲戚……”开头的句式成为许多人论证某种社会现象的开场白。 休谟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经验仿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但我们的经验,真的可靠吗?我们很容易基于我们“身边”的经验做出判断。事实上,我们的“身边”,恰好是我们经验的最大来源。我们渴望做正确的决定,但却常常以为,我们的经验就是正确的。我们信奉数字,相信统计学,但也依赖自己的经验,认为“身边”就足以支撑起一种有效的统计学。 本期,我们从一些身边现象入手,展开对“身边统计学”的思考。我们不仅谈论“身边”,也谈论“我们如何谈论‘身边’”。谨慎思考,小心翼翼,只有保持清醒,才不至于误入歧途。“身边统计学”是一个起点,可以让我们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它不是阻止我们认识世界的障碍,但也不是思考问题的终点。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身边”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拓宽世界的边缘。 最后我们还推荐了几本书,相信能够解答一些常见的困惑。欢迎大家也在评论区中补充,分享那些你遇到的“身边统计学”。 | 主播 蛋妞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02:26 “身边统计学”是我们的生命体验 04:30 我们无法避免基于“身边”观察世界 07:07 “我有一个朋友”——你说的那个朋友是不是你自己? 08:10 留学生的“身边”:信息的孤岛,抉择的岔路 13:40 当“身边”遇见“身边”,世界得以扩大 16:24 打破信息茧房,拓展生活边界 23:44 “抽烟危害健康” 与“身边的长寿大爷” 25:44 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抽象化的“身边” 29:08 精炼我们的认知:塑造新的思维方式 | 相关材料 基思•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年 赫克托·麦克唐纳 :《后真相时代》,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年 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也希望能够点赞、评论、订阅和收藏,你的支持是我们坚持的最大目标与动力。 我们的微信听友群开通啦!你可以在微信里添加:Localfm2021,就可以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分享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看法。
长期码字的你,已经有多久没有亲手写过标点符号了?你也是否会为标点的灵活性而感到头疼?本期想和大家谈谈一个随处可见,却很容易忽略的元素:标点符号。在网络空间中,错别字、语病都屡见不鲜,更别提细小的标点了。许多公众人物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毫不在意自己的语言规范,沦为语文老师修改病句的鲜活案例。 汉语中的标点既有其使用规范,也存在相当的灵活性。它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表达系统,一方面又体现着我们的表达逻辑。我们识字,背单词,掌握语法和发音,却常常忽略标点这个同样重要的语言成分。 我们将结合两篇谈论标点文章、以及一些日文中的语言现象,与大家分享在当下网络中几种有趣的标点用法,比如连接号“~”、直角引号“「」”、注音括号“()”、用句号或三个点表示的省略号等。这些标点使用现象可能已经溢出了既有的语言规范:它们流通于网络,而无法进入正式出版物中。但与此同时,它们也呈现了独特的语体色彩,拓展了网络表达的可能性。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补充,你在网络中见到的标点新用法。 | 主播 蛋妞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01:55 公众人物微博里标点符号的乱用现象 04:00 “标点符号”=“标号”+“点号” 07:30 标点符号的使用,是一个态度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09:00 标点中可以看出人的态度和立场 12:35 事实比情绪更能直击人心 13:35 语言规范里标点符号使用的弹性空间 14:50 汉语中的“流水句”现象 17:13 网络时代标点符号的新用法 21:30 蝌蚪引号与直角引号 23:56 括号内的戏谑——“注音心声体” 26:10 旁注标记提供了文字的可能性 31:25 日常生活中标点的使用体验与反思 | 相关材料 徐默凡:标点符号新用法,“咬文嚼字”公众号,1月25日https://mp.weixin.qq.com/s/DKmUHQLPoDAPSREyiz0LhQ 王东杰:括号内的声音,《读书》2021年1月(《读书》杂志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HNbm-4Bzfe5zOxm4jYbYvg | 节目制作 剪辑:蛋妞 文案:小盒子、蛋妞 logo设计:Henry Gu 音乐:皮瓶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也希望能够点赞、评论、订阅和收藏,你的支持是我们坚持的最大目标与动力。
「各站停车」是一档由留日学子带来的人文类对谈类播客。 如果你曾沉浸在人文学术的漫谈中,或许我们能成为未来与你交流的频段。对话可能无法历久弥新,但是我们尊重「记录」本身的价值。我们的出发点,是记录,也是分享,更是一种学习。 各站停车,日文写作「各駅停車」,指的是普通列车当中到目的地为止停靠所有车站的列车。它慢吞吞,却有着专属于它的风景。当我们放慢生活的脚步,想去探索那些平日里由于赶时间无暇问津的小站,我们都会乘坐这样的慢车。我们试图传递的,也是类似的理念:不追求速度,不紧跟热点——当然如果某个热点能引发更深入的思考,也不会拒绝停靠,正如各站停车也会停靠在大站一样。 人生是一趟漫长的旅途,我们试图留下一些痕迹,保存一些思绪,提醒自己从何而来,使自己不迷失。卸下追逐热点的疲惫,坐上思考旅途的慢车。 如果准备好了,那上车吧,我们即将出发。 「各站停车」将会在喜马拉雅、小宇宙上与你相遇。 | 主播 蛋妞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01:00 我们与我们的名称缘起 03:44 记录的价值,分享的意义 05:35 “主体”、“客体”与“对象化” 10:02 自己的声音——最直接的“客体” 11:56 “对象化”也意味着“陌生化” 15:50 当我们尝试播客,我们在尝试什么 19:10 为什么我们选择“声音”媒介 25:22 为什么“喷子”少见于播客 26:35 声音的特性:陪伴性、稍纵即逝与推敲琢磨 (还讨论了某款目前访问困难的纯语音类app“俱乐部”) | 相关材料 李一凡指导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