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30 | 食物与身份:没有食物的野性,也不会有城市的烟火气

早餐和夜宵,一早一晚,演绎着食物的流动性:流动的食客与流动的摊贩。却因为并非正餐,又时常在匆忙中解决,让人习而不察。久居异乡,我们得以凭不同的文化视角与生命经历,审视食物与身份。 本期我们将和朋友小格一起聊聊食物与异文化。有着美国留学经历的他,也与我们一样在东京这座城市居住了多年。我们从各自的早餐体验出发,对比了日本、美国和国内的早餐文化,讨论了城市的“烟火气”。同时,与早餐遥呼应,夜宵作为一天结束前的闲暇,是食物与城市街道交织得最为紧密的部分。但东京的夜晚却少了些许食物的惊喜与“野性”。最后,我们还聊了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或许在想象世界公民时,除了观念和语言,食物的影响也应该加以重视。 | 主播 蛋妞、小盒子、小格 | 本期你将听到 Part1 日本的早餐竟然“乏善可陈”? 02:50 分享各自的早餐经验 18:00 早餐文化背后的社会习俗与“烟火气” 27:00 “喝早茶”喝的不仅是茶,还有社交 Part2 夜幕降临,夜宵登场 30:55 同质化的夜生活,缺乏“野性”的秩序 39:27 夜宵的丰富,也是生活的丰富 Part3 食物,身份认同与世界公民 40:35 语言不通可以忍,食物难吃不能忍 45:13 方言中的食物:文化传承的密码

50分钟
2k+
3年前

JC29 | 如何理解我们身处的亚洲?亚洲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

本期的关键词是“亚洲主义”。亚洲,一个边界模糊且并不自足的地理范畴,却承载着复杂的历史与政治意涵。同时,亚洲也是我们想象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之时绕不开的一个概念,而想象、认识亚洲的一系列观念,也从日本明治到昭和早期,对整个亚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破坏。在中日近代的思想史上,“亚洲”一词如何被使用,又牵动着哪些情绪与思想?亚洲何以成为一个问题?亚洲又为何值得讨论?这些都是我们所关心的。 这次我们邀请到了在早稻田大学研究“亚洲主义”的朋友小格,他将以孙中山、梁启超与李大钊这三位中国近代的重要人物为线索,为我们介绍“亚洲主义”作为一种源自日本的思想资源,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我们看到,哪怕“亚洲主义”的所指因人而异,其背后也共享着类似的“心情”,那便是主体面对“他者”介入时的深层焦虑。 | 主播 小格: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 蛋妞、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Part1 亚洲概念的模糊性 04:20 地理上的亚洲,与认同上的亚洲 13:57 “亚洲主义”莫衷一是,为何还要谈论它? Part2 日本亚洲主义的脉络与进程 14:35 摆脱“恶邻”,拥抱“文明”:脱亚与联亚 18:10 “黄种人”意识与“同文同种”情结 23:45 日本亚洲主义的变质 Part3 亚洲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 31:00 19世纪的60后,70后与80后:孙中山、梁启超与李大钊 54:45 为什么中国没有形成体系化的亚洲主义? 65:25 即便“同床异梦”,面对“他者”时,也仍需共情 | 相关材料 嵯峨隆:『アジア主義全史』、筑摩書房、2020年 孙歌:《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

69分钟
6k+
3年前

JC28 | 开启「主题阅读」,不再书单焦虑

本期我们将围绕“主题阅读”这一阅读的方法论展开。关于读书,总离不开一些常见的困惑与焦虑:读哪些书?怎么读书?读不进怎么办?……光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足以组成一本读不完的大书。因此,恐力有不逮,我们选择从自身出发,分享那些缓解阅读焦虑的方法。 以“主题阅读”为线索,我们串起了一次探寻读书的尝试。读书的好处无需赘言,功利性的阅读也绝非一无是处;在比对了许多阅读习惯与心态之后,一种以自律阅读为导向的读书观念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无论是单纯消遣还是自我提升,偶然相遇或是主动寻找,在阅读这趟旅途中,你都将发现你自己。最后,我们还聊到了“书单焦虑”:渴求书单,可能反映出某种主体性的缺失;而基于特定主题的阅读,才是自我身份的由衷呈现。 | 主播 蛋妞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Part1.阅读的困惑 02:15 阅读中的一些常见困惑:量化焦虑与质化焦虑 07:33 功利性阅读真的那么不可取吗? Part2.主题阅读的方法论 15:20 阅读的准备——辅助阅读:导读、访谈、传记 25:20 读“全集”,是进入主题的“正确姿势”吗? 31:23 自律读书VS他律读书:主动的,才是自己的 38:56 六经注我式的“学霸式阅读”有损于我们的谦逊 Part3.阅读的身份认知 43:00 自媒体上“书单泛滥”的背后,是身份与知识的焦虑 49:50 自己为自己开书单:读什么书,决定了我们是什么人 | 参考资料 [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 杨照:我为什么反对学霸式读法

55分钟
4k+
3年前

JC27 | 黄种人的忧郁:种族观念与近代日本的人种体验

人种/种族(race),是一个既敏感又疏远的话题。敏感之处在于,当今世界,族群歧视与冲突频发,种族问题既是现实世界里冲突的聚焦点,也是网络空间中无休止的火药桶。而说它疏远,又因为我们长期以来都有一个固有观念,就是认为中国不存在种族问题,只存在民族问题。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往往进入我们的种族讨论的,是白人与少数族裔之间的矛盾;而在东亚社会,人种构成较为纯粹,似乎陌生而又遥远。本期,我们便试图从现实与历史两个侧面,探讨潜藏在诸多话语之下的种族前提。 这期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概念维度,审视我们的人种意识;第二部分介绍了一本近期所读的好书:真嶋亚有的《“肤色”的忧郁:近代日本的人种体验》(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年)。本书以时间为轴,以不同时段里人物的事迹为线索,为我们呈现了近代以来,日本在遭际西洋文明时所直面的种族困境。这种“肤色”的忧郁,也是近代日本凝视自己时留下的一抹阴翳。 本期书目的封面:真嶋亚有的《“肤色”的忧郁:近代日本的人种体验》 昭和 麦克阿瑟与昭和天皇的合影 长得像尼采的内村鉴三 | 主播 蛋妞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Part.1 种族(以及肤色)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03:15 从晚会小品,看谈论种族问题的困难性:历史与译词(民族&种族) 11:10 种族观念的逻辑,让偏见得到了精致包装 14:18 “黄种人”的概念建构 Part.2 《“肤色”的忧郁:近代日本的人种体验》 18:25 通过“肤色”媒介走向近代的日本 27:20 内村鉴三:做一个“长得像尼采”的日本基督徒是怎样的体验? 36:22 远藤周作:西方文明之于日本,是“不合身的洋装” 41:25 肉眼可见的“他者”,难以调和的“差异” | 相关材料 1.真嶋亜有:《“肤色”的忧郁:近代日本的人种体验》,宋晓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2.看理想节目:陈迪:《观念辞典:你身边的政治学》 3.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李明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 4.奇迈可:《成为黄种人》,方笑天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5.罗新:世上本无黄种人——读奇迈可《成为黄种人》 ,见罗新:《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5月

50分钟
3k+
3年前

JC26 | 对话资深一线教培老师:揭行业现状、谈教育公平

在即将到来的教师节,很多老师可能面临着新的人生选择。刚刚落地的“双减”政策,引发了K12(即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教培行业的巨大震荡。文件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不得在节假日、寒暑假展开学科类培训”、“不刊登教培广告”等等。这些措施,对K12教培机构的治理力度是史无前例的。据有关分析推测,政策颁布后,将有70万家教培机构与200多万教职员工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教培机构陷入困局,教职员工也面临去留的抉择,而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呢?教育公平的未来我们又该如何想象?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活跃在教培机构一线的汤老师,他不仅是一线的教学者,也同时兼任教务、教研与管理的职位,可谓是全方位参与到了教培行业的各个环节。汤老师将与我们分享目前身边同行的处境,以及他对教培机构的现状与未来的看法。在汤老师看来,“双减”政策的镇痛主要是短期的失业问题,至于未来效果,还需观察之后的配套措施。如果将目光放长远,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总体而言,前景仍然乐观。 | 说话的人 汤老师:中型教培机构的数学老师、教研组长 蛋妞、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Part.1 来自一线教学岗位的视角 03:10 公办学校和教培机构的不同生态 08:20 教培机构教师的特点:年轻化,标准化、同质化 Part.2 “双减”政策以后的行业现状 14:55 为何要“痛下决心”出手整治? 22:10 流水线的“磨课”值得重视 26:50 教培从业人员难以言说的“苦涩” 31:33 家教未来的生存空间并不乐观 40:40 学生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Part.3 教培机构、公办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未来 46:40 向“素质课程”转型:以“少儿编程”为例 50:15 “双师双屏授课”:公立教育如何发挥补充作用? 58:20 “双减”只是教改的一环:展望未来,还需关注配套措施

64分钟
22k+
3年前

JC25 | 学者出圈:直面网络时代与公共讨论的争议

学者“出圈”,屡见不鲜。远有易中天、于丹登上“百家讲坛”,近有刘擎、项飙登上微博热搜。但随之而来的争议,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份量。学术圈指责学者“不务正业”,而一般大众,也会认为学者“不接地气”。我们要如何理解“学者出圈”?如何在公众讨论中,找寻他们的坐标呢? 本期我们从近期的一些学者“出圈”现象入手,讨论了学者们在介入公共生活时可能具备的特点与可能面临的争议,还分享了我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我们认为,“出圈=公众表达”是学者的社会职责,是学者的“知识分子”属性所要求的。公众表达固然有风险,而知识的自我要求,便是使公共生活具有更良好的面貌。 | 主播 非常支持学者“出圈”的 蛋妞 边缘知识分子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Part.1 学者出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01:55 学者们“出圈”的不同姿态:综艺、自媒体、访谈等 06:25 公众表达的两种面貌:知识传播与观点输出 Part.2 学者介入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可能面临哪些争议? 08:50 学者依托其“知识传播者”的形象,天然具备下场优势 11:55 学者需要维持学术研究与公众表达的平衡点 18:25 “出圈”是学者的义务:公共写作与公共表达 Part.3 作为“知识分子”的学者,如何体现出“知识分子”的价值? 24:30 定义“知识分子”复杂且困难 30:00 公众表达的风险与责任,让“知识分子”不得不带上“软弱性” 34:07 从某玄毅“人设崩塌”事件,重新审视“学者出圈” | 相关材料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刘爱生:教授,请花点时间为公众写作 刘擎、许纪霖:社交媒体时代的知识分子与反智主义

39分钟
2k+
3年前

JC23 | 「知识付费」是自我升级,还是智商税?ft.消费新知

知识付费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知识生产与消费形态。自其诞生以来,争论就层出不穷:它是又一种收割韭菜的「智商税」?还是降低门槛、实现知识普及的良方?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消费新知」的两位主播Neo和Renee,为我们从消费与商业的角度,分享他们对知识付费的观点与感受。 我们从各自的知识付费体验,探究了“知识付费”的缘起、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它的消费群体与模式,对它的生产、消费和售后等环节做了具体分析,并展望了「知识付费」在未来的可能性。希望本期节目能给大家带来对知识付费的不同理解。 | 主播 经常购买知识付费产品的 蛋妞 为知识付费的 小盒子 | 嘉宾 曾是在线教育创业者的 Neo 消费行为研究者 Renee 本期两位嘉宾主理的「消费新知」是一档关注消费相关新数据、新事件、新趋势的播客。欢迎大家关注! | 本期你将听到 Part1. 体验、概念与客群 02:44 我们都在为哪些知识“付费”? 12:07 何谓“知识”,为何“付费” 31:38 知识付费的消费群体都是一些什么人? Part.2 消费、商业与洞见 41:33 如何给知识付费产品定价? 46:58 如何确保产品的质量? 58:23 如何防止盗版?如何维权? Part3. 展望知识付费的未来 63:29 知识提供者的自觉,知识渴求者的向往 67:10 信息技术,内容生产,以及新的“知识想象”

74分钟
5k+
3年前

JC22 | 1964年东京奥运会:战后复兴的“成功神话”

2020年东京奥运会申办之初,就标榜“复兴奥运”的口号,意味着日本从311东日本大地震复苏。这个口号试图复刻1964年奥运会战后复兴的“成功神话”,然而事与愿违。“奥运=复兴”的神话,之所以在这样一个多难之邦有着强劲的生命力,离不开1964年东京奥运会让日本从战后中走出,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1964年东京奥运会对于日本影响之深远,就如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于中国。在当下,如果抽离出2020年奥运会纷繁芜杂的现实,将目光投向那场半个多世纪前第一次在亚洲举办的奥运,或许能让我们重新思考奥运会意味着什么?那届奥运会的“成功神话”是如何被反复言说的?奥运会可以留下何种持久的集体记忆? 本期将从奥运会体制、电视媒介、根性论、东京的都市改造、市川昆的纪录片电影等方面,梳理1964年东京奥运会留下的历史遗产与集体记忆。最后,我们又回到现实议题,抽象地吐槽了2020年奥运会的开幕式。 | 主播 只有在奥运会期间才关注竞技体育的 蛋妞 | 本期你将听到 03:25 回溯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契机:奥运会标志 06:00 奥运会体制的结构反复性:奥运在东亚各国的轮回 10:00 奥运会具有竞技性、仪式性、节庆性、景观性 12:00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与电视的普及 ● 昭和怀旧电影《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中,围观电视的场景 15:45 日本女排“东洋魔女”与根性论 18:00 从体育界出走的根性论影响了日本企业的“社畜文化” 20:30 1964年奥运会与东京城市大改造:从“军都”到奥运之城 ● 奥运场馆选址与美军基地返还问题 ● 奥运场馆选址背后反映的世界地缘格局、以及东京都市格局 32:00 知识分子看1964年奥运会的复杂心态 35:00 市川昆的纪录片电影《东京奥林匹克》 ● 削弱宏大叙事、强调人性细节 ● 这部电影试映时引发的争议 45:00 从1964奥运,反观2020年奥运会的矛盾性 ● 开幕式争议:“奥运”与“疫情”主题的内在参差 | 相关材料 1. 吉見俊哉:『五輪と戦後――上演としての東京オリンピック』、河出書房新社、2020年 2. 石坂友司、松林秀樹編著:『一九六四年東京オリンピックは何を生んだのか』、青弓社、2018年 3. 越澤明:『東京都市計画の遺産――防災・復興・オリンピック』、ちくま新書、2014年 4.講談社編:『東京オリンピック――文学者の見た世紀の祭典』、講談社、2014年 5.坂上康博:「1964年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東京オリンピック : 文学者たちの言説をめぐって」、『一橋大学スポーツ研究』、2019年

53分钟
5k+
3年前

JC20 | 中文70%词汇来自日语吗?浅谈中日的“语词漫游”

我们可能听过这样的说法:“现代汉语里有70%的词汇都来自日语”,或是“离开了那些日语词,我们将无法正常说话”。这些说法有根据吗?现代汉语里有多少词汇是来自日语的?日语在中文欧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探索词汇的源流,能让我们对语言的全貌有更深入的理解。 借助文献资料,我们得以看到,在清末民初中国留日学生把日文新词带回中国之前,早在明清之际与19世纪初,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就已经参与了新词的翻译的创造,并编纂了《英华辞典》。辞典流传到日本,为日本的知识阶层所接受,并以此开始了译介西方新事物的过程。因此,有些看似来自日语的“新词”,其实早已出现在汉语之中。 在这样语言相互影响的“环流”里,不仅汉语影响着日语,日语也反过来影响着汉语。本期我们就来梳理中日间的“语词漫游”。 本期书目:陈力卫:《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 主播 不觉得中文和日文之间存在“同型同义语”的 蛋妞 偶尔会蹦出日文词的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01:45 现代汉语里有70%的词汇来自于日语? 05:01 汉语与日语之间相互影响的历史脉络 ● 传教士与《英华辞典》 ● 严复翻译的“崇古情结” 13:56 借助《英华辞典》,日本人编纂了《英和辞典》 23:28 梁启超的《和文汉读法》,一本日文速成小册子 29:08 日语对汉语的影响:长定语、被动态、构词法 ● 鲁迅的“硬译” ● 郁达夫:“连买半斤黄酒的金钱也没有的我的境遇” ● 构词法:接头接尾词:~主义、~化、~性 39:28 《共产党宣言》不同译本的情感色彩变化 ● 从“保守的”“复古的”到“反动的” ● 语词的流动,也是观察世界的角度 43:05 现代汉语里的日语借词到底有多少? | 相关材料 陈力卫:《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沈国威:《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袁进:《新文学的先驱》,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

50分钟
9k+
3年前

JC19 | 年轻人不吃「吃苦说教」这一套

我们听过太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教。吃苦固然必要,但一昧让生活不易的年轻人多吃苦,已然成为某种居高临下、回避问题的姿态。面对年轻人的困惑与牢骚,一些长辈仍然奉行「吃苦叙事」:他们诉说着年轻时的条件多么艰苦,进而大发议论,指责年轻人「吃不了苦」,甚至批评年轻人「不劳而获」。 年轻人果真如此吗?「吃苦叙事」为何大行其道?本期我们从白岩松那段引起热议,甚至成了「不会吧.jpg」的发言说起,辨析他话语里的逻辑漏洞与事实偏差,以此为切入点,聊聊这背后根深蒂固的「吃苦叙事」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吃苦叙事」混淆了「吃苦」与「努力」的关系,缺乏对苦难的理解与共情,还会把那些本该解决的问题推向个人问题,并加以合理化。 | 主播 不相信「吃苦说教」的 蛋妞 忆苦思甜的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00:49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与白岩松的「不会吧」 05:33 「不会吧」言论中的稻草人谬误:扭曲你的观点,揣测你的动机 ● 区分「夸张修辞」的抱怨与「真实想法」 10:23 日本的住房状况真像白岩松说的那样吗? ● 租户的权利是否得到了保障? 20:50「吃苦叙事」为难以接受:把问题推向个人并「合理化」 26:15 从「宿舍装空调」看「吃苦」与「努力」的区别 ● 学生宿舍装不装空调,很多时候不是硬件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 成功者的「幸存者偏差」:「悬梁刺股」传统下的成功者形象 32:41 如果不能改变,至少试图理解

36分钟
3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